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合集下载

育人为本幼儿观的主要内容

育人为本幼儿观的主要内容

育人为本幼儿观的主要内容育人为本幼儿观的主要内容如下:1、育人为本要坚持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

2、育人为本重点要面向全体幼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幼儿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育人为本就是要大幅提高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和水平。

在教育的各个阶段都要重视打牢创新基础,倡导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活力。

4、育人为本就要以幼儿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以幼儿为主体就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育人为本要坚持德育为先。

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的重中之重,把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的核心要素,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报效祖国,服务社会。

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

育人为本要坚持教育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人的能力和人格培养的倾向,注重人的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以及人的创新能力和精神的培养。

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加强劳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办学理念的学校制度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办学理念的学校制度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果庄镇小学多年来,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构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观念和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以深化素质教育为重点,以深化素质教育为重点,以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心,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的德育体系。

切实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德育管理制度,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营造了和谐的德育育人环境,为我校的跨越式和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对学校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作为一所学校,其目的是培养能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是育人的特殊地方,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德育必须放在首位,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的重要地位,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

我校的发展印证一条清晰的发展轨迹:教学的成功来自德育教育的成功。

我校为了使学校德育工作做出实效,做到以下几点:1、领导的认识是最关键的任何一项工作,没有领导的高度重视是难以做好的。

学校领导开拓创新、高屋建瓴,树立全新教育办学理念。

建校伊始,就提出:“学校必须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

学校成立了以教导处为中心的职能处室、年级组长、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等德育工作队伍,构建适合学校实际发展的德育体系,保证多渠道、多方位的德育教育途径,营造和谐的德育育人环境。

2、育智先育人首先学生要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习.育人为本,德育为首。

学校的基本职责是育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直接或间接为育人服务,离开育人,学校工作就失去了灵魂和存在的意义,抓住了育人,就抓住了学校工作的根本。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育人为本徳育为先全面加强学校徳育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其中明确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要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突出德育工作的优先性、重要性和持续性,把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从事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我认为学习十七大报告,就是要深入领会报告精神实质,把报告精神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用报告精神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不断改进教育教法,创新育人理念,打牢教育发展基础,提高基础教育办学水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在目前的学校德育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德育为先”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核心”与“中心”的关系处理得不好;二是师德师风建设存在差距。

部分教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表率作用发挥得不好,教师在德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甚至少数教师的不良言行起到了负面作用;三是关爱学生方面有待加强。

以学生为本,关心、尊重、爱护学生,与学生做朋友,平等相处,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培养等,在具体工作中,在持之以恒上做得还不够;四是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不够强。

在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和措施时尚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就是没分高低年级、没分学生的个体差异,内容和目标一味求大求全,不讲层次,抓大放小,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五是德育工作还缺乏实效性,计划一订完好象没事了,悠哉游哉,在实施德育过程中重“教”不重“育”,重理论轻实践,知行脱节,枯燥说教,方法单一,德育效果不够理想;六是德育合力不强。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和协调不够,相互配合不紧密,难于形成德育工作合力,特别是家庭教育工作滞后,大多数家长普遍缺乏科学的家教知识,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比较弱;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责任没有得到全面落实。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家长好!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而现在看,德育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所以德育工作,成为我们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今天我就从四个方面浅谈了如何做好德育工作:一、养成教育,成就孩子一生;二、、课堂教学,必须渗透德育;三、实践活动,加强情感教育;四、拓宽途径,深入孩子内心。

只有做好各项工作,才能加强德育工作的认识,我们教师和家长必须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

德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教育工作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小的方面,它关系着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和家庭修养;大的方面,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国家的未来。

德育工作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

怎样做好德育工作呢?一、抓养成教育小学阶段的德育要从基本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入手,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因为人的品德都是从日常言行细节上体现出来的,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加强这些细节要求的指导,逐渐使之形成人格化自动习惯,这是个人品德养成的奠基工程。

所以,我们班首先做的是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认真领会规让范要求,让小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日常行为准则,针对标准纠正自己的言行,尽显美的风采。

但是,我们知道,处于童年期的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知”与“行”不能完全统一,这样应在“认知”的基础上“行”。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如果一味强调学习、背诵,那就成了形式主义。

为做到“知行统一”,我校从最简单的规则开始,比如:学生有乱扔垃圾的习惯,弄得校园和教室脏乱不堪,。

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就要想办法培养学生不乱扔垃圾的习惯。

我们学校就规定了在预备铃声响之前,每个班都要把自己的卫生区拾捡干净;教室里,每位任课教师上课前都要看一下地上是否有纸屑。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小学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未来。

教师队伍是搞好德育工作关键;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度、新的水平去实践和探索,是德育工作的努力方向。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即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必须切实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并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要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欲树人,先立德,要立德树人,必先立师德。

德育是每位教师的‚必修专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良好的师德是建设优秀教师队伍的前提。

要加强师德建设,教师必须提高师技、师爱、师责、师品四个方面的修养。

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建立起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和健康人格的教育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未来。

师德堪称教育主魂,师能乃教学之本。

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我们不仅要做好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要做好人类文明的传承者。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树立献身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老师有做一名优秀教师的雄心,学生才有成才报国的志向。

试想,在学生面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庸庸碌碌,没有远大抱负的教师教育出新时代的接班人是多么不切实际的幻想。

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时间随着时间的发展,会从学生的身上看到教师的印迹,所以也只有励炼自己的道德情操,做为人师表的典范,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身思想素质的业务素质,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才能不辱‘园丁’这个称号。

教师教育学生凭的就是良心。

凭着良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会积极的投入全部的精力。

有良心才会有爱心,有热心;‚一切教育都源于爱。

‛师爱是师德的核心,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也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德育为首,五育并举。

”这是党的教育方针对德育的基本定位,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律。

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必须科学准确定位学校德育,积极探索学校德育规律,大胆改革学校德育模式,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必须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基础教育的实践中,德育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两个突出问题。

第一是德育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德育为首成为空谈,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第二是德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不能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德育缺乏魅力,缺乏实效。

扎实推进德育工作必须区分德育教育和德育工作。

德育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中的一育,其核心目标是育德,也就是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按照《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要求,德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部门,一个分支。

德育工作的内容非常广泛,似乎除了学科教学和学业成绩之外,学校教育的所有内容都属于德育工作,德育工作存在严重的泛化现象。

扎实推进德育工作必须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

各中小学必须认真调研学生行为规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我县和各校科学可行的中小学生行为规范要求,在家长和学生中广泛宣传,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有效落实。

要制定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实施过程性、激励性和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价,引领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扎实推进德育工作必须从落实全员德育入手。

根据教育工作者的不同岗位要求,提出全员德育的不同要求,实施全员德育的差异性管理,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班主任是全员德育的核心力量,要推进班主任任命制度,选拔优秀教师承担班主任工作;要建立班主任职级制度,为班主任专业成长提供生涯阶梯;要提高班主任待遇和地位,让班主任成为人们羡慕的岗位。

育人之本 德育先行

育人之本 德育先行

育人之本德育先行育人之本,寓意着培养一个良好的品格和道德素质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德育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品德培养和人格塑造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德育的意义更加凸显,因为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品德修养的人,才能够做到学富五车、德才兼备,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

德育先行,意味着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应该作为优先考虑的内容。

德育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德育先行的目的是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塑造正直、宽容、勇敢、诚实、友善、公正等良好品质,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德育先行的重要性在于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

学校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塑造学生个性和品德修养的重要平台。

通过德育教育,学生能够学习到正确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只有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学会坚持正义、诚实守信,才能够在社会中做到和谐相处,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德育先行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

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够在竞争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克服困难和挫折,保持自信和毅力,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德育的引导和培养。

德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正确面对问题和困难,如何调节情绪和压力,如何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德育先行的重要性在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德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成为有责任感、有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的人。

学生在德育的过程中,可以学会关心他人,关注社会问题,学会为社会公益事业尽力提供帮助。

育人之本 德育先行

育人之本 德育先行

育人之本德育先行育人之本,德育先行育人之本,德育先行。

这句话深刻地阐释了教育的本质和重要性。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德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未来社会栋梁的基础。

本文将从德育的重要性、德育的对象和德育的途径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强调育人之本,德育先行的理念。

首先要强调的是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是教育事业的灵魂,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高尚品德的根本任务。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德育,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没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再多的知识也是无益的,甚至会成为社会的累赘。

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其重要性不可低估。

德育的对象是广大学生。

学生正处在个性形成、道德修养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德育情况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和谐发展。

教育者在德育工作中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育的途径是多元的,既包括课堂教育,也包括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等。

在课堂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故事、讲授道德课程、进行道德引导等方式,使学生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情感态度。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德育主题的活动、创建优良的校团文化氛围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可通过参与志愿活动、社区服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之情,使其从实践中体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这些都是德育的有效途径,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要做到育人之本,德育先行,需要教育系统全面的参与和支持。

教育部门要加大对德育工作的投入,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使德育工作能够得到更好的开展。

学校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建立健全的德育工作体系和机制。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德发展之路。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答:一、首先要正确理解“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教书育人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习,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他们最终要走向社会,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力,思想是最主要的因素。

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目的在于服务社会。

所谓全面发展,就发展对象而言,是要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发展内容而言,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仅是教育合规律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克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忽视德育倾向的必然要求。

教育要发展人的知识和能力,没有知识和能力的支撑,人就无法在竞争中取胜,教育就失去了意义。

因而,教育务必在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上下功夫。

但是,仅有知识和能力,没有良好的品德,既不是全面发展,也无法保证服务社会目的的实现。

二、“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没有“德”,知识和能力就没有了方向上的保证。

所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把德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

教师的教学要使学生对知识、能力与品德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

在竞争的时代里,学生更容易看重知识和能力的作用,而忽视思想品德在社会现实中的作用,忽视思想品德在成才中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他们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不仅有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因素,同时也有其思想品德和价值观达到了社会期望和要求的因素。

为了给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在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使自身的发展更符合社会的要求和期望。

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还要在课堂上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得以发挥,个性得到发展。

四、教师实践“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还必须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建设,为学生作出表率。

有道是“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有时教师的一句话、一个行为就可能影响到学生,甚至是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家长好!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而现在看,德育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所以德育工作,成为我们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今天我就从四个方面浅谈了如何做好德育工作:一、养成教育,成就孩子一生;二、、课堂教学,必须渗透德育;三、实践活动,加强情感教育;四、拓宽途径,深入孩子内心。

只有做好各项工作,才能加强德育工作的认识,我们教师和家长必须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

德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教育工作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小的方面,它关系着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和家庭修养;大的方面,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国家的未来。

德育工作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

怎样做好德育工作呢?一、抓养成教育小学阶段的德育要从基本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入手,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因为人的品德都是从日常言行细节上体现出来的,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加强这些细节要求的指导,逐渐使之形成人格化自动习惯,这是个人品德养成的奠基工程。

所以,我们班首先做的是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认真领会规让范要求,让小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日常行为准则,针对标准纠正自己的言行,尽显美的风采。

但是,我们知道,处于童年期的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知”与“行”不能完全统一,这样应在“认知”的基础上“行”。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如果一味强调学习、背诵,那就成了形式主义。

为做到“知行统一”,我校从最简单的规则开始,比如:学生有乱扔垃圾的习惯,弄得校园和教室脏乱不堪,。

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就要想办法培养学生不乱扔垃圾的习惯。

我们学校就规定了在预备铃声响之前,每个班都要把自己的卫生区拾捡干净;教室里,每位任课教师上课前都要看一下地上是否有纸屑。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2023年度德育工作总结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2023年度德育工作总结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2023年度德育工作总结【2023年度德育工作总结】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一口号被提出以来,我校注重德育工作,不断创新,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在2023年度,我们秉承这一理念,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德育工作,不断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开展主题班会,引发爱国情怀作为学生思想道德的塑造和引领平台,班会一直是我们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23年度,我们充分发挥班会的作用,围绕“爱国”这一主题展开活动。

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我眼中的祖国”演讲比赛及其他形式的主题班会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地理风情、美食文化、科技成就、大国力量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增强爱国情怀。

二、建立德育竞赛体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德育竞赛是我们德育工作的一大亮点。

在2023年度,我们推出了一系列有益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竞赛,如学科知识竞赛、书法比赛、演讲比赛、运动会等。

通过这些竞赛,一方面,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乐趣与成长;另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发掘自己的特长,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三、引导学生志愿服务,养成感恩习惯志愿服务是培养学生感恩、奉献、担当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2023年度,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如走进社区、帮扶留守儿童、植树造林等。

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他人,让学生在行动中感受到奉献的快乐。

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树立感恩之心,珍惜所得,懂得回报。

这也是“德育为先”的核心所在。

四、实施“师德建设”工程,提升教师素质教师是德育工作最为重要的推动者。

在2023年度,为了提升教师的德育素养,我们实施了“师德建设”工程,开展“恪守教育人的职业操守”、“持之以恒培育优秀德育人才”等专业培训。

通过这些师德建设活动,教师们深刻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育素养,更好地履行教育人的职业责任。

五、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共同促进学生成长家庭是学生重要的成长环境,也是德育工作深度开展的重要支撑。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才培养方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才培养方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才培养方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具体体现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理念的具体体现,旨在从学生身心发展和成人成才的基本规律出发,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设计,从而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成长。

在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首先课程设计上,从知识课程和素质课程两方面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其次,学校明确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将学生管理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学生在校期间活动均纳入人才培养活动的范围,且要有目标、有要求、有考核、有反馈。

强调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锻炼、生活体验、文化熏陶积累等方式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培育职业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点在学生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实践等方面取得突破。

学校还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以此来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将学生基础素质培养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有机融合,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

我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任务之一即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使学生学到知识,
学为所用,综合素质达到行业要求,此为传统意义上的“育人”,但在今天各行各业越来越注重职业操守的大背景下,简单的用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已经远远不够,只有具备优秀品格和职业精神的人才才能真正为行业所接纳,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在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将“德育”摆在了首要位置。

2020年4月15日。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身为教师,教书育人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所谓教书,毫无疑问,即“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那么,何谓“育人”?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

”并且中共十七大代表、中国教育部长周济在十七大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时说,德育的内容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整个教育的最重要的工作。

由此可见,如何全面抓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学校目前所面临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一、德育工作中的误区1、德育教育场合的误区虽然如今各个学校也把德育工作作为日常教学的主要方面,但由于我们对于校园中德育教育场合的认识常常陷入一种误区,所以往往只是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刻意去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升国旗、开班会、听报告等等,当然这些确实是必要的德育活动,但如果仅限于此,那收到的效果必定是微乎其微的。

因为在那种正面教育场合中,所作的发言常常是提前准备好了的空话、套话、官话、场面话,而非内心真实所感,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听者只能算是一种意识的被动接受者,更有甚者会产生一种抵触情绪,认为学校只是在做一种虚假的口号,不利于以后的德育教育。

其实,真能触到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的。

当你让学生拾起地上的纸片时,就是提醒他们爱护校园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当你随手关上教室的灯时,就是做了一个节约资源的示范……总之它可以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

2、德育教育技巧的误区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我经常找他谈话,一谈就是一个小时,他怎么就是不听呢?”是的,这样的“日月谈”老师大有人在,而且他们的确在苦口婆心地规劝,但收效却是甚微。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包钢五中德育工作理念与实践多年来,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构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观念和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以深化素质教育为重点,以深化素质教育为重点,以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心,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的德育体系。

切实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德育管理制度,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营造了和谐的德育育人环境,为我校的跨越式和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对学校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作为一所学校,其目的是培养能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是育人的特殊地方,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德育必须放在首位,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的重要地位,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

我校的发展印证一条清晰的发展轨迹:教学的成功来自德育教育的成功。

我校为了使学校德育工作做出实效,做到以下几点:1、领导的认识是最关键的任何一项工作,没有领导的高度重视是难以做好的。

学校领导开拓创新、高屋建瓴,树立全新教育办学理念。

建校伊始,就提出:“学校必须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

学校成立了以政教处为中心的职能处室、年级组长、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学生会、团委等群众学生团体的三级德育工作队伍,构建适合学校实际发展的德育体系,保证多渠道、多方位的德育教育途径,营造和谐的德育育人环境。

2、育智先育人首先学生要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习。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心小学德育工作材料)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心小学德育工作材料)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心小学德育工作事迹材料我校工作一直以德育先行为目标,加大贯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的力度,加强文明班集体建设,培养良好的教风、班风、学风。

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康人格为目标,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完善学校德育管理体系。

明确德育教学的具体任务,共同参与德育课题研究,促进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德育教师队伍。

一、优化育人环境,营造德育氛围加大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突出德育氛围,使环境起到潜移默化作用,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学校一直努力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做到人文环境和育人一起抓,使学校管理整体化和系统化,形成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的育人环境。

多年来,学校重视创建校园文化环境特色,充分发挥校内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教育作用,努力做到优美、健康、和谐。

加强学校的文化环境和人际环境的建设,构建文化品味高、美化绿化好、富于教育性的育人环境,使校园内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同时形成浓郁的法制宣传氛围。

教学楼内设有“走廊文化”,校园墙壁上设有“运河文化”“新三字经”“小学日常行为三字歌”“法制安全教育专栏”等,通过美化校园,充实教育文化设施,构建优美整洁、具有文化气息的人文景观,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爱校如家。

二、加强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队伍建设,组织班主任培训班,学习有关班级管理方面的知识内容,通过学习,更新了教育理念。

今年开展了“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要求教师学生牢记学校文明礼仪要求并按要求做好,学校、班级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活动。

学校还要求各班每周开展一次有质量的丰富多彩的主题班队会,同时要树立“转化一个后进生比发展一个优生更重要”的教育思想。

三、德育活动求创新、共同培育做主人1、“文明习惯”正行为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习心得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习心得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习心得第一篇: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习心得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即做人在先,才能成大器。

德育的成功,不单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更有赖于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熏陶,大家都知道,目前在社会转型之际,尤其是普通大众家庭的子女,他们的思想观念及将形成的行为习惯,让教育者忧心忡忡!在这方面,学校是个阵地,加强德育教育,拯救部分学生的心灵,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不是只抓成绩,搞排名。

一、用科学制度规范学生制度管理是保障,制度管理就是使人明辨行为的对错,规范自己的行为,其主要效应是抑制人中不好的一面。

俗话说:“不依规矩,不成方圆”。

规章制度就是规矩,有了规矩才能成方圆,有了规矩才能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用校园文化熏陶学生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未来学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学校文化的竞争。

校园文化的品味直接影响到教育环境的品味,影响到学校所造就人的品味。

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导向其行为。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我校在校园内十分重视文化设施的建设,用名人事迹、名人名言激励学生,用学生的书画作品感召学生,用日常用语教育学生爱护环境。

处处创造一种无声的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与心灵。

三、用典型事例感染学生。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在工作中既要树立的先进典型,具有旗帜的作用,使人们自觉的见贤思齐,又要从反面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起到警醒的作用。

学校根据小学生的各自特点,针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季节,在新生入学、升旗仪式、家长会等各种活动中加强宣传教育,针对学生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表现着力于抓全、抓小、抓严、抓实。

通过各种典型事例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

对学生中的好人好事公开表彰奖励,对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公开批评教育和处理。

对学生中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讨论,在讨论中辨明是非,从而正确导向学生。

教师以教书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教师以教书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教师以教书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马元沛党的十七大对“育人为本”教育目标的表述。

突出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尊敬学生的重要性,指引学生发展。

“德育为先”一个“为先”,特别明确地规定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第一的地点。

师德古来有之,不一样时代对师德有不一样的要求,现代师德是对古代师德的继承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对师德给予了新的内涵。

所以,修师德、树师表、讲课老师风、教书以育人为本,不单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也是我们当仁不让的责任。

针对上述我就浅谈几点教师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浅显认识,望同仁赐教。

1、热爱教育事业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是教书育人的基石热爱教育事业是权衡教师个人行为和质量的最高要求,也是当教师的实质要求。

一个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是不会放心教育事业的,更不行能把自己的所有精力用在教书育人上,所以教师在建立“教书以育人为本”思想的同时,第一要建立热爱教育事业的理想。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像苏霍姆林斯基、杜威、陶行知以及今世的魏书生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把教育工作干的有滋有味,仿佛他们不是在“工作” ,而是在享受幸福、品尝快乐。

在我看来,教育界的优秀教师都不是逼出来的,而是由于他们对所干的教育工作风趣,或许能找到工作的乐趣而产生对教育工作极大的热忱干出来的。

其次,教师不该是被动地选择教师职业,而是要主动地选择这一岗位,心甘宁愿地当教师,让教师在焚烧自己的时候,享遇到人生的兴趣,感觉到人生的价值。

假如哪位老师到了只是是靠毅力工作而感觉不到教育工作的乐趣时,那他真实意义上的教育生涯也就结束了。

真实的教育是发自心里的,充满激情的,是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和幸福感的,真实意义上的老师是有工作幸福感和成就感的,只有敬业爱岗,热爱本员工作的老师才能育出好的学生来。

2、热爱学生是教师的核心内容,是教会学生爱他人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爱是师德的核心要求,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详细表现,更是教师教勤学生的前提。

教育的出发点是培育人、塑造人的事业,不可以没有感情、没有爱,爱是当教师的道德底线,没有爱学生最最少的开始,那严格地讲就不配当老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才培养方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才培养方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才培养方案在当今社会,人才培养被广泛地认为是实现国家繁荣和个人成功的关键所在。

然而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不足以培养真正的人才。

为了建设一个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方案被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所重视和实行。

育人为本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思想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造能力。

这一方案强调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的本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人格特质和价值观。

德育为先意味着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将德育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这个方案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它将道德品质视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的重要标准。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需要建立一种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在其中发展和成长。

首先,教师应该成为引导学生发展的导师和榜样,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学校和家长也应该共同努力,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各种社会资源,培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此外,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然而,实施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方案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要实施这一方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能会增加教师的教学负担。

同时,评估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也比较困难,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

此外,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很多家庭缺乏教育意识和方法,这会限制这一方案的实施效果。

综上所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德育放在首位,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品质和能力。

通过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这一方案有助于培养具备道德品质和创新能力的真正人才。

然而,挑战仍然存在,需要教育机构、教师、家长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推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我心中的素质教育----浅说“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新理念我国现在推行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新理念,给今天的教育撑起了一片蔚蓝的天空!在我国教育史上是空前的。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科学内涵,把握并处理好“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内在关系,认真履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职责,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新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问题,让人耳目一新。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

说明了人的重要性。

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可持续发展。

这一创新理论不仅对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环境、推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人的培养、教育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就是要把教育人、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作为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在培养、教育人的过程中始终把对人的理想教育、品德培养教育放在育人的首要位置。

施教者与被施教者,要有个共识,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和谐,就是教育过程的心灵的和谐。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就是培养学生有健全的人格,懂得怎么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善于接纳自己,认识自己,给自己有个标准尺度,量力而行;学会学习,就是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生的最好的老师。

适当学习方法和技巧,教会他们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汲取更多所必需的知识,并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人的知识也同样在变;学会做事,就是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团体意识,用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为人类作贡献;学会创新,就是培养他们不断进取的创造精神,不满足于现成的观念和认识,用所学知识去创造新事物、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和生活中的现象;学会健体,有个健康的身体是人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用良好的身体素质去适应不同工作环境和自然环境;还有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生活方式,掌握适合自身特点的心理调节方法,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对事业、对工作、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

”课程育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资源有机整合,努力建立与完善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工作机制,让广大中小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活”教材,在生活德育中丰富学习经历,积累实践能力,提升道德修养。

关键字:育德教育课程育德教育案例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适应新课改和新形势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立全方位育人的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育人机制,南宁市高新区为展开中小学课程育德工作,在六月份进行了中小学学科育德课堂教学比赛。

本人有幸参加这次赛课。

根据课程育德的渗透性原则、人文性原则、实践性等原则。

下面就本人上的课文《土地的誓言》为例谈谈语文课中如何适时渗透德育教育。

1、在歌声中,介绍时代背景、观察图片,观看视
频中渗透育德教育。

育德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把课堂育德与丰富多彩的实践育德活动相结合,使课程育德不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更要体现在学校丰富多彩的各类实践活动之中。

我设计了第一个环节:在课前播放歌曲,审明课题、介绍时代背景、观察图片,观看视频等渗透育德教育。

在上课前几分钟播放《松花江上》,歌曲营造气氛。

创设情景,激活情感。

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读题。

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

然后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者都是教学中渗透育德教育的重要环节。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日本侵略者在我国土地上的惨无人道的画面的视频和东北特有的物产图片和播放视频,增强了学生的形象感受,在观察图片,观看视频中渗透育德教育,激发学生的对家乡的热爱和爱国热情。

2、在探讨分析课文时渗透育德教育。

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价值体验和价值建构的平台。

建设与现代德育观念相符合的课程文化,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道德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境界。

我设计了第二个环节:在分析讲解课文时渗透育德教育,《土地的誓言》
只有两段,却句句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思念故乡热爱祖国情感。

用多媒体出示几个问题,小组自主、合作学习。

先看课文朗读视频,走进土地,看一看、想一想: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学生归纳:这是一片美丽、丰饶、神奇、广袤、和谐等的土地。

然后品读课文,触摸土地。

问学生这是一片美丽的土地,丰饶的土地,那它的美丽丰饶具体表现在哪里呢?请在课文里圈点勾画出具体的语句。

带着对这片美丽土地的喜爱之情读一读这些优美的句子。

出示课件关于东北特有的物产图片,再问看到这些美丽的景物同学们联想到什么?大家感受到幸福了吗?作者这片美丽丰饶的土地上幸福吗?表现在那里呢?你热爱自己的家乡吗?最后提问如此美丽丰饶的家乡土地,谁能不去热爱!谁能不对他怀有深深地眷恋!可是,作者深爱着的那片美丽丰饶的土地,那儿时的欢乐却成了记忆!是谁造成的这样?然后观看关于九?一八视频。

在分析课文过程中,学生不难体会到作者的爱国情深,这是一个德育渗透的良好时机。

在课文分析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让学生懂得做人和生活的道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态。

要教会学生从容面对生活,教会
学生怎样快乐地学习,怎样快乐健康的生活。

3、在写作练笔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当今课程育德的主要任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课程育德是建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途径。

我设计了第三个环节:抒发真情,铭写誓言。

同学们!黑暗已经过去,“九?一八”已成过去,端木蕻良的誓言已经实现!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年轻一代,正是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努力实现中国梦之时。

同学们心中就没有誓言吗?请写“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誓言。

学生写誓言,读誓言,在练笔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4、在朗读课文,拓展、延伸情感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篇课文的朗读,往往能让听者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情感的交融,思想的共鸣。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散文,更是要读出感情。

首先学生听读,接着学生个人朗读,全班齐读。

哪些地方要重读?哪些地方要低沉,要放慢速度?哪些地方要高昂?分析后,学生再试读,这次效果明显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得以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要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

”在教学上,坚持教文育人,要利用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挖掘从文内涵和美学情趣,以美怡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成为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

我设计了最后一个环节:拓展、延伸情感。

同学们!我们经常讲这样一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想此时此刻,同学们心里一定涌动着一股奋发向上的激情,我们把这种激情投入到学习中,用知识武器富强我们的国家!因为“少年强,则中国强!”最后老师把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作为我们共同的“誓言”: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这节课,我就是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知识的掌握,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抓住每一个德育教育渗透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

真正体现了用教材教,
不是教教材的新的教学理念。

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勇于探索,重视文道结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把思想教育渗透教学全过程,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和思想情操陶冶为一炉,就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