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教案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5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5篇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2)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了解呼吸的路线和呼吸的意义。
(3)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呼吸模型来初步了解呼吸过程;(4)能相互质疑对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和作用进行推测(5)意识到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教学难点]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教学准备]“制作呼吸模型”: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呼吸挂图[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在暑假里,,很多同学都喜欢到游泳池去游泳,学习游泳时练习都要先练习憋气,请同学们像学游泳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提示学生不可憋得太久),学生活动,谈感受。
(出示课题)二、探究过程(一)感知呼吸1、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深呼吸,想一想:你们认为直接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学生活动, 相互质疑,汇报.指导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出示一张呼吸挂图或课件 )2、我们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么我们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教材P1图上标出进出的路线学生活动后进行汇报,教师重点小结: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的器官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
肺分左肺、右肺,肺里面有许多肺泡,总数有7.5亿个,如果把肺泡展开,表面积可达55平方米~70平方米。
肺气泡表面密布毛细血管网,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都在这里进行交换呢3、学会提问:关于我们的呼吸,你还想知道什么?谁知道我们的`呼吸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二)体味呼吸1. 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腹部的如何变化。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教案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教案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 学生能够使用简单的科学仪器和工具进行实验。
1.2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索科学现象。
- 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 学生能够理解科学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 学生能够培养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 教学内容2.1 实验主题-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水的循环- 力的作用- 声音的产生2.2 实验原理- 学生需要了解实验原理,以便能够理解实验现象。
- 实验原理应当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简明易懂。
2.3 实验材料与仪器- 学生应当熟悉实验所用的材料和仪器,并能正确使用。
- 实验材料和仪器应当安全、易于操作。
3. 教学过程3.1 导入- 通过问题、情境、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3.2 实验操作-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在实验报告纸上。
3.3 实验分析-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分析。
-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探讨实验结果。
3.4 实验总结- 学生总结实验原理和实验现象。
- 教师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4. 教学评价-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 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态度。
5. 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以上是一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教案的模板,您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验主题和教学目标进行修改和完善。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一科学实验课教案
小学一科学实验课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3. 积极参与实验活动,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4. 发展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 瓶子、水、纸张、铁钉、钢丝等。
2. 教学工具:- 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 教师通过一些图片或故事引出科学实验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 引导学生讨论科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2. 知识讲解(20分钟)- 教师介绍科学实验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 通过示意图和实际实验材料向学生展示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3. 实验示范(15分钟)-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个简单的实验进行示范。
- 详细解释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4. 学生实践(3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每组2-3人。
- 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 指导学生思考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方法。
5. 总结归纳(10分钟)- 学生展示各组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中的规律和结论。
- 提醒学生注意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和注意事项。
6.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回顾本课所学的重点内容。
-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其他科学实验,并编写实验报告。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知识讲解、实验示范、学生实践、总结归纳和作业布置等环节,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索科学的乐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实验规范,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这是一份简单的小学一科学实验课教案,希望能帮助学生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同时也能为他们的未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将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科学教学实践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阶段。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自然的精神。
教学重点:1. 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2. 观察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教学难点:1. 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细节变化。
2. 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1. 种子(如绿豆、黄豆等)。
2. 水培或土培容器。
3. 镜子、放大镜等观察工具。
4. 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株植物,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外形特点。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株植物是从哪里来的吗?它是怎么长大的呢?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阶段。
2.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三、实验操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种子、水培或土培容器、观察工具等实验材料。
2. 教师示范实验操作步骤,包括:a. 种子消毒:将种子放入消毒液中浸泡一段时间。
b. 播种:将消毒后的种子播种到容器中。
c. 浇水:定期给种子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d. 观察记录:观察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并记录在表格中。
四、小组合作1.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观察到的植物生长过程。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植物的生长过程,强调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生活。
六、课后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植物的生长过程,并记录下来。
2. 家长签字,确保学生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了植物从种子到成株的完整过程。
在实验操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观察记录认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自然的精神,让他们认识到保护植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以下问题:1. 部分学生实验操作不够规范,导致观察结果不准确。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2022小学教案(三篇)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____小学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
【教学过程】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参17面记录单)1、实验方法:选择____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
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参18面记录单)1、实验方法:选择____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
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4、讨论:如果小鱼增加____倍或者是____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
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科学实验:化学反应的奇妙小学教案
教案科学实验:化学反应的奇妙小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如酸碱中和反应。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4. 使学生能够用科学术语描述化学反应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和观察。
2. 教学难点: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原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2. 实验法: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
3. 讨论法: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化学反应的原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小故事引起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重点是酸碱中和反应。
3. 实验:指导学生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4. 讨论: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化学反应的原理。
五、教学资源1. 实验材料:酸、碱、指示剂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等。
3. 教学资料:化学反应的相关书籍和网站。
六、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是否掌握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顺利,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4. 反思教学资源是否充足,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燃烧现象。
2. 学生能够理解燃烧的基本条件及其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4.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的燃烧现象。
2. 教学难点:理解燃烧的化学原理和条件。
三、教学方法1. 实验法:进行不同物质的燃烧实验。
2. 观察法: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讨论法:分析实验结果,讨论燃烧的条件和化学反应。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燃烧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实验:指导学生进行不同物质的燃烧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活动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能力。
- 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惯。
二、活动内容和组织安排1. 实验活动:由教师向学生示范及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观察和记录。
- 实验一:植物的生长与光照关系- 实验二:物质溶解与溶解速度- 实验三:简单电路的搭建与用途- 实验四:水中的溶解氧与水质关系2. 实地观察:带领学生到室外或实验室外进行相关观察,并进行记录与归纳。
- 观察一: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观察二:植物的生长环境- 观察三:动物的栖息地- 观察四:天文现象的观察3. 探究活动:分组进行小型研究项目,包括现象观察、问题提出、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等。
- 探究一:声音传播的原理及应用- 探究二:材料的导电性与使用- 探究三:物体的浮沉规律- 探究四:空气的存在和压强三、活动评价与反思- 活动结束后,通过对学生从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记录及实验结果的评价,帮助他们总结经验。
- 引导学生思考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 鼓励学生反思自身在科学实践中的主动性、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发展。
四、活动效果的考察- 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学生的汇报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评价,对活动效果进行考察。
- 可以利用学生的作品、报告或展示来展示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
五、其他补充事项- 活动过程中需确保学生安全,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 活动中提供必要的实践工具和材料,确保实践条件的满足。
- 活动前教师需充分准备,了解实验流程和注意事项。
以上为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的内容和组织安排。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一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一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如水、空气、声音等。
2. 学生能够使用简单的科学仪器进行实验操作。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得出一些简单的科学结论。
过程与方法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进行科学学习。
2. 学生能够学会合作、交流、分享等科学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
2. 学生能够理解科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培养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水的奇妙之旅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水的性质和特点。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水的变化。
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水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对水产生兴趣。
2. 实验:水的溶解实验、水的沸腾实验等。
3. 总结: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水的性质和特点。
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水的变化,了解水的性质。
2. 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体验科学的乐趣。
第二课时:空气的力量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空气的力量。
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空气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对空气产生兴趣。
2. 实验:吹气球实验、空气的压力实验等。
3. 总结: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空气的力量。
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空气的力量,了解空气的作用。
2. 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体验科学的乐趣。
第三课时:声音的奥秘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声音的变化。
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声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对声音产生兴趣。
2. 实验:声音的产生实验、声音的传播实验等。
3. 总结: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声音的奥秘。
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声音的变化,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体验科学的乐趣。
三、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实验操作和课后作业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10篇)小学科学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在探索中发现磁铁的特性,充分感知磁铁的特性,对之产生兴趣。
2、能动手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1、人手一块磁铁,回形针、纸片、纽扣、铁夹子、小积木、易拉罐、硬币、铁质铅笔盒、螺丝等。
2、活动室布置一些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
3、区域活动材料:1)、动物迷宫板6块,每块配有立体小动物,底部有回形针。
2)、立体鱼若干,顶部别有回形针;鱼竿10根,线上系有磁铁。
3)、矿泉水空瓶8只,里面装有回形针。
4)、U字形,长条形磁铁若干。
活动过程:1、引发幼儿解决问题,找出最佳方法。
创设问题情景:老师不小心把许多回形针散落在地。
提问:你有什么办法帮助老师?试一试哪种办法最好?为什么?2、幼儿感知,探索磁铁还能吸住哪些东西。
(1)、提供纸片、铁夹子、纽扣、螺丝、小积木、易拉罐、铁质铅笔盒、硬币等,请幼儿猜测:磁铁除了能吸住回形针,还能吸住哪些东西?(2)、幼儿尝试,探索发现磁铁能吸住哪些东西。
(3)、交流自己的发现。
3、进一步感知磁铁的特性,引导幼儿在活动室中自由寻找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并相互交流。
4、分组活动。
(1)、走迷宫:把磁铁放在迷宫板的下面玩。
(2)、钓鱼:看谁在规定的时间里钓的鱼最多。
(3)、取回形针:不用手拿,也不能把瓶子倒过来,设法把回形针从瓶中取出。
(4)、U字形、长条形磁铁:可以怎么玩?有什么新发现。
5、交流活动情况:你玩了什么?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2、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地应用在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1、描述和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磁铁的知识。
2、观察磁铁形状,根据形状给磁铁取名。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磁铁的用途,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2、乐于表达和交流。
3、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交流、整理关于磁铁的知识。
【教学难点】知道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应用于许多方面。
小学科学教案:生活中的科学实验
小学科学教案:生活中的科学实验生活中的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
通过生活中的科学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进行操作,体验科学知识的奇妙和实际应用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个简单但生动有趣的实验,供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中使用。
一、食物中的颜色实验1. 实验目的:了解食物中颜色的来源和变化。
2. 实验步骤:1) 准备一些常见的食物,如红萝卜、苹果、橙子、蓝莓等。
2) 将食物分别放入搅拌器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
3) 用滤纸过滤出食物中的颜色汁液。
4) 取几个透明的杯子,将不同的颜色汁液分别加入杯中。
5) 观察不同颜色汁液的变化。
3.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观察发现,食物中的颜色汁液可以通过水的过滤分离出来。
每种食物的颜色来自不同的色素,而色素溶解在水中后会展现出汁液中的颜色。
例如,红萝卜中的红色素会溶解在水中呈现出橙色。
4. 实验思考:1) 为什么食物会有各种不同的颜色?2) 食物中的颜色是怎么来的?与食物的成分有关吗?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实验1. 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了解浮力的概念。
2. 实验步骤:1) 准备一些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如木块、塑料球、铁钉等。
2) 分别将这些物体小心地放入装满水的容器中。
3) 观察每个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3.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观察发现,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是不同的。
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取决于它的密度与水的密度之间的关系。
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会下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会浮起,等于水的物体会漂浮在水面上。
4. 实验思考:1) 为什么沉在水中的物体比浮在水中的物体重?2) 浮力是什么?为什么浮力能够支撑物体?三、水的沸腾实验1. 实验目的:观察水的沸腾现象,了解水的沸腾点。
2. 实验步骤:1) 倒入适量的水到锅中,放在炉子上加热。
2) 在加热的过程中,观察水中的现象。
3.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观察发现,水在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会出现沸腾现象,水中会产生大量气泡并冒出水面。
小学科学实验课教案
小学科学实验课教案科学讨论可以被标记为基础讨论或应用讨论。
基础讨论是对知识的搜索,而应用讨论是对使用此知识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搜索。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实验课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科学实验课教案1一、课程目标:1、激发学生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
2、培育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以控制实验、模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提出假设等探究能力,鼓舞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科学技术的进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指导思想:1、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进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学生进展的需要、社会进展的需要、科学素养的诸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普适性的统一。
三、学情分析:五班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
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
但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
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
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四、教学措施:a)开展生动的科学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b)建立科学文件夹,记录学生在科学课上的学习进展情况。
文件夹包括以下内容:科学课笔记本、自己搜集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记录表、评价表等。
并在期末对学生做的文件夹进行展示与评比。
c)发挥评价对学习和教学的促进作用。
教材提供了活动评价、单元自评、综合评价等到三类评价工具供老师和学生使用。
采纳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小学科学小实验100个教案
小学科学小实验100个教案标题:小学科学小实验100个教案教案1:浮力实验年级:小学一年级目标:通过浮力实验,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现象,并能够解释其原理。
材料:不同形状的物体(如木块、塑料球)、透明容器(如玻璃杯)、水、尺子、笔记本步骤:1. 向学生介绍浮力的概念,并简要解释液体中物体浮力的原理。
2. 将透明容器装满水,并放在桌上。
3. 让学生选择不同形状的物体,并预测它们在水中的浮力。
4. 逐个将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浮力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5.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并进行讨论。
6.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会沉入水中。
7. 学生将实验结果和结论整理在笔记本中,以便回顾和复习。
教案2:植物光合作用实验年级:小学三年级目标: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实验,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并能够解释其作用和重要性。
材料:绿色植物(如豆芽)、透明塑料袋、橡皮筋、剪刀、水、阳光步骤:1. 向学生简要介绍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并解释其作用和重要性。
2. 将豆芽放入透明塑料袋中,并用橡皮筋固定袋口。
3. 在袋子中加入适量的水,并确保豆芽的根部浸泡在水中。
4. 将袋子放置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确保豆芽能够接受充足的光照。
5. 学生观察豆芽的生长情况,并记录每天的观察结果。
6. 学生根据观察结果,总结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并进行讨论。
7.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植物需要光合作用,以及光合作用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8. 学生将实验结果和结论整理在笔记本中,以便回顾和复习。
教案3:电路实验年级:小学五年级目标:通过电路实验,让学生了解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并能够搭建简单的电路。
材料:电池、导线、电灯泡、开关、铜片、铁片、铝片、小铃铛步骤:1. 向学生介绍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并解释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
2. 将电池、导线、电灯泡、开关等材料摆放在桌上,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观和特点。
小学一科学实训教案
小学一科学实训教案实践教案:小学一年级科学实践一、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实践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观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方式;4.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器材、实验材料、PPT课件等;2.学生准备:实验记录本、铅笔、橡皮擦等。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小学一年级科学实践,强调科学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它对学生的益处。
激发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
2.实验操作选择适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简单实验,例如水的沸腾和冰的融化等。
2.1 实验一:水的沸腾步骤:(1)准备一个水壶和一些水;(2)把水壶放在火上;(3)观察水壶中的水是否沸腾。
2.2 实验二:冰的融化步骤:(1)准备一个冰块和一个温水杯;(2)把冰块放在温水杯中;(3)观察冰块是否融化。
3.思考与分析在学生完成实验后,带领他们一起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与之前的知识进行联系和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会沸腾,为什么冰会融化,引出相关的科学原理和知识。
4.实践活动利用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4.1 分组实践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进行操作。
设置小组间的合作与竞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4.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并撰写实验报告。
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培养学生正确表达实验结果、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实践活动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鼓励学生将实践活动与日常生活、实际问题相联系,拓展他们的思维和应用能力。
六、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找出一个科学实践活动,并在下节课分享给同学。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实践教学,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增长了见识,培养了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实验报告的撰写,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范文(六篇)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范文教学目标:1、具备根据自然现象推断地球内部结构的能力。
2、能够制作一个准确反映地球结构的模型。
3、理解并掌握地球的内部构造知识。
4、在小学科学课程《地球的内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自然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结构,能制作并描述地球构造模型,表达科学探究结果。
难点:理解科学研究中构建地球模型的重要性及意义。
教师准备:一个煮熟的鸡蛋,三个分别装有水、细沙、小石头的黑色胶卷盒。
学生准备: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和小刀。
教学流程:一、课程导入教师:今天我们将上一堂科学课。
(指向地球仪)请问这是什么?学生:地球仪。
教师: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大家对地球已有初步认识。
谁能分享一下你们了解到的地球知识?学生1:我知道地球是球形的。
学生2:我知道地球表面形态各异。
学生3:我知道地球上有高山、峡谷和平原。
学生4:……教师:你们了解得真多。
关于地球,你们还想了解些什么?(学生回答)教师:今天我们将重点探讨地球的内部结构。
(板书课题)二、探索地球内部结构教师: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呢?你们知道吗?学生发表猜测。
教师:教材和我收集的资料中都有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信息。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21页和提供的资料,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你所学到的地球内部信息,并写在资料纸上。
学生阅读并概括信息,之后进行师生交流。
根据交流情况,教师展示地球内部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边交流边板书:地壳、地幔、地核。
教师:看到这个构造图,你有什么联想?学生:这让我想到了鸡蛋。
教师:我们切开鸡蛋,比较一下地核、地幔和地壳与蛋壳、蛋白和蛋黄的相似之处。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相似性。
三、引导学生探究教师:科学家是如何得知地球内部结构的呢?我们先看一组关于地表现象的图片。
教师展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让学生观察。
教师:从这些图片中,你能获取地球内部的哪些信息?学生1:我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学生2:我知道地球内部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小学科学优秀教案(精选6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案(精选6篇)小学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2、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3、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4、小学科学《地球的内部》教案: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能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并准确地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难点:体会科学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煮熟的鸡蛋一个;分别装有水、细沙、小石头的黑色胶卷盒三个。
学生准备: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科学课。
(师指地球仪)问:这是什么?生:地球仪。
师: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地球有了初步的了解。
能告诉大家你们了解到地球哪些方面的知识吗?生1:我了解到地球是球形的。
生2:我了解到地球的表面是千姿百态的。
生3:我了解到地球上有高山,有峡谷,有平原。
生4:……师:同学们了解的还真不少。
关于地球,你们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回答)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重点了解地球的内部。
(板书课题)二、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师: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呢?你们知道吗?生猜测。
师:关于地球内部的结构,教材告诉了我们一些信息,老师也为大家搜集了相关的资料。
请大家仔细阅读教材21页和老师发给大家的资料,读后用一段最简洁的话概括出你了解到的地球内部的信息,把它写到资料纸上。
学生阅读,概括信息。
师生交流信息。
根据交流的情况,教师大屏幕出示地球内部结构图,观察。
在交流过程中板书:地壳地幔地核师:看到这个地球内部的构造示意图,你觉得像什么?生:鸡蛋。
师:我们切开鸡蛋观察一下,对照你所观察到的,说说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有何相似之处。
教师剖开鸡蛋,指导学生弄懂二者的相似之处。
三、指导学生探究师:这些信息是科学家得出的。
那么,科学家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的呢?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
请看大屏幕。
小学科学实验课教案
小学科学实验课教案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课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以小学科学实验课教案为主题,分别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材料、实验过程、实验效果、实验总结、实验拓展、实验应用、实验创新、教学图示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实验目的科学实验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设定不同的实验目的。
比如,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物体的浮力、研究光线的传播规律,了解物体的密度变化对浮力的影响;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动植物光合作用,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二、实验原理实验原理是实验的基本理论依据,通过实验原理的讲解,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验的背后原理和科学知识。
比如,实验原理可以包括物体的浮力原理、光的反射原理、声音的传播原理等。
三、实验步骤实验步骤是实验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流程,可以通过文字和图示进行描述。
在编写实验课教案时,需要详细列出实验步骤,并注明每个步骤的注意事项。
四、实验材料实验材料是指实验中所需要的器材、设备和试剂等。
在编写实验课教案时,需要清晰地列出实验材料的名称和数量,并指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实验材料。
五、实验过程实验过程是指学生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流程,包括观察、记录、分析和归纳总结等环节。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按照实验步骤逐步进行,注意实验安全和数据的准确记录。
六、实验效果实验效果是指实验的预期成果,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数据分析得出。
在实验课教案中,需要明确实验效果,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思考和解释。
七、实验总结实验总结是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总结和归纳。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总结深化对实验原理和科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八、实验拓展实验拓展是对实验进一步延伸和应用的探究。
可以通过提出新的问题和设计新的实验进行实验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探索的能力。
九、实验应用实验应用是将实验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情景。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教案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设计一堂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案,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记录的方式,提高他们的科学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将学习如何设计并进行简单的实验,并进一步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2. 学会设计和执行简单的科学实验;3. 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纸杯、水、盐、温度计、纸巾等;2. 实验设备:热源、计时器等;3. 教师准备:教学投影仪或黑板、粉笔等;4.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平板电脑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实验导入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并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上节课内容的理解和疑问;3. 教师梳理学生的疑问,引出本次实验的主题。
第二步:实验设计和步骤介绍1.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实验的目的和意义;2. 教师分享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步骤,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实验;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确定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并设计实验步骤。
第三步:实验操作和记录1. 学生按照实验设计的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关键信息;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在笔记本上记录所观察到的结果;3. 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中的温度变化、溶解速度等要素,并记录相关数据。
第四步:结果分析和讨论1. 学生将实验记录和数据整理出来,进行结果分析;2. 学生按照实验设计的要求,进行实验结果的讨论和解释;3.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了解和掌握实验中相关原理和概念。
第五步:实验总结和归纳1.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总结,重点强调实验中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2. 学生进行小组分享,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和感悟;3. 教师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指导。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科学实验,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2.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扩展相关知识,拓宽他们的科学视野;3. 推荐与实验主题相关的科普书籍、杂志或网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小学一科学实验教案
小学一科学实验教案实验主题:植物的水分传导方式实验对象:小学一年级学生实验时间:2个课时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让学生了解植物的水分传导方式,并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实验材料:1. 一盆带有叶子和茎的植物2. 一小瓶涂有颜色的水溶液(如红色染料溶液)3. 剪刀4. 放大镜5. 测量杯6. 实验笔记本实验步骤:1. 将植物放在教室中央的明亮位置,并确保它有足够的水分供给。
2. 向一小瓶中加入适量的水溶液,加入红色染料,使溶液呈现明显的颜色。
3. 用剪刀剪下植物的一片小叶子,并在叶脉上剪个小洞(注意要小心操作)。
4. 将剪下的叶子放入测量杯中,并倒入足够的染料溶液,使叶子完全浸泡在溶液中。
5. 留意叶子的变化,观察染料是否能够被茎部吸收,并逐渐上升到另一片叶子。
6. 记录实验结果,并用放大镜观察叶子上染料的运动轨迹。
7. 小组里的成员可以选择其他叶片重复实验步骤3到6。
8. 结合实验结果,共同交流讨论并形成相关结论。
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观察到植物茎部的水分传导方式。
根据实验结果,学生可以得出结论:植物通过茎部将水分从土壤中吸收,并进一步传导至叶子。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还锻炼了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巧。
扩展实验: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颜色的染料溶液,观察染料在植物茎部的传导速度是否有所不同。
此外,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植物水分传导的重要性以及不同环境条件对水分传导的影响。
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剪伤自己或植物。
2. 实验结束后,要清理实验现场并保证植物有足够的水分供给。
3. 老师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小结:通过这个小学一年级的科学实验教案,学生可以通过亲自观察和实验,了解植物的水分传导方式,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这样的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2011下四年级(1)班科学实验教案
实验教师:章仁军
《做个小开关》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开关可以用来连接或断开电路,控制电路中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
2、开关有的地方需要用导体来做,而有的地方必须用绝缘体来做。
【教学准备】
为每个小组准备:一只手电筒和相应的干电池,软木块(橡皮)一块、图钉两个、回形针,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盒、电池,导线若干,
【教学过程】
一、观察手电筒:
1、观察组成手电筒的各种材料。
讨论:在这些材料中,有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为什么有些地方要用导体,有些地方要用绝缘体?
2、观察手电筒的构造。
思考:电池和小灯泡是怎样安装的?电路中电流的路径是怎样的?试着标出电流的路径。
3、观察手电筒的开关。
观察并操作手电筒的开关,体验开关是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的。
二、做个小开关:
1、给每一组一个断开的电路,讨论怎样设计一个开关。
重点讨论:用什么材料来做,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2、利用身边的材料,讨论并设计制作一个小开关,然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3、利用每组准备好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能交叉控制红绿灯的电路。
推测一下,什么时候红灯亮,什么时候绿灯亮。
(活动目的:用一个开关来控制红绿灯的亮与灭。
)
4、如果要在红灯变绿灯、绿灯变红灯的中间亮起一盏黄灯的话,应该怎么办?
5、交流汇报:
(1)在小组活动中发现了哪些问题?
(2)解决了哪些问题?
(3)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4)一共运用了几种小开关的制作方法?
(5)自己设计的红绿灯是怎样控制的,和生活中的红绿灯有什么区别?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教案
教学目标:
1、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两点之间一定有导体连接,这两点之间就构成一个电的通路,否则就是断路。
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一个电路检测器、两个四个接线头的盒子(其中一个只有一组通路,另一个有三组通路)、实验记录单;两节电池(配电池盒)、两个小灯泡(带灯座)、导线几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生活中的这些用电器,我们只能看到它们外面的样子,难以看到它的内部结构。
但不管多复杂,它们都是有一些简单的电路通过不同的连接方式组
合而成的。
那都有哪些连接方式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下---不一样的电路连接(课题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满足学生获得新知识经验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以饱满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
二、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活动一:关于第一个接线盒的研究
1、出示接线盒
师:这是一个接线盒。
如果把它接入这个完整的电路中,哪个部分能让电流通过?哪个部分不能让电流通过?(铜钉能,塑料盒不能)回答的真好。
能让电流通过的是(通路),不能让电路通过的是(断路)
那任何两个铜钉都能让电流通过吗?(不能)为什么呢?让我们先来观察下它有什么特点吧。
2、师生共同观察接线盒(四个接线头及对应的数字标号)
师:让我们仔细观察这个盒子的外面,看看你有什么发现?看谁的眼睛最亮能发现更多的信息?(有四个铜钉,上面还有数字)再打开来看看又有什么发现?1和3之间连了一根导线)这导线有什么用呢?(让电流通过)怎么检测?(电路检测器)
3、讨论:如何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出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通路?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断路?
4、小组实践用电路检测器实际检测。
5、汇报:跟之前的猜测一样吗?
活动二:检测、推测第二个接线盒内导线的连接情况
1、过渡:这也是一个4个接线头的盒子,里面也有导线连接着,不打开盒子能知道哪几个是通路?哪几个是断路吗?
2、学生讨论检测顺序
3
表格二上。
4、各小组汇报推测结果,并讨论哪种推测是合理的。
5、打开接线盒,让学生看看里面到底是怎样连接的。
三、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
活动一:小灯泡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师:还记得怎样让两个小灯泡同时点亮吗?
1、学生用提供的材料同时点亮两个小灯泡
2、学生作品展示,选择两种不同的连接方式
启发思考:这两种连接方法中,你有什么发现?小灯泡有什么不同?
3、学生汇报后,教师作适当讲解。
设计意图:这环节原来是第二个活动。
但之前学生点亮更多的小灯泡时,已经出现这两种连接方法,因此提前来上,让后面的活动让更能学生接受。
重点放在让学生观察两种连接方法有什么不同,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不同上。
这样做更有利于让学生发现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本质不同。
活动二:电池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1、师:给你两节电池,一个小灯泡你还能点亮它吗?有几种方法呢?
2、学生用两节电池点亮小灯泡(若学生无法连接,让其参考教科书的电路连接方法)
启发思考:在不同的两种方法中,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后,教师作适当讲解。
(串联和并联: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是3V,所以小灯泡会特别亮。
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所以小灯泡不太亮。
)
四、拓展活动:
两个灯泡,两节电池,能让小灯泡同时点亮?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观察油菜花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
2、通过油菜花的观察活动中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教学准备:油菜花变化过程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春天到了,油菜花开了,桃花开了,蒲公英花开了……花草树木以白花盛开的形式宣告:创造新生命的工作开始了!同学们,平时有认真地观察过花吗?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花的世界好吗?
二、探究过程
1、观察一棵油菜。
(1)出示一颗油菜,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
(2)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3)从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
2、观察一朵油菜花。
(1)用放大镜观察一朵油菜花。
在小组里描述所观察到的这朵油菜花。
自己解决描述所需的油菜花各部分名称的词汇问题。
(2)学习使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观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个部分。
•关于镊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顺序;
•关于油菜花各部分的分类摆放
•关于“油菜花的观察记录表”。
(3)交流。
(4)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
油菜花的花瓣是四瓣。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1) 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
(2) 数数一棵油菜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
(3) 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4、观察并推测花蕾的变化。
(1)观察一个花蕾;把这个花蕾画下来。
(2)推测这个花蕾未来的变化;说说推测依据。
(3)画除花蕾未来变化连续图(或排列花蕾的变化连续图照片)。
(4)课后寻找一个花蕾进行实证性观察。
5、交流与小结。
(1) 关于油菜花,我们知道些什么了?
(2) 对于各种各样的花,我们想了解些什么呢?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