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第一篇: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课标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人口迁移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二、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三、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四、教法学法1.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展示、播放录象等手段,加强学生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分组讨论,共同归纳总结得出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程序:[导入新课] 播放录象:我国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移动引入本节课题[学生阅读] 回答问题:①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② 什么是人口迁移?③ 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提示: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时间为长期或永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章人口第二节人口迁移(第一课时)教材分析: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目前人类最为关注的三大热点问题。
人口和环境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要素,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人口分布、人口迁移,都会引发包括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一系列变化。
基于新课标的要求,人口知识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内容。
本章节在高考中主要以人口统计图表为载体考察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课程标准: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教学目标:区域认知:了解国际以及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
综合思维: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
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考察,了解自己家乡以及身边人口迁移的情况以和迁移的原因。
人地协调观:结合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树立良好的环境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1、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理解人口迁移的影响教学难点:1、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理解人口迁移的影响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观看《闯关东》影视片段,探讨老朱家一家人口迁移的原因,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新课讲授: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学生活动:阅读教材8-9页,观看图片判断图片中的情景是否属于人口迁移(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即使掌握学生对人口迁移概念的了解状况)教师活动: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然后进行讲解小结:人口迁移的概念包括三要素,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通常为一年)。
按照人口迁移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设计意图:进一步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加深印象)转承:同学们刚刚我们了解了什么是人口迁移,那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身边有没有这种人口迁移现象呢?学生活动:分组交流身边人的迁移情况,选出几位同学为大家分享,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设计意图:通过实地考察,了解自己家乡以及身边人口迁移的情况以和迁移的原因)教师活动:及时点评,并总结人口迁移的影响。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掌握人口迁移的类型、原因及特点。
2.学会运用图表、数据等资料分析人口迁移的趋势,了解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3.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GIS)分析人口迁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地理信息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2.培养实证意识:通过数据分析、实例讲解,让学生学会用事实说话,增强实证研究能力。
3.提高数据分析能力:教授学生运用图表、地图等工具分析人口迁移问题,培养空间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4.注重价值观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口迁移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在高一地理的学习中,学生对人口分布、城市化等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然而,在人口迁移方面,学生的认识尚浅,对迁移的原因、特点及影响等方面的理解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往往缺乏实证意识和数据分析能力。因此,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兴趣: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迁移现象,提高学习积极性。
2.强调人口迁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提醒学生关注人口迁移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迁移观念。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人口迁移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为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关于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原因、特点以及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趋势等知识点。
-人口迁移对家庭的影响有哪些?
-家庭成员对人口迁移的看法和态度是什么?
-家庭如何应对人口迁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5.视频观看:观看与人口迁移相关的纪录片或新闻报道,例如《中国人口大迁移》、《城乡巨变:人口迁移的喜与忧》等,并撰写观后感。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和影响因素。
- 掌握不同类型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 认识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地图、统计数据等工具分析人口迁移现象。
- 提高学生收集、处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课堂讨论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人口迁移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 激发学生对家乡、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 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态度。
二、教学对象初中地理或高中地理学生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人口迁移相关教材、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 地图、统计图表等教学工具。
- 学生分组讨论的分组名单。
2. 学生准备:- 查阅人口迁移相关资料。
- 准备小组讨论的发言提纲。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人口迁移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人口迁移现象的关注。
- 提问: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有哪些类型?2. 讲授新课:- 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和影响因素。
- 不同类型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 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 案例分析:- 以我国某地区的人口迁移为例,分析其类型、原因和影响。
- 引导学生运用地图、统计数据等工具进行分析。
4. 课堂讨论:- 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进行讨论,分析其类型、原因和影响。
- 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第二课时1. 复习巩固:-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人口迁移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 讨论人口迁移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 分析人口迁移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3. 实践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进行实地考察或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4. 总结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人口迁移的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目标: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原因和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人口迁移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人口迁移观念。
二、教学重点1. 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和原因。
2. 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人口迁移的原因分析。
2. 人口迁移的影响评价。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什么是人口迁移?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们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改变居住地的现象。
(二)讲授新课1.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1)定义:在一定时期内,人们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改变居住地的现象。
(2)类型: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2. 人口迁移的原因(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机会等。
(2)社会因素: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
(3)政治因素:政治制度、政策、战争等。
3. 人口迁移的影响(1)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改善产业结构等。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等。
(3)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密度变化、人口结构变化等。
(三)课堂练习1. 分析我国近年来的人口迁移现象,说明原因和影响。
2. 比较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原因和影响。
2. 提醒学生关注人口迁移现象,树立正确的人口迁移观念。
(五)布置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近年来的人口迁移政策。
2. 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人口迁移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举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人口迁移有了全面的认识。
2. 在课堂练习环节,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人口迁移的概念。
2.能说出人口迁移的分类。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难点】人口迁移的判断标准。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运用谈话导入法,通过与学生分享印度人口现在已经达到13.26亿的资料,了解到在不久的将来印度人口必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提问学生影响一个地方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进而引入新课人口的迁移。
环节二:新课讲授1.人口迁移的概念【教师活动】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问学生。
【问题】(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
(2)人口迁移与人口自然增长对人口数量的影响有何不同?【学生活动】(1)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短期内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
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永久性或长期变更定居地。
(2)人口迁移不影响全球人口的增长。
【教师总结】(1)人口迁移判断标准:空间位移(跨越行政区界限);居住地的变更;时间限度(长期或永久性,大约1年以上)。
(2)人口迁移除了不影响全球人口的增长外,与人口自然增长对人口数量的影响还有其他不同:不受生物学规律的影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发生剧烈的变化。
【过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人口迁移的类型也有不同,接下来学习一下人口迁移的分类。
2.人口迁移的分类【问题】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成哪几类。
【学生回答】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教师总结】(1)国际人口迁移特点: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总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二战之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以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人口迁移为主题,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影响及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与趋势,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并能运用地理思维分析人口迁移问题。
此外,本节课还旨在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资料分析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地理素养。
此外,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人口分布、人口增长等概念,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在分析人口迁移问题时,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人口迁移的定义、分类及原因;(2)掌握人口迁移的特点、影响及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与趋势;(3)能够运用地图阅读、资料分析等方法,分析人口迁移问题;(4)能够运用地理思维,从多角度分析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5)学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对人口迁移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2)利用地图、统计数据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地图阅读和资料分析能力;(3)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学会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开展小组讨论、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GIS等,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的处理和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人口迁移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关心社会的情感;(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口迁移现象,消除对流动人口的歧视和偏见,树立平等、包容、尊重的态度;(3)通过学习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观点;(5)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注意事项:
1.作业提交时,请注意字数要求,确保内容充实、结构清晰。
2.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针对本章节内容,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具备以下基础:掌握了人口的基本概念、人口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图阅读、数据分析和图表解读能力;同时在初中阶段对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活动有所体验,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深层次原因、规律和影响可能缺乏系统认识,对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于人口迁移背景下的地区发展、环境保护和多元文化交融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全面提升地理素养和人文关怀。
3.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共识,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不少于800字的讨论报告:
a.人口迁移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b.如何解决人口迁移过程中出现的城乡差距、环境污染等问题;
c.人口迁移背景下的多元文化交融与包容。
4.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人口迁移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以“我眼中的人口迁移”为主题,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感悟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总结人口迁移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人口迁移的观点和影响因素。
2. 掌握人口迁移的基本规律。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人口迁移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人口迁移的观点,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 教学难点: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实际人口迁移现象,理解人口迁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地图、图片、案例等。
2. 制作课件:包括相关观点、影响因素、案例分析等。
3. 收集实际人口迁移案例,以便在教室上讨论。
4. 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实地观察和了解人口迁移的情况。
四、教学过程: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1. 掌握人口迁移的基本观点,理解其决定因素。
2. 分析我国和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
3. 通过对案例的学习,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导入:展示图片(移民搬迁场景)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离开家乡迁移?2. 新课讲解:(1)讲解人口迁移观点及特点;(2)讲解决定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个人意愿等);(3)通过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迁入地的影响);(4)讲解我国人口迁移的历史与现状,并分析其原因。
3. 学生讨论:以小组形式,讨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变化,并预计未来人口迁移的趋势。
4. 案例分析:以某地区为例,分析人口迁移对该地区的影响,并给出合理化建议。
5. 教室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人口迁移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人口迁移带来的挑战。
6. 安置作业:让学生自行搜集相关案例,尝试分析其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人口迁移的观点和影响因素。
2. 掌握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中的人口迁移案例。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人口迁移的过程及影响因素,掌握人口迁移的一般规律。
2. 教学难点:如何将复杂的地理因素综合起来思量,诠释特定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湘教版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人口迁移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人口迁移的原因、类型、影响等核心知识点,以案例辅助讲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不同案例中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关于人口迁移的知识点和技能。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十.板书设计
1. 重点详细阐述
① 人口迁移的概念:定义、类型、原因和影响。
② 人口迁移的影响: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方面。
③ 我国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户籍制度等。
④ 地理思维能力和人口观念的培养。
2. 艺术性和趣味性
① 使用生动的图表、图片,增强视觉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② 设计有趣的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析人口迁移的能力。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口迁移的知识点,掌握分析人口迁移的能力。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学术文章:推荐学生阅读关于人口迁移的学术论文,如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人口迁移与社会政策等,以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人口迁移》 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学生能够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阐述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图表、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态度。
(2)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迁移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教学难点(1)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2)综合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春运期间人口流动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人的流动属于人口迁移吗?(2)展示一些人口迁移的图片,如农民工进城务工、国际移民等,提问学生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口迁移。
2、讲授新课(1)人口迁移的概念①讲解人口迁移的定义:人口迁移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②强调人口迁移的三个要素: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通常为一年以上)。
③通过举例,让学生判断哪些属于人口迁移,哪些属于人口流动,如外出旅游、出差等不属于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的分类①按迁移方向划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②国际人口迁移:讲解历史上的国际人口迁移,如黑奴贸易、欧洲向美洲的移民等;分析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如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人口迁移。
③国内人口迁移:介绍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如“闯关东”“走西口”等;分析当代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如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①经济因素:讲解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就业机会的多少、收入水平的高低等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教案10
问题:师生合作探究后总结回答为政治因素和经济文化因素。
板书: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
经济因素 人口迁移 政治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投影:问题探究: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答案:迁入地:有利:;不利:。迁出地:有利:;不利:。
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
过渡: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同时期人口 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相当复杂,在学习这些因素之前要理解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E.S.Lee)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
板书:3、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推拉”理论
投影: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图
投影:美国迁移图(阳光地带),沙漠和土地龟裂图,盐碱地,大庆油田图。
(2)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的大量增加,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京津唐(或京津) 长江三角洲(或沪宁) 珠江三角洲(或广东) 经济发展较快,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工资较高 (2)流动人口 务工 经商
问题:美国有一部分人从繁华的大城市搬到南部农业城市是因为什么?西北地区干旱荒漠化严重,那里居住的人都选择向河流沿岸而不是面积广阔的沙漠地居住,这是为什么?大庆原来是个贫穷的小农村到现今发展为石油大市,这是为什么?
过渡:不仅自然因素会引起人口迁移,经济因素同样会引起人口迁移,在历史时期和当代都有经济所导致的人口迁移。
C、建设项目的布局 D、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A、政治 B、经济
C、社会文化 D、自然生态环境
(完整版)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课标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人口迁移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二、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三、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四、教法学法1.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展示、播放录象等手段,加强学生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分组讨论,共同归纳总结得出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程序:[导入新课]播放录象:我国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移动引入本节课题[学生阅读]回答问题:①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②什么是人口迁移?③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提示: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时间为长期或永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人地观念:经过分析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建立热爱家乡、可持续发展的人地观念。
综合思想:结合洪洞人口迁移的案例综合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文明要素。
地理理论力:能联系实践,探求本地人口迁移的类型,分析次要原因。
区域认知:经过我国不同时期、当今世界人口迁移的学习,加强对国家国际发展状态的认知。
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缘由、影响教学难点人口挪动的缘由【教学过程】导入P1要问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加入一个学习交流QQ群,群内备注:路文霞,收到群内好友请求,他名:路明飞,他父亲:路文*,我侄子名:路明*。
这是巧合吗?本来,我们600年前是一家,明初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出发,我家在灵寿落户,他家远走至安徽芜湖。
荣幸的是,我们都还严厉按照家谱起名字,所以虽然相隔千里,还能相认。
(明朝初年,我们为甚么要从山西迁出?人口的迁移又会产生哪些影响呢?本节课我们一同学习解答这些疑问。
)P2 章节信息人口迁移名词辨析(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增长除了上节课受生物学规律制约的人口自然增长外,还有人口迁移,又称人口机械增长。
)P3浏览(16页第二段),判断某老师从大学毕业后的行为中哪些属于人口迁移?A. 在大学求学四年B. 毕业后来农村工作C. 今年春节假期去云南旅游D. 周末去超市买水果生:回答,阐明缘由板书:人口迁移定义(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挪动,但不能把一切的空间挪动都当做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是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需求具备三个条件:①人口迁移是一种空间流动行为,这里的空间需求超越必然的行政界线,比如县、市、省、国家。
②改变了居住地。
(灵寿到石家庄通勤)③定:工夫永世或1年以上。
如果由于探亲、出差,短期又回到原居住地,这类空间流动不属于人口迁移。
板书定义:变更定居地空间流动5min Q1:按照不同的标准,人口迁移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常用的有两种,按照空间流动范围,也就是能否跨越国界线,分为?Q2:P16图1-9近古代世界人口的迁移流动路线表示。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并能够分析引起具体迁移的原因。
2.辩证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给资料分类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的概念以及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在当代社会,无论是国际迁移还是国内迁移,人口的主要流向都是从欠发达地区迁移到发达地区。
国内人口迁移的重要形式是城乡之间的迁移,人口主要是从农村迁移到城市。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流向?设计意图:通过知识回顾,力图把新知与旧知结合起来,保持知识学习的连贯性。
师:布洛赫在《希望原理》中说到:对更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首要驱动力。
人们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生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生: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医疗、更高的工资、更便捷的交通、更好的生活环境……设计意图:以布洛赫的话语引出同学们对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初步认知,在讲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时,全篇围绕着“更好的生活”这一主题,也为引出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做了铺垫。
师: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十三页和十四页,找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自学完请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把资料袋的卡片分类,看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种因素?设计意图:本节课采用了资料袋的形式,让学生对资料袋的知识分类。
通过背景知识的补充,让学生学习方式多元化,自学为小组讨论奠定了知识基础,小组讨论使自学知识升华。
资料袋的运用能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主动带着资料袋的信息去分析问题,就会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普通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案
普通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2.掌握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3.分析中国的人口迁移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2.中国的人口迁移现象。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幻灯片或多媒体课件;2.教师准备教学案例和数据。
教学过程:一、引入(10分钟)1.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让学生观察人群流动的场景,引发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思考和兴趣;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你们身边有没有人口迁移的例子?他们为什么选择迁移?迁移对他们和原居地有什么影响?二、概念讲解(10分钟)1.教师讲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指人在时间和空间上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行为;2.教师讲解人口迁移的分类:内迁和外迁,乡村迁城市和城市迁乡村。
三、原因和影响分析(20分钟)1.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讲解人口迁移的原因:经济原因、教育原因、环境原因、家庭原因等;2.教师讲解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的影响和对迁入地的影响。
四、中国的人口迁移现象(30分钟)1.教师通过数据和地图,展示中国的人口迁移现象:东部沿海地区人口流出,中西部地区人口流入;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人口迁移的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化进程加快、就业机会等。
五、案例分析(20分钟)1.教师提供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2.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地区,研究该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并分析原因和影响;3.学生小组展示研究结果,并进行讨论和点评。
六、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2.教师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3.教师总结中国的人口迁移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概念讲解、案例分析、数据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和中国的人口迁移现象。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案例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教学案例和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人口迁移》教案(通用2篇)
《人口迁移》教案(通用2篇)《人口迁移》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②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③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④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②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③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二)教学难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尝试分析时代背景。
2.利用推拉理论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第一阶段:播放录像,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我国“民工潮”和“春运”的画面,人口的大量移动。
承转过渡:这些人的移动是人口流动,还是人口迁移呢?什么是人口迁移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正文第二段并思考这两个问题。
第二阶段:出示问题“什么是人口迁移“,引导、组织学生思考。
①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人口自然增长是人口变动的一个方面,人口迁移是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②教师展示问题: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哪几类呢?在学生讨论、回答基础上,教师归纳。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问题:
-请分析这两个案例中人口迁移的原因和特点;
-你认为这些人口迁移现象将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6.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整理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类型、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图。
2.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事件,分析其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小论文。
3.调查当地的人口迁移状况,可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分析影响当地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一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影响因素,理解人口迁移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2.掌握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人口迁移事件,分析其背景、特点及影响,提高对历史与地理学科交叉内容的理解能力。
3.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表等工具分析人口迁移的时空分布特征,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4.学生在价值观方面,需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人口迁移,培养公平、公正、包容的人口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探讨人口迁移的本质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类型、影响因素及其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的关系;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人口迁移事件及影响;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口迁移现象。
-历史人口迁移事件:介绍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人口迁移事件,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对国家、民族发展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节
第一章第三节
三.学时
个学时
四.程标准解读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
标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在此之前,学生必须对人口迁移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包括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分类;进而学生需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运用所学知识,举例分析。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分类;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2难点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六.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
通过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
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动的原因有哪些?
自然增长: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全球人口数量变化);
2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对区域人口数量变化有影响,对全球人口数量变化无影响)。
【人口迁移】
概念: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三大要素:两个地区间的移动(需跨越一定的行政区划界限);居住地变更(旅游、度假、出差、暂时搬迁等不属于)和时间限度(通常为一年)。
2分类:国际迁移(跨越国家界限)和国内迁移(跨越行政界限)
3人类迁移历史
(1)国际迁移
9世纪以前:旧大陆(亚、非、欧)→美洲、大洋洲等大陆(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等→西欧、北美、西
亚、北非等(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2)国内人口迁移
古代:迁往自然条好的地区;
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有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主要受计划经济和国家政策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有西部迁往东部沿海和工矿区,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思考:人们为什么要进行迁移?
推力因素:农村生活困难;就业机会少;升学与升迁机会少;生活质量低;就医不便;公共设施不足;社会地位低······
2拉力因素:工作机会多;赚钱机会多;医疗服务相对理想;教育与升迁机会多;休闲机会多;居住舒服;社会地位高······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①气候
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体,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从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并通过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而影响人口迁移。
②淡水
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活、生产的空间布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③土壤
土壤是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条,对农业生产有着特别的重要意义,因而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④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生产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
随着一个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人口会发生相应的迁移和流动。
(大庆市位于松嫩平原中部,距哈尔滨19公里。
1960年以前是草原与沼泽。
19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打出石油,正值建国十周年大庆前夕,故定名大庆油田。
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人口239万,其中城市面积0平方公里,人口103万。
)
2、经济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人口迁移的基本动因。
②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相对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妨碍人口迁移的各种困难,从而促进了人口迁移。
3、政治因素
①政策
国家人口流动政策会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②战争
战争是对人类正常生活环境和秩序的破坏,并常常引发人口迁移。
③政治中心改变
一个国家政治上的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也常常引发人口迁移。
4、社会文化因素
①文化教育的发展
改变了人口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从而促进人口的迁移。
②家庭和婚姻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而家庭因素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③宗教信仰
印度人口多信仰印度教,巴基斯坦人口多信仰伊斯兰教。
1947年,为了躲避宗教歧视或迫害,出现了规模空前的人口迁移。
印度境内有100万左右的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境内则有200万的印度教徒迁入印度。
【拓展】人口迁移对迁入、迁出地的影响
利
弊
迁入地
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增加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等
迁出地
加强对外联系;减少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收入等
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