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简答题

合集下载

免疫学简答题

免疫学简答题

问答题。

1. 免疫系统组成与功能。

免疫系统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包括:(1)免疫器官:由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和黏膜免疫系统)组成;(2)免疫细胞:主要有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3)免疫分子:如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可发挥三种功能:(1)免疫防御:即抗感染免疫,机体针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免疫清除作用,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2)免疫自稳: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体细胞,对自身成分处于耐受,以维系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3)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畸形和突变细胞的功能。

在某些情况下,免疫过强或低下也能产生对机体有害的结果,如引发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肿瘤、病毒持续感染等。

2.简述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提呈过程。

答:完整的内源性抗原在胞浆中,在LMP的作用下降解成多肽片段,然后多肽片段经TAP1/TAP2选择,转运到内质网,在内质网中与MHC Ⅰ类分子双向选择结合成最高亲和力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该复合物由高尔基体转运到细胞表面,供CD8+ T 细胞识别。

3.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1)IgV区的功能主要是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

(2)IgC区的功能a.激活补体;b.细胞亲嗜性:调理作用(IgG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通过Ig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颗粒抗原的吞噬;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IgG与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结合,通过IgFc 段与具有胞毒作用的效应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从而触发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称为ADCC);介导I II III型超敏反应。

(3)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IgG:是抗感染的主要抗体;是唯一能通过胎盘屏障的抗体,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可与吞噬细胞和NK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作用和ADCC效应;(2)IgM: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激活补体能力最强;是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3)IgA:分泌型IgA(SIgA)为二聚体,主要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和乳汁中,在黏膜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4)IgD:是B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标志;(5)IgE: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具有很强的亲细胞性,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具有高度亲和力,可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简答题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简答题

1.简述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概念及作用。

答:固有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时就具有的天然免疫,通过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非特异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在感染早期,产生一定的免疫应答,包括皮肤、黏膜物理屏障作用以及局部细胞分泌杀菌物质的化学效应,有非特异性效应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进行杀伤,及血液和体液中效应分子的生物学作用。

适应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受到外来异物刺激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免疫,针对某一特定的异物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作用:经识别抗原成分后开始分化增殖的T、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经一段时间后生成效应细胞,杀伤清除病原体,起主导作用。

2.简述免疫系统具有双重功能(防卫、致病)的理论基础。

答:免疫系统通过对“自己”或“非己”抗原性异物的识别和应答,来维持自身稳定和平衡。

免疫系统在免疫功能正常条件下,对非己抗原产生排异效应,对自身抗原成分产生不应答状态,对机体正常运行具有一定的防卫作用;但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免疫应答可造成机体组织损伤,例如免疫应答反应水平过高或过低,或者对自身组织细胞产生免疫应答,调节功能发生紊乱,这就导致免疫性相关疾病的发生。

3.简述B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答:BCR(B细胞抗原受体)是通过其V区抗原结合部位来识别抗原的,BCR的V区,尤其是V区的CDR1、CDR2和CDR3氨基酸序列的多样性,决定了对抗原识别的多样性。

造成BCR多样性的机制主要有1)组合造成的多样性:编码BCR重链V区的基因有V、D、J三种,编码轻链V区的有V和J两种,而且每一基因又是由很多的基因片段组成。

这样,重链基因的组合和重链基因与轻链基因的组合将产生众多不同特异性的BCR。

2)连接造成的多样性:编码CDR3的基因位于轻链V、J或重链V、D、J片段的连接处,两个基因片段的连接可丢失或加入数个核苷酸,从而增加了CDR3的多样性。

3)体细胞高度突变造成的多样性:在BCR各基因片段重排完成后,其V区基因也可发生突变,而且突变频率较高,因而增加其多样性。

免疫简答题考试题及答案

免疫简答题考试题及答案

免疫简答题考试题及答案
1. 什么是免疫应答?请简述其基本过程。

答案: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对抗原刺激产生的一系列防御反应。

基本过
程包括识别阶段,即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捕获并呈递给T细胞;激活
阶段,T细胞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效应阶段,抗体与抗原结合,清除病原体;以及记忆阶段,形成记忆细胞,对再次入侵的相同病原体产
生快速反应。

2. 描述抗体的基本结构。

答案:抗体是由B细胞分化而来的浆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其基本
结构由两对轻链和重链组成,每条链由一个可变区和一个恒定区构成。

可变区负责识别和结合抗原,而恒定区则参与抗体的效应功能,如激
活补体系统或介导细胞吞噬。

3. 简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主要区别。

答案:细胞免疫主要依赖T细胞对抗原的直接识别和攻击,包括细胞
毒性T细胞直接杀死被感染细胞和辅助T细胞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

体液免疫则主要通过B细胞产生的抗体来中和病原体或标记病原体以
便其他免疫细胞清除,不涉及细胞直接攻击。

4. 什么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其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是
什么?
答案: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一组编码细胞表面分子的基因,这些分子能够将抗原肽段呈递给T细胞。

在免疫应答中,MHC分子将抗原肽段呈递给T细胞,激活T细胞的免疫反应,从而启动特异性免疫
应答。

5. 描述免疫耐受的概念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答案: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对特定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的状态。

在临床上,免疫耐受的概念被用于器官移植,通过药物或其他手段抑制受体对移植器官的免疫排斥反应,以提高移植成功率和延长移植器官的存活时间。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

1.简述固有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旳概念和特性。

根据作用方式及其特点旳不同,机体存在两类免疫:1) 先天性免疫或固有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是就具有旳天然免疫,可通过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旳重要针对入侵病原体旳天然防御功能。

其重要特性是反映迅速,针对外来异物旳范畴较广,不针对某个特定异物抗原,也称非特异性免疫。

2)适应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接触到生活环境中旳多种异物抗原,并在不断刺激中逐渐建立起来旳后天免疫,也称获得性免疫。

其重要特性是针对某个特定旳异物抗原而产生免疫应答,开始旳应答过程比较缓慢,一旦建立清除该抗原旳效率很高,特异性很强,也称特异性免疫2.试述Ig旳生物学功能。

1)特异性结合抗原:抗体旳CDR(HVR)能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

Ig与抗原结合,可产生中和效应,并激发体液免疫应答,还也进行抗原抗体检测。

2)激活补体:IgG1、IgG2、IgG3、IgM可通过典型途径激活补体,凝聚旳IgA、IgG4和IgE可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

3)通过与细胞Fc受体结合发挥生物效应:①调理作用:IgG旳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旳FcγR结合,增进吞噬细胞吞噬作用。

②ADCC作用:抗体依赖旳细胞介导旳细胞毒作用,IgG与靶抗原结合后,其Fc段可与NK、Mφ旳F cγR结合,直接杀伤靶细胞。

③IgE介导Ⅰ型超敏反映。

4)通过胎盘与黏膜:IgG 能借助Fc段选择性与胎盘微血管内皮细胞结合,积极穿过胎盘。

SIgA 可经黏膜上皮细胞进入消化道及呼吸道发挥局部免疫作用。

5.简述补体旳生物学功能。

1)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旳细胞毒作用。

2)调理作用:C3b(或C4b、iC3b)一端附着于细菌或其他颗粒表面,另一端与吞噬细胞表面CR1(或CR3、CR4)结合,增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

3)免疫粘附: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产生旳C3b一端与IC结合,另一端与体现于数量巨大旳红细胞、血小板表面旳相应受体CR1结合(粘附),通过运送转移给肝脾,被其中巨噬细胞等吞噬而清除免疫复合物(IC),以维护内环境稳定。

免疫学简答题

免疫学简答题

免疫学简答题1. 什么是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人体的一种重要防御机制,能够识别和抵抗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以保护身体免受感染和疾病的侵害。

2. 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哪些?免疫系统主要由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它们扮演着免疫应答的关键角色。

免疫分子包括抗体、细胞因子等,它们在免疫反应中起着信号传导和调节的作用。

3. 什么是免疫应答?免疫应答是免疫系统对外来物质的特异性反应。

当病原体侵入体内时,免疫系统会识别并启动一系列的免疫应答过程,包括识别、抗原递呈、淋巴细胞激活、抗体产生等,以消灭病原体并防止其再次感染。

4. 免疫系统是如何识别病原体的?免疫系统通过识别病原体表面的特定分子结构,称为抗原,来识别病原体。

抗原可以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或脂质等。

免疫系统中的特定受体,如抗体和T细胞受体,能够与抗原结合,并触发免疫应答。

5. 免疫系统的记忆作用是什么意思?免疫系统的记忆作用是指在初次接触某种抗原后,免疫系统可以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并留下一部分免疫细胞,称为记忆细胞。

当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能够快速而有效地启动免疫应答,以防止病原体的再次感染。

6. 免疫系统的失调会导致哪些疾病?免疫系统的失调可能导致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和过敏等疾病。

免疫缺陷病是指免疫系统功能受损,导致机体易受感染;自身免疫病是指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导致炎症和损伤;过敏是指免疫系统对无害物质过度反应,引发过敏反应。

以上就是关于免疫学的简答题的回答。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重要防御机制,它的研究对于理解疾病的发生、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超级版)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超级版)

问答题
1.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2.简述抗原的基本特性和特异性。

3.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及生物学作用。

4.简述免疫球蛋白功能区的功能。

5.举例说明调理作用、ADCC效应。

6.补体有哪几条激活途径?其形成的末端效应如何?
7.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有何异同点?
8.简述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9.简述细胞因子的种类及其主要作用。

10.简述细胞因子的分泌特点。

11.简述HLA分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12.简述MHCⅠ类和MHCⅡ类分子在提呈抗原中有何不同。

13.简述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过程。

14.T细胞识别抗原的特点如何?
15.简述Tc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及其特点。

16.试比较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的特点。

17.简述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以及主要特点。

18.简述Ⅱ型超敏反应中导致靶细胞溶解的机制。

19.简述Ⅳ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及临床常见疾病。

20.简述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及外界影响因素。

21.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特点如何?
22.人工免疫的目的是什么?常用的生物制剂有哪些?。

免疫学检验试题及答案

免疫学检验试题及答案

免疫学检验试题及答案试题一:简答题1. 请简述免疫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 免疫反应有哪些类型?请分别阐述它们的特点。

3. 免疫学检验的主要方法有哪些?请列举并简要介绍其中两种方法。

4. 什么是自身免疫病?请举例说明自身免疫病的机制和临床表现。

答案:1. 免疫学的研究对象是免疫系统及其功能,研究内容包括免疫系统的解剖结构、功能特性、发育过程、免疫应答机制以及与机体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等。

2. 免疫反应的类型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是指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具有细胞毒性作用的免疫反应,特点是能针对体内的寄生物,如病毒感染和肿瘤细胞,而体液免疫则是由溶解在体液中的抗体介导的,特点是对抗体与抗原间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体液免疫主要针对在体外的寄生物,如细菌和毒素等。

3. 免疫学检验的主要方法包括免疫沉淀、免疫层析、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流式细胞仪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等。

其中,免疫沉淀是利用抗体与抗原间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通过沉淀和离心分离出目标物质;ELISA是一种常用的定量检测方法,通过酶标法测定特定抗原或抗体的含量。

4. 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攻击和损伤自身正常组织和器官的疾病。

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病,其机制是由于自身抗体的异常产生和功能异常,导致免疫系统攻击机体细胞和组织,临床表现多样化,包括皮肤狼疮性疱疹、关节炎、肾炎等。

试题二:案例分析题某医院收治了一名患者,主要症状为关节疼痛和水肿,伴有疲乏无力感,体检发现双下肢水肿,血压轻度升高,肾功能异常。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医生怀疑该患者可能患有免疫相关性疾病,请回答以下问题:1. 你认为该患者可能患有哪些免疫相关性疾病?请列举至少两种,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2. 请提出一个合适的实验室检查项目,以进一步明确该患者的诊断。

3. 在进行免疫学检验时,你认为哪些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答案:1. 该患者可能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或类风湿性关节炎(RA)。

免疫学 简答题

免疫学 简答题

第一章免疫学简介1.简述T及B淋巴细胞执行特异性免疫的原理。

T细胞和B细胞执行特异性免疫,首先需要被抗原性物质活化,而不同的抗原性物质如病原体成分具有不同的抗原性。

一个T或B细胞只表达一种TCR或BCR,只能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一种Ag分子,所以,T及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具有严格的特异性,而在T及B细胞的整个群体中,则能识别各种各样的抗原分子。

由于T及B细胞识别抗原的特异性,决定其执行的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2.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方式及作用。

全身的淋巴细胞与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不断进行动态更换。

淋巴细胞经淋巴循环及血液循环,运行并分布于全身各处淋巴器官及淋巴组织中,经淋巴循环,经胸导管进入上腔静脉,再进入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中的淋巴细胞及各类免疫细胞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过高壁内皮细胞进入淋巴循环。

从而达到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的互相沟通。

淋巴细胞的再循环,使淋巴细胞能在体内各淋巴组织及器官处合理分布,能动员淋巴细胞至病原体侵入处,并将抗原活化的淋巴细胞引流入局部淋巴组织及器官,各类免疫细胞在此协同作用,发挥免疫效应。

3.简述三类免疫性疾病。

三大类免疫性疾病即超敏反应性疾病,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病。

超敏反应性疾病:由抗原特异应答的T及B细胞激发的过高的免疫反应过程而导致的疾病。

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

前者由抗体介导,发作快;后者由细胞介导,发作慢。

免疫缺陷病:免疫系统的先天性遗传缺陷或后天因素所致缺陷,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或缺失,易发生严重感染和肿瘤。

自身免疫病:正常情况下,对自身抗原应答的T及B细胞不活化。

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些自身应答T及B细胞被活化,导致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性疾病。

·思考题:你如何理解免疫系统的双重性功能(防御、致病)。

第二章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展望1.简述Burnet克隆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该学说认为:免疫细胞是随机形成的多样性的细胞克隆,每一克隆的细胞表达同一特异性的受体。

当受抗原刺激,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识别并结合抗原,导致细胞进行克隆增殖,并产生后代细胞,合成大量相同的抗体。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试题及答案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试题及答案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试题及答案XXX1、补体的生物学作用:答:1.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2调理吞噬作用;3.免疫粘附作用;4.炎症介质作用,如激肽样作用、过敏毒素作用、趋化作用。

2、细胞因子的共同特征:答:1细胞因子的产生具有多源性;2细胞因子的产生具有多向性;3多以旁分泌和(或)自分泌形式在局部发挥作用;4通常为低相对分子质量的分泌性糖蛋白;5通常以非特异性方式发挥作用;6细胞因子作用具有高效性;7细胞因子作用具有重叠性;8细胞因子作用具有多效性;9细胞因子作用具有网络性。

3、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主要特点答: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细胞组成黏膜和上皮细胞、吞噬细胞、NK细胞T细胞、B细胞、抗原递呈细胞NK1.1*T细胞、B1-B细胞作用时相即刻-96小时内96小时后作用特点非特异作用,抗原识别谱较广;不经克隆特异性作用,抗原识别专一;经细胞。

扩增和分化,即可发挥免疫效应克隆扩增发挥免疫效应和分化成为效应作用时间间无免疫记忆,作用时间短有免疫记忆,作用时间长5、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答: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一)异物性:1.异种物质:如细菌、病毒、异种血清等。

2.同种异体物质:如血型抗原、构造相容性抗原等。

3.自身物质。

(二)理化特性:1.大分子;2.复杂的化学组成与结构;3.物理状态;4.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三)免疫途径和机体应答性:具有异物性和复杂结构的大分子物质是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主要条件。

但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不同,产生的免疫效果也不同。

人工免疫时,多数抗原需经皮内、皮下或肌肉注射、喷雾等方式进入机体,才能取得良好免疫效果。

6、简述T细胞亚群分类及其功能。

答:(1)Th1细胞为CD4阳性细胞,其主要功能有分泌IL-2(白细胞介素2)、XXX-γ(γ干扰素)和TNF-β(β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参与调节细胞免疫,引起炎症反应和迟发型超敏反应。

(2)Th2细胞也是CD4阳性细胞,其主要功能是通过火泌IL-4、6、10等细胞因1子,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

简答题-nokoslim1.免疫功能的生理病理表现:(1)免疫防御:异常增高-超敏反应,缺失-免疫缺陷或病原体高度易感。

(2)免疫监视:失调-引发肿瘤或病毒持续性感染。

(3)免疫自稳:失调-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超敏反应。

2.TD-Ag和TI-Ag的区别:3.为什么说动物的免疫血清对人来说既是抗原又是抗体?其可作为抗体与相应的外毒素特异性结合,具有防止疾病的作用;但其作为异种蛋白可能诱发机体产生超敏反应。

4.Ig各功能区的主要作用:(1)VH和VL中的HVR(CDR)是能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的区域;(2)CH和CL具有Ig同种异型遗传标志;(3)IgG的CH2可介导其通过胎盘;(4)IgG的CH2和IgM的CH3具有C1q结合位点,参与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5)IgG的CH3和IgE的CH2/CH3能与多种免疫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介导免疫细胞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6)恒定区C:激活补体系统、调理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介导I型超敏反应、穿过胎盘屏障和粘膜。

(7)超变区V:特异性结合抗原,中和外毒素,阻断病原入侵。

5.简述5类Ig的特点:(1)IgG:血清和细胞外液中含量最高,分布最广,机体抗感染的主力军;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2)IgM:分子量最大,种系发生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抗感染的先头部队;初次免疫应答最早产生的抗体;脐带IgM含量升高,提示胎儿宫内感染。

(3)IgA:婴儿可以从母体获得SIgA,边防军;参与粘膜局部免疫。

(4)IgD:膜结合型IgD是B细胞发育分化的标志。

(5)IgE:正常人血清含量最低的抗体,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6.比较3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差异7.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1)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2)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3)调理作用(4)炎症介质作用(5)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8.细胞因子的分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

免疫学简答题

免疫学简答题

1、免疫:指机体识别自身和非自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抗原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2、免疫的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
力是生来就有的。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途径有:皮肤、粘膜的物理性阻挡作用;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作用;自然杀伤细胞对已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5、特异性免疫应答:又称适应性免疫应答,指机体对非己的抗原物质发生应答的能力是后天形成的。

当机体与外来抗原物质接触之后才能获得,也称获得免疫性。

执行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是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6、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特异性、适应性、识别自己和非己、记忆性、自身调节特性。

免疫学简答题

免疫学简答题

免疫学简答题1、细胞决定簇和B细胞决定粗的区别?答:①T细胞决定簇为顺序决定簇,而B细胞决定簇为构象决定簇或顺序决定簇;②T细胞决定簇多位于抗原分子内部,而B细胞决定簇通常存在于天然抗原分子表面;③T细胞决定簇必须由抗原提呈细胞(APC)将抗原加工处理,微笑分子多肽,并与MHC分子结合后,才能被TCR识别,而B细胞决定簇可直接被B细胞识别。

2、Ig抗体有哪些功能区及各功能区的功能?答:⑴ V H和V L:结合抗原的部位;⑵ C H1C L:遗传标志所在;⑶ C H2(IgG)或C H3(IgM):有补体C1q结合位点,可启动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⑷ C H3(IgG、IgA)或C H4(IgE):与细胞表面Ig 的Fc受体结合。

3、简述抗体的生物学活性?答:⑴特异性结合抗原;⑵激活补体;⑶结合F C受体;⑷结合细菌蛋白;⑸穿过胎盘和粘4、简述补体的生物学功能?答:⑴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作用;⑵调理和免疫粘附作用;⑶炎症介质作用;⑷清除免疫复合物作用;⑸免疫调节作用5、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各自的激活物,C3和C5转化酶是什么?答:经典激活途径 MBL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激活物质抗原抗体复合物 MBL(甘露聚糖结合细菌脂多糖,酵凝集素)C反应蛋白母多糖,凝聚的IgG4、IgAC3转化酶 C4b2b C4b2b C3bBb C3bBbPC5转化酶 C4b2b3b C4b2b3b C3bnBb C3bnBbp作用参与特异性体液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免疫的效应阶段感染早期即发挥作用感染早期即发挥作用6、细胞因子生物学作用?答:⑴介导炎症反应;⑵抗病毒作用;⑶调节免疫应答;⑷促进造血功能;⑸参与全身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控7、HLA-Ⅰ类分子,HLA-Ⅱ类分子的分布和功能?答:一、HLA-Ⅰ类分子:㈠分子结构:⒈肽结合区;⒉免疫球蛋白样区;⒊跨膜区和胞质区;㈡分布:HLA-Ⅰ类分子广泛存在于人体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及其他组织中的有核细胞的细胞膜;㈢功能:⒈结合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⒉限制T c细胞的杀伤功能;⒊引起移植排斥反应;⒋参与T细胞的分化成熟二、HLA-Ⅱ类分子:㈠分子结构:⒈肽结合区⒉免疫球蛋白样区;⒊跨膜区和胞质区;㈡分布:主要分布在抗原提呈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细胞,B淋巴细胞)和活化的T 细胞表面;㈢功能:⒈结合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⒉限制CD4+T细胞的功能;⒊引起移植排斥反应;⒋参与T细胞的分化成熟8、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答:特异性;比例性;可逆性9、试述补体结合试验(CFT)系统组成,结果判断?答:CFT包括反应系统、补体系统、指示系统结果:当抗原抗体特异性相结合时,固着补体使后加入的指示系统不溶血,呈阳性,当抗原抗体不对应,无特异性结合,补体呈游离状态,而与后加入的指示系统结合发生溶血,呈阴性10、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EIHCT)包括哪些?答:EIHCT包括酶标记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非标记抗体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酶标记免疫电镜技术11、补体结合试验(CFT)原理?答:是根据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可激活补体,固着补体的特性用一定量的补体和致敏RBC 来检查抗原抗体间有无特异性结合的一类试验,CFT包括试验系统和指示系统,有五种成分参与反应,包括抗体、抗原、补体、RBC和溶血素12、三大经典标记免疫技术?答:酶联免疫技术荧光免疫技术放射免疫技术13、酶免疫吸附实验(ELISA)常用的酶及标记抗体方法?答:酶: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法:改良过碘酸钠标记法14、双抗体夹心法的原理及钩状效应的原理和处理?答:原理:将已知抗体包括固相载体、待检标本中的相应抗原与固相表面的抗体结合,洗涤去除未结合成分,然后再与抗原特异的酶标抗体结合,形成故乡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根据加底物后的显色程度确定待检抗原含量钩状效应:当待测抗原浓度过高时,过量的抗原分别同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结合而抑制夹心复合物的形成,此现象称钩状效应处理:严重时可出现假阴性结果,必要时可将待测标本经过适当的稀释后重复测定15、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类答:(主要根据发光剂不同分类)化学发光酶免疫测定(CLEIA);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ECLIA);化学发光免疫测定(CLIA)16、常用化学发光剂分哪三种?答:荧光素生物发光剂化学发光剂17、电化学发光剂及电子供体各是什么?答:电化学发光剂:三联吡啶钉【Ru(bpy)3】2+;电子供体:三丙胺(TPA)18、金免疫测定技术分类?答: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斑点金免疫层析试验19、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有?答:淋巴细胞单核细胞20、Ficoll分层液分层情况?答:从上到下,稀释血浆,单个核细胞、粒细胞、RBC21、镧系稀土元素有什么特点?答:①此熬合物具有较大萤光寿命,利用时间分辨萤光分析仪延缓测量时间,可排除标本中,非特异性荧光的干扰,所得信号完全是稀土元素螯合物发射的,特异光②另一特点是激发光与荧光的波长,差别显著,其波长转变达270nm,可有效排除激发光的干扰,测得的荧光为稀土元素螯合物发出的特异性荧光信号22、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由HLA复合体编码的抗原,具有高度的多态性,HLA分型方法:HLA血清分型法 HLA细胞分型法 HLA基因分型技术23、放射免疫分析(RIA)和免疫放射分析(IRMA)原理区别?答:RIA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放射免疫技术,是用一定量的放射标记抗原和待测抗原竞争与定量抗体反应,求出带侧抗原含量。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

一.何谓免疫?有何功能?免疫功能异常时有何表现免疫: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而对非己抗原性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

(1).免疫防御。

过低或缺失——免疫缺陷病。

如果免疫应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可导致机体的组织损伤或功能异常,引发超敏反应(2).免疫监视。

免疫监视功能失调,可引发肿瘤或持续性病毒感染(3).免疫自稳。

若免疫自稳功能失调可引发自身免疫病。

二.中枢免疫器官和周围免疫器官各包括哪些?各有何功能?(1).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和骨髓。

骨髓的功能:是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育的场所; 是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主要部位。

胸腺的功能:是T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 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2)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淋巴结与脾脏的功能: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 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滤过清除病原体等有害物质。

其中淋巴结还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三..简述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抗原分为哪些种类?(1).异种抗原(2).同种异型抗原(3)自身抗原(4)异嗜性抗原四.何谓佐剂?试述佐剂的作用机制。

佐剂:是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后,能够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性免疫增强物质。

作用机制:(1)改变抗原物理性状,延长抗原在体内的停留时间,或使可溶性抗原转变成颗粒性抗原,从而有助于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摄取。

(2)诱导产生炎症反应,吸引APC到达炎症部位并使之活化,从而更为有效地加工处理和提呈抗原。

(3)诱导产生不同类型的细胞因子影响T细胞亚群分化和免疫应答的类型。

五.免疫球蛋白有几类?各有何作用。

IgG IgM IgD IgA IgE六.试述抗体的生物学作用。

(1)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2)调理作用和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3)激活补体(4)介导I型超敏反应(5)穿过胎盘屏障和黏膜七.补体的激活途径有哪些?补体的生物学作用有哪些?说明补体在超敏反应中的作用。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超级版)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超级版)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超级版)
问答题
1.简要描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描述抗原的基本特征和特异性。

3.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及生物学作用。

4.简述免疫球蛋白功能区的功能。

5.举
例说明调理作用、adcc效应。

6.补体的激活途径是什么?最终的效果是什么?
7.补体激活的三种途径有什么相似之
处和不同之处?8.简要描述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9.简述细胞因子的种类及其主要作用。

10.简述细胞因子的分泌特点。

11.简要描述HLA分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12.简述mhcⅰ类和mhcⅱ类分子在提呈抗原中有何不同。

13.简述t细胞介导的细胞
免疫应答过程。

14.t细胞识别抗原的特点如何?
15.简述TC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和特点。

16.试着比较第一反应和第二反应的特点。

17.简述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以及主要特点。

18.简述ⅱ型超敏反应中导致靶细胞
溶解的机制。

19.简述ⅳ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及临床常见疾病。

20.简述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及外界影响因素。

21.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特点如何?
22.人工免疫的目的是什么?常用的生物制剂是什么?。

免疫学简答题

免疫学简答题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简述胸腺微环境的组成及其作用。

胸腺微环境主要由胸腺基质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和胸腺肽类分子以及细胞外基质组成。

胸腺基质细胞以胸腺上皮细胞为主,还包括MФ、DC和成纤维细胞等,这些细胞以两种方式参与胸腺细胞的分化:①分泌SCF、IL-1、IL-2和趋化因子等多种细胞因子,调节胸腺细胞的发育和细胞间相互作用;分泌胸腺素、胸腺九肽、胸腺生成素等多种胸腺肽类分子,促进胸腺细胞增殖、分化和发育。

②细胞-细胞间相互接触:胸腺上皮细胞与胸腺细胞间可通过细胞表面黏附分子及其配体、细胞因子及其受体、辅助受体及其配体、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与TCR的相互作用等,诱导和促进胸腺细胞的分化、发育和成熟。

细胞外基质也是胸腺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多种胶原、网状纤维蛋白、葡萄糖胺聚糖等。

它们可促进上皮细胞与胸腺细胞接触,并促进胸腺细胞在胸腺内移行和成熟。

2.简述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其在免疫中的主要作用。

免疫器官按其发生和功能不同,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二者通过血液循环及淋巴循环互相联系。

中枢免疫器官发生较早,由骨髓和胸腺组成,多能造血干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发育为成熟免疫细胞后,通过血液循环输送至外周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发生相对较晚,由淋巴结、脾脏及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组成,成熟免疫细胞在这些部位定居,并在接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免疫应答。

其中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进出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构成免疫系统的完整网络。

通过血液、淋巴和血液-淋巴循环网络,可使固有免疫细胞聚集到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存在的部位,发挥抗感染免疫作用。

也可使迁移到该部位的抗原提呈细胞在摄取加工抗原性异物后,进入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产生免疫效应。

3.简述淋巴细胞再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淋巴细胞再循环生物学意义如下:淋巴细胞再循环的生物学意义在于:①通过淋巴细胞再循环,使体内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分布更趋合理。

免疫学简答题

免疫学简答题

1、试述内、外源性抗原的呈递过程。

(1)外源性抗原的呈递过程:第一,外源性Ag被APC摄入(吞噬、胞饮、受体介导等),外源性Ag在内体/溶酶体(低PH、各种酶及HLA-DM)中加工,产生13-18aa短肽(适合与MHCII类分子结合);第二,在内质网新合成的MHCII类与 Ii链结合在一起,它在与多肽结合前由内质网转移到内体腔;第三,在腔内Ii被解离或降解后在HLA-DM参与下,MHC II类分子与多肽结合形成稳定的抗原肽MHC II类分子复合物,通过胞吐空泡的形式转运至APC 表面递呈给CD4T细胞。

(2)内源性抗原的呈递过程:第一,内源性Ag多肽的产生:内源性抗原通常来源于胞内蛋白,核蛋白,病毒蛋白、瘤Pr等。

它们泛生物素化及在蛋白酶体中降解,产生8-12aa短肽(适合与MHC I类分子结合)。

第二,多肽的转运:TAP将内源性Ag肽从蛋白酶体向内质网转运,内质网中MHC I类分子与多肽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

第三,内源性Ag递呈,复合物以胞吐空泡的形式至靶细胞表面递呈给CD8T细胞。

2、腺微循环的组成及其作用?组成:胸腺基质细胞,局部活性物质,细胞外基质作用:(1)在胸腺细胞分化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重要的调节(2)分泌胸腺激素和细胞因子、与胸腺细胞相互接触。

3、淋巴细胞再循环的生物学意义?①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分布更合理②淋巴组织可不断从循环池中得到新的淋巴细胞补充,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③通过再循环,增加了T、B 与抗原、 APC 接触机会;④通过再循环,使机体免疫器官与组织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能使B 、T 细胞和记忆细胞很快的分布到全身的组织器官。

4、简述粘附分子的分类和主要功能?黏附分子的分类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黏蛋白样家族钙黏蛋白家族未归类的黏附分子黏附分子的功能①调节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分化②调节免疫应答③调节炎症反应④参与淋巴细胞的再循环和归巢⑤参与调节免疫细胞凋亡⑥粘附分子的其他生物学功能:参与生殖和胚胎发育、参与伤口愈合和血栓形成、影响生物活性物质的产生、参与信号转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学简答题第一章细胞的生理功能17.神经细胞第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有何变化?机制何在?细胞接受一次刺激而出现兴奋后的一个短时间内,细胞的兴奋性经历一系列有次序的化,然后才恢复正常。

依次将它分四个期: (1).绝对不应期特点:无论给予多大的刺激,都不会引起细胞再次兴奋。

(2).相对不应期特点:兴奋性低于正常,阈上刺激才可引起细胞再次兴奋。

(3).超常期特点:兴奋性超过正常水平。

阈下刺激可引起细胞再次兴奋。

(4).低常期特点:兴奋性略低于正常,阈上刺激才可引起细胞再次兴奋。

18.局部兴奋有何特点和意义?①电紧张性扩布。

②不具有“全和无”特性。

③可以总和:有空间总和和时间总和19.比较无髓神经纤维和有髓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传导的异同点?局部电流存在于无髓鞘神经细胞上的一种兴奋传递方式,指兴奋部位局部电流刺激了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使之产生AP,表现为AP沿着整个细胞膜的连续性传导跳跃式传导存在于有髓鞘的神经纤维中,髓鞘不导电,表现为兴奋在相邻的朗飞氏结处传导,所以不是连续的,而是跳跃式的,是一种进化的表现。

20.简述骨骼肌接头兴奋处兴奋传递的过程及其机制?①轴突末梢释放Ach+终板膜上受体结合Na+-K+通道开放Na+内流>K+外流终板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EPP);②EPP达到阈电位水平,引发AP。

③Ach的清除:终板膜上的胆碱酯酶,降解Ach21.简述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过程?(1)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的深处;(2)三联管结构处信息的传递;(3)肌浆网对Ca2+的释放与再聚积。

22.试述G蛋白偶联跨膜信号转导过程?23.试述动作电位在单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①细胞受到刺激(阈刺激),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通道开放,Na+迅速内流,膜去极化。

②Na+平衡电位(ENa+):AP的上升支形成:包括去极化和反极化两个过程。

(持续时间短)③Na+通道很快失活,Na+内流停止;电压门控K+通道开放,K+外流,膜复极化,形成AP的下降支。

④后电位:指在锋电位完全恢复到静息水平前,膜两侧电位所经历的微小而缓慢的电位波动,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简单概括:动作电位是Na+内流引发的24.试述经典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突触前过程:AP使轴突去极化—前膜对Ca2+通透性—Ca2+内流—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后过程: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或通道蛋白特异结合—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某些离子通道开放—突触后电位产生突触后电位25.从分子水平解释骨骼肌的收缩机制?①当肌浆中Ca2+浓度升高时,Ca2+与肌钙蛋白C亚单位结合引起肌钙蛋白构象的改变。

②引起原肌球蛋白构象发生扭转。

③消除静息时对AT与横桥结合的障碍。

④AT与横桥结合,并向M线方向扭动,把细肌丝拉向M线方向,肌小节缩短。

⑤一旦肌浆中的Ca2+浓度减少时,横桥与AT 分子解离,则出现相反的变化,肌小节恢复原状,肌肉舒张。

第二章血液16简述血浆蛋白的种类及其生理作用?(1)纤维蛋白原:肝脏合成,参与凝血和生理止血。

(2)白蛋白:肝脏合成,含量最高,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脂类物质;作为蛋白质储备。

(3)球蛋白:α、β球蛋白由肝脏合成,运输脂类,激素等;γ球蛋白,由免疫细胞产生,几乎全是抗体,参与免疫作用。

17.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各有何生理意义?晶体渗透压负责调节血细胞内外的水平衡,胶体渗透压负责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维持血量相对稳定。

18.血凝过程分为那两条途径?区别何在?(1)内源性凝血:完全依靠血浆中的凝血因子逐步激活FX而发生的凝血过程(2)外源性凝血:当组织损伤时,由血管外组织释放的组织因子(FⅢ)激活FX而发生的凝血过程19.血液有哪些基本功能?(1)营养功能(2)运输功能(3)维持内环境稳定(4)参与体液调节(5)防御和保护功能20.简述小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第一阶段,启动阶段,血管受损后,TF与FⅦ结合,在磷脂与Ca2+存在下,该复合物激活FⅨ和FⅩ,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由于组织因子抑制物(TFPI)的存在,外在途径作用短暂,形成微量的凝血酶。

第二阶段,放大阶段,凝血酶激活血小板和FⅤ、FⅧ、FⅨ和FⅩ,继续促进凝血,同时加强了内源性凝血。

21.简述血液凝固过程?第一阶段:FX激活成FXa,并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第二阶段:凝血酶原(FⅡ)激活成凝血酶(F Ⅱa)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原(FⅠ)转变成纤维蛋白,FⅠa交联形成纤维蛋白多聚体凝块,血液凝固22.红细胞生成部位、原料、成熟因素及其生成调节?生成部位:髓系干细胞原料:Pr.和铁成熟因素:VB12和叶酸生成调节:a.爆式促进因子(BPA):促进早期红系祖细胞合成DNA,使其增殖加强。

b.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进入增殖、分化期,促进Hb合成,使血液中的RBC增加。

c.雄激素、甲状腺素、生长素增强RBC生成,雌激素抑制RBC生成第三章血液循环13.心肌有哪些生理特性?与骨骼肌、内脏平滑肌相比有何差异?(一)兴奋性:有效不应期长(二)自律性(三)传导性:(1)房室延搁(2)蒲氏纤维的传导速度较快,使心室肌细胞同时收缩,增大射血压力。

(四)收缩性:(1)具有“全和无”特性(2)心肌收缩依赖外源性Ca2+(3)存在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4)不会产生强直收缩14.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有何特征?各时相产生的离子机制如何?AP:复极化过程复杂,持续时间长,用0、1、2、3、4表示AP的各个时期(1)0期:去极过程,Na+快速内流(2)1期:快速复极初期,K+外流(3)2期:平台期,Ca2+缓慢内流和K+外流达平衡引起(4)3期:快速复极末期,K+外流引起(5)4期:静息期,依靠Na泵转运Na+、K+和Na+-Ca2+交换作用使细胞恢复静息状态15.窦房结细胞4期自动除极是如何发生的?自动除极期,由Ca2+内流超过K+外流引起,当自动去极化达Ca2+内流阈电位水平(-45mv)时,形成0期去极化,如此反复,细胞不需外来刺激,可自动去极化产生AP,是其自律性的基础。

16.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腔内压力、容积、心瓣膜的开闭各有何变化?(1)心房收缩期:0.1s,心房压略高于心室压,房室瓣开启,半月瓣关闭,将血压入心室。

是心动周期的起始。

(2)心室收缩期:0.3s①等容收缩期:0.05s,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房室瓣和半月瓣都关闭,心室容积不变,压力逐渐增大②快速射血期:0.1s,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房室瓣关闭,半月瓣打开,血液快速射入主动脉,心室容积迅速下降③减慢射血期:0.15s,压力差减小,射血速度减慢,心室容积进一步缩小(最小)(3)心室舒张期:0.4s①等容舒张期:0.1s,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房室瓣和半月瓣都关闭,心室容积不变,此时心室血压下降最快②快速充盈期:0.1s,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房室瓣打开,血液由心房和大静脉快速进入心室(2/3)③减慢充盈期:0.2s,心室和心房、大静脉之间的压力差减小,血液流入速度减慢,心室容积进一步扩大。

在减慢充盈后期,心房肌开始收缩,将其中的血液压入心室,使心室的容积达到最大,下一个心动周期开始。

17.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1)心血管内有足够的血量:产生基础(2)心室射血:动力(3)外周阻力:小动脉和微动脉处的血流阻力18.压力感受性反射是如何调节血压的?有何生理意义?压力感受器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上,当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加,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血管外周阻力降低,血压下降。

减压反射意义:正常时存在,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

第四章呼吸生理9.胸内负压是如何形成的?见书118页10.试述影响肺换气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1)Pco2的影响、pH的影响:通过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两条途径,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增加。

(3)Po2的影响: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呼吸加深加快。

第五章消化与吸收8.三种肠胃激素的名称和作用?激素分泌分泌部位功能胃泌素G细胞胃窦/十二指肠胃肠运动,腺体分泌消化液胰泌素S细胞小肠上部抑制胃肠运动和胃液分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分泌胆囊收缩素I细胞小肠上部胃肠运动,腺体分泌消化液胆囊收缩9.肠期胰液分泌的调节方式?(1)神经调节传出神经是迷走N,迷走N(+),促进胰液分泌,特点:胰腺分泌含水和HCO3-少,酶多的胰液(酶样分泌)。

(2)体液调节促进激素(1)胰泌素:S细胞分泌,最强刺激因子是盐酸。

促进胰腺分泌含酶少,水及HCO3-多的胰液(水样分泌)。

(2)胆囊收缩素(CCK):I细胞分泌,促酶样分泌。

抑制激素胰膏血糖素、生长抑素、胰多肽、脑啡肽等,其中生长抑素作用最强。

反馈性调节胰蛋白酶可以反馈使胆囊收缩素释放肽失活。

10.胃酸和胃蛋白酶的生理作用?胃酸:(1)可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2)激活胃蛋白酶原,为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3)使蛋白质变性;(4)HCl进入小肠后,引起胰泌素的释放,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分泌;(5)HCl所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助于小肠对铁、钙的吸收。

胃蛋白酶:能够水解蛋白质产生胨以及少量的多肽和氨基酸,还有凝乳作用。

11.简述唾液的生理功能?(1)湿润食物,便于咀嚼(2)溶解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刺激味觉,利于吞咽(3)唾液淀粉酶分解食物中的淀粉(4)可清除口腔中的细菌和食物颗粒,清洁和保护口腔(5)中和反刍动物瘤胃发酵产生的酸(6)促进散热,调节体温12.试述消化期胃液分泌调节机制?①头期:进食动作或食物刺激头部感受器,引起胃液分泌特点:持续时间长,酸和酶的含量高,消化力强,占总量30%②胃期:进入胃的食物产生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继续引起胃液分泌特点:酸度高,酶少,占总分泌量60%③肠期:食糜进入十二指肠,由扩张及Pr消化产物对肠壁刺激,引起胃液的分泌。

特点:量很少,占分泌总量10%13.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哪些?吸收方式分别是什么?1.水的吸收:被动吸收,以渗透方式进行,2.无机盐的吸收(1)Na+和Cl-的吸收:Na+的吸收是钠泵主动转运的结果,小肠对Na+的吸收使Cl-顺着电化学梯度被吸收(2)Ca2+的吸收:主要在回肠吸收,主动吸收,可溶性的Ca2+能被吸收,维生素D、脂肪、HCl 促进其吸收。

Ca2+入血:通过钙泵和Ca2+ -Na+交换(3)铁的吸收:十二指肠和空肠。

主动吸收。

食物中的多数是高价铁,亚铁才能被吸收,维生素C将铁还原,促进铁吸收。

HCl促进铁的吸收Fe2+与转铁蛋白结合,通过受体介导的方式入胞。

3.蛋白质的吸收氨基酸:与Na+转运耦联,载体蛋白协助,继发性主动转运。

二肽和三肽:上皮细胞刷状缘上的H+-肽同相转运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