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工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中册第六编辽西夏金元文学全套PPT课件 50109
马工程-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中册第六编辽西夏金元文学全套PPT课件-50109
二、党怀英与闲远冲淡的诗风
▪ 党怀英(1134—1211),字世杰,号竹溪;家境清寒,科举 之路也不顺利,至37岁才及第。先后做过地方县令、国史院 编修、翰林待制、翰林学士等职。
▪ 重山复峻岭,溪路宛盘盘。流水滑无声,暗泻溪石间。岸 草凄以碧,鲜葩耀红丹。高云映朝日,流景青林端。我行属 朱夏,欲愒不得闲。山中有佳人,风生松桂寒。 ▪ 滦溪经雨浪生花,晓碧翻光漾晓霞。川上风光无定态,尽 供新意与诗家。
▪ 金代文学在诗词方面取得可喜的成就。一则汉族士人如宇文虚中、 党怀英、赵秉文、吴激、蔡松年、元好问等经历丰富,才华横溢, 感触敏锐,有深厚的诗学、词学修养,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在 他们的影响下金代的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4. 蒙古族、汉族等经济、文化的交汇与元代文学
▪ 至元十六年(1279)元朝完成全国的统一 ▪ 元朝统一后一度停止科举考试,加之统治者推行政策,汉族
3. 杂剧、南戏共通的叙事美学
▪ 杂剧与南戏,剧本体制有所不同,可是,其戏剧文本都往往 呈现出悲后有喜、喜中含悲、悲喜交乘的共通的叙事美学。 其中,悲剧的故事多以团圆结局,表现古人“善有善报”的 道德观念和“邪不胜正”的乐观态度;喜剧的故事多含有悲 剧意蕴,表现我国人民防患于未然的忧患意识与不怕蹉跌的 顽强意念。
▪ 晓来雨霁日苍凉,枕帏摇曳西风香。困眠未足正展转,儿童 来报今重阳。吟儿苍苍浑塞色,客怀衮衮皆吾乡。敛衾默坐 思往事,天涯三载空悲伤。正是幽人叹幽独,东邻携酒来茅 屋。怜予病窜伶仃愁,自言新酿秋泉曲。凌晨未盥三两卮, 旋酌连斟折栏菊。我本清癯酒户低,羁怀开拓何其速。
三、契丹女诗人萧观音
▪ 萧观音(1040—1075), 契丹族,平州(今河北卢龙) 人,枢密使萧惠之女,辽道 宗耶律弘基皇后。“姿容冠 绝。工诗,善谈论。自制歌 词,尤善琵琶。”
31第六编 辽西夏金元文学 第七章 元代后期杂剧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二、南方的杂剧创作
▪ 钟嗣成《录鬼簿》下卷著录了一批杂剧家,他们或者是由北 方南下的,或者是南方本土的。
▪ 活跃于杭州等地的杂剧作家,有的还是当时的官吏,如汪勉 之,是浙东帅府令史,与鲍天祐合作杂剧《曹娥泣江》。
▪ 与前期杂剧作家多以创作谋生不尽相同,后期杂剧作家有的 不一定是以杂剧创作谋生的,他们自有职业,只是出于爱好 而从事创作。
二、乔吉与《扬州梦》
▪ 《扬州梦》 是乔吉的重 要作品。
▪ 此剧虚构了 唐代诗人杜 牧与歌女张 好好的情缘 故事。
▪ 剧作家刻意将张好好写得十分美好,多次令杜牧可望而不可 即,使之魂牵梦萦,神魂颠倒。杜牧与张好好,在南昌,在 扬州,一次再一次的相遇,总是失之交臂,好事多磨;就剧 情而言,杜牧终于在京师和张好好结合在一起,算是有了 “结果”。可是,作品的全名是《杜牧诗酒扬州梦》,剧本 最后以杜牧的唱词“今日个两眼惺惺,唤的个一枕南柯梦初 醒”收束,依然没有摆脱“梦”的感觉,这是《扬州梦》的 命意所在。
▪ 著录杂剧《豫让吞炭》、《霍光鬼谏》、《敬德不服老》三 种
思考题:
▪ 1. 试分析《东堂老》杂剧的艺术特色。 ▪ 2. 如何理解元杂剧创作的衰落现象? ▪
第七章 元代后期杂 剧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北方杂剧的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第二节 元代后期的杂剧作家与作品
第一节 北方杂剧的南移
一、北方杂剧家的南下
▪ 元统一中国后,南北混一,江南的富庶、文明和秀丽风物, 对北方的文化文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 随着北方杂剧家的南下,南方地区的杂剧演出也逐渐显露出 兴盛的迹象。
四、元代后期其他杂剧作家及作品
▪ 宫天挺,大名(今属河 北)人。今存《七里滩》 《范张鸡黍》两种。
中国古代文学史ppt课件
产物。
10
神话与传说的区别与联系:
一、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二、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
历史化;
三、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
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四、实际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
交织并存的。
11
一、创世神话
盘古开天辟地
女娲造人
12
二、自然灾害神话
《芣苢》、《十亩之间》艺术水平较高:
以简练浅白的词语反复咏唱,各章之间只是
更换了几个近义词,能够引发丰富的联想,情韵
悠长。
29
六、礼俗、观念诗
《齐风·南山》表现婚俗。
《周南·螽斯》反映多子多孙观念。
《小雅·斯干》反映重男轻女思想: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的艺术形象。
(3)用一系列的物象作比,
如《小雅·鹤鸣》
33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开头位置。
(1)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
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
如《溱洧》、《关雎》
(2)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起到起韵的作用。
如《唐风·山有枢》
34
三、四言诗的典范
1、四言诗是在二言歌谣基础上的新突破 。
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
(1)直接叙事,如《七月》。
(2)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
(3)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
如政治讽喻诗、婚恋诗。
32
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1)最常见的是修辞意义上的手法,
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
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辽金文学》课件
诸宫调是宋金时期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它用同 一宫调的苦干曲牌联成短套,再用多种不同宫调的短套 联成长篇以演唱故事,中间夹以散文说白,有说有唱而 以唱为主。
泽州孔三传首创诸宫调古传(王灼《碧难漫志》)
残:刘知远诸宫调 现存最早的完整作品:西厢记诸宫调
首次表现爱情与礼教的矛盾冲突。 开始注重对人物思想感情的刻画。 对人物性格发展过程有较完整揭示。
院本杂剧段数 690多本,失传。
4、寺公大师《醉义歌》
……问君何事从劬劳,此何为卑彼岂高?蜃楼日出寻变
灭,云峰风起难坚牢。芥纳须弥亦闲事,谁知大海吞鸿 毛?梦里蝴蝶勿云假,庄周觉亦非真者。以指喻指指成 虚,马喻马兮马非马。天地犹一马,万物一指同。胡为 一指分彼此?胡为一马奔西东?人之富贵我富贵,我之 贫困非予穷。三界唯心更无物,世中物我成融通。君不 见千年之松化仙客,节妇登山身变石?木魂石质既我同, 有情于我何瑕隙?自料吾身非我身,电光兴废重相隔。 农丈人,千头万绪几时休?举觞酩酊忘形迹!
1、王鼎的《焚椒录序》:
鼎于咸太之际,方侍禁近,会有懿德皇后之变。一 时南北面官,悉以异说赴权,互为证足。遂使懿德蒙被 淫丑,不可湔浣。嗟嗟,大墨蔽天,白日不照,其能户 说以相白乎?鼎妇乳媪之女蒙哥,为耶律乙辛宠婢,知 其奸搆最详。而萧司徒复为鼎道其始末,更有加于妪 者。
因相与执手叹其冤诬,至为涕淫淫下也。观变以来, 忽复数载。顷以待罪可敦城,去乡数千里,视日如岁。 触景兴怀,旧感来集。乃直书其事,用俟后之良史。若 夫少海翻波,变为险阻,则有司徒公之实录在。
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辞》。旧所作无宫 商,今改定之。
问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 乐趣,别苦,是中更有痴儿女。 君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 27第六编 辽西夏金元文学 第三章 说唱艺术与诸宫调
一、董解元与?董西厢?
▪ 董解元,名字及生平不详,“解元〞只是当时对读书人的一 种通称。
▪ ?董西厢?是目前所知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一共八卷。作 者以极大的气魄、沉着的笔致、华美的文采将?莺莺传?重加 改编,使其从一个令人深感抑郁的情变故事“蜕变〞为跌宕 起伏、情真意切的爱情佳话。
二、?董西厢?的旨趣
▪ 鼓子词的体式,先是有一段“致语〞,类似小序,介绍故事的由 来,并说明这一个故事准备使用哪一个词调来演唱。整篇鼓子词 只是使用同一个词调,反复出现。在每一次演唱之前,总会有一 句套话,唤起听众的注意10次左右的“唱〞配以10段左右的 “说〞,构成一篇鼓子词的主体。篇末以一首词作结,是为尾声。
二、鼓子词的存世作品
▪ 映照出了蒙古民族原初的游牧分散的生存状况和由之形成的 独尚的性情、习俗和精神世界。
▪ 用蒙古民族自己的语言、天真纯朴的诗性思维,叙出蒙古民 族统一崛起本然的实况。
思考题:
▪ 1.如何区别鼓子词与诸宫调的文体特点? ▪ 2.试分析?董西厢?的独特奉献。 ▪ 3.?元朝秘史?何以被推许为世界文学经典?
▪ 鼓子词的存世作品甚少,现知有宋赵令畤〔1061—1134〕的?元微之崔 莺莺商调蝶恋花词?。
▪ 夫传奇者,唐元微之所述也。以不载于本集而出于小说,或疑其非是。 今观其词,自非大手笔孰能与于此。至今士大夫极谈幽玄,访奇述异, 无不举此以为美话。至于娼优女子,皆能调说大概。惜乎不被之以音律, 故不能播之声乐,形之管弦。好事君子极饮肆欢之际,愿欲一听其说, 或举其末而忘其本,或纪其略而不及终其篇,此吾曹之所共恨者也。今 于暇日,详观其文,略其烦亵,分之为十章。每章之下,属之以词。或 全摭其文,或止取其意。又别为一曲,载之传前,先叙前篇之义。调曰 商调,曲名蝶恋花。句句言情,篇篇见意。奉劳歌伴,先定风格,后听 芜词。
28第六编 辽西夏金元文学 第四章 元代前期杂剧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五、李潜夫的《灰阑记》
▪ 《灰阑记》是一出“包公 戏”,但主要戏份围绕出身 妓女的张海棠的人生遭际展 开。剧作家关注一夫多妻制 度下的家庭伦理问题,戏剧 矛盾集中呈现为“妻”与 “妾”之间的利益冲突。
思考题:
▪ 1. 试分析《梧桐雨》的悲剧意蕴。 ▪ 2. 试分析马致远杂剧创作的特色。 ▪ 3. 如何理解尚仲贤《柳毅传书》杂剧的编剧思路? ▪
▪ 随着剧情的推进,在场面描写上白朴更多的是从“人”的角 度而并非从“君王”的角度来剖析李隆基的性格侧面。他尊 重自己所爱的对象,可以为之发出“密誓”,表达专爱一人 的决心,这在“帝王家”是少有的。
▪ 马嵬坡杨妃殒命,是全剧的重场戏。整个场面交织着怨怒与悲戚 之音。
▪ 作品以丰富的艺术手段渲染了李隆基回到宫中之后的悲情气氛, 与马嵬坡上的悲戚之音遥相呼应。尤其是,雨打梧桐,声声凄厉; 想当年,自己正是和杨玉环在长生殿密誓时“对梧桐并肩斜靠”, 因此,“梧桐”成了当时密誓的见证者,而如今这无数的雨点打 在梧桐上,这忽紧忽慢、接连不断的雨声似是上天的谴责、杨妃 的哭诉,真是“助恨添愁,彻夜连宵”。
第二节 白朴与马致远
一、白朴生平
▪ 白朴(1226—1306后),原名 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号兰谷。 祖籍河曲隩州(今山西曲沃)。 父亲白华、伯父白贲均有诗名, 与元好问关系密切,有通家之好。
▪ 金灭亡,跟随元好问流寓山东聊 城等地多年,从之读书受教。
▪ 元统一后,晚年定居健康。
二、《梧桐雨》的悲剧意蕴
▪ 诸宫调的曲牌联套机制为杂剧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借鉴。诸宫调艺人以 “叙述体”为主,为杂剧积累了叙事经验,杂剧作家在融合歌曲、舞蹈、 故事为一体的同时,创造性地将“叙述体”转化为“代言体”的叙事方 式。
27第六编 辽西夏金元文学 第三章 说唱艺术与诸宫调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二、《元朝秘史》的多种价值
▪ 《元朝秘史》基本上是依据世代口耳相传和当事人的口述撰写的, 叙述成吉思汗一生拼搏行事,大体上贴近实况,从中可见当时蒙 古游牧生活、多部族相互侵夺,由混乱走向统一,确立了一定的 社会秩序和政治结构的过程。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学价值。
一、董解元与《董西厢》
▪ 董解元,名字及生平不详,“解元”只是当时对读书人的一 种通称。
▪ 《董西厢》是目前所知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一共八卷。 作者以极大的气魄、从容的笔致、富丽的文采将《莺莺传》 重加改编,使其从一个令人深感抑郁的情变故事“蜕变”为 跌宕起伏、情真意切的爱情佳话。
二、《董西厢》的旨趣
▪ 董解元笔下莺莺的性格得到调整,诸宫调在处理男女主人公 的爱情“互动”方面显得富于机趣,缠绵动人。尤其是临歧 送别之际,千般无奈、万种痴情,殷殷寄语
四、人物关系的配置
▪ 在“说唱”的框架内,适当地重新配置人物关系,为自己的 艺术创造预留更大的空间。
▪ 法聪的形象 ▪ 红娘的形象
五、亦俗亦雅的说唱语言
三、人物形象的重塑
▪ 原作中的张生,虽不算无情之辈,却并非坚毅钟情之人,既没有口头承 诺,又没有做出实质性的举措。
▪ 而在董解元的笔下,张生是一位有担当的痴情种,他当面向莺莺说“负 心的神天放不过”,这是他郑重的誓言;接着,得知在红娘的劝说下, 老夫人同意“顺水推舟”,他喜出望外,虽然身无分文,却坚定地表示 “定物终须要”,向普救寺的法聪借了“五千贯青铜”,用来购买定情 信物,并定下还钱日期。
▪ 鼓子词的体式,先是有一段“致语”,类似小序,介绍故事的由 来,并说明这一个故事准备使用哪一个词调来演唱。整篇鼓子词 只是使用同一个词调,反复出现。在每一次演唱之前,总会有一 句套话,唤起听众的注意10次左右的“唱”配以10段左右的 “说”,构成一篇鼓子词的主体。篇末以一首词作结,是为尾声。
(完整)32第六编 辽西夏金元文学 第八章 元 代 散 曲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第二节 元代前期散曲
一、杜仁杰与“善谑”曲风
▪ 杜仁杰,字仲良,一字善夫,世称“善夫先生”,济南长清 人;由金入元,有诗名,与元好问友善。其人“性善谑,才 宏学博,气锐而笔键,业专而心精”,入元后,“屡征不起”
▪ 【风入松】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晓来清镜添白雪, 上床与鞋履相别。莫笑鸠巢计拙,葫芦提一向装呆。 【拨不断】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 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 【离亭宴煞】蛩吟一觉方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 年是彻。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裴公绿 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 酒烧红叶,人生有限杯,几个登高节。嘱咐俺顽童记者:便北海 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 [五煞]要了二百钱放过听咱,入得门上个木坡,见层层叠叠团囗栾 坐。抬头觑是个钟楼模样,往下觑却是人旋窝。见几个妇女向台儿上坐, 又不是迎神赛社,不住的擂鼓筛锣。
▪
[四煞]一个女孩儿转了几遭,不多时引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伙。中间里一个央人货,裹着
枚皂头巾顶门上插一管笔,满脸石灰更着些黑道儿抹。知他待是如何过?浑身上
下,则穿领花布直裰。
▪ [三煞]念了会诗共词,说了会赋与歌,无差错。唇天口地无高下,巧语花言 记许多。临绝末,道了低头撮脚,爨罢将么拨。
▪ [二煞]一个妆做张太公,他改做小二哥,行行行说向城中过。见个年少的妇 女向帘儿下立,那老子用意铺谋待取做老婆。教小二哥相说合,但要的豆谷米麦, 问甚布绢纱罗。
▪ [一煞]教太公往前挪不敢往后挪,抬左脚不敢抬右脚,翻来覆去由他一个。 太公心下实焦燥,把一个皮棒槌则一下打做两半个。我则道脑袋天灵破,则道兴 词告状,刬地大笑呵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 25第六编 辽西夏金元文学 第一章 辽西夏诗文与金代诗词
二、西夏文章
▪ 西夏文章,文体多样,有骈文、序跋、书信、奏表、题记、 碑记等,应用文书的数量也颇多。
▪ 西夏的文章,颇受中原文化影响,结体简练,主旨突出,而 又带有西夏人不喜雕饰、简明朴实、条理清晰的特点。
▪ 西夏人信仰佛教,同时也有多神信仰,有的文章反映了佛教 信仰与多神信仰并存的事实,如?黑河建桥敕碑?的碑文
第三节 元好问与金代诗歌
一、宇文虚中入金及其诗作
▪ 宇文虚中〔1079—1146〕,字叔通,号龙溪老人,成都人。建炎二 年〔金天会六年,1128〕以“祈请使〞的身份出使金国,被留在金 国,不予返回。多年不仕,后任金朝官职,官至翰林承旨兼礼部尚 书。
▪ 去国匆匆遂隔年,公私无益两茫然。当时议论不能固,今日穷愁何 足怜。生死已从前世定,是非留与后人传。孤臣不为沉湘恨,怅望 三韩别有天。
▪ 元好问用情深挚,他的一首?摸鱼儿?更是脍炙人口:
▪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 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 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和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 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 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 今夜家家月,临筵照绮楼。那知孤馆客,独抱故土愁。感谢时难遇, 讴吟已未休。应分千斛酒,来洗百年忧。
二、党怀英与闲远冲淡的诗风
▪ 党怀英〔1134—1211〕,字世杰,号竹溪;家境清寒,科举 之路也不顺利,至37岁才及第。先后做过地方县令、国史院 编修、翰林待制、翰林学士等职。
▪ 重山复峻岭,溪路宛盘盘。流水滑无声,暗泻溪石间。岸草 凄以碧,鲜葩耀红丹。高云映朝日,流景青林端。我行属朱 夏,欲愒不得闲。山中有佳人,风生松桂寒。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教学课件
——《通制条格》卷5《学令·科举》
依据上述材料及言论,谈谈您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01
儒学的回归
ADD YOUR TITLE HERE
理学,怎样的处事方略?
积极: ①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意识。 ②具有忧患意识,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鼓舞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
理想不懈追求。 ③崇尚仁义道德,重义轻利,自我约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④强调身体力行,自主自强,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的塑造。
释读,文字解密何以艰辛?
02 文明的记载与传承
ADD YOUR TITLE HERE
文字,为何必然要造?
政权 辽 夏 金
元
增损之”
刻石立碑;文学创作
“汉字型” 文字,构造合理,表达清晰
佛经、法律、字典、经史著作
“依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真字” 用以科举;翻译经史著作
用维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维兀儿体蒙古文
撰写历史
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
汉语拼音化 最早尝试
主持者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李元昊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元太祖成吉思汗 元世祖忽必烈
宋人洪迈《夷坚志》里有一段记载,契丹学童读汉文时,“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 之,至有一字用二三字者”。比如,“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就要读成“月明里和 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生”。这是因为契丹系出东胡,其语言与蒙古语(属阿尔泰 语系)接近,与汉语的亲属关系极远,语音、语法、词汇均大相径庭,强用汉字,不免 有削足适履之感。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01
儒学的回归
三教,从此何去何从?
ADD YOUR TITLE HERE
(完整)33第六编 辽西夏金元文学 第九章 南戏的兴起、文体与《琵琶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 《拜月亭》,又名《幽闺 记》,元代施惠撰。写蒋世 隆与王瑞兰的奇特情缘。
▪ 《杀狗记》,据《录鬼簿》 所载萧德祥行状及杂剧名目, 他可能即为此南戏作者。此 剧叙写兄弟之间的家庭纠葛。
第三节 高明与《琵琶记》
▪ 高明(1307?—1359),字则诚, 号菜根道人。瑞安(今浙江温州) 人。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中 进士,曾在江南一带做过吏员或地 方官。晚年逢乱世,避居浙江四明 (今浙江宁波),以词曲自娱。
三、南戏的文体
▪ 1. 副末开场;2. 人物登场;3. 正戏开演;4. 全剧结局 ▪ 南戏与北杂剧的差异主要在于: ▪ 1. 不限出数:南戏的篇幅一般较长,依照故事的复杂程度安
排数量不等的场次,少则20出左右,多则50出以上,具有很 大的灵活性。 ▪ 2. 多人可唱:南戏不限定一人主唱,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安 排多个人物的唱词,还有合唱。
▪ 同时,南戏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也有其自然而然形成 的曲调配置方式
二、多种民间伎艺的综合
▪ 从现存的作品看,南戏结合了民间流行的诸般伎艺,比如说 诨话(逗笑的段子)、莲花落(宋元以来流行的一种民间曲 艺)、陶真(南宋以来流行的一种说唱形式)以及诸宫调等。
▪ 参照诸宫调的“说唱体”改为“代言体”,安排故事中人一 一登场,各说其话,各行其事,从而构成戏剧场面。
二《琵琶记》的戏剧冲突
▪ “三不从”是《琵琶记》全剧情节结构的纲领。所谓“三不 从”,即“辞试不从,辞婚不从,辞官不从”。戏剧冲突依 循着这“三不从”事件而展开。
29第六编 辽西夏金元文学 第五章 关汉卿的杂剧创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二、《蝴蝶梦》与《鲁斋郎》
▪ 《蝴蝶梦》是一本“包公 戏”,虽托名“包公办案”, 其社会背景却是元代的现实。
▪ 剧中的包公,得到“蝴蝶梦” 的启示,解救了深陷牢狱的 王氏兄弟,使他们终于获释 出狱。这无疑寄托着剧作家 的善良愿望,寄托着对社会 正义的热切期盼。
▪ 《鲁斋郎》也是一个“包公 戏”。戏里的鲁斋郎同样是 “权豪势要”。鲁斋郎的恶 行,天怒人怨。包公主持正 义,剪恶除奸。
▪ 他以出众的才华、深厚的阅历、骄 人的创作业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 着梨园事业的发展;在编剧行当里 声望显著,在杂剧戏班中得到艺人 的拥戴。
二、关汉卿的人生选择与思想倾向
▪ 关汉卿生于北方,在燕赵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其作品字里行 间每每有英姿勃发之气,也不乏诙谐与幽默。
▪ 关汉卿也曾经离开北地,游历南方,撰有【南吕·一枝花】(杭 州景)套曲。
第四节 关汉卿杂剧 在中国戏剧史上的意义
一、“民间本位”与刚健的杂剧风格
▪ 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充分体现出“民间本位”的立场,没有儒生的 酸腐气息,更无粉饰时政的阿谀笔调,笔力千钧、直言无讳地写 出民众的苦难与伤痛;酣畅淋漓、激情澎湃地抒发民众的愤怒与 悲怨;机灵巧妙、风趣生动地表现民众的智慧与勇敢、笔墨辛辣、 语含鄙夷地讥刺权豪势要、宵小无赖的愚妄与卑劣。一洗“温柔 敦厚”、不痛不痒的文士做派,确立了刚健的杂剧风格。
▪ 包公集慈爱与严明于一身, 寄托着人们对“仁政”的渴 求;包公的所作所为,是关 汉卿对“仁政”的具体诠释。
第三节 关汉卿的喜剧作品
一、《望江亭》
▪ 面对生活的不公,关汉卿发现有一 类人,他们活得很有智慧,不屈服 于野蛮的权力,不屈从于苍凉的命 运,他们处于弱势,却能够巧用智 慧,有胆有识,以弱胜强,扭转厄 运,保护了自己,也保护了亲友。 在多难的大地上,他们是一群带给 人们生存信心的英雄。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学课件【新教材】统编版历史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PPT
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 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历史学家陈寅恪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探究一 理学探源 探究二 审视理学 探究三 探寻文艺 探究四 以人观科 探究五 文字背后
探究一 理学探源
分小组自主选择有用的材料,并根据选择的材料说明理学产生的背景。
材料一 十族之乡,百家之闾,必有浮图(佛教)为其粉黛。 ——(唐)舒元舆
四、少数民族文字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9页正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你有何发现? 最早尝试汉语拼音化的是蒙古的八思巴字, 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教学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 历史高 中必修 中外历 史纲要 上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教学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 历史高 中必修 中外历 史纲要 上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教学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 历史高 中必修 中外历 史纲要 上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教学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 历史高 中必修 中外历 史纲要 上
探究二 审视理学
学生根据自主选择的材料,对理学进行评价,其评价角度应至少包括: (1)对儒学发展:继承与发展了儒学,使儒学哲学化、思辨化、体系化。 (2)对社会发展:主张强调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维护社会、政风和民风的和 谐与美好,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 (3)对人性:禁锢合理欲望,扼杀人性的潜在可能, (4)对统治者: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统治者束缚人民的精神工具, 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5)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 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 历史高 中必修 中外历 史纲要 上
中国古代文学史辽金元文学完整教学课件
• 辽、金都定都于今北京地区(辽称南京、金称中都),它们 同南北宋的长期对立表现了我国各兄弟民族在融合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矛盾斗争,但仍不能阻止南北之间和民族之间 的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文学史辽金元文学
辽金文学
辽代诗歌
1、耶律倍等人的诗
–耶律倍是辽代初期最出色的诗人,他的名作《海上诗》 一首失意的悲歌,隐含讽喻,合于哀而不伤的风人之旨。 辽道宗耶律洪基的《题李俨黄菊赋》构思巧妙,意境空 灵,含有意外之意,是诗中意外的纯诗之作。
2、契丹族女诗人
–契丹族女诗人懿德皇后萧观音《伏虎林应制》,风格雄 豪狂放,在诗史上较为罕见。
南诗话》,论诗崇尚真淳而反对奇诡。李纯甫则另立 一派,他论诗力主自成一家,诗风奇险雄肆。雷希彦, 李经、李汾等人的诗都有类似的风格特征。 • 新现象:忧时伤乱,代表元好问。 (二)散文 • 主要有赵秉文、杨云翼、李纯甫、王若虚、李俊民、 元好问等。
辽金文学的发展
• 辽是契丹族统治者建立的国家,它从五代后梁末帝贞明二 年(916)建国,到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为金所灭,和北 宋对峙了166年。
• 2、国朝文派
– 金世宗大定(1161~1189)和金章宗(1190~1196)年间,涌现了 一批在金朝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作家,金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 新的阶段。蔡珪、党怀英、王庭筠等,他们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 元好问在《中州集》里将他们归于“国朝文派”。
• 3、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根据唐代小说《莺莺传》进行的再创 作,利用宋、金民间流行的诸宫调这种民间讲唱文学形式,成功 的写出了结构宏伟、情节曲折和唱词优美的《西厢记诸宫调》 (简称《董西厢》)。
33第六编 辽西夏金元文学 第九章 南戏的兴起、文体与《琵琶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二、“荆、刘、拜、杀”
▪ 《荆钗记》,传为“吴门学 究”柯丹邱所作。写温州书 生王十朋与女子钱玉莲的悲 欢离合。
▪ 《刘知远白兔记》,传为“永嘉书 会才人”所作。写五代时后汉的刘 知远与李三娘的离合悲欢。
▪ 南戏《白兔记》最突出的人物是女 主角李三娘。她嫁给贫寒的刘知远, 历尽艰辛。丈夫外出,长年不回, 她望眼欲穿;身怀六甲,仍然劳作 不止,于磨房产子,无人接生,自 己咬断脐带,故称其子为“咬脐 郎”;儿子被迫离她而去,她忍受 着母子分离之苦。如此等等,都刻 画出李三娘悲苦而坚毅的形象。
▪ 同时,南戏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也有其自然而然形成 的曲调配置方式
二、多种民间伎艺的综合
▪ 从现存的作品看,南戏结合了民间流行的诸般伎艺,比如说 诨话(逗笑的段子)、莲花落(宋元以来流行的一种民间曲 艺)、陶真(南宋以来流行的一种说唱形式)以及诸宫调等。
▪ 参照诸宫调的“说唱体”改为“代言体”,安排故事中人一 一登场,各说其话,各行其事,从而构成戏剧场面。
▪ 《拜月亭》,又名《幽闺 记》,元代施惠撰。写蒋世 隆与王瑞兰的奇特情缘。
▪ 《杀狗记》,据《录鬼簿》 所载萧德祥行状及杂剧名目, 他可能即为此南戏作者。此 剧叙写兄弟之间的家庭纠葛。
第三节 高明与《琵琶记》
▪ 高明(1307?—1359),字则诚, 号菜根道人。瑞安(今浙江温州) 人。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中 进士,曾在江南一带做过吏员或地 方官。晚年逢乱世,避居浙江四明 (今浙江宁波),以词曲自娱。
三、南戏的文体
▪ 1. 副末开场;2. 人物登场;3. 正戏开演;4. 全剧结局 ▪ 南戏与北杂剧的差异主要在于: ▪ 1. 不限出数:南戏的篇幅一般较长,依照故事的复杂程度安
排数量不等的场次,少则20出左右,多则50出以上,具有很 大的灵活性。 ▪ 2. 多人可唱:南戏不限定一人主唱,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安 排多个人物的唱词,还有合唱。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第六编 辽金元文学
第六编辽金元文学第一章辽金文学一、国朝文派:金世宗大定和金章宗明昌年间,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了一批作家,如蔡珪、党怀英等。
他们的创作风格与宋朝不同,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元好问在《中州集》中称他们为“国朝文派”。
二、元好问:是金元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
元好问诗诸体兼擅,而以七律与七绝成就最为突出。
第二章元杂剧的兴盛和代表作家一、“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二、白朴历史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和寓意(一)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梧桐雨》体现白朴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于表现患难后的寂寞和衰残中的孤愤。
它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并不是为了歌颂李、杨的爱情。
(二)“安史之乱”是整个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作者把李、杨故事放在这样一种急剧变化的历史背静上表现,抒写了人世沧桑之感,将一个众人熟知的历史故事,处理得寓意深刻,不同凡响。
(三)该剧之所以动人,还在于它融进了作者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故能把唐明皇孤寂时听雨的一缕哀思,写得百转千回。
三、《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艺术王实甫的《西厢记》善于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其获得艺术上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对张生、莺莺和红娘的性格刻画上。
(一)张生:随是一介,但却能不顾门第的悬殊,十分勇敢地追求相国小姐,一见到意中美人就把功名抛置脑后,执迷不悟,把一场自由恋爱搞得轰轰烈烈。
(二)崔莺莺,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
出身名门,可她风情和作派却不象淑女。
一方面对于男女自由恋爱有一种本能的渴望,希望有人爱自己,自己也去爱别人,她对张生的爱是很主动、大胆的,敢于突破禁区。
另一方面,作为名门的小姐,她又得时时顾及自己的身份,有时显得心口不一、优柔寡断,需要红娘从旁助一臂之力。
(三)红娘,是剧中最光彩的人物。
虽出身低贱,却显得比女主人更有主见,而且机智、泼辣。
富有正义感,为张、崔的自由恋爱穿针引线。
在两人的婚事遭到老夫人反对时,她挺身而出,指责老夫人背义忘恩,又巧妙地将老夫人制服。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 26第六编 辽西夏金元文学 第二章 元代诗词散文
▪ 白朴的词,除了表达忱挚刚毅、悲慨彻骨的情感外,还有阅 尽沧桑之后的旷达之作,如?水调歌头?〔北风下庭绿〕:
▪ 北风下庭绿,客鬓入霜华。回首北望乡国,双泪落清笳。天 地悠悠逆旅,岁月匆匆过客,吾也岂匏瓜。四海有知己,何 地不为家? 五溪鱼,千里菜,九江茶。从他造物留住,办 作老生涯。不愿酒中有圣,但愿心头无事,高枕卧烟霞。晚 节忆吹帽,篱菊渐开花。
▪ 杨维桢留意民间文艺,从民间诗歌中吸收营养
▪ ?的卢马?:
▪ 大耳主,呼阿卢,阿卢努力托我千金躯。檀溪水深不见底, 阿卢一跃三丈馀。君不见当。
▪ 杨维桢的“铁崖诗〞,因与过去正统的诗学不尽一样,不属 “正脉〞,引发争议,甚至被视为“文妖〞,诗论家也评价 不一。
▪ 张翥是一位入世颇深的人,他对现实的领悟力使他的词作别 有见地。
▪ 队队氈车细马,簇拥阏氏如画。却胜汉宫人,闭长门。 看 取娥眉妒宠,身后谁如遗冢?千载草青青,有芳名。
▪ 题下自注:“昔人赋昭君词,多写其红悲绿怨,作此解之。 〞
▪ 张翥风流倜傥,感情细腻,其词作也有不少流丽婉约的作品。 ▪ ?点绛唇·舟行书见?: ▪ 风起云飞,兰舟竞入横塘住。恼人何处。隔岸花篱雾。 一
五、吴莱与歌行体
▪ 吴莱深受其师宋遗民方凤的影响;是一位着眼于“世道之盛衰,时政之 治乱〞的诗人。他的诗作多用歌行体,意蕴深沉,才情充分。
▪ 大江西来自巴蜀,直下万里浇吴楚。我从扬子指蒜山,旧读水经今始睹。 平生壮志此最奇,一叶轻舟傲烟雨。怒风鼓浪屹于城,沧海输潮开水府。 凄迷滟滪恍如见,漭滉扶桑杳何所?须臾草树皆动摇,稍稍鼋鼍欲掀舞。 黑云鲸涨颇心掉,明月贝宫终色侮。吟倚金山有莫钟,望穷采石无朝橹。 谁欤敲齿咒能神?或有伛身言莫吐。向来天堑如有限,日夜军书费传羽。 三楚畸民类鱼鳖,两淮大将犹熊虎。锦帆十里徒映空,铁锁千寻竟然炬。 桑麻夹岸收战尘,芦苇成林出渔户。宁知造物总儿戏,且揽长川入尊俎。 悲哉险阻惟白波,往矣英雄几黄土!独思万载疏凿功,吾欲持觞酹神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渐趋稳定、各民族交往增多,不同民 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在同步进行。
二、多元文化格局下的散曲 与诗文创作
1. 散曲创作与古典抒情方式的演进
▪ 与诗词相比,散曲对语言的运用更为灵活,它不避俗语,可 添衬字。其嬉笑怒骂均不加掩饰,所欲表达的情感也往往尽 意抒发,与过去诗歌讲究含蓄的传统大异其趣,读之通畅淋 漓,形成散曲特有的“曲味”。这是它区别于传统诗词的特 异之处。散曲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更易于表达底 层人士嬉笑怒骂的情感。
▪ 同样,流传民间的谚语,凝聚了人们常年的生活经验,有的谚语 还颇为警策,令人过目难忘。 ▪ 《叹萧岩寿语》:“以狼牧羊,安得久长。” ▪ 《牧马谚》:“一分喂,十分骑。”
二、寺公大师与《醉义歌》
▪ 寺公大师,辽代诗人,生平不详。他的传世诗作《醉义歌》原为 契丹文,由元代诗人耶律楚材翻译成汉文,并受到耶律楚材的大 力推崇,称之为“旨趣高远”。
思考题:
▪ 1. 试分析民族文化的融合对辽金元文学的意义。 ▪ 2. 如何理解杂剧与南戏共通的叙事美学?
第一章 辽西夏诗文 与金代诗词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辽 代 诗 歌 ▪ 第二节 西 夏 诗 文 ▪ 第三节 元好问与金代诗歌 ▪ 第四节 金 代 词 作
第一节 辽 代 诗 歌
一、辽代谣谚
▪ 人们会编出一些谣谚,或倾诉愿望,或祈请祖先与上天的护佑。 ▪ “夏时向阳食,冬时向阴食。使我射猎,猪鹿多得。” (《焚骨咒》)
2. 诗文创作与士人情怀
▪ 遗民意识是当时的士人情怀的一个突出方面。于是,出现了一批 与这类情怀相关的诗文作品。
▪ 生活在复杂多变的时代,知识分子的感受是敏锐而丰富的。随着 政局的稳定、时间的推移,“遗民意识”逐渐淡化,对现实的观 察、对民生的关怀、对人生的反思成为士人们内心生活的重要内 容。像元代中后期的诗文作家袁桷、虞集、萨都剌、马祖常、吴 莱、杨维桢等,各有艺术追求,亦各有人生情怀,他们的诗文创 作均有鲜明的个人风貌,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
▪ 金代文学在诗词方面取得可喜的成就。一则汉族士人如宇文虚中、 党怀英、赵秉文、吴激、蔡松年、元好问等经历丰富,才华横溢, 感触敏锐,有深厚的诗学、词学修养,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在 他们的影响下金代的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4. 蒙古族、汉族等经济、文化的交汇与元代文学
▪ 至元十六年(1279)元朝完成全国的统一 ▪ 元朝统一后一度停止科举考试,加之统治者推行政策,汉族
4. 戏剧创作与下层文士的时代境遇
▪ “书会才人”创作的文本往往不全是在书斋里完成的,而是 与民间艺人在日常的演出活动中“磨合”而成,像著名戏剧 家关汉卿等与艺人有密切交谊与合作,反映出他们不是传统 意义上的“文人”。
▪ 元代戏剧家善于反映民生疾苦,尤为关注下层妇女的命运。 这是文学史上值得格外关注的现象。
3. 杂剧、南戏共通的叙事美学
▪ 杂剧与南戏,剧本体制有所不同,可是,其戏剧文本都往往 呈现出悲后有喜、喜中含悲、悲喜交乘的共通的叙事美学。 其中,悲剧的故事多以团圆结局,表现古人“善有善报”的 道德观念和“邪不胜正”的乐观态度;喜剧的故事多含有悲 剧意蕴,表现我国人民防患于未然的忧患意识与不怕蹉跌的 顽强意念。
2. 党项族、汉族等经济、文化的交汇与西夏文学
▪ 西夏,是11至13世纪存在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王朝,史称 “夏国”。夏国建国于1038年,是以党项羌为主体。
▪ 西夏人普遍信奉佛教,其传世的佛教文献颇多。同时,也接受儒 家文化的熏染,在治国理念上认同儒家的一些基本价值,如“阴 阳和合”“仁义忠信”“孝顺父母”“君子有礼”等
第六编 辽西夏金元文学 绪论
本章内容
▪ 一、多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汇与辽西夏金元文学 ▪ 二、多元文化格局下的散曲与诗文创作 ▪ 三、戏剧文学的勃兴及其中国特色
一、多民族经济、文化的交 汇与辽西夏金元文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契丹族、汉族等经济、文化的交汇与辽代文学
▪ 辽代政权长期与中原地区的五代、北宋政权对峙、并存。 ▪ 辽朝与宋朝在经济上的互相交流,也促进了辽地的物质生产。这些地区
▪ 晓来雨霁日苍凉,枕帏摇曳西风香。困眠未足正展转,儿童 来报今重阳。吟儿苍苍浑塞色,客怀衮衮皆吾乡。敛衾默坐 思往事,天涯三载空悲伤。正是幽人叹幽独,东邻携酒来茅 屋。怜予病窜伶仃愁,自言新酿秋泉曲。凌晨未盥三两卮, 旋酌连斟折栏菊。我本清癯酒户低,羁怀开拓何其速。
▪ 西夏文学正是在此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以诗歌、 文章为主,糅合了佛教、儒家的思想,彰显了西夏多民族的游牧 特色。
3. 女真族、汉族等经济、文化的交汇与金代文学
▪ 金代是女真贵族统治的时期。自金太祖完颜旻于1115年称帝, 至蒙古与南宋联军于1234年灭金,前后历时120年。
▪ 金朝统治者实行“借才异代”的策略,使用多种手段“借”来了 一批汉族士人,推崇汉族文化,以此提升金国的文化层次。金熙 宗朝及以后,统治者的汉文化修养逐步提高。
三、戏剧文学的勃兴 及其中国特色
1. 市井、乡村、宗族与戏剧文化
▪ 古代戏剧,本属市井文化与乡村文化,其接受者、欣赏者主要是 市民与村民。戏剧文学与戏剧表演密不可分
▪ 戏剧文化的勃兴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特殊意义。在考虑其祭祀、娱 乐的文化因素以外,更应看到,这一艺术形式及其戏剧文本的出 现及成熟打破了固有的文学格局。
有着各自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传统,但也有其相近之处
▪ 就辽代文学而言,其存世作品多为质朴、真率之作。文士诗作、贵族诗 作不像汉族诗人那样讲究体式、格律,只是有感而发,言为心声。
▪ 辽代散文以应用文体为主,如表、奏、牒、题铭、碑记、塔记等,这些 文章反映了辽代的政治生活、宗教生活与外交事务等,大多质朴无华, 应用性很强,文学色彩较淡。
▪ 元代的戏剧表演及戏剧文本以其浓厚的生活气息、活泼生动的故 事情节呈现出下层百姓的一幕幕悲欢离合的人生场景,成为正统 文学之外不可忽视的重要存在。
2. 叙事行为与多种艺术元素的有机融合
▪ 戏剧必有故事,剧作家与表演艺人的创作、演出都是一种叙 事行为。就中国古代戏剧而言,这种叙事行为与多种艺术元 素如音乐、歌舞、杂技等融合为一体,奠定了中国古代戏剧 艺术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