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小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第八章:学习动机
设定目标
2
的学习自信心。
帮助学生设定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有助于提高学习动机。
3
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环境
提供有趣、互动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总结
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成就和教育者的教学策略都有重要的影响。了解学 习动机的分类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帮助提高教育效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与高学业成绩和学习成就相关。
2 消极的学习动机
与较低的学业成绩和学习成就相关。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通过引导兴趣、提供有意义的挑战和问题来激发学 生的学习动机。
提供实践机会
通过实际参与的活动和实践经验来增强学生的学习 动机。
教师角色和策略
1
鼓励和赞赏
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认可,增强他们
小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 学第八章: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参与学习活动时所产生的内部驱动力,了解学习动机的定 义和重要性对于教育者和学生发展都至关重要。
学习动机的分类
内在动机
个体通过内部的兴趣、好奇心和乐趣来驱动学习。
外在动机
个体通过外部的奖励、惩罚和认可来驱动学习。
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的关系
1 积极的学习动机
第八章 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
• (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 驱力(奥苏贝尔): • 认知内驱力,即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 求掌握知识并解决问题的倾向。 •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 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 • 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 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 (一)定义:学习动机指个体发动、维持其
学习活动并使其指向一定目标的动力机制。表 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动力因素之间的相 互作用。 • 推力:学生发自内心对学习的愿望和追求,对 学习起推动作用 • 拉力:与学习的外在后果相关,对学习起引诱 作用 • 压力:与学习的外在环境有关,对学习起强制
第四章
学习动机
学习目标
掌握学习动机的概念、分类及动机强度与学习效 率的关系 了解并掌握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强化论、需要 层次理论、动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成就动 机理论 掌握学习需要的形成和培养 掌握学习动机的激发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二、学习动机的结构及作用 三、学习动机与效果
的理由:内容不错的,就指出表达上的问题;文字不错的,就指出立意上 的偏颇。渐渐地,我练就了一双“毒眼”,稍微翻阅一下,便能发现学生
习作里的毛病;养成了一种习惯,不给学生打高分。自以为这两点是“严
师”的必备条件,“严师出高徒”,既然我对学生要求如此严格,那么就 坐等收获,坐等高徒出现吧。
学习动机
但事与愿违,等来的不是令人拍案的佳作,而多是此语言刻板、内容空 洞的习作。更要命的是,不少学生在作文中表现了对写作的厌倦:字迹 潦草,错别字、病句连篇,还有些抄袭之作。我满腔热情,严格要求学 生,希望他们有长足的进步,换来的却是这样一种结果。这是为什么呢? 究竟那里错了呢? 一天,我无意中听到学生在议论作文。有的说最头痛作文,没材料可写。 有的干脆说,你头痛它干什么?随便找一篇“参考”一下,不就完事了 吗?我还没写就知道只能得几分,认真不认真一个样。后来,还有位几 同学在随笔中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品德发展与学习 PPT课件
二、社会学习理论与道德行为培养 1、社会学习理论的要点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 模仿”的方式学到的,通过观察学习,学习者的 道德行为会受到榜样的多种影响,具体有四个方 面: (1)形成新行为。通过对榜样行为的观察模仿建 立起新的行为。 (2)消退已有的行为。假如榜样的行为受到惩罚, 学习者可以消退原先具有的行为反应。 (3)抑制已有的行为。 (4)解除对已有行为的抑制。
第三阶段:好孩子或好公民定向阶段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
这一道德水平的个体已开始发展出一套独立的、超越社会团体的道德标
准。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个体能从法律和道义上较为灵活地判断是非,认为法律和道
德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契约,人们应该遵守,但如果法律、规则 不合理,也可以修改。
三、品德形成的过程
品德发展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 依从 认同 信奉
四、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遗传素质 家庭 学校 社会环境
第二节
儿童品德发展的 理论与教育
一、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与道德认知教育 (一)皮亚杰的道德判断二水平论 皮亚杰运用“临床法”对儿童道德认知水平 进行研究,提出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经历三 阶段:
2、社会学习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1)合理地说明儿童的复杂道德行为的学习过程 (2)提示教育者重视榜样和“替代强化”的作用 (3)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道德教育的操作技术 ①使用榜样的技术。 第一,选择典型的榜样。 第二,榜样扮演。 第三,榜样目标分步呈现。 ②促进模仿的技术。 第一,反复示范。 第二,主动复演。 第三,及早反馈。 第四,提供模仿的心理安全。 ③促进迁移的技术 第一,适量的练习。 第二,提供变式的情境。
教育心理学 学习动机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 动机
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直接推动个体活动, 维持已引起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以 满足需要的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 学习动机
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 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 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强化的种类: ①外部直接强化 ②替代性强化 ③自我强化
– 评价
贡献:①结合联结派和认知派之长,拓展强化的含 义;把人的需要,认知,情感有机结合起来.②强 调了人的认知因素和自我调节等中介因素在人类行 为产生和改变中的重要作用.③自始至终采用科学 严谨的研究方法,结论有意义. 局限:三元交互作用论的哲学思想有局限,其理论 带有一定的循环论的色彩.
– 变比率>固定比率>变动时距>固定时距
– 评价
纠正了本能论过分强调个体先天本能的不足. 但把所有人类行为的原因归结于外部强化, 否定了人的主动性和自觉人物
海德,维纳
– 观点
每个人都会寻求人们行为的因果性解释,一 个人的行为原因或者是内在的或者是外在的 (海德) ;原因的稳定与否是第二个重要的 维度(维特);总之,个体的行为可以归结 为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四个范畴之中
第二节 学习动机模式与理论
一,本能论
– 概念
本能是指先天的,在五中演化过程中形成并 以遗传方式传递的,不学而能的行为或行为 模式.
– 观点
詹姆斯:人类有清洁,建设等14种本能. 麦独孤: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来源于本能.社 会只是一种结果,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大体 相似的本能趋向的结果.
弗洛伊德: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一个或多个 内在的生物本能所引发的,只是一些行为直 接满足人的本能需要,另一些行为则间接地 满足本能的需要.包括生本能和死本能两类.
最新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 品德的形成
(三)移情训练程序
1、移情:移情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位置上,从别人的角度去体验别人 的情感。移情训练就是通过故事、情景表演及日常交谈等形式,使幼儿理 解、分享别人的情绪情感体验,使幼儿在日后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 、情感会产生习惯性的理解和分享。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可形成幼儿早 期社会性行为的动机基础。体察他人情绪,理解他人情感,分享他人的情 绪情感并表现进一步的关爱行为,需要有目的的教育过程。2、移情训练的 主要途径有讲故事、编故事、情境表演等。
1.如果你或你的亲人是残疾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有许多不便,有人因此而取 笑,你的心情如何?你觉得该怎样对待残疾人?
2.岁月的流逝会使黑发少年变成白发老翁。如果你是一个行动迟缓、无人照顾的老 人,你的心情如何?你觉得该怎样对待老人?
3.如果你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挫折甚至不幸,你的心情如何?你觉得该怎样 对待别人的挫折、不幸?
道德信念的确立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实质。道 德信念的特点是其原则性、动力性、坚定性和情绪色 彩。
1.3 道德认识转化教成育者道的德言信行念一有致赖于很多条件
件条
在道德实践中获得与道德规范要求相符 合的道德经验
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
获得社会反馈
四、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
(一)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从形式上分为三类: 1.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2.与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3.与道德理论相联 系的情感体验 (二)教师可以采取按以下措施丰富道德情感: 1.将学生的道德观念与一定的情绪体验结合起来。 2.引导学生将道德认识付诸行动,从事道德实践。 3.利用优秀文艺作品,包括故事、小说、影视作品等,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4.引导学生对道德情境做出正确的评价。 5.重视教师的情绪感化作用。 6.开展移情训练,增强道德敏感性。
【333教育综合教育心理学】第八章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
【333教育综合教育⼼理学】第⼋章问题解决能⼒和创造性的培养教育⼼理学第⼋章问题解决能⼒和创造性的培养问题解决是⾼级形式的学习活动之⼀,是对不同类型知识的综合运⽤。
问题解决能⼒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成效的常⽤标准之--。
问题解决尤其是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更是对学⽣是否掌握相应内容以及掌握到何种程度的最有⼒的检验⼿段。
个体问题解决能⼒和创造性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要求。
第⼀节有关能⼒的基本理论能⼒是具有复杂结构的各种⼼理品质的综合。
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的⾓度提出了多种能⼒理论,⼜称智⼒理论。
关于能⼒(智⼒)的理论研究主要有两⼤模式:⼼理地图模式和计算模式。
⼼理地图模式将智⼒视作⼼理地图,由此得到智⼒的结构理论(传统智⼒理论);⽽计算模式将智⼒视作具有信息加⼯功能的计算性装置,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智⼒的信息加⼯理论(现代智⼒理论)。
⼀、传统智⼒理论传统智⼒理论主要认为智⼒是⼈脑的内部特性和有待发现的⼼理结构。
主要有以下⼏种。
(⼀)⼆因素理论该理论由英国⼼理学家斯⽪尔曼提出。
他认为智⼒由⼀种单- -的g因素(⼀般因素)和⼀系列s因素(特殊因素)构成,完成任何- -项任务都必须依靠这两种因素。
g因素是智⼒的⾸要因素,基本上是⼀种推理因素,在相当程度上是遗传的。
s因素有五类:⼝语能⼒、数算能⼒、机械能⼒、注意⼒、想象⼒。
此外,还可能有第六种因素,即⼼理速度。
- -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是相互联系的,--般因素是智⼒结构的关键和基础。
(⼆)群因素论美国⼼理学家瑟斯顿发现智⼒并不是由斯⽪尔曼所说的⼀-般因素与特殊因素组成,⽽是由若千个介于⼀般因素与特殊因素之间的群因素构成的。
他认为⼈类智⼒由以下七种主要因素(或称⼼理能⼒)组合⽽成: (1)语词理解能⼒(V); (2)⼀般推理能⼒(R); (3)语⾔流畅性(W); (4) 计算能⼒(N); (5)记忆能⼒(M); (6) 空间关系(S); (7) 知觉速度(P)。
(三)流体智⼒与晶体智⼒理论美国⼼理学家卡特尔等⼈认为,⼀般智⼒因素包括两种,即流体智⼒和晶体智⼒。
教育心理学_第八章_语言
句子 这种花生长在沙漠里。 短语 这种花生 长在 沙漠里。
词 这种 花生 长 在 沙漠 里。 语素 这 种 花 生 长 在 沙 漠 里。
音位 Zh e zh ong h ua sh eng zh ang z ai sh ang mo l i。
听众设计:
语言产生时,必须考虑话语所针对的听众,以及你与听众 分享哪些知识。
共同知识来源:
图体成员身份 语言同现:假设稍早的交谈所包含的信息时部分共同点 物理同现:处在同样的物理环境
儿童的大脑里有一种天生的 “言语获得装置”。这是人 类头脑中固有的内在的语法 规则。
掌握规则以后,人们就能理 解并说出无穷多的句子。
人们根据规则创造句子
四、语言的种类
口头语言
情景性,简略性,交流性,反应性
独白语言
交流少,开展性,计划性
书面语言
随意性,开展性,计划性
内部语言
隐蔽性,简略性 儿童发展中,从外部语言过渡到内部语言
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乔姆斯基)
任何一个语句包括两个层次结构:
表层结构:语句形式 深层结构:说话者的含义
一个深层结构可以用不同的表层结构表达
老师批评我了 我被老师批评了
一个表层结构可能包括不同的深层结构
转换规则:说明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转换关系
乔姆斯基的语言观
语言的能力一部分是先天的
图式的作用
图式的概念:图式是知识的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 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者可以预期的排列 方式。
故事图式:背景,主题,情节,结局 符合图式的文章更容易理解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八章学习策略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八章学习策略重点提示ﻫ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学习策略的构成。
ﻫ (2)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与方法.(3)教学中如何运用学习策略.考纲链接1.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有目的有意识地2.学习策略的基本特运用有效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的学习过程。
ﻫ征:(1)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ﻫ3.学习策略的意义:(1)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2)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3)有利于更好的适应发展。
ﻫ 4.学习策略的构成:学习策略主要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ﻫ 5.认知策略指对信息进行加工时所用的有关方法和技术,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6.复述策略的概念及常用的方法.(1)复述策略指为了记住某信息不断积极地重复的过程;ﻫ (2)常用的复述策略有以下方法:①排除相互干扰;②注意复习时间的合理安排;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④多种感官参与;⑤试图回忆;⑥画线。
ﻫ7.精加工策略的方法:精加工策略指为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住正在学习的东西而作的充实意义的添加、构建或升华的过程。
常用的方法有:(1)记忆术:①位置法;②首字母缩略词法;③关键词法;④谐音法.(2)做笔记;(3)扩展与引申;(4)提问.ﻫ8.组织策略的方法:组织策略是建构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过程。
其方法有:(1)聚类组织策略;(2)概括法;(3)纲要法;(4)构建网络法;(5)比较法。
ﻫ9.元认知策略:即监控策略,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
主要有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ﻫ10.资源管理策略:即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和寻求支持策略.ﻫ 11.学习时间管理要注意:(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ﻫ12.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效能性原则.13.学习策略训练应包括三种要素:(1)策略及巩固练习;(2)自我执行及监控策略的使用;(3)了解策略的价值及适用的范围.ﻫ14.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训练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八章学习策略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八章学习策略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学习策略的构成。
(2)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3)教学中如何运用学习策略。
考纲链接1.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有效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的学习过程。
2.学习策略的基本特征:(1)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3.学习策略的意义:(1)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2)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3)有利于更好的适应发展。
4.学习策略的构成:学习策略主要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5.认知策略指对信息进行加工时所用的有关方法和技术,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6.复述策略的概念及常用的方法。
(1)复述策略指为了记住某信息不断积极地重复的过程;(2)常用的复述策略有以下方法:①排除相互干扰;②注意复习时间的合理安排;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④多种感官参与;⑤试图回忆;⑥画线。
7.精加工策略的方法:精加工策略指为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住正在学习的东西而作的充实意义的添加、构建或升华的过程。
常用的方法有:(1)记忆术:①位置法;②首字母缩略词法;③关键词法;④谐音法。
(2)做笔记;(3)扩展与引申;(4)提问。
8.组织策略的方法:组织策略是建构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过程。
其方法有:(1)聚类组织策略;(2)概括法;(3)纲要法;(4)构建网络法;(5)比较法。
9.元认知策略:即监控策略,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
主要有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10.资源管理策略:即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和寻求支持策略。
11.学习时间管理要注意:(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那天放学后,泰迪说了一句话才走,他说:“汤普森夫人,今 天你身上的味道就像我妈妈以前的一样。
”孩子们走后,她哭了至少一个小时。就从那一天起,她不再 研究怎样教阅读、写作和算术,而是研究怎样教育孩子。
多年以后,汤普森老师收到一封信。泰迪说,他拿到学士学位后,决定继续留在学校深造;他 还说,汤普森夫人仍是自己一生中遇到的最好的老师。
目录页
1
第一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
第二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一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 对当前的教学改革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这 种学习理论进一步解释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 的主动性,突出意义建构和社会文化互动在学 习中的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 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被视为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建 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单独哪一家的学说,是众 多理论观点的统称。
问题与思考
此时,汤普森夫人才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她为自己的行为感到 羞愧。
圣诞节到了,当学生们送给她圣诞礼物时,她更是无地自容。 学生们的礼物是用明亮的彩纸包好的,上面扎着美丽的丝带,唯独 泰迪的不是。他的礼物是用厚厚的牛皮纸袋包裹的,那纸是从杂货 袋上扯下的。汤普森夫人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打开了礼物盒。里面有 一条水晶石手链,上面有颗水晶石已经丢失了;还有一瓶只有 1/4 的香水。一些孩子开始发笑,她制止了他们。她大声夸赞这只手链 多么漂亮啊,并把它戴在手上,还在手腕上擦了一些香水。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感悟心得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感悟心得
在教育心理学的第八章中,我对于感悟心得有了一些深刻的体会。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学生观念的形成和改变,以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我认识到学生的观念是在不断形成和改变中的。
观念是个人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它直接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而学生的观念的形成不仅仅受到外界的影响,还和内在的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教育者需要注意,不能简单地将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要关注他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其积极思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次,我明白了教师在学生观念形成和改变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观念塑造的引导者和辅导者。
教师的言传身教和行为示范对于学生观念的形成和改变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当注重自身的教育意识和职业道德,注重与学生的良好互动,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学习态度。
最后,我认识到观念的改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
学生的观念往往是深植于心的,想要改变它们并不容易。
教育者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如阐述事实、引导分析、激发思考等,逐步引导学生改变观念。
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观念变化和进步,并对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学习和思考。
总而言之,教育心理学的第八章给我带来了很多关于学生观念形成和改变的启示。
作为一名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我深刻地意识到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将会努力成为一名引导学生积极改变观念的教育者。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影响学习的外部因素
第八章影响学习的外部因素第一节现代教育技术与学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也不断更新与发展,每一种教学媒体的出现和恰当使用,都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作用。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多媒体计算机以它存储量大、速度快、频带宽、实时性、能处理多种媒体的软硬件环境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也迅速地在教育领域中得到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也由个别化教学向课堂演示教学转变,继之向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转变。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了教学内容、手段、方法与模式的深刻变革,使个别化教学的实现成为可能。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学规模、促进教学改革几个方面。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有其各自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其中,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心理学思想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然而,任何一种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有其积极的方面,也有其不足和偏颇之处。
第二节学习中的集体因素及社会因素课堂学习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中起主导作用的中心环节,其他环节的进行都要以它为基础,课堂学习的好坏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
课堂气氛是影响课堂学习的关键因素,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有巨大的推动力。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学生在班级这种特殊的群体环境中学习和发展,班级对学生的学习和人格成长影响非常大。
班风是班集体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作用形成的、相对稳定并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整体风貌。
校风是学校风气的简称,它是学校领导者和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比较突出的、富有该校特色的、相对稳定的精神风貌和行为倾向。
要全面、积极的建设优良班风和校风,充分发挥其巨大的精神教育力量,对成员的行为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从而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健康地发展。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一.不定项选择题1.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个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叫做()。
A.注意B.需要C.动机D.兴趣E.诱因2.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最好是令其()。
A.产生成就感B.观察榜样C.相信自己D.认识自己3.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趋向成功的倾向和()。
A.追求利益的倾向B.避免失败的倾向C.避免困难的倾向D.追求刺激的倾向4.奥苏贝尔把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分为:()。
A.内部动机B.外部动机C.认知内驱力D.自我提高内驱力E.附属内驱力5.反映动机内容社会意义的是()。
A.内部学习动机B.外部学习动机C.高尚学习动机D.低级学习动机E.直接性动机6.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是()。
A.阿特金森B.马斯洛C.布鲁纳D.奥苏贝尔E.斯金纳7.以下属于需要层次理论成长需要的有()。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尊重需要D.归属与爱的需要E.求知需要F.审美需要G.自我实现需要8.以下属于需要层次理论缺失需要的有()。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尊重需要D.归属与爱的需要E.求知需要F.审美需要G.自我实现需要9.下面所示图形描述的是()。
A.练习曲线图B.遗忘曲线图C.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图D.经验锥形图10.学生希望得到同学的友谊、老师的关心,这是哪一种需要?()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自我实现需要D.归属和爱的需要11.某些学生为了得到老师或父母的奖励或避免受到老师或父母的惩罚而努力学习,这是属于()。
A.内部学习动机B.近景的间接性动机C.外部的学习动机D.远景的间接性动机12.关于成就动机的研究表明,与害怕失败者相比,追求成功者倾向于选择()。
A.比较难的任务B.非常难的任务C.非常容易的任务D.难度适中的任务13.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
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B.学习兴趣和远大理想C.教师的期待和学习兴趣D.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14.根据Weiner的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是()。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学习动机课件
02 学习动机的理论
强化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学习动机来源于外部的奖励和惩罚,通过强化行为来激发学习动机。
详细描述
根据强化理论,当学习者表现出期望的行为时,给予奖励可以增强这种行为的发 生率,而惩罚则可以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率。这种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对学习动机 的影响,认为学习动机是一个通过强化过程而形成的习惯。
学习动机的分类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根据动机的来源,可将其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 需求所激发的动机,如兴趣、求知欲等;外部动机则是指由外部因素所激发的 动机,如奖励、竞争等。
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
根据动机的作用范围,可将其分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近景性动机是指 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动机;远景性动机则是指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动机。
负面影响
缺乏学习动机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不 积极,影响学习成绩。
学习成绩对学习动机的反作用
正反馈
良好的学习成绩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 动机,使他们更有信心和动力继续努 力学习。
负反馈
学习成绩不佳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 动机,使他们感到沮丧和失去信心。
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互作用
相互促进
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良好的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优异的成绩反过来 又可以增强学习动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概念
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得以发生、 维持进行,直到完成的内在动力 。
学习动机的重要性
01
02
03
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动机能够激发学生的 学习热情,使其更加专注 于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学 习效率。
培养学习兴趣
强烈的学习动机可以使学 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 兴趣,从而更加主动地参 与学习活动。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_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一)学习动机的作用 动机主要有激发行为、为行为定向和维持行为三种作用,学习动机亦是如此。 首先,学习动机能够激发起适当的学习行为。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自觉主 动地进行各种学习活动。 其次,学习动机能够为学习行为定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有选择地进行各种学习活动, 使学习活动指向特定的学习目标。 再次,学习动机能够维持学习行为。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首先,学习动机使学习者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朝哪个方向努 力。 其次,学习动机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并持之以恒地寻求有关的信息。 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动机的强度适中,对学习具 有较适宜的促进作用,作业水平较高,学习效率也高;而动机水平较弱或过强,作业水平较 高,学习效率也高;而动机水平较弱或过强,作业水平则不高,学习效率也不高。耶基斯与 多德森的研究表明,达到最高作业水平的动机强度为动机的最佳水平。 三、学习动机的分类 最常用的一种分类是根据学习活动的目标。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来动机。 内在动机指由学习活动本身作为学习的目标而产生的学习动力,即学习活动自身成为学 生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外来动机指由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因素作为学习目标而产生的学习动力,即学习 的目标由学习的结果和意义,学习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
创造性的培养 (一)创造性培养的基本原则(1)协同性 原则(2)主体性原则(3)活动性原则(4) 整体性原则(5)兴趣性原则 (二)创造 性培养的内容及方法1.创造意识的培养与 创造性教育2.创造人格的培养3.创造性 思维的培养(1)头脑风暴法(2)直觉思 维训练与头脑体操法4.创造方法的培养 (1)类比模拟法(2)聚焦发明法的训练 (3)设问探究法(4)列举法(5)移植法 (6)逆向求索法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学习策略
第八章学习策略»»名词解释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学习策略[参考答案]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参考答案]在学习活动中,以两个学生为一组,轮流向对方讲解所要学习的材料,当一个学生主讲时,另一个学生听,纠正错误,补充遗漏的内容。
然后,两个学生彼此对换角色,直到学完所要学习的所有材料为止。
以这种方式学习的学生比独自学习的学生学习和保持的效果要好,合作学习的双方都能从中获益。
主要的记忆术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1)位置记忆法,学习者在头脑中创建一幅熟悉的场景,在场景中确定一条明确的路线,在这条路线上确定一些特定的点。
然后将所要记的内容全部视觉化,并按顺序和这条路线上的各个点联系起来,回忆时,按这条路线上的各个点提取所记的项目。
(2)缩简和编歌诀,医生在记十二对脑神经时常记口诀:“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副舌下在后面”。
(3)谐音联想法,有人记忆马克思生日“1818年5月5日”时联想为“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打的资产阶级呜呜地哭”。
(4)关键词法,英语单词“tiger”可以联想成“泰山上一只虎”。
(5)视觉想象法,将“青蛙一桌子”,想象为青蛙在桌子上跳来跳去。
(6)语义联想,在记一个公式或原理时,想一想新公式或原理是如何从以前的公式或原理推导出来的。
简述复述策略的方法。
[答案要点]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随意识记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的、不需要努力的识记。
教育心理学-第8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较低级中枢控制。人们可以一面从事熟练的活动,一面
考虑其他的事情。
9
二、动作技能习得的指标
根据学习的定义,动作技能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内在运 动能力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内在的运动能力不能直接观察到,但可以通过外显的动
作行为推测出来。这里的动作行为称为表现 (performance)。
相应地,运动能力相对持久的变化,也反映在表现的相
第八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1
本章框架
第一节 动作技能的性质 第二节 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与条件 第三节 动作技能学习规律的教学含义
2
第一节 动作技能的性质
一、动作技能的含义
动作技能是人类一种习得的能力,是人类有意识、有目 的地利用身体动作去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
二、动作技能的分类
连续的动作技能/不连续的动作技能 开放的动作技能/封闭的动作技能
(五)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6
第二节 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与条件
一、动作技能学习的阶段
费茨(T.M.Fitts)和波斯纳(M.I.Posner)概括了较 为成熟的人类学习动作技能的一般过程。他们把动作技 能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
7
1.认知阶段 认知阶段也称知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理解学习任务,
对持久的变化上,这就是说,动作技能的学习,可以通 过表现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来判断。
学习心理学家目前主要采用保持测验和迁移测验来测量
表现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0
三、动作技能学习的条件
(一)内部条件
学习动作技能前,学习者必须具备或事先习得一些与所 学的动作技能相关的内容,缺少了这些内容,动作技能 的学习便无法进行。
15
三、在自动化阶段促进动作技能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皮亚杰在他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
根据他的理论和大量临床研究的事实,分 析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及遵守过程, 并通过一些两难故事的观察实验,把儿童 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岁~5 岁)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 2.权威阶段。这一阶段(6岁~8岁)的儿 童绝对地尊敬和顺从外在权威。儿童尊重 道德的权威,认为服从有权威地位的人就 是好的。
(三)态度改变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1、顺从:主要是指行为上的顺从,此时
的行为成分与态度的认知、情感成分是 分开的; 2、认同:主要是指认知上的接纳与改变, 这是态度改变的重要前提; 3、同化:主要是指情感上的融入与共鸣。 这是态度改变的真正标志。 举例:登门槛效应,留面子效应。
实验的结果是相当有趣的。实验后将该
任务评为有趣的组是只得到1美元奖励的 组。控制组和高奖励组在看待这项任务 方面没有什么变化。 因此,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必要条件, 但不是充分条件。
三、道德认知理论的教育含义 道德认知理论为言语教学法提供了启示。
言语教学法采取的形式通常是课堂讨论。 言语教学法现有的几种专门技术中最为著 名的,是由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学派和价 值观辨析学派发展起来的技术。 科尔伯格(1975)认为,教师应提供一些 情境, 拓展儿童的道德思维,发展相应的 道德认知结构。一个具体的方法是教师在 课堂中和儿童一起讨论道德困境问题。他 认为,这类讨论可以激发儿童进入新的阶 段。
科尔伯格(1969,1975)还认为,通过向
学生提供扮演不同角色的机会,使他们以 矛盾的道德观点来看种种情境,可以促进 道德发展。 价值观辨析学派以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 强调人的潜能、价值,认为人的价值观念 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 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价值观辨析学派是通过价值观辨析的策略 来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 在价值观辨析的过程中,学生被引导经历 一系列活动或使用种种策略。这些策略向 学生提供不同的选择,并鼓励他们作出有 意识的努力去发现他们自身的价值观。比 如,有一个策略叫做“塌方模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印象
诸葛亮的知人之道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 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 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印象
(10) 怀有偏见、固执、不愿意接受他人的规劝的人,过分使用防 御机制的人,报复性强的人,都缺乏吸引力。 (11) 好高骛远地提出过高要求、过高目标,苛求他人的人,都缺 乏吸引力。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印象
不能突破的道德底线
不能见义勇为,见义智为也好;不能说真话,不说假话
也好;不能出手相助,不落井下石也好;人与人不能坦诚相
(一) 增进人际吸引
的因素
4. 能力与特长 5. 仪表 6. 个性品质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印象
(二) 阻碍人际吸引的个人特征
(1) 不尊重别人的人格,对他人缺乏感情,不关心他人的悲欢情 绪,甚至把别人作为自己使唤的工具,这种人会阻碍人际吸引。 (2)自我中心主义强的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兴趣,忽视他人的 处境和利益,这种人只能与人建立一般的人际关系,缺乏吸引力。 (3) 对人不真诚,只关心自己,不顾别人的利益和需要,采取一 切手段处处想获得自己的利益和好处,并以此为前提和他人交往, 这就会破坏人际关系,缺乏吸引力。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印象
(二) 印象形成的方式
1. 累加法 2. 平均法
3. 加权平均法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印象
(三) 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
1
首
因
首因效应是指在印象形成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
效
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
应
叫第一印象效应。
与
近因效应是指在印象形成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
近
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
第八章 人际关系与师生心理
健康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印象
一、 人际关系的含义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 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 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决定于 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如果在相互交往中都获得 了各自的社会需要的满足,那么相互之间才能发生并 保持接近的心理关系,表示为友好的情感。不论是亲 密关系、疏远关系,还是敌对关系,都是心理上的距 离,统称为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印象
投射效应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
4
人喜欢、不为人所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
投
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
射
欢迎的特征。例如,三国时的曹操,生性多疑,连做
效
梦都觉得有人要害他,这就是投射效应在作怪了。投
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射作用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措施,这样做可以保证个人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印象
(4) 过分服从并取悦别人的人,过分惧怕权威而又不关心自己的 部下的人,都会破坏人际关系,也毫无吸引力可言。 (5) 过分依赖他人而又丧失自尊心的人,缺少吸引力。 (6) 妒忌心强的人,缺少吸引力。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印象
(7) 怀有敌对的情绪与猜疑性格的人,怀有偏激情绪的人,往往 容易与他人的关系陷入僵局,缺乏吸引力。 (8) 过分自卑、缺乏自信心的人,对人际关系过于敏感的人,对 他人批评过分在意的人以及完成工作任务后过分自夸的人等,都缺 乏吸引力。 (9) 情绪孤立,不喜欢与人交往的人,缺乏吸引力。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印象
刻板效应是指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
3
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
刻
团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
板
的个体差异,这种现象称为刻板效应。
效
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的过程中,由于
应
各种环境因素,很容易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认知偏差。
如果这种偏差发生在对一类人或一群人的认知中,就
行认知。之所以称之为晕轮效应,是因为它像月晕一
样,会在真实的现象面前产生一个更大的假象。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印象
【课外拓展】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我们看到某个明星在媒体上爆出一些 丑闻时总是很惊讶,而事实上我们心中这个明星的形象根本就是 她在银幕或媒体上展现给我们的那圈“月晕”,它真实地人格我 们是不得而知的,仅仅是推断的。
处,不要相互伤害也好;做不到“君子之交淡若水”,做到
“钱货两讫”也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为,多施于人;己所不能,
少责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坏的东西传给我,到我为
止;好的东西传给我,发扬光大;只要我不坏,社会就有希
望,
希望在我身上发扬光大。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印象
三、 印象形成
(一) 印象与印象形成 印象是指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认知客体的
因
效
应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印象
【视频欣赏】
【视频】 第一印象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印象
晕轮效应是社会认知中的偏差,又称光环效应。
2
当认知对象有某些好的品质时,人们可能将其他一些
晕
他并不具有的好的品质也赋予他。
轮
由于晕轮效应的作用,人们在社会认知中,往往
效
根据他人的外貌、衣着与动作等外在特征来对他人进
应
会产生刻板印象。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印象
【课外拓展】
在七十年代的电影中,当一个留着长发,蓄着胡子,戴着墨 镜的人物一出现,你就会感觉到这不是一个好人,肯定是一个坏 蛋;在日常中,当一个仪表堂堂,潇洒的人盗窃和杀人时,你会 感到吃惊,或一个你认为十分老实的人突然干了坏事,进了班房, 你往往难以接受这一现实;吃水果的朋友,也许会有这样的一种 感觉,他们爱买黄皮桔子而不乐意买青皮桔子,尽管这两种桔子 一样甜,一样好吃。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青的桔子是未成熟的 和酸的,等等。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印象
二、 人际吸引的心理分析
人际关系的结构会受许多心理因素的制约,人 际关系的心理因素是复杂的,它既有认知成分,也 有情绪和行为的成分,其中情绪的成分即对人的喜 爱或不喜爱。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程度是人际关系 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印象
1. 空间因素 2. 类似性因素 3. 需要的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