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中的“凭栏”意象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中为何都爱倚栏杆(阑干)

古诗词中为何都爱倚栏杆(阑干)

古代诗词大家为何都爱倚栏杆(阑干)?第一:倚阑干(栏杆)这种行为虽然在古代诗词中大多确实伴随着特定的愁绪,但是还是有文人没有借倚阑干(栏杆)来抒写愁绪,因为“阑干”也会以相对写实性的意象出现;第二:阑干(栏杆)意象成为诗词作者愁绪的寄托,主要与中国传统的"登高必赋"情结以及阑干(栏杆)本身这一意象所具有的的特征有很大的关系。

写在开头的:由于阑干、栏杆、栏干这三个词在古代诗词中意义基本一致(除了“阑干”一词有时会作“纵横散漫貌”解之外,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所以我们看到他们也经常通用,所以我一般就直接用一种形式了。

一、关于文人是否都有借倚阑干、凭阑干来抒写愁绪,先举几个反例:元稹《连昌宫词》:上皇正在望仙楼,太真同凭阑干立。

白居易《香山避暑二绝》:夜深起凭阑干立,满耳潺湲满面凉。

潘阆《酒泉子》: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

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四顾山光接水光,凭阑十里芰荷香。

通过上面所举的四个唐宋诗词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凭阑干这一意象我们很难发现作者的愁绪所在,尤其是后面的两个例子,甚至抒写的是惊喜之情。

而元白两位的基本上没融入什么感情,就是实实在在地写凭阑这一动作,所以可以算作是写实性意象;二、关于阑干意象为什么会成为文人愁绪的寄托这主要与中国传统的"登高必赋"情结以及阑干本身这一意象所具有的的特征等有很大的关系(一)登高必赋的传统情结:严格来说,登高必赋的文人情结从孔子就开始了。

《韩诗外传》卷七载: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

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

小子愿者,何言其愿。

丘将启汝。

”班固《汉书·艺文志》也说: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这就要求大夫在登高之后能够赋诗述说其感受。

而阑干基本上都设在高处,文人凭阑、倚阑,自然需要登高,登高言志、赋诗抒怀也就久而久之成为传统;(二)王粲《登楼赋》的影响凭阑这个意象可能最早出现在汉末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登楼赋》,王粲的名篇《登楼赋》有两句: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古诗词中的栏杆意象

古诗词中的栏杆意象

在古诗中“栏杆”也经常被写作“阑干”,他俩的意思基本相同,且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一、传统建筑文化的积淀,栏杆是亭台楼阁中外缘的建筑物。

“登高而赋”的实质是“触物感兴”。

栏杆所处的位置或临水、或悬高,这就很容易让人心旷神怡,或是心生惆怅。

二、宋代社会环境的影响,宋代重文削武,经济繁荣,十分重视科举考试。

因此有大批底层的知识分子走上仕途,并开始追求都市生活的物质需求和审美视觉,愈加倾心于酒宴、游园等娱乐活动。

宋代著名文臣们更是兴起建造私家园林之风,亭台楼阁中的栏杆自然应运而生。

三、登高临远是文人笔墨的传统,登高必赋,唐诗中就经常出现。

唐代登高大多数是登山,到了宋代,文人大都聚集在都市,自然而然这种传统就过渡到了爱上层楼的凭栏凝思。

四、词不似诗言志、文载道。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需要配乐演唱,诸多词作产生的背景就是歌台舞榭。

如《花间集》中序言“因集近来诗客曲子词……庶使西园英哲,用资雨盖之欢;南国婵娟,休唱莲舟之引。


“栏杆”这一建筑物作为宋词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实之必然。

登高凭栏处,凝思心已远。

这不仅是官能的感觉,不单是感情的感受,更是一种感情的意境。

凭栏意象的独特性发展变化

凭栏意象的独特性发展变化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飞 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 •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水 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
凭栏之豪情壮志

南宋, 国家风雨飘摇,许 多爱国将领,如岳飞,李纲、胡世 将、张孝祥、辛弃疾等在外族侵扰、 国家面临危亡的动乱时期,却又不 被知遇,只好在词中抒发一腔爱国 热情和悲愤。
第二阶段
• 从哀怨悲惋到豪情壮志

南宋前期始,国势风雨飘摇,一些 词人虽登楼凭栏,此时也一改词的哀 怨氛围,抒发了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 。
凭栏的意象
• 闺旅之思 • 乡思之苦 • 故国之思 • 忆昔怀古 • 壮志豪情
凭栏之闺旅之思
• 受生理心理特点的限制,女性大 都多愁善感,哀怨重重。楼栏之所成 了她们 宣泄情感的好地方,因 为那里有表达她们 情绪的最佳氛围。 从大量的宋词来看,作品中的女性最 爱倚楼凭栏,抒写闺怨之思。当然, 抒写羁旅之客倚楼凭栏,思念家中妻 子的词也是多不胜数。
• 特殊性
• 凭栏作为意象是以动词的形式 存在,而其它的意象几乎都是名词。
凭栏意象的发展变化
• 第一阶段 • 寄寓的多为个人的哀怨、情愁
• 北宋后期,虽战事不断,但还不曾祸及文人, 广大词人仍生活在相对安定和平的环境中,因而 或述胸中不平之事,或别友人离去,或思征夫归 来,或叹人生艰辛,或道羁旅行役之酸楚,因而 虽倚楼凭栏,此意象仍只为个人抒情发愤之用, 颓废伤感亦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 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 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 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词朗诵 满江红 -

“凭栏”小解

“凭栏”小解

撷英篇“凭栏”小解侯丽娜(河北省南和县第一中学,河北邢台)摘要:“凭栏”是唐宋诗词中常见的举动,古人“凭栏”之时,便生出无限的感慨。

可以说凭栏是宋词最常见的意象之一。

凭栏时抒发出来的情感是很细腻的,大都与离愁有关,根据对象不同,分为思国想家篇与游子思妇篇。

也正因为凭栏与离愁分不开,所以凭栏又成了一种依靠、一种支柱、一种寄托。

它既能供人们的身躯倚靠,又能使思念之人得到一定的精神支柱,寄托他们的情愁。

总的说来,凭栏这一意象内涵丰富,给了无数词人广阔的思想空间,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关键词:凭栏;意象;思国想家;游子思妇;离愁“身倚栏杆,凭栏远眺”是我们在唐宋诗词中常见的举动,古人“凭栏”之时,便生出无限的感慨。

可以说凭栏是宋词最常见的意象之一。

唐诗多“登高”,宋词多“凭栏”,相对于“登高”来说,“凭栏”更多了几分阴柔。

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宋朝的词人心底有了几分愁苦,由此,凭栏这一意象便频繁出现在宋词之中。

那么,凭栏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意象呢?找一些相关的宋词来细细咀嚼,发现这些凭栏词总和“独”“愁”这样的字紧密相联。

辛弃疾说“闲愁最苦,休去依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秦观说“阑干休闲依,庭院无人,颠倒飘黄叶”,心中的愁苦并没有因凭栏很快减少,而是一天天加强,一次次深刻,因为这种凭栏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结束的,而是可以一个月两个月一直凭下去、盼下去。

这种意象真叫人心酸。

人在落泊之时、他乡之刻,总会有情愁需要依托,而凭栏正是抒发感情的最好方式。

凭栏时抒发出来的情感是很细腻的,它奠下的感情基调是低沉的,都与离愁有关,大都以泪脸相照。

从李景的《摊破浣溪沙》到范仲淹的《苏幕遮》,到欧阳修的《踏莎行》,再到柳永的《八声甘州》及秦观的《望海潮》,无一不是离愁伤感之作。

若非要分类,可以根据对象不同,分为思国想家篇与游子思妇篇,其中后者居多。

思国想家的诗词多通过今昔对比抒发痛感世事沧桑的悲凉情怀。

南唐后主李煜在亡国后作了一首《浪淘沙》,词中描写的是春季一个雨夜,他冻醒后凭栏,回想起刚才梦里的欢乐情景,那已成为过去,如今的他形同囚徒。

浅析两宋词中“凭栏”意象的差异

浅析两宋词中“凭栏”意象的差异

意象 在 两宋 词 中蕴 含 着 的不 同 内涵 及其 演 变 通过对造成两宋 分析
, `
并且
登楼 而 望茫 茫 宇宙 孤独 之情

眼前 空 旷的 景物
使词 人 更显
凭栏
内涵


在 不 同 的社 会 环境 下 凭栏

,
凭栏


意 象 差 异 的主 要 原 因 的
,这种 离情 别绪Fra bibliotek主要 包 括闺 怨愁 思 和羁 旅 行役 如 欧 阳修 的
学 术探 讨
1 S G H T N I
浅 析 两宋 词 中 凭 栏

_


意 象 的差 异
张帆
摘要
:
翻开词史的篇章
,
’ `
凭栏

作 为 一种 意 象
, ’`

,
另 一 方 面报 国无 门壮 志 难酬
,
所 以他们 心 中郁
倚前 春 恨锁 重 楼 风 里 落花 谁 是主 ? 思 忧忧
破洗 溪 沙 》 ) 和 李 煌 的 声新月 似 当年

;
的温 庭 药 栏

韦庄 到 五代 的冯 延 巳 李 煌 无不 主 ’ e

空 指 冲冠 发
·
阑 干拍 遍
,
独 对 中夭 明 月

’ `
为词
,
服务 现 实

,
作 为 审美 意 象入 词


( 《酉 寻 江月

拜将 台 歌 》 ) 的 愤 慨
登临莫 上



结语

两宋词中

南宋词人“凭栏”之爱国壮志、忧国情怀

南宋词人“凭栏”之爱国壮志、忧国情怀

芳洲生藏芷》 )、 “ 阑干 拍 遍 ,无 人 会 登 临意 ” ( 弃 疾 意象 强烈 地 表达 胸 中积 郁和 爱 旧之 情 。 “ 杆 ”用 “ ” 已 辛 栏 拍 《 龙 吟 ・ 建 康 赏 心 亭 》 ) 、 “ T 捶 碎 ,酒 狂 忠 愤 俱 显 得心 情 激动 、 悲愤 难 平 ,还要 “ 水 登 栏 拍遍 ”,越 加 显得 愤怒 达
发” ( 吴渊 《 奴 娇 ・ 来 牛渚 》 )、 “ 河无 限清愁 ,不 念 我 父 _
到 极 点 ,至 丁 “ 捶碎 ”更是 表达 了对祖 国 山河 沦 陷却 无可 奈
堪 临鉴 ” ( 岳珂 《 英 台近 ・ 固亭 》 ) 、 “ 去春 来 ,潮 何 的 悲 愤 欲 绝 ,痛 斥 统 治者 的 昏庸 。在 这 “ 栏 ” 、 “ 祝 北 春 拍 捶 生 潮 落 , 几度 斜 阳 人 倚 楼 。 堪 怜 处 , 怅 英 雄 白发 ,宁 敝 貂 栏 ” 的意象 中, 我们 强 烈感 到 的不 是宋 人 柔弱 的一 面 ,而 是 裘 ” ( 曾伯 《 园春 ・ 多景 楼 》 ) l等 。胡 世将 作 《 李 沁 登 3 酹 江 月 ・拜 将 歌 台 》 时 ,秦 桧 掌 权 , “ 门 里 , 六 师 不 君 发 ” ,见 贤 才 不 受 重 用 ,美 人 迟 暮 ,满 腔激 愤 在 “ 发 冲 怒
“ 干拍 遍 ,无 人会 髓 临意 ”,报 围 无 门与壮 志难 酬 的 涌动 ,这 种理 想 与现 实 的撞 击令 无 数 爱周志 士 内心无 奈 、沉 阑 融合 ,其 代 表有 “ 将 台欹 ,怀贤 杳 ,窄指 冲 冠 发 。阑干 痛而 难 以排 遣 。可 以说 ,历 代文 人志 士 甚至 北 宋文 人排 遣 胸 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宋词_凭栏处_的古典情怀

宋词_凭栏处_的古典情怀
南宋是一个让英雄悲哀的时代#’西北 望 长 安 "可 怜 无 数 山 )#!! 岁 的 辛 弃 疾 曾 率 两 千 人 抗 金 "!" 岁 带 #$ 人 深 入 屯 聚 了 # 万 大 军 的 金 营 取 敌 首 级 " 然后领 % 万人马凯旋而归#对于这样一位南宋勇将"千百年来人们谈论得最
读 写 多的不是他的赫赫战功"而是他 新 空 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历史没有 间 让他成为名垂史册的军事将领" 却让他成为了光照古今的词坛 徜! 徉 宿将#壮志难酬"万字平戎策"换 经! 典 来的却是东家种树书#是命运的 捉弄"还是历史的成全+其心其 意"有谁能解+红巾翠袖"又如何 擦得干英雄血泪+知我者谓我心 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词人一 生所追求的"难道是功名+难道 是利禄+时光依旧流逝"家国仍 在风雨飘摇之中"没赢得身前身 后名"可怜白发生#英雄是孤独 寂寞的" 也是万般失意而无助 的# 英雄之心无法被人理解"英 雄只得把无法排遣的爱恨情仇
&作者单位!四川泸县二中’
!"
栏杆终究是伤心物"只是英雄的伤心别有衷肠#南宋吴渊并非名家"然其 $念奴娇%却不失名家风范"读之也让热血男儿血脉贲张&’我来牛渚"聊登眺( 客里襟怀如豁#谁著危亭当此处"占断古今愁绝#江势鲸奔"山形虎踞"天险非 人设#向来舟舰"曾扫百万胡羯# 追念照水然犀"男儿当似此"英雄豪杰# 岁月匆匆留不住"鬓已星星堪镊#云暗江天"烟昏淮地"是断魂时节#栏干捶 碎 "酒 狂 忠 愤 俱 发 #)结 尾 ’栏 杆 捶 碎 )"着 一 ’捶 )字 "此 乃 英 雄 手 腕 也 *英 雄 形 象毕现"而英雄心情尤激荡人心#吴渊有报国之心"却无请缨之路#帝王把杭 州作了汴州"皇帝不急"壮士心急如焚#’岁月匆匆留不住)"江山未复"而鬓已 星星将成老朽"不捶栏杆又有什么可捶+今天读来"我仿佛还能听到英雄在八 九百年前愤然捶栏的那一声铿然一响"仿佛还能看到那碎落满地的赤胆忠心#

凭栏

凭栏

• 特殊性
• 凭栏作为意象是以动词的形式 动词的形式 存在,而其它的意象几乎都是名词。
凭栏意象的发展变化
• 第一阶段 • 寄寓的多为个人的哀怨、情愁 寄寓的多为个人的哀怨、
• 北宋后期,虽战事不断,但还不曾祸及文人, 广大词人仍生活在相对安定和平的环境中,因而 或述胸中不平之事,或别友人离去,或思征夫归 来,或叹人生艰辛,或道羁旅行役之酸楚,因而 虽倚楼凭栏,此意象仍只为个人抒情发愤之用, 颓废伤感亦是为了个人情怨 。
凭栏之忆昔怀古

春夏秋冬, 春夏秋冬,利用季节来抒胸臆 表情怀是古代文人常用的手段, 表情怀是古代文人常用的手段,而 在凭楼倚栏意象中则以春秋二季居 阳春三月,生机盎然, 多。阳春三月,生机盎然,但岁月 无情,时光流逝,春去也! 无情,时光流逝,春去也!词人思 春思人,惜春而惜年华, 春思人,惜春而惜年华,借以凭栏 忆昔怀古! 忆昔怀古!
凭栏之乡思之苦

羁旅之人常会有孤寂、 羁旅之人常会有孤寂、 落寞之感,在烦闷、 落寞之感,在烦闷、伤心之 亦喜登楼,凭栏饮酒, 际,亦喜登楼,凭栏饮酒, 继而望远, 继而望远,不见故乡便加倍 思乡,最后表达乡愁与伤感。 思乡,最后表达乡愁与伤感。
《苏幕遮》——范仲淹 苏幕遮》
作 相 思 泪 。 独 倚 , 酒 入 愁 肠 , 化 留 人 睡 。 明 月 楼 高 休 思 , 夜 夜 除 非 , 好 梦 黯 乡 魂 , 追 旅 斜 阳 外 。 水 , 芳 草 无 情 , 更 在 寒 烟 翠 。 山 映 斜 阳 接 地 。 秋 色 连 波 , 波 上 碧 云 天 , 黄 叶 • • • •
《八声甘州 》——柳永
•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 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 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再论词中的“凭栏”情结

再论词中的“凭栏”情结

再论词中的“凭栏”情结内容摘要:词是唐宋以后文人激情冲击下的产物,是文人情感生活的主要宣泄地。

在这一领域中,文人们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展示。

在词中“凭栏”是出现较多的一种意象,词人的这种“凭栏”情结其情感类型主要有:思人、羁旅思乡、渴望建功立业;“凭栏”这一情结的实质是一场“平静的狂风巨浪”;而形成这一独特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凭栏”这一意象本身所具有的审美相似性特征,词的特质以及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所致。

本文就试图通过以上的粗浅分析来管窥一下中国词的独特魅力以及中国古代文人的复杂心理。

关键词:情感类型、凭栏实质、审美相似性、词的特质、民族性格一“凭栏”与中国文学、“凭栏”与中国词有着不解之缘。

可以说,“凭栏”是中国古代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意象,其中渗透着词人生活中各种重要元素及词人浓烈的情感元素。

古人爱登高楼凭栏而望,而怀人、思乡、渴望建功立业都是词人“凭栏”而望的内容。

比如说,柳永的“伫倚危楼风仔细观察,盼极春愁,黯黯后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可以凭栏意?”(《蝶恋花》);欧阳修“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将近危栏自得。

平芜近处就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挥莎行》);宴殊“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无人知晓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清平乐》);再例如,周邦彦的“人静长凭栏,愁不归眠,公残更箭。

叹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沉书离。

”(《过秦楼》),像是这样的词句可以信手拈来,堪称不计其数。

如果说,以上词句是因思人而怀远登高凭栏的话,词人渴望结束羁旅漂泊的生活,回归故里,这份思乡之情、羁旅的愁思在词中更是可见一斑,所以每每都有凭栏望故乡的游子。

范仲淹“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把对家乡故里的思念与羁旅天涯的愁苦抒写得淋漓尽致。

柳永“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j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八声甘州》)这首词更是心情抑郁,归思绵邈,抒发了词人思乡怀人的深愁,一句“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更是把思乡的情思表达的酣畅淋漓。

唐宋词中“凭栏倚楼”意象探析

唐宋词中“凭栏倚楼”意象探析

此, 从“ 凭栏倚楼” 的情感 内涵、 “ 凭栏倚楼” 作为“ 心 灵停 留 ” 的 象征 以及 “ 凭栏倚楼者” 高贵 的孤 独 感 和 存 在 感 三
个 方 面来 探 析 唐 宋词 的 深远 意 蕴 。
关键词 : 凭栏倚楼 ; 情 感 内涵 ; 心灵停 留; 孤 独 感 和 存 在 感 中图分类号 : I 2 0 6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8 2 6 8 ( 2 0 1 3 ) 0 3 — 0 0 9 1 — 0 4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l — O 5
作 者简介 : 袁利 杰( 1 9 8 7 一 ) , 女, 河南 封人 , 硕士研 究生, 主 要 从 事 唐 宋文 学研 究 。
・ 9 1 ・
寞凭栏 惆 怅 , 忆 昔 伤 今 之 感 也 尽 在 其 中 。如柳 永
唐 宋 词 中“ 楼栏” 意 象 的高 频 出现 , 与 其 所 特 有 的情 景 内涵关 系 密切 。登 高 望远 可 寄 一 己之 情
怀, 亦 可抒 天下 之真 情 。楼栏之 高能让 人产生 渗透 着 高傲 情怀 的孤独感 , 楼栏 之狭 也 能让 人产 生 莫名 的困顿 和忧 愁 。唐 宋 词人 就 在 这 种 “ 凭栏 倚 楼 ” 的
意象 里徘 徊 。 除“ 闺阁幽思 ” 外, “ 伤怀念 远、 忆 昔伤今 ” 是
情 绪跃 然 纸 上 , 所思 之人 不可见 , 所 思 之 深 不 可
说, “ 惟 有 楼前 流水 , 应念 我 , 终 日凝 眸” 口 ] _ 8 。 闺阁
“ 凭栏 倚 楼” 意象 的另 一个 情 感 内涵 。登 高 自生 怀 远之 情 , 怀远 触 生 盼 归 之 意 , 而 归 来 之期 的杳 渺 ,

关于唐宋词中“凭栏”意象浅析

关于唐宋词中“凭栏”意象浅析

关于唐宋词中“凭栏”意象浅析作者:李灵芝魏勇来源:《课外语文·上》2018年第12期【摘要】唐宋词中,“凭栏”意象出现次数较多,主要用于表达闺怨、家仇国恨、羁旅之情。

本文主要是浅析各词中表现的不同意象以及产生的大体社会环境。

【关键词】凭栏;思妇怀人;国仇家恨;羁旅之思;凭栏场所;社会背景【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在唐宋词中,“凭栏”意象高频出现,有其主要的社会渊源。

凭栏又可作凭阑,或者倚栏杆,抑或倚楼。

凭栏应该说是作者心灵寄托的一种表现。

在宋代,前期由于社会安定国家统一,所以意象多见于思妇怀人,继承了唐代温庭筠的花间词派的影响,后期由于社会动荡,多数表现作者壮志难酬、家仇国恨以及羁旅思乡之情。

一、望月怀远,思妇怀人在唐五代词中,“凭栏”意象大量出现。

温庭筠的《望江南》中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展现的是闺中女儿对远去之人的思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南宋二主以及冯延巳继承温庭筠的风格,形成了花间词派独特的风格。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冯延巳《谒金门》)表现了思妇百无聊赖,阑干倚遍心上人却还没有露面的焦急心态。

在宋代的词中,具有同样效果的还有欧阳修的《踏莎行》:“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倚栏而望,来排遣自己的闺怨愁苦之情。

在南宋时期,李清照颠沛流离之前,与丈夫赵明诚分隔两地之时也写过闺怨词。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

”(《念奴娇》)春寒料峭,词人深坐楼头,帘垂四面。

“玉阑干慵倚”,刻画词人无聊情绪,而隐隐离情也在其中。

鸿雁飞过,却捎不来半丝丈夫的音讯,纵使阑干倚遍,亦复何用。

阑干慵倚,楼内春深重,枯坐只会令人更加愁闷,于是词人只有恹恹入睡了。

心事无人可诉,唯有寄托于梦境之中,凄然之情溢于言表。

此词写于南迁之前丈夫远离之时,思念丈夫,情深意切。

“半拂栏干半拂楼”——唐宋词中的“楼”“栏”意象

“半拂栏干半拂楼”——唐宋词中的“楼”“栏”意象

之酸楚 , 或叹亡国亡家之凄苦 , 不一而足 。于是 , 倚楼 “ 凭栏 ” 作为一 种客观 外 物 , 作为 一种感 觉 的意象 , 量 大 地进入 了唐宋词人 的作 品中。 “ 晚来更带龙池雨 , 半拂栏 干半拂 楼 ” 温庭 筠《 ( 杨 柳枝》 , ) 翻开词史 的重要 篇章 ,倚楼凭栏 ” “ 作为一种 意
人不 见 , 绡掩泪 思量遍 。 ( 鹊桥仙》 表 现 出对 远方 鲛 ”《 )
亲人 的思念 之情 和思 而不 见 的悲 苦忧 伤 。而 “ 斗鸭 栏
收 稿 日期 : 0 2 8—1 0 2—1 0
作者简介 : 高乃毅 ( 97一) , 16 女 山西昔 阳县人 , 郑州铁路 职业技 术学院副教授 。
婢, 写诗填词者数不胜数。随着词 的表现领域 和题材 的
究 , 以开阔诗词意象研究 的视野 , 可 特别是 开掘唐宋词 艺术意象的意 蕴 , 而把握 中国文 学深 层结 构 中某 些 进
艺术美的特质 。

扩大 , 词已不是宫廷教坊的专利 , 滋生词 的音乐环境 和社 会环境也发生 了变化 。歌馆、 酒楼 、 妓院、 庭舍 、 码头都可 以是演唱词的场所。而这些地方 , 大都有“ ” 栏” 楼 “ 。 楼栏之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或临水 , 或居高 , 可开阔视 野 , 令人 心旷 神怡 , 却也易生惆怅和烦恼 。诗 人们倚 楼张望 , 栏远 凭 眺, 望遍 山水 , 望断天涯 , 寄托 自己的感 情 , 抒发 自己的 怀抱 。或抒忧国忧 民之愤 , 或述 胸 中不平 之事 , 别友 或
第2卷 1
第 3期
郑州铁路职业技 术学 院学 报
Junl f hnz o a w yV c tn & Tcnc o ee ora o e gh uR i a oao a Z l il eh i C l g l a l

唐宋词中的“凭栏”意象

唐宋词中的“凭栏”意象

唐宋词中的“凭栏”意象“凭栏总是销魂处”(晏殊《蹋莎行》),“独自莫凭栏”(李煜《浪淘沙》),“怒发冲冠,凭栏处”(岳飞《满江红》)……凭栏,似乎是所有词人最爱做的动作,而且似乎永远联系着惆怅,失落,不满等消极情绪。

词是一种感伤的文学,而危楼上的栏杆无疑成了这种感伤最频繁汇集的地方,涉及栏杆和凭栏的词作不胜枚举,不同时代,不同作者,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凭栏”意象如此广泛存在,这应该不是一种偶然。

一、词人为何如此喜欢凭栏。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当遇到棘手事、烦心事,可能会去阳台上、窗边上望望风景,放松一下心情。

当一个人思绪很乱时,很难再继续手上的事,这时或思考,或愁苦,总之外人看来就是在发呆,而靠在阳台栏杆上观景,这是一种发呆的理想形式!和风吹拂,风景如画,这时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在广阔的大自然的环抱下,心胸豁然开朗,宠辱皆忘。

词人大多感情细腻,很自然的会碰到万种愁绪,登楼,凭栏,也就很可能是他们慰藉自我,暂避烦闷的方式。

此乃以今人的想法来推测古人的行为。

从历史的渊源也可以来解释词人的凭栏。

它与民族心理有关。

登高的传统在中国古代由来已久,《诗经》中有对登高的最早描写,登高的目的,不仅仅是远望而领略山光风物,“唯一不永怀”,“唯一不永伤”,是因为思念,为了解脱因思念而导致的烦恼和忧伤。

可见,登高最早就与抒情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屈原的《九章·哀郢》中也说:“登大坟而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到了汉魏六朝,有王璨的《登楼赋》:“登兹楼以远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可见,唐宋以前,受登高传统的影响,凭栏现象就已产生,其目的不外“舒心”“销忧”,这些都为唐宋词人的大量凭栏做了铺垫,唐宋的凭栏是对登高传统的延续和推波助澜。

登高凭栏,还与栏杆的特性有关。

“玉阑干外清江浦,渺渺天涯雨”(李煜《虞美人》)。

栏杆把空间一切为二,但不像墙,窗门,栏杆分割的一大一小,却相互融通而不封闭,且形成强烈的对比。

因此,有些作者侧重写栏杆内空间的小,有些则侧重外部空间的广阔,形成两种各具特色的风格,但共同的意思都是向往大自然的广阔空间。

唐宋词中的楼栏意象和词人的艺术感觉_古光亮

唐宋词中的楼栏意象和词人的艺术感觉_古光亮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Journal of Yunnan N ormal U niversityVol.29No.4Aug.1997唐宋词中的楼栏意象和词人的艺术感觉古光亮提 要 翻开词史,检索唐宋词作,大量的“倚楼凭栏”频频出现。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其出现的环境、词人作词的心理缘由等问题,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唐宋词兴盛及取得巨大艺术成就的原因。

关键词 唐宋词 “倚楼凭栏” 意象 艺术感觉意象是人脑对事物的空间形象所作的描绘。

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论家认为,意象是抽象和不可捉摸的,然而,不少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意象却是形象具体的。

现代心理学认为,意象是人对过去感受和知觉方面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再现,正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意象是“想象力重新建造出来的感性形象”。

在中国古代诗词作品中,意象是诗人词家审美意识的外化形式。

从他们所爱使用的意象中,可窥见作品的内容、作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

如屈原作品中的香草美人,杜甫诗中的老骥苍鹰,都能显示作品内容乃至诗人的品格。

意象的捕捉由多种因素决定,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靠作者的艺术感觉。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双壁中的唐宋词,许多词家就爱用意象来表情达意。

翻开词史的重要篇章,“倚楼凭栏”作为一种意象,亦作为词人的一种艺术感觉,大量出现在唐宋词中。

一考察词的历史,在词发展的早、中期,凡是词,都是合于音律而歌唱的,“词一般是长短句的可以歌唱的诗”。

从《诗经》开始,中国就有了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传统。

有人认为,《诗经》同时是一部“乐经”。

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

风、雅、颂三类,既是按内容,又是按音乐来分的。

又如“楚辞”,《九歌》本为神曲,《九章》也是以乐为名的,有人甚至认为,《离骚》或许即是楚国乐曲《劳商》的音转。

汉魏乐府更是入乐的歌词,与音乐的关系更为密切:“鼓吹曲”是从匈奴传入的“北狄乐”,“相和歌”是“街陌谣讴”。

词是演唱的诗。

唐宋词标志着中国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传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凭栏总是销魂处——古诗词中的栏杆意象

凭栏总是销魂处——古诗词中的栏杆意象

课本新视野凭栏总是销魂处——古诗词中的栏杆意象程菊香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沉潜在一派春愁之中。

全篇遂在景象的笼统描绘与人的表情姿态中束住,进一步强化了作者的情绪意念。

三是思乡之苦。

古人常年在外漂泊,羁旅乡愁无可排遣,唯有凭栏抒怀。

如:“不忍登高临远 , 望故乡渺渺,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柳永的一阕《八声甘州》就将异乡游子的思乡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倚阑”“凝愁”本是实情,但却从对方设想用“争知我”领起,化实为虚,显得十分空灵,感情如此曲折,文笔如此变化,实在难得。

结尾与开头相呼应,理所当然地让人认为一切景象都是“倚阑”所见,一切归思都由“凝愁”引出,生动地表现了思乡之苦和怀人之情。

四是伤别之痛。

自古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人离别时登上高处,倚栏凝望故人的远去,直到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情景也不少见。

如贺铸《下水船》:“送君南浦。

愁几许。

尊酒流连薄暮。

帘卷津楼风雨。

凭阑语,萍草蘅皋赋,分首惊鸿不驻。

”送别时,登楼凭栏,风雨交加,萍草萋萋,只见满眼伤感之景。

五是忆旧之感。

青春易老,荣华不再。

当深夜独自凭栏时 , 留下的多是对往事的追忆。

如五代李煜的《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思辨阅读一江春水向东流。

”雕栏玉砌应犹在,即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这表达对故国的思念。

六是愤懑之愁。

古代栏杆的高度一般是0.9到1.2米之间,这个高度十分人性化,是普通身高的成人可随手触及、倚靠的一个高度。

因此,正是这个特点,使得随手可及的栏杆,成为人们排遣愤懑的对象。

通过栏杆,诗人们抒发着心中满腔难酬的壮志。

如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词人凭栏远眺,中原沦丧,满腔怒火,不可遏止。

七是雅趣之乐。

精致华美的栏杆,成为人们的一种审美意象。

谁人会-凭栏意

谁人会-凭栏意

二、思乡主题: 思恋家乡。
怀念亲人。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 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 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 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 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谢 谢 大 家 !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 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 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 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三、抒愤主题:
家国之思、民族之恨。 功业未就、壮志难酬。
谁人会,凭栏意
——唐宋词中“栏杆”意象表现出的诗歌主

谒金门
朱淑真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 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 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 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一、闺怨主题:
伤春惜春之意。 思念离人之情。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 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 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 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 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 栏杆处,正恁凝愁!

唐宋词中的“凭栏”

唐宋词中的“凭栏”

唐宋词中的“凭栏”
李华
【期刊名称】《语文知识》
【年(卷),期】2003(000)005
【摘要】唐宋词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千百年来一直闪烁着夺目的光辉。

许多名篇脍炙人口,成为千古绝唱。

而这些词中反复出现的某一个意象,也被人们赋予了特定的含义。

“凭栏”词就是站在高楼上倚栏远望时所写的词。

下面对唐宋词中出现的“凭栏”词粗略归类,以飨读者。

【总页数】2页(P10-11)
【作者】李华
【作者单位】河南开封敏感师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3
【相关文献】
1.唐宋词中“凭栏倚楼”意象探析 [J], 袁利杰
2.艺术史视野中的唐宋词——评《唐宋词艺术发展史》 [J], 郑平
3.在文化视野中诠释唐宋词——读邓乔彬新作《唐宋词艺术发展史》 [J], 李剑亮;李寒晴
4.在文化视野中诠释唐宋词——读邓乔彬新作《唐宋词艺术发展史》 [J], 李剑亮;李寒晴
5.凭栏总是销魂处——古诗词中的栏杆意象 [J], 程菊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词中的“凭栏”
意象
唐宋词中的“凭栏”意象
“凭栏总是销魂处”(晏殊《蹋莎行》),“独自莫凭栏”(李煜《浪淘沙》),“怒发冲冠,凭栏处”(岳飞《满江红》)……凭栏,似乎是所有词人最爱做的动作,而且似乎永远联系着惆怅,失落,不满等消极情绪。

词是一种感伤的文学,而危楼上的栏杆无疑成了这种感伤最频繁汇集的地方,涉及栏杆和凭栏的词作不胜枚举,不同时代,不同作者,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凭栏”意象如此广泛存在,这应该不是一种偶然。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当遇到棘手事、烦心事,可能会去阳台上、窗边上望望风景,放松一下心情。

当一个人思绪很乱时,很难再继续手上的事,这时或思考,或愁苦,总之外人看来就是在发呆,而靠在阳台栏杆上观景,这是一种发呆的理想形式!和风吹拂,风景如画,这时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在广阔的大自然的环抱下,心胸豁然开朗,宠辱皆忘。

词人大多感情细腻,很自然的会碰到万种愁绪,登楼,凭栏,也就很可能是他们慰藉自我,暂避烦闷的方式。

此乃以今人的想法来推测古人的行为。

从历史的渊源也可以来解释词人的凭栏。

它与民族心理有关。

登高的传统在中国古代由来已久,《诗经》中有对登高的最早描写,登高的目的,不仅仅是远望而领略山光风物,“唯一不永怀”,“唯一不永伤”,是因为思念,为了解脱因思念而导致的烦恼和忧伤。

可见,登高最早就与抒情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屈原的《九章·哀郢》中也说:“登大坟而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到了汉魏六朝,有王璨的《登楼赋》:“登兹楼以远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可见,唐宋以前,受登高传统的影响,凭栏现象就已产生,其目的不外“舒心”“销忧”,这些都为唐宋词人的大量凭栏做了铺垫,唐宋的凭栏是对登高传统的延续和推波助澜。

登高凭栏,还与栏杆的特性有关。

“玉阑干外清江浦,渺渺天涯雨”(李煜《虞美人》)。

栏杆把空间一切为二,但不像墙,窗门,栏杆分割的一大一小,却相互融通而不封闭,且形成强烈的对比。

因此,有些作者侧重写栏杆内空间的小,有些则侧重外部空间的广阔,形成两种各具特色的风格,但共同的意思都是向往大自然的广阔空间。

而在时间方面,栏杆则是联系今昔的纽带,“曲阑干外天如水,昨夜还曾倚”(晏几道《虞美人》),“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共倚”(李清照《孤雁儿》),世事沧桑变换,但栏杆这一与人类亲密接触的建筑,却很容易让旧地重游的人睹物思人,勾起物是人非的感伤。

换一种思考模式,与其说是词人喜欢登高凭栏,不如说是栏杆本身让词人词兴大发。

据考,唐宋时代,我国的园林建筑达到成熟和全盛,大量修建的亭台楼阁,成为文人士大夫的寄情流连的场所,同时词这一抒情形式的广泛流行,使得文人凭栏远眺,在人工杰作和大自然的山水风光中,尽情抒发自我,一篇篇的凭栏词就这么产生了。

首先是时间之久,“烟波满目凭栏久”(柳永《曲玉管》),“凭栏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秦观《满庭芳》),词人一凭栏就很容易呆久,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凭栏远眺,词人的情绪便借着视力加想象力越飞越远,其抒发的感情越强越深,凭栏的时间也就会越久,因为凭栏时间的延续,既是情绪的积聚,也是感情的宣泄。

另外一个可能的因素是,做词需反复斟酌,所以凭栏的时间不会短。

其次,凭栏者的形象往往都是非常孤独的。

“最怜予,洞箫声尽,阑干独倚”(李演《贺新郎》),“独立雕栏,谁怜枉度年华”(王沂孙《高阳台》),这些词分别是一幅幅孤寂冷清的形象和画面,通过形象的外在的孤独,诗人深深的感到内心的寂寞。

这种内心的孤独在词中还表现为词人对知音的渴望与呼唤,“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

知音难求,凭栏的心情无人了解,故词人往往选择沉默,“无言独上西楼”(李煜《相见欢》),“无言谁会凭栏意”(柳永《蝶恋花》),沉默是孤独的知音,也是对孤独心理的充分解说。

由此看来,词人对自身孤独的深刻意识,就是对凭栏情绪最充分的自然流露。

再次,凭栏时的环境和气氛是静。

词人喜欢“脉脉朱阑静倚”(柳永《诉衷情近》),“倚阑无语,独立长天暮”(黄公度《青玉案》),“静”,“无语”并非为了写作者思绪的停止,而恰相反,此时无声胜有声,“倚楼无语欲销魂”(寇准《踏莎行》),“销魂”一语道出了“无语”的真正原因。

“凭栏半日独无言”,李后主倚栏伫立,寂静沉默中,让人感到的是强烈震撼的黯然销魂。

中国古代的建筑有亭台楼阁,这些建筑都有制作精美的栏杆。

从建筑学上看,栏杆的作用主要是装饰美化和护围以保证安全,但是,词人笔下的栏干与人的情感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因而更多的却是具有文学上的审美价值。

当词人凭栏然后进入抒情状态时,显然难以顾及栏杆的建筑美,而此时此刻的所见所闻又都是凭栏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凭栏是词人把握自然景观的角度。

从词的结构看,往往分上下阙,一阙写景,一阙抒情,要写景,就要选择角度,要抒情,也要有个出
发点。

凭栏能给出写景的角度,而抒情则是基于凭栏所见而激发起的,至于为什么要选择凭栏而不是其他物体,在上文中已提过,有传统的影响和栏杆这个物本身的因素决定。

用凭栏作为写景的视角,以及控制视角的变化,有很多的例子。

如“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温庭筠《望江南》);“倚危亭,恨如芳草”(秦观《八六子》)。

这里所说的“倚楼”“倚亭”,实际上就是凭栏,这些词凭栏都醒目的出现在词的开头,但也有不少词作把它安置在词末,如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口。

吴山点点
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词写妇人哀怨,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末句推出主人公并点明其视角,从而让人知道以上想山想水,又思又恨的,都是她在明月下,倚栏时的心事。

以凭栏为视点,如果把它放在词的开头,则镜头是由近向远推移,这样,视线的移动和感情的流动都很顺畅。

如果把它安置在词尾,镜头的推移方向正好相反,这样,一开始的远景,接着的抒情,就成为一种悬念,直到最后才消除悬念,使整个词更曲折有致。

论写景,凭栏成为视角;论抒情,凭栏作为方式。

不同类型与不同程度的情感,借助于词人凭栏时的动作表达得淋漓尽致,如“醉拍栏杆情味切”(李煜《玉楼春》),“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晏几道《御街行》),凭栏本身就是抒情,故从情感的抒发角度来看,凭栏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抒情方式,这是它文学审美价值的另一面。

一旦词人具备了这种方式,往往甚至无法控制感情的涌动,“倚阑滴尽胭脂泪”(刘辰翁《踏莎行》),“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干”(李煜《山花子》),“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干”(韦庄《浣溪沙》)。

晏殊《踏莎行》说的更明白:“凭栏总是销魂处”,栏杆是“销魂”的处所,凭栏简直就是愁与恨的代名词了,所以就有“独自莫凭栏”(李煜《浪淘沙》)、“莫把栏杆频倚”(万俟永《昭君怨》)之说。

小结
“凭栏”意象在唐宋词作中频繁出现这一现象有其必然性:受传统心理影响,也有栏杆的时空特性的因素,还与时代有关。

凭栏意象在词中有一些普遍特征:时间久,形象孤,气氛静。

凭栏具有深刻的文学审美价值,它代表了愁、恨、销魂、神伤,而词本身就是感伤文学,凭栏是这种感伤的良好载体,它形象雅致,意境深远,可以说是词这种民族艺术瑰宝上的一颗明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