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西师版六年级语文阅读题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练习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道旁苦李王戎①七岁,尝②与诸③小儿游④。
看道边李树多子⑤折枝⑥,诸儿竞⑦走⑧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⑨。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
②尝:曾经。
③诸:众。
④游:玩。
⑤子:果实。
⑥折枝:压弯了树枝。
⑦竞:争着。
⑧走:跑。
⑨信然:真是这样。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尝与诸小儿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言文阅读。
赵母训子赵武孟初以驰骋田猎为事,尝获肥鲜以遗母,母泣曰:汝不读书而田猎,如是吾无望矣!竟不食其膳。
武孟感激勤学,遂博通经史,举进士,官至右台侍御史。
(《续世说》)[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如是吾无望矣(____________)(2)竟不食其膳(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解释。
尝获肥鲜以遗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赵母的希望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则故事,给你的启发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下面的短文,借助注释,完成练习。
狐假虎威荆宣王①问群臣曰:“吾闻北方②之畏昭奚恤③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一④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日:‘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⑤百兽。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予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⑥,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西师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阅读练习及答案

西师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阅读练习及答案西师版11册课内阅读练习(1--8单元)一单元1.北京的色彩课文主题:课文先用“壮丽而辉煌”五个字写总体感受,然后从层林尽染的秋林和风格各异的建筑两方面,以细腻的刻画,展现了北京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
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的热爱和赞美。
第一句是总写句,概括了秋天的树叶带给作者的感受,作者用了“征服”一词。
征服:本义指用强力使别的国家、民族或自然屈服,在这里指北京的树叶令作者感到心旷神怡。
第2、3、4句具体地描写了在从机场进入市区的路上,作者欣赏到“绿色”时“又惊又喜”的感觉。
作者“惊”的是居然在绿色中又呈现出“千百种奇妙的色彩”;作者“喜”的是北京的色彩虽纷繁但又十分“和谐”。
1、前后照应的句子:课文开头句:我像一片云,从四季常青的东海之滨飘到了北京城。
课文结尾句:我是一片云送彩色的北京又漂回绿色的东海之滨。
答:文中一个“飘”字写出了北京之行的愉悦与兴奋。
2、秋风一吹,蝴蝶纷纷扬扬飘落地上,待细细一看,却又变成像用黄绢裱制的小扇面,宽边上,还留着一条未曾退尽的绿镶边呢!纷纷扬扬表现了树叶的轻盈。
黄绢表现了树叶表面的细腻光滑。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叶在空中飞舞的曼妙。
金黄、橘红,曙红,猩红,赭石……省略号表示了北京的树叶的颜色丰富多彩。
课后题:(1)“紧贴”“不断”“寻找”表达了“我”想看到北京色彩的急迫心情。
(2)“毫不犹豫”表现了我为首都北京丰富的色彩感到骄傲自豪。
2.我的百草园1.我的百草园围绕一个乐字写了百草园的乐景、乐闻、乐事。
作者在这里看到了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还看到了黄蜂伏在菜花上,叫天子窜上云霄……听到了鸣蝉长吟,游吟低唱,蟋蟀弹琴;还可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冬天更可以拍雪人、塑罗汉、捕鸟。
真是乐趣无穷!2.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根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组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着实,走到组筛底下的时候,讲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西师大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同步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西师大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同步专项练习题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
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②我就要凝视他们……③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
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霓虹色的碎影。
④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一一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⑤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1.文章结尾中“昏沉的夜”暗喻了_______________;这里也表达了作者的一种____________,即不管多么暗的夜,总会过去的。
2.“我就要凝视他们……”一句中,“他们”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模糊——(_______)整齐——(_______)4.怎样理解选文第4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根据对选文的理解做出判断。
对的画“√”,错的画“×”。
1.“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这句话说明作者向往的世界是不切实际的,只在天上,不在人间。
(______)2.“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指的是黑暗的反动势力对革命的阻挠。
(______)3.“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一一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表现了作者的失望与惆怅。
(______)二、课内阅读。
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六年级西师大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强化练习题

六年级西师大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强化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必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用现代汉语表述下边句子的大意。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书戴嵩画牛》选段,回答问题。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说说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今乃掉尾而斗乃:_____________处士笑而然之然之:_____________[2]牧童认为戴嵩画中的错误在何处?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理解。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解释加点的词。
(1)而日中时远也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2)日初出沧沧凉凉沧沧凉凉: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下列加点词古今不同的意义。
小学六年级西师大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题

小学六年级西师大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伯牙鼓琴》,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方鼓琴而志在太山(________)⑶汤汤乎若流水(_________)⑵巍巍乎若太山(________)⑷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_________)[2]伯牙是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
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___。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朋友之间的故事或者名言吗?可以简要地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熟读精思(节选)》,完成习题。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①看字,子②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甲)到,(乙)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④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⑤。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注:①详缓:仔细从容。
②子:通“仔”,仔细。
下同。
③牵强暗记:勉强硬记。
④漫浪:随随便便。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真题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真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阅读理解。
菊有黄花①一场秋雨,再紧着几场秋风,菊开了。
②菊在篱笆外开,这是最大众最经典的一种开法。
历来入得诗的菊,都是以这般姿势开着的。
一大丛一大丛的。
③倚着篱笆,是篱笆家养的女儿,娇俏的,又是淡定的,有过日子的逍遥。
晋代陶渊明随口吟出那句“采菊东篱下”,几乎成了菊的名片。
以至后来的人一看到篱笆,就想到菊。
陶渊明大概做梦也没想到,他能被人千秋万代地记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家篱笆外的那一丛菊。
菊不朽,他不朽。
④我所熟悉的菊,却不在篱笆外,它在河畔、沟边、田埂旁。
它有个算不得名字的名字:野菊花。
像过去人家小脚的妻,没名没姓,只跟着丈夫,被人称作吴氏、张氏。
天地洞开,广阔无边,野菊花们开得随意又随性。
小朵的清秀不施粉黛,却色彩缤纷,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万众一心、齐心合力地盛开着,仿佛是一群闹嚷嚷的小丫头,挤着挨着在看稀奇,小脸张开,兴奋着,欣喜着。
⑤乡人们见多了这样的花,不以为意,他们在秋天的原野上收获、播种,埋下来年的期盼。
菊花兀自开放、兀自欢笑。
与乡人各不相扰。
蓝天白云,天地绵亘。
小孩子们却无法视而不见,他们都有颗菊花般的心,天真烂漫。
他们与菊亲密,采了它,到处乱插。
⑥那时,家里土墙上贴着一张仕女图,有女子云鬓高耸,上面横七竖八插满菊,衣袂上亦沾着菊,极美。
掐了一捧野菊花回家的姐姐,突发奇想帮我梳头,照着墙上仕女的样子。
后来,我顶着满头的菊跑出去,惹得村人们围观。
看,这丫头,这丫头,他们手指我的头,笑着,啧啧叹着。
⑦现在思想,那样放纵地挥霍美,也只在那样的年纪,最有资格。
⑧人家的屋檐下,也长菊。
盛开时,一丛鹅黄.另一丛还是鹅黄。
老人们心细,摘了它们晒干,做菊花枕。
我家里曾有过一只这样的枕头,父亲枕着。
父亲有偏头痛,枕了它能安睡。
我在暗地里羡慕过,曾决心给自己也做一只那样的枕头。
然而来年菊花开时,却贪玩,忘掉了这事。
西师大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知识点(含答案)

西师大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知识点(含答案)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时间:________一、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苦瓜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种些花草和蔬菜。
这些活儿,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
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
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
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儿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意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瓢和籽儿是红的!”我喜欢苦瓜,()它里边的瓤和籽儿格外吸引我。
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
越老,它里边的瓤和籽儿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
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注视着这两盘像船一样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儿时,母亲总是眯缝着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仿佛那是她老人家的杰作。
以后,我发现苦瓜做菜很好吃。
()做汤,还是炒肉,()有一种清苦味。
那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给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我喜欢上了苦瓜这种食材。
每到夏天,母亲都会经常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珠的苦瓜,给我炒上一盘苦瓜青椒肉丝。
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
除了头几次,在我的一再鼓励下,勉强动了几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
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子异样的苦味。
可是,她依然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为我清炒上一盘。
“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故而人们美其名曰‘君子菜’。
”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
(有删改)1.请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积累,理解下列词请的意思。
经久不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喜出望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短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围绕着苦瓜,写了关于母亲的三件事,请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六年级语文西师大版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日常练习

六年级语文西师大版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日常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与理解。
四面楚歌项王军壁①垓下②,兵少食尽。
汉军③及诸侯兵④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皆已得楚乎?是何⑤楚人之多也。
”①壁:驻扎。
②垓(gāi)下:古地名,在今安徽省。
③汉军:刘邦的军队。
④诸侯兵:韩信、彭越的军队。
⑤是何:这是为什么。
[1]下面句子中的“之”与“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用法不同的是()A.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B.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C.送孟浩然之广陵D.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古文的意思。
(1)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
___________________(2)是何楚人之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3]南宋李清照就这段历史典故,曾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生当作人杰,______。
_________,不肯过江东。
[4]我知道“四面楚歌”这个词后用来形容________与“四面楚歌”意思相近的四字词语还有:________等。
2.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吴起守信昔吴起出遇故人①,而止之食②。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③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④,故人来,方与之食。
起之不食以俟⑤者,恐⑥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⑦?欲服三军,非信⑧不可也。
选自《韩非子》(注释)①故人:老朋友。
②止之食:留客人吃饭。
③幕:夜晚。
④令:派、使、让。
求:寻找。
⑤俟(sì):等待。
⑥恐:恐怕,担心。
⑦服:使……信服。
欤(yú):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呢。
⑧信:信用,诚信。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昔吴起出遇故人。
__________________(2)待公而食。
__________________(3)起之不食以俟者。
_________________(4)其为信若此若。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课间练习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课间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古文阅读。
犬报火警城之东,民家畜一犬,甚赢。
一夕,邻火卒②发,延及民家。
民正熟寝,犬连吠不觉。
起曳其被;寝犹如故。
复踞③床以口附民耳大嗥④,民始惊。
视烟已满室,急呼妻女出,室尽烬矣。
民遂谓所亲曰:“吾家贫,大恒⑤食不包,不谓今日能免我四人于难也。
彼日厚享其人之食,而不顾其患难者,其视犬为何如耶?”注①羸:瘦弱。
②卒:通“猝”,突然。
③踞:蹲。
④嗥:(兽)叫。
⑤恒:一直,经常。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起曳其被曳:拉、拖B.寝犹如故故:原来C.视烟已满室视:看D.犬恒食不饱食:食物[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民正熟寝,犬连吠不觉:这个人正睡得沉(以至于)狗连续地叫都没有醒来。
B.复踞床以口附民耳大嗥:(狗)又蹲在床把嘴巴和耳朵对着主人大声叫。
C.不谓今日能免我四人于难也:没想到今天能使我一家四口免于死难。
D.彼日厚享其人之食,而不顾其患难者:那些每天享受着他人的丰厚食物,却不顾他人患难的人。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一夕,邻火卒发,延及民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讲述犬报火警的故事,交代犬“甚羸”和“犬恒食不饱”有何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古文阅读。
晏子之御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②之妻从门间③而窥其夫。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
夫问其故。
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抑损。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本文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②御:车夫。
③间:缝隙。
西师大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同步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西师大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同步专项练习题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课文阅读吧。
灰椋鸟徐秀娟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
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惊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一天下午,我和同伴来到了林场。
下了车,轻轻走进林内。
棕红色的水杉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贵的绒地毯,走在上面软绵绵的。
我们选好观察位置便在那儿等候灰椋鸟归来。
周围静得出奇。
路两边近百亩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鸟开始归林了。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
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
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
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会合。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地安眠。
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
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1.文章脉络清晰,先写了________,又写了________。
2.灰鸟是怎样归林的?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什么说“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我”眼中,灰惊鸟一开始是________,后来变成了________。
六年级语文西师大版上学期古诗阅读理解完整版

六年级语文西师大版上学期古诗阅读理解完整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____________,从“落日残霞”可以看出曲中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时候)的景色。
[2]此曲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按照___________的顺序,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前四行让我们感受到_________,后两行中“青、绿、白、红、黄”这些描写色彩的词语又让我们感受到____________。
2. 读下面词的片段,完成练习。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七八个”说明了_______,“两三点”说明了______,这与上阕的清幽夜色以及有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
[2]“忽见”的意思是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__________。
3.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题。
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等闲”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首句既写出了石灰原料的来之不易,更强调石灰“前身”所经历的痛苦之巨大。
B.“若等闲”三字写出石灰从容自若,处之淡然的态度,经过锤炼是心甘情愿的。
C.“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高尚的节操。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含答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阅读短文后,回答问题。
鲁迅爱惜时间鲁迅是中国伟大的革命文学家。
他在1年间,为我们写作和翻译了600多万字。
大家都说鲁迅是天才,可是鲁迅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鲁迅为了爱惜时间,总想在一定时间内多做一些事情。
他曾经说过:“节省时间,就等于延长了一个人的生命。
”鲁迅工作起来是不知道疲倦的。
他常常白天做别人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到天亮。
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桌前不停地工作。
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
到了老年的时候,对时间抓得更紧。
不管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
在他逝世前不久,生着病,体温很高,体重减轻到不足40公斤,仍然拼命地写作和翻译文章。
他临死前三天,还替别人翻译的一本苏联小说集写了一篇序言;在逝世的前一天还写了日记。
鲁迅一直工作到他离开我们的那一天,从来就没有浪费过时间。
鲁迅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爱惜别人的时间。
他从来不迟到,绝不叫别人等他。
就是下着大雨,他也总是冒着雨准时赶到。
他曾经说过:“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爱惜时间的精神,要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也要爱惜别人的时间,不让宝贵的时间浪费掉一分钟。
1.写近义词。
爱惜——(__________)疲倦——(__________)2.写反义词。
浪费——(_________)紧张——(__________)3.根据意思在短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写下来。
A.形容要求非常迫切。
(_________________)B.日夜不停,干劲十足。
(_________________)4.当大家都说鲁迅是天才时,鲁迅是怎么回答的?用“﹏”在文中画出来。
5.用“——”画出文中的过渡句,它在文中起_________的作用6.文章从几个方面来写鲁迅爱惜时间的?分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你打算怎样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请写一句关于时间的名言或谚语。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训练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训练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炳烛而学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③矣。
”师旷曰:“何④不炳烛⑤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⑥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⑦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⑧?”平公曰:“善哉!”(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②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眼睛失明,善于弹琴,精于辨音。
③暮:晚。
④何:为什么。
⑤炳烛:点燃蜡烛照明。
⑥为人臣:做臣子的。
⑦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
⑧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走路比哪个好呢[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臣闻之(_______)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_______)③盲臣安敢戏其君(_______)④善哉(_______)[2]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是吾剑之所从坠 B.故时有物外之趣C.项为之强D.何不试之以足[3]翻译句子。
①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________________②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______________[4]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句,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言文阅读。
揠苗助长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②而揠③之者,芒芒然④归,谓其人曰:“今日病⑤矣!予⑥助苗长矣。
”其子趋⑦而往⑧视之,苗则槁⑨回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注释)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②长(zhǎng):生长,成长。
③揠(yà):拔。
④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⑤病:精疲力尽,这里是引申义。
⑥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⑦趋:快步走。
⑧往:去,到……去。
⑨槁(gǎo):草木干枯。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2022年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同步专项练习题

2022年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同步专项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短文,完成下列问题。
葡萄树的心愿①小院的葡萄树是父亲在我双腿瘫痪后的第二年栽下的。
栽树的时候,父亲把我推到院子里,一边挖坑,一边告诉我,葡萄树是有灵性的,种的时候许个愿,如果能实现,它就会长得旺盛。
父亲说:“许个愿吧!”于是,我们父女俩把美好质朴的心愿寄托在了小小的葡萄树上!②父亲伺弄葡萄树的精心和殷勤一如照顾他有病的女儿:浇水要浇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施肥要施那还散发着青草味儿的生羊粪,松土自然要用手把土细细碾碎……父亲每天早上都要把我推到葡萄树前,仔细地看上一阵。
葡萄树每长出一片新叶,父亲就兴奋地像个孩子,说:“你瞧,发芽了!发芽了!”父亲信心十足地说:“等到能在葡萄树下乘凉的时候,你就好了……”③葡萄树长大了,正如父亲所期望的那样:枝繁叶茂。
父亲用粗铁丝和钢筋精心地给葡萄树搭了架子,第二年,长长的藤蔓就爬满了半个院子,碧绿肥嫩的叶子在小院的上空舒展着热烈的情怀,生机勃勃!然而,我依然坐在轮椅上。
其实父亲心里也明白,他的女儿再也不能像只花蝴蝶一样在他身边欢快地跑、轻轻地跳了,可他依然痴望着、幻想着有一天能出现这样的奇迹。
④葡萄树在第三年结了果。
连父亲也未料到,他栽下的葡萄树竟是优质品种,不但个大味甜,而且熟得早。
夏日里,那些成熟了的葡萄一串串挂在小院里,阳光透过叶隙落上去,颗颗晶莹剔透,硕大滚圆,既好看又诱人。
⑤从此父亲又多了一项任务。
炎热的午后,父亲总会踩上凳子,摘两串紫珍珠般晶莹的葡萄,用清凉的井水洗了,端到我的书桌上,对我说:“累了就歇歇,吃点葡萄,解暑。
”我停了手中的笔,津津有味地吃葡萄。
葡萄被井水洗过,凉凉的,又酸又甜,真好吃!葡萄汁顺着下巴流下来,我全然不顾。
父亲看我贪婪的样子,一脸满足的笑。
有时候他怕影响我,悄悄地进来,悄悄放下葡萄,又悄悄地出去。
六年级语文西师大版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完整版

六年级语文西师大版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完整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割席①分坐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②而掷③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④过门者,宁⑤读如故,歆⑥废⑦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选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注释)①席:古人把席子铺在地上,席地而坐。
②捉:握,拿。
③掷:扔,抛。
④轩冕(xuān miǎn):古代卿大夫的车乘和礼服。
这里实际上只有“轩”的意思。
轩,古代大夫以上乘坐的车,四周有帷幕,前顶较高。
⑤宁:上文称管,这里称宁,都是指管宁。
⑥歆:上文称华,这里称歆,都是指华歆。
⑦废:放下。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一处。
子非吾友也[2]解释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________(2)宁读如故__________(3)有乘轩冕过门者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宁割席分坐,日:“子非吾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是否赞同管宁“割席分坐”的做法?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短文。
孟母三迁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
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傍。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1]文中的孟子是______思想的代表人物,他被后人尊奉为“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舍市旁___________(2)复徙居学宫之旁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遂居__________(4)及孟子长,学六艺___________[3]翻译句子。
西师大六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

西师大六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课内阅读。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
”钟子期死,伯牙___________,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把原文补充完整。
[2]《伯牙鼓琴》这篇古文,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成语_________的来历。
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__________。
[3]俞伯牙和钟子期能够成为知音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中第2、3两句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_。
”2. 文言文训练。
田登作郡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注解:田登,人名。
上元:元宵节)[1]解释划线词:田登作郡,自讳其名。
(______)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故事的大意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认为,田登是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薛谭学讴①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②青之技,自谓③尽之④,遂辞归⑤。
秦青弗止⑥,饯行郊衢⑦,抚节⑧悲歌,声振林木,响遏⑨行云。
薛谭乃谢⑩,求反⑪,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讴(ōu):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这里指唱歌。
六年级西师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专项真题含答案

六年级西师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专项真题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阅读理解。
月光曲<节选>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
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
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1.文中画“——”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
2.选文第一自然段中,作者在描写盲姑娘的语言时,运用了两个“!”和两个“您”表现了人物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
其中第一个“您”表示_______;第二个“您”表示_________。
3.贝多芬为什么愿意为盲姑娘再弹奏一曲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根据第四自然段,写出《月光曲》的曲调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选文最后一自然段中,“陶醉”体现了______________,“飞奔”表明了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真正的财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是唯一没有汽车的人家。
六年级西师大语文下学期阅读理解家庭专项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西师大语文下学期阅读理解家庭专项练习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品读语段,完成练习。
盼(节选)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引我出去。
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眺望张望)着。
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说来也怪,雨(果真果断)像我希望的那样停了。
四周一下子变得那样(平静安静)。
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
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
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事。
1.用“\”画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词语。
2.“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蔽着鼓点逗引我出去。
”句中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有多处心理描写,画“”的句子表现了“我”____________的心情;画波浪线的句子则表现出“我”____________的心情。
4.雨点儿打在“我”的雨衣上会是怎样的景象呢?发挥你的想象,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
提到蜻蜓,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不是烈日下翩翩起舞的优美身姿?看!在前方不远处,有一只蜻蜓正扇动着晶莹透亮的翅膀,自如地在水面上飞行,就像一位优雅的空中舞者。
如果仔细观察蜻蜓的翅膀,你会发现每一片翅膀前端都有一个小斑点,它们被称为翅痣。
翅痣较重,可以在蜻蜓飞行时减少空气阻力。
如果缺少翅痣,空气阻力就会使蜻蜓的翅膀向后弯曲,蜻蜓便会失去平衡。
蜻蜓能够成为捕猎高手,这些翅痣功不可没!“嗡嗡”有一只苍蝇飞入了蜻蜓的视线范围内,此时此刻,苍蝇还毫无察觉。
突然,优雅的舞者化身“绝命飞行员”,只见它快速地扇动翅膀垂直起飞,以每秒20米的速度快速冲向猎物。
小学六年级西师大版语文下册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题含答案

小学六年级西师大版语文下册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题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枚硬币的秘密冬天最冷的时候,我带女儿坐公交车到图书馆。
这样既可以学知识,又能取暖。
回来后,女儿却变得有些奇怪——以前是七点半出门去上学,现在却提前到七点。
以前是三催四叫,现在是自己定闹钟,到点儿就爬起来,一分钟都不赖床。
而且,每次出门前,她都要从储蓄罐里拿出一枚硬币攥在手心里。
坐公交车有IC卡,早饭在家吃,口袋里也有零花钱,女儿要这额外的一元钱干什么?我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女儿却神秘兮兮地说:“这是个秘密!”我欲拿家长的身份压她,想想又觉得不妥。
女儿十岁了,有一点自己的小秘密也很正常,再说了,一元钱能干出什么坏事来?星期天,女儿缠着我去图书馆。
孩子求知若渴,我自然乐意奉陪。
天气依然寒冷,我和女儿全副武装准备出门。
当然,女儿依然没有忘记准备一元硬币。
我没有“打草惊蛇”,反正我全程奉陪,倒要看看她到底用那一元钱干什么。
坐上公交车,半小时后下车,我径直往图书馆的方向走,却发现女儿快步走到路边.用一元硬币从一位卖报老人手里买了一份报纸。
然后,她笑意盈盈地跑到我身边,冲我做个鬼脸。
我责怪她浪费,既然去图书馆,自然有免费的报纸,干嘛还要多花钱?女儿低下头,似乎在做思想斗争。
片刻后,她抬起头说:“妈妈,其实我已经连续买了一个冬天的报纸,都是在这位老人那儿买的。
你上次带我来图书馆时,我就注意到了他。
那么冷的天,他还站在寒风里,不停地跺着脚。
我想,我多买一份报纸,他就可以早点回家休息了。
”女儿的话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回头看了一眼那位老人。
他穿着破旧的军大衣,头发已经花白,背也有些佝偻,手里抱着一大摞报纸,正满眼期待地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
原来,女儿整个冬天提前半小时起床,就是为了绕道来买报纸?我虽然同情卖报的老人,但更心疼女儿。
于是帮她出主意:“你可以买一份报纸给十份的钱啊。
”女儿连连摇头,说:“不行,那样太伤人自尊了!”我说:“那你每次拿一元硬币,不是很麻烦吗?你拿张大钞,不找零不就行了吗?”女儿惊呼:“那和给钱有什么区别?老人心里肯定愧疚我每次拿一元硬币,其实就是不想让他脱掉手套找零钱,这样会很冷的。
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考前专项练习及答案西师大

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考前专项练习及答案西师大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时间:________一、阅读理解。
生之喜悦美国西海岸的边境城市圣迭戈的一家医院里,长年住着因外伤全身瘫痪的威廉·马修。
当阳光从朝南的窗口射入病房时,马修开始迎接来自身体不同部位的痛楚的袭击——病痛总是早上光临。
在将近一个小时的折磨中,马修不能翻身,不能擦汗,甚至不能流泪,他的泪腺由于药物的副作用而萎缩。
年轻的女护士为马修所经受的痛苦以手掩面,不敢正视。
马修说:“钻心的刺痛难忍,但我还是感激它——痛楚让我感到我还活着。
”马修住院的头几年,身体没有任何感觉,没有舒适感也没有痛楚感。
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有一部分神经已经再生,每天早上向中枢神经发出“痛”的信号。
在痛楚中发现喜悦,这在一般人看来简直是荒唐。
但置身马修的处境,就知道这种特定的痛楚不仅给他带来了喜悦,而且带来了希望。
当然一个重要前提在于,马修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过去马修经历过无数没有任何知觉的日夜。
如果说,痛楚感是一处断壁残垣的话,无知觉则是死寂的沙漠。
痛楚感使马修体验到了“存在”。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甚至是一种价值体现——医疗价值与康复价值的体现。
当然,马修不是病态的自虐狂,他把痛楚作为契机,进而康复,享受到正常人享有的所有感受。
谁也不能保证可怜的马修能获得这一天,但他和医生一起朝这个方向努力,因而他盼望痛楚会在第二天早晨如期到来。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意思。
以手掩面:____________契机:_____________2.破折号的主要用法有:①表注释,②表语意转换,③表声音延长或中断。
请判断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选择序号填在句子后面的()中。
A.当阳光从朝南的窗口射入病房时,马修开始迎接来自身体不同部位痛楚的袭击——病痛总是早上光临。
(____)B.钻心的刺痛难忍,但我还是感激它——痛楚让我感到我还活着。
(____)3.请写一写你对“生之喜悦”这个题目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课外阅读(16分)①我见过雍容华丽的牡丹,也见过高贵清雅的菊花;见过婀娜多姿的水仙,也见过出污泥不染的荷花;见过朴实无华的小麦花、高粱花,也见过光彩照人的英雄花……②( ),在我记忆深处,使我终生难忘的却是这样的一种花;它不是开在阳春三月,而是开在寒冬腊月;它不是开在花坛暖房,而是开在冰天雪地;迎接它迎接它出生的不是和煦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北风;滋育它成长的不是春雨秋露,而是人们的眼泪和心血。
③它,就是献给周总理的花。
④那是一九七六年一月的一个夜晚,我刚刚下了车,便赶到天安门广场,去向总理表达心中的哀痛。
夜色中,广场更加肃穆了,仿佛天空和大地都披上了黑纱。
纪念碑下,花圈如海,哀思如海,总理的功德如海! 松柏林间,白花似雪,情贞似雪,总理的节操似雪!敬爱的总理啊,您把一生献给人民,您赢得了人民的无限敬重,人民对您无限地眷念!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英雄豪杰可谓多矣,可又有哪个人的去世像我们的总理这样,使八亿人哀痛欲绝,同声痛哭?千万朵圣洁的白花,顶着寒风,冒着霜雪,凝结着爱和恨,满载着哀和愁,在祖国的大地上,为我们敬爱的总理盛开了。
⑤眼泪,是人民感情的流露,它只能为人民崇敬的英雄飘洒;白花,是人民心意的寄托,它永远属于我们的总理啊!⑥我含着眼泪,走向那缀着白花的柏树丛。
一朵普通的纸花,下面是一张纸条:悼念敬爱的周总理——您的儿女。
这是最普通的花,但又是最珍贵的花。
它像牡丹一样华美,它像菊花一样高雅,它像水仙一样情深,它像荷花一样纯洁。
这是没有生命的花,是纸做的花,但又是最富于生命的花,它跳动着八亿人民的脉搏,它抚慰着周总理不朽的英灵,它具有着火山爆发的能量!敌人怕它,人民爱它!这是怀念之花,更是斗争之花,骄傲之花。
1.第①自然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作用是( )(2分)2.第②自然段的括号里加一个表示转折的关联词,最恰当的是。
(2)3.第④自然段中画出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是表达了。
4.第⑤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了的作用。
(2分)5.理解第⑥自然段中画线句的意思。
(5分)(1)“这是最普通的花,但又是最珍贵的花”含义是。
(3分)(2)‘‘这是没有生命的花,是纸做的,但又是最富于生命的花”,说它“是最富于生命的花”的原因是,请在原文中用“——”画出来。
(2分)6.在文中用“~~”画出一个拟人句(1分)7.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横线上。
(2分)三、习作家园。
(26分)生活是万花筒,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十二三岁的你同样拥有一片蓝天,一方乐土。
在那里你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着,用自己的智慧假造着。
那里的一切都让你着迷,令你陶醉:读书、踢球、画画儿、手工制作、集邮、种花、养兔……你一定享受了无限的乐趣,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性情。
请你以“_______ 真让我着迷”为题,写出你的真实感受。
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字数不少于400。
三、口语交际。
(共3分。
)随着“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作为中华少年的我们,面对祖国的飞速发展的科技,你想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呢?四、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7小题,共21分。
)秋之神韵我爱秋。
不只爱它令人赞美的硕果,不只爱它奉献一生的落叶,我最爱它令人神往的神韵。
没有春的缠绵,夏的狂热,冬的冷漠;犹如原野上时而奔跑跳跃,时而戛然而止的骏马,犹如饱经沧桑豁达开朗的将军,犹如从容飘逸划过夜空的流星……秋天是清爽的。
头上是高阔的天空,蓝蓝的不杂一丝云彩;脚下是平坦的大地,处处有成熟的金黄,恬静的小街道。
风中飘洒黄叶的飒飒声,与清澈见底欢愉跳跃的小溪轻声伴和。
一切都是那样的清纯与洒脱。
秋天是热情的。
因酷暑而委顿的人们,在微微的凉意里振作起来了。
学生们又满怀信心地开始了新的学年;年轻人也兴高采烈地于重阳远眺,一个个步履轻快,神采飞扬,他们又有了新的期待。
秋天是真诚的。
一阵秋风,吹散了平日的虚伪与私心,人们胸怀坦荡,以诚相待。
在这自自然然爽爽快快的季节里,又怎么会容得下猜疑和做作呢?清爽、热情与真诚,不加雕琢的自然流露,行云流水般的抒发自如,透露出一种沁人心脾的新意,这就是秋的高洁与潇洒的神韵。
噢,秋之高洁,我钦佩你;秋之潇洒,我欣赏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5分)戛然而止()硕果()伴和()步履()雕琢()2、把文中画“_____”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2分)3、在作者眼中,春天的特点是_____,夏天的特点是_____,冬天的特点是_____,秋天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3分)4、文中,作者把秋天分别比喻成了_____,_____,_____。
(3分)5、“这就是秋的高洁与潇洒的神韵。
”一句里的“这”指的是什么?(2分)6、你最喜欢文中的哪句(段)话,为什么?(3分)7、作者认为秋天是清爽的、热情的、真诚的。
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仿照作者的表达方法写几句。
(3分)五、习作:(30分)《少年闰土》写了有关闰土的几件事情,使闰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你也可以用一两件事来介绍你的小伙伴,要抓住人物的各种描写,突出小伙伴的性格特点。
词语准确,语句通顺,要有新意。
二、阅读以下文段,回答问题。
(15分)我的朋友告诉我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朋友起得很晚,池塘已经游满了大大小小的鸭子,几只晚来的还拖着肥胖的身体在公路上摇摇摆摆,夹在稀疏的路人中显得有些滑稽。
朋友恶作剧地走近鸭群,突然猛一跺脚,受惊的鸭子四处逃窜,“嘎嘎”地叫着,有的还张开翅膀,扑打着,来个个趔趄。
可突然之间,朋友惊呆了,他看到了一只飞行的鸭子!它的飞行姿态不敏捷,双翅的每一次扑打都显得很吃力,很笨拙,简直像是在空中爬行。
它飞得很慢,仿佛随时都可能落下来。
但是它却一直在飞着,扑啦扑啦地,越过朋友的头顶,一直飞到西面的池塘上空,双翅一敛,落了下去。
朋友莫名兴奋。
他不由自主地追过去,一池绿水,半塘灰鸭,一样的安详,他辩不出究竟是哪一只鸭子刚刚进行了那摄人心魄的飞翔。
朋友相信自己决不会看错,它分明就落在了池塘里,它也决不会是一个普通的家鸭,家鸭不可能会飞,更不可能连续飞行近200米!他决心要找到这只会飞的鸭子,于是捡起池塘边的一块大石头,用力向池塘中央抛去。
随着“哗啦”一声响,鸭群四散天来,其中一只飞起来落到一个农户家里。
朋友紧追到农户家,表示要看一看这只会飞的鸭子。
主人漫不经心地说,其实没有什么好看的,这只鸭子连条腿都没有。
原来,这只鸭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老鼠咬掉了双脚,主人以为必死无疑,也没去理会它。
谁知,它不但没有死,还慢慢长大了,而且学会了飞行!每天早晨,它就从巢里直接起飞,到200米外的池塘里游泳,晚上再飞回来。
鸭子,没腿,会飞——鸭子所以会飞,是因为没有腿。
确实,人生之中难免会遇到逆境、困境,甚至致命的打击,是一蹶不振还是在逆境中奋起而学会飞翔,全在于我们内心的选择。
1.“滑稽”的“稽”用音序查字法应查,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
(2分)2.朋友看到的那一只鸭子是怎样飞行的!请用“”划出来。
(2分)3.写出下面的近义词:(2分)敏捷——()不由自主——()4.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2分)漫不经心:一蹶不振:5.这个文段主要写(2分)6.为什么朋友认为“它也决不会是一个普通的家鸭”?(2分)7.读了这篇充满哲理性的文章,你有什么启示?(3分)第三部分习作(40分)(一)小练笔(5分)要求数字50—100之间小明的爸爸在莞城做生意,已经两年没有回家探望住在广州的父母了,小明问爸爸:“我们什么时候去看望爷爷奶奶呀?” 爸爸说:“我每个月都汇钱过去,现在,你爷爷奶奶吃得好,穿得好,又有保姆照顾,我们看不看他们都没关系,你只管好学习上的事情就行了。
”爸爸说得对吗?为什么?(二)习作。
(35分)题目:在课堂上文章的开头情节: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学生李刚把一只刚出生几天的小狗带进教室,放在抽屉里,小狗汪汪的叫声,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要求:根据材料展开合理想象,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不少于400字。
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①我见过雍容华丽的牡丹,也见过高贵清雅的菊花;见过婀娜多姿的水仙,也见过出污泥不染的荷花;见过朴实无华的小麦花、高粱花,也见过光彩照人的英雄花……②( ),在我记忆深处,使我终生难忘的却是这样的一种花;它不是开在阳春三月,而是开在寒冬腊月;它不是开在花坛暖房,而是开在冰天雪地;迎接它迎接它出生的不是和煦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北风;滋育它成长的不是春雨秋露,而是人们的眼泪和心血。
③它,就是献给周总理的花。
④那是一九七六年一月的一个夜晚,我刚刚下了车,便赶到天安门广场,去向总理表达心中的哀痛。
夜色中,广场更加肃穆了,仿佛天空和大地都披上了黑纱。
纪念碑下,花圈如海,哀思如海,总理的功德如海! 松柏林间,白花似雪,情贞似雪,总理的节操似雪!敬爱的总理啊,您把一生献给人民,您赢得了人民的无限敬重,人民对您无限地眷念!上下几千在祖国的大地上,为我们敬爱的总理盛开了。
⑤眼泪,是人民感情的流露,它只能为人民崇敬的英雄飘洒;白花,是人民心意的寄托,它永远属于我们的总理啊!⑥我含着眼泪,走向那缀着白花的柏树丛。
一朵普通的纸花,下面是一张纸条:悼念敬爱的周总理——您的儿女。
这是最普通的花,但又是最珍贵的花。
它像牡丹一样华美,它像菊花一样高雅,它像水仙一样情深,它像荷花一样纯洁。
这是没有生命的花,是纸做的花,但又是最富于生命的花,它跳动着八亿人民的脉搏,它抚慰着周总理不朽的英灵,它具有着火山爆发的能量!敌人怕它,人民爱它!这是怀念之花,更是斗争之花,骄傲之花。
1.第①自然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作用是( )(2分)5.理解第⑥自然段中画线句的意思。
(5分)(1)“这是最普通的花,但又是最珍贵的花”含义(2)‘‘这是没有生命的花,是纸做的,但又是最富于生命的花”,说它“是最富于生命的花”的原因是,请在原文中用“——”画出来。
(2分)6.在文中用“~~”画出一个拟人句(1分)7.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横线上。
(2分)三、习作家园。
(26分)生活是万花筒,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十二三岁的你同样拥有一片蓝天,一方乐土。
在那里你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着,用自己的智慧假造着。
那里的一切都让你着迷,令你陶醉:读书、踢球、画画儿、手工制作、集邮、种花、养兔……你一定享受了无限的乐趣,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性情。
请你以“400。
答案(二)阅读理解1.第①自然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排比,作用渲染见过各种花的美好,激起读者的感情(只要贴切即可,答案不唯一)2.第②自然段的括号里加一个表示转折的关联词,最恰当的是然而3.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是: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英雄豪杰可谓多矣,就没有哪个人的去世像我们的总理这样,使八亿人哀痛欲绝,同声痛哭。
表达了:人民对总理逝世极度悲痛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