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人物评论
关于民国人物评价的几个问题
关于民国人物评价的几个问题—与李新教授商榷1985年9月21日,民国史资料协作会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召开了一次学术讨论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南京大学历史系一位民国史硕士研究生陈红民的毕业论文:《论9·18事变后的胡汉民》。
会上发言热烈。
主要意见有两种,一种认为胡汉民是旧三民主主义者,以后也没有变化,“9·18”以后,他的政治主张仍旧是三民主义。
另一种意见认为胡汉民“9·18”以后的三项政治主张与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不一样,不能把它看成是旧三民主义。
当天下午,李新教授怍了总结发言。
这个发言后来以《关手民国人物研究的若干问题》一文,发表在1986年2月出版的《民国档案》第1期《专题研究》栏内。
本文拟就这篇文章中的几个问题与李新教授商榷,谬误之处,请批评指教。
一、关于学术讨论的方针政策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李新教授的文章(以下简称李文)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认为很重要,即“科学工作者首先是创造性的工作,如果只讲公认的结论,那只能对小学生去讲。
我支持这篇论文,因为它有相当的创造性。
过去没有人敢讲胡汉民晚年是个旧民主主义者;他跟蒋介石不一样,他主张抗日,应该加以肯定,这篇论文的结论说出了这些。
如果没有什么框框,这也算不了什么创造性,可是现在有了框框,而且框框就这么一点大,他稍微一动,就有了创造性。
框框是谁定的?可就有那么一种人,他定了框框、禁区,他就是法律,你要不合他的意,他就拿棍子打你。
这个不行!我们在遵守国家法律的条件下,有学术自由,这才符合党的政策。
党领导学术的方针是百家争鸣”。
(见前述李文第107页)。
在这段文字中,我完全同意作者讲的:“科学工作首先是创造性的工作”,“我们在遵守国家法律的条件下,有学术自由,这才符合党的政策。
党领导学术的方针是百家争鸣”。
但是,这段文字中有些话就值得考虑了。
我指的是这段文字中的从“过去……”,直到“这个不行!”——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研究生的那篇论文敢讲胡汉民晚年是旧民主主义者。
如何评价汪精卫
尊重他人
在评价汪精卫时,应尊重他人,不进行人身 攻击或谩骂。
挖掘历史细节以还原真实面貌
深入研究
在评价汪精卫时,应深入研究其生平事迹、 政治主张、军事行动等细节,以还原其真实 面貌。
挖掘史料
在评价汪精卫时,应挖掘相关史料,包括当时的报 纸、杂志、档案等,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对比分析
在评价汪精卫时,应对其不同时期的表现进 行对比分析,以更准确地评价其历史地位和 作用。
如何评价汪精卫
汇报人: 2023-12-13
目录
• 汪精卫生平简介 • 汪精卫的政治表现与贡献 • 汪精卫的道德品质与人格特点 • 汪精卫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评价汪精卫时应注意问题
01
汪精卫生平简介
早期经历与成长背景
家庭背景
汪精卫出生于一个广东的官宦家庭, 其祖父曾是清朝的官员,而父亲则是 一名律师。这种家庭背景为汪精卫提 供了较好的教育和机会。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及汪精卫地位确立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在北伐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迁都南京,汪精卫被任命为南京国民政府主席。
地位确立
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汪精卫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他被视为国民党内的“亲日派”领袖,并 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02
汪精卫的政治表现与贡献
汪精卫的政治表现与贡献
首先,汪精卫在政治上主张“联共反蒋”, 认为只有通过联合共产党才能打败国民党, 但他在实际操作中却采取了一系列妥协退让 的政策,甚至不惜出卖民族利益来换取与共 产党的合作。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广大人民 群众的利益,也削弱了自己的力量,最终导 致其失败。
02
03
尊重历史事实
全面评价
评价汪精卫时,应以史实为依据 ,尊重历史事实,不夸大或缩小 其历史作用。
民国人物评说第一章
左起依次为:陈岱孙、施嘉炀、金岳霖、萧遽、叶企孙、萨本 铁、周培源(1929年)
“爱生如子”,给学生送驼绒长袍, 自己却十分节俭,一件衣服穿得十分 破旧都舍不得换。
1938年金岳霖等人昆明合影。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陈岱孙、 林徽因、梁再冰、金岳霖
单身汉的金岳霖常常慷慨解囊。
林下美人
与美国女孩秦丽琳在北京同居,据说秦丽琳“倡 导不结婚,但对中国的家庭生活很感兴趣,愿意 从家庭内部体验家庭生活”。
——辜鸿铭送“辫帅”张勋对联
“天下之道只有二,不是王 道,就是王八蛋之道。” ——辜鸿铭
威廉· 萨默赛特· 毛姆 弥尔顿的《失乐园》
1924年泰戈尔访问北京时与辜鸿铭 (右二)等合影
疯人、情人、诗人的三合一
吴宓档案
名 号: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 生 卒 年:1894——1978 【84岁】 籍 家 学 贯:陕西泾阳 世:出身仕宦之家,生母在他两岁时去世,遂过继给叔父, 生父、叔父 都在政府部门任职 历: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学士(1918), 哈佛大学文学硕士(1921) 传道生涯:东南大学(1921-1924),清华大学(1925-1937), 西南联大(1938-1944) 燕京大学(1945), 武汉大学(1946-1947), 相辉学院、勉仁学院(1949), 四川教育学院(1950-1952),西南师范学院(1952-1978) 研究领域:中西比较文学 主要著述:《吴宓诗集》、《文学与人生》、《吴宓日记》等 经典名言:除了学术与爱情问题一切免谈 特殊嗜好:写日记、追求心仪的女孩 评 价:吴宓先生真是举世无双,只要见他一面,就再也忘不 了(温源宁)
特殊嗜好:闻女人小脚的臭味
评 价:在旧中国,哪儿有人可与辜鸿铭先生相提并论?他是唯一通晓东学 西学的中国人,我承认我欣赏他,我承认我爱他(法国学者弗兰西 斯•波里)
后世人对李宗仁的评价是什么样的
后世人对李宗仁的评价是什么样的后世人对李宗仁的评价是什么样的权利欲强,但政治手段与认识欠缺。
地方诸侯思想很重,两次高举反蒋大旗与中央对抗造成了蒋桂战争与中原大战的爆发,令本已病入膏荒的中国更是奄奄一息,导致中国错过了很好的发展机会。
但谈到民族气节问题还是值得肯定的,大敌当前,放下个人恩怨,一致对外,坚持抗战到底,并在台儿庄痛击日军,为中国抗战写下光辉一页。
并在徐州会战结束后成功的转移出70W大军未让日军歼灭而为日后抗战保留了可贵的有生力量,个人认为此举不亚于欧洲战场所鼓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总体客观的来说,李宗仁对中华的功过应该四六开,总体来讲还是功大于过多点.对于李宗仁的评价最恰当的是这样一份评论。
这份评论是这样写的:李宗仁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十分关键的福将。
他之所以能够被称为福将,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他一生经历了战场炮火的洗礼和政坛的暗杀,却仍然大难不死;二是在决定中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和他所代表的“桂系”,作为掌握了决定力量的人,几乎总是能够在有意或者无意之间做出最明智的选择。
虽然他的这些抉择有的是出于派系斗争的需要,也有的是被时势所逼迫无奈的选择,但是这些选择终究还是适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使得国家朝着良好的方向行进,因此他也给自己留下了不错的后世评价。
这篇评论全面而客观地对李宗仁的一生进行了梳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关键时刻头脑清醒的智者的形象。
而我们的毛泽东主席也对李宗仁的评价十分之高,他说李宗仁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还让他要多保重身体,人是不会忘记他的。
可见对李宗仁做出的贡献的肯定。
蝴蝶之女和李宗仁的爱情故事李宗仁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关键的“福将”。
就连周恩来也曾这样的评价过他做的两件好事:第一件就是台儿庄;第二件就是祖国。
据说在李宗仁的一生中有三个女人,而蝴蝶就是其中的一位。
那么李宗仁和胡蝶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首先先介绍一下李宗仁,李宗仁是中国国民革命军的一级上将,曾经担任过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
民国知识分子的两面性——《北平无战事》中何其沧人物形象分析
文艺直通车热播冷评大型历史题材电视剧《北平无战事》曾经火热荧屏,其扎实的剧本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戏剧性的情节设计、生动的人物形象、精良的制作质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显然,作为一部历史正剧,《北平无战事》并未拘泥于传统历史剧对严肃的主旋律主题表现与概念符号化的“高大全”人物形象的塑造,而是另辟蹊径,将戏剧艺术的假定性与历史的真实性相结合,做到了艺术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和谐共振。
历史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是该剧最大的亮点,桀骜不驯又满身正义的方孟敖、严谨精细又忍辱负重的崔中石、满腔理想又悲观犹疑的梁经纶、兢兢业业又传统严厉的方步亭、正直果敢又忠于信仰的曾可达、见风使舵但又真性情的马汉山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有一位老者虽然戏份不多但足够抢眼,他就是焦晃扮演的燕京大学副校长何其沧,具有民国知识分子典型的两面性,集东方的传统性与西方的现代性于一身。
传统的知识分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群体,他们广泛参与到具有建设性的社会变革、政策制定等公共行为中,“除了宗教担当、社会良心、执掌理性等传统精神之外,更有推动现实、设计未来、创造文化、参与思想的生产与传播的意义”。
①他们精深的学术造诣、崇高的人格追求和强烈社会责任感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培养与形成曾经起到过构筑和发展的作用。
何其沧是东方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传统知识分子的典范。
其一,具有精深的学术造诣。
传统知识分子往往以不同的方式从事着知识的积累、传承、运用,作为燕京大学副校长何其沧更是如此。
他穿着青黑色的粗布长衫,带着一副圆眼镜,白发苍苍,儒雅从容,有着“儒士”的风范。
他博览古今、通晓中外,与老友方步亭对于古诗词的讨论,着实令人印象深刻。
仅凭着老友方步亭的只言片语和不合格的翻译,他竟能猜出原词就是辛弃疾的《鹧鸪天》,并一字不落地背诵。
他的每一次演讲和谈话,都显示出精深的学术造诣,广引古今中外理论,既鞭僻入里又通俗易懂,令人叹服。
他不局限于知识的积累,更重视知识的传承,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
近代史人物评价论文范文
近代史人物评价论文范文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伤心史,肠断史,充满了血泪与屈辱,但是与此同时,这个时代也涌现了不少风云人物。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近代史人物论文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近代史人物论文范文篇一:《坚持“最后五分钟”造就成功——读“蒋介石传”有感》摘要:作为一代枭雄的蒋介石,从一个没有背景的小人物,如何成为中华民国党政军的最高领袖的呢?蒋介石在世时,平素在多种场合爱讲的一句话,就是要坚持“最后五分钟”,这是他一生都在倡导的坚持哲学,也是他对部下的一贯要求。
愚以为蒋的坚持,造就了他的成功。
关键字:蒋介石生平坚持蒋介石生平简介及评价:蒋介石(1887.10.31—1975.4.5),名中正,字介石。
浙江奉化人。
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
1908年赴日本并加入同盟会,1924年担任黄埔军校校长;1926年先后制造“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4.12事件”,打击共产党和革命势力。
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
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继续进行新军阀混战。
1931年“9〃18”事变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攻红军革命根据地。
1936年“西安事变”后,被迫接受抗日主张,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1938年任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
抗日战争期间,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皖南事变”后,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
在1937年—1945年期间,蒋介石成为中国最高抗战统帅,蒋介石领导200多万国民革命军坚持8八年抗战,蒋介石纵有千错万错,也不应该将其丑化矮化,也不应该将其全盘否定,蒋介石虽然有其过失之处,但仍不失为民族的领袖,不夸张地说,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伟人;1943年参加美、英、中三国领导人参加的开罗会议。
抗日战争胜利后,与中共代表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1946年撕毁《停战协定》、《政协决议》,命令进攻共统区,单独召开制宪国民大会,通过宪法。
张学良人物评论
张学良人物评说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
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为直,皖,奉三系,竞相扩充实力,割据一方,为争夺中央政权,三系领导人不惜依靠外国列强。
而其中,处于东北的奉系实力最为强大的,其统治者为张作霖。
1928年6月4日,他因不愿给予日本利益,在三洞桥被其预埋的炸药炸伤,不久后便死了。
随后,掌控权便交到了张学良手中。
张学良担任东北总司令后,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就是张学良于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并宣布,从即日起东北服从国民党。
他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
1929年7月,张学良欲取消苏联在东北的特权,查封哈尔滨苏联商业机构,开始着手收回中东铁路。
8月14日,斯大林命令苏联军队沿中东路一线向东北进攻,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败给苏军。
张学良被迫在伯力签订议定书,恢复苏联在中东铁路的特权。
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诫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他与一群人在西安发动‘兵谏’软禁蒋介石。
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另外,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称“少帅”,他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也成为一段佳话。
由于“西安事变”,国共两党对张学良的历史评价不尽相同。
他本人是说:我们张家父子,若不是为了爱国,会有这种下场吗?有的人认为:把个花花公子和政治家、军事家分开来做,则民国史上实是车载斗量,没啥稀奇;可是把这三种不同的行业,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体,如鱼得水,则学良之外,也就真的别无分店了。
然而一些国民党人员却说:张学良与杨虎城当年身为国民党将领,不仅没有积极剿共,还以非常手段挟持统帅,这种行为几乎等于是‘军事政变’,即使在今天的中国,也应该受到制裁,不可能被容忍,更没有所谓“平反”的问题。
看民国时期如何评价鲁迅其人
看民国时期如何评价鲁迅其人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豫山,后改字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鲁迅”是他的笔名。
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评论家、翻译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旗手。
历任北京大学讲师、北京女子师范高等学校、厦门大学、广州中山大学教授。
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
鲁迅有个弟弟:周作人(1885-1967)。
周作人,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
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五四运动”以后,曾为《语丝》周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北京大学撤离北平,他没有同行,成为看守性质的“留平教授”,也是他战后变成汉奸的原因。
周作人何以当“汉奸”,郑振铎说“日本妻子(羽太信子)给了他不好的影响”,有一定的道理。
1939年元旦,自称是他的学生并自称姓李的客人求见周作人,突然开枪将他击倒,子弹射中铜扣而受轻伤。
周作人是1941年元旦正式收到汪精卫政权委任状的,离他遭枪击事件已有两年时间,历任汪精卫政权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汪精卫政权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汪精卫政权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等要职。
战后,周作人在1945年12月在北京以汉奸罪名被蒋介石主政的国民政府逮捕到南京受审,周的朋友、学生纷纷为他开脱求情,俞平伯还给远在美国的胡适写了封长信,请求胡适为周说情。
后经高等法院判处14年有期徒刑,关进南京的老虎桥监狱。
同时代的人评鲁迅:●陈源(笔名西滢):“鲁迅先生一下笔就想构陷人家的罪状。
他不是减,就是加,不是断章取义,便捏造些事实。
他是中国‘思想界的权威者’,轻易得罪不得的。
”“他的文章,我看过了就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载1926年1月30日《晨报副刊》〕●长虹(即高长虹):“我是主张批评的……鲁迅却是主张骂,不相信道理。
”“鲁迅……不能持论。
……那是被感情、地位、虚荣等所摇动了。
”〔载1926年11月17日上海《狂飙》第五期〕●陈源(笔名西滢):“我觉得他的杂感,除了热风中二、三篇外,实在没有一读的价值。
民国人物评鉴
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唐青青20151180255浩如烟海,丝丝入扣---------《民国人物评鉴》宋美龄她美貌优雅,家世显赫。
她才艺卓然,素养极高。
她长于堆金累玉的土壤,身受世家门风的熏陶。
她们行走时香风细细,坐下时掩然百媚。
她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因为她的富贵和显赫。
她又似乎离我们很近,成为我心中睿智魅力的标杆。
因为身为女子,她一样要经受爱情的冷暖变迁。
高高在上的大家闺秀,也要谋划着如何抓牢一生的幸福。
这位聪慧绝顶的民国第一夫人,读着她的故事,会觉得,百年光阴薄如一张纸。
她那看遍百年中国历史的洞察力的鲜活气息穿越时空扑面而至,她传奇般的的命运里映照出每个女孩子期许的模样。
细品这位传奇女子的一生,仿佛听见她在丝丝入扣,浩如烟海的故事里告诉我们,身为女子“希望你有高跟鞋也有跑鞋,喝茶也喝酒。
希望你有勇敢的朋友,有牛逼的对手。
希望你对过往的一切情深义重,但从不回头。
希望你对想要的未来抵死执着,但当下却无急迫神色。
希望你特别美,特别敢,特别温柔,特别狠她活了106岁,一生缄口不肯作传。
因此,关于她的传奇虽然浩如烟海,却唯独?少了当事人的印证和剖白。
这一点真是遗憾。
民国名媛已身处金字塔,而宋美龄更站在了金字塔的塔尖。
30岁以前,她是上海最负盛名的待嫁名媛。
30岁以后,她是精彩绝伦的“第一夫人”。
她出身宋氏王朝,容貌、智慧、才能,无不是一流。
她一生粉丝无数,不是几个文人骚客的级别,而是当时世界政坛的豪华阵容:外有罗斯福、艾森豪威尔,内有蒋介石、张学良……这位光彩辉耀历史星空的蒋夫人,很值得我们说上一番。
在谈论宋美龄之前,得先说一说她身后的宋氏王朝。
宋美龄固然是让宋氏王朝大放异彩的功臣,但没有宋氏王朝也就没有宋美龄。
宋氏王朝的核心成员:宋父宋耀如、宋母倪桂珍,以及他们的六个了不得的儿女。
为宋氏王朝奠下第一块基石的,当然是宋耀如。
从无到有,白手起家。
他的经历是最为传奇的。
原本,宋耀如并不姓宋,他生于海南一个韩姓人家,家境十分贫苦。
民国技艺高超的人物作文
民国技艺高超的人物作文
民国时期,真的是个神仙打架的时代,高手如云,各显神通。
就说梅兰芳吧,那时候谁不知道他?每次上台,那嗓子一亮,全场都得静下来听。
他演的那戏,动作、表情,都太到位了,简直就是活脱脱的戏中人。
大家都说他把京剧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还有于右任,写的一手好字!看他写字简直就是种享受。
他的字就像他的性格,大气磅礴,每一笔都有力量。
听说他的字在国外都很有名,真是给咱中国人长脸。
说到建筑,那必须得提梁思成。
他对古建筑的研究,简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
他不仅懂理论,还亲自下场修复古迹。
有他在,那些古老的建筑就像有了灵魂。
徐悲鸿的画,也是一绝。
他的画里,不仅有中国传统的感觉,还有一些西方的元素。
他的马,画得跟真的一样,好像随时能从画里跑出来。
他的画,简直就是一种情感的宣泄。
还有吴清源,围棋玩得溜啊!跟他下棋的人,据说都被他的棋
艺给震撼了。
他的围棋水平,在国内是顶尖的,国际上也是赫赫有名。
他下棋的时候,那专注的样子,真是太帅了!
这些人,都是民国时期的瑰宝,各有各的绝活,各有各的风采。
他们不仅技艺高超,还都很有个性,真的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高考作文素材—民国人物
高考作文素材“民国学人风度”多维解读与运用【素材一】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陈寅恪海外留学18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阻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
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
“文革”时成为“孤独销魂人”,含冤离世。
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36岁即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出任清华国学探讨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上课有“三不讲”,幽默风趣,听课的教授远比学生多。
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供应的优厚待遇。
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行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
”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中,陈寅恪坚韧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探讨。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状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提到陈寅恪时,赐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说明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其次个大贡献是宏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做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建国后沉醉于学术探讨的陈寅恪,拒绝出任中国科学院历史探讨所二所所长一职。
他说:“我的思想、我的主见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
”陈寅恪在碑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摆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议和争辩,但假如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探讨学术。
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晚年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耗费整整10年时间完成85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展示了百年中国的一位高校者的大手笔。
民国前期书籍封面设计家代表人物评析
谢欣 XIE Xin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 518055(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enzhen Graduate School, 518055 Shenzhen)
摘要:民国前期涌现出一大批才华卓越的书籍封面设计家,与当代的职业设计师不同,这些设计家大部分是来自于不同领域的知 识精英,正是由于他们的介入,民国前期的书籍封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形态,其中的各种设计实践与探索,无不成为当代中国 现代设计发展的重要历史依据和文化参考。 关键词:民国前期;书籍封面;设计家 Abstract: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ed book cover designers emerged. Most of them, unlike contemporary professional designers, were intellectual elites of different fields. Because of them, book covers of that time showed diversified artistic forms. The embodied design practices and explorations of each form of art have become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for the progressing of modern Chinese design. Key words: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book cover;designer
民国风云人物-张作霖
张作霖,作为民国时期唾弃的三大军阀之一,有人说,他出卖东北,穷兵黩武,反对革命,也有人说他是一个爱国的政治家。
但是,在一段黑暗混乱的北洋时期,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大大小小的军阀合纵连横,,而张作霖,一个问世于那个时代的穷小子,不仅仅生存了下来,而且生存得风生水起,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无论世人对他怎么样的评价,在我看来,我就是一个铁骨铮铮的草莽英雄,一个曾经称霸一方的东北王。
为什么我会这么认为呢?他到底是一个怎么样人物呢?同大多数近代历史人物相异,张作霖确实可以说是一个完完全全没有任何背景的农民的孩子,更确切的说,张大帅的童年可以说是十分的悲惨,早在他十几岁时,爹被仇家打死,家被洪水冲毁,娘不得不带着他哥儿几个改嫁外乡的一个兽医。
这兽医可以说是待张不错,教会了他如何医马,相马,骟马等等事情,张因此结识了一些前来医马的土匪,再后来,当了大清国的兵勇,在日俄战争期间,替两个在中国东北土地上作战的外国军队当过双重间谍,结婚后的张作霖因为自己的家境过于贫寒,因而倒插门到自己的岳父家,可是由于和“胡子”的交往过密,因而也就受到了乡里乡亲的一些指责,更有一位当地的李老恒的乡绅,因为害怕自己的财产被与张作霖接触亲近的土匪“惦记”,所以便将张作霖告上当地的衙门,也正因为此,张作霖被抓捕入狱,不过由于并没有充足的证据来支持,对大帅的控告并没有成功,出狱后的大帅便真正的成为了一个胡子,这就是张作霖,一个出身于贫寒农民家庭的生活困苦迫于生活压力的苦孩子。
一个出身于农民家庭的张作霖,一个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苦孩子,那他到底是如何爬上奉系军阀这一显赫地位的呢?这真的不得不令人产生疑问,正如当年的刘邦,本为一介亭长,可是身边总能聚集一群能为其卖命的哥们,起家于草莽的张作霖也有与当年刘邦一样的本领,后来越干越大,成了头目,但又不甘为匪,便设计劫了东三省最高官员盛京将军的小妾,请其为桥,主动接受了政府的招安,摇身成为官军里的中级军官!由于曾经作为土匪头子,所以张作霖本人十分的机敏且善于长远计谋,清朝覆亡前他已经是堂堂的“关外练兵大臣”。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价500字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价(500字)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充满苦难和抗争的历史,其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
以下是对其中一位人物的评价。
这位人物的名字叫做孙中山,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人物之一,被尊称为“国父”。
孙中山出生于1866年,逝世于1925年,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
孙中山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具有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领导才能。
他看到了中国的落后和受欺凌的现实,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思想,即民族、民权、民生,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使中国走向了现代化的道路。
此外,孙中山还具有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
他不畏强权,不惧困难,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念。
他热爱祖国,关心人民,为了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
他的品德和行为深深地影响了周围的人,也激励了后人的奋斗和拼搏。
当然,孙中山也有他的不足之处。
例如,他对北洋军阀的妥协和合作,导致辛亥革命的成果被窃取。
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他的思想和精神仍然是中国人民的重要财富。
总的来说,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和精神是中国人民的重要财富。
我们应该铭记他的历史功绩和精神风貌,继承和发扬他的思想和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历史人物评价张学良
英雄的赞歌——少帅张学良张学良,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民国四美男子之一;其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前半生戎马征战,后半生却遭幽禁;谈到他,我们耳熟能详的包括“东北易帜”、“西安事变”、“九一八事件”,可以说他的一生是伟大的;一个人的个性很大程度取决于他的生活环境,年少艰苦的生活条件造就了他坚毅的性格;父亲母亲的影响,也让他有了正直、冷酷、坚强的一面;在了解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他的晚年回忆中,可以发现他喜欢开玩笑,平时则和蔼、平易近人,在公事上就刚烈正直,就是这样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却也真真实实地谴责自己是罪人;如此谦卑恭谨、正气浩然、明敏坚定、待人真诚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和敬仰的;然而他却也因为发动“西安事变”而饱受非议,从不同的政党角度来看,“西安事变”利弊各不相同;可是从他本人的角度来看,他的出发点却是为了“民族统一”大义;张学良和他父亲张作霖是不一样的,他接受的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厌倦军阀统治和封建主义的世袭制度;在西安事变后期送蒋宴会上他曾说:“一个人要有救国救民的志向,我父亲有我父亲的志向,我有我的志向;”他生平一贯的主张就是拥护国家的统一,他坚决反对内战,看到老百姓因内战被蹂躏失所,饥寒交迫,内心会非常难过和内疚,希望今后不要再打内战;西安事变结果——蒋最终获释,而国民政府提前停止剿灭共产党,中国建立形式上抗日战争统一战线就是对此的最好体现;同时,他也痛恨日本,绝不卖国,绝不事仇,曾立下生做抗日雄,死成抗日鬼的豪言壮语;对于“九一八事变”痛失东三省,我相信那并不是他愿意看到的,他也不愿意同胞受苦、惨遭蹂躏;在面对各界声讨与谴责时,张将军说“丢失东三省,我是有责任的,但我是奉命这样做的;”此话看来或多或少都有点推卸责任的意味,然而其后续做法却又让人看到了其真诚痛苦之处;“学生爱国无罪,如果有学生冲进来,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如此般委屈求全,内心苦痛无人能解,足见其心胸宽广和对人民的爱护;提到张学良,我还是不想避讳其风流韵事;我认为,一个男子能吸引如此多女子为其倾心,足显其魅力所在;虽不足为外人道也,但也能反映其少年功成,才华非同一般;如此不可多得的人才,不引佳人倾心反倒不正常了;可以说,他一生功大于过,赞扬多于贬斥,我们还是应该以民族英雄的角度来对待他;。
实事求是看待民国人物
龙源期刊网 实事求是看待民国人物作者: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0年第16期《北京日报》刊登杨奎松教授的文章说,近年来,民国人物越来越引人注目,在相当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影视及文学作品的传播和帮助。
1980年以前,大陆年轻读者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基本上只有两类:一类是正面人物,一类是反面人物。
孙中山以及张学良、杨虎城等,是那时被视为正面的仅有的几个人了,其他基本上都是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了。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文艺创作逐渐解禁,越来越多的涉及到民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被写入小说、报告文学和电影电视剧本,越来越多陌生的民国人物透过文学或影视的形式呈现在普通读者的面前。
当今,关于民国人物的研究和介绍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就是变得越来越客观,越来越注意尊重历史事实,也越来越重视从人文的视角看问题,而不是只基于政治分野来做是非善恶的道德评判了。
以胡适为例,抗战结束后,胡适反对中共再行武装割据,主张在蒋介石领导下逐步实行宪政。
1949年以后,他公开站在美国和蒋介石一边,反对共产党国家实行“铁幕”政策。
1954年,中共新政权发动了对胡适思想的批判运动,要求所有学者、教师都要与胡适划清界限,并上纲上线全盘否定了胡适的各种学术观点及其学术地位。
但最近20多年来,学术界及思想界对胡适的一生做了多方面的考察和研究,幾乎众口一词地高度肯定了他的学术成就和思想贡献。
有人甚至找出了毛泽东私下里的谈话,来证明为胡适“恢复名誉”是完全必要的。
事实上,如同要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共历史上陈独秀等人的历史功过一样,对民国史上的各派人物也理当同等对待。
【素材点拨】人各有短长,也各有偏向,但人终究是人,有亲情、有追求,纵使各处于不同的政治分野之中,他们对家人,对民族,却未必没有同样深厚的感情和寄托。
今天,我们能对当年可能相互间存在这样或那样恩怨纠葛的民国人物,包括共产党人、国民党人,以及北洋政治圈内的人,一概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恰恰是历史进步的一种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人物评论——对张学良的评论
张学良是个对他褒贬不一,盖棺尚未论定的历史名人。
对张学良的评价,大陆夸他是民族英雄,台湾说他是逆臣贼子。
历史名人往往性格复杂,张学良也如此。
我觉得需要用辨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毕竟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
自然,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也需要客观。
虽然,我们每个人作为一个体,看问题不免带上主观的色彩,但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尽可能的客观。
对于张学良的评论,事实就是事实,结果就在那里,历史已经书写。
我们不必像骂一个罪人一样去侮辱他,
也没有必要把他一生夸耀的那么传奇,只需要怀着一颗平常心,去透视他的人生,品味一个平凡人的功与过……
不过本文章中,我仅就张学良在东北易帜、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中的种种行为对张学良的这个民国人物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拙见。
一、东北易帜——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
东北易帜是指皇姑屯事件之后,统治中国东北的奉系军阀将领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
国民政府,改变旗帜(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此举标志着北伐的结束、国民政府完成统一、以及北洋
政府的正式结束。
说起东北易帜,有人认为东北易帜是地方政权向中央政权的主动归附,是中央和地方相互妥协斗争的结果;有人认为东北易帜增强了蒋介石的反动独裁力量,从此张学良各方面与国民党蒋介石保持一致,不利
于人民正义事业的发展,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还有人认为东北易帜只是形式上的国家统一,实质上是东北地方保护主义使国家处于分裂状态!而我则认为东北易帜是张学良冲破艰难险阻,所做出的维护国家统一的英明决策,是他的唯一正确选择,他无愧于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称号!在这件事上,我对张学良的评价是正面的,它体现了张学良的爱国主义精神!
首先,东北易帜结束了旧军阀分裂割据的混战局面,实现了国内的和平统一,使广大人民免受战乱之苦,符合人民的愿望,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伟大爱国之举!其次,东北易帜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的阴谋,维护了国家的独立,领土的完整。
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它是一次民族革命运动与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相斗争而取得的伟大
胜利,张学良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第三,东北易帜主张打倒列强除军阀,实现国家统一。
它的目标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一致的,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张学良为追求国家统一,而写下的绚丽一笔!然而,很多人都片面地强调东北易帜是当时南北两大军事集团妥协斗争的结果,它使中国处于实质上的分裂状态,以至以后张学良完全倒向蒋介石,增强了蒋介石的反动独裁力量,不利于人民力量的发展。
由此推断:东北易帜“附蒋、反共”,是南北军阀之间的又一次勾结!片面地强调东北易帜是南北之间的妥协,而忽视东北易帜在和平统一中国,维护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就使东北易帜失去了其真正的历史意义!事实很清楚,东北易帜和中国旧军阀之
间勾心斗角的斗争是显然不能相提并论的,东北易帜在中国历史上永远闪耀着进步的光芒!而且片面强调东北易帜“反共、附蒋”,不利于人民正义事业的发展,就会陷入教条主义的误区。
因此,为了打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阴谋,实行易帜,统一于国民党中央政府,是张学良爱国思想发展和东北人民反日爱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张学良和东北军的英明正确选择。
总之,对于东北易帜这件事,张学良是值得肯定的,他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结束军阀统治的时代,实现了祖国暂时的统一!
二、九一八事件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
在“九一八”事件中,人们以为张学良集家丑国难于一身,理当抵抗。
张学良采取了不许抵抗政策,率领的东北军力避冲突、退守锦州,东北三省迅速沦陷。
后来人们那就把历史上的9月18号当作了国耻之日。
其实,在“不抵抗政策”中这个事件上,一直存在两种说法。
一是,蒋介石的强行指令,张学良不得抗命,只得奉命而为。
二是,这属于张学良和蒋介石在面对日本威胁问题上的共识。
张学良“不抵抗”,是由于东北军没有能力单独抵抗日本的军事攻击。
日本最希望能够挑起战端,所以不断升级挑衅行为,而张学良一旦与日本开战,他也不可能得到任何来自中央政府的支援,结果只会是丢掉东北的领土和损
耗自己的军事实力,所以他严格命令军民百姓“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不给日本人挑起战端的借口。
张学良自己也在晚年口述的回忆录中说,“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借口。
”
如果后一种说法是真实的,那么我觉得张学良的思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多少有些不成熟,甚至可以说得上是幼稚!日本人想挑衅,还害怕找不到挑衅的理由吗?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而张学良却着实用了忍这一招,想通过此种办法来息事宁人,结果当然可想而知,直接让日本人不费吹灰之力就占了大便宜!如果他能够仔细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形,即使是蒋介石让他不抵抗,以当时张的独立军阀身份以及对东北军的绝对控制,也完全可以“抗命不遵”。
发动事变的关东军,事
先并没有得到日本政府的同意,因此只有1万多兵力进攻东北军。
事后统计,东北军一共损失飞机300余架,战车26辆,各种火炮300
多门,轻重机枪5864架,步枪15万支,手枪6万支。
这样强大的武力,无论如何,都堪一战。
总之,张学良在不抵抗政策这件事上的做法是非常不正确的,致使日寇不费一枪一弹就尽占我东三省!这件事,张学良确实糊涂了!
三、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谏”,扣留了时任国
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时称“西安兵谏”。
1936年12月12日发生的“西安事变”,以及此前东北军与中共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建立的统战关系,是张学良对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如果没有这些,那么当时的抗战局势将向何方发展确实难以预料。
如果没有这些,那么中共及其领导下的红军能否在陕西立足并取得日后的迅猛发展也很可能是个未知数。
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学良不仅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早日胜利,而且对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完全配得上“伟大的爱国者”、“民族英雄”这样的称号。
“西安事变”,是张学良人生中最重大的事件。
此后,他被蒋介石软禁了五十多年,许多志向再也无从实现。
这种丧失自由的生活,对于他这样一个胸怀大志、才干突出、当时正值盛年的人来说,其痛苦岂能以语言来表达?因此,张学良是一个悲情英雄。
在值得我们敬仰的同时,更是极为令人扼腕。
有诗人《题张学良将军第一幽禁地》诗:“为邦兵谏死何哀,臣道终缧不世才。
苍坡受旨观书处,抗日频传捷报来。
”(《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要言不烦地反映了将军兵谏目的和为中华民族抗日救亡运动所付出的牺牲及其历史功绩。
纵观张学良一生,尽管也犯下过较大的错误,如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寇不费一枪一弹就尽占我东三省,但瑕不掩瑜,他后来通过“东北易帜”和“西安事变”,为祖国统一、抗击法西斯立下了丰功伟绩。
所以,我对他的评价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当然也有犯错的地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