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管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人性假设决定着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制约着人类的管理活动,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和理解直接影响着管理效果的好坏与成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施正确的激励方法,打造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关键。

1几种有关人性假设的管理理论1. 1“经济人”与科学管理理论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和生产更加集中,劳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过去那种凭借经验和个人意志的放任式管理与大生产方式不能适应,使本来就稀缺的资源得不到合理使用,经济效率低下,物质财富不足。

针对当时的情况,泰罗在其所著的《科学管理原理》中提出了一整套企业科学管理原理,如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职能化原理等。泰罗的科学管理的原理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的。以泰罗制为主体的古典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标志着科学开始代替随意、理性放逐经验。泰罗制的核心是一系列的标准化研究,无论是工时研究和动作分析,还是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等标准化研究,其所探寻的都是人在生产作业中的规律,都是由工程技术人员设计出科学的操作方法和工具,要工人严格地照章执行。“任务管理制”最集中、直接地体现了泰罗“科学管理法”的科学性,凸显出一切以“工作”为中心的内涵。管理过程理论研究者法约尔从管理企业的角度推行科学的制度和方法,并提出了一套管理理论和管理原则,他同样把人置于从属于大机器的地位。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组织论”也体现出了那个时代客体统治主体、客体至上的精神。其机械模式的思想与泰罗、法约尔一脉相通。

科学管理理论关于“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人是天生懒惰和缺乏进取心的,必须通过金钱等物质利益刺激或采取强制的方法迫使他工作。否认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否认工人在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反对工人参与管理,其实质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对劳动者的剥削。因而被称为“胡萝卜加大棒式管理”模式。当然“经济人”假设也有其科学性、合理性,它将工人从会说话的机器看作是追求物质利益的人,促使衡量劳动量的各种定额和标准出现,并提出了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使管理的社会属性适应自然属性发展的需要,从而使管理成为科学,这克服了过去管理的放任和无序状态,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新阶段,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极大发展[1]。

1. 2“社会人”与行为科学管理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

高,人们由最初的单纯追求物质文明转向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等精神生活的需要,经济的刺激难以激发出人的最大潜能。于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便开始从社会生产关系方面来考察经济延长线上的行为科学。

这个阶段的管理学说,无论是梅奥等人的人际关系理论,还是后继的行为科学学说,以及其延长线上的新人群理论,都是围绕人尤其是人的行为这根轴心展开研究的。梅奥用“霍桑试验”第一次证明了“生产率的增进是由于这样一些社会因素如士气、小组成员间良好的相互关系和有效的管理”。他指出通过工人的“满意度”提高士气,强调工人在团队中的地位,管理者对工人的重视,通过人群的协作提高生产率。管理者要尊重非正式组织的特殊性、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并由此安排企业管理的方法。行为主义科学学说,从不同的角度对管理中的行为进行了研究,形成了有关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方面的理论。在他们看来,满意的工人才是有效率的工人,要使工人满意则必须了解其行为规律,从而预测和激发人的动机,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组织的预期目标。其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行为中的利他行为视为最终利己的手段,是为了一种无形资产或

满足自己的更高层次的需要。人类动机以自尊和被人尊敬及自我实现为最高的、永远不能最终满足的需要,因而其激发作用最大[2]。

“社会人”假设在一定意义上提出了被管理者在组织中的民主、平等主义等问题,打开了人的社会性研究的大门,使人性第一次受到较大尊重。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作为科学管理的一种针锋相对的对峙,必然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人毕竟不是神,资本属性是人的自然属性,他们最基本的需要是经济利益,而不是其它更高的社会需要。行为科学把焦点集中于“人的类属性”,专注于组织内部,漠视管理的权威是存在于形势和环境之中。行为科学理论本身的不足导致了“理性主义复活”,迎来了主客体相统一的现代管理科学阶段。

1. 3“复杂理性人”与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复杂理性人”假设认为,人是因时、因地、因

各种情况采取适当反应关注高层次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复杂人,它既有“经济人”的财富欲、“社会人”的权利欲,更有“自我实现人”的发展欲望。这种假设引申出了形形色色的管理流派,使管理理论进入“丛林阶段”。“管理丛林”理论吸收了大量的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内容,使管理的技术和手段进一步现代化和科学化。无论是早期的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还是更为晚近的权变理论、组织行为学、管理科学学派以及他们的集大成的系统管理学派,它们皆以系统法作为一般方法论来研究管理问题,他们只相信复杂的结构周密的计划和自上而下的控制等理性手段,把组织看成由经济、技术和人等系统构成的大系统,强调战略规划和经营,重视科学决策和预测,主张运用数学手段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来进行管理,把规章制度和有形结构当作控制职工的主导力量,把利润和成本、市场占有率和财务目标当作支配企业的唯一动力。他们强调理性因素,崇拜逻辑与推理,贬低直觉和热情,其主题是理性化、定量化和科学化。管理丛林阶段理性主义管理模式虽侧重于“理性主义”,却未抛弃人的社会和精神属性,第一次提出要把组织目标和员工的个人目标结合起来,然而此时的工人仍被看作是达到工业生产率这一目标的一种手段。因而它在某种程度上以理性抹煞了人性,忽视了价值观、信念乃至文化传统对人的行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企业管理过程不仅仅是决策制定过程,它还包含创新和执行过程,而对理性主义的偏重,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生动活泼、富于生命力的因素。

1. 4“全面发展的人”与人本管理理论人本管理是以“全面发展的人”假设为前提的,即

根据“全面发展的人”假设,人是有价值、有感情、有文化、有自觉意识的主体,同时人又是世间的最终价值,人充当手段是由这一终极价值派生出来的。人有自我决定的能力,能够为自己也为主体以及自然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安排,从而实现总体协调发展的社会。人有追求个体欲求的本性,人只有在创造中才能超越本能,超越自我,走向真正的完善;人具有联合在一起的社会性,人既不能在创造性活动中脱离群体,又不能失去自我的独立性。因而人本管理强调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它对现代管理理论的超越在于人本管理是对泰罗科学理论运动以来丰富的管理学成果的扬弃,它汲取了现代科学管理阶段的系统论,形成了以价值观为内核,与物质和行为、制度、价值观理论紧密相连、浑然一体的有机系统,重新扬起了行为科学的“人的旗帜”,它围绕着解决人与工作相适应

这一核心问题,把管理的视野由工作移向人,对人性予以全面尊重。

人本管理理论恢复了管理中人的主体地位,倡导在企业中形成一种有利于每个职工得以创造和发展的环境,其实践也从“使用人”提高到“发展人”的层次。它将过去建立在对抗基础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