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要籍课程教学大纲 - 副本
中国历史文选教学大纲
《历史要籍选读》课程简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历史要籍选读课程名称(英文): Introduction and Readings in Chinese History Books适用专业:初等教育(综合文科)先修课程:中国通史、大学语文(古代汉语)学时:36学时学分: 2分教学层次:课堂教学课程简介:中国历史文选是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典籍并着重选取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著名的篇章学习的学科。
通过中国历史文选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中国历史上的基本史籍有一个基本了解,并且能够掌握中国史籍的阅读与分析等实际运用的能力,从而利于历史学特别是中国历史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通过古代重要历史典籍的介绍与典型文章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文献,具有利用工具书独立阅读文言史料和分析鉴别史料的能力,为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奠定基础。
教材:周予同主编,中国历史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参考书目:[1] 赵淡元主编,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2] 张传玺主编,中国历史文献简明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3] 李宗邺著,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考核方式:考察成绩评定:期中作业三次(均分作为平时成绩),期末考察作业一次(作为期末成绩;平时成绩×30% +期末成绩×70% =最后成绩。
《历史要籍选读》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初等教育(综合文科)学时数:36学时学分数:2分执笔人:郑朝彬编写时间:2009 年8 月25日一、课程性质、任务中国历史文选是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典籍并着重选取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著名的篇章学习的学科。
通过中国历史文选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中国历史上的基本史籍有一个基本了解,并且能够掌握中国史籍的阅读与分析等实际运用的能力,从而利于历史学特别是中国历史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古代重要历史典籍的介绍与典型文章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文献,具有利用工具书独立阅读文言史料和分析鉴别史料的能力,为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奠定基础。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通过科学、系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国历史要籍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代史的能力;初步具备运用一手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
二、授课对象大学本科一年纪师范班、文科基地班、世界史班和城市文化管理班,周三学时,一学期,总60学时,3学分。
三、教学环节、学时安排1、课堂教学:40学时以上。
2、课堂讨论:经常化、随时进行。
3、课外作业:3次,占总成绩30%左右。
4、期末复习考试:4学时。
占总成绩70%左右。
5、其他教学环节:参观图书馆古籍部。
四、教学手法与教学方法1、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2、贯彻少而精的原则,重要史籍重点讲授。
3、向学生多展示历史要籍,多提问,多作古文今译练习。
五、教学内容导言(1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的一般情况,课程特点、教学目的、课程要求、学习方法等,提高对该课程学习的自觉性。
二、大纲细目:1、历史、历史学和历史要籍2、课程建设与教材简介3、学习目的与方法三、复习题:1、何谓历史、历史学和历史要籍?2、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何在?第一讲《尚书》(2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最早的史书的同时也是儒家经典之一的《尚书》成书经过,体例与内容,价值与问题以及重要注释本,并通过《牧誓》篇的选读加深对该书的认识。
二、大纲细目:1、成书及流传经过2、体例与内容3、价值与问题4、重要注释5、《牧誓》讲解三、复习题1、简答《尚书》的成书经过及流传经过。
2、《尚书》内容、价值简介。
3、《牧誓》今译。
第二讲《史记》(3课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纪传体史书的鼻祖《史记》的成书经过、体例与内容、成就与不足及名篇的讲解,从而掌握这部伟大史著的基本情况。
二、大纲细目1、作者及成书经过2、体例与内容3、成就与不足4、重要注释5、《秦始皇本纪》讲解三、复习题1、《史记》简介2、史学界一致公认《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史著,原因何在?3、《秦始皇本纪》今译。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学大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学大纲一、课程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己经成为中国通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学好这一段离我们最近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地、全面地认识我们中华民族近五十年来走过的道路,理解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认清即将到来的新世纪所要实现的宏伟目标,所以又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一门必不可少的基本课。
二、授课对象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三年级。
三、学时安排每周4学时,总计68学时。
讲授64学时,讨论2学时,机动2 学时。
教学参观一次。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基本知识,深入解析若干重大事件和人物。
重点不在于介绍历史过程,而在于掌握认识、理解和分析历史的途径和方法。
课堂讲解将贯彻'、史论结合〃与''少而精〃的原则,通过对各种论点和重点史实的介绍和讨论,深刻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特点和规律,掌握进一步发现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尽可能将课堂讲授与读书、讨论相结合,采用研讨式教育法,发挥自主学习、钻研、交流的积极性。
注意锻炼学生搜集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预读基本教材和重要参考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撰写有批判性的读论报告或书评一篇。
观看教学录象或组织教学参观。
五、成绩考核:由平时考核(30分)、期末考试(70分)构成。
六、教学内容:导言(3课时)[教学要求]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体系结构、基本内容和特点,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术动态,说明这门课的教学安排。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对象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第一章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7学时)[教学要求]认识实现祖国大陆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意义;注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发展生产为中心进行社会民主改革的经验;认识和思考中国社会性质转变的过程;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特别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与和平赎买方法实现对私人资本主义改造的经验;探求我国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经济体制初步形成的原因、作用及对后来的影响。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限定选修课程教学大纲中国历史文献学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本课是为历史文化学院历史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限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以中国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为对象的学科就是中国历史文献学。
通过本课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历史文献的各类载体形式的发展、历史文献的内容类别、总结整理利用历史文献的经验和方法,叙述和评价历史文献的历史发展和成果。
(三)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历史文献的载体类别、历史典籍文献的类别和编纂体例,历史文献的整理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四)教学时数一学期14周,每周2课时,共28课时。
(五)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安排课堂讨论。
二、正文第一章载体类别文献教学要点:从文献的载体和制作技术的角度,考察文献的产生、发展、传播和表现形式,开拓学生的文献视野,略知各类载体文献的制作过程。
教学时数:共用四周8课时讲授。
教学内容:一、印刷术通行以前的文献形式1、甲骨文文献2、金石文献3、简牍文献4、缣帛文献5、抄本文献二、印刷文献形式1、雕版印刷的方法2、册页制度的发展3、书籍的几种演变形式考核要求:能够了解各种文献的特征,系统掌握文献发展的各个时期及步骤。
第二章中国历史文献的类别教学要点:通过系统介绍历史文献的类别、各类文献的编纂体例,揭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献内容。
教学时数:共用6周12课时讲授。
教学内容:一、经、史、子、集四部典籍文献二、类书、丛书文献三、佛教、道教文献考核要求:了解四部最基本文献,知道这些书的作者、内容、版本流传情况、学术价值、如何利用它们研究历史。
第三章整理历史文献的基础知识教学要点:总结和概述历史文献整理的方法和经验,为当代的古籍整理和文献工作服务。
它包括对传统文献目录、版本、校勘、考据、辨伪、辑佚、注释等各学科知识和经验的条理和运用。
教学时数:共用四周8课时。
教学内容:一、古代对图书目录整理二、古代版本学概况三、古籍校勘知识四、考据、辨伪、辑佚考核要求:大致了解整理历史文献所应具备的知识、古代对图书目录的整理情况、校勘四法的内容及运用。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
1.1 中国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1.2 本大纲的制定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课程目标
2.1 教学目标的定义与分类
2.2 中国历史教学的总体目标
2.3 中国历史教学的具体目标设定
第三章:课程内容
3.1 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
3.2 古代中国历史
3.2.1 夏、商、周
3.2.2 春秋战国
3.2.3 秦汉三国
3.2.4 隋唐五代十国
3.2.5 宋元明清
3.3 近代中国历史
3.3.1 清末民初
3.3.2 辛亥革命
3.3.3 新民主主义革命
3.3.4 社会主义建设
3.3.5 改革开放以来
第四章:教学方法
4.1 传统教学方法
4.1.1 讲授法
4.1.2 讨论法
4.1.3 实验法
4.2 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 4.2.1 多媒体教学
4.2.2 网络教学
4.2.3 互动式教学
第五章:教学评价
5.1 教学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5.2 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手段
5.2.1 课堂表现评价
5.2.2 考试评价
5.2.3 作业评价
5.3 教学评价的结果应用
第六章:教材使用
6.1 教材选择的原则与要求
6.2 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方法
结语
以上为《中国历史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
本大纲为了确保中国历
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规定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
评价以及教材使用等方面的要求。
希望教师们能够根据本大纲的指导,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对中国历史有全面和深入的
了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文化修养。
历史学课程大纲(完整版)
目录《中国古代史一》课程教学大纲 (1)《中国古代史二》课程教学大纲 (2)《世界古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8)《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大纲 (15)《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18)《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31)《中国现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53)《中国当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58)《世界现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60)《世界当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64)《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67)《世界文化史》课程教学大纲 (71)《历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73)《中国古代文化史》课程教学大纲 (75)《中国古代经济史》课程教学大纲 (77)《中国近代经济史》课程教学大纲 (80)《中国史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84)《西方史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90)《中国古代思想史》教学大纲 (92)《史学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95)《日本史》课程教学大纲 (98)《美国史》课程教学大纲 (100)《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大纲 (102)《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105)《中国文学史论》课程教学大纲 (107)《邯郸历史与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110)《中国近现代人物论》课程教学大纲 (111)《世界宗教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113)《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114)《多媒体辅助教学》课程教学大纲 (117)《中学历史教学法》课程教学大纲 (119)英文名称:Chinese Ancient History 课程编号:403011011适用专业:历史学学时数: 64 学分数: 4 执笔者: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专业最基础的课程之一,中国古代史(一)又是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基础课。
本课程为历史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教学对象为大学本科历史学专业一年级学生。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础知识,提高中国古代史理论的理解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史等专业课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夏、商国家的建立和发展[2学时] 西周社会[2学时] 春秋社会[2学时] 春秋时期的文化[2学时] 战国社会[2学时] 战国文化[4学时] 秦朝政治[2学时] 汉初统治政策[2学时] 汉武帝的统治政策[4学时] 西汉的社会经济[2学时] 西汉边疆昭宣中兴及文化[2学时] 东汉政治[2学时] 东汉经济和大地主田庄[2学时] 东汉周边各族黄巾起义[2学时] 东汉文化[2学时] 三国时代[2学时] 魏末玄学[2学时] 西晋社会[2学时] 东晋社会[2学时] 北方十六国[2学时] 南朝政治与经济[2学时]北朝的政治与经济[2学时] 佛教的流行[2学时] 春秋时期生存斗争形成的原因[2学时]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基础[2学时] 中国历代官制[2学时] 论中西文化的融合[2学时] 指导论述题写作先秦思想与玄、佛思想的比较[2学时]。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教学大纲中国历史是世界上最为悠久的历史之一,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已经有三千多年。
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与庞杂可以通过阅读中国历史经典来深入了解其中的精华。
本篇文章将重点介绍几部中国历史经典以及如何在选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教学。
《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文献中的一部杰作。
它记录了从上古时期直到汉朝晚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
作者司马迁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在撰写《史记》时采用了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这种双重体例使得《史记》成为了中国历史文献的典范。
选读建议:在选读《史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选取其中一些著名的人物进行深入探究,比如:项羽、刘邦、曹操、孙权等。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他们的传记来了解他们的生平和思想,进而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由唐代史学家司马光编纂完成。
这部书从五代十国时期开始,记录了中国历史上1100多年的时间。
《资治通鉴》以简洁明了的文字和严谨的思维深受史学家和读者的喜爱。
选读建议:在选读《资治通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某个特定时期的事件和人物,比如宋朝时期的岳飞和秦桧,清朝时期的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等。
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影响,并思考这些历史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巅峰。
这部小说描写了清朝中叶贵族社会的生活和人物形象,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塑造,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局限。
选读建议:在选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书中描写的几个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等。
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小说中呈现的社会背景来介绍清朝的一般概况。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人物和背景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进而了解中国的社会和历史变迁。
总结通过选读中国历史文献,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设计相关的选读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历史的精髓,理解文化的魅力。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教学大纲
陕西师范大学古典文献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本课是为历史文化学院文博系本科生开设的限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中国文化宏深而博大,弥漫着一种强力磁场,导发出诱人的魅力。
现代西方的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宽厚雄宏,开始在中国典籍里寻求知慧的泉源。
而作为一名中国人更应认识到,中国的真正崛起和为世人所瞩目,就应该建立在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再发现与新认识的基础上。
而身为学习文博专业的本科生,则更应了解和阅读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并从中汲吸相应的知识精华与研究史料。
这便是我们开设这门课的目的。
(三)教学内容有关中国文化的典籍,无论是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各家的传经事业;无论是韩柳欧苏的道德文章,程朱陆王的心性义理;无论是贵族屈原的忧患独叹,六祖惠能的顿悟众生;无论是先民的诗歌、戏曲,村里讲谈的平话、明清的章回小说……等等,随时都洋溢着那样强烈的平民性格、乡土芬芳,以及它那无所不备的人伦大爱,一种对平凡事物的尊敬,对社会国家的情怀,对苍生万有的期待。
激荡交融,相互辉耀,缤纷灿烂地造了博大久远的中国,也创造了寓意深刻、悠扬深远的中国古代典籍文化。
能够代表中国古代文化的典籍,实在不可胜数。
仅靠这一门课是无法讲述完全的,因此,我们将有选择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最具代表性,并且好读易读的著作:如《论语》、《仪礼》、《礼记》、《周礼》、《老子》、《庄子》、《诗经》、《太平广记》、《徐霞客游记》等等,试图通过对这些著作的导读,使同学们了解中国古代一些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一些文化典籍。
并通过介绍这些文化典籍,使同学们懂得研究这些文化典籍的意义,如何利用这些文化典籍来研究中国历史诸多方面,从而走上一条科学而扎实的治学之路。
(四)教学时数一学期18周,每周2课时,共36课时。
(五)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并适当的加入一些课堂讨论内容。
二、正文第一章《论语》教学要点《论语》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圣人孔子的言行录,也是中国文学中最好的传记书。
《史籍介绍与选读》20171111教学大纲(本部)
《史籍介绍与选读》课程教学大纲(本部)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Ancient Books and Records Introduction and Readings【学时数】32学时总学时【学分数】2分【适用专业】历史学【开课学院】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课程类型】专业限选课【修读学期】2018-2019-1学期【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史籍介绍与选读》作为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专业素养的提高和实际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历史学科建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以历史要籍介绍为纲来统帅选文。
史籍介绍占十分之四的篇幅,简明扼要地叙述各时期史籍的发展概况,对重要史著的作者、体例、基本内容及其史料价值等有关情况作具体说明。
选文多为文史名篇,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鉴于我国古代史籍用繁体字刻印,而学生以往对繁体字接触较少,选文则采用繁、简结合的方式,正文用繁体字,注释用简体字,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繁体字并掌握其用法。
三、课程教学目标总目标:通过各种体裁、各个历史时期重要史籍与典型文选的介绍、精讲、熟读、练习,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史科的能力,了解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文献,具备一定的文献学、史料学,以及运用工具书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历史文化常识。
为做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和历史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知识目标:通过对历史要籍和典型文选的介绍,使学生掌握中国史籍发展概况和重要史籍的作者、成书经过、写作目的、体例、内容、主要成就、局限性、流传、注释、版本等知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和从事初中历史课教学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独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素质目标:选文分析注意史料的思想性,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与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四、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具体安排(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二)具体安排第一编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4学时)1.教学要求了解开设此门课程的意义之所在,学习方法及主要工具书;了解先秦时期史官的设置情况及史籍概况;理解并掌握《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及《战国策》的作者、体例、内容、主要优缺点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熟读并掌握《尚书·牧誓》、《左传·城濮之战》等文选中的重点字词的注释与翻译。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大纲一、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或称中国历史文选)是大学历史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其功用重在打基础。
学好它才能学好通史、断代史、专史。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系统地给学生以中国历史要籍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中国历史要籍发生、发展的基本情况,并具有阅读一般古代史籍及分析文言史料的能力,为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和从事历史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本课程教学内容以文选为主,向学生介绍一些重要历史典籍,它通过典型、精粹、多样、广博的选文,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要籍的概貌,故选文多为史学名篇,且是文学佳作,便于诵读,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籍介绍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具有理论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四、本课程的学时为二学期,144课时。
(一般从二年级开始,每周开设4-6学时,一学期为4学分,两学期共8学分)五、为达到教学目的,在讲授方法上,教师不必每篇都讲,要少而精,把重要和难点讲深讲透。
其余教学时间,可以结合选文有计划地介绍读史、治史的必备知识、方法及常用工具书、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对一些名篇要精读、熟读。
精读的目的在于读懂,求深求通,从文字训诂、篇章结构到人物事件、思想内容,彻底通晓。
碰到不识的字、不懂的词、不知的典故、典章制度等等,随时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史籍查检。
有条件还可以选一些没有标点和注释的名篇,让学生自己点句、分段、注释、翻译,多作标点练习和词语解释。
教师在介绍要籍时,要向学生讲清楚各类要籍的长、短、优、劣,还要适当介绍读不同要籍的方法。
教师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阅读文言史料的能力这个目标,引导学生入门,为提高学生独立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学风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六、本课程实践性较强,只靠课堂讲授和学习是不够的,要围绕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练习,使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有效地结合起来。
课外练习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如做读书笔记、摘要、校勘、标点、注释、翻译、背诵、讨论等。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2》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2》是历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国历史文献方面的基础知识;②提高学生阅读古典文献的能力;③培养学生从专业角度运用史料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内容: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史籍介绍和选文。
(四)教学时数:全部课程的教学总时数约72课时(周4课时)(五)教学方法:①教师课堂讲授。
②多媒体展示原著原文,阅读。
③学生阅读、朗读、背诵、翻译、讨论发言等。
二、本文第三编隋唐宋元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第八章纪传史的大量编修教学要点: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背景、史籍编修概况、对后世的影响。
唐修纪传体史书及选文《牛弘传》、《刘毅传》、五代、宋修纪传体史书及选文《通志总序》、元修纪传史举要及选文《王安石传》。
教学时数:18学时教学内容:一、隋唐宋元时期史籍介绍二、唐修纪传史举要三、五代、宋修纪传史举要四、元修纪传史举要五、选文《牛弘传》、《刘毅传》、《通志总序》、《王安石传》第九章编年体的发展教学要点:《资治通鉴》介绍及选文、《资治通鉴》续编介绍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一、《资治通鉴》介绍二、《资治通鉴》续编介绍三、选文《魏孝文帝迁都》第十章政书体的创始与发展教学要点:政书体的概念及发展源流,《通典》及续编、《文献通考》及续编介绍,会要体概念及《唐会要》、《五代会要》等介绍,选文《文献通考总序》、《朱敬则请择史官》。
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一、《通典》及续编介绍二、《文献通考》及续编介绍三、《唐会要》、《五代会要》及其他会要介绍四、选文《文献通考总序》五、《朱敬则请择史官》(自学)第十一章纪事本末体的创始教学要点:纪事本末体的概念,纪事本末体的发展过程,代表性著作,优缺点,纪事本末体的续编和仿作,选文。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一、《通鉴纪事本末》及续编和仿作二、选文《杨氏之宠》第十二章唐宋时期方志地理名著教学要点:方志地理书的发展源流,唐宋时期方志地理书的体例特征和编修状况。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I》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Ⅰ)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Ⅰ》是面向历史系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
该课主要向学生介绍中国现存重要的历史典籍,并选取重要典籍中的重要篇章进行重点讲解。
(二)教学目的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历史时期重要典籍的内容、优劣、传承及版本问题,并对其中重要篇章进行重点讲解,使学生掌握繁体字、古文献书写方式、古文翻译等知识点。
(三)教学内容先秦时期史籍介绍与选读;编年体的产生;国别体的出现;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介绍;纪传体的创始于发展;编年体的继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方志地理书名著;(四)教学时数本课程共授课72学时。
(五)教学方式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背诵、抄写、讨论为辅;将教师讲授、学生讨论与论文写作有机结合。
二、本文第一编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第一章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教学要点:先秦时期史籍的产生与主要体例教学时数:5学时教学内容:先秦时期史籍序言(1课时)第一节《尚书》介绍(1学时)《尚书》的编订今文、古文《尚书》及真伪问题《尚书》的体例及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节《尚书·牧誓》选文(2学时)《尚书·牧誓》的说明《尚书·牧誓》讲解第三节《逸周书》介绍(1学时)第二章编年体的产生教学要点:编年体的定义与体例特点;《春秋》的书写方式;《左传》的价值教学时数:9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春秋》介绍(3学时)《春秋》的体例、内容与作者《春秋》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第二节《左传》介绍(5学时)《左传》的作者《左传》的体例《左传》的成就《城濮之战》讲解第三节《竹书记年》(附《穆天子传》)介绍(1学时)第三章国别体的出现教学要点:国别体的定义与体例特点;《国语》《战国策》的价值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国语》介绍(3学时)《国语》的作者与编订《国语》的体例和思想倾向《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钱》第二节《战国策》介绍。
(5学时)《战国策》的编订和版本《战国策》的体例和史料价值《武灵王平昼闲居》讲解第四章其余上古史籍教学要点:其余上古史籍的存世情况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世本》介绍第二节《山海经》介绍第二编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史籍介绍及选文第五章纪传体的创始与发展教学要点: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的发展背景;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的成就;纪传体的定义与体例特点;《史记》的内容与价值;《史记·平准书》的翻译与背诵;《汉书》的价值;《三国志》的内容;《后汉书》的内容与价值;《汉书·艺文志》的翻译教学时数:33学时教学内容: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史籍序言(1课时)第一节《史记》介绍(10学时)《史记》的作者简介及成书经过《史记》的体例与内容《史记》的续补与窜乱《史记》的成就《秦始皇本纪》讲解《平准书》讲解第二节《汉书》介绍(10学时)《汉书》的作者简介及成书经过《汉书》的体例与内容《汉书》的成就《百官公卿表序》讲解《艺文志序》讲解第三节《三国志》介绍(6学时)《三国志》的作者及成书经过《三国志》的体例与内容《三国志》的成就《三国志》的注本及参考书《让县自明本志令》讲解第四节《后汉书》介绍(3学时)《后汉书》的作者简介及成书经过《后汉书》的体例与内容《后汉书》的成就《班超传》讲解第五节《宋书》介绍(3课时)《宋书》的作者简介及成书经过《宋书》体例与内容《宋书》之成就《恩幸传序》讲解第六章编年体的继起教学要点:编年体的发展概况;《前汉纪》《后汉纪》的主要内容与史学价值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前汉纪》介绍(1学时)第二节《后汉纪》介绍(1学时)第七章两晋南北朝时期方志地理书名著教学要点:方志地理书的定义与体例特点;《华阳国志》《十六国春秋》《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的主要内容与史学价值;教学时数:1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华阳国志》介绍(4学时)《华阳国志》的作者简介和成书经过《华阳国志》体例与内容《华阳国志》的史学价值《李宓传》讲解第二节《十六国春秋》介绍(2学时)《十六国春秋》的作者简介及成书经过《十六国春秋》的体例与价值第三节《水经注》介绍(4学时)《水经注》的作者简介及成书经过《水经注》的成就《江水·三峡》讲解第四节《洛阳伽蓝记》介绍(4学时)《洛阳伽蓝记》的作者简介及成书经过《洛阳伽蓝记》的体例和史料价值《永宁寺》讲解三、参考书目1.周予同主编:《中国历史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
一、《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第一章:中国古代史要籍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主要要籍,如《史记》、《汉书》、《三国志》等。
2. 使学生了解这些要籍的作者、成书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地位。
3. 培养学生对历史研究的兴趣和阅读历史要籍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为西汉的司马迁。
它记载了上自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的约三千年的历史。
2. 《汉书》:《汉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作者为东汉的班固。
它主要记载了西汉的历史。
3. 《三国志》:《三国志》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作者为东晋的陈寿。
它主要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步骤】1. 介绍《史记》、《汉书》、《三国志》的作者、成书时间及主要内容。
2. 分析这三部要籍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阅读历史要籍,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第二章:中国近现代史要籍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要籍,如《明史》、《清史稿》等。
2. 使学生了解这些要籍的作者、成书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地位。
3. 培养学生对历史研究的兴趣和阅读历史要籍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明史》:《明史》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编修始于清朝初年,历经百年完成。
它主要记载了明朝的历史。
2. 《清史稿》:《清史稿》是中国近代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编修于民国时期。
它主要记载了清朝的历史。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步骤】1. 介绍《明史》、《清史稿》的作者、成书时间及主要内容。
2. 分析这两部要籍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阅读历史要籍,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三、《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第三章:中国历史研究方法导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如考古学、文献学、比较研究等。
中国历史文选教学大纲
《历史要籍选读》课程简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历史要籍选读课程名称(英文): Introduction and Readings in Chinese History Books适用专业:初等教育(综合文科)先修课程:中国通史、大学语文(古代汉语)学时:36学时学分: 2分教学层次:课堂教学课程简介:中国历史文选是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典籍并着重选取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著名的篇章学习的学科。
通过中国历史文选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中国历史上的基本史籍有一个基本了解,并且能够掌握中国史籍的阅读与分析等实际运用的能力,从而利于历史学特别是中国历史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通过古代重要历史典籍的介绍与典型文章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文献,具有利用工具书独立阅读文言史料和分析鉴别史料的能力,为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奠定基础。
教材:周予同主编,中国历史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参考书目:[1] 赵淡元主编,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2] 张传玺主编,中国历史文献简明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3] 李宗邺著,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考核方式:考察成绩评定:期中作业三次(均分作为平时成绩),期末考察作业一次(作为期末成绩;平时成绩×30% +期末成绩×70% =最后成绩。
《历史要籍选读》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初等教育(综合文科)学时数:36学时学分数:2分执笔人:郑朝彬编写时间:2009 年8 月25日一、课程性质、任务中国历史文选是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典籍并着重选取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著名的篇章学习的学科。
通过中国历史文选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中国历史上的基本史籍有一个基本了解,并且能够掌握中国史籍的阅读与分析等实际运用的能力,从而利于历史学特别是中国历史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古代重要历史典籍的介绍与典型文章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文献,具有利用工具书独立阅读文言史料和分析鉴别史料的能力,为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奠定基础。
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与方法:本课程主要讲授先秦两汉至清朝前期中国历史的发展、转型、变迁的过程,旨在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该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和制度沿革、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等重要历史问题,了解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上所占据的地位,培养学生较强的历史意识和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具备较高的历史文化素养和较强的历史认知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和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为学年课,在第一学年的第一、二学期开设,面向历史学基地班、世界史试验班、考古学班、人文科学试验班学生。
授课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启发式、参与式、研讨式教学,辅以经典阅读、课堂讨论、撰写课程小论文。
教学单元安排与学习要求: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5学分,90学时。
其中,新生军训2周10学时,课堂教学80学时(含课堂讨论3学时)。
五代辽宋金元明清史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3学分,54学时(其中课堂讨论3学时)。
具体教学单元的安排及学习要求如下:先秦两汉史部分第一章导论(1学时)一、中国历史的阶段划分二、学习中国古代历史的“四把钥匙”三、学习先秦秦汉史(中国上古文明史)的基本史料四、教材和参考书籍本章学习要求:掌握中国历史的阶段划分;学习中国古代历史的“四把钥匙”;了解先秦秦汉史(中国上古文明史)的基本史料、教材和参考书籍。
第二章史前时期(2学时)第一节中国人种的起源及其生存环境第二节中国境内的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考古本章学习要求:掌握中国人的起源及其生存环境,中国文明的起源;了解中国境内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考古。
第三章夏商周三代文明(9学时)第一节夏商周政权的更替第二节甲骨文和金文第三节商周的政治结构第四节周代的几种制度第五节夏商周三代关系本章学习要求:了解夏商周政权更替的线索与原因;掌握商代与周代的政治体制、重要制度;了解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异同、继承和损益。
第四章春秋战国到汉武帝——帝国的初步形成(14学时)第一节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第二节春秋战国之际的历史变革第三节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第四节秦国的统一道路第五节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第六节汉初到武帝时期的帝国重建第七节汉承秦制与汉承楚制本章学习要求:掌握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变迁;重点掌握春秋战国的历史变革,秦国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汉武帝时期的帝国重建;了解汉制与秦制、楚制,汉文化与秦文化、楚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文化、传统
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制定一份全
面系统的中国历史教学大纲势在必行。
一、教学目标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的第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教学,学生应当掌握中国历史的基本时间线、重要事件和人物,了解历史背
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培养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和自信心。
二、内容框架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应当包括从史前时期到现代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以中国历史的主要朝代和重要历史事件为主线,穿插中国古代科技、
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能够全面了解中
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三、教学方法
教学大纲应当规定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包括但不限于讲述、讨论、
游戏、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
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教学效果。
四、评价标准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包括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
评价标准应当具有针对性、
客观性和科学性,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对中国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
五、教学资源
为了保证中国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学大纲还需要规定教学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方式。
包括教材、教具、多媒体等方面的资源,保证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的制定,对于中国历史教育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制定标准化、系统化的教学大纲,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历史教学的发展,促进学生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第一篇: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史籍丰富。
中国古代史学的发达,在世界上是比较突出的,这和我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健全、史官设置之早是分不开的。
一、史官的出现:(史官:历代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因为要有史籍须先有史官,而中国古代的史官,在夏代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已经出现了。
《吕氏春秋.先识篇》“夏桀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
这说明,在夏代的国家机构中,是设有史官的。
三代时期的史官,其职能如下:1、夏之史官:其职能含有劝谏,主要掌管天时星令,或者说是掌管法典的大臣。
2、商之史官:其职能主要是职掌记录时事、起草公文、保管文书的官吏。
3、周之史官:周朝史官规模日渐扩大,并且有了较细的分工:⑴、大史:职位很高,参加新王册命典礼,王为国家大事,还要访问大事。
此外,大史还掌记录时事,保管文书等。
⑵、小史:秩卑(秩是指俸禄,也指官的品级。
)“小史”在古代是一种礼官,其职务是“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
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
大祭祀,读礼法,史以书叙昭穆之俎篮。
大丧、大宾客、大会同、大军旅、佐大史,凡国事之用礼法者,掌其小事。
其职务是佐大史。
⑶、内史:其位最尊,西周始置,常奉王命策命臣下。
掌策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凡四方之事书则读之。
内史掌册命诸侯及孤卿大夫,掌名王命,并将副本加以保存。
有时也奉命出使诸侯国。
⑷、外史:秩亦卑。
》:《周礼·春官·大宗伯》:“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泛指古代文献资料)。
”即掌管当代和古代的的文书档案材料。
⑸:御史:秩亦卑,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
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
也就是说,御史主要是记录时事。
五史其共同点都有记载时事和掌管文书的职能。
总之,从夏代起,在夏、商、周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便开始设置了史官。
他们当时所记载的时事和掌管的文书,就成了异日极可宝贵的历史资料。
中国历史要籍教案 - 副本2
第五,《汉书》增传甚众,某些历史人物在《史记》中被附于他人传中,在《汉书》中则得以独立立传。同时,《汉书》对民族史的记载较《史记》更为详细、系统、完备。
《汉书》的思想有何缺陷之处?
xx大 学
教 案
课程名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授课章节
《汉书》在纪传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的要求
理解《汉书》的体制特征和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
班固的史学思想
三、《汉书》的成就(时间分配:20分钟)
《汉书》成就在于编纂方法,而不在于思想。《汉书》在思想观点方面,无成就可言。《汉书》充满封建神学思想,这源于班固的儒学世家出身。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至西汉末东汉初,愈益神学化,愈益与谶纬迷信相结合,经过当时统治者的提倡,成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汉书》的主要内容
《汉书》对后世正史有何影响?
xx大 学
教 案(续页)
班固根据白虎观儒生会议之记录,编写了《白虎通义》一书,便是对董仲舒式的神学化儒家思想之发挥。《汉书》为了神化西汉政权,拥汉为正统,而将董仲舒“五德终始说”和“天命论”作为主导思想。《汉书》首创《五行志》,为五行学派名家立传,并收录了大量关于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的著作。
历史文化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教学大纲
历史文化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教学大纲历史文化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54 学分:3 适用专业:历史学一、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能对当代中国历史的内容作系统分析,使学生做到提高基本素质、培养基本技能。
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进一步运用所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知识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知识,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综合,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的综合能力。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了解新中国基本知识的作用。
是一门很强的基础理论学科。
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本科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基本发展历程、不同时期的重大事件、人物等,了解并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扩大专业视野,奠定较为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课程任务:本课程讲授以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为主线,结合历史史实进行分析讲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建国以来中国的历史基本知识,使同学们达到提高基本素质、培养基本技能,并能较为全面地了解建国以来的历史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在掌握《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世界当代史》的基础上,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能够系统地、较为全面地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观点和基础理论。
2.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且能够把某一事实或者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
3.使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所学的本专业知识,达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求。
四、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建国以前以及建国初期的中国的基本国情,建国后,新政府为了巩固新政权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而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3025631 学时:32 (16+16) 学分:2
适用专业:历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中国历史要籍选读是大学历史专业的必修课程,旨在向学生系统地介绍史籍形成的背景、沿革,以及其史学价值;同时,培养学生阅读史籍、分析史料的能力。
这一课程不仅是理论性的,也具有实践的意义。
课程任务:该课程在选取中国历史上史学名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史籍、阅读史籍,使学生掌握阅读史料的基本知识,利用工具书独立阅读、理解、分析、鉴别和运用文言史料的能力。
进而,具有对历史书籍进行分类的能力——精读基本史籍,选读参考书,查阅工具书,使学生具有独立教学和史学研究的能力。
二、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
1.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导论(1学时)
重点、难点:中国历史要籍的分期分类。
2.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尚书》(1学时)
重点、难点:《尚书》的今古文及真伪问题。
3.作为《尚书》百篇之余的《逸周书》(1学时)
重点、难点:分析《逸周书》文字表层背后的深层政治用意。
4.《左传》与《国语》(春秋内外传)在先秦史籍中的地位和意义(1学时)
重点、难点:《春秋》、《左传》、《国语》之关系及各自特点。
5.《史记》与纪传体的创始和发展(1学时)
重点、难点:司马迁的史学观。
6.《汉书》在纪传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学时)
重点、难点:班固的史学思想。
7.《后汉书》与纪传体的发展(1学时)
重点、难点:范晔的史学思想。
8.《三国志》与纪传体史书的发展(1学时)
重点、难点:陈寿的史学思想。
9.《晋书》在纪传体史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学时)
重点、难点:《晋书》的成就。
10.《资治通鉴》与编年体史书的发展(1学时)
重点、难点:后世在治国理政方面对《资治通鉴》的借鉴。
11.唐宋时期的政书类、纪事本末类、方志地理类史书(1学时)
重点、难点:后世对古代政书、纪事本末、地理方志的借鉴。
12.《史通》与史评类史书的发展(1学时)
重点、难点:《史通》的成书背景及其记载内容的特点。
13.《明史》与纪传体史书的发展(1学时)
重点、难点:《明史》的成书背景及其记载内容的特点。
14.编年体史书与纪事本末体史书的进一步发展:《明实录》与《宋史纪事本末》(1学时)
重点、难点:《明实录》与《宋史纪事本末》的成书背景及其记载内容的特点。
15.《廿二史考异》、《廿二史劄记》与史论、史考类史书的发展(1学时)
重点、难点:《廿二史考异》、《廿二史劄记》的成书背景及其记载内容的特点。
16.《读史方舆纪要》与历史地理类史书的发展(1学时)
重点、难点:《读史方舆纪要》的成书背景及其记载内容的特点。
(二)实践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
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总叙》精读与阐析(1学时)
2.《尚书·周书·牧誓》精读与阐析(1学时)
基本要求:翻译与理解选篇中的重点字词段落。
深入了解所选篇目所涉及的重要典故。
3. 《逸周书》之《克殷》篇与《世俘》篇精读与阐析(1学时)
基本要求:翻译与理解选篇中的重点字词段落。
深入了解所选篇目所涉及的重要典故。
4.《左传》“城濮之战”与《国语》“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钱”精读与阐析(1学时)
基本要求:翻译与理解选篇中的重点字词段落。
深入了解所选篇目所涉及的重要典故。
5.《史记·秦始皇本纪》精读与阐析(1学时)
基本要求:翻译与理解选篇中的重点字词段落。
深入了解所选篇目所涉及的重要典故。
6.《汉书·艺文志》精读与解析(1学时)
基本要求:翻译与理解选篇中的重点字词段落。
深入了解所选篇目所涉及的重要典故。
7.《后汉书·宦者列传序》精读与阐析(1学时)
基本要求:翻译与理解选篇中的重点字词段落。
深入了解所选篇目所涉及的重要典故。
8.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精读与阐析(1学时)
基本要求:翻译与理解选篇中的重点字词段落。
深入了解所选篇目所涉及的重要典故。
9. 《晋书·祖逖传》精读与阐析(1学时)
基本要求:翻译与理解选篇中的重点字词段落。
深入了解所选篇目所涉及的重要典故。
10.司马光论正闰精读与阐析(1学时)
基本要求:翻译与理解选篇中的重点字词段落。
深入了解所选篇目所涉及的重要典故。
11.《通典·食货典·田制序》精读与阐析(1学时)
基本要求:翻译与理解选篇中的重点字词段落。
深入了解所选篇目所涉及的重要典故。
12.《史通·内篇·二体》精读与阐析(1学时)
基本要求:翻译与理解选篇中的重点字词段落。
深入了解所选篇目所涉及的重要典故。
13.《明史·郑和传》精读与阐析(1学时)
基本要求:翻译与理解选篇中的重点字词段落。
深入了解所选篇目所涉及的重要典故。
14.《明太祖实录太祖大赦天下诏》精读与阐析(1学时)
基本要求:翻译与理解选篇中的重点字词段落。
深入了解所选篇目所涉及的重要典故。
15.《廿二史札记·汉书武帝纪赞不言武功》精读与阐析(1学时)
基本要求:翻译与理解选篇中的重点字词段落。
深入了解所选篇目所涉及的重要典故。
16.《读史方舆纪要·直隶二·顺天府》精读与阐析(1学时)
三、参考教材和主要参考文献
1.参考教材
周予同主编:《中国历史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高振铎主编《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文》,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参考文献
王树民:《史部要籍解题》,中华书局;
吴小如、吴同宾:《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中华书局;
张家璠:《中国历史文献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总成绩构成
课程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出勤)、实践成绩(论文作业)、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10%,实践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五、考核形式和考核要求
1.考核形式
本课程考核形式为闭卷笔试。
2.考核要求
本课程考试,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中掌握和必须掌握的内容占考核内容的50%以上。
3.考核覆盖率
不低于课堂教学内容的80%。
六、有关说明
1.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专业性比较强的理论学科课程,授课中应注意重点、疑点和难点的讲授。
根据教材的变化,教学内容、学时分配等应及时调整。
在教学方法上,注意理论阐述与史学实践相结合。
2.本大纲有关教学内容和进度的安排,可根据每个教学期的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3.执笔人:xxx 审核人:xxx 批准人: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