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惑病(白塞病)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白塞氏病中医治疗方法详解

白塞氏病中医治疗方法详解

白塞氏病中医治疗方法详解根据白塞氏病的临床特征,与中医学“狐惑病”颇为相似。

早在公元三世纪初的《金匮要略》钟即有具体描述:“狐感之为病……依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目赤如鸠眼”;恰构成本病三联征。

论述较白塞氏之报告早1700多年。

同时《金匮要略》还记载了内服甘草泻心汤、用苦参汤外洗,雄黄外熏等治疗方法,开中医治疗本病之先河。

嗣后,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指出本病“皆湿毒之气所为也”。

唐代《千金要方》也持此论。

清代魏念庭指出:“狐惑者,阴虚血热之病也。

”对其病因病机作了初步探讨。

从总体上看,历代医家对于狐惑病的认识基本趋向一致。

白塞氏病是一种以口腔、眼、生殖器为主要病变的独立性综合病征,亦称“口、眼、生殖器三联征”。

本病有时还常累及关节、大血管、肺、肾、胃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甚至造成很多器官同时受损。

由于本病反复发.作且临床症状比较复杂,常易被口腔、皮肤、眼各科视作单独孤立的局部疾患而误诊。

其病因迄今未明,且现代西医学尚无理想控制病情的药物。

近代中医治疗本病的临床报道,最早见于1963年,文章详细地介绍了60余例患者的治疗过程及临床体会,在继承前入经验的基础上又自拟“治惑丸”配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引起医务界的关注。

在60-70年代之间,一般以个案类文章为主。

80年代以来,资料不断增多,其中有多达158例的大样本病例报道,不少医者结合临床实践,对白塞氏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见智见仁,提出了不少有意义的观点。

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历来大多以湿毒蕴火立论,亦有持脏腑虚报论者,现代,还有医者认为气滞血瘀是该病的主要原因,或以脾肝肾三脏功能失调为主而导致本病。

对于辨证分型,通过多年的临床摸索实践,已初具雏型,大体划分为湿热、阴虚、阳虚三类。

在治疗方面除沿用经验方外,还新创了不少治疗方案,以专方、单方治疗的报道也逐渐增多,尤其是外用药的运用,其治疗方式和药物应用上均较前丰富。

目前,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有效率在85%左右。

中医内科白塞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内科白塞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白塞病白塞病是以反复发作的口腔、生殖器溃疡和眼炎为主,多系统受累的炎性疾病,又称眼、口、生殖器三联综合征。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当与中医学”狐惑病”相似。

本病外因主要是感受淫邪毒气,内因主要是脏腑功能失调,尤以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为主。

病机主要是湿热毒邪蕴滞,湿热毒邪内蕴营分,外客于肌肤,或循经上蒸、下注,则发为本病。

【诊断】1口腔黏膜的再发性阿弗他性溃疡。

2 .皮肤症状可有结节性红斑、皮下血栓性静脉炎、皮肤针刺过敏反应或毛囊炎样瘗疮样皮疹。

3 .眼部症状有虹膜睫状体炎或视网膜脉络膜炎。

4.外阴部溃疡。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病辨证主要是辨病之虚实,一般病程较短,局部肿痛明显,溃疡数目较多者,多为实;而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肿痛不甚,溃疡数目不甚多,但难以愈合者,多属虚。

治疗当以清热除湿,泻火解毒为原则。

气郁化火者,佐以理气解郁;阴虚火旺者,滋阴降火;阴虚及阳,虚阳上扰者,又当温阳散火;病久不愈者,还应参入活血行瘀之品。

1 .肝脾湿热起病急,病程短,口腔黏膜及外阴溃疡,灼热疼痛,或下肢皮肤红斑结节,或伴有畏寒发热,心烦口干,胸闷纳呆,妇女带下黄稠,小漫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和中。

方药举例:甘草泻心汤加减。

黄苓IOg,黄连5g,干姜3g,制半夏、党参各10g,生甘草5g,大枣5枚。

加减:若胸闷、纳呆,舌苔厚腻,加蕾香、佩兰各10g。

食少、便澹,加白术、茯苓各10g,赤小豆12go2 .气郁化火反复发生口腔及外阴溃疡,皮肤出现结节红斑,胸胁胀满,眼红目赤,心烦口苦,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疏利气机。

方药举例:龙胆泻肝丸加减。

龙胆草5g,桅子、黄苓各IOg,川木通6g,车前子(包煎)10g,柴胡6g,当归10g,生地黄12g,生甘草5g。

加减:若胸胁胀闷明显,妇女乳房作胀,月经不调,加香附、枳壳各IOg0气滞血瘀,皮疹紫暗,舌暗脉涩,加桃仁、红花各10g。

狐惑病中医辩证治疗

狐惑病中医辩证治疗

狐惑病中医辩证治疗狐惑病是以咽喉、口腔、眼及外阴溃烂为主证,并见精神恍惚不安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

与西医之白塞氏综合征(眼、口、生殖器三联综合征)类似。

诊断要点本病的特征性病变是口、眼、外阴同时出现溃蚀(眼部症状一般出现较晚)。

1、口咽症状:口腔粘膜、舌、齿龈、咽喉等处发生溃疡,口舌痛,齿痛,声嘶咽干。

2、外部症状:阴囊肛周、阴茎龟头或女子阴唇等处发生溃疡痒痛。

3、眼部症状:目赤,畏光,肿痛,化脓,视力减退甚则失明。

若出现眼部损害,意味病情严重。

4、全身症状:发热,多汗,疲乏,关节酸痛,失眠,恶心厌食,烦燥不安,神情恍惚等,有的患者面部的颜色出现乍白乍黑等异样改变。

辨证分析本病的病因,一般在早期多由感受湿热毒气,或温邪内侵,郁久化热,以致热毒内攻而引起。

中、晚期则因湿热毒邪内蕴日久,邪热灼伤阴液,或由他病而汗吐下太过伤阴,或热病伤阴,阴虚生内热,与湿浊相合所致。

总之,本病在早期多为实证,中、晚期多为本虚标实,其病变涉及肝、脾、心、肾诸脏,其病机主要是热邪内扰,湿热毒气熏蒸,内则扰乱神明,外则发为痈疡。

本病的治疗,初期以清热利湿解毒祛邪为主,中、晚期则以补虚佐以祛邪解毒之法。

1.湿热内蕴证主要证候口咽及二阴先后不一出现多发性溃疡,色红或有脓.反复发作数月或数年不愈。

常见发热或心中烦热,精神恍惚,痛苦莫名。

常伴目赤如鸠眼(抱轮红)或前房翻发酿脓,视力下降,关节酸痛,口苦口干。

如女性患者带下量多、色黄有臭气,便结溺赤.或见双下肢皮肤环形红斑。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弦数,方药用甘草泻心汤。

或龙胆泻肝汤(李杲《兰室秘藏》)合泻黄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处方:龙胆草15克,栀子、黄芩各12克,黄连10克,石膏30克,柴胡12克,防风10克,车前子、泽泻各10克,生地黄15克,藿香12克,金银花18克,甘草6克。

水煎服。

若温热伤阴者,可选加玄参15克、天花清热,除湿,解毒。

粉20克。

湿盛者可加六一散30克,薏苡仁、士茯苓各20克。

白塞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

白塞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

白塞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彭坚湖南中医药大学白塞综合征是一种既年轻又古老的疾病,说它年轻,是因为近代西医确诊这个病的时间不长,是1937年由土耳其的一位皮肤科医师首先发现,并且以他的姓氏命名的,至今患病的原因仍然不明,治疗的主要药物是强的松一类激素。

说它古老,是因为早在1800年前,中医“医圣”张仲景就发现了这个病,他称之为“狐惑病”。

顾名思义,是因为这种疾病的表现狐疑惑乱,时而在口腔,时而在阴部,时而在眼睛,捉摸不定,缠绵难愈。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中写道:“狐惑之为病,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甘草泻心汤主之”。

“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蚀于肛门者,雄黄熏之”。

“目赤如鸠眼,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从以上原文来看,白塞病最重要的一些体征:如口腔溃疡、阴部溃疡、结膜炎,在书中都有准确的记载,书中不仅记载有内服的有效方剂,还有外熏、外洗的药物,这些治疗方法,流传千余年,至今仍然在临床使用。

在我四十多年的中医生涯中,治疗白塞病的案例并不少。

从我的临床治疗中体会到:这个病始发于中焦脾胃,表现为口腔溃疡,属于湿热阴虚;日久则波及到上焦与下焦,出现眼睛红肿、阴部溃疡、下肢红肿疼痛,属于血热火毒。

总的治疗原则是清热、化湿、养阴,凉血、活血、解毒,但必须因人而异,随机应变,长期坚持,才能治愈。

我所使用的内服方剂,多为《金匮要略》甘草泻心汤、升麻鳖甲汤、《局方》甘露饮、《验方新编》四妙勇安汤加减等,在发作期间,如果能配合含漱、浸洗、外搽等方法,则效果更好。

在2014年出版的拙著《我是铁杆中医》(增订本)下卷临床篇中第297~304页,比较完整地记载了我治疗多则白塞病的案例和心得体会。

【临证医案】狐惑病(白塞氏综合征)

【临证医案】狐惑病(白塞氏综合征)

【临证医案】狐惑病(白塞氏综合征)狐惑病是一种以口、眼、肛(或外阴)溃烂为主要表现,并可伴有神志反应的综合征。

狐惑病首载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篇》:“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现一般认为狐惑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综合征(贝赫切特综合征),属于常见的自身免疫病之一。

“口眼阴三联征”是其典型表现,也可伴有皮肤、血管、关节、消化道炎症反应。

其常用的诊断标准为:在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基础之上,加上以下任何两条:反复生殖器溃疡、皮肤损害、眼部受累及针刺反应阳性。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目前没有很好的预防方法或药物,主要靠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治疗,副作用较大,且不能根治。

自然疗法认为本病主要与病毒感染有关(血毒+病毒⇒炎症反应),通过清血毒、抗病毒可以根治。

本人采用中医药为主治疗本病疗效颇佳(顽固的自身免疫病患者往往伴有焦虑、多疑等心理障碍,而影响依从性和疗效;本病若要根治,医患长期配合治疗很关键),其治疗原则主要在于益气养阴、化湿解毒。

现介绍最近的一则案例如下:案例分享李阿姨,66岁。

有腰椎间盘突出、脑梗病史,近半年余一直反复发作口腔、眼睛、会阴糜烂溃疡,伴有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去年曾来就诊两次,后因意外损伤及家庭原因未来复诊。

2022.2.12由朋友陪同再次就诊。

刻下:口腔、会阴溃疡、一侧眼睛“目赤如鸠眼”伴有溃疡疼痛,腰腿疼痛,面色稍差,脉寸尺沉、关略滑。

予中药处方如下:黄芪60 地黄90 忍冬藤60 赤芍30 丹皮20 土鳖虫30 郁金20 虎杖20 珍珠母90 蕲蛇9 地龙15 续断30 等7帖。

2022.2.19复诊,口、眼、会阴溃疡已愈,目已不红,精神佳。

脉稍有改善,继续予上方加减治疗。

2022.3.5复诊,溃疡未发,腰腿不适,行动欠灵活;脉尺沉,予下方:黄芪60 地黄90 忍冬藤60 赤芍30 甘草30 土鳖虫20 虎杖20 珍珠母90 蕲蛇10 蜂房12 续断30 等7帖,继续治疗。

狐惑病(白塞氏综合征),经常溃疡的人必看一一甘草泻心汤

狐惑病(白塞氏综合征),经常溃疡的人必看一一甘草泻心汤

狐惑病(白塞氏综合征),经常溃疡的人必看一一甘草泻心汤展开全文今天小叔再来聊一个疑难杂症。

你们听说过狐惑病吗?没有,那今天的文章又让你们大开眼界了。

著名经方学家,也就是专门研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而且研究得很深很彻底的国宝级老中医胡希恕(现在已经驾鹤西游)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医案。

话说有一个女军人得了一种奇怪的病,西医看了很久束手无策,于是只好找中医,找到胡希恕老中医。

胡希恕一听她描述,心里就明白了七七八八。

这个女军人得的是什么怪病呢?比较难说出口,一个症状就是经常烂嘴巴,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口腔溃疡,这可不是偶尔一次口腔溃疡,是经常性的,反反复复的,一个月发作好几次的。

这位军人另外两个症状比较难于启齿,是什么呢?是前阴与后阴也经常性的溃疡,前后二阴不用小叔解释了吧?后阴就是肛门,前阴就是男女的生殖器官。

所以这个病比较隐私,很多人得了也不好意思去治疗。

胡老一看这个病,这不就是张仲景描述的狐惑病嘛,这种病现在叫做白塞氏综合征。

这种疑难杂症主要的症状是什么呢?就是好发于全身的黏膜系统,只要有黏膜的地方就容易发作,比如眼结膜炎、口腔溃疡、咽喉炎、食道溃疡、胃粘膜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还有溃疡性结肠炎。

另外我们的前后二阴也有大量的黏膜系统,所以也容易发生溃疡。

狐惑病,也就是现在的白塞氏综合征,最主要的症状是三个地方发生溃疡,一个是眼睛,一个是口腔,一个就是前后二阴,然后有些人还伴随着其他部位的溃疡,但主要是这三个部位。

胡老对这个狐惑病很有信心,因为他对张仲景很有信心,既然张仲景千年前都说了这个病了,那一定不难治。

于是胡老就用了张仲景一个非常著名也很简单的方子就把这个像狐狸一样狡猾迷惑人心的疑难杂症搞定了,这个方子小叔一说出来,小伙伴们一定会“哦”一声,原来是这个方子啊。

这个方子就是甘草泻心汤。

资深小叔粉应该知道,这个甘草泻心汤小叔曾经多次介绍过,可以调理上热下寒,可以调理反反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这个方子尤其善于调理那种寒热错综复杂的溃疡。

中医名词《狐惑》

中医名词《狐惑》

狐惑
Behcet's syndrome
因感受湿热毒气或阴虚火炎而引起的以口、眼、外阴溃烂为主证,并见神情恍惚不安等表现的中医疾病。

以其使人神情恍惚、惑乱狐疑,故名狐惑。

与西医的白塞病类似。

该病在急性发作期证见口舌溃疡,发热,脉细或滑,舌质红绛、苔黄,属阴虚热毒证,治宜养阴凉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用加减四妙勇安汤;证见口腔、咽喉、外阴溃烂成疮,黄水淋漓,灼热且痒,口苦而黏,腹满胁胀,目赤,尿黄便溏,舌红苔腻,脉滑数者,属肝脾湿热证,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方用龙胆泻肝汤合泻黄散加减;慢性反复发作,口舌生疮,外阴溃疡,畏寒,手足厥冷,食欲不振,下肢浮肿,舌暗或有瘀斑,脉细涩者,属寒凝血瘀证,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用白塞病方。

长期反复发作、缠绵不愈,除口、眼、生殖器、皮肤症状外,伴有午后潮热、头晕耳鸣、视物模糊、心烦失眠等症,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属肝肾阴虚证,治宜养阴清热、滋补肝肾,方用杞菊地黄丸或知柏地黄汤加减。

某些女患者有月经提前、经血发黑、脉弦、舌苔黄者,可用疏肝活血汤。

局部治疗:①口腔溃疡,银花、菊花泡水漱口,外涂锡类散、冰硼散等。

②外溃疡,苦参、百部、蛇床子水煎外洗后用黄连膏或青黛膏外涂。

针灸治疗常选曲池、血海、大椎、合谷、三阴交、承浆、长强等穴针刺。

国内外学者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对该病进行了探讨,在治疗方面,一般主张内服药与外治相结合、中药与短期激素治疗相结合,可获较满意的疗效。

中医医案——白塞综合征(十二)

中医医案——白塞综合征(十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清热解毒、泄火利湿法治愈狐惑病(白塞病)病案:徐某,男,24岁。

初诊:1964年10月18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于10月1日咽痛,吞咽不利,并有恶寒发热头痛,相继咽及口腔溃疡,口角流涎,阴囊有黄色脓头及溃破两处,说话含糊,难以进食,视力模糊。

在本乡医院治疗十余日未效,故收入住院治疗。

入院后西医诊为白塞病,应用多种抗生素及激素治疗乏效,转邀中医会诊。

诊查:全身状况较差,发热,咽痛;双蛾赤肿,表面白膜不易拭去;口腔溃疡,颌下结核为蚕豆大;两鼻翼外侧及上唇散见脓泡,各如豌豆大;下唇糜烂,皮肤潮润,有脓泡疹散在;阴囊前皮肤有如铜钱大溃疡面;脉象弦数,苔薄腻,诊为狐惑病。

辨证:心火亢盛,湿毒内蕴,心火蚀于咽喉,湿毒腐于阴器,变生狐惑。

治法:清热解毒,泄火祛湿。

处方:双花15g 连翘15g 花粉15g 大贝10g 马勃10g 桔梗10g 板蓝根30g 防风10g 竹叶10g 滑石15g 生地黄20g 川黄连10g1水煎服。

另用:大黄20g、苏叶15g,煎煮取汁浸纱布湿敷患处,继以锡类散、冰硼散混合外扑。

二诊:服方3剂,不见起色,湿毒火邪有炽盛之势。

仍依前法,加重其剂,以抑其势。

前方去板蓝根,加犀角粉3g、赤芍15g、丹皮10g。

三诊:前方进服10剂,病势大挫,体温降至正常,咽痛平;口腔及阴部溃疡逐日向愈,脓泡干瘪;惟见舌质微红,口干少津;有毒热耗阴、津液竭伤之象。

原方加减,去防风、竹叶、滑石、桔梗,加石斛15g、元参20g。

送服珠黄散1瓶。

服上方二十余剂后出院以后追访未见复发。

按语白塞病是西医学病名,与中医之狐惑病极为相似。

此例病人,上部舌糜及口腔溃疡,下部阴囊溃烂渗水,均因心火亢盛、湿毒内蕴所致。

拟以清热解毒、泄火祛湿之法,初服轻剂,药不胜病,以后加重其剂,且内外并举,药证相符,随获佳效而治愈。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3集,P355-356,周子芳医案。

中医医案——白塞综合征(四)

中医医案——白塞综合征(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清热解毒滋阴法治愈狐惑病案:杨某,男,36岁。

初诊:1972年11月24日。

主诉及病史:7年来反复发作口腔粘膜及舌体溃疡,甚至龟头亦有溃疡。

西医诊为白塞综合征,应用激素治疗,效不显著。

故转中医诊治。

诊查:口舌生疳,有时龟头亦发。

脉滑数,苔白腻,质红。

辨证:此为狐惑,乃湿热为患,久延成毒,蚀皮腐肉而致。

治法:治宜清热解毒滋阴。

处方:生地黄12g 败龟板12g 肥知母9g 川黄柏9g 鲜茅根30g 金银花12g 蒲公英30g 京赤芍9g 芦荟1.8g 生甘草3g 7剂二诊:12月14日。

服上方药7剂后病不见轻。

狐惑之疾,虽以热毒为患,而其肾必亏,蚀于阴,是肾不足之明证;肾气足何以蚀之?!当加补肾之品,取肾为先天之本也。

处方:生地黄12g 败龟板12g 川黄柏9g 肥知母9g 仙灵脾18g 仙茅18g 全当归9g 京赤芍9g 芦荟3g 粉丹皮9g 紫草9g 人中黄4.5g(包)另用:薄荷6g煎水洗患处;锡类散0.6g吹敷患处。

1三诊:1973年1月10日。

服上方药及用洗敷法后,疳疮痊愈。

按语《金匮要略》指出:“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徐灵胎加以发挥说:“蚀于喉为惑,谓热淫于上,如惑乱之气感而生域;蚀于阴为狐,谓热淫于下,柔害而幽隐,如狐性之阴也。

”狐惑为患,虽以热毒为主,但其肾必虚,蚀于阴者即肾不足之明证也。

故临床治疗在清热解毒的同时,必须滋养肾阴,扶其肾气。

《金匮要略》曾提出用甘草泻心汤内服,苦参汤外洗,雄黄熏治,此乃治邪实之方,而非治本之举。

张老先生治疗本症,强调补肾,以二仙汤合清热解毒药同治,先后治疗5例,均获显效。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1集,P538-539,张羹梅医案。

张羹梅,字鼐,生于1905年。

主任中医师。

上海市川沙县人。

早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从川沙名医凌秀千先生学习中医内科,跟陈行镇名医陈雪生公学习中医外科,于1933年独立开业。

中医治疗白塞病的方剂

中医治疗白塞病的方剂

中医治疗白塞病的方剂白塞病,又称为Behcet's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炎症性血管疾病,以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和眼疾为主要表现,也可累及关节、皮肤、神经系统等多个器官。

中医认为,白塞病属于“疮疡”范畴,治疗上主要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来选用方剂。

1. 清热解毒方剂白塞病的发病机制与体内湿热毒邪的侵袭有关,因此清热解毒是治疗白塞病的重要方面。

常用的方剂有清热解毒汤和大青龙汤。

清热解毒汤的组成包括黄连、黄芩、连翘等,这些药物有清热解毒、泻火解毒的作用,能够缓解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等症状。

大青龙汤的组成包括黄连、黄芩、黄柏、黄芪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病情严重的患者。

2. 活血化瘀方剂白塞病的病理过程中伴有血液循环障碍和瘀血的存在,因此活血化瘀也是治疗的关键。

常用的方剂有桃红四物汤和当归四逆汤。

桃红四物汤的组成包括桃红、当归、川芎、红花等,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女性患者。

当归四逆汤的组成包括当归、川芎、丹参、附子等,具有活血化瘀、温经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寒凝型的患者。

3.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剂对于白塞病病情较重、症状复杂的患者,可以选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方剂。

常用的方剂有抱龙太子丸和半夏泻心汤。

抱龙太子丸的组成包括黄连、黄芩、连翘、当归、川芎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适用于全身症状明显的患者。

半夏泻心汤的组成包括半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舒肝理气的作用,适用于病情以胸闷、胁痛为主的患者。

总结而言,中医治疗白塞病主要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方剂,具体方剂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来确定。

同时,中医治疗白塞病也强调个体化,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同样重要。

患者应遵医嘱服药,并定期复诊,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也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医案——白塞综合征(十)

中医医案——白塞综合征(十)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导赤泻心汤治愈狐惑病病案:王某,女,32岁。

初诊:1964年9月3日。

主诉及病史:1962年开始,出现口唇溃疡和前阴溃烂,中西药治疗均无显著效果。

诊查:口唇溃烂,大如黄豆,小如绿豆;口苦咽干;前阴溃烂,小如黄豆,大如蚕豆;大便常秘,小便色黄;脉弦细而数,舌苔薄黄。

辨证:病为心火上炎,下移于小肠。

治法:清热解毒,泻心火而利小肠。

处方:生地黄24g 黄连2g 大黄4g 甘草6g 黄芩6g 竹叶10片木通5g 土茯苓30g 银花10g连服5剂,服1剂隔1日再服。

土茯苓3g,银花3g。

开水冲服,日服3次当茶饮。

冰硼散2分,搽上下溃烂处。

二诊:药后口唇溃烂部位缩小,但前阴部溃烂、痛痒未解。

治用原方,加苦参30g、蛇床子30g,煎汤熏洗前阴。

再服药10剂,所有溃疡基本收敛,偶有极轻破溃,近于痊1愈。

将汤剂改为丸剂控制发作。

处方:生地黄120g 大黄60g 甘草90g 玄参90g 竹叶90g 木通90g 土茯苓200g上药共研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服6g,日服2次。

1年后,病者复诊,病状基本控制,有时虽偶有小发,但溃疡极小,时间极短。

久病顽症,非久治缓调难愈,防病反复,嘱仍服原丸方药调治。

按语引起狐惑病的原因,一般认为湿热内蕴于心经,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上炎则口舌咽破溃,心移热于小肠,则前阴溃烂。

治狐惑病,仲景用甘草泻心汤,方中的甘草、黄连、黄芩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为治狐惑的主要药物。

但是方中的干姜、半夏辛温,人参、大枣甘温,均有助湿生热作用,难以入选。

本病例用甘草泻心汤与导赤散加减,用甘草、黄连、黄芩清心泻火于上,用竹叶、生地黄、木通清热利湿于下,银花、土茯苓解毒消疮;大黄泻火通便,所以将方名改为导赤泻心汤。

狐惑的外治疗法,仲景用苦参汤熏洗,有一定的解毒消疮止痒等作用。

本病例外用苦参蛇床子散方,熏洗阴部溃烂,用蛇床子助苦参解毒消疮止痒,比单用苦参效果好。

白塞病中医治疗方法

白塞病中医治疗方法

白塞病中医治疗方法
白塞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疾病,通常由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化引起。

中医治疗白塞病主要针对调整人体的免疫功能和改善口腔炎症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
1. 中草药治疗:常用的中草药包括白芷、黄连、生地黄等,这些草药具有抗炎、消肿、清热等作用。

中药可以制成药膏、药水或口服剂,根据病情和患者个体差异进行选择和配伍。

2. 针灸治疗:针灸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合谷、阳陵泉、迎香等,可以帮助缓解疼痛、减轻炎症。

3. 中医调理:中医强调整体调理,包括饮食调节、情绪稳定、作息规律等。

建议患者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白塞病的疗效因人而异,治疗期间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如果症状加重或无明显改善,应及时就医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白塞氏病的中医偏方

白塞氏病的中医偏方

白塞氏病与中医学狐惑病颇为相似,《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等医学典籍中都有关于本病的记载,总结来看,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基本趋于一致,多将其分为以下3型。

1、湿热火毒型证见口腔、外阴溃疡,溃破处颜色鲜红,有烧灼感和疼痛感,易发生溃烂和浸渍,双目红肿疼痛,视物不清。

全身症状有发热,口苦口臭,咽干,心烦易怒,坐卧不安,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舌边溃破,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或弦数。

2、阴虚火旺型证见病情缠绵,口腔、外阴溃疡反复发作,溃疡面呈暗红色,溃烂明显,多伴有疼痛,眼睛干涩畏光,视物不清。

可伴有午后低热,手足心热,烦躁不安,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面部潮红,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质红少津,或见裂纹,舌苔薄白,或少苔,或光剥苔,脉弦细数。

3、脾肾阳虚型病程迁延日久,口腔、外阴溃疡此愈彼发,久难愈合,或屡愈屡发。

患处呈淡红色,创面平塌凹陷,疼痛感较前两种弱,两眼干涩而痛,头昏头重,神疲乏力,面色苍白,食欲不振,腰膝冷痛,下肢浮肿,大便溏薄,小便清长。

苔薄质淡,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针对此病的治疗,北京口腔黏膜疾病研究中心运用"三重免疫绿色疗法"通过内外兼治、能够明显增加脾重,提高免疫力,能筑起人体的预防屏障,从而有效地抵御细菌和病毒侵入。

通过中医药物理治疗能够快速抑制和杀死巨细胞病毒和口腔疾病病毒,控制消除体内的致病因子和有害毒素。

该疗法系列中医方剂,具有润肠通便、去火排毒、消炎止痛、抑制和杀死病菌、排毒、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及白细胞通透性等功效,能让药物充分有效的直接到达病灶,标本兼治。

温馨提示:对于口腔疾病不要一概轻视,因为口腔内经久不愈的溃疡,由于经常受到咀嚼、说话的刺激,日久也有可能会发生癌变。

所以如果你经常罹患口腔溃疡的话,就需要注意上述的问题。

如有可疑就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必要时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再做相应的治疗,切不可粗心大意,延误治疗时机。

狐惑病及中医治疗

狐惑病及中医治疗

狐惑病及中医治疗狐惑病之名出自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本病多发于中青年人,其病程长达数年、数十年不等,各部位病变同时或交替出现,病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据狐惑病所具有的眼、咽喉、外阴溃烂、精神不安、神志恍惚等证候表现,一般都认为与1937年土耳其医生提出至今仍原因不明的白塞氏病极为相似。

亦有人提出其发病与结核、梅毒、隐性感染、维生素缺乏、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但一直无特效疗法。

我们认为中医与西医是理论体系不同的两种学科,对疾病的认识角度不同,通过两者取长补短,有利于揭示本病的实质。

根据国内外报导和我们对33例病人的比较观察,认为白塞氏病与狐惑病最能吻合。

狐惑病的发生中医一直认为与伤寒之后热邪未尽,湿热毒邪内蕴有关。

属“喉阴之病”,是“湿热之毒循肝经上蒸下注,所患之处无不溃烂”。

后人亦有人提出为湿热生虫,三虫上下求食乃使病发。

我们认为本病的发生,在于外感与内伤两个方面,湿与热是引发本病的两个重要原因。

或感受湿热毒邪,或热病后余毒未尽,或脾虚湿热内蕴,或阴虚生热酿湿,均可致病。

但一般来说单纯六淫邪气侵袭,不足感发本病,体质亏虚,也难能滋其自生,多是内外合邪,湿热郇积,内困外扰而为其病。

本病在临床上不难辨认,症状特点以口、眼、外阴同时出现溃烂(眼部症状一般出现较晚),兼发热、头晕、疲乏、烦躁、神情恍惚、声嘶脘闷等。

好发于20~45岁年龄。

病之初起多为实证,湿热内蕴附着不去,郁腐肌表,蚀为疮疡。

缠绵日久,热邪伤阴,湿浊伤气,致使阳气虚损,肝肾阴虚。

故辩证要注意,一是虚实,孰多孰少;二是寒热,因湿热壅滞是诱发本病的主要机制,病久正伤,或因苦寒攻伐,克损阳气,引寒内生,无见热红表现,皮肤破溃处也不见鲜红肿痛。

三是湿邪贯穿始终,本病各阶段,均与湿邪滞腐相关。

早期湿热毒邪壅滞,晚期寒湿阻滞,气血运行失宜,溃蚀难愈,正合湿邪粘滞特性。

故治疗上,视不同阶段及表现,祛邪扶正为主要法则。

早期病人多表现为肝胃湿热,治以清热,除湿解毒,方可选用龙胆泻肝汤为基本方,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咽干热病者加玄参、麦冬、桑白皮;热毒化火烁津者加蒲公英、玄参、白花蛇舌草;烦躁脘胀者加白芍、陈皮、香附;往来寒热,少阳郁结者参选小柴胡汤或达原饮加减治疗。

中西医治疗白塞综合征良方

中西医治疗白塞综合征良方

中西医治疗白塞综合征良方白塞综合征又称眼、口、生殖器综合征,是以眼、口腔、生殖器溃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目前多认为属胶原性疾病或自体免疫性疾病,具有慢性、进行性、反复发作的特点。

中医称本病为“狐惑病”。

多因风温、湿热之邪入侵,湿热毒火上熏口眼,则目赤口疮,下注外阴,发为阴蚀;或阴虚生内热,虚火内炽,口疮阴蚀灼痛难愈。

一、白塞综合征诊断1.本病多见于青壮年。

2.口腔粘膜、咽部有复发性痛性溃疡,眼部以结膜炎为主要症状,亦可见角膜炎、巩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视网膜炎等。

3.外生殖器反复出现溃疡。

4.皮肤表现结节性红斑样皮疹、脓疱疮等损害,有的患者面部颜色呈异常改变。

5.全身伴有关节痛及胃肠道、精神神经系统等症状。

6.大部分患者皮肤划痕试验阳性。

7.实验室检查:急性期白细胞增高,血沉快,有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及凝血因子Ⅶ均有增高,溶纤维蛋白活性降低。

上述诊断要点中,如具备上述眼、口、生殖器三种典型症状即可确诊,如只具备两种症状为可疑,应随访观察。

二、白塞综合征鉴别诊断1.结节性红斑:此病仅局限在皮肤的损害,而眼、口、生殖器综合征既有皮肤损害,同时又有眼、口腔、外生殖器的症状。

2.阴部溃疡应排除炎症性溃疡、淋病性溃疡,根据其病史及实验室检查,不难鉴别。

三、中医治疗白塞综合征1.辨证论治:(1)风温蕴毒:[证候]初发口腔溃疡,双眼发红,畏光流泪;口渴咽干,发热头痛,便干溲赤,舌红,苔黄,脉濡数。

[治法]疏风清热,和营解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芩10g、黄柏10g、栀子10g、黄连6g、当归10g、板蓝根15g、薏苡仁10g、泽泻10g、甘草6g。

(2)湿热内蕴:[证候]口腔、咽喉、外阴溃疡,红肿灼痛,缠绵难愈;口苦咽干,纳少,关节酸痛,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g、栀子10g、黄芩10g、柴胡10g、车前子(包煎)10g、木通10g、泽泻10g、银花15g、蒲公英15g、玄参15g、板蓝根15g、生甘草6g。

【赤小豆当归散合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狐惑病(白塞病)】

【赤小豆当归散合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狐惑病(白塞病)】

【赤小豆当归散合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狐惑病(白塞病)】某男,40岁。

虑者3个月前出现口腔及阴茎溃疡,日渐加重并出现双眼红肿伴疼痛。

给予西药抗炎、激素、营养等治疗,始有一度好转,后无效果。

症见:目赤肿痛,畏光,口腔黏膜溃疡伴舌出胬物,如重舌。

龟头、阴茎有溃疡,灼热,伴恶风汗出,身热头痛,口干且苦,喜冷饮,纳差,尿黄。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无力。

诊断:狐惑病。

辨证:湿热毒邪内蕴。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处方:【赤小豆当归散合甘草泻心汤加减】。

赤小豆50克,法半夏12克,当归12克,苍术12克,黄柏12克,生地黄12克,甘草10克,黄连10克,干姜10克,淡竹叶10克,牡丹皮10克,大黄(后下)10克,黄芩15克,滑石(先煎)30克。

每日1剂,水煎服。

服7剂药后,目赤减轻,口腔及外阴疡缓解,恶风汗出、身热头痛大减。

效不更方,原方续服6剂,病情明显好转,目赤肿痛轻微,口腔、舌下、外阴溃疡已敛口,肿胀热痛消退,舌质红,苔少,脉细数,为湿毒渐去。

再予健脾养胃生津善后调治1月,身体恢复如初,随访1年余未再发作。

按:孤惑病最早见于汉朝张仲景《金匮要略》,认为本病主要由湿热虫毒所致。

其病机或血热瘀结不散,或内蕴脾胃,或侵蚀幽隐窍道之处。

面部色泽变化明显,目赤如鸠者,治用赤小豆当归散;蚀于下部者,称为“狐”,前阴溃疡明显者,治用苦参汤外洗;后阴肛周痒痛者,治用雄黄熏之。

内服方主要为赤小豆当归散合甘草泻心汤。

本患者以此二方为主,加苍术、黄柏、滑石、淡竹叶以增强其清热利湿的作用;加生地黄、牡丹皮以增强其凉血活血的作用;加大黄以增强其泻热通腑,活血解毒的作用。

诸药合用而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狐惑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白塞病。

白塞病虽病因不完全明确,但与感染后自体免疫异常、微量元素缺乏、遗传因素、血清中纤溶抑制物质有关。

上述组方则可增强机体自身免疫能力,抵抗病邪侵袭而治愈。

(王衍海等2004)。

白塞综合征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

白塞综合征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

白塞综合征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临床表现白塞( Behcet)综合征或称白塞病,是一种以葡萄膜炎、口腔溃疡、皮肤损害和生殖器溃疡等为特征的多系统受累的疾病。

其病因不明,因患者有多种自身抗体,故推测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至少是一种自身免疫反应参与的疾病。

本病早期可有低热、食欲不振、反复咽喉炎等前驱症状,逐渐出现口腔、外阴溃疡、皮肤结节性红斑、皮疹、毛囊炎、皮肤针刺反应阳性等,还可有血管炎(尤其是浅层血栓性静脉炎)、关节炎、消化道溃疡,以及脑膜刺激症状、记忆力减退、性格改变等神经精神症状。

眼部病情常反复发作,最终可导致失明。

眼部表现可有三种类型:①前葡萄膜炎型:有较多细小角膜后沉着,以前房积脓出现快,消失快,病情反复发作为特征。

②玻璃体炎型:是以玻璃体混浊为主的反复发作性炎症。

此型以睫状体炎为主,并有视网膜静脉扩张,视网膜水肿。

③视网膜脉络膜炎型:早期以视网膜血管炎为主,视网膜静脉扩张,动脉变细,甚至闭塞成白线状。

视网膜弥漫性水肿混浊、黄斑部囊样水肿。

玻璃体炎性混浊,视盘充血、边界不清。

晚期造成视网膜血管阻塞,致视网膜浅层坏死或有大片出血、渗出,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治疗时,前葡萄膜炎要注意散瞳。

一般不主张全身大量、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

免疫抑制剂可选用苯丁酸芥、环磷酰胺、秋水仙碱、硫唑嘌呤等。

应用免疫制剂期间应检查白细胞和血小板。

其他可用维生素类、血管扩张剂、抗凝剂、消炎痛等。

本病属于中医学“狐惑”范畴。

多因肝脾湿热,瘀而化毒,阴虚夹湿,或阴虚火旺所致。

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散瘀,或养阴清热,滋阴降火等法。

治疗方剂1.解毒散瘀汤【组成】龙胆草9g,炒黄芩12g,炒栀子12g,生地黄15g,赤芍12g,银花15g,土茯苓30g,滑石15g,当归12g,炒枳壳12g,生大黄9g,白花蛇舌草1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散瘀。

【主治】白塞病证属肝脾湿热,瘀而化毒者。

症见双眼视物不清,睫状充血,角膜后灰白沉着物,前房积脓,玻璃体混浊,视盘、视网膜水肿,视网膜静脉怒张,动脉细;并伴有口腔或阴部蚀烂,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大便黏滞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狐惑病(白塞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参照《适用中医风湿病学》(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反复发作口腔溃疡,或外阴部溃疡。

(2)可伴有结节性红斑(皮肤科称瓜藤缠)、皮下血栓性静脉炎(皮肤科称青蛇毒),皮肤针刺反应阳性。

或出现眼部复发性前房积脓性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视网膜炎,以及关节红肿疼痛、肠痈(阑尾炎)样腹痛、黑便等症状。

(3)可并发子痈(附睾炎)。

(4)部分严重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干综合症、脑膜脑炎综合征,可并发闭塞性血管炎、动脉瘤。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际白塞病研究组1989年制定的诊断(分类)标准。

(1)反复口腔溃疡:由医生观察到或患者诉说有阿弗他溃疡,1年内反复发作≥3次。

(2)反复外阴溃疡:由医生观察到或者患者诉说外阴有阿弗他溃疡或瘢痕。

(3)眼病变:前和(或)后葡萄膜炎,裂隙灯检查时玻璃体内有细胞浸润,或由眼科医生观察到视网膜血管炎。

(4)皮肤病变:由医生观察到或者患者诉说的结节性红斑、假性毛囊炎或丘疹型脓包;或未服用糖皮质激素的非青春期患者出现痤疮样皮疹。

(5)针刺反应阳性:试验后24~48小时由医生判定结果。

凡有反复口腔溃疡并伴有其余4项中的2项者,可诊断为本病。

其他与本病密切相关并有利于本病诊断的症状有:关节痛或关节炎、皮下血栓性静脉炎、深部静脉栓塞、动脉栓塞和(或)动脉瘤、中枢神经病变、消化道溃疡、附睾炎和家族史。

(一)症候诊断
1.热毒炽盛证:高热,口舌、前后二阴多发溃疡,疡面红肿疼痛,皮
肤结节性红斑或痤疮,关节肿痛,面红目赤,烦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2.肝脾湿热证:口舌、外阴溃疡,疡面红肿、覆有脓苔,目赤疼痛,畏光羞
明,下肢结节红斑,时有低热,口苦黏腻,少腹胀满,男子睾丸隐痛坠胀,女子外荫痒痛、带下黄泉,小便赤黄,大便欠爽或溏薄、粘液便。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3.阴虚热毒证:口舌、二阴溃疡,疡面暗红,双目干涩不适,午后低热,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口干口苦,小便赤黄,大便秘结。

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4.气虚瘀毒证:口舌、外阴、皮肤溃疡反复发作,疮面色淡,久不收口,伴头晕眼花、面色少华、倦怠无力、心急失眠、易汗、那差便溏。

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缓或沉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热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养阴。

推荐方药:清营汤加减。

生地、丹皮、赤芍、水牛角、石膏、知母、青蒿、银华、玄参、黄岑、连翘、生甘草等。

中成药:牛黄解毒丸、黄连上清丸、清热解毒口服液等。

2.肝脾湿热证
治法:疏肝健脾,清利湿热。

推荐药方:龙胆泻肝汤合并甘草泻心汤加减。

龙胆草、柴胡、黄岑、黄连、炒山栀、生地、苦参、车前子、制半夏、当归、赤芍、川牛膝、土茯苓、生米仁、生甘草等。

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四妙丸、一清胶囊等。

3.阴虚热毒证
治法:滋阴清热,活血解毒。

推荐药方:知柏地黄丸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知母、黄柏、生地、龟板、女贞子、旱莲草、玄参、银花、当归、赤芍、丹皮、青蒿、生甘草等。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生脉胶囊等。

4.气虚瘀毒证
治法:益气扶正,清化瘀毒。

推荐药方:托里消毒饮加减。

生黄芪、莪术、白术、茯苓、薏苡仁、银花、金雀根、连翘、当归、赤芍、川芎、升麻、白芷、生甘草等。

中成药:黄芪颗粒、补中益气丸、贞芪扶正胶囊等。

在临床上,除了上述证型中成药外,可酌选:雷公藤多苷片、白灼总感胶囊及活血通脉胶囊、血栓通胶囊、血府逐瘀胶囊、丹参片、瘀血痹片等。

(二)辩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剂
热毒炽盛证:可选痰热清、清开灵注射剂等;肝脾湿热证:可选科黄、天晴复欣(苦参素)注射液等;阴虚热毒证:可选脉络宁、生脉注射液合并以痰热清、清开灵注射液等;气虚与的证:可选黄芪注射剂、贞芪扶正注射液等。

各证型亦可配合杏丁、疏血通。

丹参、血塞通、灯盏花注射液等活血中药静脉制剂治疗。

(三)外治法
1.口腔溃疡
(1)中药外敷:冰硼散、锡类散、珠黄散、六神丸(研磨)、外用溃疡散等外敷溃疡;
(2)中药含漱:中药方(银花,野菊花,薄荷,木蝴蝶,生甘草)煎汤含漱。

2.外阴溃疡
(1)中药铺敷:冰硼散、锡类散、珠黄散、青黛散等外敷外阴溃疡;
(2)中药熏洗:黄柏,苦参,儿茶煎汤洗外阴。

3.眼炎
(1)中药熏蒸:木贱草,薄荷,野菊花煎汤蒸熏眼部。

4.皮肤损害
(1)结节红斑:金黄膏外敷;
(2)痤疮样皮疹、丘疹样毛囊炎:玉容膏(芙蓉叶,玉竹,白芷,大贝母,落的水)水煎外洗、敷搽皮疹;
(3)皮肤溃疡:根据创面情况,辩证选用九一丹、二八丹、七三丹、生肌散、红油膏、白玉膏等外用。

(四)针灸疗法
根据病情,辩证取穴,并合理采用补泻手法。

针刺反应严重者慎用。

(五)内科基础治疗
根据病情和临床实际,已适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如反应停、硫脞嘌呤、环孢素A、环磷酰胺等)、生物制剂等药物者维持原量并逐渐减量,对症处理并发症。

(六)护理调摄
1.生活起居:生活规律,注意休息,勿劳累,尽量避免感染与皮肤外伤。

2.饮食调理:饮食注意清淡,多食新鲜蔬菜与水果,忌食烟酒、肥甘味厚、辛辣刺激食品。

3.精神调摄:树立战胜疾病信心,并保持心情愉悦。

4.口腔、外阴溃疡者:注意养成良好个人生活习惯,勤漱口刷牙,保持口腔清洁;勤洗内衣及二阴,避免不洁或频繁性生活;坚持中药含漱或熏洗,以促进
溃疡愈合。

5.皮肤损害者: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勿要挤压皮疹,皮肤局部感染溃破者,应规范换药。

6.合并眼部病患者:应注意多休息,减少用眼,户外活动戴有色眼镜,避免强光刺激,并及时眼科就诊。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学评价: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中医症状分级、疗效评价,动态观察中医症候变化。

临床缓解:临床症状基本缓解,证候积分减少≥70%;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50%;
有效:临床症状好转,证候积分减少≥20%;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20%;
2.实验室指标评价:观察血沉、C-反应蛋白变化。

(二)评价方法
分别于入院、出院时,采取中医证候学方法及反应疾病活动实验室指标进行评价。

1.中医症候评价方法
(1)中医症状分级标准
(2)有效率计分方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2.实验室指标评价:对反应疾病活动的实验室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治疗前后变化进行观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