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体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马氏体转变
4-1 M转变的主要特征
1.M转变属于非扩散相变,具有无扩散性
实验依据
(1)M的化学成分与转变钱A的化学成分完全相同
(2)穆斯堡尔谱测定的结果表明,在发生M转变时原来A中碳原子所处的位置,直接遗传给M
(3)M转变速度极快,即使在下,M长大速度为,每一片M形成约需
上述三点证明M转变过程未发生原子的扩散,非扩散机制
无扩散含义:(a)相变时原子的位移量小于一个原子间距
(b)在M转变前的原子的相对位置不变
(c)转变过程原子协同移动(军队式转变)
2.M转变的共格切变性
在发生M相变时,原来磨光的表面上会出现浮凸,原来划在表面上的直线变成折线,而且即不断开也不弯折,因而说明:
(1)发生倾动的表面一直保持为一个平面,即发生了均匀的切变
均匀切变:晶胞的变形和晶体的宏观变形相似
(2)A/M界面为共格或半共格
(3)M转变时有一个惯习面,M与A之间有一定的位向关系、
惯习面:M总是在母相A的一定晶面上形成,这一定的晶面称之为惯习面。以母相的晶面指数表示。M的惯习面随钢中的含碳量不同而不同,例如
马氏体的惯习面尺寸不变,也不转动,所以称为不变平面,M转变时发生共格切变,总是保持惯习面为不变平面,因为M转变时的应变又称为不变平面应变。
位向关系:M与原A为共格或半共格,故存在位向关系,现以观测到的有
定义:M转变:在冷却过程中发生无扩散,共格切变方式的固态相变。称之为M转变。其转变产物为M。
马氏体:是无扩散,共格切变式的固态转变的产物,M是非平衡相变的产物,因而是非平衡组织是亚稳组织,有向稳定组织转变的自发趋势。
3 M相变属一级相变,有体积效应。(V=0);热效应(H 0),M转变形核长大过程。属于有核相变。
4 M转变动力学具有多样性,变温形成。等温形成,爆发形成等。
5 M转变具有不完全性。组织中总含有残余A,且钢的含碳量越高,Ar量也越多。
6 M的转变的可逆性,A M。As~~Af。As高于Ms,Au—ed,Ag—cu,
As与Ms仅差20~50.C,Fe—Ni大400。C。Fe—C合金未发现逆变。
7 M转变具有普遍性,黑色,有色,陶瓷都有M转变。
4—2M的晶体结构
1M点阵常数。
早在20年代人们用X射线的方法测定室温下,常用碳钢点阵常数a和c,计算c/a(正方度)发生它们和M的含碳量呈线性关系,并可导出一组公式
A1=2.861A0 A-FD点阵常数c/a~正方度由此可见由于c原子强制溶入使c/a不等于1a-Fe
晶格严重畸变,定量分析M中碳含量,即可通过测出M点阵常数和正方度来求得M中的含C量
1965年以后测定<0.2%c的低碳钢的点阵常数发现其c/a=1称它为立方M对于c/a 1的正方M 此时c含量.0.2%c
2.碳在A中位于八面体间隙的中心,当A M时,碳原子仍然处于原来的6个Fe原子之间,偏八面体间隙长轴为a短轴为a短轴的八面体间隙为直径0.38AO碳原子直径为1.54AOM转变的碳原子不动,Fe原子进行改动M的晶格畸大室温溶碳仅为0.006%
偏八面体间隙在M中有三套位置(短轴的方向有abc轴)称之为三个垂点
亚点阵:点阵中某些性质其中碳原子所在的位置相同的位置构成新的点阵,称之为亚点阵
65年测出形成的M 点阵常数时发现通常测量的M 的点阵常数代表8%c原子分不第三点阵上,而另外的原子则分布在第一和第三点阵上,碳原子在M 中的分布是有序的。
3.M点阵类型。
(2)—M有成流放M存在于Fe—Mn,18-8不锈钢,Fe—Ru Fe—Ir.合金中,是密排六结构。
(3)通常正方M —反常轴比M。存在与低于室温的条件下,当被重新加热至室温其c/a增大,一般认为有完全无序转变为有序分布。加热后可能转变为正方M或立方M二者之一,发现与Mn钢,er钢。铑钢和铼钢中。
5---3
M组织形态,M的形成条件不同,其组织形态亦不同。
半条M出现在低碳钢中所以成为低碳钢。
(1)基本形貌:单动轴扁板条:宽度为0.125~~~0.25um。(2)组合方式平行排列,若干板条两相平行排列组成同为向东,东内各板条间为小扁度晶界,几个同位相东构成一个板条群与板条群为大角度晶界,板条群的大小随A晶粒增大而增大。
(3)亚结构在板条的内部存在着大量位错,p=0.3~~0.9*1012cc/cm2孪晶板力,故又称之为位错M 。
(4)形成温度0.2%c的钢其Ms>=300oc,所以又称高温M . (5)形成速度慢,长大速度为102mm/scc,所以又称低速M。(6)位向关系,k—s关系,贯习面为(111)。
(7)M板条间可能存在很薄的Ar(200Ao)很稳定。
总之板条M含碳量低,由板条组成互相平行排列,尺寸均匀,亚结构为高密度的位错,内含有少量的AR(极少)。
2.片状M
(1)特点
1基本单元形貌,单晶呈片状,断面呈针状立体形状,双凸透镜状,又称透镜M.
2组合方式,M生成一定角度,大小不一先大后小,有Ar
3有中脊面其厚度为0.5~~0.7um
4亚结构:分布在中脊面两侧的微细孪晶。孪晶面为[112]故又称孪晶M,孪晶厚度为50~~60Ao,M的边缘位高密度的位错,随形成温度降低孪晶区的比例上升。
5形成为温度降低又含碳>1%,其Ms<接近室温。所以又称低温M。
6形成速度快:形成一片M只需10-5~~10-7秒,长大速度为105cm/s又称为高速M。
7.位向关系与惯习面.形成温度低时为西山关系,形成温度高时为K-S关系。<1.4%时贯习面(225)A >1.4%时(259)A.
8.M中有显微裂纹
总之,片状M含碳量高,各片非平行生成。互成一定角度,大小不一,亚结构以孪晶为主,有较多的AR且内部有显微裂纹。
(2)关于高碳片状M的显微裂纹
1危害,使M的塑性降低,显微裂纹的策源地。
2微裂纹可能出现的位置,见图。
3片状M形成微裂纹的原因
(a)M片互成一定角度,彼此有撞击。
(b)形成速度快,当受到晶界,夹杂物,K的阻力时撞击应力大。
(c)亚结构为孪晶,临界切应力大变形能力低,含碳量多。塑韧性差
(d)微裂纹度量方法,用微裂纹敏感度sv来表示
Sv=片状M中微裂纹总面积/片状M的体积
即单位体积中的微裂纹面积
(e)影响sv的因素。
A晶粒粗大时,M片亦粗大sv增大
A中含碳量升高时,Ms下降形成片状M 的百分数上升.sv上升。由过共析钢
的A的温度为Ae+30~50可以保证A晶粒细小,A中含碳量不致太高,可以使
sv下降对片状M可以使微裂纹得到填合。
3蝶状M,在Fe-Ni,Fe-Ni-e合金中
(1)形成温度范围板条M与片状M形成温度之间
(2)立体形态,细长棒,截面呈蝶状
(3)亚结构,高密度的位错未发现有孪晶
(4)位向关系:k-s关系
4薄板状M
(1)形成温度小于负100度,在Fe-Ni,Fe-Ni-e合金中
(2)空间形态为真正的薄板,无中脊包办边缘垂直
(3)各薄板可以交叉,铰接,合并,分叉
(4)薄板内布满[112]m孪晶
(5)惯习面(259)A
(6)对A进行塑性变形时可以诱发生成,由于塑变诱发生成的M成为形变诱发M
碳钢板条M片状M是两种最常见的M组织形态。
5工业钢实际淬火时形成M的形貌
工业钢的正常淬火加热温度下,过共析钢为ac1+30-50所得的A晶粒细小,淬火后M也极为细小,在一般的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看清,的片状和板条,这种组织成为隐晶M,一般M的含碳量0.6%的碳钢快速加热时也得到隐晶M。
6控制M的形态及其亚结构的因素。
(1)含碳量对Ms及形态的影响碳钢中随含碳量的上升,淬火所得如下组织
C%<0.2% Ms>300.c板条
C%》0.5% 75%板条+25%片状
C%=0.77% 50%板条+50%片状
C%=1.0% 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