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的读后感汇编
读《常识》有感
读《常识》有感导语:读《常识》有感一本厚厚的《常识》,读了一个月,挑挑拣拣的也就读了三分之一,一方面因为这是一本时评集,很多话题已经没有新鲜感了,就没有去读,另一方面老梁的风格有点“闷”,不是我喜欢读的那种“喜怒笑骂”风格的杂文,实在没有一口气读完的欲望,连续读多了会犯困。
这样说并非《常识》写的不好,恰恰相反,梁文道的文章,完全可以用“静水深流”来形容,文字上波澜不兴,却很值得细细琢磨。
老梁的观点看似比较中庸,一般没有直接指责的意味,文章都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通过逻辑缓缓剖析。
感觉〈常识〉不错,我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有人告诉我,做人最重要的是懂得常识,你有了一定的生活常识,你也会一个好的生活。
于是在生活中我经常观察众人,有些人书读得不多,但是很会做人,也就是很懂得常识,八面玲珑,为人处世受人家肯定。
有些人呢也许可以说懂得很多专业知识,比如说英语八级,知识而广博,无事不晓无书不读,但是就是不会为人处事,不圆滑,到头来单位里没人肯定。
所以一听到〈常识常识就是普通知识,人皆共知的,直白无奇的。
然而,读梁文道的《常识》,却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些收获主要来自思维的深刻和思想的深度。
对新闻事件或社会热点的评议,不在于登高一呼出语惊人,而在于独具慧眼地剖析和揭示隐藏其中的脉络和题中要义,让读者不仅感到言之成理,而且有豁然开朗甚或醍醐灌顶的感觉。
当读者不仅将《常识》当成知识来学习,而且当成智慧来收藏时,作者也就在读者心中扎下了坚实的根基。
我常常在《常识》中捕捉到思想的火花,就如在小说中捕捉到情感的丰富和细腻,那同样是一种阅读的快感。
仅举几例以飨读者:比如说宣传与炒作,比如说市容与生计(单位里的电脑有摘录,再次编辑后补上)。
阅读的感受只有阅读之后才能体味,我想告诉你的是读《常识》,你不会后悔。
最新梁文道的常识读后感精彩4篇
最新梁文道的常识读后感精彩4篇常识梁文道著读后感篇一书名曰《常识》,正如梁氏自言:“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
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对人的绝对尊重是我们的常识底线我特别喜欢张-五-常老师的文章,文笔又好,娓娓道来。
两次短期出家,真剃头,但是头也不用太怎么剃,换一个袈裟过那种沙弥的生活,在寺院呆九天十天。
因为我学南传佛教所谓小乘,他们这些国家泰国、缅甸很习惯年轻人都去当几天和尚,很常见的。
主持人:我觉得这也是对日常生活的一个算是难得的醒察的机会。
为人的评价:他会双手给路人递名片哪怕成名之后,他第一次致电给人还会自我介绍:“你好,我姓梁,我叫梁文道。
”有人夸他,他听完总是说“想不到我写的这点东西都会有人看,真感谢你”。
梁文道在见面会上给十几岁的小朋友们名片,也都一一双手递过。
他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开卷8分钟》片尾处,梁文道说完就走,那种潇洒自信和戛然而止绝尘而去的感觉为粉丝津津乐道,彷佛一个好电影的结局。
他自己说,这不是表演,节目都完了还坐在那里假装看书才是表演。
他坚持观点但没有戾气人们都批评王朔时,只有梁文道说大家误解了王朔。
全民禁烟时,他公开表示欣赏抽烟。
哪怕在《一虎一席谈》这种气氛白热化的辩论节目里,只有他依然能保持慢条斯理。
你甚至忍不住想要挑战,这个人情绪底线会在哪里?他永远很认真据说梁文道每日睡五六个小时,有时候3天才睡10小时,所以才有办法做节目、开讲座、办免费杂志、写专栏,现在又出书,他对每件事都很认真。
但最讨人喜欢的,还是他很认真和你说话、很认真听你讲话的感觉。
他懂得等待窦文涛曾戏说,自己轻薄,许子东刻薄,梁文道渊博。
粉丝也爱拿《锵锵三人行》三者作比较,偶尔会先“不忿”其他嘉宾喜欢抢话,接着便带出,梁文道总是耐心听完,再发表自己的评论他是个明白人知道和明白是两个境界。
资深电视人王巍说:“中国公共知道分子和文化名人就五个明白人,王朔、陈丹青、长平、梁文道和80后韩寒。
常识读后感800字
常识读后感800字常识,顾名思义,即最普通的知识。
若是人尽皆知,则此书有何意义。
然而如今社会,人们总是忘记常识,甚至连常识也算不上的常识。
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常识读后感8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常识读后感800字篇【一】梁文道的书名《常识》,这是来自美国立国时期的托马斯?佩恩(Thomas Paine)的同名书,这位给自己取名“痛苦”美国之父,难以社会对个人的不公,英国对美洲的欺凌,写出了这本不到50页的小册子《常识》,却卖出了50万册(当时北美不过200万),它唤起了北美民众独立的信念。
在今天这本小册子依然被列为“改变美国的20本书”中第一本。
梁文道说过:“常识”是我很关心的一个概念。
所谓“常识”,就是一个国家、社会的游戏规则,是大家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东西。
他又说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
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通读全文,不可否认,梁文道有很高文学素养以及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措词用得好,讲得也很客观,在文章中,他并没有回避时下热点的问题,文章中他冷静而富有理性的观点,对于我们而言,是一剂清热解毒的凉茶。
在民间:政府的好帮手主题下,梁文道列举了在面对天灾时,日本政府迟钝的官僚系统与高质的公民,民间组织的捐献活动进行强烈的对比。
同时他又指出在08年次“百年不遇的超级大雪灾中,政府的缺陷与民间社会的的缺席。
作者认为在天灾面前,不应该只让有关部门去垄断救助,应该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强大力量。
在文章中,梁文道直接指出了政府架构条条块块间的不协,、机制的缺陷,、危机管理的不足与基础建设的脆弱的缺点,这是很多作者都无法做到的。
可以说梁文道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他是个斯文不失风趣的读书人,他讲的事情其实并高深,只是常识,至少是现代文明的常识。
常识的作用在于解惑。
不过,也并非大家经常谈论的东西就可以称为常识。
比如现在很多年轻人津津乐道的明星的八卦,绯闻。
与“常识”相对立的,应该就是“潜规则”。
2020《常识》读后感范文
2020《常识》读后感范文常识(Common Sense),由Thomas Paine (托马斯·潘恩) 于1776年发表的支持美国独立的小册子。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常识》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常识》读后感1有些作者把社会和政府混为一谈,弄得它们彼此没有多少区别,甚或完全没有区别;而实际上它们不但不是一回事,而且有不同的起源。
社会是由我们的欲望所产生的,政府是由我们的邪恶所产生的;前者使我们一体同心,从而积极地增进我们的幸福,后者制止我们的恶行,从而消极地增进我们的幸福。
一个是鼓励交往,另一个是制造差别。
前面的一个是奖励者,后面的一个是惩罚者。
社会在各种情况下都是受人欢迎的,可是政府呢,即使在其最好的情况下,也不过是一件免不了的祸害;在其最坏的情况下,就成了不可容忍的祸害;因为,当我们受苦的时候,当我们从一个政府方面遭受那些只有在无政府的国家中才可能遭受的不幸时,我们由于想到自己亲手提供了受苦的根源而格外感到痛心。
政府好比衣服,是天真纯朴受到残害的表征;帝王的宫殿是建筑在乐园的亭榭的废墟上的。
如果良心的激发是天日可鉴的、始终如一的和信守不渝的,一个人就毋需其他的立法者;但事实并非如此,他觉得有必要放弃一部分的财产,出钱换取其余的人的保护;谨慎小心的原则在其他任何场合都劝他两害相权取其轻,现在这个原则也促使他这样做。
因此,既然安全是政府的真正的意图和目的,那就毫无疑义地可以推断,任何看起来最有可能保证我们安全的形式,只要是花费最少而得益最大,都是其他一切人所愿意接受的。
为了清楚而正确地了解政府的意图和目的,我们假定有少数人在地球的某一个隐僻的部分住下来,同其余的人不发生联系;他们就将代表任何一块地方或世界上的第一批移民。
在这种自然的自由状态下,他们将首先想到社会。
千百种的动机都将鼓励他们趋向这一目标。
单单一个人的力量应付不了他的各种需要,他的心境又不堪永远寂寞,因此他不久就被迫寻求另一个人的帮助和安慰,而对方也有同样的要求。
常识读后感
我们把什么称作常识呢?大概是一些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成年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
梁文道先生的《常识》一书,虽然书中的内容的确都是常识,但都是被人们遗忘,或者说,是人们不愿意记起的“常识”。
这种书以梁文道的多篇时事评论组成,每篇内容之间的连贯性很小,我就分篇来谈谈的我的感受了。
第三篇里,梁文道先生提到了一种心理学上的一种游戏“fort-da”,他发现幼童有时会把自己藏起来,好让大人找不着,这时他们会感到格外的紧张,深怕大人会自此忘却他们,甚至趁机抛弃他们。
可是在这个躲藏的过程里,他们却又享受着刺激的快感,把它当成一个好玩的游戏。
然后,他们或者被发现,或者干脆耐不住性子自己跑了出来,与父母相拥团圆。
有学者认为这是自虐的基本形式之一;先是自我制造一个被舍弃被厌恶的状态,同时暗自咀嚼其中的痛苦刺激,于是可以期待破镜重圆的圆满幸福。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呢?看似是一种自虐的行为,但我认为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
当我们惧怕一件事情发生时,我们在潜意识里会否定这种不乐观的情况,但是因为不自信,我们会主动制造类似的不乐观情况来试探,在试探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愉悦。
所以我认为这种行为归根结底是因为不自信。
随着网络的发展,我们每天可以获取到的信息也越来越多,经常可以在网络上看到一些故事,比如汶川地震的时候,说日本救援队只像死者致敬却救不出活人,中国游客在日本受到不公平待遇,后来经过调查发现都是造谣。
这些谣言的出现正是上面所说的那种自我保护机制造成的。
虽说我们是抗战胜利国,但是很多国民打从心里依然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似乎通过这样的造谣可以让自己获得些许的优越感。
假如我们一直抱有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和我们有过过节的国家,我们又怎么可能与别人恢复友好呢?那么,又是为什么大家都会去相信这些一看就是编造出来的故事呢?因为他们在他们的心中有一套自己的评判标准,很多事情不管真相如何,在他们的标准里已经有了板上钉钉的评判结果。
近年来舆论的思考开始趋于一种很奇怪的方向,就是不管什么问题总能给你上纲上线。
常识的读后感
常识的读后感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以下是整理的常识的读后感,欢迎大家查阅。
篇一:常识的读后感什么是教育?怀特海和爱因斯坦说:“忘记了课堂上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那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能够经受住岁月的淘洗沉淀下来伴随孩子成长呢?“李的政涛说:”这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内容有没有跟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这就提出了教学内容生活化要求。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
“苏霍姆林斯基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旅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
他曾说:”宁静的夏天拂晓,我跟孩子们感觉和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情色彩上的细微差别。
“学生对这种直接观察生活的学习充满了情趣,提高了学习兴趣,不仅体验到生活的经验,而且还获得了美感经验。
”想让更多的教育内容在学生的世界中剩下,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让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沟通,让躲在象牙塔内的知识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当然这不是说把所以的课堂都搬到大自然中去,因为对于我们的教育现状来说不切合实际的。
不过,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和基础,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处处皆学问,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双慧眼活用教材,以课本为原点,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向学生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
记得有为老师在教学《赶海》这一课时,为了让孩子体会动词的妙用,也为了给孩子的童年留下一件趣事,便在班级了举行了包饺子比赛,让学生自己揉面团、擀面皮、调菜馅,还找动作娴熟的同学示范包饺子的动作,并介绍要点,一系列动词便应运而生了。
有了这样一个活动,相信“趣”字也会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了根,或许很多年以后,他们依旧会记得那自创的奇形怪状的饺子,会记得因好奇而调制出的五味夹杂的饺子馅的味道,会记得满教室飞舞的面粉。
教育内容的最终源泉来自于日常生活,一切儿童生活中的材料都可能成为教育内容,形成一种普遍而流动的教材。
《常识》读后感
读《常识》有感——思想着配着这个世界何为“常识”?托马斯·潘恩口中的“常识”是大多数人由于怯懦而不敢发声时被少数人说出来的真相。
他通过《常识》告诉人们:皇帝并没有穿衣服!书中用极其激昂、充满斗志的文字讨论了政权的起源及其目的,用极其通俗而深入人心的词句分析了当时北美的形势,指出北美“独立”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无论在当时北美的独立战争中,还是之后北美乃至全世界对自由与民主的探索中,他的思想都存在极其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篇战斗檄文,《常识》无疑是一篇极其成功的文章,其鼓动人心、激励大家拿起武器的作用无异于曾国藩讨伐太平天国前写下的一篇著名的文章——《讨粤匪檄》,曾国藩的这篇文章充满了高度的智慧。
太平军中人人互称兄弟姐妹,曾国藩反驳道“这群混帐,不让人们称自己的父母为父母,只能称兄弟姐妹,这是对传统伦理的践踏,人人得而诛之”;至于太平天国“反对孔孟,独尊上帝”的理念,曾国藩则利用这种不迎合中国人几千年来深入骨子里的思想道德观念,从精神上给予重重的一击,同时鼓舞了自己湘军的士气。
与曾国藩无异,托马斯潘恩从宗教思想的角度出发,写道“让我们的宪章遵从上帝的话语,以《圣经》为根据,为宪章加冕。
在北美,法律就是国王;而在专制政府中,国王就是法律。
”多么振奋人心,多么令人热血沸腾的号召啊!潘恩知道,大炮才是国王的律师。
在地位不对等的时候谈自由、谈人权,决定结果的是武力而非正义。
且不说双方实力悬殊,在有一定谈条件的实力的情况下,会有人与国王谈条件吗?极少。
是思想的镣铐,是狭隘的个人主义导致了鲜有人发声——谈了,是乱臣贼子;不谈,可以奢求封妻荫子。
北宋末年,奸臣当道,政治极其腐败,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深知如此的宋江,却囿于“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的思想,在个人对皇帝的“忠”与对兄弟的“义”之间,在个人“封妻荫子”的理想与救百姓脱离水深火热之间,均自私地选择了前者。
再回到曾国藩。
他也知道当时皇帝无能,政治黑暗,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常识》读后感
《常识》读后感《常识》读后感1刚放寒假,妈妈从图书馆借来一本书,名字叫《聪明孩子必须知道100个科学常识》。
一拿到这本书,我很激动,迫不及待、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这本书合适孩子看,因为有漫画,图文并茂,孩子很容易从中学到必须知道的一些科学常识,例如:蜜蜂为什么要采蜜?鱼为什么要吐泡泡?花会咬人吗?世界上为什么没有蓝玫瑰?……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世界上为什么没有蓝玫瑰?大多数人认为蓝色是敦厚善良的代表,但是花市上没有蓝色的玫瑰呢?这是因为玫瑰花没有生成蓝色翠雀花素所需的“黄酮类化合物3,5——氢氧化酶”。
(其实我也不懂这是什么意思,但是至少我知道了世界上没有天然的蓝色玫瑰。
呵呵。
)人们因为喜爱蓝色玫瑰的花语,所以经常用色素把玫瑰染成蓝色的,相信不久的一天,花市上一定会出现蓝玫瑰的身影,到时一定引来众人的羡慕的眼光。
读了这本书,我对科学有了浓厚的兴趣,也弥补了我的科学知识不够丰富的不足,相信你们读了这本书,也会跟我有一样的感受。
让我们畅游在科学的海洋里吧!《常识》读后感2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这本书带着严肃、认真和尊重的态度,引领我们找回和确立常识、倾听和理解常识、再思并创造新的常识。
对常识的遵循和坚守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基本素养和道德底线。
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
使我想到这样一个故事:当有人问罗丹是怎样从粗陋的岩石中雕刻出的世界上著名的雕塑“巴尔扎克”时,罗丹说,他一直在岩石中,我不是从岩石中雕刻而是把他从岩石中唤醒了。
教育的本质如此,管理的本质亦如此。
管理有的时候需要规范,有的时候需要雕刻,但管理是发挥人的潜质的事业,人的潜质到底如何连人自己都不清楚,一旦被唤醒将是不可估量的力量。
因此,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信任、理解与尊重,管理在于发现,在于倾听,更在于唤醒。
在学校这样一个人群聚集的地方,人是主体,我们每天看到的只是人的行动,每个人都似乎在静静地走着,安分地工作着,实际上每个人都头脑所思所想都是不同的,每个人工作的目的也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利益追求更是不同,也许我们雕刻出的规则能够管得住行为,但是却难以管得住思想,因此有人说,校长的管理是教育思想的管理。
《常识》读后感
《常识》读后感作为一本经典的哲学著作,Thomas Paine的《常识》以其鲜明的思想、犀利的言辞和深刻的洞察力,震撼了我内心的深处。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其对于个人、社会以及历史进步的重要性,也对于人类智慧和勇气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常识》一书以鲜明的观点力挑战了当时美国的殖民地统治并提出了美国独立的主张。
我被作者对于自由、平等和民主的追求所打动。
书中,Paine反复强调人们应该摒弃盲从和传统的束缚,以理性和坚定的信念来面对时代变革。
在阅读中,我深刻认识到人民的力量是改变社会的关键。
作者鼓励人们追求自由和民主,坚定地相信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
他指出,不应该听从个人或者国家的专制统治,而是要为了整个社会的利益而奋斗。
这让我想到了当今世界上很多人们争取自由和平等的努力,例如在非洲和中东的民主运动。
同时,我也被作者对于殖民主义的批判所触动。
他揭示了殖民地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行为,呼吁人们反抗这种侵略。
这让我深思,现代社会中,还有很多地方存在着不公平和不平等,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摆脱这些陈旧观念和体制束缚,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世界。
另外,书中展现出智慧和勇气的力量。
Paine深信只要人们拿起思想的武器,敢于追求真理,就能引领社会前进。
他以简洁有力的文字让我认识到,一个人即使再普通,只要秉持良知,就能带来巨大的改变。
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敢于质疑和挑战,不怕面对困难和压力,勇往直前。
这种信念和勇气的力量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阅读《常识》的过程中,我对于自由、平等和民主等人类智慧的伟大成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激发了我思考自己所处的时代,发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
它教会了我勇敢地发声,关注社会问题并为之努力,尽自己的力量为这个世界带来积极的改变。
总结起来,《常识》是一本令人深思的著作,它引发了我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系列思考。
通过思辨和自问,我明白了拥有常识的重要性,以及理性和勇气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常识》读后感
警世、警人、警言——读《常识》有感中国有多大?真正的社会是怎样的?全世界的信息无时无刻地发生着变化,却只能通过我的一双眼睛来粗略地浏览,只能主观地产生出一种片面的想法。
而我们正是需要像梁文道一样的时事评论家、半个文人墨客,去全面地共享资料、观点,去弥补我们稀缺的一个角度。
就如这本书《常识》扉页上注明的:“如若觉得这些奇怪,可谓这是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前言梁文道,时事评论知识分子者是也。
其所著的《常识》,一针见血地谈及中国社会种种弊端现象,看完他的资料后,又成了心中不可替代的一位文人。
通读全文,不可否认,梁文道是一位用思维贯穿文字的作家,精辟的措辞用得恰当;他充分运用了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高质量知识,去权衡这个社会的各种现象,大到地震,小到一句话。
他认为,一名有良心的时事评论家所写的文字,不应该具有现实意义——因为,批评和怀疑才是一位时事评论者的天性。
在字里行间,他没有回避当下热点的问题,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实事求是是他给我最大的印象,从事情的开始到结束,甚至之前的征兆,社会流行说法未及提到的、很能说明问题本质的一条一条透彻得分析,没有避讳,也没有故弄玄虚,反映最真的思考。
尽管如此,这毕竟是一个叫作梁文道的人的世界观,是他的常识,可是起码反映了一些见解,借用作者的话说,“世界的梦想并不是人人都能会说英语,而是人人拥有普遍的共识”。
对“常识”的解读这本称为“常识”的文集来之不易,仅这两个字的立意,不只是向美国作家托马斯佩恩致意,归宗于知识分子的传统,而且“常识”寓意丰富,在梁文道的笔下,就蕴涵有三种层面:第一种意思就是我们日常生活所谓的常识,在生活中基本存在却有不可缺失;还有一种就是作者所谓的,“被埋在底下,或者跟我们另一些常识相互矛盾,被我们扔到一边去了,可谓缺失的常识”,比如说“潜规则”;另外一种常识,可以说是人际关系,或者是公共情怀。
在梁文道看来,我们社会通用的所有常识之间是断裂的,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点与点之间存在很大的空袭,导致了不同轻重缓急的矛盾。
常识读后感
常识读后感《常识》是胡适先生于1918年出版的一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化的书籍。
该书以20年代初期的中国社会为背景,以社会现象为切入点,以许多搞笑的小故事为引子,阐述了作者对中国人常识水平的批评和反思。
这本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以其深度和广度的思考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首先,胡适先生在书中非常明确地指出了中国人普遍缺乏常识的问题。
他指出,中国人缺乏常识,是因为他们没有受到系统的教育,没有接触到世界的先进知识。
中国是一个封闭的国家,传统观念和习俗束缚了人们的思维,使他们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
胡适先生希望通过这本书,向中国人介绍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和现代思维方式,以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其次,胡适先生在书中批评了中国人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问题。
他认为,中国人善于模仿,但缺乏创造力。
这是因为中国的教育体系过于注重死记硬背和传统观念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胡适先生呼吁中国人改变思维方式,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立足。
然后,胡适先生在书中提出了培养人们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重要性。
他指出,中国人过于盲目地信任权威和权力,缺乏对权威和权力的批判精神。
这种盲目的信任导致了许多问题的发生,并且使中国人无法实现个人独立和社会进步。
胡适先生认为,只有通过独立思考和对权威的批判,才能实现个人的自由和社会的进步。
最后,胡适先生在书中详细阐述了中国人对文化和艺术的追求。
他指出,中国文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但现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产生了种种误解。
他呼吁中国人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去接触和学习西方文化,以丰富自己的思想和视野。
通过阅读《常识》,我不仅对中国社会的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人的常识水平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胡适先生的批评和反思具有启发性和警醒作用,让人们反思自己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读完这本书,我也开始思考自己是否具备足够的常识以及是否存在缺乏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问题。
《常识》读后感
《常识》读后感
在阅读《常识》后,我深刻地意识到其所包含的思想和观点对于推动历史进程以及塑造社会改革有着巨大的影响。
这本书强调了人民的权利、自由和民主,以及反对君主制度和不公平的统治。
潘恩以直白、清晰的语言,向读者阐述了为什么应该寻求独立,反抗不合理的政治体制,并探讨了一个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架构。
在书中,潘恩提出了许多引人深思的观点。
他强调国家应该是建立在人民的意愿和支持之上,而不是建立在王权和特权上。
他通过深入的分析,阐述了英国君主制的弊端,并提出了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的理念,让人们能够参与政治决策,实现公正和自由。
这些观点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尤其是在强调民主、平等和人权的背景下。
同时,《常识》也对于激发民众的情感和行动具有重要作用。
书中的激情言辞和强烈的呼吁激发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热情,促使人们站起来,反抗压迫,争取自由。
这种鼓舞人心的语言也在其他历史时刻和社会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传递了信念和决心,推动社会变革。
综上所述,《常识》不仅是美国独立运动时期的重要文献,更是一本具有普世价值的著作。
它提供了有关自由、民主和人权的深刻见解,鼓励人们坚持正义,推动社会进步。
这本书的影响力延续至今,仍然是一本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著作。
龙应台常识读后感
龙应台常识读后感龙应台的《常识》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思辨的书籍,通过对历史、文化、人生等方方面面的深入探讨,引发了我对世界的新思考,也让我对自己的认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书中,龙应台以她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对一系列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她以平实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许多复杂的问题,引导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
她的观点犀利而不失温柔,让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
在读完《常识》之后,我对自己的认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人性、社会、历史的问题,让我反思了很多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
尤其是在面对自己的成长和生活中的困惑时,书中的智慧给了我很多启发。
我开始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处境和选择,不再轻率地做出决定,而是更加理性地分析和思考。
书中也提到了很多关于历史和文化的问题,让我对世界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文化的探讨,我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有留意到的细节,也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也更加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和历史。
通过《常识》,我也学会了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不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是更加深入地去探究事物的本质。
书中的智慧启发了我对世界的认知,也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划。
我开始更加积极地学习和思考,也更加珍惜自己的时间和机会。
总的来说,《常识》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思辨的书籍,它不仅让我对世界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认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通过对历史、文化、人生等方方面面的深入探讨,龙应台引发了我对世界的新思考,也让我对自己的认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智慧的结晶,也是一本对人生有着深刻启发的读物。
我相信,《常识》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一本重要的书籍,它将在我的成长和思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托马斯潘恩常识读后感
托马斯潘恩常识读后感首先,《常识》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之一是潘恩对专制统治的批判。
他清晰地揭示了过去的君主制度是如何违背人民的权利和正义的。
他嘲讽地说:“以冠冕堂皇的名义束缚人类,封锁他们的嘴巴”,形象地揭示了君主制度对人民言论和思想自由的压制。
他还指出了国王的地位是出于家族血脉,这种世袭制度是对公平竞争和平等机会的否定。
潘恩声称,人们应当相信理性和公正,而不是盲目追随政府的权威。
这种对专制统治的批判使我对现代政治制度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也激发了我对权力平衡和民主治理的研究兴趣。
同时,《常识》中表达的对人类自由的渴望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潘恩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不容任何形式的奴役和压迫。
他写道:“……每个人都应当享有自由的权利,权力不应当用于奴役他人……”。
他主张废除国王制度,建立一个由民众直接参与的政治制度,他相信,只有真正的民主才能保证人民的自由和权益。
这种对自由的追求深深地触动了我,我开始思考人类自由的本质和如何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此外,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对英国的统治也做了深入的分析,并批评了英国政府对美洲殖民地的剥削。
他指出,英国政府对殖民地的敛财活动是对美洲殖民地人民权利的侵害,是对人类自由的抑制。
潘恩主张美洲殖民地从英国独立,建立自己的政权。
这种反殖民主义的思想也影响了我对国际关系和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解。
我开始思考殖民主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实现平等和全人类的发展。
最后,《常识》给我留下的另一个深刻印象是潘恩对革命的呼吁。
他在书中劝说美洲殖民地人民不要再容忍英国的压迫,而是要起来反抗。
潘恩强调,人民有权利推翻不公正的政府,追求更美好的社会。
他书写道:“我们不应该有任何原则上的顾虑,因为我们的权力和国家存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决心和行动。
”这种对革命的呼吁激发了我对社会变革和革命斗争的思考。
我开始思考如何通过平和的方式推动社会变革,如何平衡秩序与变革之间的矛盾。
常识读后感
阅读《常识》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作者托马斯·潘恩对于美国独立和民主理念的热情与坚定。
这本书在当时对于美国民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他们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的信念。
潘恩在书中详细阐述了英国对美国殖民地的压迫,以及美国民众为争取独立所付出的努力。
他强调了政府的目的是为民众谋求幸福,而非压迫和剥削。
这一观点对于当时的美国民众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使他们更加坚定地走上独立之路。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潘恩对于民主、自由和平等的追求是永恒的价值。
他的观点在当今世界仍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提醒我们要珍惜民主制度,捍卫人权,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此外,《常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简练明了,观点鲜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潘恩的文字激发了我对民主理念的思考,也让我更加敬仰那些为民主事业奋斗的人们。
总之,《常识》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民主、自由和平等是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不断学习,努力传播这些理念,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常识》读后感
《常识》读后感常识是一种珍贵的财富,它可以指导我们正确的判断和行动。
《常识》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引发了许多内心的思考。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常识的定义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知识,觉得它与智慧没有太多的关联。
然而,通过阅读《常识》,我才发现常识其实是我们生活的基石,它贯穿于我们的方方面面。
作者在书中通过丰富的案例和逻辑思辨,使我明白了常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应用常识来解决问题。
书中的第一章讲述了日常生活中常识的应用。
作者以生活中的小事例,如为什么要先洗手再吃饭、为什么要保持公共场所的卫生等,揭示了常识对于个人健康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身边的很多琐碎的规定和习惯其实都是建立在常识的基础上的,不了解和不遵守常识会导致各种问题的发生。
在书中,作者还用大量的案例讲述了常识在职场中的重要性。
职场是一个复杂而竞争激烈的环境,仅仅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
在处理工作关系、解决问题、与同事合作时,我们需要运用常识来正确判断和决策。
书中提到了一位职场精英的故事,他之所以在职场上脱颖而出,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能力过人,更是他对于职场常识的把握和运用恰到好处。
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深信职场成功离不开对常识的理解和运用。
除了日常生活和职场,书中还讲到了常识在社会问题上的应用。
社会问题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解决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政策和资源,还需要人们对于常识的认知和运用。
通过分析现实中的社会问题,书中揭示了常识在社会决策和公共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只有基于常识的思考和行动,才能在社会问题中寻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通过阅读《常识》,我意识到常识不仅仅是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更是我们判断和行动的基础。
了解和运用常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工作和解决问题。
它是我们智慧的源泉,决定了我们的成功和幸福。
在读完《常识》后,我更加珍视常识的学习和应用。
我会保持对于身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不断丰富自己的常识库。
我相信,只有掌握了足够的常识,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和挑战,实现自己的价值。
读百科常识读后感
读百科常识读后感读完百科常识,我感觉就像脑袋里开了一场超级酷炫的知识派对。
以前我觉得自己知道的事儿就像个小水洼里的水,读完这个,那直接变成汪洋大海了。
比如说那些关于历史的部分,我才知道原来古代世界各个地方的人都有着那么奇特又有趣的生活方式。
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时候,我估计就像咱们现在拼超级复杂的乐高积木一样,只不过他们的“积木”是巨大无比的石块,而且还没有现代的工具,这简直就是人类智慧和毅力的超级大挑战啊。
再看咱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那可真是厉害得不像话。
造纸术就像给知识安上了翅膀,要是没有纸,咱们现在读书写字可能还得在竹简上刻字呢,那可太费劲了,估计一篇作文写完,胳膊得粗一圈。
还有那些科学知识部分。
我以前只知道地球是圆的,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不会掉下去,看了百科常识才明白什么叫万有引力。
这就像地球是个超级大磁铁,把我们都牢牢吸在它的表面,不过这个“磁铁”可不会吸走我们的铁制品,不然我们出门都得小心被吸到地上去了,哈哈。
再说说动物的知识,有些动物的生存技能简直绝了。
变色龙能根据周围环境改变颜色,这要是人类也有这本事,捉迷藏肯定无敌了,想藏哪就把自己变成和环境一样的颜色,别人找破脑袋都找不到。
百科常识里还有很多关于艺术的东西。
我发现艺术真的是无处不在,不管是一幅画、一首歌还是一座雕塑,都能传达出好多好多的情感和想法。
以前看那些抽象画觉得莫名其妙,现在才知道那是画家在用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世界。
就像有些画家把自己的孤独画成一片模糊的色彩,或者把自己的快乐变成一些跳跃的线条。
这让我觉得艺术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宝藏,只要你愿意去探索,就能发现无数的惊喜。
不过呢,读百科常识也有点小烦恼。
就是里面的知识太多太多了,感觉自己的脑子像个小仓库,都快装不下了。
有时候刚记住这个,又被那个吸引过去,结果前面的差点就忘了。
但这也说明这书就像个知识的大超市,应有尽有,每次看都能有新的收获。
总之呢,读完百科常识,我就像变成了一个知识小超人,虽然还不是无所不知,但感觉自己已经朝着那个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百科常识读后感
百科常识读后感读完百科常识那感觉就像是脑袋里开了一场超级大派对,各路知识大神都来蹦跶了一圈。
以前啊,我觉得自己就像生活在一个小盒子里,只知道周围那点事儿。
但是看了百科常识,好家伙,这盒子一下子被撑成了宇宙那么大。
我知道了原来在遥远的古代,埃及人能建造出那么宏伟的金字塔,那些巨大的石块到底是怎么搬上去的?这到现在还是个让人挠头的大谜题呢。
感觉古埃及人就像是一群神秘的建筑魔法师,在沙漠里施展着令人惊叹的魔法。
还有那些千奇百怪的动物知识。
你知道吗?海马是由爸爸来生孩子的!这可把我惊到了,我以前一直以为生孩子这事儿是妈妈们的专利呢。
就像在动物界突然发现了一个超级大反转的剧情,海马爸爸挺着个大肚子的画面一脑补,就特别有趣又神奇。
说到植物呢,猪笼草居然会吃虫子!我就想啊,这植物是不是偷偷上过什么捕食者补习班啊。
它那像小瓶子一样的捕虫笼,就像为虫子们设下的甜蜜陷阱,小虫子们傻乎乎地飞进去,就被猪笼草给“吃”掉了,这简直就是植物界的“狡猾小能手”。
在天文部分,宇宙的浩瀚无垠更是让我目瞪口呆。
地球在宇宙里就像沧海一粟,那么多星星,那么多星系,感觉自己渺小得像一粒尘埃。
可是又觉得很兴奋,原来在这么大的宇宙里,有着数不清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
说不定哪一天我们就能找到像地球一样有生命的星球,和外星小伙伴们来一场跨星系的派对呢。
看了百科常识之后,我就像变成了一个知识界的小海绵,疯狂地吸收着这些有趣又有用的东西。
而且它还让我明白了,这个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要精彩得多。
每一个小知识都是打开一扇新世界大门的钥匙,我现在就迫不及待地想去打开更多的门,看看门后面还藏着哪些好玩的事儿呢!。
常识读书心得800字汇总
常识读书心得800字汇总《常识》是一本当代青年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常识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常识读后感1我一直自诩比较喜欢杂七杂八的东西,对喜欢的东西也从来不深挖,最多在最爱它的时候做一点了解,因此了解的多半是一些浮光掠影式的东西,豆瓣网,知乎网和果壳网是我经常逛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在不间断更新一些零碎的小知识,这非常合的我口味.初看到梁文道先生的这本名为《常识》的著作时,我以为它是各种生活冷知识.普及各种科学常识的书,但是看了简介才发现,这本书刊载的内容是梁文道先生近两年来撰写的时评文字结集,谈及整治.民主.民族.教育.新闻自由.公民道德等诸多方面,因此是一本时评集之类的文章.文字风格犀利,文章主旨清晰,论述简洁有力,往往一针见血命中问题之要害,其文字在带给读者阅读快感之余,非常催人深省,正如梁氏自言:〝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那什么是常识呢?梁文道反复说过,比如说三聚氰胺的时候,人人都在大谈造成奶粉业丑闻的是〝企业责任〞,这是很荒.唐的.因为我们不能下毒嘛!不能下毒,不能去害人,这本来就是一个极其基本的常识嘛,怎么把这些基本的都忽视了,而去对莫名其妙的〝企业责任〞大谈特谈呢?梁文道说,这就是缺乏常识的表现.他把他的这本文集命名为〝常识〞,是因为世上的荒.唐事,多是由于常识稀缺.一切似乎都有了一个既定答案,便不去多想,便理所当然.然而可贵恰恰在于对一件事的反复思考,甚至挖掘其本质,尽量减少认识盲点,才能使自己不至于愚昧,而不是一旦认识,便欣然接受.这一再需要挖掘的东西,其实就是常识本身,说简单,也并不简单.因为最真实的东西总要被层层迷雾笼罩,就像《革命之路》里所说:〝人们从来没有忘记真相,只是更好地学会撒谎.〞当撒谎成为习惯,即使知道真相,也很难把它们拎出来,认真地当回事.常识之后应该提倡什么?大概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吧?两者谁应该在前,谁应该在后,这也是个问题.我们要仔细那些总是热心地想把他的〝常识〞(其实也包含着他的价值观)兜售给我们的人,他们往往是想让我们变成跟他一样的人.因为常识很快会变成共识.有了这样的共识,在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人群很容易就被割裂成一个又一个的小圈子,彼此诋毁,老死不相往来,最终走向自恋的尽头.常识读后感2《常识》至今仍被奉为经典,乃美国奠基档之一.而我读的是梁文道的《常识》,作者梁文道说去这个名是为了向前人致意,归宗于这种公共知识分子的传统.除此之外,作者所说的〝常识〞也有着丰富意蕴.本书的〝常识〞也许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却不会有多少人在意,甚至对那些错误〝常识〞已经深入骨髓却毫不知情,这种错误的〝常识〞比那些错误的〝生活常识〞.〝健康常识〞更危害人,这种危害深入内心甚至会慢慢渗透到表面,这种危害不止给个人带来危害,更会使整个社会开始陷入危难之中,是整个国家陷入灾难之中.这不是危言耸听,是对处在这个社会中的我们一个大大的警醒!关于时事的评论应该是人们最快遗忘的文章,因为时事发生的实时性,可是却有一种情况让时事评论不朽,看就是你说的那些事老是重复出现.比如几年发生的矿难,评论家煞费苦心地分析它的成因,推介善后的处置,指出杜绝它再度发生的方法.结果它不只没有消失,反而更加频密地发生.如果时事评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那么现实的屹立不变就是对它最大的讽刺了.而我们就是处于这样的时代,一个时事评论能成为不朽的时代,于是梁文道发出了〝江山不幸诗家幸〞的感慨.这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理解当代中国的七十张关键切片〞,下篇为〝窥视世界的局部角度〞.上篇让我认清中国现状,下篇让我了解世界格局,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上篇.在《自虐》这篇文章中,写到了这些年常发生的事,就是总有些人冒充日本人的口气在网上发表各种日本人优于中国人的观点,可就是有那么多的网友不管其言论是否真实,还在继续添油加醋.我们不只可以看见人对偏见的执着,还会发现这种情绪表达方式的怪异.它分明就是一种自虐,我们硬是想证明日本人对我们有多歧视,似乎在寻找着一种残酷怪异的快感.为何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作者分析说这是自信心的欠缺,似乎得不到预期中的彻底道歉.真诚拥抱,我们就永远无法停止这种近乎自虐的荒诞行为.要想停止这种自虐行为,就必须自信起来,要对自己国家自信,对自己民族自信,才能抛开所谓〝日本人优于中国人〞的思想.还有一篇文章让我醍醐灌顶,这篇文章开头讲的是20年李连玉书记开完十七大返乡全市,全市举行盛大欢迎仪式的盛况这件事在网上受到了网民的热烈批评,但批评的字眼都是几乎离不开〝土皇帝〞和〝劳民伤财〞等词.但是在作者却发现了一个更根本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会是件〝喜事〞?看媒体在报道代表们投票的场面,也循例有欢乐的音乐当,与一般国家的国会要不喧哗闹腾,要不鸦雀无声的情况大异其趣.但我们似乎都忘了人大会议应该是件正事,不是结婚生小孩一类的喜事.人大会议影响着中国未来的走向,本身是庄重严肃的,用〝喜事〞二字会贬低了它的真正意义.像李连玉书记这样的代表去参加会议是他分内的责任,就像一个学生去上学,一个工人去上班,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他们的家人有必要在家门口放鞭炮恭贺上课成功上班成功吗?于是我们发现,李书记的根本问题是他已经忘记了代表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诉说要求的,我们何时看到主人为了仆人做了该做的事就放鞭炮烟花来庆祝的呢?这是作者20年的观点,可是在现如今却发现仍然适用,每到人代大会还能发现许许多多纯粹作秀的提案,一些无意义的花边新闻,俨然淹没了会议的严肃庄重.这本书虽然都是时事评论,我却读了这么多遍后仍觉得使用于这个社会,这个浮躁的喧闹社会,〝毒牛奶〞事件.〝地沟油〞.〝有毒蔬菜〞等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上海高楼火灾〞.〝甬温动车事故〞.〝河南矿难〞等事故反映着各个政府部门职能的缺失;〝郭美美〞事件.〝上海高楼火灾善后作假〞事件.〝卢美美〞事件等揭露着这个社会的贪婪与罪恶……时事评论的不朽是这个社会的讽刺.读完文道先生的《常识》以后,先生洞察事件的能力,可望不可即,但却让我拥有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我们曾经固执的见解和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部分的感知能力,并同时乐于这种损失,至少换取了社会大众的理解.〝常识〞的标签,往往能使我们变成〝皇帝的新衣〞中的成年人,而不再拥有小孩的那种畅所欲言.所以,我们并不缺乏常识,但是其中有太多倍标签化的〝常识〞,于是我们总是被所谓的〝常识〞引导.也期待这种引导,而忘却了其原义.常识读后感3这几天看梁文道的《常识》,觉得写得挺好.首先说书名吧,我是这样理解的,常识,顾名思义一般人应该知道,而作者在书中讲的一些道理恰恰是当下很多人〝不知道〞的,原因或者是麻木,或者是装不知道.正如鲁迅笔下曾经描述的,我们这个社会有太多麻木的〝看客〞.起名〝常识〞,我理解是想唤醒民众的意识.其次,我觉得作者的语言挺讲究技巧,可能是资深媒体评论员的缘故,说话比较有分寸,既点到了问题的实质,又不过头,也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的空间.所以,他才可以继续评论,这大概也是今天许多媒体评论员应该学习的地方.再有,从作者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这一点,在当下尤为珍贵.关于〝知识分子〞,前一段时间,看到黄万盛的一篇《西方知识分子的困境和理论》文章,其中介绍到,〝康德曾经认为,所谓知识分子,是自觉地将人类进步的责任和道义扛在肩上的人.〞而在我们国家,一段时间知识分子被误解为是〝有一些知识的人〞,〝______在_57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文章中认为,凡是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人都是知识分子.也就是说,他把知识分子和文化程度的高低联系在一起.〞这两种解释的本质显然不同.这就难怪从当下的一些〝知识分子〞身上很少看到社会责任感了,一些〝知识分子〞不是自觉地将人类的进步和道义扛在肩上,因此,一些有点知识的专家.学者成为某个政党.某个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也就不足为怪了.反思我们的教育.医疗.住房改革以及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曾经走过的曲折道路,不能不让我们对一些所谓的〝知识分子〞提出批判.而所有这些,都源于当下的一些〝知识分子〞太过于功利化了,太过于缺乏社会责任感了!言为心声,文以载道.读梁文道的文字,不觉让我为之一震,大呼过瘾.然而,感觉当下这样的文字太少了,读这样文字的人也太少了!常识读后感4最初认识梁文道来自凤凰的《锵锵三人行》,那标志性的寸板头,一副中式的着装,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与其着装成鲜明的反差的是其欧化的思想和言论,与带着上海人特有狡黠的徐子东构成了的铁三角让这个节目内涵不止停留在嬉笑怒骂中.梁文道除了在凤凰做节目还经常写书著评,《常识》一本主要就是收集其发表于报端的杂文集,篇篇千余字数,短小精悍,针砭时弊.由于很多是时评,所以近期的热点爆点都一网打尽,读起来代入感还是很强,大呼过瘾.看他的杂文很容易联想到另外一个人---鲁迅.两人不仅在外貌上有相似之处,对于针砭时弊,敢说敢写也是一脉相承.所以梁文道在后续中出现感谢出版社的老师的勇敢,居然愿意出这部书的话语.但是与鲁迅的字字见血,毫无情面相比梁文道无疑温柔了很多,带着传统文人的某些中庸之道.很喜欢的另外个作家陈丹青也这样说过〝我不主张继承这种精神,因为谁也继承不了.继承不起,除非你有两条以上性命,或者,除非你是鲁迅同时代的人.〞《常识》全书有364编短文构成,洋洋洒洒,涉及的内容也是方方面面,下到社会热点上到国际形势,从体制到愤青,从范跑跑到奥巴马,从足球到《京都议定书》.由于都是时评,文字显得通俗易懂,当然作者的本意也非如次,在每篇的简短的文字中巧妙的将现代文明的常识暗含其中,让普通读者阅后也能恍然大悟或者若有所思.比如《自虐》一文,对于网上网上一边倒的反日倾向做了佛洛依德式的分析,原来编撰日本人歧视中国人的传说,可以看出是自信心的的缺乏.在文《文化入侵》故宫星巴克的伪命题中剥开层层面纱还原事情的本质,我们终于看清楚这并非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个定位问题---管理者的定位问题.在《低俗》---为什么当官者得人品味特别好,我们看到关于媒体低俗化中政府的〝保姆行为〞.在《幽默》---为什么我们笑不出中,中国人的笑脸去哪了呢,恶搞难道是我们的第二张脸?《常识》一书,在我看来书中最宝贵最打动我的东西还是梁文道的〝人文关怀〞,虽然这个词已经被用滥了,可我一时真的想不到更合适的词.我所说的人文关怀就是能够关注这个世界芸芸众生中最普通最大众的那部分人,关注他们的价值和尊严,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另一面,他在文中让授人以渔的用心良苦,让我们每读一片,都会感叹这些逻辑思维,或哲学伦理或是现代文明的常识为何我们离开我们太久,这些常识我们都还远远不识,这一点,梁文道和这本《常识》殊为可贵!常识读后感5《常识》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时事评论集,但它却更像是一本充满智慧的提醒世人一些什么的书.名为〝常识〞,但看了之后,发现用〝常识〞命名真是匹配,虽说是常识,但却是隐藏在事实真相背后不为大众所关心所反省到的层次,也就可以直接说是真相,是令人深思的真相,本来普通的知识.常理.在此,我对敢于说出背后真相的梁文道先生表示敬意,同时也对我自己被某些世事迷惑而感到羞愧.梁文道先生谈了许多现在看来是颇为敏感的话题,就例如〝日本问题〞和〝网络信息问题〞.〝日本〞问题可以说是非常让当今中国人异常敏感的话题:当今时代,反日本的激进分子的数目呈现有增无减的趋势,在他们看来,日本犯下的罪行是不可原谅的,不把日本置于死地就不罢休.就像当时无聊人士疯传于QQ群的反日宣传的邮件一样,把日本人民说得个个都充满了邪恶.他们没有弄明白历史是什么和自己所要反对的对象是什么,所以他们就盲目激进,盲目地反对日本.其实,历史是可以记得但不能记恨的东西.我认为历史上种.种人类无知所犯下的罪行,我们可以记住,可以了解背景了解精神层次的东西,但我们不可以把历史上别人犯下的罪行发展成为对他们国家一切的仇恨.我曾听说过一个极其反对日本的人,他生活中凡是一切有出于日本的东西他都不碰,他说他活得极快乐,因为周身处处都可见到中国制造.而我觉得他其实活得很痛苦,历史的日本是曾犯下滔天罪行的,现在的日本也不消停,我们依然会记得,看清楚.但是日本国家的科学技术却是有很多东西是值得称赞的,就像日本的电视机,日本的小汽车,日本的动漫等等.这些东西还是要批判的吸收好.说到底是他们没有弄清楚反对的对象,我们要反对的是罪恶而不是日本,就是梁文道先生讲的〝不是反日本,而是反罪恶〞一样,罪恶才是人类犯下罪行的根源,根源不除,世界永远不清净.所以说这不是〝中日问题〞,而是〝反罪恶〞的问题了,这是必须搞清楚的,只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看问题才不会肤浅,才会越接近事物的本质.现在有不少人在反对韩国,原因在于韩国〝意淫〞了中国的文化,把孔子呀之类的历史名人经过一系列看似仔细实质荒.唐的调查后纳入自己门下,令有些人深恶痛绝,因而仇视韩国的人之类的.其实韩国政府和媒体就算再搞多一些这样的荒.唐事出来,但如果我们中国人不注重自己的文化修养,也许有一天会变成那样.但是总会有人去揭穿骗局的,表明真相的,会有像梁文道先生一样的人,毕竟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国家.在这,我们也并不是要反对韩国,而是反对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所犯下的文化罪恶.梁文道先生的《常识》真的令我感悟很多,鉴于我的文笔拙劣,在这里就不一一写出,同时也希望大家都去看看这本书,了解了解世上事实的种.种真相,因为这也是常识!常识读书心得800字范例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识的读后感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常识的读后感,欢迎大家查阅。
篇一:常识的读后感什么是教育?怀特海和爱因斯坦说:“忘记了课堂上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那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能够经受住岁月的淘洗沉淀下来伴随孩子成长呢?“李的政涛说:”这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内容有没有跟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这就提出了教学内容生活化要求。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
“苏霍姆林斯基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旅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
他曾说:”宁静的夏天拂晓,我跟孩子们感觉和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情色彩上的细微差别。
“学生对这种直接观察生活的学习充满了情趣,提高了学习兴趣,不仅体验到生活的经验,而且还获得了美感经验。
”想让更多的教育内容在学生的世界中剩下,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让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沟通,让躲在象牙塔内的知识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当然这不是说把所以的课堂都搬到大自然中去,因为对于我们的教育现状来说不切合实际的。
不过,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和基础,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处处皆学问,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双慧眼活用教材,以课本为原点,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向学生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
记得有为老师在教学《赶海》这一课时,为了让孩子体会动词的妙用,也为了给孩子的童年留下一件趣事,便在班级了举行了包饺子比赛,让学生自己揉面团、擀面皮、调菜馅,还找动作娴熟的同学示范包饺子的动作,并介绍要点,一系列动词便应运而生了。
有了这样一个活动,相信“趣”字也会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了根,或许很多年以后,他们依旧会记得那自创的奇形怪状的饺子,会记得因好奇而调制出的五味夹杂的饺子馅的味道,会记得满教室飞舞的面粉。
教育内容的最终源泉来自于日常生活,一切儿童生活中的材料都可能成为教育内容,形成一种普遍而流动的教材。
教育内容还必须回到儿童生活中,让儿童在生活中体验教育内容的价值,所以教师要随时随处利用学生活中的种种事实联系他教育常识读后感们真实的环境和经验寻找生活与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习的教材。
记得有一次班级里的黑板擦坏了,想到小时候上学时用的黑板擦都是学生自己缝制的,便集中生智,口述了黑板擦的缝制方法,让他们回家自己尝试一下,要求美观实用,这样不仅能有黑板擦,还能练练他们的手工。
第二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有的同学为了找到漂亮的花布把自己的床单绞了,有的找不到棉花,竟然偷偷的剪开了自己心爱的羽绒袄。
针对这件事,我们在班里开展讨论会:做事情要用合理的方法三思而后行。
这样就把生活中的事件和“先思后做”的教学内容相结合。
教学内容要生活化,要满足学生生活的需要,唤醒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从生活中理解知识,并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发挥知识的教育价值,让它真正变成具有生长力量和教育力量的知识,就如我们的校训所言,让孩子能够拥有生活的力量。
篇二:常识的读后感读了李政涛老师写的《教育常识》一书,感触颇多。
它让我认识到尊重教育常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阅读中,不断引发自己对教学的深层次理解,思考。
不断产生共鸣,让灵魂不断得到洗涤。
现结合我校课改实际,把最有感触的地方总结一下。
第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互动生成的过程,课堂就不属于老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共享,共有,共在的课堂。
所以,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要让课堂教学回归教学的本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最核心的要求。
首先,把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或提问,或阅读,或思考,或练习。
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
我们要使学生的生活中不单单只有学习,还要学习富有成就,那就要给学生自由时间。
其次,把空间还给学生。
打破“教堂式”,“秧田式”的教室空间格局。
转而以小组为单位采用类似圆桌式的教室空间格局,在这一格局里,教师可以自由穿插其间,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与其互动。
学生也因为活动空间的扩大,得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互动交流。
从而形成一种网状互动的交流状态。
再次,把权力还给学生。
它涉及提问权,质疑权,评价权,工具权和总结权等等。
把提问还给学生,为的是发挥儿童好问的天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不断给予引导,提升提问的能力和质量。
一方面,老师要从指导学生有良好的提问习惯做起。
此外,老师还可以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会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来表达问题,不仅要自己讲得清,还要让别人听得懂。
第二,把质疑还给学生。
改变学生对书本,教师和权威的迷信,盲从,养成质疑问难的意识和习惯,把习惯性的不假思索接受现成结论,变为自己对已有观点的习惯性质疑追问。
为了把质疑权还给学生,老师首先要相信学生有质疑的兴趣,需要和能力,这是不可没有的前提。
第三,把评价权还给学生。
以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的评价,主要是由教师作出的。
学生也因此形成了对教师评价的期待和依赖,教师评价成为学生获得自我认识的源泉。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必须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相互之间评价,教师则暂时隐身在后,不急于评价,不以自己的评价替代学生的评价,同时需要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评价方式做恰当的引导,以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
第四,把工具权还给学生。
这里的工具权指的是学习方法。
它不应该只是老师提供的,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去发现和建构的。
老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运用甚至创造学习方法的权利。
第五,把总结权还给学生。
一堂课上下来,到底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这些问题过去往往是由老师来总结的。
其实更多是老师在总结自己教了什么,而不是总结学生的学。
老师可以尝试在课堂上留点时间,让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这种总结也有利于将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进行对照,看看自己教的和学生实际学的差异,以此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
当时间,空间和权利都还给学生的时候,课堂就从封闭走向了开放,它放出学生的问题的同时,也放出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创造和学生的差异,归根到底,是释放出了课堂的生命力。
以上《教学常识》这本书中所提出的观点,和我们的课改理念和做法不谋而合。
此书值得我们每一个老师细细阅读,细细品味。
就像书中所言:“生命的欢愉之一,来自于对常识的寻找和运用”。
篇三:常识的读后感参加教学工作近二十年,从上到下到喊着要创新,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师生关系,课堂结构等等。
读了这本书让人恍然大悟,有时为了新我们完全的连最基础的常识都丢了。
很多人眼里的创新,就是与众不同,与旧不同,这里的“众”和“旧”都是“创新”要打破的。
常识无疑就具有“众”和“旧”的特点,因而也极容易被人们不加思索地放到“创新”的对立面。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到处充斥着烦躁情绪,引领我们的是所谓的创新。
真正的创新,不能违背常识。
恰如作者所言,常识是我们工作的底线。
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这本书带着严肃、认真和尊重的态度,引领我们找回和确立常识、倾听和理解常识、再思并创造新的常识。
对常识的遵循和坚守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基本素养和道德底线。
全书分为人性常识、教育理想、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学生常识、教师常识和教学常识等7章。
从各章标题来看,该书的论述体现了一个从大到小、从学理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过程。
依照这种逻辑,作者从人性的高度谈起,把教育内容、学生、教师、教学放到教育过程中去一一考量,最终认定教育的理想是“为每个人的幸福生活而教育”。
在有关“人性常识”的探讨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人,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一个有着自己生长节律的人,是一个尚须依靠教师的帮助来用一生去自我完成的人;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也是一个人,是一个要在师生共同的成长中追寻自己幸福的人。
人的成长是曲折、艰难的,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
有时候我们简直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也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保护和帮助他。
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
经常,我们要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他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他需要你对他这个具体的人而给予的帮助,即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
也许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同时要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行动能力(一种临场智慧)。
思想的管理是最难的但却是最重要的,需要启发、需要唤醒。
观念一旦变了策略与方法就会发生变化。
在教育理想常识中说到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
使我联想想到了班主任工作亦如此。
管理班级有的时候需要规范,有的时候需要雕刻,但管理是发挥人的潜质的事业,人的潜质到底如何连人自己都不清楚,一旦被唤醒将是不可估量的力量。
因此,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信任、理解与尊重,管理在于发现,在于倾听,更在于唤醒。
在班级这样一个人群聚集的地方,每个学生就是一个主体,我们每天看到的只是每个学生的行动,每个学生都似乎在静静地走着,安分地学习着,实际上每个学生的头脑所思所想都是不同的,每个学生工作的目的也是不同的,每个学生的利益追求更是不同,也许我们雕刻出的规则能够管得住行为,但是却难以管得住思想,因此有人说,班主任的管理是教育思想的管理。
唤醒的过程就是如此,不是要求别人做什么,而是我知道我应该主动去做什么,只有这样做就能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体验到自己的潜力、体验到生命的活力与无限种的发展可能。
在教育的生活中,我们必须“在路上”,在不断思索的路上,在不断探索的路上。
我认为,该书引起了我们对教育常识的思索,从而让这样的思索引领我们充实自己的教育生活。
让自己做一个更优秀的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