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疾病1尿液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液检查
肾脏内科疾病概述:
肾脏内科疾病,是系统内科疾病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往往不引起人们重视,认为是个小专业,但近年来,肾脏病专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并与心血管疾病、风湿性疾病等专业互相渗透,交叉,涉及领域越来越广,因此,历年考试中,肾脏内科试题比重并不低。
肾内科考试内容
1.尿液检查
2.肾小球疾病
3.泌尿系统感染
4.肾功能不全
重点:肾小球疾病、肾功能不全
历年试题情况:
与肾脏内科疾病有关的主要的尿液检查: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实际上,尿常规中的其他项目也很重要,如PH值,尿比重。
复习要点:
血尿:真性血尿、假性血尿
肾小球源性血尿、非肾小球源性血尿
血尿的常见原因
一、血尿
(一)血尿的定义:
血尿是指尿液中排出大量的红细胞,即新鲜晨尿离心后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超过3个。
1.镜下血尿:尿液中红细胞数目达上述标准,但其颜色仍正常。
2.肉眼血尿:当1L尿液中血液含量超过1ml尿液的颜色即呈现洗肉水样、红色、暗红色或有血凝块,也可出现浓茶色、咖啡色或酱油色(在尿pH偏酸时),即肉眼血尿。
3.假性血尿:某些食物(如红辣椒、甜菜、蕃泻叶等)、药物(如利福平、维生素B12、苯妥英钠等)及染料(如酚红)等均可使尿液颜色变红。血红蛋白尿可呈酱油色或暗红色,见于血管内溶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血卟啉病及铅中毒时亦可出现红色尿液。另外,月经期,尿道的损伤等外界血液污染尿液,也可以认为是假性血尿。
4.真性血尿:由泌尿系统各部分的各种疾病造成的血液进入尿液当中,并在尿中能都检测到。
5.肾小球源性血尿:血液来自肾小球内的毛细血管破裂,多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
(1)特点:变形红细胞
(2)原因:肾小球基底膜挤压变形
肾小管各段的渗透压变化
(3)诊断:尿相差显微镜,变形红细胞>50%
尿红细胞容积分布曲线,曲线呈两侧不对称,峰值明显前移,即峰值上的红细胞容积<静脉红细胞曲线峰值上的红细胞容积
6.非肾小球源性血尿:血液来自肾小球以外的泌尿系统各部分。多见于泌尿外科疾
(1)特点:正常形态红细胞
(2)原因:红细胞直接进入终尿,未经过肾小球基底膜挤压变形和肾小管各段的渗透压变化
(3)诊断:尿相差显微镜,变形红细胞<50%
尿红细胞容积分布曲线,曲线两侧对称,峰值无明显前移,其峰值上的红细胞容积略>静脉红细胞曲线峰值上的红细胞容积
(二)引起血尿的常见原因
引起血尿的疾病非常多,临床上98%血尿是由泌尿系统疾病引起,而其中肾小球疾病占80%以上。引起血尿的原因大致可分为:
1.泌尿系统本身疾病
包括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炎症、血管病变(如肾血管梗死或血栓形成)、泌尿系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等)、先天畸形(如肾下垂、游走肾)或遗传性肾脏疾病(如先天性多囊肾、海绵肾、薄基底膜肾病等)、药物过敏或毒性反应及泌尿系结石、肿瘤或外伤等。
2.尿路邻近器官疾病波及尿路:如急性阑尾炎、急性输卵管炎等。
3.全身性疾病:如凝血机制障碍或出血性疾患,以及风湿性病变累及肾脏,如狼疮性肾炎等。
4.功能性血尿:如运动性血尿等。
例题:
2003-1-101.区别血尿与血红蛋白尿的主要方法是
A.观察血尿颜色
B.做尿胆原测验
C.做尿潜血试验
D.做尿三杯试验
E.做尿沉渣镜检
(正确答案:是E,因为在镜下能看见红细胞形态则是血尿。)
【答疑编号:】
二、蛋白尿
(一)定义:尿中的蛋白质含量超过正常值
定性检查,尿蛋白(+)以上
定量检查,尿蛋白>150mg/d,,大于3.5g/d为大量蛋白尿
假性蛋白尿:尿液中若混入血、脓或阴道分泌物,则可造成尿蛋白阳性
选择性蛋白尿:病变仅损害肾小球滤膜的电荷屏障,使负电荷量减少,则仅有白蛋白的滤过增加,尿中的蛋白质分子为中小分子蛋白。
非选择性蛋白尿:一些肾小球疾病可使滤过膜屏障损伤,如滤过膜孔异常增大或断裂,即机械屏障受损,则血液中的大、中、小分子量蛋白质不加选择地滤出。
(二)分类
1.肾小球性蛋白尿
系由于肾小球滤过膜损伤或通透性增高,致原尿中滤出的蛋白量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所致蛋白尿。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均可使滤过膜屏障损伤,如滤过膜孔异常增大或断裂,即机械屏障受损,则血液中的大、小分子量蛋白质不加选择地滤出,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尿液中常可出现大分子蛋白质如IgG、C3甚至于巨球蛋白等。若病变仅损害肾小球滤膜的电荷屏障,使负电荷量减少,则仅有白蛋白的滤过增加,出现所谓选择性蛋白尿,尿液中出现以白蛋白为主的中分子蛋白质。
2.肾小管性蛋白尿
是由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使原尿中的蛋白质不能充分被重吸收而致的蛋白尿,多为免疫球蛋白轻链、β2-微球蛋白、淀粉酶等小分子量蛋白质,一般蛋白排泄量<2g/24h。
3.溢出性蛋白尿
由于血浆中某种异常小分子量蛋白质产生过多,经肾小球滤过剧增,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而产生的蛋白尿。如免疫球蛋白轻链、血红蛋白等。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本-周氏蛋白尿、溶血性贫血的血红蛋白尿。
4.分泌性蛋白尿
肾小管炎症或药物刺激后分泌IgA或大分子Tamm-Horsfall蛋白等所致的蛋白尿。
5.组织性蛋白尿
为肾组织受到破坏后结构分解,胞质中的酶和蛋白质释出所致的蛋白尿,多为小分子蛋白质。
产生蛋白尿的原因较复杂,有时两种因素并存,则称混合性蛋白尿。在蛋白尿确立之前,需先分清是生理性抑或病理性。前者包括功能性(即运动、发热或寒冷等引起的肾血液动力学改变而出现的短暂性蛋白尿)和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