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海军的那点事儿(上).
论中国近代海军发展和周边国际形势
论中国近代海军发展与周边国际形势1840年,大英帝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加给中华民族以深重的灾难。
近百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发动过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战争。
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战;有单独入侵,也有合伙劫掠,强迫中国签订了数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
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资本主义列强扶植封建势力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蚕食、鲸吞中国领土;出兵控制,窃取中国军事要地;划分势力范围;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通过战争勒索巨额赔款;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推行的殖民主义,引起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动荡,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此,中国人民为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该国封建主义的压迫,进行了长时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中国近代海军之创立大致过程如下:1865年,清政府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次年创办福建船政局,打算通过发展造船工业,创建近代海军。
1867年,前江苏布政使丁日昌首先提出建立“北洋、中洋、南洋”三支轮船水师,无事出洋梭巡,有事则一路为正兵,两路为奇兵,联合作战。
在此前后,东南沿海各省相继购买和制造了一批蒸汽舰船,分散巡防于南北洋各海口。
1874年,日本发动对台湾的侵略,船政大臣沈葆桢率福建所属军舰前往台湾布防,但因船少力单,未敢正式接战。
事后清政府针对愈益严重的海防危机,发动内外大臣进行海防大筹议,决定岁拨海防经费400万两,加速进行海军建设,并初步形成了重点保卫京津海口及长江门户的海口防御战略。
1875年(清光绪元年)确定由南洋大臣沈葆桢、北洋大臣李鸿章分南北洋两大海区组建新式舰队。
南洋海区包括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四省所属海域及长江下游,而南洋大臣只能控制江苏沿海和长江下游。
南洋海军于1879年5月由沈葆桢等奏设“海外兵轮船统领”,以后又称“南洋兵轮船总统”,由江南提督或长江水师提督兼任。
洋务运动中的一个小故事!张之洞的做法表现出了封建思想的危害!
洋务运动中的一个小故事!张之洞的做法表现出了封建思想的危害!在洋务运动的小故事中有着这样一件事,在当时新兴的工业中张之洞也开始创办冶铁厂,本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却发生了许多有意思的事情。
那时候大多数的工厂设备都是要依靠着西方国家的,必须从国外购买来之后才可以运用到生产当中,在洋务运动的这个小故事中,当时托的买设备的人问张之洞,这方面的设备有酸碱性之分,不同的原料也要不同的设备,为了之后不出什么麻烦,希望张之洞可以拿一些原料的样本过去,其实这个意思也是为了张之洞好,但是这时候他却将封建思想中盲目自大的一面表现出来,直接让人随意购买了一种设备,他的说法是清朝这种地大物博的地方,只要有设备什么原料都可以找得到。
洋务运动小故事中的张之洞可是洋务派的主要代表,那么他的思想本应该是比较灵活一点的,可是到最后还是可以看出封建思想对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洋务运动中的小故事结果当然是设备买了回来,可是却因为无法找到相匹配的原料,最后只能是另想他法。
对洋务运动改革的反思关于洋务运动改革的反思,就是通过考虑的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然后从中吸取教训,获得经验。
首先,洋务运动是一场自救运动,是作为封建统治者的清王朝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而展开的。
所以导致它失败的原因如下:一、洋务运动并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根基,它具有一定的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西用”,也就是说洋务派想要在不改变中国封建统治的基础上达到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
二、洋务运动中的“洋务”两个字主要指的是西方的大机器生产,也就是说它依靠的是外国的技术,这使得洋务运动在技术层面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就自身利益考虑,西方列强也不会希望中国真正的富强起来,所以洋务派的一系列活动只会加剧外国对中国的侵略。
三、千百年来都没有根治的封建统治内部的毒瘤,也就是统治者内部的腐败,不可能因为学习西方的机器制造就彻底根治,相反,因为采用大机器制造,发展了民族资本主义,反而使得封建统治内部的贪官污吏有机可乘。
张之洞的军事改革思想与实践
张之洞的军事改革思想与实践,是晚清军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场改革始于鸦片战争以后,中间经过洋务运动、19世纪70年代边疆危机、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戊戌维新,直到20世纪初清廷推行“新政”才趋于解决。
本文拟对张之洞的军事改革思想与实践作一番历史的考察,从中得出一些有意义的启示和结论。
一(一)日渐深重的民族危机是张之洞军事改革思想发展的直接动力。
张之洞军事改革思想的形成首先带有时代烙印。
鸦片战争以来,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以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为主要标志的各地起义连续不断,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和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到1874年先后被清政府镇压下去。
正在这时,中国出现边疆危机:1871年沙俄侵占伊犁地区,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东南海防与西北塞防同时告警。
接着英、法等国也纷至沓来地侵犯西南等边境地区。
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威胁清政府统治的已不是国内人民革命而是外国列强的侵略了。
因此,张之洞等试图推进军事改革,是时代的需要,历史的必然。
早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中,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就开始装备洋枪、洋炮。
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和清政府开办了一大批军事工业,建立了一支近代化海军。
无论外御列强,内靖民变,新式军事装备的重要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这已成为清末朝野上下的共识。
总之,至19世纪70年代,“大地忽通,强敌环逼”,促使以张之洞为代表的一批忧国之士认识到只有革故鼎新,才能适应时势之变迁、挽救清朝统治的危亡。
(二)严重的“内忧外患”是张之洞思索军事改革问题的主要依据。
在张之洞的军事思想中,决定其军事改革方案基调的,既非中国的古老教条,亦非近代西方的抽象原则,而是严重的“内忧外患”。
严重的“内忧外患”暴露了军事人才的匮乏,推动着清末军事改革的进程。
鸦片战争宣告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孤立于世界之外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在中外接触中,中国封建主义暴露了自己的落后,而外国资本主义则显示出自己的先进。
储秀宫的无形之手——浅谈慈禧太后对中国近代海军发展的作用(上)
2013.03 / 军事文摘 /65在一般人的眼中,慈禧太后在中国近代史上是顽固、腐朽、贪婪之辈的典型。
执政期间,慈禧太后始终拒绝改革落后专制的满清体制。
在列强纷争的年代中,不断制定出卖民族利益的政策,不断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使得中国一步步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
同时,慈禧不思强国富民之道,反而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为第一目标,甚至提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列强之欢心”的方针。
虽然汉人官僚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了恢复中国国力、维护中国利益做出了贡献,然而慈禧作为最高统治者,始终拒绝变革,拒绝立宪,对汉人加倍征税,拒绝取消维持了300年的旗人的俸饷,甚至将自己的享乐优先于国家民族利益,挪用北洋海军的军费建造了自己的“养老院”——颐和园,还竟堂堂然说出“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辞令,最终使曾经的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海军在甲午中日战储秀宫的无形之手——浅谈慈禧太后对中国近代海军发展的作用(上)顾伟欣争中全军覆灭。
“慈禧太后是葬送北洋海军的幕后黑手”的说法由此产生。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假如,光从慈禧太后顽固、腐朽、贪婪的角度看待北洋海军的覆灭,未免有失偏颇。
那么,慈禧太后对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到底起了怎样的作用?首先应该从慈禧太后本人对“洋务”的认识谈起。
对于早年经历过“木兰秋闱”的慈禧太后,她对洋枪洋炮的威力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因此,当年轻的慈禧太后以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方式登上权力舞台的时候,对于洋人,慈禧太后的感受既复杂又矛盾——一方面痛恨,另一方面向往。
京城被洋人占了,最喜欢的园林被破坏了,丈夫被憋屈死了,说不痛恨是不可能的;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她的头脑远比那些只懂高喊“春秋大义”的书呆子要清醒,至少她不反对洋务派主张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甚至作为大清国的圣母皇太后,她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要远远高过王爷、督抚和百姓。
对于没有国家意识的百姓而言,只要吃饱不饿死,谁来坐江山不是他们要考虑的问题;对于吃俸禄的官员甚至王公们而言,只要能看清形势、见风使舵,不管哪一家坐江山,他们都会享受荣华富贵。
洋务运动选择题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洋务运动选择题1.洋务派认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洋务运动的内容中能体现“制器为先”的是 B A.创办军事工业B.创办民用工业C.兴办新式学校 D.派留学生出国2.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举办的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
它开张之初只有轮船3艘,后发展到30多艘,经营了国内运输,发展了海外业务,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还一度兼并了美商的旗昌轮船公司。
这直接说明洋务运动的兴办DA.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B.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C.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D.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在中国的扩张3.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追求近代化的历史。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大规模实践开始于A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4.在中国近代化的起步阶段,不同的政治派别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国内江外流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无事可以运官粮客货,有事可以载援兵军火,解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
”以上言论应出自哪一个政治派别A.顽固派B.洋务派C.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5下列对洋务运动的评价,错误的是A.它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是清政府的自救运动B. 它以“自强”“求富”为目的,但结果与初衷相去甚远C.它以发展资本主义军事与经济为重心,因此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D.它创办的新式学堂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杰出人物6.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奏:“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为应对“强敌”,他主要的策略是A.固守传统之道,以静制动。
B.学习西方技术,以图自强。
C.改革政治体制,确立民权。
D.运筹外交谋略,以夷制夷。
7.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C.抵制外国经济势力 D.维护清朝统治8.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2009年4月23日下午,在青岛附近黄海海域举行海上阅兵。
张之洞逸事_名人故事
张之洞逸事李鸿章和张之洞都是晚清名臣,但两人关系并不是很融洽,原因大概是李鸿章为人老成稳重,资格又老,而张之洞为清流派领袖,经常发些不着边际的议论,由此两人政见常有抵牾之处。
庚子年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后,年迈的李鸿章奉命谈判和约,抱病与侵略者周旋。
由于洋人们要求的和约条件极为苛刻,张之洞也经常在地方上发些言论,无外乎多争权利,不可随意让步云云。
李鸿章看了张之洞的来电后对人说:“香涛做官数十年,犹是书生之见也。
”张之洞,字香涛,这句话是讽刺张之洞不识时务,只知道在后方发些无用之议论。
后来这句话传到张之洞的耳里,张之洞大怒,反唇相讥道:“少荃议和两三次,乃以前辈自居乎?”这句话和前一句,正好是无缝之联,一时引为笑谈。
张之洞的话,意在讽刺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等数次谈判中的失败。
这事在《南亭笔记》与《同光风云录》中都有记载,两人用语入木三分,很是传神。
张之洞好开玩笑,有一次还把玩笑开到了和尚的头上。
据《绮情楼杂记》记载,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的时候,当时幕府中有很多名士,如梁鼎芬、易顺鼎、缪小山等人,这些人跟随张之洞,也都在南京定居。
一日,张之洞忽发雅兴,想去镇江焦山一游,梁鼎芬、易顺鼎等人也趁着这个机会一同公款出游。
当他们乘坐轮船抵达镇江时,天色已晚。
张之洞觉得有点累了,便令暂停在焦山下休息,明日上山。
这些人当中,唯有梁鼎芬是故地重游,因为他当年奏参李鸿章被革职后,曾在此地海西庵读书,所以缪小山、易顺鼎等人就怂恿梁鼎芬先带他们到海西庵看奇石,梁鼎芬也欣然答应了。
不料到了海西庵后,却发现方丈已经换了人。
不过,小沙弥还认得梁大人,于是还是按老规矩给梁鼎芬等用盖碗泡茶敬献。
新方丈不认识梁鼎芬,不知道他们是贵客,便瞪了小沙弥一眼,让他用普通粗茶待客,弄得梁鼎芬等人很没面子,怏怏而归。
这些人回去后,张之洞见他们一个个面露不悦之色,问明缘故后,笑道:“这些和尚也真势利,明日你们再随我去吧。
”第二日,张之洞带着众人登山,来到了海西庵。
中国近代史纲要的主要内容
中国近代史纲要的主要内容一、晚清的那些糟心事(1840 1912年)1. 鸦片战争。
2. 太平天国运动。
3. 洋务运动。
一些有见识的大臣,像李鸿章、张之洞他们,看到西方厉害,就想学习西方的技术来挽救清政府。
于是搞起了洋务运动,办工厂、建海军、开新式学堂。
像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这些都是那时候建的。
可这就像给一个破房子修修补补,根本问题没解决,在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4. 戊戌变法。
康有为、梁启超这些人想变法图强,光绪帝也支持他们。
想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个大变革,像废除科举制度、发展工商业之类的。
可是呢,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就搞了个戊戌政变,变法只持续了一百多天就失败了,谭嗣同他们六君子还被砍了头,真的很悲壮。
6. 辛亥革命。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经过多次起义,终于在1911年成功了。
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可是件大事,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但可惜的是,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二、民国那些年的混乱与探索(1912 1949年)1.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袁世凯想复辟帝制,自己当皇帝,这可不得人心啊。
蔡锷在云南起兵护国,全国响应,袁世凯很快就倒台了。
但之后北洋军阀分成好多派系,像直系、皖系、奉系等,打来打去,搞得国家乌烟瘴气。
2. 新文化运动。
3. 五四运动。
因为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中国青年学生首先愤怒了,上街游行示威,喊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后来工人阶级也参与进来了,这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加上国内工人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这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开始带领中国人民探索新的道路。
5. 国民大革命(北伐战争)国共两党合作,开展北伐战争。
目标就是打倒北洋军阀。
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可是后来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大革命失败了。
张之洞的历史事件有哪些_张之洞的历史事件叙述
张之洞的历史事件有哪些_张之洞的历史事件叙述张之洞作为晚清的重要历史人物,经历了清朝末年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几乎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
张之洞出生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今天店铺给大家精心挑选了张之洞的历史事件,希望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
张之洞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自号抱冰,人称张香帅,河北南皮人,清朝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张之洞先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其战斗力非常生猛。
后任山西巡抚和各地学官,后来长期任总督,1907年后任大学士,军机大臣,1909年死,谥号“文襄”。
张之洞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一办新式教育,二办实业,三练新军。
张之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他办新军办新式学堂,大力引进人才,特别是留学生,对于留学生,张之洞一直优礼有加。
他热心向日本学习,经他派往日本留学的学生达数百人。
他还是南京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中国幼儿园创始人。
张之洞,清朝政治家。
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教育方面,创办自强学堂、三江师范学堂等。
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八国联军入侵时,与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
著有《张文襄公全集》。
张之洞的流派首领张之洞,字孝达,一字香涛,号壶公,晚年自号无竞居士,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
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日(1837年9月2日)生于贵州兴义府。
曾祖父张怡熊,曾任浙江山阴县知县。
祖父张廷琛,曾任福建古田县知县。
父亲张锳,曾任贵州兴义府知府。
张之洞张之洞从小读书用功,才思敏捷,受过严格的儒家思想的教育熏陶。
他先后从好几位老师就学,其中丁诵先、韩超两位老师给他的影响较大。
丁诵先,道光十八年进士,翰林院侍读。
韩超累官至贵州巡抚。
咸丰二年(1852年),张之洞应顺天乡试,中式第一名。
同治三年(1864年)参加会试、殿试,中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
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
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 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 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教育方面,他创办了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武汉自强学堂(武汉大学)、湖北武昌幼 稚园(中国首个幼儿园)等。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姓名: 别名: 国籍: 民族: 出生地: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职业: 张之洞 张孝达,香帅 中国 汉 贵州贵阳市 1837 年 9 月 12 日(丁酉年) 1909 年 8 月 21 日 政治家 代表作品: 主张: 谥号: 祖籍:编辑本段人物简介宗教信仰: 主要成就:儒家 洋务运动健将之一,发展重 工业 兴办新式教育 创办自强学堂、三江师范学 堂等 《劝学篇》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文襄 河北南皮张之洞[1](1837 年~1909 年),字孝达,号香涛,别号壶公、抱冰,直隶南皮(今河 北南皮)人,生于贵筑县(今贵阳市),7 岁时随父到兴义府城就读,13 岁始回河北原籍应试, 考取秀才;15 岁时赴顺天府乡试中举人第一名,成“解元”;26 岁考取进士第三名,成为“探 花”,授翰林院编修。
1867~1873 年任湖北学政。
1874 年起任四川学政、山西巡抚。
1883 年中法战争爆发,因力主抗争任两广总督。
1889 年 7 月调任湖广总督,并多次署理两江总 督[2]。
1906 年升任军机大臣。
在督鄂 17 年间,张之洞力主广开新学、改革军政、振兴实业, 由此湖北人才鼎盛、财赋称饶,成为当时中国后期洋务新政的中心地区。
张之洞视察汉阳钢铁厂张之洞平生所为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其在中国教育由封建传统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所作 出的历史性贡献。
关于张之洞的历史故事
关于张之洞的历史故事 你知道张之洞吗?那对于张之洞的故事你知道吗?下⾯我们就⼀起来好好的了解⼀下张之洞吧! 夜猫⼦ 在⽣活中,张之洞是⼀个⾮常奇特的⼈物,说他奇特,是指他有⼀些奇异的怪癖。
张之洞升任⼭西巡抚后,每天凌晨⼀点半起床,凌晨三点办公,早上七点接见下级官员。
⼭西的政务太繁杂了,他必须这么⼲。
但在以往,他的作息时间却是另外⼀种怪象:每天下午两点⼊睡,晚上⼗点起床办公。
幕僚或下属有事,⼀般都在半夜前来谒见,谒见不了的,就要等到第⼆天早上。
张之洞为什么这么作息呢?因为他是个⼗⾜的夜猫⼦,夜深⼈静的时候,也是他特别兴奋的时候,浑⾝上下都倍⼉精神。
在晚上,他要是和⼀个⼈谈得⾼兴,就会谈⼀整夜,从不在乎别⼈困不困。
像巡抚、布政使、按察使这样的⾼级属官,⼀般都选在上午谒见他。
这个时候,别⼈倍⼉精神,他却犯困。
常常是属官⼀边向他汇报⼯作,他⼀边趴在办公桌上打盹,然后鼾声⼤作。
属官⽆奈⽽⼜⽆语,只好坐在⼤厅⾥等,这⼀等便是好⼏⼩时,直等到他醒来。
像道府州县以下属官谒见他真的很难,有时候真的要等上好⼏天。
等⼈的滋味很不好受,他们真的好苦。
会见客⼈时,他也是这样,只要他困了,就不管客⼈的话有没有说完,⽽只顾⾃⼰呼呼⼤睡。
客⼈不好打搅他,只好默然退出,改天再约。
这些⼈跟张之洞耗不起,但并不要命。
要命的是,个别体弱多病的⼈竟然被他耗没了命。
清流名将黄体芳的⼉⼦黄绍箕是张之洞的门⽣,也是他的侄⼥婿。
黄绍箕后来做了张之洞的幕僚,张之洞⾮常器重他,最喜欢在晚上找他聊天,⼀聊就是⼀整夜,⽽且揪住他不放。
黄绍箕体弱多病,根本熬不了夜。
熬来熬去,他⼀病不起,最后眼睛⼀闭不睁,死时年仅54岁。
张之洞对此却毫⽆意识,他该咋地还要咋地。
在张之洞看来,世间万物万象,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这个世界就是那么变态和⽆序,你要是⽤正常的眼光看待不正常的事物,⽽觉得不正常的话,那么你本⾝就不正常。
正是有这样的认识,张之洞才把辜鸿铭那个怪杰当做掌中宝,⼀掌⼆⼗多年,直到他死。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洋务运动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洋务运动张之洞(1867-1959)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改革家,也是中国洋务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他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张之洞的背景介绍张之洞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勤奋好学,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和教育的影响。
后来,他考入湖南洋务派的船政学堂,接受了西方科学和技术的教育,也为他日后积极投身洋务运动奠定了基础。
二、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关系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以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综合性变革运动。
张之洞自幼饱读诗书,对科学技术有着极大的兴趣和渴求。
他通过留学和接触外国使他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更加深入,并对中国自身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在洋务运动中,张之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作为洋务派的成员之一,在改革教育、军事、经济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他致力于推行新式教育,并广泛宣传洋务思想,改进中国教育体制,提升国人的科学素养。
三、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贡献张之洞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上,更表现在他积极改革家国政治、经济和社会。
他坚信,“自强不息”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他推崇实干精神,并注重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
张之洞在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提倡工商业发展,推动农田水利建设,提倡兴办铁路和邮电事业,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改善人民生活。
他也非常注重教育的发展,积极兴办学校,提倡新式教育,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张之洞的思想影响和意义张之洞的思想影响深远,他提出的“自强不息”、“实干兴邦”等口号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他的努力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提供了有效的推动力,使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
张之洞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的个人成就,更在于他的思想启示和教育观念。
他倡导的科学思维、实践精神和改革创新观念都对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具备自主创新意识的人才,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方向和思路。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复习专题:05 洋务运动套真题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复习专题:05 洋务运动一、单选题1.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没有国旗的。
在中外交涉中,清政府因见西方列强侵华舰船均悬挂本国国旗。
于是,在1866年,总理衙门确定大清黄龙旗为中国的第一面国旗。
由此可见,列强侵略()A . 推动清政府产生近代国家意识B . 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全面灾难C . 促使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真理D . 给中国人民带来西方生活方式2. 清政府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开始于()A . 洋务运动B . 戊戌变法C . 义和团运动D . 新文化运动3. 1882年底,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写道:“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当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
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
”这说明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A .表明《资政新篇》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收到成效B . 达到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目的C . 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D . 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4. 近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方案,如图是网友归纳的救国方案截图,虽不是很准确,但有些道理。
其中李鸿章说:“我学”,是指李鸿章等人学习西方技术而开展了()A . 虎门销烟B . 洋务运动C . 戊戌变法D . 辛亥革命5. 在中国近代化探素的道路上,洋务派为“求富”创办的民用企业是()A . 安庆内军械所B . 湖北织布局C . 江南制造总局D . 福州船政局6.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A . 洋务运动B . 戊戌变法C . 义和团运动D . 辛亥革命7. 陈旭麓在《中国近代史十五讲》中提到:张之洞为了使汉阳铁厂放在他的湖广总督府鼻子底下,厂址选在地势低洼,离煤铁资源很远的地方,仅垫高铺平就花去三十多万两银子,资金超出计划,只好一再追加。
张之洞伟人事迹介绍
张之洞伟人事迹介绍(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张之洞伟人事迹介绍关于张之洞伟人事迹介绍事迹可以起到宣传典型人物、引导良好风气的作用;你是否在寻找“张之洞伟人事迹”?下面本店铺给大家带来了关于张之洞伟人事迹介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晚清民国历史人物与中国近代史-张之洞
晚清民国历史人物与中国近代史张之洞(1837~1909),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省沧州市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昌蒙养院(我国最早的官办学前教育机构)、湖北工艺学堂(武汉科技大学)、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广东广雅中学)等。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张之洞平生所为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其在中国教育由封建传统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其弟子张继熙曾说:“公常谓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故以兴学为求才治国之首务。
”美国学者威廉·艾尔斯在其《张之洞与中国教育改革》一书中对张之洞对中国教育改革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称赞“在张之洞的一生中,中国教育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此,他的努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张之洞的教育活动大致可以“中法战争”和“戊戌变法”为界限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
早期,即他十载学官和出任山西巡抚时期。
他主要是对传统的教育进行改革,这一时期他属于顽固派营垒的旧学捍卫者,主要强调“通经”,拔其优秀者,读书其中,所研习的多为经解、史论、诗赋、杂著等,标榜实学,注重经世致用。
中期,即中法战争后到戊戌变法前督粤、湖广和暂署两江期间。
张之洞在中法战争中,作为两广总督,第一次全面地大规模地直接接触外部世界,战争的时间使他比较军事科技层面上中西文化优劣高下,进一步取得真切的认识。
战争的结局和战后形式使张之洞体验到朝政的腐败,促使他向洋务派转变。
为了适应清末洋务活动的需要,调整了早期洋务派旧学与新学和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修正了他早期的办学宗旨,着重培养用传统纲常名教武装头脑而又能从事洋务的各种专门人才。
张之洞(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搜狗百科
张之洞(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搜狗百科••••4张张之洞照片1837年(道光十七年)生于贵州义府。
一说生于贵筑县(今贵阳市)。
其母朱氏是邛州(今四川邛崃)的知县千金。
1840年(道光二十年)三岁,母亲朱氏死。
鸦片战争爆发。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四岁,入塾就学。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十一岁,从师胡林翼。
1850年(道光三十年)十三岁。
应试,入县学。
7月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
父张锳勇抗拒太平军。
1852年(咸丰二年)十五岁。
回原籍直隶应顺天府乡试,中式第一名举人。
1853年(咸丰三年)十六岁。
4月太平军攻占江宁,清廷宣布畿辅戒严。
8月出都抵贵州兴义府。
1854年(咸丰四年)十七岁。
在兴义城与父兄一直参加抵御农民起义军的战斗。
娶石夫人。
1855年(咸丰五年)十八岁。
侍父于贵州军中。
秋,父令其北上入京。
1856年(咸丰六年)十九岁。
4月赴礼部试,考取觉罗官学教习。
8月父病死军中。
1857年(咸丰七年)二十岁。
在籍守制。
翌年继续守制。
1859年(咸丰九年)二十二岁。
3月将赴会试,因族兄张之万为同考官,循例回避。
在家乡(直隶南皮)办清平团练。
1860年(咸丰十年)二十三岁。
7月长子张权生。
9月英法联军陷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
张之洞感愤时事,作《海水》诗。
秋冬至济南,入山东巡抚文煜幕府。
1861年(咸丰十一年)二十四岁。
4月回南皮,后赴任丘,为人作家庭教师。
1862年(同治元年)二十五岁。
2月入都。
4月应会试,落榜。
后入河南团练帮办毛昶熙幕府,参与镇压捻军。
8月入河南巡抚张之万幕府。
1863年(同治二年)二十六岁。
3月入都。
4月会试,中贡生。
5月殿试,列一等一名;廷式对策,列一甲第三(探花),赐进士,授职翰林院编修。
1865年(同治四年)二十八岁。
5月散馆考试,列一等第一名。
6月石夫人死。
1866年(同治五年)二十九岁。
5月翰林大考,列二等第三十二名。
1867年(同治六年)三十岁。
7月充浙江副考官。
文化能人主要事迹
文化能人主要事迹引言文化能人是指在文化领域出类拔萃、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
他们的事迹不仅彪炳史册,还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几位文化能人的主要事迹,包括他们的成就、贡献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张之洞:振兴军事教育1. 背景张之洞(1837-1909年)是清末民初的一位重要思想家和军事家。
在他任职山西的时期,尤其致力于推动中国军事教育的现代化。
2. 成就与贡献•引进西方军事教育理念:张之洞通过考察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军事教育体制,引进了许多先进的理念和经验,为中国军事教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设立军校与改革训练制度:他积极推动设立山西北洋军幼弟子学堂和陆军讲武堂,改革军队的训练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整体素质。
•撰写军事教材:他亲自编写了《新式国防纲要》等军事教材,为中国年轻人的军事教育提供了便利。
3. 社会影响•推动军事现代化:张之洞的努力为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对后来的军事改革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提高国防实力:通过推动军事教育的现代化,中国的国防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国家的繁荣和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梅兰芳:中国京剧艺术的传承者1. 背景梅兰芳(1894-1961年)是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被誉为20世纪中国戏曲界的泰斗,对中国戏曲的发展与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2. 成就与贡献•承袭经典与创新发展:梅兰芳在传承经典剧目的同时,也积极创新,为京剧注入了新的艺术元素,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
•塑造经典人物形象:他对于角色的细致刻画和独特演绎,使得京剧的经典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
•传承与培养后继者:梅兰芳不仅本人艺术造诣精深,也非常注重后继者的培养。
他亲自教导了许多学生,将京剧艺术的火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3. 社会影响•传承经典艺术:梅兰芳对京剧经典的传承与发展,使得这一艺术形式得以延续并在国内外享有声誉。
•文化自信与国际交流:梅兰芳的演出不仅在中国深受喜爱,也受到了国际观众的瞩目,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关于洋务运动的有趣小故事
关于洋务运动的有趣小故事(最新版4篇)目录(篇1)一、引言1.介绍洋务运动的背景和意义2.引出洋务运动的有趣小故事二、洋务运动时期的历史背景1.清朝末期的政治和经济状况2.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原因3.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斗争和妥协三、洋务运动时期的重要人物和事件1.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重要人物的成就和贡献2.创办近代企业的故事,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3.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改革和海军建设4.洋务运动时期的科技成就,如翻译西方科技书籍、创办翻译馆等四、洋务运动的影响和评价1.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和影响2.洋务运动的历史局限性和缺陷3.对洋务运动的反思和对近代化的思考正文(篇1)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洋务运动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它是在清朝末期,为了挽救封建统治危机而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在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的许多重要人物和事件都涌现出来,为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以下是一个关于洋务运动的有趣小故事。
洋务运动时期,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人为了加强中国的海军实力,开始着手购买外国军舰。
然而,当时的清朝政府并不愿意为此花费巨资,而是更愿意将钱用于修缮皇家园林等其他项目。
于是,曾国藩等人决定自己建造军舰。
他们招募了大量的工匠和技术人员,从零开始学习制造军舰的技术。
经过数年的努力,他们终于成功地制造出了一批先进的军舰。
这些军舰在后来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海军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除了海军建设,洋务运动时期还涌现出了一批重要的近代企业。
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企业都是在这个时期创立的。
这些企业不仅制造了大量的武器装备,还引进了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制度。
这些企业的创立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科技方面,洋务运动时期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他们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科技书籍,引入了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
这些科技知识的引入,促进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为中国近代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张之洞的故事
张之洞的故事张之洞(1820年-1885年),字之洞,号东岳,湖南湘乡人,清朝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被誉为“湖南的活雷锋”。
一、早年经历张之洞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显示出聪明才智。
他勤奋好学,年轻时曾在当地的私塾学习,后来考入湖南省立学堂。
在学堂期间,他刻苦钻研,广泛涉猎各种学科,尤其对经济学和政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二、政治生涯张之洞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和远见。
他曾任湖南巡抚、湖北巡抚、直隶总督等职务,为地方政府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积极推行改革,提倡科学种植、工商业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兴起。
他注重民生,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
张之洞还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积极推动学校的建设和改革,提倡新式教育,注重培养人才。
他在湖南创办了许多学校和图书馆,为人民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
他还亲自担任教育机构的负责人,致力于培养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军事才能除了在政治和教育方面的成就,张之洞还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他曾参与许多战役,表现出了出色的指挥能力和勇敢的战斗精神。
他在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中都有重要的贡献,为清朝政府保卫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为人民谋福祉张之洞一生致力于为人民谋福祉,他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他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提倡科学种植和工商业发展,为人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财富。
他还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人民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张之洞还非常重视社会公益事业。
他积极参与慈善事业,捐资助学,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
他还积极推动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保障。
他的善举和慈善事业得到了人民的广泛赞誉和尊敬。
五、逝世与影响张之洞于1885年逝世,享年65岁。
他的去世给中国政治、教育和军事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海军的那点事儿(上)“清流四谏”之一—张之洞的早年仕途“提起中国民族工业,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毛泽东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别号壶公、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生于贵筑县(今贵州贵阳市),张之洞自幼聪明伶俐,有“猴精转世”的谑称。
他13岁便考取秀才;15岁时赴顺天府乡试中举人第一名,成“解元”;26岁考取进士第三名,成为“探花”,授翰林院编修,这一年是1863年。
换算成现在的教育水平,张之洞13岁初中毕业,15岁就高中毕业且高考第一名,26岁参加高考兼公务员统一考试兼高级公务员选拔考试并获得全国第三。
不得不说,张之洞是个十分聪明的人。
在翰林院毕业的张之洞成了一名庶吉士(翰林院的优秀毕业生)。
他离开翰林院后的第一个职务是湖北学政,并在这个位子上一干就是6年,也从此和湖北省结下了不解之缘。
1874年,张之洞调任四川学政,任期5年。
可千万不要小看“学政”这个官职,学政意味着省教育局局长,该省地界内的所有学子都是其名义上的门生,这在封建王朝的官场是一笔不可估量的无形政治资产。
1879年,在地方学政的官位上攒足了政治资本的张之洞回到京城,先为国子监司业,1880年进入翰林院,担任侍读,成了一名言官。
与当时同在翰林院的张佩纶、陈宝琛和宝廷共同拥戴内阁大学士李鸿藻,充分发挥言官的积极性,针砭时弊,议论时政,弹劾外臣。
这4人因所上弹章言辞犀利、切入点精准而名扬士林,被冠以“清流四谏”的名号,为巩固李鸿藻军机大臣的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之洞同时也得到李鸿藻的提拔,成为内阁学士,就此具备了成为封疆大吏的资本。
这时,一个官道上的分岔路口横在了张之洞的面前:是继续留在京城、留在恩师李鸿藻身边当一名政治前途远大的翰林,还是外放外省成为封疆大吏,坐镇一方。
在一番斟酌过后,不甘久居他人屋檐之下、希望独当一面建功立业的张之洞选择了后者。
1881年,张之洞外放出京,就任山西巡抚。
清流办洋务——说不尽的恩怨在山西巡抚任上的张之洞整顿吏治、选优汰劣、严查鸦片、办学举才,干得很是风火,做了一省父母官所能做的事,赢得不小的声誉。
而山西注定只是张之洞仕途的一个中转站,他的人身目标不是巡抚,而是总督!这个目标在1884年得以实现—适时,中法两国为越南的宗主国地位爆发了军事冲突,面对法军的凌厉攻势,入越作战的清军一败涂地,连续丢掉了北越重镇山西和北宁,广西巡抚徐延旭和云南巡抚唐炯被先后革职押解进京问罪,时任两广总督的张树声由于先前的主战也必须承担前线战败的连带责任被革职,张之洞则接替了张树声继任两广总督。
从此,一个清流出身的翰林正式蜕变为一个办洋务的总督。
但笔者要加一句:张之洞虽然开始办洋务,但他骨子里始终是一个清流,这一点贯穿了张之洞办洋务的始终。
清流办洋务,乍一听似乎有些不可思议:清流派和洋务派是不共戴天的死对头,怎么会去办洋务呢?其实不然,清流派对洋务本身并非十分排斥,他们反对的仅仅是洋务派本身,反对由洋务派来办洋务而已,清流派一旦把洋务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迈的步子或许比洋务派还要大。
1895年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借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成功扳倒了洋务派中坚力量李鸿章,将洋务主导大权抢夺到手,之后则毫不犹豫地重建北洋海军,在短短3年时间内就初步重建了一支拥有5艘防护巡洋舰、4艘驱逐舰的新北洋海军。
由此可见,清流办洋务并非是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
但是行事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清流派远远不及洋务派来得务实,办起洋务来免不了好大喜功、虎头蛇尾,张之洞办洋务也不能免俗。
刚刚就任两广总督后的张之洞,从前线发回的奏报里,间接领略到了法国人的坚船利炮,对近代海军有了较为模糊的认识,并且对这种新颖的洋务领域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
虽然张之洞表面上依旧摆出一副“愤青”样,坚决反对放弃越南、与法国停战修好,但是他心中也明白,入越作战的两广军队的武器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皆无法和法国远东舰队相提并论。
虽然张之洞有心通过中法战争获得军功,封侯拜爵、名垂青史,但残酷的现实告诉他—他这个新科两广总督乃至整个清政府都没有这样的资本。
张之洞明白了一个他在京城做翰林的时候永远也不会明白的道理—主战是痛快的,到了前线是真要人命的。
张之洞很想出名,但他不想承受对抗失败后的“名声”,真正能给他带来名声的,还是曾经被身为翰林的他骂过无数遍的洋务。
痛定思痛的张之洞决心大力整顿广东海防,为两广建立一支足可与北洋和南洋媲美的近代化舰队,张之洞一生办洋务的起点始于此。
半途而废的粤省舰队广东省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又多有海盗水匪出没,外海巡缉任务本就十分繁重,因为有这种“刚性需求”的存在,两广早在19世纪60年代初就领先全国购置蒸汽轮船增强外海水师战斗力的“前瞻性举措”。
但由于广东受地理条件限制,“天高皇帝远”,长期游离于国家海防建设计划的边缘,加之历任两广总督对于海防事务没有太大的热情,因此直到19世纪80年代,军舰数量多、吨位小、武备差、型号杂乱成了广东水师的标签。
张之洞遂决心改变这一状况。
《中法新约》墨迹未干之际,张之洞就开始着手粤省舰队的谋划,鉴于两广财力并不丰厚,短时间内无力购买大型出海军舰,张之洞的第一个举措是向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分两批订购了3艘二级鱼雷艇和11艘守口鱼雷艇,全部都以“雷”字加八卦中的某一字命名,希望鱼雷艇这一当时新锐的海战兵器能够承担保卫广东沿海各口的任务。
此外,张之洞又从香港雇佣工程师,在新买下的广州黄埔船坞订造了“广元”、“广利”、“广亨”、“广贞”4艘浅水炮舰,用于省城广州附近的珠江水系巡缉。
有了这一批数量可观的舰艇的加入,广东水师一时间风生水起。
张之洞的报告很漂亮,吏部给出的考评成绩也十分优秀,大家都很高兴。
但是军机大臣们高兴得过了头,认为广东既然新增了那么一大批军舰,那么干脆通过李鸿章向张之洞发出指令:调“广元”等新式军舰参加1886年在天津举办的水师大会操,正好让朝廷大员们检阅两广海防建设的新成果。
一般人拿到这一指令应该高兴,但是张之洞着实高兴不起来。
因为他主持购置建造的军舰主要为鱼雷艇和浅水炮舰,根本不具备出海航行的能力,要是让这些军舰依靠自身的航行从广州开到天津,那无异于痴人说梦!没办法,张之洞只好硬着头皮上折子坦白,称广东军舰“只能行内河及浅洋近岸,曾到汕头,因遇风行驶,已甚勉强,闽洋、北洋自更难往”,请李鸿章向中枢转达两广军舰的性能真实情况,请求中枢免去调两广军舰去北洋受阅的任务。
这次事件形同往张之洞火热的脑门上浇了一大盆凉水,花了这么多钱,买了那么多新军舰,到头来居然只能在内河海口转悠,连外海都不能出,朝廷怎能不恼火?果然,接到张之洞坦白折子后的中枢对这种浪费白银的面子工程表示非常不满。
1887年5月28日,一封由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发出、李鸿章转发的电报送到了张之洞手中,“四新轮只行浅洋,自难调阅,闻粤轮五十余号大抵皆然,现复筹款续造,设仍如是,遇事止可守而不能战,虽多何益?”电报最后还附上了一段慈禧太后对广东水师装备建设的指导性指令:“酌裁小轮,以数只并一大轮,庶海战有资,不必专恃外援。
希即酌复!”慈禧太后一辈子没有见过大海,对近代海军一知半解,由太后来教他如何建设海防,张之洞这个面子丢大了。
但是电报末尾跟着“希即酌复”,这是“即刻回复”的严令,张之洞自然不敢怠慢,立刻上奏表示完全服从。
就这样,在内河沿海转悠了几十年的广东水师,终于在慈禧太后的推动下向外海迈出了步伐。
指示是有了,但是两广两省的财力无从筹集制造出海大舰所需的巨款,而中枢朝廷此时正投入巨款向英、德两国购买新式巡洋舰,于是张之洞决定号召粤省官绅捐输集资,根据各地商绅认捐的款项汇总,到1888年秋季就可筹到80余万两白银的造舰款项。
张之洞命人根据国外各船厂的一般报价一核算,这笔款项要是购买2500吨级的巡洋舰(与“致远”级类似)的话,最多只能购买2艘,而2艘巡洋舰当然撑不起广东外海水师的门面。
反复比较斟酌后,张之洞把目光投向了福建船政局,希望以贴补材料费的“协款”方式为广东海军造一批巡洋舰。
面对来自广东的协款造舰请求,正苦于船政经费不敷,无法继续建造军舰的船政大臣裴荫森大喜过望,更何况裴荫森也是同治二年癸亥恩科的同科进士,老同学的垂询在此时的裴荫森眼中无异于久旱逢甘霖。
不敢怠慢的裴荫森当即将船政之前建造过的全部军舰图纸连同报价打包寄往广州供同学张之洞参考。
经反复商议后,张之洞决定参照船政为两江协款建造巡洋舰“开济”、“镜清”、“寰泰”3 舰的模式,为两广建造4 艘1000吨级的小型巡洋舰,两广为每艘军舰贴补材料协款9万两(不包括军舰所装武器的费用),剩下的人工和材料费则由船政每年的固定经费承担。
除这4艘巡洋舰外,利用船政空闲船台见缝插针地再为两广建造4艘浅水炮舰,两广为每艘浅水炮舰协款3万两。
协款总价为48万两,正好占到张之洞募捐摊派所得款数总额的六成。
相比动辄20~50万两一艘的巡洋舰外购报价,协款船政建造巡洋舰的价格被压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张之洞“猴精转世”的办事作风可见一斑。
由于两广方面对军舰的需求十分紧迫,经过裴荫森的安排,将船政全款建造的、已经下水正在舾装的一艘“威远”级铁肋木壳无防护巡洋舰直接拨付给广东使用,该舰后来被张之洞命名为“广甲”。
而另外3艘排水量刚好满1000吨的巡洋舰被设计成了鱼雷巡洋舰,分别被张之洞命名为“广乙”、“广丙”、“广丁”,而4艘浅水炮舰则被命名为“广庚”、“广辛”、“广壬”、“广癸”。
饶有趣味的是,从张之洞为新军舰取名的方式——皆取天干地支或者八卦阴阳,也从侧面证明了张之洞不折不扣的清流本质(清流士林多好此类)。
正当这批订单处在紧锣密鼓的进行过程中时,翁同龢把持的户部突然横插一杠,以“两广造舰协款来自各界捐款,不能援引两江用官款协造军舰的旧例”为由,拒绝为这8艘“广”字军舰协款以外的款项报销(船政的造舰经费由户部报销)。
户部表示“造船价银,该大臣(指船政大臣)既与粤省自行议定,将来由该大臣与粤省自行清算,不得于官款内先行垫付”。
这下裴荫森慌了,张之洞也慌了。
户部不认账,那除了协款以外剩下的钱去哪里弄?船政经费本身就紧张,两广手中也没有“余粮”,难道这笔买卖要半途而废不成么?裴荫森当即上奏抗辩:“粤省协造兵轮八艘,原与外洋购买合同订价者不同,虽曰捐款而成,船均为公家海防之用,与通商口岸鸠资造船、装货贸易者更自有别,既于闽厂可资周转,复于粤洋有裨巡防,事属一家,计为两得。
”话都说到这地步了,翁同龢依旧冥顽不化、不为所动。
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手执南清流牛耳的翁同龢与北清流魁首李鸿藻素有矛盾,南北两派清流多年来分歧巨大、不可调和,而张之洞正是出自李鸿藻的门下。
翁同龢此举背后的玄机被曾经的“清流四谏”之一的陈宝琛一眼看穿,陈称翁同龢此举看似是在刁难船政,其实是在与张之洞为难,进而恶心李鸿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