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发表时间:2012-04-10T14:33:03.403Z 来源:《中国校园导刊》2012年第3期供稿作者:吴存考
[导读] 古人说的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读好书,必然会对学生语文学习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摘要】:语文教师应从使学生掌握“语文工具”这个角度去完成育人的任务,而进行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使学生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从而能更多更好地去读书。阅读的文章都有其内容、思想甚至有情感。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
【关键词】语文知识储备;情感体验;人生价值取向
语文教学中,课本知识固然重要,但课外阅读却不容忽视。现在学生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影响致使阅读面窄、能力低下,所以加强语文阅读势在必行。现将此方面体会总结如下:
1.上一节语文阅读能力调查课,让学生知道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学习语文光凭一本语文书远远不够的,要多读书,读好书。”开学初,上了一节语文阅读能力调查课,调查全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现状,便于以后有所针对。调查中发现班内大部分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差,缺乏逻辑;而且语言生硬、呆板,即使一些平时语文成绩好的学生也不怎么样。学生缺少必要的语文知识储备,写出来的文章空洞、乏味,没有生气。知识的储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阅读,可见许多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前景不容乐观。
2.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古人说的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读好书,必然会对学生语文学习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阅读过程又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教师不在上面“画”一些正确有益的信息,学生必然就会接受社会上一些不良的信息,形成一些不好的思想和情感体验,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此教师要经常做好正面强化引导,指导学生读一些富有生活情趣和教育意义的图书,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形成一种良好的情感体验。如: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教学中,让学生写读后感,他们都写了,“我是用心在读,我的心流泪了”“ 我们将怀念他,一个创造生命奇迹的人,直到永远,永远……”孩子们写下这样的话语,令人感动。诚然,他们深刻感悟到坚强,并以此作为战胜困难的动力。
3.从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创新精神
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老师总是墨守成规,老师问学生答,只不过在学生答时让学生讨论、互动,将学生引入事先设置好的问题中去,完成预先的教学任务。但学生是多变的,可能有些问题教师也始料不及,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一点,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以不变应万变。在课堂上,老师经常这样提问:“我想请大家回答某某问题”,当然,有学生在思考,但参与是不全,而且是被动的;应该为“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某个问题,和大家一起讨论”,这时候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要求,问题是大家的,不是老师给的,讨论也就更具有实质性。
4.重视“审美”的感受和“感动”的传递。“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师应从使学生掌握“语文工具”这个角度去完成育人的任务,而进行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使学生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从而能更多更好地去读书。阅读的文章都有其内容、思想甚至有情感。阅读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学会 “据言会意”、“因言悟道"、“依言入情”,并且能反过去“顺意识言”、“据道析言”、“因情品言",如此这般,学生也就从阅读教学中获得了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某种能力了,这个过程本身就有人文价值和美育价值。养成了阅读的能力,学生就能自由自主地去获得更多的人文价值和美育价值。这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呦呦鹿鸣、食野之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河水清且涟漪”……,当我们同学生一同抚摸这些《诗经》中的句子的时候,难道不能获得对美的巨大感动吗? 教学中我们还可问问学生那些美丽的“雎鸠”、“鹿鸣”哪里去了?视野中为什么再不见它们的倩影?甚至还可以让他们去想想,假如诗人生活在当代,他们又会作何写吟?作何想?教材中众多的游记、山水田园诗歌除了传递着水墨般的自然意境外,更有着“黄河一去不复返”的绝唱意味。这样,当我们在教学中同学生一起走进史铁生的“我的地坛”中时,内心更会产生对生命的敬畏与珍惜。
5.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记忆与生命情结的积淀
《读者》2004第八期有一则报道:一位叫朱丽娅·希尔的少女,为保护北美一株被称为“月亮”的红衫树,从1 997年l 2月10日起,竟然在这株l 8层楼高的树上栖活了738天,直到树的所有者——太平洋木料公司承诺不砍伐该树。一个么勇敢和纯洁的少女。希尔之所以有这样的举动,与其早年积淀的与树有关的审美记忆和生命情结有关。
援引这个报道的目的并不在于猎奇,或去对这位少女的举动生出诸多感动,而在于扪心自问我们的教育、我们的阅读教学能“树"出多少这样的人来?为什么我们不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多去沉淀这样的审美记忆和生命情结?我们的教材中不乏这样的材料文章,有着丰饶的自然信息的生命审美,蕴藏着比笔划、词条、年代、人名、事件和中心思想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如《给我一个梦想》、《(宽容)序言》、《花未眠》、《我的呼吁》等。但遗憾的是,我们的教学大多停留在概念的说教和灌输上,缺乏学生的个体感悟,学生们所接受的都是未感于心的说教和机械照搬后的强行灌输。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能感受到这些信息、并能强有力地展示和传递这些信息吗?笔者在教授史铁生《我的地坛》时,先布置学生课外阅读了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又利用音乐课请音乐老师让学生鉴赏《命运交响曲》。上课时,我先撇开史铁生不谈,让学生先谈贝多芬是如何“扼住命运的喉咙”,谱写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以“假如我是史铁生”、“假如我是史铁生的母亲”为话题进行了讨论。讨论中,学生对人到底怎样来看待自己的苦难、怎样去感悟人生、怎样去懂得母爱,有了真切的感受。
6.阅读有益的书籍,坚持写读后感,形成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
课后,老师应走近学生,与他们交谈,布置学生多读一些好书,并且坚持写读后感。其实有许多学生的读后感是发自内心的,让人感动。一个学生读《音乐巨人贝多芬》文章后,对学生平时惧怕困难发表见解:贝多芬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创造了音乐的奇迹,而我们遇到生活中的小小困难便时常自怨自艾,对比文章主人公,很是惭愧。这个同学通过阅读比照生活,明白了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这就是读书的妙处。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有这样一句话:“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经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感知世界,丰富人生阅历,提升自我人格的重要手段。”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