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十大史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十大史家

No.1

司马迁:作《史记》,首创正史纪传体。

司马迁(前145~约前86)字子长,西汉人,两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所处时代正是西汉极盛的汉武帝时期。其父司马谈学识渊博,任太史令,曾有志编写一部通史,但未能如愿,临终前嘱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迁少时随父移居茂陵(今陕西兴平县),后又到长安。十岁便能诵古文,后来跟孔安国学《古文尚书》,听董仲舒讲《公羊春秋》。20 岁开始外出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沅、湘、汶、泗、齐、鲁、峄、鄱、薛、彭城、梁、楚,远至川、滇。广泛搜集旧闻传说,考察民情风俗。他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前108 年)继任父职,为太史令,得以饱览皇家所藏图籍。武帝太初元年(前104 年)参加制定《太初历》后,开始撰写《史记》。天汉二年(前99

年)因李陵与匈奴战败投降,迁为之辩护,触怒汉武帝,下狱受腐刑。太始元年(前96

年),被赦出狱,任中书令。他忍辱发奋,继续著述,约在征和三年(前90 年)完成了不朽的史学名著《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太史公》。西汉司马迁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著。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时代。共130

篇:本纪12 篇,表10 篇,书8 篇,世家30 篇,列传70 篇。总结了我国三千多年社会发展历史,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书中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对国家统治者敢于批判、讽刺。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

No.2

司马光:编成《资治通鉴》,为编年史第一部巨著。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祖籍安邑(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出生于光州(今河南省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池之子。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

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史记》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春秋》为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都不可以和《资治通鉴》媲美。

No.3

孔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书及历史文件汇编《春秋》《尚书》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汉

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曾修《诗》、《书》(即《尚书》),订《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

《春秋》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书,相传是孔丘根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创私家编订史书的仟端。记述方法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年”,全书记述了周王朝、鲁国和其他诸侯国的事迹。上起公元前722

年(鲁隐公元年),下讫公元前481 年(鲁哀公十四年),共242 年。全书17000

字。记事简单,往往只用三言两语。内容主要是各国互相征战、朝会、结盟、往来聘问及天地灾异等事。同时孔子还对这些事件作了一些评论,选择他认为恰当的文字来暗寓褒贬之意,即所谓“徽言大义”,后世称为“春秋笔法”。它对后世的哲学、政治思想及历史、文学著作有很大影响。

《尚书》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件汇编。原名《书》,因其记上古之事,故称《尚书》。尚,古通“上”,即“上古史书”之意。是儒家经典之一,又称《书经》,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秦始皇焚书时,《尚书》在焚禁之列,济南人、伏生将《尚书》藏于屋壁内。至汉初取出时,只残存28篇,立于学官,用当时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并从此由史书变为儒家五经之一。汉武帝末期,相传在孔府壁中发现了用先秦文字写的《尚书》,称《古文尚书》。从此,便引发了经学史上的今、古文之争。从内容上看,《尚书》中的28

篇是学术界公认的比较可靠的材料,包括《虞书》2 篇、《夏书》2 篇、《商书》5 篇、《周书》19

篇,是商、周二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及东周、战国时期根据远古材料加工编成的虞、夏史事记载;从时间上说,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虞、舜时期,下止春秋时代秦穆公;从文体上看,有典、漠、训、诰、誓、命六种,除《禹贡》外,均是上训下或下告上之词,类似于后世的诏令奏议。是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夏商周三代,尤其是西周初期历史的重要史料。

《春秋》作为史家之经典,以一字为褒贬,微言大义,存乎其中。全书文字简略,叙事注重结果,一般不铺叙过程,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