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生第15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_PPT幻灯片
合集下载
运动疲劳与恢复PPT课件
伤发生 也有良好作用。
2. 睡眠:睡眠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好方式。睡眠时大脑皮层 的兴奋过
程降低,体内分解代谢处于最低水平,而合成代谢过程则相对较高,有 利于体内能量的蓄积。成年运动员在平时训练期间,每天应有8一9小时 的睡 眠。在大运动量和比赛期间,睡眠时间应适当延长。青少年运动员 的睡眠时间,应比成年运动员长,必须保证每天有10小时睡眠。如果上、 下午都安排训练,中午应有适当时间午睡(1.5~2小时)
第8页/共17页
营养生化监控
• 反映肌肉状态及蛋白质代谢的相关指标:血
尿素氮(bun)、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 尿蛋白、尿潜血、尿胆原、尿3-甲基组氨酸(3mh) 等,用以反映肌肉蛋白质的分解和合成代谢 状况,肌肉细胞大强度收缩后的损伤及恢复状况等
• 内分泌学指标:血睾酮(t)、皮质醇(cor)、血、
• 桑那浴:又名热空气浴或芬兰式蒸气浴。除有镇静,使肌肉关节组织充血作 用 外,还可促使大量排汗。摔跤、举重等运动员常用于赛前减 重。进行桑 那浴的方法介绍如下: 1.在54~71C环境中,停留10~20分钟。 2.在100~120C环境中,停留5~7分钟。反复4~5次。每次间隔时间用冷 水淋浴10~15秒钟,或用温水淋浴2.5~ 3分钟。结束后在更衣室内休息 5~7分钟
第14页/共17页
营养强化剂
• 营养强化剂的的作用原理是通过某些特殊营养素的使用,调整机体代谢的内 环境,以调动人体的最大的潜能。
• 特殊氨基酸和蛋白质 • 肌酸 • 果糖 • 抗过氧化物的强力营养素
第15页/共17页
谢谢!
抗过氧化物的强力营养素
第16页/共17页
谢谢您的观看!
第17页/共17页
疲劳产生的原因
2. 睡眠:睡眠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好方式。睡眠时大脑皮层 的兴奋过
程降低,体内分解代谢处于最低水平,而合成代谢过程则相对较高,有 利于体内能量的蓄积。成年运动员在平时训练期间,每天应有8一9小时 的睡 眠。在大运动量和比赛期间,睡眠时间应适当延长。青少年运动员 的睡眠时间,应比成年运动员长,必须保证每天有10小时睡眠。如果上、 下午都安排训练,中午应有适当时间午睡(1.5~2小时)
第8页/共17页
营养生化监控
• 反映肌肉状态及蛋白质代谢的相关指标:血
尿素氮(bun)、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 尿蛋白、尿潜血、尿胆原、尿3-甲基组氨酸(3mh) 等,用以反映肌肉蛋白质的分解和合成代谢 状况,肌肉细胞大强度收缩后的损伤及恢复状况等
• 内分泌学指标:血睾酮(t)、皮质醇(cor)、血、
• 桑那浴:又名热空气浴或芬兰式蒸气浴。除有镇静,使肌肉关节组织充血作 用 外,还可促使大量排汗。摔跤、举重等运动员常用于赛前减 重。进行桑 那浴的方法介绍如下: 1.在54~71C环境中,停留10~20分钟。 2.在100~120C环境中,停留5~7分钟。反复4~5次。每次间隔时间用冷 水淋浴10~15秒钟,或用温水淋浴2.5~ 3分钟。结束后在更衣室内休息 5~7分钟
第14页/共17页
营养强化剂
• 营养强化剂的的作用原理是通过某些特殊营养素的使用,调整机体代谢的内 环境,以调动人体的最大的潜能。
• 特殊氨基酸和蛋白质 • 肌酸 • 果糖 • 抗过氧化物的强力营养素
第15页/共17页
谢谢!
抗过氧化物的强力营养素
第16页/共17页
谢谢您的观看!
第17页/共17页
疲劳产生的原因
运生第15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第15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第15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工作效率持续一定时间后都会下降,这是机 体疲劳的表现。 疲劳是由人的基本生理特性所决定的,是生 理性的。 生理性疲劳主要包括体力疲劳、脑力疲劳、 心理(精神)疲劳和混合型疲劳等。
第15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生理性疲劳是机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生理现象, 是一种“预警”信号,是防止机体功能受损 的保护性机制。 生理性疲劳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经过休 息和调整可以自行消除。因此,机体出现疲 劳后,应及时进行休息和调整,以防过度疲 劳。
(二)运动性疲劳分类:(P.359)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
二、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及其特点 (一)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
1.中枢疲劳 可能发生在大脑皮质直至运动神经元 2.外周疲劳 (1)神经-肌肉接点 (2)肌细胞膜 (3)肌浆网 (4)兴奋-收缩藕联 (5)收缩蛋白 (6)线粒体
第15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二)肌糖原贮备的恢复
肌糖原恢复的影响因素:运动强度和时间;膳食。 长时间运动:高糖膳食有利恢复,46小时即可完全恢复, 前10小时恢复最快。 短时间高强度的间歇训练:无论什么类型的膳食,肌糖原恢 复都需24小时,且前5小时恢复最快。
(三)氧合肌红蛋白的恢复
11mlO2/Kg 肌,运动后几秒钟可恢复 (四)乳酸再利用: 乳酸被氧化分解,30min
消除疲劳有新招
在日本东京的一家氧疗沙龙内,一名男子从含有30%的浓缩氧的 “太空舱”中起身。该沙龙为现代生活压力日益增大的人士提供氧 疗和香熏等服务,每分钟收费将近1美元。
超量恢复(over-recovery)
运动中所消耗的能源物质以及降低的身体机能 在运动结束后不仅能得以恢复,而且会超过原 有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overrecovery)。
第15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工作效率持续一定时间后都会下降,这是机 体疲劳的表现。 疲劳是由人的基本生理特性所决定的,是生 理性的。 生理性疲劳主要包括体力疲劳、脑力疲劳、 心理(精神)疲劳和混合型疲劳等。
第15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生理性疲劳是机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生理现象, 是一种“预警”信号,是防止机体功能受损 的保护性机制。 生理性疲劳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经过休 息和调整可以自行消除。因此,机体出现疲 劳后,应及时进行休息和调整,以防过度疲 劳。
(二)运动性疲劳分类:(P.359)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
二、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及其特点 (一)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
1.中枢疲劳 可能发生在大脑皮质直至运动神经元 2.外周疲劳 (1)神经-肌肉接点 (2)肌细胞膜 (3)肌浆网 (4)兴奋-收缩藕联 (5)收缩蛋白 (6)线粒体
第15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二)肌糖原贮备的恢复
肌糖原恢复的影响因素:运动强度和时间;膳食。 长时间运动:高糖膳食有利恢复,46小时即可完全恢复, 前10小时恢复最快。 短时间高强度的间歇训练:无论什么类型的膳食,肌糖原恢 复都需24小时,且前5小时恢复最快。
(三)氧合肌红蛋白的恢复
11mlO2/Kg 肌,运动后几秒钟可恢复 (四)乳酸再利用: 乳酸被氧化分解,30min
消除疲劳有新招
在日本东京的一家氧疗沙龙内,一名男子从含有30%的浓缩氧的 “太空舱”中起身。该沙龙为现代生活压力日益增大的人士提供氧 疗和香熏等服务,每分钟收费将近1美元。
超量恢复(over-recovery)
运动中所消耗的能源物质以及降低的身体机能 在运动结束后不仅能得以恢复,而且会超过原 有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overrecovery)。
运动训练的恢复手段和方法PPT课件
第9页/共11页
谢谢观看!
第10页/共11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恢复的手段和方法:
1.冷冻疗法 延缓血液循环,延缓新陈代谢率,可以抗炎和减少肌肉痉挛,起到麻醉作用,减少肌肉 疲劳达到放松肌肉的效果。
2.温热疗法 运用理疗的仪器使热传导、对流、放射转化为超声波、电子波,可以采用冷水---热水--冷水----热水交替的方式,增加血液循环。
3电疗法(直流电、交流电) 电刺激可以是肌肉不断的收缩,产生肌肉泵强化肌肉的收缩,这样会增加肌肉收缩强度, 增加肌肉力量,受伤的肌肉反而会更加加强,而健康的肌肉效果不明显,损伤后的肌肉 会萎缩,电刺激会使肌肉不断的反应,延迟萎缩,达到肌肉重塑。
第2页/共11页
4 高压氧舱疗法 短时大强度项目训练后,在2~2.5 个标准大气压氧舱吸氧5~10min。
(三)医学性恢复 1.按摩疗法 恰当的按摩,可以促进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转换,加速疲劳时导致肌僵硬、紧缩和酸 胀痛的代谢产物的排除,增进肌肉的张力和弹性,恢复关节功能,训练前采用切击扣击等 重手法按摩15~20min,可提高神经肌肉兴奋性;训练后采用揉、擦等手法按摩20~30min, 可达到放松、加快恢复的目的。 3药物 高强度和大运动量训练后,运动员感到极度疲劳且不易恢复,这时可采用一些药物,在 使用时一定要分清正常药物和兴奋剂。
什么是运动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不能将其机能某在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强度。(这是82 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对其定义) 什么是恢复?
恢复过程是指人体机能和能源物质由负荷中及其负荷后的暂时下降和减少的状态恢 复到负荷前的水平。
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 另一方面没有恢复就没有提高,不断提高恢复能力。
第1页/共11页
运动性疲劳恢复手段和方法: (一)训练性恢复 1.拉伸 训练前可以做5~10分钟拉伸,训练后在做10~15分钟拉伸,拉伸不仅可以增加肌纤维弹 性,而且帮助紊乱的肌丝恢复,使肌肉内的代谢产物尽快进入血液,便于解毒和排毒。 2.积极性休息 积极性休息使人体疲劳恢复的时间比被动休息的时间将近缩短一半,所以,在训练结束 后不能立即停下,而要采取40%~60%的专项训练强度进行恢复,或者采取15~30%分钟的 低强度慢跑。 (二)物理性恢复 1.水疗法 水的浮力、压力、水流所产生的机械力刺激,起到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2.热水浴(40~44℃,10~15min)和温水浴(37~39℃,10~20min) 水浴之后再按摩效果会更佳。桑拿、蒸汽浴等疗法,每周1次,每次10~15min。可以加 速人体新陈代谢,调节人体兴奋性,还可以大大降低血液中的乳酸浓度。此外,温水对副 交感神经有兴奋作用,可以缓解因疲劳引起的肌肉酸痛。
谢谢观看!
第10页/共11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恢复的手段和方法:
1.冷冻疗法 延缓血液循环,延缓新陈代谢率,可以抗炎和减少肌肉痉挛,起到麻醉作用,减少肌肉 疲劳达到放松肌肉的效果。
2.温热疗法 运用理疗的仪器使热传导、对流、放射转化为超声波、电子波,可以采用冷水---热水--冷水----热水交替的方式,增加血液循环。
3电疗法(直流电、交流电) 电刺激可以是肌肉不断的收缩,产生肌肉泵强化肌肉的收缩,这样会增加肌肉收缩强度, 增加肌肉力量,受伤的肌肉反而会更加加强,而健康的肌肉效果不明显,损伤后的肌肉 会萎缩,电刺激会使肌肉不断的反应,延迟萎缩,达到肌肉重塑。
第2页/共11页
4 高压氧舱疗法 短时大强度项目训练后,在2~2.5 个标准大气压氧舱吸氧5~10min。
(三)医学性恢复 1.按摩疗法 恰当的按摩,可以促进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转换,加速疲劳时导致肌僵硬、紧缩和酸 胀痛的代谢产物的排除,增进肌肉的张力和弹性,恢复关节功能,训练前采用切击扣击等 重手法按摩15~20min,可提高神经肌肉兴奋性;训练后采用揉、擦等手法按摩20~30min, 可达到放松、加快恢复的目的。 3药物 高强度和大运动量训练后,运动员感到极度疲劳且不易恢复,这时可采用一些药物,在 使用时一定要分清正常药物和兴奋剂。
什么是运动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不能将其机能某在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强度。(这是82 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对其定义) 什么是恢复?
恢复过程是指人体机能和能源物质由负荷中及其负荷后的暂时下降和减少的状态恢 复到负荷前的水平。
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 另一方面没有恢复就没有提高,不断提高恢复能力。
第1页/共11页
运动性疲劳恢复手段和方法: (一)训练性恢复 1.拉伸 训练前可以做5~10分钟拉伸,训练后在做10~15分钟拉伸,拉伸不仅可以增加肌纤维弹 性,而且帮助紊乱的肌丝恢复,使肌肉内的代谢产物尽快进入血液,便于解毒和排毒。 2.积极性休息 积极性休息使人体疲劳恢复的时间比被动休息的时间将近缩短一半,所以,在训练结束 后不能立即停下,而要采取40%~60%的专项训练强度进行恢复,或者采取15~30%分钟的 低强度慢跑。 (二)物理性恢复 1.水疗法 水的浮力、压力、水流所产生的机械力刺激,起到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2.热水浴(40~44℃,10~15min)和温水浴(37~39℃,10~20min) 水浴之后再按摩效果会更佳。桑拿、蒸汽浴等疗法,每周1次,每次10~15min。可以加 速人体新陈代谢,调节人体兴奋性,还可以大大降低血液中的乳酸浓度。此外,温水对副 交感神经有兴奋作用,可以缓解因疲劳引起的肌肉酸痛。
运动性疲劳PPT课件
第11页/共38页
五、突变理论
运动性疲劳是机 体内部许多生理、 生化变化在肌肉 活动中的综合反 映。
注:①单纯的能量消耗,不存在兴奋性下降时,会引起持续的 肌肉强直收缩;②突变的综合性疲劳--突然丧失兴奋活动的力 量;③能量消耗和兴奋性同时受损,但没有突变;④单纯的兴 奋性/活动性下降,没有能量消耗。
如剧烈运动时呼 吸表浅、胸闷、 通气量减少等。
心血管疲劳是指 运动引起的心血 管系统及其调节 机能下降而产生
的疲劳,
如运动后心输出 量减少、心率恢 复速度减慢、心 电图S-T段下降、
T波倒置等;
第4页/共38页
骨骼肌疲劳是指 运动引起的骨骼 肌机能下降而产
生的疲劳
如力量训练引起 的肌肉酸痛、肌 肉僵硬以及肌力
第33页/共38页
自我感觉 根本不费力 极其轻松
很轻松
轻松
稍费力
费力
很费力
极其费力 尽最大努力
五、测定运动中心率评定疲劳 基础心率是指清晨、清醒、起床前静息状态下的心率。
如果大运动量训练后,经过一昼夜恢复,基础心率较平时增加5~10次/分以 上,可认为疲劳尚未恢复,即有疲劳积累现象;如果连续几天持续增加,则 表明运动量过大,疲劳较深,应调整运动量。
肌内离子变 化
磷酸原 型 30
90以上 少 少
-
-
磷酸原-糖酵解 型 90 90 中 少
-
糖酵解 型
20~30 75~90 最多 6.6
少
糖酵解-有氧代谢 有氧代谢
型
型
30
不变
65
50
较多
少
6.6
少
75%~90%以 中
上
Ca2+下降
五、突变理论
运动性疲劳是机 体内部许多生理、 生化变化在肌肉 活动中的综合反 映。
注:①单纯的能量消耗,不存在兴奋性下降时,会引起持续的 肌肉强直收缩;②突变的综合性疲劳--突然丧失兴奋活动的力 量;③能量消耗和兴奋性同时受损,但没有突变;④单纯的兴 奋性/活动性下降,没有能量消耗。
如剧烈运动时呼 吸表浅、胸闷、 通气量减少等。
心血管疲劳是指 运动引起的心血 管系统及其调节 机能下降而产生
的疲劳,
如运动后心输出 量减少、心率恢 复速度减慢、心 电图S-T段下降、
T波倒置等;
第4页/共38页
骨骼肌疲劳是指 运动引起的骨骼 肌机能下降而产
生的疲劳
如力量训练引起 的肌肉酸痛、肌 肉僵硬以及肌力
第33页/共38页
自我感觉 根本不费力 极其轻松
很轻松
轻松
稍费力
费力
很费力
极其费力 尽最大努力
五、测定运动中心率评定疲劳 基础心率是指清晨、清醒、起床前静息状态下的心率。
如果大运动量训练后,经过一昼夜恢复,基础心率较平时增加5~10次/分以 上,可认为疲劳尚未恢复,即有疲劳积累现象;如果连续几天持续增加,则 表明运动量过大,疲劳较深,应调整运动量。
肌内离子变 化
磷酸原 型 30
90以上 少 少
-
-
磷酸原-糖酵解 型 90 90 中 少
-
糖酵解 型
20~30 75~90 最多 6.6
少
糖酵解-有氧代谢 有氧代谢
型
型
30
不变
65
50
较多
少
6.6
少
75%~90%以 中
上
Ca2+下降
《运动性疲劳》幻灯片PPT
有助于选择客观指 标评定疲劳。〔如 心率、血乳酸、最 大摄氧量等〕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了机 体工作(运动)能力暂时 性降低,但经过适当的 休息和调整以后可以恢 复原有机能水平的一种 生理现象
力竭
是指肌肉或器官完全不可能维持运动 出现运动性疲劳以后继续保持原有的运
动,使疲劳加重会导致力竭(极度疲劳), 使运动性疲劳演变成一种病理现象,从 而危害安康
生理指标测定法
骨骼肌系统疲劳测定
肌肉力量:肌肉疲劳最明显 特征是肌力下降。运动后肌 力明显下降而且不能及时恢 复,可视为肌肉疲劳。
肌肉硬度:运动后即刻或次 日,自我感觉肌肉酸胀、僵 硬和疼痛,表示肌肉硬度增 加。
心血管系统疲劳诊断
心率 〔1〕晨脉:运动后次日晨脉较平时
增5-10次/分,可认为有疲劳累积。 〔2〕运动心率:完成一样强度运动,
长时间剧烈运动使代谢产物堆积,导致代谢性 酸中毒,血液pH下降、高渗性脱水、血压、 渗透改变等引起疲劳
疲劳链学说
运动中肌肉工作能力的下降是疲劳的表现 不仅与神经肌肉疲劳控制链有关,而且也受神
经-内分泌、免疫、代谢网络疲劳链的影响 神经冲动单位募集降低、神经-肌肉间转换的
损害、离子平衡的紊乱、肌肉兴奋性的损害、 肌肉能量供给的减少及肌肉受损等
水盐代谢紊乱
运动脱水,引起 细胞内外水平衡、 电解质平衡出现 紊乱,导致细胞 兴奋性改变,代 谢能力下降。
保护性抑制
运动过程中,组织器官能量物质大量消 耗,传导神经兴奋性的神经递质消耗, 为保护机体进一步衰竭而带来不利影响, 大脑皮层兴奋性下降,引起疲劳。
突变理论
该理论认为:疲劳时在能量物质和兴奋性不断 丧失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急剧下降的突变峰, 使兴奋性突然崩溃,这可防止能量储藏进一步 下降而产生破坏性的变化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了机 体工作(运动)能力暂时 性降低,但经过适当的 休息和调整以后可以恢 复原有机能水平的一种 生理现象
力竭
是指肌肉或器官完全不可能维持运动 出现运动性疲劳以后继续保持原有的运
动,使疲劳加重会导致力竭(极度疲劳), 使运动性疲劳演变成一种病理现象,从 而危害安康
生理指标测定法
骨骼肌系统疲劳测定
肌肉力量:肌肉疲劳最明显 特征是肌力下降。运动后肌 力明显下降而且不能及时恢 复,可视为肌肉疲劳。
肌肉硬度:运动后即刻或次 日,自我感觉肌肉酸胀、僵 硬和疼痛,表示肌肉硬度增 加。
心血管系统疲劳诊断
心率 〔1〕晨脉:运动后次日晨脉较平时
增5-10次/分,可认为有疲劳累积。 〔2〕运动心率:完成一样强度运动,
长时间剧烈运动使代谢产物堆积,导致代谢性 酸中毒,血液pH下降、高渗性脱水、血压、 渗透改变等引起疲劳
疲劳链学说
运动中肌肉工作能力的下降是疲劳的表现 不仅与神经肌肉疲劳控制链有关,而且也受神
经-内分泌、免疫、代谢网络疲劳链的影响 神经冲动单位募集降低、神经-肌肉间转换的
损害、离子平衡的紊乱、肌肉兴奋性的损害、 肌肉能量供给的减少及肌肉受损等
水盐代谢紊乱
运动脱水,引起 细胞内外水平衡、 电解质平衡出现 紊乱,导致细胞 兴奋性改变,代 谢能力下降。
保护性抑制
运动过程中,组织器官能量物质大量消 耗,传导神经兴奋性的神经递质消耗, 为保护机体进一步衰竭而带来不利影响, 大脑皮层兴奋性下降,引起疲劳。
突变理论
该理论认为:疲劳时在能量物质和兴奋性不断 丧失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急剧下降的突变峰, 使兴奋性突然崩溃,这可防止能量储藏进一步 下降而产生破坏性的变化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ppt课件
• 阶段:运动中恢复阶段、运动后恢复到运动 前水平阶段和运动后超量恢复阶段
28
• 恢复过程的三阶段特点: • 第一阶段:消耗占优势,消耗>恢复
∴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 下降。 • 第二阶段: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和各器 官系统的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 • 第三阶段: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 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 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18
(一)“衰竭学说”
• 观点:能源物质的耗竭
• 依据:长时间运动产生疲劳的同时常伴有血糖浓度 降低,而补充糖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现象
19
CP贮备下降程度与运动强度的关系
(二)“堵塞学说”
• 观点: 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
• 依据:疲劳时肌肉中乳酸等代谢产物增多, 由于乳酸堆积而引起肌组织和血液中pH值 的下降,阻碍神经肌肉接点处兴奋的传递, 影响冲动传向肌肉,抑制果糖磷酸激酶活 性,从而抑制糖酵解,使ATP合成速率减 慢。另外,pH值下降还使肌浆中Ca++的浓 度下降,从而影响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的 相互作用,使肌肉收缩减弱。
(三)氧合肌红蛋白的恢复 氧合肌红蛋白存在于肌肉中,每千克肌 肉约含11ml氧。在肌肉工作中氧合肌红 蛋白能迅速解离释放氧并被利用,而运 动后几秒钟可完全恢复。
(四)乳酸再利用 ①乳酸在肝脏→肝糖原(小部分) ②乳酸在工作肌→氧化分解(大部分)
37
筋疲力竭运动后可取的恢复时间
可取的恢复时间
最小
最大
3
二、疲劳的分类
根据疲劳发生部位:全身性疲劳 局部疲劳 中枢性疲劳
根据疲劳发生的机理与表现: 外周性疲劳 混合性疲劳
28
• 恢复过程的三阶段特点: • 第一阶段:消耗占优势,消耗>恢复
∴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 下降。 • 第二阶段: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和各器 官系统的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 • 第三阶段: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 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 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18
(一)“衰竭学说”
• 观点:能源物质的耗竭
• 依据:长时间运动产生疲劳的同时常伴有血糖浓度 降低,而补充糖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现象
19
CP贮备下降程度与运动强度的关系
(二)“堵塞学说”
• 观点: 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
• 依据:疲劳时肌肉中乳酸等代谢产物增多, 由于乳酸堆积而引起肌组织和血液中pH值 的下降,阻碍神经肌肉接点处兴奋的传递, 影响冲动传向肌肉,抑制果糖磷酸激酶活 性,从而抑制糖酵解,使ATP合成速率减 慢。另外,pH值下降还使肌浆中Ca++的浓 度下降,从而影响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的 相互作用,使肌肉收缩减弱。
(三)氧合肌红蛋白的恢复 氧合肌红蛋白存在于肌肉中,每千克肌 肉约含11ml氧。在肌肉工作中氧合肌红 蛋白能迅速解离释放氧并被利用,而运 动后几秒钟可完全恢复。
(四)乳酸再利用 ①乳酸在肝脏→肝糖原(小部分) ②乳酸在工作肌→氧化分解(大部分)
37
筋疲力竭运动后可取的恢复时间
可取的恢复时间
最小
最大
3
二、疲劳的分类
根据疲劳发生部位:全身性疲劳 局部疲劳 中枢性疲劳
根据疲劳发生的机理与表现: 外周性疲劳 混合性疲劳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运动性疲劳的特点
①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性疲劳特点:
肌细胞内代谢变化导致ATP转换速率下降。
②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性疲劳:能源贮备动用过程受抑制。 ③静力性练习疲劳: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应部位持续兴奋、肌肉
中血液供应减少、憋气引起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
要求精力高度集中以及运动中动作多变的练习易产生疲劳, 而习惯性、自动化程度高的、节奏化强的动作不易产生 疲劳。
第15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工作效率持续一定时间后都会下降,这是机 体疲劳的表现。
疲劳是由人的基本生理特性所决定的,是生 理性的。
生理性疲劳主要包括体力疲劳、脑力疲劳、 心理(精神)疲劳和混合型疲劳等。
第15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生理性疲劳是机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生理现象, 是一种“预警”信号,是防止机体功能受损 的保护性机制。
第二 节 恢复与提高过程
三、促进人体恢复功能的措施
(一)活动性手段
1.转换活动部位和调整运动强度:也称积极性休息 2.整理活动
(二)营养性手段
1.能源物质的合理调配 2.能源物质的补充方法
(三)中医药手段
健脾益气、补肾壮阳或补益气血
(四)睡眠:7~9小时即可 (五)物理手段
按摩、理疗、 吸氧、 针灸、气功等
1.背肌力与握力:早晚各测一次,求出其数值差。如 次日晨已恢复, 可判断正常肌肉疲劳。
2.呼吸肌耐力:可连续测5次肺活量,每次测定时间 间隔30秒,疲劳时肺活量逐次下降。
第15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六)生理与生化指标
1.物质能量系统代谢指标 (1)血乳酸 :
相同负荷练习后血乳酸升高或清除时间延长。 (2)血尿素:
消除疲劳有新招
在日本东京的一家氧疗沙龙内,一名男子从含有30%的浓缩氧的 “太空舱”中起身。该沙龙为现代生活压力日益增大的人士提供氧 疗和香熏等服务,每分钟收费将近1美元。
超量恢复(over-recovery)
运动中所消耗的能源物质以及降低的身体机能 在运动结束后不仅能得以恢复,而且会超过原 有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overrecovery)。
第15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三、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可能机制
(一)能量耗竭说 (二)代谢产物堆积学说 (三)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四)保护性抑制学说 (五)突变理论 (六)离子代谢紊乱 (七)自由基学说 (八)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 (九)中医理论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
四、运动性疲劳的诊断 (一)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1.反应时:疲劳时反应时延长 2.皮肤空间阈:与正常值比较,
比值>1.5而<2.0为轻度疲劳, >2.0为重度疲劳 3.闪光融合频率(表15-2,P.366) (二)生物电 1.心电图:疲劳时S-T段向下偏移、T波可能倒置 2.肌电图和脑电图:
第15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四、运动性疲劳的诊断
(三)主观感觉判断(表15-3 P.367 ) (四)疲劳自觉症状(表15-4 P.367 ) (五)肌力
(二)肌糖原贮备的恢复
肌糖原恢复的影响因素:运动强度和时间;膳食。 长时间运动:高糖膳食有利恢复,46小时即可完全恢复,
前10小时恢复最快。 短时间高强度的间歇训练:无论什么类型的膳食,肌糖原恢 复都需24小时,且前5小时恢复最快。
(三)氧合肌红蛋白的恢复
11mlO2/Kg 肌,运动后几秒钟可恢复
(四)乳酸再利用: 乳酸被氧化分解,30min
生理性疲劳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经过休 息和调整可以自行消除。因此,机体出现疲 劳后,应及时进行休息和调整,以防过度疲 劳。
第15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
一、运动性疲劳概述:
(一)运动性疲劳:
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维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 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第15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在一定范围内,运动负荷量越大、强度越大, 运动过程中疲劳的程度越深,运动后的超量恢 复则越明显。
原有水平
超量恢复
运பைடு நூலகம்时
运动后
运动后血皮质醇仍高于安静水平,就会导致机体的分 解代谢过于旺盛,较高的血皮质醇水平会抑制机体的免 疫功能。
(3)血睾酮/皮质醇比值(T/C):
如果血清T/C比值出现大幅度降低,则可能是分解代谢 大于合成代 谢,机体有潜在疲劳,不利于恢复。
第15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第二 节 恢复与提高过程
一、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
运动时身体对负荷的适应性差,则血中尿素生成增多,在一次训 练课后,血尿素超过8.0mmol/l时,表明运动量过大,机体有潜在 疲劳。 (3)血氨 :
运动性高血氨是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因素之一。 (4)尿蛋白:
在大运动量训练期,如果次日晨尿中蛋白含量较高或超出正常范围。 (5)尿胆原
是体内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当运动疲劳时,尿胆原增加。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
(六)生理与生化指标
2.氧转运指标
(1)HR:定量负荷后,恢复时间延长;基础心率加快是疲 劳的征象 之一。
(2)Hb:大负荷训练日血红蛋白持续下降或低于正常 值是疲劳的征象之一。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
(六)生理与生化指标
3.内分泌系统 (1)血睾酮(T): 血睾酮水平下降。 (2)皮质醇(C):
第一阶段: 运动时能源物质主要是消耗,各器官功能逐渐下降。
第二阶段: 运动停止后消耗过程减少,恢复占优势,能源物质和
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 第三阶段:
“超量恢复”或“超量代偿”(超量恢复概念 P.349)
第二 节 恢复与提高过程
二、机体能源贮备的恢复:
(一)磷酸原的恢复
恢复很快,剧烈运动后2~3min可完全恢复。
①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性疲劳特点:
肌细胞内代谢变化导致ATP转换速率下降。
②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性疲劳:能源贮备动用过程受抑制。 ③静力性练习疲劳: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应部位持续兴奋、肌肉
中血液供应减少、憋气引起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
要求精力高度集中以及运动中动作多变的练习易产生疲劳, 而习惯性、自动化程度高的、节奏化强的动作不易产生 疲劳。
第15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工作效率持续一定时间后都会下降,这是机 体疲劳的表现。
疲劳是由人的基本生理特性所决定的,是生 理性的。
生理性疲劳主要包括体力疲劳、脑力疲劳、 心理(精神)疲劳和混合型疲劳等。
第15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生理性疲劳是机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生理现象, 是一种“预警”信号,是防止机体功能受损 的保护性机制。
第二 节 恢复与提高过程
三、促进人体恢复功能的措施
(一)活动性手段
1.转换活动部位和调整运动强度:也称积极性休息 2.整理活动
(二)营养性手段
1.能源物质的合理调配 2.能源物质的补充方法
(三)中医药手段
健脾益气、补肾壮阳或补益气血
(四)睡眠:7~9小时即可 (五)物理手段
按摩、理疗、 吸氧、 针灸、气功等
1.背肌力与握力:早晚各测一次,求出其数值差。如 次日晨已恢复, 可判断正常肌肉疲劳。
2.呼吸肌耐力:可连续测5次肺活量,每次测定时间 间隔30秒,疲劳时肺活量逐次下降。
第15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六)生理与生化指标
1.物质能量系统代谢指标 (1)血乳酸 :
相同负荷练习后血乳酸升高或清除时间延长。 (2)血尿素:
消除疲劳有新招
在日本东京的一家氧疗沙龙内,一名男子从含有30%的浓缩氧的 “太空舱”中起身。该沙龙为现代生活压力日益增大的人士提供氧 疗和香熏等服务,每分钟收费将近1美元。
超量恢复(over-recovery)
运动中所消耗的能源物质以及降低的身体机能 在运动结束后不仅能得以恢复,而且会超过原 有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overrecovery)。
第15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三、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可能机制
(一)能量耗竭说 (二)代谢产物堆积学说 (三)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四)保护性抑制学说 (五)突变理论 (六)离子代谢紊乱 (七)自由基学说 (八)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 (九)中医理论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
四、运动性疲劳的诊断 (一)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1.反应时:疲劳时反应时延长 2.皮肤空间阈:与正常值比较,
比值>1.5而<2.0为轻度疲劳, >2.0为重度疲劳 3.闪光融合频率(表15-2,P.366) (二)生物电 1.心电图:疲劳时S-T段向下偏移、T波可能倒置 2.肌电图和脑电图:
第15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四、运动性疲劳的诊断
(三)主观感觉判断(表15-3 P.367 ) (四)疲劳自觉症状(表15-4 P.367 ) (五)肌力
(二)肌糖原贮备的恢复
肌糖原恢复的影响因素:运动强度和时间;膳食。 长时间运动:高糖膳食有利恢复,46小时即可完全恢复,
前10小时恢复最快。 短时间高强度的间歇训练:无论什么类型的膳食,肌糖原恢 复都需24小时,且前5小时恢复最快。
(三)氧合肌红蛋白的恢复
11mlO2/Kg 肌,运动后几秒钟可恢复
(四)乳酸再利用: 乳酸被氧化分解,30min
生理性疲劳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经过休 息和调整可以自行消除。因此,机体出现疲 劳后,应及时进行休息和调整,以防过度疲 劳。
第15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
一、运动性疲劳概述:
(一)运动性疲劳:
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维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 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第15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在一定范围内,运动负荷量越大、强度越大, 运动过程中疲劳的程度越深,运动后的超量恢 复则越明显。
原有水平
超量恢复
运பைடு நூலகம்时
运动后
运动后血皮质醇仍高于安静水平,就会导致机体的分 解代谢过于旺盛,较高的血皮质醇水平会抑制机体的免 疫功能。
(3)血睾酮/皮质醇比值(T/C):
如果血清T/C比值出现大幅度降低,则可能是分解代谢 大于合成代 谢,机体有潜在疲劳,不利于恢复。
第15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第二 节 恢复与提高过程
一、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
运动时身体对负荷的适应性差,则血中尿素生成增多,在一次训 练课后,血尿素超过8.0mmol/l时,表明运动量过大,机体有潜在 疲劳。 (3)血氨 :
运动性高血氨是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因素之一。 (4)尿蛋白:
在大运动量训练期,如果次日晨尿中蛋白含量较高或超出正常范围。 (5)尿胆原
是体内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当运动疲劳时,尿胆原增加。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
(六)生理与生化指标
2.氧转运指标
(1)HR:定量负荷后,恢复时间延长;基础心率加快是疲 劳的征象 之一。
(2)Hb:大负荷训练日血红蛋白持续下降或低于正常 值是疲劳的征象之一。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
(六)生理与生化指标
3.内分泌系统 (1)血睾酮(T): 血睾酮水平下降。 (2)皮质醇(C):
第一阶段: 运动时能源物质主要是消耗,各器官功能逐渐下降。
第二阶段: 运动停止后消耗过程减少,恢复占优势,能源物质和
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 第三阶段:
“超量恢复”或“超量代偿”(超量恢复概念 P.349)
第二 节 恢复与提高过程
二、机体能源贮备的恢复:
(一)磷酸原的恢复
恢复很快,剧烈运动后2~3min可完全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