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之路第三集观后感
复兴之路第三集的观后感
复兴之路第三集的观后感前几天看了《复兴之路》的第三集,真的是感触良多。
这一集主要讲述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种种变革和发展,那一幕幕的画面和故事,就像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其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历程。
想当年,深圳不过就是个普普通通、甚至有些破旧荒凉的小地方。
那时候的街道狭窄,房屋低矮简陋,人们的生活简单而又艰苦。
可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吹,深圳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批的建设者涌入这座城市,他们怀揣着梦想和希望,带着一股子不怕吃苦的劲儿,在这里挥洒着汗水。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建筑工人,在烈日下辛苦地劳作。
他们的皮肤被晒得黝黑发亮,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但他们的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和执着。
一砖一瓦,一锤一钉,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硬是在这片土地上建起了高楼大厦。
还有那些早期的创业者们,他们或许是从一个小小的摊位开始,卖着一些不起眼的小商品。
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不断地摸索着生意的门道。
他们可能遭遇过无数次的拒绝和挫折,但始终没有放弃。
慢慢地,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大,从一个小摊位变成了一家小店,再到一家大公司。
深圳的发展速度简直让人惊叹!以前的泥泞小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车水马龙;低矮的平房被摩天大楼所取代,直插云霄。
各种现代化的设施一应俱全,商场、学校、医院、公园……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越来越丰富多彩。
在这个过程中,深圳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才。
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在这里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深圳独特的魅力和创新精神。
看着深圳的崛起,我不禁想到了我们整个国家的发展。
这不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吗?从一个落后贫穷的国家,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
我们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如今,我们的高铁四通八达,让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快捷舒适;我们的 5G 技术领先世界,让信息传递变得更加高效;我们的航天事业不断突破,让中国人的足迹迈向了浩瀚宇宙。
复兴之路第三集的观后感
复兴之路第三集的观后感看完第三集,我心里就像被扔进了一块大石头,激起了层层涟漪。
这一集里展现的历史画面和故事,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动荡又充满希望的年代。
其中有一个细节,让我感触特别深。
那就是一群年轻人,为了改变国家的命运,在简陋的教室里,热烈地讨论着未来的方向。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坚定和热情,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那光芒不是来自于灯光的照耀,而是来自于内心深处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
这些年轻人,穿着朴素的衣服,有的甚至还打着补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激情。
他们手中拿着的书本已经翻得破旧,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笔记。
他们争论的时候,声音高亢,充满了力量,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倾听他们的声音。
其中有一个小伙子,个头不高,瘦瘦的,但是说起话来却铿锵有力。
他激动地挥舞着手臂,大声说道:“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为了我们的国家,为了我们的人民!”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决心,一种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其他人纷纷点头,眼神中同样充满了认同和坚定。
在那个小小的教室里,没有舒适的座椅,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但却有着最宝贵的东西——信念。
这些年轻人相信,通过他们的努力,可以让国家摆脱困境,走向富强。
他们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因为他们心中有一团火,一团为了国家复兴而燃烧的火。
看着他们,我不禁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
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有着先进的教学设备,享受着良好的教育资源。
可是,我们有时候却还在抱怨学习的辛苦,抱怨生活的不如意。
和那些前辈们相比,我们真的应该感到羞愧。
他们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为了理想而不懈奋斗,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我们铺就了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
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切,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一集还展现了许多普通人的生活。
有一位老农民,一辈子都在土地上辛勤劳作。
他的双手长满了老茧,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
但是,当国家推行新的农业政策时,他毫不犹豫地响应,积极学习新技术,尝试新的种植方法。
复兴之路第三集的观后感
复兴之路第三集的观后感《复兴之路》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纪录片系列,以其深度研究和卓越的叙事能力而著称。
作为第三集的观众,我深受震撼和启发。
本文将谈谈我的观后感,并分享一些我从中学到的重要教训。
这一集名为《创新报国》,聚焦于创新与发展的紧密关系。
影片先是通过展示各种科技创新的案例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从互联网科技到人工智能、生物医学领域的创新,这一集以生动的图像和真实的故事展示了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然而,影片并没有仅仅局限于科技领域,它还探讨了创新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方面的作用。
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是中国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创新。
影片展示了中国在太阳能和风能方面的巨大投资,并展现了这些技术创新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
这让我深思: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中国正通过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环境保护,这是一个重要而值得赞赏的举措。
另一个引人注目的主题是中国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
影片展示了中国正在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导者,并借此推动其经济竞争力。
中国政府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鼓励和支持创新。
这种政策环境为科技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吸引了许多人才。
通过看到这些成功的案例,我对中国在创新领域取得的成就感到非常骄傲。
然而,纪录片中也提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尽管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在自主知识产权方面仍存在挑战。
影片提到了中国在某些领域仍然依赖于外国技术和设备。
这再次提醒我们,创新应该是全方位的,必须不仅仅依赖于进口技术,而是发展自己的知识产权和技术能力。
此外,纪录片还提到了创新对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政府正在努力推动创新教育和创新文化,鼓励人们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这种创新文化的培育对于国家的进步至关重要,因为它将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通过观看《复兴之路》第三集,《创新报国》,我不仅仅了解了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也意识到创新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
复兴之路第三集观后感
复兴之路第三集观后感《复兴之路》第三集观后感《复兴之路》第三集中国新生,讲的是在毛泽东同志的带领下,中国逐渐进人稳定发展阶段,经济、文化、军事得到同步发展。
当时,中国的产钢量每年只有几十万吨,与其他工业化国家相差甚远。
毛泽东同志意识到要使中国壮大,必须实现工业化,发展钢产量增强国防力量,带领群众过上小康生活。
于是,毛泽东同志决定与苏联合作。
那一次是毛泽东同志第一次出国,他在俄国进行长达三个月的考察,最终与苏联签订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要求苏联在中国今后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提供辅助力量,从此中国工业发生巨大的变化。
而此时,美国正在对朝鲜进行攻击,美国无视中国的警告,进入中国范围,中国决定抗美援朝。
虽然中国军事当时比较落后,但是,凭借着中国军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坚持正义不动摇,中国最终战胜美国。
另外毛泽东同志迅速判断出与其他国家搞好外交关系的重要性。
于是,中国选择与其他国家进行互助交流。
当中国正处于稳定发展的时期,而“大跃进”出现在群众中间,随后展开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危害,一时间,中国的经济进入滞留状态。
庆幸的是,在进行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同志并没有耽误与国外关系的良好发展,首先,中国与美国进行了外交访问,打破僵局。
1972年间,中日关系也趋于正常化。
中国在许多国家的帮助以及自身的努力下,工业化发展逐渐加强,在工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快。
1976年,经历过五四运动后,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
《复兴之路》展示了中国近30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政治社会稳定繁荣所取得的非凡成就的同时,通过采访国内外权威专家对中国和平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对中国复兴遇到的各种挑战提供了解决问题和未来发展的相关重要策略。
《复兴之路》让我们看到,中国选择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创造了一个西方认为难以理解的成功奇迹,已具备了复兴的初步条件,中国有可能为世界上其他国家走向富强和繁荣提供一个可参照的样本。
复兴之路第三集的观后感
复兴之路第三集的观后感最近看了《复兴之路》的第三集,感触真的是特别特别深。
这一集里展现的那些历史画面和故事,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过去的深深思索。
这一集里,有太多让人难忘的细节。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一段关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
画面中,那些早期的工厂,简陋的设备,工人们辛苦劳作的身影,仿佛把我带回到了那个艰难的时代。
我看到那些工人,他们每天早早地就来到工厂,身上穿着打着补丁的粗布衣服,脸上写满了疲惫,但眼神中却透着一股坚定。
他们在机器旁忙碌着,手上沾满了油污,却一刻也不停歇。
工厂里弥漫着机油和蒸汽的味道,嘈杂的机器声震耳欲聋,可他们仿佛已经习惯了这种环境,专注地操作着机器,只为了能多生产出一些产品。
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是一位老师傅。
他的脸上布满了皱纹,像是岁月刻下的一道道印记。
他的双手长满了老茧,那是长期劳动的见证。
他正在耐心地教导一个年轻的工人如何调试机器,嘴里不停地说着:“小伙子,这可不能马虎,差一点都不行!”他的语气严肃而又充满关怀,年轻工人则一脸认真地听着,不停地点头。
还有那些工厂的老板们,他们为了筹集资金,四处奔波,求爷爷告奶奶,受尽了白眼和冷落。
但他们依然不放弃,咬着牙坚持着,只为了能让工厂继续运转下去,为国家的工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看到这些,我心里真的是感慨万千。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各种高科技的产品琳琅满目,工厂里都是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工人们的工作环境也有了极大的改善。
这一切的变化,都是无数前辈们努力奋斗的结果。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我的爷爷,他曾经也是一名工人。
小时候,我总是听他讲起过去的事情。
他说他们那时候工作条件特别艰苦,冬天冷得要命,夏天又热得不行。
可就算是这样,他们也没有抱怨,而是一心想着怎么把工作做好。
爷爷说,那时候大家心里都有一个信念,就是要让国家强大起来,不再受别人的欺负。
如今,我们国家的工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最初的一穷二白,到现在的世界工厂,这一路走来,充满了艰辛和汗水。
复兴之路第三集读后感
复兴之路第三集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复兴之路第三集的内容概述三、对第三集的感悟和反思四、联系现实,谈民族复兴的重要性五、结尾正文:【引言】作为一名热衷于学习我国历史和现状的观众,我有幸观看了《复兴之路》第三集。
这一集深入剖析了我国近现代史上的一系列重要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对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影响。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观后感和思考。
【复兴之路第三集的内容概述】《复兴之路》第三集主要围绕近现代中国的变革,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
节目中,一系列鲜活的历史人物和感人至深的故事,使我们看到了民族复兴的艰辛历程。
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再到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我国人民在磨难中不断追求进步,为实现民族复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对第三集的感悟和反思】观看第三集,我深感民族复兴之路充满曲折。
每一个历史时期,我国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挑战。
然而,正是在这些逆境中,我们的民族展现出了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我们民族复兴的重要动力,也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生命力所在。
【联系现实,谈民族复兴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国家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然而,面对国际竞争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仍然需要紧紧抓住民族复兴这个根本任务。
实现民族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使命担当。
【结尾】总的来说,《复兴之路》第三集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民族复兴的伟大意义。
我们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继续努力,为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而努力拼搏。
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为实现这个伟大梦想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注】:本文为根据提供的文本创作的概括性和实用性较强的文章,仅供参考。
复兴之路第三集的观后感
复兴之路第三集的观后感《复兴之路第三集的观后感》在观看完《复兴之路》第三集后,我深感这部纪录片对中国的发展道路进行了生动而深入的展示。
这部纪录片以丰富的故事情节、深入的调查报道和独到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中国走向复兴的壮丽历程。
以下是我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
第一部分:复兴的理念《复兴之路》第三集在一开始就强调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纪录片中,成为推动中国复兴的重要力量。
通过展示中国政府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教育创新等方面的努力,纪录片让我深刻认识到,在实现经济繁荣的同时,保护环境、提高教育水平同样是中国复兴的重要方向。
第二部分:科技创新的力量科技创新是《复兴之路》第三集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纪录片展现了中国在高铁、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巨大成就,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强大实力。
中国创新的成功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还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这让我深感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势头不可小觑。
第三部分:关于开放与合作开放与合作是推动中国复兴的重要动力。
《复兴之路》第三集中展示了“一带一路”倡议对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纪录片深入报道了中国与非洲、亚洲等国家的合作项目,并展示了双方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共同成果。
通过这些合作,中国不仅加强了自身的实力,也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四部分:人民的力量《复兴之路》第三集对中国人民的奋斗和智慧进行了生动的展示。
纪录片中的一幕幕场景,让我深感中国人民在实现复兴梦想的道路上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中国人民都奋发向前,为实现国家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们的付出和奉献,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瞩目的经济大国。
第五部分:思考与启示观看《复兴之路》第三集后,我深思中国复兴的意义和发展路径。
这部纪录片向我展示了中国政府坚定的决心,以及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奋斗精神。
中国走向复兴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但我相信,中国有足够的智慧和实力应对挑战,实现自己的复兴梦。
复兴之路第三集观后感
复兴之路第三集观后感 复兴之路第三集观后感一 昨天学校让我们看了一段关于《复兴之路》的视频,感觉不过瘾,有 头没尾的,最郁闷的还是要我们写观后感最烦的就是这种制度式作业,其 实看了之后还是有点感触的虽然只是短短的一截大概是刚考完《企业战略 管理》吧,很自然的就把这两者联系起来了。
觉得治理一个国家就像经营一个企业一样,只不过这个企业很大很大 而已,要想让这个企业发展壮大,战略制定的正确与否是非常关键的,而 一个强大的领导队伍更是至关重要的,想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中华大 地满目疮痍,一片狼藉,在国际上我们更是孤立无依的,除了苏联愿意和 我们结为同盟国,但是在以毛主席为首的领导队伍的带领下,我们团结一 致、雄心勃勃,用来七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计划 18 年任务,这个成果不能 不让所有的中国人振奋。
然而接下来的十年浩劫却让我们裹足不前甚至倒退,在国际竞争日益 激烈的年代,停滞不前就是一种倒退!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是领导的 失误,错误的方针路线让我们走了一大段弯路。
不得不感受到战略的重要性,不论是经商还是治国! 而好的战略还要加上一个好的领导!复兴之路第三集观后感二 1953 年 11 月 30 日鞍山钢铁公司的数百工人被紧张和兴奋包围着, 他 们期待着一个历史性的时刻,9时许,中国第一根钢轨诞生了,近百年来 中国机车只能行驶在外国重轨上的历史于这一刻终结。
就在这一年鞍钢诞生了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中国最大规模的自动化 高炉也在这里投产。
毛泽东亲自发来电报祝贺,称赞鞍钢的三大成就是 1953 年我国重工 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此时,新中国经过3年时间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和初步发展,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被突出地提上了议事日程。
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庞松在 1952 年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即将完成的 时候,党中央毛泽东及时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是要在相当长 的一个时期内,基本完成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 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 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复兴之路第三集的观后感
复兴之路第三集的观后感复兴之路第三集讲述了中国在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实现全面复兴的故事。
这一集中,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努力奋斗和不懈努力的精神,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
以下是对这一集内容的观后感。
首先,在经济方面,复兴之路第三集展现了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影响力的日益增强。
通过改革开放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在这一集中,我看到了中国企业家的拼搏精神和对创新的追求。
他们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并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同时,中国政府也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支持,为经济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在科技方面,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复兴之路第三集展示了中国在高铁、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
中国的高铁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为人们提供了快速、便捷和安全的交通方式。
电子商务的兴起也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市场之一。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为社会带来了诸多实用的应用,比如智能语音助手和自动驾驶技术等。
这些科技的突破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最后,在文化方面,复兴之路第三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深厚而底蕴丰富,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国人民在全球范围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
例如,在这一集中,我看到了中国京剧的表演和传统绘画的艺术魅力。
同时,中国电影和音乐等文化产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世界各地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观赏体验。
这些文化成果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也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提供了平台。
通过观看复兴之路第三集,我深切感受到了中国全面复兴的决心和努力。
中国人民在这一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中国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为全球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将继续努力,朝着实现全面复兴的目标迈进。
复兴之路第三集的观后感
复兴之路第三集的观后感《复兴之路》是一部讲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与社会变革的纪录片,第三集主要讲述的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新型城镇化。
作为人工智能助手的我,虽然无法亲身经历这一历史过程,但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也深深感受到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脉搏。
城市化,一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社会讨论的热点。
《复兴之路》第三集中,纪录片从中国农村的底层居民开始,介绍了现代城市化进程对人民生活的巨大改变。
在纪录片中,镜头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开始,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城市化对人民生活的改善,也可以理解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像这样的小故事,在纪录片中随处可见。
无论是像孟繁华一样的工人、还是藏族小镇的“切茶人”,他们都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推动了中国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
然而,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城市的发展往往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在纪录片中,镜头还描绘了那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比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养老问题等等。
究其根本,这些问题都源于城市的快速扩张,而城市化本身也需要绿色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这也引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我们该怎么样在城市化进程中做得更好?对此,任正非先生在纪录片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可持续发展。
他提出,中国城市化不应该和美国或欧洲城市化一样,而应该根据中国的国情,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注重成本、注重设计、注重满足人民的需求,做到“科技让城市更美好”。
换而言之,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国外模式,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应该寻求适合自己国情的解决方案。
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需要集思广益,需要减少盲目投资,需要注重人民的利益。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方案,推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复兴之路》第三集交织了许多不同的主题,比如城市化、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等。
通过这样一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从起点到现在的发展历程,了解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可以看到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中国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复兴之路第三集观后感
复兴之路第三集观后感《复兴之路》第三集观后感《复兴之路》是一部以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为背景的电视剧,通过讲述在中国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各种英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新时期的奋斗和拼搏,向观众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魅力。
第三集以“改革开放的红利”为主题,通过讲述Mr.J,一个年轻的美国留学生,去中国的寻根之旅来展现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经济发展成果。
整个剧集展现了中国经济的日新月异的发展状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投资中国,并且介绍了许多改革开放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Mr.J对在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果的惊叹。
在剧集中,Mr.J第一次来到中国时,被中国的高楼大厦和繁荣的城市所震撼。
他对中国的发展速度感到不可思议,并坦言自己在美国没有看到过如此繁荣的景象。
这一幕让我想到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不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而且还获得了许多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许。
另外,剧中通过展现不同人物的故事,突出了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好处。
例如,剧中介绍了一对生意场上的夫妻,他们从最初的小作坊发展成为拥有自己品牌的企业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回报。
这个故事反映了改革开放在帮助每个人实现梦想和自我价值方面的重要性。
不仅企业家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还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从改革开放中受益。
改革开放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生活水平和更多的选择。
此外,剧中还提到了中国的科技创新。
通过展示Mr.J与一位年轻的中国科技企业家的交流,剧中强调了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
这位企业家向Mr.J展示了他们开发的一款智能手机,以及中国在5G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通过这个剧情,观众可以了解到改革开放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还有科技创新的突破,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最后,《复兴之路》第三集表达了一个观点,那就是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不竭动力。
通过一系列的故事,剧集向观众展现了改革开放在经济、创新、教育等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复兴之路第三集的观后感
复兴之路第三集的观后感《复兴之路》是一部反映现代中国发展进程的纪录片,分为三集,通过讲述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城市化进程和科技创新来展现中国的发展成就。
近日,我刚刚观看完《复兴之路》第三集,深受震撼和启发。
下面我就分享一下自己的观后感。
第三集着重展示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和成就。
中国在高铁、航天、网络技术等方面都有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都表明了中国在科技创新上不断迎头赶上的勇气和决心。
在电子商务领域,中国已经形成了世界领先的互联网商业模式,让无数小微企业得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些成就无一不显示了新时代中国的飞速崛起和科技实力的增强。
观看这一集,我不禁想起几年前我到日本留学时的经历。
当时,中国的科技创新在国际舞台上并不被看好,而日本的科技先进程度和创新能力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最领先的。
然而,几年过去了,我回到了祖国,看到了当今中国的科技奇迹和创新成果,这让我不禁感叹中国的崛起速度之快,以及中国人民不断追求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
《复兴之路》通过讲述一系列令人感动的故事,如高铁建设中的技术突破、航天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企业家们的努力等等,展示了中国科技创新的艰辛与付出。
这些故事背后蕴含着一个个普通人的辛勤努力和智慧结晶,让我深感中国科技兴国的力量。
与此同时,观看这部纪录片也让我开始思考,科技创新究竟有什么重要性。
科技创新不仅仅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手段,更是一个民族追求卓越、追求进步的象征。
正是因为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努力,中国才能在科技创新上不断取得突破,走上了强国之路。
同时,纪录片中的一幕幕场景也让我感受到了科技创新给人民带来的福祉。
高铁带来的出行便利、互联网带来的信息便捷、无人机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等等,都使我对科技创新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科技创新并非只是高深的理论,它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了造福人民,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观看《复兴之路》第三集,我从中体会到了中国科技创新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深感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
复兴之路第三集的观后感
复兴之路第三集的观后感最近看了《复兴之路》的第三集,感触颇深呐!这一集里展现的种种画面和故事,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历史和国家发展的新认知大门。
这一集里,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我国工业发展的那段历程。
以前呐,总觉得工业就是一堆大机器轰隆隆地转,可看了这片子,才发现背后有那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和努力。
画面中,出现了一家老工厂。
那厂房看起来有些陈旧,墙壁上的油漆都剥落了不少,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人们却充满了干劲。
镜头给到一位老师傅,他满脸的皱纹,像是岁月刻下的勋章。
他那双粗糙的大手,熟练地操作着机器,眼睛紧紧盯着零件,一刻也不敢放松。
他说,刚建厂那会,条件特别艰苦,机器都是从国外淘汰下来的二手货,三天两头出故障。
可他们不怕,机器坏了就自己修,零件没有就自己造。
有一次,一台关键的机器坏了,厂里的技术人员围着它研究了好几天,饭都顾不上吃。
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么方便,上网查资料、找专家咨询,全靠自己一点点摸索。
最后,还是这位老师傅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来是一个小零件磨损严重。
可新的零件厂里没有,外面也买不到。
咋办?老师傅一咬牙,决定自己动手做。
他找来了一块合适的钢材,在车床上一点点地加工,花了两天两夜,终于做出了那个零件,机器又重新运转了起来。
说到这,我就想起了我们现在的生活。
到处都是高科技的产品,工厂里也都是先进的自动化设备。
可这一切,不都是从当年那些艰苦的岁月里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吗?还有一个场景,是关于一群年轻的工程师。
他们穿着整洁的工作服,在一间明亮的办公室里讨论着新的设计方案。
他们面前的电脑屏幕上,显示着复杂的图纸和数据。
其中一个小伙子,戴着眼镜,看起来有些书生气,但说起话来却充满了自信。
他指着屏幕上的一个地方说:“这里我们可以再优化一下,提高效率。
”其他人纷纷点头,然后又开始激烈地讨论起来。
他们正在研发一种新型的工业机器人,为的是让生产更加高效和精准。
他们不断地尝试、改进,遇到问题就一起解决。
有时候为了一个数据的准确性,他们要反复实验好多次。
复兴之路第三集的观后感
复兴之路第三集的观后感最近看了的第三集,这一集给我带来的触动还真不小。
这一集里,展现了太多令人感慨的画面和故事。
其中有一段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那些勇敢的创业者们摸着石头过河的经历,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就说在那个时候,有一位名叫老王的普通人。
老王原本只是在一个国营工厂里按部就班工作的工人,每天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
但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了,老王那颗不安分的心开始躁动起来。
他看着身边的人纷纷下海经商,心里也打起了小算盘。
可是,家人都劝他,别瞎折腾,保住铁饭碗才是正经事。
但老王是谁呀?他是个有想法、有冲劲的人。
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工作。
刚开始,老王不知道自己该干啥。
他摆过地摊,卖过袜子、鞋垫这些小玩意儿。
那时候可不像现在,有便捷的物流和充足的货源。
老王得自己跑到老远的批发市场,跟人家讨价还价,进回那一点点货。
记得有一次,老王为了进到一批便宜又好看的袜子,天还没亮就出发了。
坐了几个小时的破公交,一路颠簸到了批发市场。
结果到了那儿才发现,自己看好的那批袜子已经被别人预定了。
老王那个着急呀,满脸通红地跟批发商好说歹说,就差没给人家下跪了。
最后,批发商看他实在诚心,从仓库的角落里给他翻出了几箱有点瑕疵的同款袜子。
老王那个高兴劲儿,就像捡到了宝一样。
拿回来袜子,老王就开始在街边摆摊。
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么规范的市场,城管时不时就会来撵人。
老王就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有风吹草动,立马卷起摊子就跑。
有一回,老王跑得太急,不小心摔了一跤,袜子撒了一地。
旁边的路人有的嘲笑,有的冷眼旁观,可老王顾不上那么多,赶紧爬起来收拾好继续跑。
慢慢地,老王积累了一点资金,他不再满足于摆地摊了。
他租了一个小小的店面,开始卖起了服装。
为了找到好的货源,老王全国各地跑。
坐过绿皮火车的硬座,睡过又脏又乱的小旅馆。
有一次去广州进货,因为人生地不熟,还被当地的一个无良批发商给骗了。
进回来的一批衣服,不是尺码不对,就是款式老旧。
老王看着那堆衣服,欲哭无泪。
复兴之路3观后感
复兴之路3观后感第1篇:复兴之路观后感3《复兴之路》,很认真地看了这一部宣传片,一口气把它看完了,让我对中国有了更多的认识,让我增强了我的爱国之心。
这一部片一共6集,围绕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等六大主题,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和中国人民在中国[***被屏蔽词语]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复兴之路》一片按照历史线索,逐集表现中国如何在国家危亡之际开始了民族觉醒,如何在民族救亡的探索之中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如何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突破,如何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科学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一集:千年局变。
时间跨度:1840年---1911年。
本集以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社会各阶层救国图强的各种探索为主要内容。
把帝国主义侵略扩张和清王朝腐朽落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苦难与种种救亡图存的探索相结合,透过那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意识的独特历史细节,描绘出一幅苦难中不屈、黑暗中寻路、危难中图强的历史画卷。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课题被历史性地提了出来。
第二集:峥嵘岁月,时间跨度:1912年---1949年。
本集以辛亥革命后各种政治力量探索中国道路为线索,重点表现中国[***被屏蔽词语]从诞生、发展、挫折到壮大、赢得胜利并最终建立新中国。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进入新纪元,走上了新的道路。
第三集:中国新生,时间跨度:1949年---1976年。
本集以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的重大成绩为核心内容,表现中国[***被屏蔽词语]独立自主探索国家发展道路的经验和教训。
为了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中国[***被屏蔽词语]领导中国人民以巨大的热情建设新中国,同时也在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中华民族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复兴之路第三集的观后感
复兴之路第三集的观后感最近看了《复兴之路》的第三集,这一集真的给我带来了太多的感触。
这一集里,展现的是中国在近代以来不断探索、不断奋斗的历程。
其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那一段关于民族工业艰难起步的故事。
画面中,陈旧的厂房,简陋的机器,工人们在充满机油味和轰鸣声的车间里忙碌着。
他们的脸上沾满了油污和汗水,但眼神中却透着坚定和希望。
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名叫老张的工人,他每天早早地来到工厂,第一件事就是仔细擦拭他操作的那台老旧机器。
他的动作熟练而轻柔,就像是在照顾自己的孩子。
他总是跟身边的工友说:“这机器啊,虽然老,但咱靠它吃饭,得好好伺候着。
”老张家里孩子多,生活负担重。
可他从来没有抱怨过,总是默默地埋头苦干。
他说自己没什么大本事,就想靠这双手,让家里人能过上稍微好点的日子。
有一次,机器出了故障,为了不耽误生产,老张愣是熬了一个通宵,和技术师傅一起把机器修好了。
当机器重新运转起来的时候,老张那张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还有负责技术的老王,一个带着厚厚眼镜的中年人。
他整天泡在车间里,研究怎么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
他的书桌上堆满了图纸和资料,经常为了一个技术难题茶饭不思。
有一回,为了一个关键部件的改良,他反复试验了几十次,失败了也不气馁。
最终,当新的部件成功应用,产品性能大幅提升的时候,老王激动得像个孩子,跳了起来。
这一群普普通通的人,在那个艰难的时代,为了民族工业的一点点起步,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
他们或许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们的坚持和努力,让我深深感动。
看着屏幕上那些陈旧的画面,我不禁想起了我们如今的生活。
我们享受着现代化的便利,各种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
可这一切,都离不开先辈们的付出。
想想我们现在,拥有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宽敞明亮的工厂,舒适的工作环境。
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啊!但我们不能忘记曾经的艰辛,不能忘记那些为了今天的繁荣而拼搏的人们。
这一集的《复兴之路》让我明白,一个国家的复兴,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无数人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复兴之路3观后感3篇
复兴之路3观后感复兴之路3观后感精选3篇(一)《复兴之路3》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纪录片,通过展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让观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所经历的改革开放之路的重要性和成就。
在观看这部片子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的国家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长足进步,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国发展的信心和期望。
通过这部片子,我清晰地看到了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的各项成就,包括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稳定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崛起不仅造福了中国人民,也为世界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同时,作为一名观众,我也意识到中国在未来发展道路上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并且进一步认识到中国需要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总的来说,《复兴之路3》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激励我更加努力地为中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
复兴之路3观后感精选3篇(二)《复兴之路》是一部展现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纪录片,通过讲述中国改革与发展中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和历史转折点,揭示出中国在近几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变革。
观看完《复兴之路》这部纪录片,我深受震撼和敬佩。
首先,影片中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经济腾飞的背后是勤劳和智慧的中国人民,是他们共同努力、锐意进取的精神,推动了中国从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家转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种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
其次,影片还展示了中国政府的执政智慧和高效率。
中国政府以全局和长远利益为重,坚定不移地奉行改革开放政策,并且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体现了科学性和务实性,这种政府的作风让我感到非常敬佩。
最后,影片中还展示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的形象。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全球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大国担当让我为之自豪。
复兴之路3观后感
复兴之路3观后感复兴之路第三集观后感(一)《复兴之路》第三集起,告别了屈辱的近代史,进入了当代史。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问题解决之后,中国的第二个任务出现了,就是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如今中国正在变得强大而富有。
在世界惊叹之余,我们更不能有片刻松懈。
作为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要懂得居安思危,不要安于现状的享受,要充分发挥自己现在的创造精神。
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奠定民族自立的基石,为了中国在世界上的稳固的地位,我们一起开拓!作为东方最亮的一颗星,中国在冉冉升起,照耀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会登上珠穆朗玛峰这样的强国之巅!通过学习,我进一步认识到,为了确定正确的历史趋势,我们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现在的生活是幸福的,是祖国给我们的。
她要想永远保持青春活力,就要不断有新鲜血液输入,同时要向外疏通,让世界认可。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知兴替而后何为?正如《复兴之路》所表现的那句话--用历史感悟未来!复兴之路3观后感 1(二)在最后一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上,老师为我们播放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的第三集和第四集。
第三集的主题为中国新生,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的重大成绩,虽然在这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而导致社会主义道路遭遇曲折,使发展大打折扣甚至后退,但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仍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员用巨大的热情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也以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共同建设祖国,使中国在核技术,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尖端科技某些方面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并且也取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华民族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第四集的主题为伟大转折,讲述了“”被粉碎后,中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上来,农村改革,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使中国迈出了走向市场的重要一步。
复兴之路第三集的观后感
复兴之路第三集的观后感《复兴之路第三集的观后感》在观看《复兴之路》第三集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这部纪录片生动地展示了中国人民在追求国家复兴的道路上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电视剧以其真实的情景和深入的探讨给予我很多思考和启示。
首先,我被纪录片中所呈现的中国发展速度所震撼。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催生了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
纪录片以生动的画面展示了中国的高铁、城市建设、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的飞速发展,深刻地说明了中国的决心和执行力。
这种发展速度令世界瞩目,也让我更加自豪地作为中国人。
其次,纪录片中关于人民群众生活改善的描绘让我倍感欣慰。
通过展示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变迁,我看到中国政府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积极解决贫困问题和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无论是农田的流转还是新型农村合作社的建设,纪录片中充满温暖和希望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进一步激发了我对中国道路的信心,也让我认识到复兴之路是一个人民共同参与的过程。
纪录片还重点展示了中国在保护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
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环境问题,并投入大量资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纪录片中的镜头,我看到了大气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等领域的成果。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每个人都需要尽自己的责任。
最后,纪录片让我更加明白了中国的伟大梦想和复兴愿景。
中国人民从九十年代以来不断努力奋斗,以实际行动落实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为一个年轻的中国人,我觉得我有责任为这个梦想贡献自己的力量。
纪录片激发了我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决心,要为中国的繁荣发展而奋斗。
总之,观看《复兴之路》第三集让我对中国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个纪录片展示了中国在经济、农村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激励着我为中国的复兴道路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未来的中国可以继续保持发展的势头,让更多的人民从中受益,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复兴之路》感想
观《复兴之路》有感怀着无比激动地心情观看了六集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之第三集——中国新生。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第一项历史任务,即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同时也为实现第二项任务: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条件,中国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但是,新生的共和国当时却困难重重。
铁路主干线没有一条能够全线通车;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只是当时亚洲国家平均值的三分之二;4000万灾民等待救助等等;这就预示着新中国的建设要经历艰难曲折的道路。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在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1953年11月30,鞍山钢铁公司的工人们艰苦努力生产出了共和国第一根钢轨,告别了近百年来,中国的机车只能行驶在外国钢轨上的历史。
同年,鞍钢有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中国规模最大的自动化高炉也在这里投产。
这一年,随着重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也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
此时党中央也确立了我国在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基本完成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建设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无视中国的警告,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保家卫国的战斗。
这使得新中国的建设放慢了脚步,但抗美援朝的胜利同时也使新中国的国际威望得到空前提高,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中国在这场战争中也认识到美国的强大和自己的弱小,中国的建设步子太缓慢,于是开始想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学习实行计划经济。
1952年中苏两国也签订互助条约,有苏联支援新中国的建设。
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的快速的发展,汽车厂、飞机制造厂等中国以前没有的工业也纷纷建立。
新中国的工业化也在很短时间内实现突破性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兴之路第三集观后感复兴之路第三集>观后感(一)昨天学校让我们看了一段关于《复兴之路》的视频,感觉不过瘾,有头没尾的,最郁闷的还是要我们写观后感最烦的就是这种制度式作业,其实看了之后还是有点感触的虽然只是短短的一截大概是刚考完《企业战略管理》吧,很自然的就把这两者联系起来了。
觉得治理一个国家就像经营一个企业一样,只不过这个企业很大很大而已,要想让这个企业发展壮大,战略制定的正确与否是非常关键的,而一个强大的领导队伍更是至关重要的,想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中华大地满目疮痍,一片狼藉,在国际上我们更是孤立无依的,除了苏联愿意和我们结为同盟国,但是在以毛主席为首的领导队伍的带领下,我们团结一致、雄心勃勃,用来七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计划18年任务,这个成果不能不让所有的中国人振奋。
然而接下来的“十年浩劫”却让我们裹足不前甚至倒退,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年代,停滞不前就是一种倒退!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是领导的失误,错误的方针路线让我们走了一大段弯路。
不得不感受到战略的重要性,不论是经商还是治国!而好的战略还要加上一个好的领导!复兴之路第三集观后感(二)1953 年11月30日鞍山钢铁公司的数百工人被紧张和兴奋包围着,他们期待着一个历史性的时刻,9时许,中国第一根钢轨诞生了,近百年来中国机车只能行驶在外国重轨上的历史于这一刻终结。
就在这一年鞍钢诞生了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中国最大规模的>自动化高炉也在这里投产。
毛泽东亲自发来电报祝贺,称赞鞍钢的三大成就是1953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此时,新中国经过3年时间>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被突出地提上了议事日程。
(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庞松)在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即将完成的时候,党中央毛泽东及时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是要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基本完成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那么,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为什么要同时进行,这将给中国带来一场什么样的变革?在1945年的中国共产党七大上,毛泽东表达了对于未来的美好设想,他提出未来中国工业建设要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但是,当中国人真正掌握国家政权的时候却发现想要描绘出美丽的画卷是如此之难。
20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和苏联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政治与外交的角力,军事上剑拔弩张,世界被划分成两大阵营。
冷战的阴云与对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忧虑笼罩了整个世界,也给新中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柯伟林)冷战孤立了中国,毫无疑问美国是这么做的,美国实施了对中国的禁运,这就切断了中国产品和许多传统的西方及日本市场的联系。
新中国宣告成立的第3天,苏联政府发来外交照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对新中国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支持。
两个多月后,毛泽东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前往莫斯科,这是他第一次出国,也是他出国访问时间最长的一次,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邢广程)我们和苏联签定这个条约之后,就对中国国家的安全稳定乃至世界和平都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法律上的保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是非常大的。
条约签订后迅速回国的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条约定下来比不定好,定下来,就有了靠,可以放手做别的事情。
然而,此时却中国东北边境传来了隆隆炮声,建设的步伐被打乱了,1950 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借机派第七舰队开进了台湾海峡,10月,美军无视中国的警告,越过三八线,将战火扩大到鸭绿江边,新生政权的安全受到了威胁,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开始保家卫国的战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美国犯了很严重的错误,美国低估了中国对这次战争的重视程度。
我想美国越过三八线就是错误的开始。
1950年时美国的钢产量是8700万吨,中国只有61万吨,双方相差140多倍。
在与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较量中,志愿军战士用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扞卫了新中国的安全。
而国力之间的巨大差距,也让人们认识到一个刚刚获得独立的民族距离真正的强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沈志华)在这个时候呢就面临一个问题,你搞整个国家经济发展计划怎么搞,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学苏联,因为中国没搞过社会主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社会主义苏联创造的人类历史上崭新的计划经济模式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正是依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在建国后短短十几年间,就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这一发展模式吸引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刚刚实现民族独立的后发国家。
1952年中苏两国就经济援助问题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谈判,两国政府最终商定,今后5年苏联给予中国必要的援助,开工建设骨干工程。
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在苏联的帮助下加快了进程。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以边计划、边执行、边修正的方式全面展开。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高级副院长约翰·奎奇)计划经济的优势在于直接、高效,特别是在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这对当时迅速发展的中国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到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共和国几乎每一天到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厂等等。
新中国的工业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重大突破,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1951 年9月生活在贫困太行山区的农民李顺达第三次受到了国家主席毛泽东的接见。
为解决生产资料匮乏的问题,早在解放区时期,李顺达就和6户农民成立互助合作组,将各家的生产工具集中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这个经验与毛泽东是想法不谋而合。
1951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出台的《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中,毛泽东亲自加上了这样一段话:“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食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销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1952年年底全国出现了农民自愿组织的830多万个互助组和3600多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这样开始了。
1953年,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相继开始。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朱佳木)主体是工业化,“三大改造”是两翼,就好比是一只鸟。
这个“三大改造”是鸟的两翼,就是两个翅膀,有了这两个翅膀,我们的工业化才能够真正地能够得到实现。
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变革,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它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成为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空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
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是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这是一幅在20 世纪50年代非常有名的照片,照片的主角名叫李绍奎。
1953年,毛泽东曾亲笔写信祝贺他创造了快速炼纲新记录。
李绍奎和千百万新中国建设者们的热情来自哪里?这位炼钢工人常说的一句话透露了答案:“给自己干活,难道还能偷懒吗?”几千年来,普通百姓第一次成了国家的主人。
1953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普选,人民代表大会自下而上逐级召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我国人民民主进入全新阶段。
与此同时,伴随新中国一起诞生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延续在国家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使中国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尊雕像为后人记录了一位新疆普通农民与国家领袖的>故事,库尔班·吐鲁木,一个在旧政权时期被奴役被欺辱的农民,60多岁才第一次从属于自己的土地里>收获了金灿灿的玉米。
从此,库尔班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他要骑着毛驴去北京,感谢带给他>幸福生活的毛主席。
库尔班不知道世界有多大,北京在哪里?他只知道向东一直走下去,就一定能到北京。
(库尔班的同乡卡斯木·热合买提)1958年,库尔班大叔作为劳模第一次去到北京,见到了毛主席,回来的时候毛主席送给了他十多米布,库尔班大叔回来后把它做成了大衣穿上了。
1959年,库尔班大叔作为自治区人大代表又去了北京,走的时候村里的乡亲们告诉他,这次去不要说别的了,就说要一台拖拉机的事情。
到了北京之后,毛主席问这次你有什么要求呀。
库尔班大叔说能给我解决一台拖拉机吗。
毛主席就批了一台拖拉机。
这是我们这里头一次来了拖拉机。
库尔班的故事后来经王洛宾谱曲,成为脍炙人口的民歌——《萨拉姆毛主席》,直到今天仍被广为传唱。
20世纪50年代的激情岁月给定居北京的波兰裔作家爱波斯坦夫妇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我们被一种同样的精神所感召,这是一种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的行动。
没有真心实意地参加过这种集体劳作的人是很难体会这种感情的。
1956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也就是在这一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建立,原计划用18年实现的目标只用了7年。
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根本基础,中国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进行建设的初步经验。
1956 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系统阐述了处理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等问题,第一次提出体制改革的问题,认为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到集中到中央,而应当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同时强调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不能一切照搬。
《林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国开始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随后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八大做了理论准备。
(毛泽东录音)我们并没有孤立的感觉,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够一步一步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这个时候主要矛盾几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搞阶级斗争就变为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当时的我们国家的生产还不能满足这个需要这个矛盾,因此我们党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尽快地要发展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