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机遇——基于全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实证分析
村民就业调研报告
村民就业调研报告调研概况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村民的就业情况及就业需求,为村里制定有针对性的就业政策提供参考。
共进行了100份问卷调查,覆盖村民总人数的80%。
调研结果分析1. 就业岗位分布:参与调研的村民中,农民劳动者占比59%,外出务工者占比32%,自主创业者占比9%。
2. 就业行业分布:农业、建筑和服务业是村民最主要的就业行业,分别占比43%、27%和15%。
3. 就业地点分布:大部分农民劳动者在村内务农或从事农产品加工;外出务工者主要前往附近城市工作;自主创业者则在村里开设小型商铺或农业合作社。
4. 就业满意度:农民劳动者对农业就业满意度较高,82%的农民劳动者表示满意;而外出务工者和自主创业者则在不同程度上对当前的就业状态存在不满意的情况,分别占比56%和41%。
5. 就业需求:根据调研结果,村民对农产品初加工、农村电商、服务业、环保治理等领域的就业需求较为突出。
结论与建议根据调研结果,为了提高村民的就业满意度和满足他们的就业需求,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农产品初加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2. 推动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电商培训和创业支持,帮助村民实现从农场到线上销售的转变;3. 注重培养服务业人才,通过开展相关培训和引进服务业项目,创造更多服务业就业机会;4. 加大环保治理力度,推动生态产业的发展,为村民提供绿色就业机会。
调研报告总结本次调研了解了村民的就业情况和就业需求,发现农业、建筑和服务业是主要就业行业,农民劳动者满意度较高,外出务工者和自主创业者存在一定的不满意情况。
为满足村民的就业需求,我们建议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农村电商、服务业和生态产业,并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支持。
这些措施有望提高村民的就业满意度,促进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资本、社会公平感对农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实证研究
社会资本、社会公平感对农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实证研究
姚峰;陈苏云
【期刊名称】《江西农业学报》
【年(卷),期】2024(36)4
【摘要】基于CGSS2017调查数据,构建了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对社会资本、社会公平感与农民政治参与之间的作用逻辑和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社会资本、社会公平感对农民政治参与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机制检验表明,社会公平感在社会信任对农民政治参与的影响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在社会网络对农民政治参与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鉴于此,提出了利用乡村特有的地缘化社会关系结构和现代化通信渠道加强社会资本的培养和积累;从规范政治参与制度出发,保障参与者的合法权利,厘清委托—代理人之间的关系,增强农村居民的社会公平感,以提升农民的政治参与度等策略。
【总页数】8页(P120-127)
【作者】姚峰;陈苏云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论“双轨制”养老保险制度对民众公平感的影响——基于2008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实证分析
2.公共服务满意度、社会资本与居民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的实证分析
3.城市女性居民的社会资本对政治参与的影响——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实证分析
4.社会公平感知对农村养老保险参与行为的影响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实证研究5.社会公平感、政治面貌、文化生活参与频度状况:公民政治参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GSS2021数据的实证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口流动能否影响社会信任——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经验研究
性偏误。本文的结果表明:流动人口是影响我国居民社会信任水平的重要因素。为提升我国居民的
社会信任水平,必须要持续合理控制城市规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使流动人口在医疗保障、公共 资
源、职业机会等方面得到公平的对待,减少对外来流动人口的歧视。
14ZDA032)、国 家 自 然
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经济结构转型问题研究———基于公共投资、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内生关 系 的 分 析”(
71173031)和
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城乡 家 庭 代 际 流 动 性 比 较 研 究”(
LN2016YB035)资 助。感 谢 匿 名 审 稿 人
二、文献综述
信任是社会资本的核心组成部 分,被 看 作 是 社 会 资 本 发 展 的 结 果。已 有 文 献 表 明,信 任 对 组 织
绩效、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均有重要作用。Kna
ck & Ke
e
f
e
r(
1997)指出,可以把信任分为两大类:一
类是特殊信任,指人们对特定人或组织的信任,来源于经常性的互动;另一类是一般化信任,指对 社
j
动程度加大(Mi
le
ta
l,
2006),居民的收入差距不可避免地拉大(
Ben
ami
n & Br
and
t,
1999),这些
gue
j
都会对居民的社会信任水平造成负向 影 响(
Al
e
s
i
na & Fe
r
r
a
r
a,
2002)。 具 体 地,Mi
关于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报告(精选5篇)
关于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报告(精选5篇)第一篇:关于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报告关于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报告调查目的:随着我国人口与人力资源的持续增长,当前我国的大学生正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形势。
职位的空缺与失业并存,大学生就业难度升高,但在某些领域人才仍然严重不足。
为了了解这种状况发生的原因,所以我们对即将面临毕业的大学生做此次的访谈,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择业观。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根据几位访谈者的回答,对于大学生的择业观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并总结了以下几点这次访谈调查的主要内容:1、沿海经济发达城市成认为大学生的就业首选地区这次访谈者大部分来自浙江省内,他们对于毕业后的工作地区的选择主要是选择在省内,以及一些沿海地区的发达城市,主要是因为他们都认为这些城市经济发展较好,并且能够给他们提供较多的发展机会,同时有些人也表示会在家乡,主要的考虑是父母的因素。
2、求职工作是主要毕业后的打算这次的访谈中我们问到关于毕业的打算,大部分访谈者是选择求职找工作,他们都认为找个有前景的公司工作是一种保险且稳定的做法,同时还有人考虑到是靠公务员,主要是受自己家庭的影响。
在访谈中也有人表示会选择创业,但是他们都表现出担忧和压力,他们认为创业的风险较大,而且资金和经验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且父母的因素也会造成一定的压力,所以虽然有选择创业的,但是十分谨慎。
3、事业单位和外企是大学生毕业想要就职的地方在就职企业的选择中,几乎说有的访谈者都表示会选择在外企和事业单位中。
因为他们认为外企和事业单位提供的福利比一般的民营企业好,同时工作会比较稳定,并且发展的空间大。
同时选择外企的访谈者都在一定程度表示出自己对外语的兴趣。
这是选择外企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4、择业不再只单纯考虑工资方面,会考虑更多的方面在访谈中,所有访谈者对于工资都站在了社会现实的角度去考虑,都是以较低符合现实情况的要求提出自己的最低每月工资薪资大概是在1500左右。
而且他们认为现在工资不是考虑工作的最主要的因素,更多的是考虑工作的前景,发展机会,以及家人,工作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虑。
保障功能替代与农民对地权稳定性偏好r——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
保障功能替代与农民对地权稳定性偏好r——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冯华超【摘要】文章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了农民地权稳定性偏好的影响因素,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农民对农地调整的偏好较高,近三成的农民偏好调整;第二,农地就业保障替代程度越高的农民,其对地权稳定的偏好越强:有外出经历的农民更偏好调整,但是有三个月以上非农工作经历的农民更偏好地权稳定;第三,农民个人或家庭成员享受养老保险后,其对农地调整的偏好减弱;第四,土地流转对农地调整有一定的替代作用,转入土地的农民更偏好地权的稳定;第五,性别、干部经历、受教育年限、闲暇状况和年农业劳动时间等个体特征以及粮食收入、人均土地面积大小等家庭特征对地权稳定性偏好也有显著性影响.因此,提高对农地保障功能的替代程度,可以增强农民对地权稳定的偏好.为真正实现地权稳定,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同时推动农地的依法有序流转.【期刊名称】《新疆农垦经济》【年(卷),期】2017(000)011【总页数】10页(P56-65)【关键词】保障功能;地权稳定性;农地调整;养老保障;土地流转【作者】冯华超【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华中农业大学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070【正文语种】中文地权稳定性是中国农村社会中的一个核心问题[1]。
所谓稳定不仅仅是作为基本制度形态的家庭承包制的稳定,而且也是土地经营权限和期限的稳定,甚至包括承包特定的地块以及面积的稳定[2]。
对农民而言,地权稳定不稳定,与土地承包的预期功能高度相关。
诸多强调地权稳定的文献,除了注重地权稳定对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之外,大多都将地权稳定归于有利于增加农户的预期,激励农户改善土地的产出效率,增加对土地的长期投资,进而获取更高流转租金[3]。
但是,在农地家庭承包制的制度框架下,农民的承包经营权依附于所有权的特性使其极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土地产权本身无法阻挡外界的干扰时,农户很容易产生土地经营不稳定的预期,这突出地表现在土地周期性调整的经验事实。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职业生涯规划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第一节:个人背景和兴趣我是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专业学习的是农村区域发展。
在高中时期,我对农村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和实地考察,深刻地认识到农村地区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对于农村发展路径的探索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深感有责任和使命。
第二节:职业目标以农村区域发展为专业背景,我的职业目标是成为一名专业的农村发展规划师。
通过研究和分析农村地区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农村地区带来积极的变化和进步。
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更多的农村人民带去实际的改善与福祉。
第三节:职业发展路径1. 学术研究方向:在大学期间,我将积极参与农村区域发展相关的学术研究项目。
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
同时,我也会关注国内外农村发展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理论,不断拓宽视野并融入自己的研究工作。
2. 实习经验的积累:在大学期间,我将积极参与与农村发展相关的实习项目。
通过与乡村振兴规划、农业现代化、农村金融等相关部门和机构合作,实践自己所学,锻炼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实践,我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为农村地区提供价值和支持。
3. 学术交流和发表论文:在大学期间,我将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与其他研究者和专家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
通过这种方式,我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和研究能力。
同时,我也会积极撰写和发表与农村区域发展相关的论文,积累学术成果和声誉。
第四节:发展目标和愿景我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农村区域发展领域的专家和领军人物。
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学习,我将在行业内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影响力。
通过自己的工作,我希望能够为农村地区带来实际的改变,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作出积极贡献。
总结: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我将积极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成为一名农村发展规划师为目标。
学业成就获得的城乡差异研究——基于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的实证分析
Fudan Education Forum 2019. Vol.17,No.1
学业成就获得的城乡差异研究
—— —基于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的实证分析
张凌
(湖南农业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摘要:在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运用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的数据,分析社会经济地位、学校和专业 类型、学生参与、人际关系在城乡大学生获得学业成就过程中不同的作用机制。 研究发现:(1)社会经济地位 对学业成就的直接影响弱化,但家庭收入层次对农村学生成绩排名发挥负向影响;(2)城市学生在人文社科 专业具有优势,这也是当前教育不公平的体现;(3)社会实践对学业成就的获得产生正向影响,城市学生在 社会实践方面更有优势;(4)城市学生的师生关系优于农村学生,这间接显示了城市学生更强的人际交往能 力。 农村学生人力资本的生产机制可能使他们在将来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降低农村家庭的教育期待,加 剧教育不公平和阶层固化的趋势。 研究结果为后续有关教育公平和城乡学生差距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人力资本理论;学业成就;社会经济地位;学生参与;人际关系
A Study on Urban-Rural Disparity in Academic Achievement: Based on Beijing College Students Panel Survey ZHANG L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Hunan, China) Abstract押 Based on human capital theory, using data from Beijing College Students Panel Survey, this study analyzes different mechanisms for urban and rural students obtaining academic achievement. Key finding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direct effect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is weakening, while the household income exerts negative impact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rural students; (2) urban students majoring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re in more favorable positions than rural students; (3) social practice exerts positive effects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students from urban areas hold more advantages; (4) the 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 of urban students is better than rural students, which reflects stronger capabilities of urban students in term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e production mechanism of human capital for rural students may place them in a disadvantageous position in future competition, bring down their family’s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aggravate education inequality and class solidification. Our study may provide clues for future research about educational equality and gap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students. Key words押 Human Capital Theory; Academic Achievement; Socioeconomic Status; Student Engageme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生涯规划调查报告5篇
生涯规划调查报告5篇良好的调查报告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风险,调查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决策者更好地满足受调查群体的需求,XX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生涯规划调查报告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生涯规划调查报告篇1随着近年各大高校扩招,全国总体就业压力严峻,毕业生就业压力前所未有。
对每个大学生来说,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决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奋斗目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
激烈的社会竞争下,职业生涯规划也被提上了空前的高度。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基础上,对自己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金融危机冲击下,一定程度上使技工的价值进一步得到体现。
但由于国家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市场总体供大于求,使得企业也具有了挑选技工和熟练工的空间,怎样草能让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已为重中之重,也被提上了一个空前的高度,立足现实,如何让引导大需而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学习规划,人生规划使学生深刻的评价自己,获得相对准确的定位,合理安排在校的时间,合理的发展自己,是所有大学生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如何让将本专业与外专业形成系统空间层次上的整合,专业与专业间的互动理想与现状上的交流,如何使个人技能的提升与所需的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达到最佳的平衡点,高校是否已具有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和健全的组织,培养学生发展学生强化学生,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计划更好实施。
面对良好的就业形势与机遇,高校、学生——你们准备好了吗通过对陕铁院学生的问卷调查,讨论分析以及思考总结,就陕铁院测量专业08届09届学生生涯规划的现状进行调研,对学会说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梳理,并且针对性的提出了我们的建议和对策意见。
农村就业情况调研策划书3篇
农村就业情况调研策划书3篇篇一农村就业情况调研策划书一、调研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就业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了解农村地区的就业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农民的就业需求,对于制定合理的政策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研目的1. 全面了解农村就业的基本情况,包括就业类型、收入水平等。
2. 分析农村就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3. 探寻促进农村就业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三、调研内容1. 农村劳动力数量、结构及分布情况。
2. 现有农村就业岗位的种类和特点。
3. 农民的就业意愿和期望。
4. 影响农村就业的因素,如政策、技能培训等。
四、调研范围与对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地区,以当地农民为主要调研对象。
五、调研方法1. 问卷调查:设计针对性问卷,进行广泛发放和回收。
2. 访谈:对部分农民进行深入访谈。
3. 实地观察:观察农村的产业发展和就业环境。
六、调研步骤1. 准备阶段确定调研方案和问卷内容。
组建调研团队并进行培训。
2. 实施阶段前往农村地区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
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
3. 分析阶段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七、时间安排[具体列出各阶段的时间节点]八、调研经费预算包括交通、住宿、问卷印刷等费用,列出详细预算清单。
九、注意事项1. 确保调研人员的安全。
2. 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隐私。
3. 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通过本次调研,期望能够为改善农村就业状况提供有力的依据和建议,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二《农村就业情况调研策划书》一、调研背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农村就业情况日益受到关注。
了解当前农村的就业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对于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研目的1. 全面了解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包括就业类型、收入水平等。
2. 分析影响农村就业的因素,如产业结构、技能水平等。
3. 发现农村就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4. 为促进农村就业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基于实证调研的分析
样 。具体 工作 由上海 市统计 局 民意 调查 中心 实施 调 查 ,共 回收 有效 问卷 9 4 1 8份 。用 人 单 位 调 查 则 根 据上 海 6 6所 高校 提供 的 2 0 1 2年 录用 该校 毕业 生 的 用人 单位 名 单 ,通过 电话 方式 ,开 展 问卷调 查 ,回 收有 效 问卷 1 7 3 5份 。
调研浅 议一下 这个 问题 。
一
、
职 业 生 涯教 育 成 为 就 业 服 务
行相关立 法。如英国的 《 雇佣和训练法》 、美 国的 《 生计教育法案》和 《 学校 一 就业法案》 、澳大利亚
的 “ 职业 发 展 纲要 ” 等 ,并 提 供 充裕 的资 金 支 持 。
中满意度最低 的领域
增多 ,职业生涯指导越来越成为高校就业工作部 门 由 自发到 自觉 的实 践 。如今 ,在全 国范 围内 ,已经
出现 了 “ 清 华 大 学 模 式 ”、“ 复 旦 大 学 模 式 ” 和 “ 分段 指导 模 式 ” 等 几 种 课 程设 置模 式 。 与 此 同
时 ,职 业 生 涯 规 划 交 流 范 围 不 断 扩 大 ,2 0 0 7 和
2 0 1 2年 ,笔者 参 与 了上 海 市 教 委 组 织 的面 向
各国学校也积极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 , 形成了从小 学教育到中学后教育的完整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我 国职业 生涯教 育开展 得较 晚 ,尚未形 成 系统
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满意度问卷调查和座
谈 ,其 中高校 的就业 服务是 一个 重点考察 领域 。 在综 合专 家咨询 的基 础上 ,调查 问卷 的相关部 分将 就业 工作分 为 职业 生 涯指导 和服务 、就业 信息
冯仕政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阶级认同与社会稳定——基于中国综合调查的实证研究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阶级认同与社会稳定——基于中国综合调查的实证研究冯仕政本文发表于《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摘要:阶级认同可划分为两个方面,即政治阶级认同和社会分层认同,这两个方面认同既有联系又存在差别。
在考察阶级认同的过程中,应特别关注政治阶级认同的形成与户籍制度及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认同的“主观中产阶级”与作为社会经济地位的“客观中产阶级”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民众的“底层认同”在不断扩大,“中层认同”在不断流失;改革前的“阶级政治”观念阻碍了中产阶级认同的形成和发展。
这样一种阶级认同现状和趋势,从主观上降低了收入满意度、社会公平感以及对未来的信心,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有必要加以政策调整。
关键词:社会转型;阶级认同;社会分层;社会稳定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是一个社会大转型的时代。
在这三十多年中,伴随整个社会的转型,中国的阶级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阶级结构作为社会结构最主要的构成之一,它的改变将深刻地影响中国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特别是社会团结和冲突。
而在阶级结构中,阶级认同又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只有经过阶级认同的转换,客观的阶级才会转变为一个行动的阶级,或者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才会从一个自在的阶级转变为一个自为的阶级[1]。
而从根本上改变历史面貌的社会力量,是行动的阶级而不是客观的阶级,是自为的阶级而不是自在的阶级。
为此,本文将以“中国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SocialSurvey,简称CGSS)所获取的数据为基础,描述和分析当前中国阶级认同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并预测阶级认同的演变对中国社会稳定可能发生的影响。
从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开始组织实施“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现在可用的数据有2003、2005和2006年度数据。
在这三个年度的调查(下文将这三次调查分别称为“CGSS 2003”、“CGSS2005”和“CGSS 2006”)中,CGSS 2006有两个调查题目涉及当前中国城镇居民的阶级认同。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范文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范文引言在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逐渐缩小的背景下,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正逐渐成为热门专业之一。
作为一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学生,我深感这是一门具有巨大潜力和机遇的专业,对于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我将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致力于推动农村区域发展,为农村地区的繁荣作出自己的贡献。
个人背景与兴趣我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亲身经历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和变革过程。
这让我对农村发展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将来在农村区域发展领域寻求发展。
我认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可以提供我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农村区域发展中的问题。
职业目标我的职业目标是成为一名具有国际视野和实践经验的村庄规划师。
我希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通过规划和实施科学有效的方案,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我将注重研究和应用最新的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学术准备为了实现我的职业目标,我将注重学术准备。
首先,我将全面学习农村区域发展相关的理论知识,包括农村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农村规划等方面的知识。
其次,我将积极参与农村区域发展实践项目,亲自感受和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我还将继续深造,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
能力提升为了为农村区域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我将注重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首先,我将加强对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的学习和应用,以便更好地处理和分析农村区域相关数据。
其次,我将提升沟通和领导能力,以便更好地组织和协调农村发展项目。
此外,我还将注重了解和学习农村区域发展领域的前沿技术和趋势,以便抓住机遇和应对挑战。
职业发展路径我计划在完成学业后,首先进入相关的农村发展机构或政府部门工作,通过参与实际项目的经验,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随着职业经验的积累,我希望能够逐渐担任更高级别的职位,负责规划、管理和指导农村区域发展工作。
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我还将积极参与相关的研究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知名度。
涉农高校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3-11-06contents •研究背景与意义•涉农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影响因素一:家庭背景与期望•影响因素二:个人素质与能力•影响因素三:政策扶持与引导•研究结论与建议目录01研究背景与意义涉农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关注度逐渐提高农村对人才的需求及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涉农专业学生培养与农村人才需求不匹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缓解农村人才短缺问题,推动农村社会进步优化涉农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提高农村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涉农高校大学生就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02涉农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涉农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率普遍较高,但就业质量有待提高。
就业率就业领域就业地点涉农高校大学生主要在农业、农村相关的领域就业,如农业技术推广、农村教育、农村管理等。
大部分涉农高校大学生选择在城市或县城就业,较少选择在农村地区就业。
03涉农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0201部分涉农高校大学生对面向农村就业有强烈的意愿,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为农村发展做出贡献。
涉农高校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意愿意愿强烈部分涉农高校大学生对面向农村就业持一般态度,认为农村发展需要一定的人才支持,但也需要考虑个人发展前景。
意愿一般部分涉农高校大学生对面向农村就业的意愿较弱,认为农村发展相对缓慢,个人发展空间有限。
意愿较弱涉农高校大学生的家庭背景对其就业意愿有一定影响。
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往往对农村有更强的归属感,更愿意回到农村就业。
家庭背景涉农高校大学生更注重个人发展前景和职业规划。
如果认为在农村地区就业有助于实现个人价值和职业发展,他们更愿意选择面向农村就业。
个人发展社会对涉农高校大学生的认知和评价也会影响其就业意愿。
如果社会对涉农高校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认可度较高,他们会更有信心面向农村就业。
社会认知影响因素分析03影响因素一:家庭背景与期望家庭经济条件优越涉农高校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能够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使他们对农村就业的意愿相对较低。
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涉农高校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农村就业,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和职业发展机会。
《大学生前瞻性应对方式对职业成熟度影响的实证研究》范文
《大学生前瞻性应对方式对职业成熟度影响的实证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职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而如何通过前瞻性应对方式提升职业成熟度,成为大学生在学业与职业生涯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大学生前瞻性应对方式对职业成熟度的影响,以期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本人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前瞻性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面对未来挑战时,采取的积极、主动、富有预见性的行为方式。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过程中,前瞻性应对方式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和困难,进而提高职业成熟度。
本研究旨在从心理和行为两个方面入手,探究前瞻性应对方式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不仅有助于理论的发展和丰富,还能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生前瞻性应对方式和职业成熟度进行测量和评估。
样本选自不同类型高校的大学生,以保证研究的普适性和可靠性。
数据分析主要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
四、研究结果1. 前瞻性应对方式的现状分析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在面对未来挑战时,能够采取积极、主动、富有预见性的应对方式。
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消极应对或缺乏预见性的情况。
2. 前瞻性应对方式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前瞻性应对方式与职业成熟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具体而言,具有较强前瞻性应对能力的大学生,其职业成熟度也相对较高。
3. 不同因素对前瞻性应对方式和职业成熟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性别、年级、专业、家庭背景等因素对大学生的前瞻性应对方式和职业成熟度均有一定影响。
例如,男生在面对挑战时更倾向于采取积极应对方式,而女生的职业成熟度相对较高;高年级学生的前瞻性应对能力和职业成熟度普遍高于低年级学生等。
五、讨论与建议本研究表明,大学生前瞻性应对方式对职业成熟度具有积极的影响。
《大学生前瞻性应对方式对职业成熟度影响的实证研究》范文
《大学生前瞻性应对方式对职业成熟度影响的实证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前瞻性应对方式对职业成熟度的影响。
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大学生在面对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时所采取的前瞻性应对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对职业成熟度的实际影响。
本研究对于理解大学生职业发展路径及提高其职业成熟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言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就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在面对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前瞻性应对方式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应对策略,对于个体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研究大学生前瞻性应对方式对职业成熟度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过程,提高其职业成熟度,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职业成熟度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前瞻性应对方式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前瞻性应对方式包括规划、问题解决、积极心态等,这些策略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职业挑战,提高职业满意度和成就感。
因此,研究大学生前瞻性应对方式对职业成熟度的影响,有助于为高校职业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来探讨大学生前瞻性应对方式对职业成熟度的影响。
首先,设计一份包含前瞻性应对方式和职业成熟度等维度的问卷;其次,以某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发放和回收;最后,利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四、研究结果1. 前瞻性应对方式的维度与特点本研究将前瞻性应对方式分为规划、问题解决、积极心态等维度。
其中,规划指个体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问题解决指个体在面对职业挑战时采取积极的解决方案;积极心态指个体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自信的态度。
2. 前瞻性应对方式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大学生的前瞻性应对方式与其职业成熟度呈正相关关系。
具体来说,规划、问题解决和积极心态等维度的得分越高,个体的职业成熟度也越高。
这表明前瞻性应对方式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应对职业挑战,提高其职业能力和成就感。
农村青年干部为何留不住——基于社会认同视角下的实证分析
Shi Zheng Diao Yan
实证调研 Shi Zheng Diao Yan
农村青年干部为何留不住
—基于社会认同视角下的实证分析
□ 王 俊 吴理财
摘 要:青年对农村干部这一职业群体社会认同程度在入职前后出现的由高到低转变, 导致了其从选择进入农村干部群体到主动从乡镇村岗位中流出,在其中,自 我认同、社会及组织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重构自我认同和追逐自尊的过程 中,择业青年选择进入农村干部队伍。但由于现代性社会风险的压力,青年在 基于追求安全感的自我认同建构中呈现出高度的危机意识和带有焦虑色彩的上 进意识,并在职业的稳定性中表现出来。同时,在社会比较、体制内的政策冲 突和组织隐性规则下,农村青年干部遭受了群体外部积极性构建失败和群体内 部合法性的持续瓦解。在目前,构建农村干部群体的社会意义系统应成为维持 农村青年干部稳定性的重要方向。
总的看来,农村青年干部流动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基于业务需要和选拔人才的正常流动,主要 通过正常借调和选拔考试进行。在这类流动中,由 于选拔招考人数的有限性和正常借调的短期性,对 农村青年干部队伍的稳定影响较小。而另一类流动 则是基于青年干部自身心态、入职动机等原因的非 正常流动,这类流动主要表现为非正常借调和辞职 两种。在非正常借调中,农村青年干部主动寻求借 调机会,长期被借调到上级机关,甚至借调期满后 也不愿重新回到农村工作岗位,其实际工作完全脱 离农村。此外,也有部分农村青年干部在最低服务 年限期满后甚至未满时,主动寻求其他工作岗位, 彻底脱离原乡镇村岗位。从本文前期在湖北省Z市 的调研中发现,这种非正常流动占农村青年干部流 动行为的大多数。截至2019年8月,湖北省Z市在 2015—2017年招录的农村青年干部中,超过40%的 人脱离了原乡镇村岗位。每个乡镇平均应在岗人数 11.4人,但实际平均在岗人数只有6.1人。未在岗的 青年干部中,只有不到10%的人是服务期满后通过 遴选等选拔考试离开乡镇村工作岗位,大部分青年 干部通过无限定期限的借调、辞职等非正常途径流 动。由于这类流动的频繁性、长期性,导致青年干 部队伍的稳定性受到极大影响。农村青年干部流动 性强并不是Z市农村青年干部群体的特殊现象,全国 大部分乡镇普遍存在农村青年干部留不住、农村干 部“断档”和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青年干部留不 住所带来的乡镇村服务管理疲软、资源浪费、执行 力不足等问题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掣肘。在这种情 况下,围绕农村青年干部非正常流动的研究应成为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重要课题。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职业生涯报告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职业生涯报告一、自我分析:我是一名就读于普通本科学校的大学生,专业是农村区域发展。
在自我分析中,我意识到了自己的性格、优势、劣势以及兴趣爱好。
个人性格方面,我倾向于细致、坚韧,做事踏实肯干,有一定的执行力。
这种性格使我在面对挑战时能够持之以恒,不轻言放弃,愿意承担责任并努力完成任务。
我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对农村发展领域的兴趣和热情上。
我对农村问题有着较深的理解和关注,愿意为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劣势方面,我意识到自己在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方面还有待提升。
有时候我会显得内向,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可能会影响到我在团队中的合作效果。
在兴趣爱好方面,我喜欢阅读、旅行和参与公益活动。
这些爱好不仅丰富了我的生活,也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并愿意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改变一些事情。
二、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分析:家庭条件一般,但家人一直给予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励。
他们希望我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的命运,拥有更好的未来。
这种家庭环境让我懂得了珍惜机会,努力学习和进步。
学校提供的资源相对有限,但也有一些机会可以让我们接触到社会实践和专业相关的活动。
我尽量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拓宽自己的视野,积累经验。
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
农村发展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我所学专业的核心内容。
社会对于农村问题的关注和政策的支持,为我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三、职业目标:我的短期职业目标是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尽可能地参与到相关的实践活动中,积累实践经验。
长期职业目标是成为一名从事农村发展工作的专业人士,为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实现这些目标的路径主要包括:1. 不断学习和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课堂学习、实践活动、科研项目等。
农学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农学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农村振兴的关键环节。
作为农学专业的大学生,我们有着独特的机遇和责任,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本文将从职业规划角度出发,探讨农学专业大学生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鲜血液。
一、了解农业现代化的意义与目标农业现代化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改进,将传统农业转型为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竞争力。
其目标是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了解农业现代化的意义和目标,对于我们规划职业生涯具有重要意义。
二、明确职业发展目标与定位作为农学专业的大学生,我们应该从自身出发,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与定位。
可以选择从事农业科研与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与示范、农业咨询与服务、农业企业管理等方向。
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并制定相应的职业规划。
三、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农学专业的大学生应该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紧跟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农业生产、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竞争力。
可以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实习实训、科研项目等活动,积累实践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四、培养创新精神,推动科技进步农业现代化需要创新的思维和技术支持。
作为农学专业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培养创新精神,关注科技前沿,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
可以参加科技创新竞赛、申请科研项目资助,开展科研实验和创新设计,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为农业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加强团队合作,提升综合素质农业现代化需要协同推进和综合施策。
大学生应该注重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可以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加入社团组织、开展团队项目等方式,加强沟通与合作能力,培养协作精神和领导才能,为农业现代化的团队合作做出积极贡献。
大学生三农调查报告
大学生三农调查报告1. 调查背景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然而,三农问题仍然存在,影响着农民的生活和社会稳定。
为了深入了解三农问题的真实情况,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广泛的三农调查。
2. 调查对象我们选择了全国不同地区的20所大学,其中包括985和211工程学校。
调查对象共计1000名大学生,其中男女比例基本均衡。
3. 调查内容我们的调查内容包括农村就业情况、农村教育状况、农村医疗保障等方面。
以下是我们的调查结果。
3.1 农村就业情况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对农村就业存在误解和偏见。
56%的受访者认为农村就业机会有限,且待遇低于城市就业。
这部分大学生普遍倾向于选择城市就业,而对农村就业缺乏兴趣。
然而,实际情况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就业机会不断增加,农民工收入稳步增长。
3.2 农村教育状况大学生对农村教育存在较为明显的认知差距。
调查显示,63%的受访者认为农村教育资源匮乏,教学质量低下。
然而,实际情况是,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农村中小学教育条件逐渐改善,农村学生的教育机会也在扩大。
3.3 农村医疗保障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认为农村医疗保障水平较低。
82%的受访者认为农村医疗资源不足,医疗服务质量差。
然而,实际情况是,国家近年来大力改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农村居民医疗保障覆盖率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也在逐步提升。
4. 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大学生对农村问题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对农村就业、教育和医疗保障状况存在较大的不了解。
- 农村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大学生的参与和贡献。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大学生对三农问题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对农村问题的认知水平。
2. 鼓励大学生参与农村实践活动,亲自了解农村生活和问题。
3. 推动大学生开展关于三农问题的调研项目,并提炼出实用的解决方案。
通过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贡献,我们相信农村问题将得到更有效的解决,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an.2015第35卷第1期(总129期)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Vol.35(Sum No.129)DOI :10.15896/j.xjtuskxb.201501001[收稿日期]2014-06-2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3&ZD177)[作者简介]边燕杰(1955-),男,西安交通大学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农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机遇———基于全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实证分析边燕杰,肖阳(西安交通大学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49)[摘要]农村大学生是当前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采取群体比较的视角,研究农村大学生和其他相关群体的职业生涯机遇及其影响要素。
CGSS2010数据分析表明:(1)农转非大学生和城市大学生拥有相同的机会进入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拥有同样机会获得精英职业地位,经济收入水平不相上下;(2)即使获得了大学文凭,如果没有实现农转非,农村户籍身份也会降低农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机遇,单位地位、职业地位、收入水平都比城市大学生低;(3)在非大学生群体中,农转非也将提升农村背景的城市劳动力的上述职业生涯机遇。
文章性地提出当前城市劳动力存在六大社会群体的观点,通过实证分析,理清了户籍身份和高等教育对于职业生涯机遇的影响性质和程度。
[关键词]出生地;户籍身份;单位类型;职业类别;经济收入;CGSS [中图分类号]C9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45X (2015)01-0001-07农村大学生是我国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户籍制度的社会分层后果、检验高等教育的有效性的关键群体。
如果由于户籍制度的结构制约,农村大学生毕业以后在城市中求职难,不得不进入低端劳动力市场,工作收入大大低于城市大学生,那么,这不但表明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存在严重的户籍身份歧视,而且表明城市劳动力市场人为地贬低了人力资本的产能价值,严重浪费了可贵的高等教育投资。
反过来,如果农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机遇等同于城市大学生,户籍身份歧视只存在于未接受高等教育的进城农民工群体中,那么,这不但表明高等教育资源没有被浪费,而且表明大学学位是农村青年抛离户籍身份歧视的关键社会标示。
两种结果的政策意义截然相对,都十分重要。
社会现实如何呢?本文从关注农村大学生出发,在群体比较的视角下,借助《全国综合社会调查》(简称CGSS )数据回答这一问题。
通过研究可知,影响人们职业生涯机遇的直接要素有三。
第一,出生地是城市社区还是农村社区?第二,户籍身份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第三,获得了高等教育还是尚未获得高等教育?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城市现有劳动力划分为六大社会群体。
前三个群体接受了高等教育,即(1)来自城市的大学生、(2)来自农村但经历了“农转非”的大学生、(3)来自农村但没有经历“农转非”的大学生;后三个群体尚未接受高等教育,包括(4)来自城市的非大学生、(5)来自农村但经历了“农转非”的非大学生、(6)来自农村但没有经历“农转非”的非大学生(这个群体是通俗意义上的“农民工”)。
为了简化表达,我们上述六大群体分别称之为城市大学生、农转非大学生、未转非大学生、一般城市劳动力、农转非劳动力、进城农民工。
基于CGSS 数据,建立统计分析模型,比较六大群体的受教育机会、农转非机会、就业机遇、收入水平的群体差异。
在提出研究设计之前,让我们首先回顾一下已有的研究。
一、已有研究与未尽议题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开始建立一套全新的户籍制度来管理人口[1]。
研究表明,这套户籍制度发挥着四种功能:收集和管理住户人口信息、为资源配置提供数据基础、控制国内人口迁移、管理特殊群体[2]。
户1籍制度最为显著的社会分化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按户籍身份不平等地配置社会资源,城市居民大大优于农村居民;二是限制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从而固化了城乡居民的不平等。
1978年之后,我国逐渐放松了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开始允许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寻找非农工作。
进入20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涌入城市,成为城镇劳动力的主要组成部分[3]。
但是,户籍制度本身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
因为只有少部分人可以通过政策规定的途径(例如招工、升学、参军等)将农村户口转化为城市户口,即通常意义上的“农转非”,获得城市居民所拥有的制度资源[4],所以导致了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现象:他们的户口在农村原住地,虽然驻足城市生活和工作。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为2.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9%。
这些被称之为农民工的人们,虽然在城市工作,但普遍缺乏城市居民的权益[5],在工作性质、劳动条件、工资待遇等方面受到了种种歧视[6][7][8]。
研究者的关注点通常是农民工和城市职工的收入差距。
国家统计局[9]数据显示,2011年城市职工的月平均工资收入为3483元,而农民工只有2049元,相当于城市职工的59%。
在解释农民工和城市职工收入差距的诸多理论中,人力资本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占据主流地位。
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个人的教育水平、生产技能、工作经验等能力资质对收入的提升作用[10]。
李培林、李炜[11]认为,人力资本是城市外来人口工资收入低的主要制约因素。
邢春冰[12]利用2005年数据发现,外来人口的平均小时收入仅为本地居民的64%,其中90%的收入差别是由劳动者特征的差异造成的,教育水平的差异首当其冲。
德姆希尔等人[13]的研究也指出,农村移民在年龄、工作经验、教育水平方面均低于城市职工;他们认为,农村移民的“市场准入禀赋”(pre-market en-dowments)太低,其实指的就是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太低。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提出了另一个研究视角。
持这一理论的研究者认为,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是按照人们的户籍身份而分割的[14],其根本社会属性是歧视农民工:即使拥有同样的人力资本禀赋,农民工的收入还是大大低于城市职工。
王美艳[15]运用Oaxaca[16]工资差异分解模型,对农村工的收入歧视做了计量分析。
她首先区分农村迁移劳动力和城市本地劳动力两个群体,然后按照一系列个人特征分别计算每个群体的工资水平,最后累加计算两个群体的工资差异,发现76%的工资差异可以用户籍歧视来解释。
谢桂华[17]、邓曲恒[18]等人的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
在人力资本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框架下,现有的实证研究均关注农民工和城市职工两个群体的对比,但忽视了问题的复杂性。
现行户籍制度下,一部分出生在农村的个体已经通过政策规定的招工、升学、参军等渠道,将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
正在进行的户籍制度改革将迅速加大这一群体的规模。
那么,对于户籍歧视问题的研究,就不能简单地通过考察现有户籍身份来完成,而必须同时考虑人们的出生地和是否经历了农转非。
范芝芬[19]研究了这一问题,她的广州调查数据显示,与城市居民相比,农转非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反而更具优势,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机遇也更好一些。
这与一项全国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20]。
对于这种耐人寻味的实证发现,研究者通常归咎于样本的选择性偏误:农村中只有少数一部分人实现了农转非,而这些人是通过“极度正向选择”筛选出来的人,是农村精英中的精英,不能代表农村人的主体。
这就是在研究者中形成共识的“选择性假设”。
虽然“选择性假设”揭示了群体比较的复杂性,提出了群体内部差异性的问题和解释视角,但在分析户籍制度的社会分层后果方面依然有失正确性,理由有三。
第一,成功实现农转非的群体,约一半是通过高等教育的途径获得城市户籍的,并在职业生涯经历和地位指标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21]。
那么,促使这一飞跃的要素,究竟是农转非的户籍身份变化,还是高等教育所表现的优秀资质?现有研究没有给出回答。
第二,设定高等教育资质发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实证分析就必须将大学生群体独立划分出来,在这个群体中比较农村背景和城市背景的差异,而现有研究没有提供这个比较。
第三,设定户籍身份是众多关键影响要素之一,而在户籍改革的条件下,2002年以后大中专学生可以选择保留农村户籍,所以,尚未实现农转非的农村大学生,就成为检验是否存在户籍身份歧视的关键群体,与实现了农转非的农村大学生进行比较。
但是现有研究也没有提供这一比较。
为了解决上述未完成的研究议题,有必要将城市现有劳动力划分为六大社会群体,如本文开始的概括。
我们坚信,六大劳动力群体的划分,不但帮助我们更清楚地分析户籍制度对职业生涯机遇的影响,也将帮助我们明确判断高等教育对于可能的户籍身份歧视的弱化、驱除、否定的社会作用。
这种作用不但显示知识的力量,同时表明户籍身份歧视在经济生活中存在确定的社会性边界。
2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http://www.xbskb.cn;http://skxb.xjtu.edu.cn二、数据、变量和方法数据。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0年CGSS。
该调查采用四段概率抽样,各段抽样单位分别是区/县、街道/乡镇、居委会/村委会、居民住户。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调查时从事非农劳动的在职者。
考虑到大学生群体是本文分析的重要比较群体,我们将研究对象限定在21-65岁之间。
假定研究对象6岁上小学,18岁高中毕业后上大学,21岁大专毕业开始工作,22岁大学本科毕业开始工作。
使用这些假定虽然出现一定的估计偏误,但符合大学生主体。
因变量。
本研究考察人们的职业生涯机遇,用三个因变量来测量:单位类型、职业类别、经济收入。
单位类型包括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包括国有控股)、集体企业(包括集体控股)、私营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和个体户)。
根据我们的研究目标,职业类别考虑了管理精英、专业精英、非精英三种。
CGSS2010使用“1988年国际标准职业分类代码”(ISCO88)记录被访者的职业类型[22],本文将其转化为上述三类。
仿照谢桂华[23]提出的方法,管理精英包括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以及办事人员中有管理权力的人;专业精英是指专业技术人员;非精英是指非管理类、非技术类的职业,包括一般的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农林牧副渔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其他体力劳动者。
最后,经济收入是被访者2009年全年的总收入。
考虑到收入的非正态分布,在统计模型中我们对其做了对数化转换,使其满足正态分布的统计分析条件。
这一方法普遍应用于收入模型分析。
自变量。
本文的核心自变量是被访者的身份类别,这一变量是依据被访者出生时的户口性质、目前的户口性质、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三个变量生成的。
基于本文的研究框架,将被访者的身份类别分为六类:(1)城市大学生、(2)农转非大学生、(3)未转非大学生、(4)一般城市劳动力、(5)农转非劳动力、(6)进城农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