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财政思想
论王安石变法的财权分配体制变革
论王安石变法的财权分配体制变革王安石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的变法思想和政策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财权分配体制变革更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王安石变法之前,中国的财政管理体制主要采用的是“贯彻胥吏”制度,即由胥吏(负责税收、账务管理、财物储藏等工作的官员)负责财政工作,税收、征收、储藏等实际操作全部由胥吏来执行,而地方官吏则只负责监督胥吏的具体工作。
这种财政管理模式因为贯彻胥吏依赖于地方势力和财主的支持,导致政府财政收入极为低下,而且由于没有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难以对各项财政收支的合理性进行监控,财政管理效率也非常低下,这给王安石变法创造了改革的空间与机遇。
王安石的财权分配体制变化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改变税收与财务管理的分权和专业化问题,他以“施行以均藩镇之役、充边赋、宣黄赉、聚公田、定外良、正内良”为核心思想,建立了科举制度和专门的政府财务管理机构,实现了财权从地方胥吏手中转移到中央政府手中的目标。
首先,王安石改革了税收制度。
他于1076年开始推行“青苗之法”,对所有土地实行统一税收,并将税收标准划分为等级,建立了“平田等籍评田等赋”制度。
同时,他还建立了“增丁法”,对人口实行统一征兵,让军队可以更好地保卫国家,也能保证政府的税收收入。
其次,王安石建立了专门的财政管理机构。
他在1076年设立了“观政使司”,负责监督全国财政工作,负责审计、稽核和核算全国财政收支情况,实现了“一道清官”对全国财政的统一管理,减少了财政操作方面的人为因素,提高了管理效率和透明度。
1086年,王安石又设立了“枢密院”,枢密院是一个军政机构,负责全国的军事和政治管理,从而在平衡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关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最后,王安石还大力发展了国营经济,建立起了国营企业和官有农田,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
总之,王安石变法让整个中国的财政金融体制发生了质的变化,极大地推进了财政体制的现代化,实现了财政权利的集中和专业化管理,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提高了政府的治理效能。
王安石的理财观
王安石的理财观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经济学家和诗人,他对理财观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理财不仅仅是个人的财务管理,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
他的理财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王安石强调稳定和持久的财政收入。
他认为国家的财政收入应该以稳定、可持续的方式增加,而不是依赖于临时性的收入或过度依赖于一些特定的行业或商品。
他提倡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和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来增加财政收入。
他的《农田水利法》规定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具体措施和要求,通过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王安石注重财政支出的合理安排。
他认为财政支出应该以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为导向,而不是滥用财政资金或过度依赖外债。
他提倡对财政支出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审计,避免浪费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他还主张提高官员的薪水和福利待遇,以确保政府能够吸引并留住优秀的人才,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效率。
王安石关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
他认为财富的积累不应该仅仅依赖于贸易和商品的流通,而是应该通过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制造业来实现。
他提倡农田水利建设、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同时,他也鼓励发展手工业和制造业,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增加国家的财富积累。
王安石还注重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他提出了“半金本位”和“官钱”的理论,试图通过稳定货币的购买力和发行官方货币来稳定物价和促进经济发展。
他还提倡发展信贷体系,为经济发展提供融资支持。
他的金融改革思想对于后来的金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王安石的理财观强调稳定和可持续的财政收入,合理安排财政支出,调整经济结构和创新金融体制。
他的理财观不仅仅是个人的财务管理,更是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关注和思考。
他的理财观对于今天的财政管理和经济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理财观,注重稳定和可持续的财政收入,合理安排财政支出,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金融体制的创新,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王安石财政思想
王安石财政思想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抚州临川人,我国北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理财家。
由其一手发动的“王安石变法”(史称“熙宁新法”),在宋代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都具有深远影响,在我国古代财政思想发展史上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一、王安石财政思想的理论渊源大多数研究“王安石变法”的学者都认为,王安石的财政思想及其具体作法和先秦法家一脉相承的,他的攻击者就认为王安石是“以商刑名之术,文之以六经”。
的确,王安石在历史观方面,批判一些人把夏商周三代推祟为“太平盛世”,反对“归之太古”的复古主义,认为这些人“非愚则诬”。
他的“轻重敛散之权”和一系列变法措施实出于先秦法家及管子和桑弘羊。
王安石的《字说》被称为“秦学”,其中“美商鞅之能行仁政”,还替李斯所作所为进行辩护。
他把《周官》、《尚书》、《诗经》重新注释,对先儒传注一概弃而不用,只是选择其中与法家思想相合者,尽量加以阐发。
“王安石变法”的终极目标——富国强兵是他继承法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他在嘉佑四年所写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及的:“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实际上就在指明,因为国不富而兵不强而导致了许多严重后果,提出了富国强兵的主张。
在《熙宁奏对日录》中,他既曾记有宋神宗所说的“陛下看商鞅所以精耕战之法,只司马迁所记数行具足”;而在另一次与宋神宗谈话时,他更对吴起在楚国主持变法时“务在富国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的做法大加赞扬。
可见,商鞅、吴起那些法家人物,乃是王安石在变法革新时所要取作的榜样。
王安石还主张加强政府权力、抑制豪强兼并。
在著名的《兼并诗》中,他认为,古代国家的财政经济措施,都是“人主擅(shàn)操柄,如天持斗魁。
赋予皆自我,兼并乃兼回”。
他主张对官绅豪强大地主和豪商富贾所享已久的特权给予一些限制和裁减,使得地主阶级中下层的人和自耕农免于经常受到兼并之害,随时因被蚕食鲸吞而破产流亡,并且把豪强所具有的操纵物价,垄断居奇等权利一并收夺,归北宋政府所掌握。
简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借鉴意义
简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经验教训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一)三大矛盾1.阶级矛盾尖锐: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
2.民族对立严重:北宋与西夏和辽国发生多次战争。
军队涣散,指挥效率和战斗力较低。
①北宋政府为了防范武将实行更戍法,频繁调动武将,导致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并设立不同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
削弱军队战斗力。
②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北宋政府荒年募兵,招募流民当兵,军队战斗力下降。
③北宋以步兵为主,根本就打不过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
④武器生产管理混乱,影响军队战斗力。
3.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
北宋的赋税,系沿用唐后期以来的“两税法”,即按税户拥有的田亩数量计算赋税。
赋税之外,还有各种苛捐杂税和差役,有的差役如看管仓库、运送官物或督催赋税之类,不但是无偿的,而且经常遇到发生亏损等事情而使广大农户不得不有所赔累,有的人甚至因此而倾家荡产。
所有这些赋税和差役,按当时惯例,官绅豪强都享有豁免的特权,于是就都加到地主阶级的中、下层头上了。
这样,一方面土地越来越集中于官绅豪右之家,而另一方面繁重的赋税和差役负担却越来越集中地加之于地主阶级的中、下层。
后者为了逃避这种苛酷的剥削,于是以种种高昂的代价,以虚立田契,伪称典当或出卖于豪强户下等办法,托庇于官绅豪强之家,借以隐避赋役。
这种被称为“诡名寄产”或“诡名挟田”现象有大量出现和长期存在,造成了“天下田畴半为形势户所占”的结果。
(二)“三冗”危机1.冗官,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集中皇权,比如,宰相职位一般有很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
官职也不断增加,导致北宋机构臃肿;采用恩荫制,一个官僚一生当中可以推荐数十个亲属当官;北宋大兴科举,科举应试人数增加,取士人数也增加。
王安石的理财理念
王安石的理财理念
1. 引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号称“王文公”,因他在财政改革中的卓越贡献而备受尊敬。
王安石不仅推行了许多改革政策,还有一套独特的理财理念,对于现代理财人士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2. 集蓄敛钱是财富根本
王安石认为,财富的基本建立在集蓄敛钱之上。
他总是强调不要轻易挥霍钱财,而要不断积累财富。
他坚信,敛财可以让人们保持经济上的稳固和独立,从而使生活更加安稳。
3. 投资不宜太追求高额回报
王安石认为,投资应该稳健而谨慎,不应该太过冒险。
他不赞同追求高额回报率的做法,认为适度的风险是可以接受的,但过度的风险则会导致较大的亏损,不可取。
4. 货币应随市场价值变化调整
作为位于唐宋变革时期的政治家和改革家,王安石的理财理念中也体现了对于货币政策的深刻思考。
他主张民间货币应该随着市场供需的变化来调整流通程度和价值,以达到保持市场稳定的目的。
5. 以务实为导向,不追求虚名
王安石的理财理念体现了一种现实主义的思想,他认为财富的本质是为了支持人们的生活和发展事业,而不是为了追求虚名。
因此,他倡导大家要量入为出,不做奢华的事情,实现财务平衡,注重实际效益。
6. 结语
王安石的理财理念虽然是在千年前提出的,但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不少实用的经验和教训。
对于个人理财,应该注重集蓄敛钱、谨慎投资、理性消费、务实经营等方面,以舒适、稳定地过好生活。
王安石变法理财措施
王安石变法理财措施王安石变法理财背景王安石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他提出的“变法”改革,主要通过财政、经济、军事和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来提高国家的实力和国民的福利水平。
理财措施改革税收王安石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将原来的税赋分为了田赋、户赋和工商税。
其中,田赋和户赋是直接征收的,居民必须缴纳;而工商税是按企业生产经营能力和规模等条件来征收的,税率也有所浮动。
改革后的税收制度,有效地提高了国家财政收入和税收公平度。
推行官营作坊官营作坊是由政府组织和管理的生产单位,其产品销售收益可以用来填补国家财政的收支缺口。
此外,官营作坊还能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刺激经济的增长。
统一货币制度王安石推行了铁钱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货币。
这种铁钱不但材料优良,防伪能力强,而且发行方便,管理成本低。
统一货币制度的推行,使商业流通更加便利,有效地解决了货币混杂和不足的问题。
发展海外贸易王安石提倡海禁政策,并且积极发展海外贸易,以刺激经济增长。
他成立了海舶提举司,促进海商的发展。
同时,他还精心规划了沿海港口的布局,使得海外贸易更加繁荣。
结论王安石变法中的这些理财措施,都是为了提高国家实力和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改革税收、推行官营作坊、统一货币制度和发展海外贸易,有效地提高了国家财政收入和商品流通效率,为北宋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兴办保险商行王安石通过兴办保险商行,让商人在商业交易中加入保险的成分,以保障贸易的安全和稳定,鼓励商业的发展。
同时,这也是历史上中国最早的保险机构之一,为中国财经史上的发展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发行钞票王安石还向社会发行了纸币,这是继铁钱之后又一项改革。
纸币代替了铜钱,极大地方便了交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纸币。
振兴农业王安石注重发展农业,他推出了“荒政”,鼓励开垦荒地,增加粮食产量。
他还推广鲜食蔬菜,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他还实行了“均输法”,让各地的农业产量能够流通,补充地区之间的不足,增加了农产品的贸易。
王安石的理财思想与现实借鉴思考
王安石的理财思想与现实借鉴思考摘要:作为我国11世纪的一位杰出改革家和理财家,王安石在公元1069年实行了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这场大刀阔斧的改革,鲜明表现了王安石“因天下之力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核心理财思想。
这一思想把生财作为聚财和用财的根本,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仍然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王安石改革;理财思想;生财一、王安石改革的背景和内容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财政问题突出,土地兼并严重,人民生活日益贫困,社会危机凸显。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宋神宗在公元1069年支持王安石变法,以求革除天下积弊,实现国富兵强。
王安石的改革,以经济改革最为突出,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青苗法。
青苗法是指把常平、广惠仓积存的钱粮,在粮价低时,高于市价收购,粮价高时,低于市价出售;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本着自愿的原则,贷款给资金短缺的农民,待收获归还时加收20%或者30%的利息。
此项措施意于在青黄不接的时候,使农民不至于受到高利贷者的盘剥,抑制土地兼并。
(二)农田水利法。
农田水利法是指鼓励垦种田地,兴修水利。
此项措施目的在于大力发展农田水利事业,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三)方田均税法。
方田均税法是指每年由官府丈量土地,核准土地贫瘠以后,按等级规定税额标准,以限制地主富户隐瞒田产,改变田赋不均的状况。
(四)市易法。
市易法是指通过设置市易务,收购市场积压货物,等市场有需求时再出售。
市易法旨在加强国家对商业的控制,限制大商人垄断市场,同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五)募役法(免役法)。
募役法规定由官府出钱雇人应役,所需役钱,由民户按户等分摊。
此项措施是为了减少原来的役法给农民造成的额外骚扰,使农民可以专注于生产,原来不需要应役的民户也要交纳役钱,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同时,也改变了徭役不均的局面。
二、王安石改革中的理财思想(一)重视生财,把生产的发展作为国家的财源基础“因天下之力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思想,是王安石诸多财税思想的核心,这一思想融生财、聚财和用财为一体,又把生财作为根本,把生产的发展作为国家财源增加的基础。
高三王安石变法知识点归纳
高三王安石变法知识点归纳高三学生在历史学科中学习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部分,其中包括王安石变法。
为了帮助学生对这一知识点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以下是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一些知识点的归纳。
一、背景介绍1. 时间背景: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时期的11世纪。
2. 社会背景:北宋时期,国家面临日渐增加的财政困难以及农民生活的不稳定,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问题。
二、王安石的政治思想和目标1. 政治思想:王安石主张“革除旧党、新法治国”,追求国家治理的民生导向和科学管理。
2. 目标:通过改革措施来解决财政问题,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强国家实力和治理效能。
三、主要改革内容和措施1. 钱法改革:引进“包钱法”和“青苗法”,通过增加赋税和贷款等方式,解决财政困难。
2. 科举制度改革:推行“策问科举”,注重实际能力和应用知识,选拔更多的人才。
3. 农田水利改革:推行均田制和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民生产力。
4. 改革军队编制:建立保甲制,从民间招募军人,提高防御能力。
5. 改革教育制度:修订教科书,推行新课纲,提高学生素质。
四、变法的影响与评价1. 社会影响:变法改革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引发了一系列反对声音和抵制行动。
2. 经济影响:改革一度有效地解决了财政问题,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但也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
3. 教育影响:通过改革教育制度,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实际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4. 政治影响:变法的失败使得王安石失去了权力,旧党重新上台,但变法的一些制度改革仍然影响了后来的历史进程。
总结: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其目标是改善财政状况、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以及加强国家治理效能。
通过改革税制、科举制度、农田水利、军队编制和教育制度等多个方面,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
然而,变法改革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动荡和反对声音,最终以失败告终。
尽管如此,王安石变法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改革的一些制度仍然在后来的历史中有所体现。
关于王安石的素材积累
王安石:改革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1021年-1086年)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是中国经济、政治改革史上的重要人物,被
称为“王制改革”的奠基人。
王安石的改革主要集中在财政、教育、
农业等方面。
在财政方面,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和均输法,旨在解决北宋时期的
财政困境。
青苗法是摊丁法的变形,规定每户按照其拥有的土地面积
缴纳税赋,而非按照户口人数。
均输法是按照地理区域实行统一税制,使税负公平分摊。
这样既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教育方面,王安石推行科举制度,实行举人、进士的考试制度,通过竞争选拔优秀人才,充实了官僚队伍。
他还提倡教育普及,颁布
了“重修国教”等一系列举措,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
在农业方面,王安石更是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如推广农具,改进
水利,促进农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除了改革外,王安石也是一位才华横溢、多才多艺的文学家。
他
的诗歌、散文蕴含着很高的思想性、文学性,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总之,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改革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思想和贡献影响深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乃至现代化构建奠定了基础。
论王安石的理财思想与措施
1、重视生产流通领域
王安石认为,要增加工商税收,就应该促进商品流通,因为商品的垄断不仅会浪费国家的资源,还会影响税收。变法对工商业实行放任政策,并非不加管理,是有条件的放任政策,就是用法律和税收手段加以调节和控制。王安石促进商品流通的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思想。
冗兵造成大量的军费支出的同时,至使农业发展减缓,大量的青壮劳动力都进入了军队,阻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极大动摇了国家根本,财政出现了赤字现象。宋朝立国之初为了不让权力集中,增加了许多无谓的机构,扩大科举考试,增加进士人数,使官员数量大幅度增加,冗官现象严重。
2、社会矛盾的激化
北宋年间,对内每年的军费开支和官员的奉禄几乎占了全部国家的财政收入。对外,北宋除每年给夏国许多银两和物品这外,每年还要给辽国巨额的钱财。这样冗费数额的扩大给原本已经财政危机的政府带来了更大的财政压力。北宋政府不是想措施去解决,而是采取了剥削人民的办法来控制财政赤字,摆脱财政危机。这样更加激化了原来已非常尖锐的阶级矛盾。这时北宋政府及许多官员都想通过改革来解决当时所面临的危机,控制局面、安抚民心,防止人民做出有损国家安危之事。
1、中央集权的强化
庆历年间,各地农民起义与兵变频繁发生。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让统治阶级胆战心惊,严峻的形势不断激化了阶级矛盾,而且使得周边各国更是对北宋王朝虎视眈眈。为控制此局面,防止兵变、起义,巩固边防,加强军队战斗力,北宋王朝采取了大量征民入伍,来解决百姓在荒年的温饱问题,这使军队数量大幅度增加,虽然此做法有效的控制了饥民数量,但庞大的军费开支使原本就不富裕的国家更是雪上加霜,政府负担极为沉重。
综观王安石变法中所推行的一切措施与办法,除了改更戎,立保甲二法之外,其余都是理财性质的举措。所以,说王安石变法就是“理财”,一点也不为过。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在传统儒家“不言财货”的思想统治之下,一个封建官僚如此竭尽平生心力倡导理财,千古以来,唯此一人!
全面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措施
全面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措施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政治历史上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的
总称,主要目的是恢复国家财政,加强军事实力,提高统治效能。
以下是
对王安石变法的全面概括:
1.财政:
-实行青苗法和免役法,以提高农民生产力和减轻赋税负担。
-设立均输法,通过财政调剂来减轻地方负担,实现财政均衡。
2.军事:
-实行募兵制度,改变旧有的兵役制度,并提高士兵福利待遇,以确
保士兵的忠诚度和战斗力。
-组建禁军和神策军,加强国家军事力量,强化边防。
同时,设置保
甲制度和武学,提高军队的巡防和备战能力。
3.经济:
-推行方田均税制,取消以房产为依据的租税,并实行固定的田租制度,以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设置官营工坊,发展国家经济,提高财政收入,改善国家财政困境。
-加强交通建设,修筑官道、水利,推动商业和农业发展。
4.教育制度:
-设立国子监,国家教育制度,提高官员和士人的素质。
-推动科举制度的,取消传统的阶梯式科举,引进更公平、积极的考
试方式。
5.文化政策:
-提倡新学派以反对旧有的儒家经典解释方式,倡导注重实际,强调
经济和政治的思想。
这些变法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如提高了国家财政收入,加
强了军事力量,改善了农民状况等。
然而,由于变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
如一些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反对以及自身的一些局限性,变法最终并未达到
王安石的预期目标,该变法在王安石离开政坛后很快被废止。
不过,这些
措施为后来的政治和经济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浅论王安石经济思想
浅论王安石经济思想The economic thought of Wanganshi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基地班蔡菲 2010103008摘要: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经济改革家,主持发动了著名的熙宁变法。
其经济思想主要有三:一是生财,即开源;二是强调国家对经济生活的控制;三是富民是其改革的主要目标。
其经济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现今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关键词:开源富国管商之术富民现实意义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
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谥文。
安石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对北宋中期隐伏的社会危机有所认识。
在他进入仕途地方官吏时,能够关心民生疾苦,多次上书建议兴利除弊,减轻人民负担。
由于较长时期接触了解社会现实,“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嘉佑三年(1058)《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要求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和特权,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在他任参知政事和宰相期间,取得神宗的支持,抓住“理财”和“整军”两大课题,积极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方田均税、免役、市易、保甲、保马等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或“熙宁变法”。
由于受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大官僚大地主集团的坚决反对,神宗后来也动摇、妥协,革新派内部又产生裂痕等,新法终被全部废止。
论王安石的经济思想
论王安石的经济思想
王安石的经济思想是“仁者智行,义者行计”的认识的实践。
他提出“九宗则”,试图结合新的原则,分析南宋财政状况,政策降租以解决财政困难。
他认为,在实行改革之前,应从宣传开始,运用慈祥、善良的态度,使人们更加善良上进、信任政府。
他以情智来对付官僚主义,如“地方正道”和“无政府之实”,力求使政府更有效率、有效。
王安石在财政政策方面强调精打细算、实行节约,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国家持久
的财政稳定。
他惩戒腐败,加大审查力度,坚持税收公正,改革税收制度,排查并除去贪污贿赂等弊端。
同时,他运用“行凶赈灾”的思想,在正直的基础上,及时地拿出自己的财富,帮助穷苦的地方和民众。
王安石认为“有几分财政来源才能使百姓思想开明”,他提出鼓励人们劳动,
做出重大贡献,维护国家安定,利用土地并进行农业改良政策,把它变成一个有利于国家财政的活跃地区,这一观点得到了后世孔子学说中“仁者智行。
义者行计”的延承。
他承担起让官吏积极部署和努力的责任,他认为官员应该讲信用、勤奋好学,勇于改革,以维护国家的职权和经济稳定。
因此,王安石的经济思想十分坚实,他指出经济发展不仅要从本位汇率、改革
租金,更要从精打细算,加强法治政府效率,加强审查,考虑到仁者知足义者行计,确保财政公正、资源有效利用,建立完善的反腐机制,奠定国家安定的基础,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因此,王安石的经济思想为南宋的经济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
王安石的经济思想
王安石的经济思想一、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东乡县上池村)人,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名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因生性倔强,时人戏称“拗相公”王安石在青少年时期随父亲到过许多地方,对宋朝的社会问题有一些感性认识。
有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在变法过程中矢志不渝。
1二、王安石的经济思想1、“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王安石认为,财政出现困难的原因,不仅是“费出之无节”,更重要的是“失所以生财之道也”。
因此,他提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观点,2这也是他进行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
王安石的这一指导思想包括生财、聚则和用财三重涵义。
最重要的是生财思想,亦即通过合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来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财富,在此基础上改善财政状况、增加财政收入。
2、摧抑兼并,均济贫弱王安石认为理财的途径首先要要抑制兼并,加强中央集权,利用国家机器来保护财源和增加财政收入。
正如他在《临川集》中所言“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用可足,而民财不匮”。
他又说:“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
夫以义理天下之财,则转输劳逸不可以不均,用途之多寡不可以不通,货贿之有无不可以不制,而轻重敛散之权不可以无术”。
这种思想在变法中表现得很突出,如“青苗法”的实施,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农民因还不起高利贷而破产的命运,从而对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有所抑制;“方田均税法”和“徭役法”的实施,废除了统治阶级的部分特权,从而增加了财政收入。
3、控制财政支出苏洵在《辩奸论》中记录了王安石和司马光在宋神宗面前就理财问题的一次辩论,王安石认为,不用增加赋税,也可以增加财政收入。
因为减少了财政支出,就等于增加了财政收入。
王安石的变法新政和思想体系
王安石的变法新政和思想体系作为中国宋代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化思想家,王安石以其变革性的思想和行动,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为谋求国家的进步和发展,他勇敢地推行变法新政,提出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和政策,为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巨大力量。
变法新政的开端在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和大学士之后,他迅速开始关注国家各方面的问题,逐渐形成了持续变化的决心。
他发现,在那个时代,中国的社会体系已经陷入了一种发展瓶颈,中央集权体系已经无法应对日益复杂和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提出了一系列变革方案,被称为“王安石新政”。
王安石的新政主要包括经济、财政和文化三个方面。
首先,他努力推行经济改革,强调统一市场和发展财政资本。
其次,他通过利息法、均输法等改革措施来解决财政问题,提升政府的财政收入和管理效率。
最后,他倡导新文化思想,强调科教兴国和书院教育的发展。
王安石的思想体系在王安石的思想体系里,注重实践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他主张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对抗理论的虚说和空谈。
他认为,社会发展必须从实践中孕育,而不是从抽象的理论之中突然获得。
他希望人们可以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智慧,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另外,王安石的思想中强调人民的力量和价值。
他认为,政府和统治者应该意识到,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要力量,应该发挥最大的作用。
他还强调人民的智慧和价值,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发展自己智慧和才能的权利和机会。
因此,他提出了很多改革举措来提高人民的地位和实际贡献。
变法新政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可以说,王安石的变法新政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治理模式和实践方法的革新,推动了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尤其是经济和文化的迅猛发展。
他的主张号召和对人民的信任,给社会带来了强大的凝聚力,为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在中国历史上,王安石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文化思想家,秉承实践性和民主化的思想,推动了一系列革新性的思想和方法,为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王安石的理财思想
王安石的理财思想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继范仲淹之后的又一位改革家,他的变法史称“熙宁新法”。
王安石变法从理财入手,其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选人用人等,但重点是如何管理好国家财政,因为财政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石。
他的财政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
他试图通过变法改变积贫虚弱的状态、充实国库收入,达到富民强国的目的。
怎样安抚百姓,一直是历代统治者最关心的问题,如何在不激起百姓反抗的情况下增加财政收入,更是许多帝王将相费尽心机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王安石发表了如下的观点:“臣于财利,固未尝学,然窃观前世治财之大略矣。
自古治世,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而有司不能度世之宜而通其变耳。
”王安石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理财”是巩固北宋王朝的关键。
儒家的经典《周易》指出:“何以聚人?曰财。
”意思是,天下之人,有“财”即聚,无“财”即散,有财无财决定着人民的聚散。
而人心的向背,自古以来就是政治失败的关键,这就充分说明“财”的作用和重要性。
王安石继承和发扬了这一思想,反复强调:“夫聚天下之众者财”、“夫聚天下之众者莫如财”、“盖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反复说明“财”是“合众”、“聚众”的纽带和桥梁。
他还指出“理财”的重要性,他认为如果有财却不能好好管理,“擅万物之利”,只有善于立法,并选择能干的官吏来理天下之财,才能使天下富足,使统治稳定。
在这里,王安石反复论述了能否成功地解决财政问题,直接关系到政权的稳定,提醒执政者千万不可忽视财政问题。
“理财”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应该如何理财呢?王安石又指出:“理天下之财者法”、“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
这里所说的“理财”的“法”和“义”,是指理财的根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就理财的根本原则而言,王安石认为“理财”应建立在“生财”的基础上。
“生财”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增加税收项目来增加宋王朝的财政收入;二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涵养和培植社会财富。
王安石的财税思想
王安石的财税思想1.王安石简介2.王安石变法有关财税的思想3.王安石变法流产的原因.王安石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和理财家,主持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中,王安石几乎所有的变法措施都与财政相关,都体现了一定的财税思想。
本文从王安石财税思想的形成及其历史背景着手,概述了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其蕴涵的财税思想,并进一步思考其财税思想的历史借鉴意义。
王安石的财政思想对于今天有着深远的意义(一)“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 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王安石认为, 财政出现困难的原因, 不仅是“费出之无节”, 更重要的是“失所以生财之道也”。
因此, 他提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 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观点、这也是他进行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
王安石的这一指导思想包括生财、聚则和用财三重涵义。
最重要的是生财思想, 亦即通过合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来发展生产, 创造更多的财富, 在此基础上改善财政状况、增加财政收入。
(二) 摧抑兼并, 均济贫弱王安石认为理财的途径首先要要抑制兼并, 加强中央集权, 利用国家机器来保护财源和增加财政收入。
正如他在《临川集》中所言“去重敛, 宽农民, 庶几国用可足, 而民财不匮”。
他又说:“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 理天下之财, 不可以无义。
夫以义理天下之财, 则转输劳逸不可以不均, 用途之多寡不可以不通, 货贿之有无不可以不制, 而轻重敛散之权不可以无术”。
这种思想在变法中表现得很突出, 如“青苗法”的实施, 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农民因还不起高利贷而破产的命运, 从而对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有所抑制;“方田均税法”和“徭役法”的实施, 废除了统治阶级的部分特权, 从而增加了财政收入。
(三) 控制财政支出苏洵在《辩奸论》中记录了王安石和司马光在宋神宗面前就理财问题的一次辩论, 王安石认为, 不用增加赋税, 也可以增加财政收入。
论王安石的理财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王安石的理财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王安石的理财思想是南宋时期的重要社会思想家、官僚主义思想家王安石思想的实质
内容,对当时的财政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集政治、法律、财政、经济等元素于一体的
理财思想,具有重要的阶段性意义。
王安石的理财思想由一系列政治实践活动发展起来,旨在通过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经济,控制官员虚求职位空缺,稳定社会政治,实现社会经济建设。
因此,他以更强烈的关注财
政的方式来推动政府的改革,并使政府的行政管理变得规范化、机械化。
首先,在财政政策方面,王安石认为,财政紧缩是关键。
财政支出有限,财政收入不
仅要使用得当,而且要划分好范围,将资源合理分配到需要的地方,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
的价值。
其次,王安石强调以党发文令,限令官员不出生入死、不仗私利务职,强化政府
行政管理,把官员收入放到合理的位置,不出现贪污的情况,避免“有志而无财”的状况
发生。
最后,在促进社会经济方面,王安石提出“养老制度”、“官禄制度”等政策,加
大安置居民的工作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民的经济地位,从而形成家庭财富,
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通过这些财政政策,王安石不仅使宫廷经济得到稳定发展,而且使官民之间建立了关系,减少了浪费,改善了宫廷政治环境。
从长远来看,王安石的理财思想及其实践对贯彻
中国古代财政管理制度和调和官民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至今人们仍在学习、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财政思想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抚州临川人,我国北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理财家。
由其一手发动的“王安石变法”(史称“熙宁新法”),在宋代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都具有深远影响,在我国古代财政思想发展史上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一、王安石财政思想的理论渊源大多数研究“王安石变法”的学者都认为,王安石的财政思想及其具体作法和先秦法家一脉相承的,他的攻击者就认为王安石是“以商刑名之术,文之以六经”。
的确,王安石在历史观方面,批判一些人把夏商周三代推祟为“太平盛世”,反对“归之太古”的复古主义,认为这些人“非愚则诬”。
他的“轻重敛散之权”和一系列变法措施实出于先秦法家及管子和桑弘羊。
王安石的《字说》被称为“秦学”,其中“美商鞅之能行仁政”,还替李斯所作所为进行辩护。
他把《周官》、《尚书》、《诗经》重新注释,对先儒传注一概弃而不用,只是选择其中与法家思想相合者,尽量加以阐发。
“王安石变法”的终极目标——富国强兵是他继承法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他在嘉佑四年所写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及的:“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实际上就在指明,因为国不富而兵不强而导致了许多严重后果,提出了富国强兵的主张。
在《熙宁奏对日录》中,他既曾记有宋神宗所说的“陛下看商鞅所以精耕战之法,只司马迁所记数行具足”;而在另一次与宋神宗谈话时,他更对吴起在楚国主持变法时“务在富国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的做法大加赞扬。
可见,商鞅、吴起那些法家人物,乃是王安石在变法革新时所要取作的榜样。
王安石还主张加强政府权力、抑制豪强兼并。
在著名的《兼并诗》中,他认为,古代国家的财政经济措施,都是“人主擅(shàn)操柄,如天持斗魁。
赋予皆自我,兼并乃兼回”。
他主张对官绅豪强大地主和豪商富贾所享已久的特权给予一些限制和裁减,使得地主阶级中下层的人和自耕农免于经常受到兼并之害,随时因被蚕食鲸吞而破产流亡,并且把豪强所具有的操纵物价,垄断居奇等权利一并收夺,归北宋政府所掌握。
这也是王安石法家思想的体现。
同时,尽管后来的理学家贬斥王安石的学术思想“于学不正”、“杂揉佛道”或“学本出于刑名度数”,我们也应当看到,王安石生活在北宋时代,儒学占据政治思想的统治地位已有千年,成为官方法定的政治意识形态。
因此,在进士出身、官拜宰相的王安石身上就不可避免地烙上了儒学的印记。
在关于政府理财的问题上,他提出“盖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的命题。
意思是,只有君主、政府手中有钱有物,才能够把天下人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才能够稳定社会,这种观点显然是受了《易传》的影响。
在为新法辩护时,他以儒者自居,在《答司马谏jiàn议书》中,王安石指出:“盖儒者所重,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举先王之政,以兴除利弊,不为生事。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辟邪说,难任人,不为拒谏。
”他还说:“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
他在《论五事札》中说:“免役之法出于《周礼》”。
显然,不同于传统儒学的重义轻利,王安石主张义、利统一的理财观,是对儒学思想的一种批判式继承和发展。
总之,王安石的“荆公新学”在总体上是一种兼收并蓄的综合学派,王安石的财政思想渊源亦是如此。
二、王安石财政思想的内容及其实践(一)“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王安石认为,财政出现困难的原因,不仅是“费出之无节”,更重要的是“失所以生财之道也”。
因此,他提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观点,这也是他进行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
王安石的这一指导思想包括生财、聚则和用财三重涵义。
最重要的是生财思想,亦即通过合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来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财富,在此基础上改善财政状况、增加财政收入。
(二)摧抑兼并,均济贫弱王安石认为理财的途径首先要要抑制兼并,加强中央集权,利用国家机器来保护财源和增加财政收入。
正如他在《临川集》中所言“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用可足,而民财不匮kuìguì”。
他又说:“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
夫以义理天下之财,则转输劳逸不可以不均,用途之多寡不可以不通,货贿之有无不可以不制,而轻重敛散之权不可以无术”。
这种思想在变法中表现得很突出,如“青苗法”的实施,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农民因还不起高利贷而破产的命运,从而对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有所抑制;“方田均税法”和“徭役法”的实施,废除了统治阶级的部分特权,从而增加了财政收入。
(三)控制财政支出苏洵在《辩奸论》中记录了王安石和司马光在宋神宗面前就理财问题的一次辩论,王安石认为,不用增加赋税,也可以增加财政收入。
因为减少了财政支出,就等于增加了财政收入。
王安石认为控制财政支出的方式一是通过编制预算,依照预算的执行来节制支出;二是裁减冗员、冗兵,节约各种费用。
新法中的“均输法”就体现了这种思想。
它的基本原则是“徙xǐ贵就贱,用近易远”。
意思是能用贱的商品代替贵的商品,就不用贵的;近处有的商品,就不要舍近求远,以便节约购货价款和运输费用。
又如“将兵法”采取精简军队、强化训练等措施,在节约大量军费的情况下,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保甲法”和“保马法”更是在不用或少用政府开支的情况下,维护了社会安定,保障了军队的兵员和马匹。
(四)发展商业,促进流通王安石提出通过促进商品流通,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他认为“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国家专营的榷法不宜过多,而应促进商品的自由流通。
只有商品流通的渠道顺畅之后,国家税收才会增加。
王安石的这一思想由于当时具体条件的限制,未能形成具体的改革方案,但在茶法、盐法、酒法中还是有所体现。
例如对于茶法,他主张“国家罢榷茶之法,而使民得自贩,于方今实为便,于古义实为对工商实行较为放任的政策,以促进商品流通,并非不加管理,任其扩张,王安石强调要用法律手段加以管理和干预,控制其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他说“盖制商贾者恶其盛,盛则人去本者众,又恶其衰,衰则货不通。
”为了做到在商业繁荣时,不要影响到农业生产,当商业发展缓慢时,也不至于影响商品正常流通,国家应该因时制宜地采取促进和限制两种手段,使商业适度发展。
在王安石推行的新法中,均输法和市易法就是国家抑制豪商巨贾操纵物资、物价的专门法规。
(五)“治天下之财莫如法”王安石重视法治,认为国家是否富强,天下是否安宁,在于有没有法度,以及法度的善与否。
在他看来,“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
”“治天之下财者莫如法”。
想要实现天下大治,“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护”。
主张废除旧法、弊法,创立新法、善法。
“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善法的标准就是要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理财。
从立法入手,通过完善理财之法及各项法制,实现富国强兵,是王安石财政思想的一大特色。
三、有关王安石财政思想的争论近代学者对王安石财政思想研究较早且影响较大的当首推梁启超。
其时,西方的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开始传入中国,梁启超运用了西方的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重新评价王安石及其变法,并将各项新法归纳为民政、财政、军政、教育、选举等类,皆具有开创之功。
梁启超喜欢将王安石的财政思想与西方的经济思想进行比较,认为两者之间很接近,他在引用王安石的《与马运判书》评价其财政思想时就说:“呜呼!此其言何其与今世经济学、财政学原理相吻合甚耶?”在关于青苗法和市易法的论述中,梁启超直接用西方经济学理论来评价王安石的财政思想,其观点虽然有牵强附会的地方,但是必须承认,他的见解是相当深刻的,抓住了王安石财政思想中以国家权力强制干预经济的核心内容。
同时,他认为王安石反对官办商业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张自由竞争,这是时代潮流和个人信仰在他的王安石思想研究中的体现。
民国时期,对于王安石财政思想的研究存在两种主要的诠释模式,一种是梁启超以来的以传统价值标准和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为框架来评析,另一种则是以新兴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来评析。
前者的代表人物有柯昌颐、熊公哲、钱穆等人。
熊公哲在其1937年出版的《王安石政略》一书中在评价青苗法和市易法时说道:“其与夫近世‘社会主义’所谓‘企业国营’者用意颇同,虽其用心不免太过干涉过甚,而固未尝或越乎‘权制兼并’‘均济贫乏’之本意也。
”显然,与梁启超赞成类似现代银行的青苗法而反对国家垄断商业的市易法不同,熊公哲赞成国家垄断商业的市易法。
钱穆的《国史大纲》于1940年出版。
该书的第六编第三十二章《士大夫的自觉与政治革新运动》之三《熙宁新法》及第三十三章之一《熙宁新党与南人》专论王安石及其变法。
对于王安石的财政思想,该书批评颇多。
认为王安石的某些开源政策,近乎于政府敛财。
后者以吕振羽为代表,他在1948年完成的《简明中国通史》中,认为王安石的新政目的在于缓和农民和地主的阶级矛盾,适应中间阶层的要求,特别符合中小地主的经济利益,也反映了自由商人和手工业者的一些要求,同时在于发展生产,整理国家财政收入。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理论界大多数研究者对王安石变法和王安石财政思想持肯定态度。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对于王安石变法和王安石财政思想的评价却发生了分化,肯定和否定两种价值判断并立。
一些研究王安石的老一辈学者,如邓广铭、漆侠、谷霁光等先生对王安石的财政思想继续持肯定态度,认为王安石已经“从解决国家财政问题而深入到经济领域进行改革,不单单限于解决财政困难了”。
[13]在否定派中,1980年,王曾瑜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了《王安石变法简论》一文,开了改革开放以来否定王安石变法和王安石财政思想思潮的源头。
他认为,王安石的财政思想和做法只是通过搜刮民众来富国,并没有起到发展生产、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专门研究宋代经济史的学者汪圣铎认为,王安石的财政思想和新法实践是不一致的,王安石的新法加剧了对民众的掠夺。
改革开放以来对于王安石的财政思想的争论,实际上是社会上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式和路径、改革中的政府角色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和讨论的反映和折射。
四、王安石财政思想的现代价值历史上对于王安石的财政思想,可谓毁誉参半。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市场逐渐成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的今天,我们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正唯物主义的指导下,运用现代财政学的观点,对近千年前的王安石财政思想进行重新梳理和评估,仍能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从大的方面来讲,包括:(一)关于政府财政职能的问题王安石的财政思想里有与市场经济相吻合的合理因素,但是他生活在一个皇权社会里,他的服务对象是皇帝。
他的财政思想的主要归宿还是增加封建王朝的财政收入,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