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的关键技术综述

合集下载

综述移动通信发展及其展望

综述移动通信发展及其展望

综述移动通信发展及其展望摘要本文简单概述了移动通信发展的经历,给大家分别介绍了GSM网络、WCDMA网络、LTE网络的一些基本情况,包括它们的发展历程、网络架构以及关键技术等,并在总结中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区别,最后,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一些展望。

关键词GSM网络;WCDMA网络;LTE网络1 GSM网络1.1 GSM网络概述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的DAMPS系统、IS-95 和欧洲的GSM系统。

GSM系统主要由移动台(MS)、移动网子系统(NSS)、基站子系统(BSS)和操作支持子系统(OSS)四部分组成[1]。

1.2 GSM关键技术(1)工作频段我国陆地公用蜂窝数字移动通信网GSM通信系统采用900MHz频段。

(2)频道间隔相邻两频道间隔为200kHz。

(3)多址方案GSM通信系统采用多址技术,频分多址(FDMA)和时分多址(TDMA)结合,还加上跳频技术。

(4)无线接口管理2 WCDMA网络W-CDMA(宽带码分多址)是一个ITU(国际电信联盟)标准,它是从码分多址(CDMA)演变来的,能够支持移动/手提设备之间的语音、图像、数据以及视频通信。

2.1 WCDMA网络概述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在2000年开始商用,能提供多种类型、高质量的多媒体业务,能实现全球无缝覆盖,具有全球漫游能力,可与固定网络相兼容,并可以小型便携式终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进行任何种类的通信。

由于其诸多的优点,吸引了全世界各个运营商、生产厂家与广大用户。

2.2 WCDMA关键技术(1)CDMA技术FDDWCDMA系统采用了宽带的CDMA方式,吸纳了了很多CDMA的关键技术,如直接扩频,软切换(包括更软切换),功率控制等;(2)电路交换从R99版本标准来看,CS域采用的仍是基于64K电路交换的MSC架构,所有从UTRAN当中传出的分组话音,需经适当的编解码转换,变为电路方式通过核心网传送,反之则做相反的转换;(3)ATM技术及协议:在WCDMA系统标准,尤其是R99和R4的UTRAN中,大量采用了ATM 及其相关协议作为2层传送机制和服务质量保证机制;(4)IP承载及应用:IP作为目前数据业务事实上的底层承载标准,在WCDMA系统标准当中获得了广泛采用,从UTRAN当中传出的数据包,透过PS域,可承载于IP,通过SGSN传至GGSN至公共数据网;(5)分组语音技术:R4以后,电路域的话音采用了分组语音技术;(6)传统信令:WCDMA系统标准中由于考虑到对GSM核心网设备的向下兼容性,大量保留了传统的信令和协议如MAP,ISUP等,这些信令对WCDMA系统网络与GSM 网络的漫游切换和与PSTN系统的互联至关重要[2]。

2012-2013年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综述

2012-2013年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综述

2012-2013年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综述2012-2013年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综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我们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

移动技术的快速演进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在线交流、获取信息、进行在线购物等活动。

2012年至2013年间,移动互联网领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下面我将详细综述这一时期的发展趋势。

1.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持续扩大2012年至2013年期间,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呈迅速扩大的趋势。

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大幅提升,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迅速增加。

据统计,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数量超过了10亿。

这使得移动互联网成为企业和开发者们的重要关注点,众多产品和服务也应运而生。

2.移动应用市场蓬勃发展移动应用市场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12-2013年期间,移动应用市场蓬勃发展。

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推出自己的应用商店,例如苹果的App Store、谷歌的Google Play和中国的应用宝、360手机助手等。

移动应用市场成为开发者们发布应用程序的主要渠道,使得各类应用程序层出不穷。

3.移动支付逐渐普及移动支付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应用之一。

2012年至2013年间,移动支付逐渐普及。

各大互联网公司和银行纷纷推出移动支付服务,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进行支付和转账。

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使得用户越来越接受并使用这一服务,推动了移动支付市场的快速增长。

4.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崛起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大幅增长,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的机会。

移动广告成为众多企业推广产品和品牌的重要手段,广告投放平台纷纷涌现。

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在2012年至2013年间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并与传统广告市场形成了良性竞争。

5.移动互联网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2012年至2013年间,移动互联网成为了很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企业们通过移动互联网提供各类创新服务,例如共享经济、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

5G移动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综述

5G移动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综述

5G移动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5G移动通信网络已成为全球通信行业的热点话题。

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5G以其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数等特性,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旨在对5G移动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进行综述,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深入的理解。

文章首先介绍了5G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了5G相较于4G的主要优势和创新点。

随后,文章重点探讨了5G网络中的关键技术,包括新型无线传输技术、网络架构优化、频谱共享与资源管理、边缘计算与云计算融合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关键技术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揭示5G移动通信网络的核心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潜力。

文章还将对5G技术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进行简要概述,分析其在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文章总结了5G 移动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5G移动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及其在各行业中的应用前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5G网络特点与优势5G移动通信网络,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其在网络特点与优势上相较于前代技术有着显著的进步。

5G网络的最大特点便是其超高速度的数据传输能力。

理论上,5G网络的最大传输速度可以达到10Gbps,这比4G的1Gbps的速度有了极大的提升,为用户提供了更为流畅的网络体验。

5G网络具有极低的网络延迟。

在理想情况下,5G网络的延迟可以低于1毫秒,这对于需要实时反馈的应用,如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5G网络还具有更大的网络容量和更高的连接密度。

随着物联网和智能家居的快速发展,大量的设备需要接入网络,5G网络的设计使得其能够支持每平方公里超过百万个设备的连接,满足了未来社会的需求。

同时,5G网络的覆盖范围更广,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5G网络都能提供稳定的服务。

5G网络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技术上,还体现在商业模式和产业链的创新上。

SDN关键技术-综述

SDN关键技术-综述

SDN关键技术及趋势摘要:随着信息通信技术中大量新型业务(如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出现,未来网正面临着新的挑战,而随时访问性,高带宽,动态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基于专有设备手动配置的传统方法是繁琐且易出错的,而且他们不能充分利用网络基础设施的能力。

最近,软件定义网络(SDN)已经被称为未来互联网最有前途的解决方案之一。

SDN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包括控制平面从数据平面中解耦并且为网络应用程序开发提供了可编程性.因此,SDN被认为能提供更有效的配置,更好的性能和更高的灵活性以适应创新的网络设计。

本文总结了SDN活跃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我们首先通过介绍SDN的起源提出一个普遍接受的SDN定义。

然后我们简要的介绍了SDN逻辑架构及其技术特征。

接着详细介绍了SDN关键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最后我们描述了我们将来面临的挑战和SDN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软件定义网络; OpenFlow;关键技术;Key technologies and Development of SDNAbstract:Emerging mega—trends (e.g.,mobile, social,cloud,and big data)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are commanding new challenges to future Internet,for which ubiquitous accessibility,high bandwidth,and dynamic management are crucial。

However,traditional approaches based on manual configuration of proprietary devices are cumbersome and error-prone,and they cannot fully utilize the capability of physical network infrastructure。

3GPP R165G核心网技术综述

3GPP R165G核心网技术综述

第45卷总第491期3GPP R165G核心网技术综述黄震宁,李爱华,张昊,吴玲,董嘉(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北京100053)【摘要】针对2020年6月冻结的3GPPR165G核心网标准,从基础能力拓展优化、垂直行业能力增强、网络智能化提升三个方面展开阐述,涉及ETSUN、LCOC、NPN、5G LAN、eNA等关键特性,同时指出运营商在在引入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和优化方向,可为产业界就R16相关能力的引入和优化,以及与行业客户需求的进一步结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5G;R16标准;核心网doi:10.396973.issn.l006-1010.2021.01.016中图分类号:TN9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1010(2021)01-0085-05引用格式:黄震宁,李爱华,张昊,等.3GPP R165G核心网技术综迷Q].移动通信,2021,45(1):85-89.扫描二维码与作者交流A Survey on3GPP R165G Core Network lechnologiesHUANG Zhenning,LI Aihua,ZHANG Hao,WU Ling,DONG Jia(China 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100053,China)[Abstract]For the3GPP R165G core network standard frozen in June2020,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expansion and optimization of b asic capabilities,the capability enhancement of vertical industr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network intelligence,including the keycharacteristics such as ETSUN,LCOC,NPN,5G LAN,and eNA.Meanwhile,the potential issues and optimization directions arepointed in the introduction process of operators,which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industrial community to introduce and optimizeR16-related capabilities and further integrat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i ndustry customers.[Keywords]5G;Rel-16standard;core network0引言3GPP按照不同版本来规划每个阶段的标准,R16是5G的第一个演进版本标准,已经于2020年6月正式冻结。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互联网发展综述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互联网发展综述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互联网发展综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最初的互联网接入到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概述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关键节点和里程碑,展示我国互联网发展的蓬勃景象。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基础较为薄弱。

1978年,我国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直接连接,同时建立了第一个电子邮件系统。

然而,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大规模普及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在我国的应用还很有限。

90年代初,我国逐渐迈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和互联网在教育、科研和企业之间的通信中得到应用。

同时,宽带网络的普及使得互联网的传输速度得以大幅提升。

1992年,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高性能计算机成功问世,为后来的互联网发展打下了基础。

2000年代初,我国互联网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逐渐兴起。

2003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突破了100万,标志着我国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

随后,手机支付、移动购物等新型服务应运而生,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2008年,我国正式启动了“宽带中国”战略,以加快宽带建设,提高网络带宽和覆盖率。

2013年,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超过6亿,网民渗透率达到45.8%。

互联网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互联网行业也催生了一大批创新企业。

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一批顶尖的互联网公司崛起,成为我国互联网发展的中坚力量。

2014年,我国提出了“互联网+”的发展战略,将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相结合,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互联网产业正在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2017年,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成果显著,成为全球互联网发展的领军者之一。

40年来,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

政府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互联网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同时,为了保障网络安全,我国也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了网络信息安全的监管。

《2024年移动边缘计算综述》范文

《2024年移动边缘计算综述》范文

《移动边缘计算综述》篇一一、引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数据流量不断增长,云计算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计算和存储的难题,但在处理时延敏感型应用及大流量数据处理方面,其局限性和挑战日益显现。

在此背景下,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ing,MEC)应运而生。

本文将就移动边缘计算的概念、技术、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进行全面综述。

二、移动边缘计算的概念与特点移动边缘计算是一种将计算和数据处理任务从云端迁移到网络边缘的分布式计算模式。

其主要特点包括低延迟、高带宽、高灵活性以及数据隐私保护等。

MEC将云计算服务扩展到网络边缘,通过在靠近用户的网络边缘节点上部署计算和存储资源,大大降低了数据传输延迟,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

三、移动边缘计算的关键技术1. 虚拟化技术:虚拟化技术是实现MEC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虚拟化技术,可以在物理硬件上创建多个虚拟环境,实现资源的动态分配和共享。

2. 网络切片技术:网络切片技术可以实现对网络资源的灵活配置和隔离,为不同业务提供定制化的网络环境。

3. 容器技术:容器技术可以快速部署和隔离应用,实现应用的轻量化运行,满足边缘计算的实时性需求。

四、移动边缘计算的应用场景1. 物联网:MEC可以处理大量的物联网设备产生的数据,实现实时监控和预测性维护等功能。

2. 智能交通:通过MEC技术,可以实现实时路况分析、智能信号控制等应用,提高交通效率。

3. 视频分析:MEC可以处理和分析大量的视频数据,实现实时视频监控、人脸识别等应用。

4. 云游戏与AR/VR:MEC可以降低云游戏和AR/VR应用的延迟,提高用户体验。

五、移动边缘计算的挑战与未来发展尽管移动边缘计算具有诸多优势,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如资源受限、安全问题、跨域协同等。

针对这些挑战,未来MEC的发展方向包括:1. 资源优化:通过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边缘计算资源的动态分配和优化。

2. 安全保障:加强MEC的安全防护措施,保障数据隐私和网络安全。

移动通信技术综述

移动通信技术综述

移动通信技术综述第一点: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从第一代模拟通信技术(1G)到当前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每一次技术的更新换代都带来了通信速率和网络容量的显著提升。

1G时代,采用的是模拟通信技术,通信质量较差,且无法实现大规模的普及。

2G时代引入了数字通信技术,大大提高了通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也开启了短信服务的先河。

3G时代,通信速率进一步提升,数据传输变得普遍,为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4G时代,网络速度进一步加快,视频通话和流媒体服务变得流畅,移动互联网应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5G技术,则是在4G的基础上,通过更高的频率和更密的基站部署,实现了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低的延迟。

这使得5G能够支持更多设备的连接,为物联网和工业自动化提供了可能。

5G技术的广泛应用,预计将推动智慧城市、远程医疗、自动驾驶等多个领域的革命。

第二点:移动通信技术的未来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移动通信技术也在持续发展中。

未来的移动通信技术将更加注重网络的智能化、高效化和个性化。

首先,网络智能化是未来的一个重要趋势。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移动通信网络将能够实现自我优化和自我修复,提高网络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例如,网络切片技术,就是利用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技术,为不同的业务需求提供定制化的网络服务。

其次,移动通信技术将更加注重高效化。

随着5G技术的普及,网络的覆盖范围和容量都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未来的移动通信技术将通过更高效的信号处理技术和更先进的编码技术,提高网络的数据传输速率和能效比。

最后,个性化服务将是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一个重要方向。

随着用户对通信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移动通信技术需要能够提供更加定制化的服务。

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的行为和偏好,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和服务定制。

总的来说,未来的移动通信技术将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和个性化,以适应日益增长的数据传输需求和多样化的应用场景。

《2024年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范文

《2024年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范文

《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篇一一、引言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学习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移动学习以其灵活、便捷、个性化的特点,为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方式。

本文旨在综述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分析其发展历程、主要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二、移动学习的发展历程移动学习起源于上世纪末,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移动设备的发展而逐渐兴起。

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早期探索阶段(1990s-2000s):该阶段主要是对移动学习的理论探讨和实验性尝试,研究者试图将移动设备引入到教育领域。

2. 技术驱动阶段(2000s-2010s):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学习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各种移动学习平台和应用程序相继出现。

3. 成熟应用阶段(2010s至今):移动学习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包括远程教育、终身教育、职业教育等,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为灵活的学习方式。

三、移动学习研究现状分析1. 研究领域及方向目前,移动学习研究领域涵盖了多个方向,包括但不限于:(1)移动学习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如在线课程开发、课堂教学辅助等。

(2)移动学习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如移动设备上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学习管理系统等。

(3)移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效果研究:如学习者心理、认知特点、学习成效评估等。

2. 主要研究成果(1)在线课程与教学资源的丰富:大量优质的在线课程和教学资源得以开发,为学习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选择。

(2)移动学习平台与应用的普及:各类移动学习平台和应用在市场上得到广泛应用,如在线教育平台、APP等。

(3)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研究者们不仅关注理论探讨,还注重实践应用,通过实证研究等方法验证了移动学习的有效性。

3. 存在问题的探讨(1)网络质量与设备问题:在移动学习中,网络质量和设备性能直接影响到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

尽管这些问题正逐渐得到改善,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2)用户体验和学习体验问题:移动设备的多样化使得应用程序的用户界面和用户体验因设备而异。

《2024年增强现实综述》范文

《2024年增强现实综述》范文

《增强现实综述》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增强现实(AR)技术逐渐成为科技界的研究热点。

作为一种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相结合的技术,增强现实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交互体验。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历程、关键技术、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历程增强现实技术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增强现实思想。

随着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视觉、人机交互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增强现实技术在21世纪初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增强现实技术在硬件、软件以及算法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三、关键技术1. 跟踪注册技术:是增强现实技术的核心之一,用于实现虚拟物体与真实场景的准确对齐。

目前常用的跟踪注册技术包括基于视觉的跟踪、基于惯性传感器的跟踪等。

2. 渲染技术:用于在真实场景中叠加虚拟物体,实现虚拟与现实的融合。

随着硬件性能的提升和算法的不断优化,渲染技术的效果越来越逼真。

3. 交互技术:用于实现用户与虚拟物体的交互。

包括语音识别、手势识别、眼动追踪等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加自然、便捷的交互体验。

四、应用领域1. 教育领域:增强现实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概念和原理。

2. 医疗领域:在手术辅助、康复训练、医学教育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可以提高手术效率和康复效果,降低医疗成本。

3. 娱乐领域:增强现实技术为游戏、电影等娱乐产业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的娱乐环境。

4. 商业领域:在产品展示、广告宣传、虚拟试衣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可以提升用户体验和购买意愿。

五、未来发展趋势1. 技术融合: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增强现实技术将与其他技术进一步融合,为人们提供更加智能、便捷的应用体验。

2. 硬件发展:随着硬件设备的不断升级和优化,如高性能处理器、高分辨率显示屏等,将进一步推动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面向5G通信网的D2D技术综述

面向5G通信网的D2D技术综述

面向5G通信网的D2D技术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5G通信网络的全球部署和应用,D2D(Device-to-Device)技术作为5G网络架构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D2D技术允许用户设备在不需要经过基站中转的情况下,直接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从而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和网络的整体性能。

本文旨在对面向5G通信网的D2D技术进行综述,分析其技术原理、应用场景、优缺点以及面临的挑战,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D2D技术的全面梳理,本文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推动D2D技术在5G通信网络中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二、D2D技术原理与关键技术D2D(Device-to-Device)通信技术是一种允许用户设备之间直接进行通信的技术,无需经过基站的中转。

在5G通信网中,D2D技术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补充和增强手段,能够显著提高频谱利用率、降低端到端传输时延、增强系统容量,并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通信体验。

D2D通信的基本原理是将传统蜂窝网络中的用户设备升级为能够彼此直接通信的节点。

当两个设备距离较近时,它们可以建立直接的通信链路,进行数据交换。

这种通信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基站的负担,提高网络的整体效率。

在5G网络中,D2D通信被进一步拓展和优化,通过引入更高效的信号处理技术、更智能的资源管理策略以及更灵活的频谱使用方式,使得D2D通信能够在更广泛的场景下发挥作用。

资源分配与管理:在D2D通信中,如何有效地分配和管理无线资源是一个关键问题。

这涉及到如何平衡D2D通信与蜂窝通信之间的资源分配,以及如何在保证通信质量的前提下最大化资源利用率。

干扰管理:由于D2D通信与蜂窝通信共享相同的频谱资源,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D2D通信对蜂窝通信的干扰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这需要通过先进的干扰管理算法和技术来实现。

安全与隐私:D2D通信可能涉及到用户数据的直接交换,因此如何保证通信过程的安全性和用户数据的隐私性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LTE和LTE-Advanced关键技术综述

LTE和LTE-Advanced关键技术综述
提高承载基于IP的语音(VolP)业务时的性能,普通
下面将逐一介绍LTE中使用的关键技术和
LTE—Advanced中考虑采用的关键技术。
模式是对单个子帧操作;两种模式所支持的HARQ
流程数也是不一样的,普通模式对应的流程数为8, 子帧捆绑模式的流程数为4。终端根据eNB在下行

2.1
LTE的关键技术
能更有效地利用系统资源。在R8 LTE中,上行支持 64QAM对终端和eNB均为可选。
2.3 HARQ
工作,目标是成为IMT—Advanced的候选技术。通过 引入多载波聚合、上下行MIMO扩展、中继、分布式 天线等关键技术进行平滑演进,进一步发挥技术优 势提升网络性能,提高用户对移动通信业务的体验,
0FDM和SC-FDMA
PDCCH上的新数据指示(NDI)比特或物理HARQ
指示信道(PHICH)来判断是否需要重传,如果需要 重传,终端将会在固定数目子帧后重传。
2.4先进的多天线技术 LTE在下行采用OFDM,上行采用单载波一频分
多址(SC—FDMA)。OFDM使得同一小区中用户信号
之间可以保持正交性,SC—FDMA可以看成是对用户
使用OFDMA,因它调度更灵活,也可以简化演进的基
站(eNB)侧均衡器和上行使用MIMO时的实现。
2.2更高阶调制(64QAM) LTE中上、下行均可自适应使用正交相移键控
R8在上行只使用SDMA和多天线接收分集技术,未 来应该也会考虑MIMO技术。LTE标准目前最高支
凸、.-...M..S.T..T....S.e.ptember
LTE在下行灵活使用MIM0、空分多址(SD MA)、波束成型和接收/发送分集等多天线技术:对 信干比高和空间信道散列度高(信道矩阵值高和奇 异值高)的用户使用MIMO技术,以提供更高的数 据速率;当需要为更多用户服务时,利用SDMA技术 在同一时、频资源上为多个用户同时提供服务;对某 些用户使用波束成型技术,将发送/接收波束对准 用户,以提高用户的数据速率;当不需要使用 SDMA,MIMO也无法带来附加增益时,使用传统的

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 盛小宁

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 盛小宁

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盛小宁作者:谭樯杜鹏赖磊洲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4年第16期【摘要】 2014年是4G移动通信技术广泛投入使用的第一年,4G时代的来临无疑带动了移动通信与互联网更进一步的融合,使传媒与电信间可以相互地渗透,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而本文则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对其基本的概念、互联网的应用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予以阐述,以期移动互联网能得以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移动互联网是通信与信息领域中发展最为快速的,在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3年发表的统计中,中国的网民规模及互联网普及率仍位居全球第一,且远远超越了全球的平均水平。

而随着4G移动互联网的迅猛来袭,移动互联网再次成为了焦点。

本文对移动互联网研究进行了综述,以便可以为逐渐走向高潮的4G移动互联网研究作索引。

具体内容如下:1 移动互联网概念的研究移动互联网的概念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业务的革新而不断变化的,学术界也因此具有颇多争议。

若将移动互联网以技术角度进行定义,则为开放式的具有多种业务的基础电信网络[1],若以终端角度进行定义,则为通过移动终端为广大用户提供移动网络及互联网服务。

而近年来也有较多学者认为移动互联网是基于浏览器而进行的手持移动设备如手机、电脑等访问互联网的业务,对移动互联网做出了新的定义。

在本质上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并无明显的不同,都是以IP层来进行互联网业务服务的,但移动互联网却在基本的互联网业务服务之上,真正的实现了“可移动”这一特点,使其打破了指定站点信息锁定与服务的模式,为用户提供更便捷、更灵活、更具有个性化的服务,而4G的移动通信技术更代替PC成为了引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主角。

手机也因此从单一的通讯功能而逐渐的转变为当今信息采集与传播的主要平台,不仅可以实现用户的在线聊天,下载等功能,更能实现炒股、在线交易等应用。

这种以网络、终端及应用为一体的业务服务,不仅是固网业务的变形与革新,更是对移动互联网进行的最完整的定义与概括。

第五代移动通信(5G)关键技术之空口技术综述

第五代移动通信(5G)关键技术之空口技术综述

第五代移动通信(5G)关键技术之空口技术综述作者:丁丽萍杜文俊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5期摘要:随着全球范围内第五代移动通信(5G)的逐步发展,5G的各种应用场景和关键能力使得现有的通信网络面临的问题日益凸显,而空口技术为通信网络带来体制性变革的技术可行性的同时也提供了全新的运营观念和模式。

1概述1.1 第5代移动通信基本要求从目前来看,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将成为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并给移动通信带来新的技术挑战。

5G将满足人们在生活、工作和交通等各种区域的多样化业务需求,与此同时,5G还将渗透到物联网及各种行业领域,与工业设施、医疗仪器、交通工具等深度融合,有效满足工业、医疗、交通等垂直行业的多样化业务需求,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

为此,各界达成共识的5G基本要求如下:1)传输速率要求:a. 10Gbit/s 峰值速率;b. 10-100Mbit/s的用户体验速率。

2)连接与流量器件数:a. 100倍的连接器件数;b. 1000倍的流量增长。

3)时延和可靠性要求:a. 用户面和控制面时延相对4G缩短为1/5-1/10;b. 更高的安全可靠性。

4)能耗和成本要求:a. 网络综合能效提升1000倍;b. 综合成本持续下降。

1.2 全球5G研发推进概况目前,世界上主要标准化组织、国家和公司都在大力研发和发展5G技术、标准与试验系统。

我国5G技术研发试验在政府的领导下,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由IMT-2020(5G)推进组负责实施。

在5G即将进入国际标准研究的关键时期,我国启动5G研发技术试验,搭建开放的研发试验平台,将有力推动全球5G统一标准的形成,促进5G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为我国2020年启动5G商用奠定良好基础。

欧洲在5G研发方面与日本、中国、美国等地区的相关组织签订了相关协议,目标是形成全球统一的标准和协调全球的频率,这一工作将使全球的互操作最大化、经济规模最大化;据估计欧盟的5G网络将在2020年~2025年之间投入运营。

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若干关键技术概述

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若干关键技术概述

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若干关键技术概述【摘要】在将协作中继技术和认知无线电技术相融合的认知中继网络中,进一步采用大规模MIMO技术,构成大规模MIMO多用户认知中继网络,深度挖掘空间维度无线资源,从而大幅度提升频谱效率、能量效率和传输可靠性。

对5G移动通信系统若干关键技术进行综述,对大规模MIMO 技术、协作中继技术以及认知无线电技术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技术进行介绍和梳理,重申其重要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大规模MIMO 认知中继网络频谱效率能量效率5Gdoi:10.3969/j.issn.1006-1010.2015.13.011 中图分类号:TN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5)13-0051-06 引用格式:杨睛,陈蕾,刘琪,等. 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若干关键技术概述[J]. 移动通信,2015,39(13):51-56.1 引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对无线传输速率要求越来越高,通信系统能源消耗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绿色通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因此,如何在4G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无线移动通信的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是4G/5G移动通信的核心所在[1-2]。

为了提高无线资源利用率、改善系统覆盖性能、提升通信的能量效率,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技术、协作中继技术以及干扰对齐技术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然而,这些技术并不能从根本上带来系统容量的飞跃提升,也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

为此,研究者们提出大规模MIMO技术,在基站设以大规模阵列天线代替目前所采用的多天线,由此形成大规模MIMO通信系统,大规模MIMO系统具有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空前的频谱效率,更高的能量效率,精准的空间区分度,相对廉价的硬件实现等[3-4]。

另一方面,无线中继技术和认知无线电(CR,Cognitive Radio)技术分别被认为是提高系统传输可靠性和频谱利用率的核心技术。

5G关键技术Massive MIMO及NOMA技术综述

5G关键技术Massive MIMO及NOMA技术综述

相 比4( 改 善倍 敬 5 l5倍
能 效 成 本 效 苹
>l[)(】倍 >100倍
为 r满足 以 上 的 性 能 要 求 ,达 到 5G极 致 的 体 验 和 效 率 ,5G
网 络 需 要 引 入 了 一 系列 先 进 的 无 线移 动 通 信 核 心 关键 技 术 。 }1前
5G研 宄的 关键 技 术 主 要 有 大 规 模 M JM0天 线 及 非 正 交 多址 技 术
图 1 5G标 准 总体 计 划 及 进 展 全 球 要 I家 和地 区纷 纷 提 出5G试验 汁划 和 商用 时 间 表 , 力 争 引 领 伞球 5G标 准 j产 业 发 展 , 口本计 划 住2020年 东 京奥 运 会 之 前实 现 5G商 刖 , 支持 东京 奥运 会 ; 当前NTT DoCoMo正在 组 织 卜多 家 主 流 企 业验 证 5G关键 技术 ,进 行 关键 技 术 及 频 段 筛选 ,韩 国将 r2O1 8年 _ 卡』J升 展5G预 商 用试 验 , 支持 甲 昌冬 奥会 :欧 盟 5G PPP预 it-1#于 20l 8;F启动 5G技 术 试验 ;美 国运 营 商Verizon成 立5G技 术 论 坛 , 并训 划 于20l6年 启 动5G Z /[-场 试 验 :我 国政 府 高 度重 视 5G的 应 用 与发展 ,20l3年 初 就成 立 了 面 向5G移 动通 信研 究 发展 的IMT- 2020推进 组 ,f 20l6年 1月 7口正式 启 动 了5G技 术 研 发试 验 , 分关 键技 术 验证 、技 术 方案 验证 和 系统 方案 验证 个阶 段推 进 实施 ,最 终 ̄fJ20l85 完 成 5G系 统 的 组 网技 术 re.能测 试 和5G典 型业 务 演 示 , 目前 已经进 入 国家 二阶 段 的技 术方 案验 证测 试, 各厂 家将在 北 京怀

移动自组织网络通信技术综述

移动自组织网络通信技术综述

课程名:自组织通信学期:-第二学期年级:级姓名:***学号:**********移动自组织网络通信技术综述年此前,Ad Hoc 还只是一种在很少一部分实验室里讨论旳概念。

但 3 年后旳目前,自组织网络 Ad Hoc 已成了从事无线通信技术研究开发旳人不得不去理解旳技术—由于MANET 已被觉得是将来移动通信技术旳核心构成部分之一。

移动自组织网络(Mobile Ad Hoc Network: MANET)浮现之初指旳是一种小型无线局域网。

这种小型局域网旳节点之间不需要通过基站或其他管理控制设备就可以直接实现点对点旳通信。

并且当两个通信节点之间由于功率或其他因素导致无法实现链路直接连接时,网内其他节点可以协助中继信号,以实现网络内各节点旳互相通信。

作为移动通信旳一种基本组网模式,移动Ad Hoc 网络与老式旳蜂窝技术旳主线区别在于移动节点之间旳通信是在没有固定基础设施(例如基站或路由器)支持旳条件下进行旳。

系统支持动态配备和动态流控,所有网络合同也都是分布式旳。

由于此类网络旳组织和控制并不依赖于某些重要旳节点,因此它们容许节点发生故障、离开网络或加入网络。

也就是说每一种移动节点可以根据自己旳需要在整个网络内随意移动,而不必考虑如何维护与其他实体旳通信连接。

因此具有动态搜索、定位和恢复连接能力是此类网络得以实现旳基本规定。

具体说来,无基础设施需求旳移动自组织网络 MANET 有着下面某些重要特性:分布式自组管理与控制;物理通信链路是带宽受约束旳无线链路;物理拓扑动态变化;功耗是重要旳约束条件(由于无线移动);物理安全性有限(无线信道旳开放性导致)。

下面将从几方面讨论移动自组织网络通信技术旳概况。

1、移动自组织网络旳理论研究自组织网络旳运营不能依赖于任何预设旳固定网络设施。

结点可以随意移动,可以在没有或不便运用既有旳网络基础设施旳状况下提供一种通信支撑环境。

自组织网络可以提成两种构造:平面构造和分级构造。

《2024年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范文

《2024年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范文

《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篇一一、引言移动互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其快速发展与普及已深刻影响了全球社会的各个领域。

该领域的研究涵盖多个层面,包括网络技术、设备研发、应用服务、用户行为以及相关政策等。

本文将对移动互联网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综述,以期为后续的学术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参考。

二、移动互联网发展概述自移动互联网技术问世以来,其发展历程可谓飞速。

在短短的数十年间,从初期的移动通信到现在的移动互联网,移动设备从简单的通话工具发展到集通信、娱乐、工作、学习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终端。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主要得益于网络技术的进步、设备硬件的升级以及应用服务的创新。

三、网络技术层面研究在网络技术层面,移动互联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无线通信技术、网络架构和安全等方面。

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移动设备的通信速度和稳定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网络架构的优化和升级也为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网络安全问题也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如何保障用户数据的安全和隐私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四、设备研发层面研究在设备研发层面,移动设备的设计和制造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从最初的硬件研发,到现在的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涉及的技术包括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操作系统开发等。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移动设备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推动了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五、应用服务层面研究在应用服务层面,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创新应用,如社交网络、电子商务、在线教育等。

这些应用服务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此外,还有一些具有潜力的应用领域如物联网、无人驾驶等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六、用户行为研究用户行为研究是移动互联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用户行为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通过分析用户的浏览记录、搜索历史、购买行为等数据,可以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偏好,为应用服务的优化提供依据。

此外,用户行为的差异也对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动互联网的关键技术综述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的研究摘要:在最近几年里,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

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截止2013年底,中国手机网民超过5亿,占比达81%。

伴随着移动终端价格的下降及wifi的广泛铺设,移动网民呈现爆发趋势。

基于对移动互联网研究现状的分析和演进趋势的预测,文章对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MI),关键技术1 引言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 简称MI)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务,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

终端层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MID等;软件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和安全软件等。

应用层包括休闲娱乐类、工具媒体类、商务财经类等不同应用与服务。

随着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未来,LTE(长期演进,4G通信技术标准之一)和NFC(近场通信,移动支付的支撑技术)等网络传输层关键技术也将被纳入移动互联网的范畴之内。

从宏观角度来看,移动互联网是由移动终端和移动子网、接入网络、核心网络3部分组成,如图1[1],图1 移动互联网的体系结构移动互联网的参考模型如图2[2],图2 移动互联网的参考模型1.1 研究背景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中,最令我们惊喜的变化或许就是移动设备的大量普及。

对于任何品牌或者公司营销领域的人士来说,这都是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变化。

因为这一变化意味着我们需要告知自己的客户“消费者、用户接入企业网站、服务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而企业需要对此作出应对。

”对于这一变化所发生的速度以及普及程度,我们或许可以用如下一系列数字进行说明:(1)在美国地区,如今的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已经是计算机用户数量的四倍。

(2)苹果在2011年总共卖出了4800万部移动设备,而同期苹果卖出的笔记本以及Mac机的数量则仅为490万台。

(3)48%的美国移动订阅数字内容用户都使用智能手机。

(4)2012年的智能手机用户使用率同比2011年上升了50%。

(5)91%美国人无时无刻都保持自己的移动设备在可触及的范围内(即无论去哪,都会随身带着移动设备)。

(6)2013年,移动手机将超越PC成为接入互联网的最主要途径。

(7)有大约七分之一的搜索是通过手机完成的。

(8)在2012年的“黑色星期五”期间,有24%的交易都是通过移动设备完成的。

(9)94%的用户通过智能手机查找本地商家、或本地信息,其中有90%的用户在查找完成后会进行后续动作,比如进行购物或打电话进一步询问。

(10)只有20%的企业专门建立了针对移动设备的网站。

1.2 研究意义移动互联网继承了移动通信随时、随地、随身和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优势,将互联网延伸至任何可移动通信终端,从而真正实现人类沟通和数字化生产的大解放,被视为信息产业的下一个金矿[3]。

然而,移动互联网在移动终端、接入网络、应用服务、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其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研究,对于国家信息产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MI关键技术纵览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和演进趋势,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终端先进制造技术、终端硬件平台技术、终端软件平台技术、网络服务平台技术、应用服务平台技术和网络安全控制技术,如图3所示,图3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2.1 终端技术移动终端技术主要包括终端制造技术、终端硬件和终端软件技术3类。

终端制造技术是一类集成了机械工程、自动化、信息、电子技术等所形成的技术、设备和系统的统称。

终端硬件技术是实现移动互联网信息输入、信息输出、信息存储与处理等技术的统称,一般分为处理器芯片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

终端软件技术是指通过用户与硬件间的接口界面与移动终端进行数据或信息交换的技术统称,一般分为移动操作系统、移动中间件及移动应用程序等技术。

2.2 网络服务平台技术网络服务平台技术是指将两台或多台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统称。

2.2.1 移动网络接入技术移动互联网的网络接入技术主要包括: 移动通信网络、无线局域网( WLAN) 、无线MESH网络( WMN) 、其它接入网络技术、异构无线网络融合技术等[4]。

一是移动通信网络。

移动通信网络经历了1G、2G、3G时代,正在大力部署4G网络,并在加快研发5G技术。

4G 能够以100Mbit/s的速度下载数据,20Mbit/s的速度上传数据。

5G的目标是到2020年,相对于当前而言,数据流量增长1000倍,用户数据速率提升100倍,速率提升至10Gb/s以上,入网设备数量增加100倍,电池续航时间增加10倍,端到端时延缩短5倍。

二是无线局域网。

目前正在发展AC-AP架构的WLAN解决技术,即无线控制器( AC) 负责管理无线网络的接入和AP(接入点)的配置与监测、漫游管理及安全控制等,AP(接入点)只负责802.11报文的加解密。

另外,802.11ad标准提出了利用60GHz频段进行无线通信的技术,传输速率达到6.76Gb/s,并降低了天线的尺寸,提高了抗干扰能力。

三是无线MESH网络。

WMN是一种自组织、自配置的多跳无线网络技术,MESH路由器通过无线方式构成无线骨干网,少数作为网关的MESH路由器以有线方式连接到互联网。

四是其他接入网络。

小范围的无线个域网( WPAN) 有NFC、Bluetooth、UWB、Zigbee、IrDA等技术。

另外,针对多种无线接入技术,正在发展异构无线网络融合技术。

异构无线网络架构分为紧耦合技术和松耦合技术两类。

紧耦合技术的网络架构是指无线接入系统之间存在主从关系,松耦合技术网络架构是指无线接入系统之间不存在主从关系。

2.2.2 移动网络管理技术移动网络管理技术主要有IP移动性管理和媒体独立切换协议两类。

IP移动性管理技术能够使移动终端在异构无线网络中漫游,是一种网络层的移动性管理技术,目前正在发展移动IPv6技术,移动IPv6协议有着足够大的地址空间和较高的安全性,能够实现自动的地址配置并有效解决了三角路由问题。

媒体独立切换协议也就是IEEE802.21协议,能解决异构网络之间的切换与互操作的问题。

2.3 应用服务平台技术应用服务平台技术是指通过各种协议把应用提供给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技术统称,主要包括云计算、HTML5.0、Widget、Mashup、RSS、P2P等。

2.3.1 云计算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即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

这种服务可以是与IT(信息技术)、软件和互联网相关的,也可以是其他任意服务。

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它可实现共享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并按需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包括互联网上的应用服务及在数据中心提供这些服务的软硬件设施。

云计算的核心理念是统一管理和调度使用网络连接的大量计算资源,以计算资源池的方式为用户源源不断地按需提供服务。

云计算使用分布式计算机来完成海量计算而不再是由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来实现。

2.3.2 HTML5.0技术与以前的HTML版本相比,HTML5.0提供了一些新的元素和属性,如嵌入了音频、视频、图片的函数、客户端数据存储和交互式文档,内建了WebGL加速网页3D图形界面的技术标准,有利于搜索引擎进行索引整理和手机等小屏幕装置的使用。

2.3.3 Widget技术Widget(中文译名为微件)是一小块可以在任意基于HTML的Web页面上执行的代码, 它的表现形式可能是视频、地图、新闻、小游戏等,其根本思想来源于代码复用。

通常情况下Widget的代码形式包含DHTML(动态超文本标记语言)、JavaScript以及Adobe Flash[3]。

Widget技术的特点。

1)适合小应用,用户操作简单。

2)一次编写,随处运行。

3)形态多样,超越了游览器和客户端的传统分类。

Widget的分类。

1)计算机桌面。

运行于个人计算机上,典型产品是雅虎的Yahoo!Widget、苹果的Dashboard、谷歌的Google Desktop。

2)网页。

用户可以添加各种功能的Widgets运行于网页上,以丰富网页的表现,主要代表为国外的Facebook、Myspace和国内的搜狐Widget,大部分都是为门户网站开发的。

网页Widget的雏形是嵌入式网页广告。

3)手机终端。

运行于手机终端上,用户可以方便地访问互联网应用,此类Widget需要适配多种手机操作系统和屏幕。

4)人机交互终端。

运行于一些人机交互型终端上,如一些多媒体电话和电子相框等数码设备上,典型产品是WidgetStation。

Widget技术的应用[5]。

目前Widget主要应用于个人互联网领域,下一步希望可以扩展到企业应用和移动终端的特色应用。

1)个人应用。

游戏娱乐类:包括小游戏、音视频播放和小宠物等。

工作辅助类:包括时钟、日历和日程安排等。

信息资讯类:天气预报、股票、新闻推送和网络电台等。

2)企业应用。

通信类:包括企业号码簿、点击拨号、点击会议和点击短信等。

信息类:包括企业广告、企业邮箱和企业公文等。

工作辅助类:日程安排和工作流辅助等。

从功能上分,有手机资讯、手机游戏、手机电视、媒体播放器、图片预览和手机小说等。

也方便用户展现手机基本功能。

2.3.4 移动Mashup技术Mashup将两种以上使用公共或者私有数据库的Web应用加在一起形成一个整合应用。

是通过多种渠道将多个源的数据和应用功能揉合起来创建全新的服务。

Mashup的典型应用:地图Mashup、视频和图像、搜索和购物、新闻Mashup、微博Mashup。

2.3.5 RSS技术RSS(聚合内容)是一种描述和同步网站内容的技术,是资源共享模式的延伸。

RSS技术被广泛使用在时效性比较强的内容中!例如在网站发布一个RSS Feed,这个RSS Feed中包含的信息能直接被其他站点调用,用户可以快速获取网站上最新更新的内容。

2.3.6 P2P技术P2P(点对点技术),又称对等互联网络技术,是一种用户终端之间不通过中介设备直接交换数据和资源的技术。

P2P的本质是把集中处理和存储转化为分布式处理和存储,它改变了互联网以服务器为中心的状态,使得网络应用的核心从中央服务器扩散到终端设备。

P2P典型应用包括服务共享、应用协作、构建充当基层架构的互联系统等。

2.4 网络安全控制技术移动网络安全技术主要分为移动终端安全、移动网络安全、移动应用安全和位置隐私保护等技术。

移动终端安全主要包括终端设备安全及其信息内容的安全,如信息内容被非法篡改和访问,或通过操作系统修改终端的有用信息,使用病毒和恶意代码对系统进行破坏,也可能越权访问各种互联网资源,泄漏隐私信息等,主要包括用户信息的加密存储技术、软件签名技术、病毒( 木马) 防护技术、主机防火墙技术等;移动网络安全技术重点关注接入网及IP承载网/互联网的安全,主要关键技术包括数据加密、身份识别认证、异常流量监测与控制、网络隔离与交换、信令及协议过滤、攻防与溯源等技术;移动应用安全可分解为云计算安全技术和不良信息监测技术[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