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小知识——常用的几种古代计时法复习进程

合集下载

古代四大计时方法

古代四大计时方法

古代四大计时方法一、日晷日晷是最早的计时工具之一,也是最简单的计时方法之一、它利用太阳的光线来测量时间。

日晷通过一个固定的指针或阴影的位置来确定时间。

太阳的位置对应着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

通过将一个带有刻度的托盘或块放在一个固定的角度上,可以根据太阳光线投射在托盘上的阴影来确定时间。

二、水漏水漏是一种利用水流来测量时间的设备。

它由一个容器和一个小孔组成。

容器中装有水,当水流出小孔时,时间就开始流逝。

水漏通过测量水流出容器的速度来确定时间的流逝。

通过控制容器中的水的量和小孔的大小,可以精确地测量时间。

三、烛光烛光是古代人们常用的计时方法之一、人们通过烛光燃烧的长度来确定时间的流逝。

通过将刻度放在蜡烛上,可以根据蜡烛燃烧的速度和长度来测量时间段。

四、沙漏沙漏是一种由两个玻璃容器和一个细长的颈部连接在一起的装置。

其中一个容器装满了沙子,当它把沙子倒入另一个容器时,时间就开始流逝。

沙漏通过控制沙漏两边容器的大小和颈部宽度,以及沙子的粒度和数量来测量时间。

虽然这些计时方法在现代社会已经逐渐被先进的计时设备取代,但它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它们不仅帮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还反映了人类对时间概念的认知和对时间的重视。

同时,这些计时方法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里程碑,为今天的计时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基础。

总的来说,古代四大计时方法,日晷、水漏、烛光和沙漏,代表了人类对时间的测量和计算的早期尝试。

这些方法不仅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也是文化遗产和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

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

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古代计算时间的概述时间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对于古代人们来说同样十分重要。

在没有现代科学技术支持的年代,古人通过观察天象、制定历法等方式来计算时间。

本文将从太阳、月亮、星象、水漏、沙漏等多个方面介绍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

二、根据太阳计算时间太阳作为人们最直观的天体,是古代计算时间的重要依据之一。

古人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和光照强度来判断时间的长短。

例如,白昼的长短可以通过观察太阳的高度来判断,太阳越高,白昼越长。

而夜晚则通过观察星辰的位置来估计时间。

古人还根据太阳的位置制定了八节气,用来划分一年的进程。

三、根据月亮计算时间月亮也是古代计算时间的重要依据之一。

古人通过观察月亮的形状和位置来判断时间的变化。

月亮的圆缺变化可以用来划分一个月的时间,一般以满月、新月为界。

古代人还通过观察月食、日食等天象来精确计算时间,这些观测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时间信息。

四、根据星象计算时间星象也是古代计算时间的重要依据之一。

古人通过观察星星的位置和运动来判断时间的流逝。

例如,北斗七星的位置和指向可以用来辅助导航和判断时间。

古代天文学家还记录了星体的运动规律,通过对星象的观测和计算,可以确定具体的时间点。

五、根据水漏计算时间水漏是一种古代计时工具,通过水流的流速来计算时间。

古代人用不同容量的容器来装水,通过观察水流的速度来估算时间的长短。

例如,古代的漏壶就是一种常用的水漏计时工具,通过观察漏壶中的水流变化来判断时间的过程。

六、根据沙漏计算时间沙漏是古代计时工具中常见的一种,它通过沙子从一个玻璃容器流入另一个玻璃容器的速度来计算时间。

沙漏的上下两个玻璃容器通过一个细小的孔连接,上面的玻璃容器装满沙子后,通过重力作用,沙子会逐渐流入下面的玻璃容器,通过观察沙子流入的速度可以判断时间的长短。

七、古代历法古代人为了更加准确地计算时间,制定了各种历法。

例如,中国古代的农历是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动规律制定的,将一年分为24节气和12个月。

古代记时间的方法

古代记时间的方法

古代记时间的方法
古代人们在没有现代化的计时工具的情况下,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古代记时间的方法多种多样,有些方法甚至相当巧妙。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古代记时间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日晷。

日晷是一种利用太阳影子来测量时间的仪器。

它的原理是根据太阳光投射在一个平面上的影子来确定时间。

古代人们在建筑物上设置了一些特殊的结构,通过观察太阳的影子来确定时间。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却非常有效,为古代人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计时工具。

水钟。

水钟是一种利用水流的速度来测量时间的仪器。

古代人们通过将水注入一个容器,然后观察水流的速度来确定时间。

水钟的原理是通过水的流动来测量时间的长短,虽然在现代看来有些原始,但在古代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记时方法。

沙漏。

沙漏是一种利用沙子流动来测量时间的仪器。

古代人们通过将沙子装入一个玻璃或者金属的容器中,然后观察沙子流动的速度来确定时间。

沙漏在古代被广泛使用,它的原理简单而又实用,成为了古代人们记时间的重要工具之一。

星历。

古代人们通过观察星星的位置来测量时间。

他们观察星星的升起和落下的时间来确定时间的长短。

通过观察星星的位置和运动,古代人们能够较为精确地测量时间,这种方法在古代被广泛使用。

以上就是一些古代记时间的方法,这些方法虽然在现代看来有些原始,但在古代却是非常有效的。

古代人们通过这些方法来测量时间,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些古代记时间的方法虽然已经过时,但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让我们能够更加珍惜现代化的计时工具。

科普小知识——常用的几种古代计时法

科普小知识——常用的几种古代计时法

科普小知识——常用的几种古代计时法1、干支计时法: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时”字表示。

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每一时刻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

这十二时辰与现今计时法的关系是:子时──23点至1点,丑时──1点至3点,寅时──3点至5点……以下依此类推,亥时是现时的21点至23点。

[例]《智取生辰纲》:“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中的“辰牌”就是“辰时”,古时报时时用“牌”,所以常用“牌”代时。

辰时就是上午的7点至9点钟;申时是下午的3点至5点(15时至17时)。

2、十二时段计时法:这种方法是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各时段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夜半”相当于“子时”,就是23点至1点;“鸡鸣”就是1点至3点;“平旦”就是3点至5点;“日出”就是5点至7点……依次类推。

[例]《孔雀东南飞》有这样两句诗:“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黄昏”就是19点至21点;“人定”就是21点至23点。

3、更点计时法:这种计时法出现较晚,它是专用计夜间时间的。

“更”与“点”是两种计时单位。

(1)先说“更”。

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夜里的每个时辰被称为“更”。

一夜即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

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依次类推。

[例]《祝福》结尾段写道:“我被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炸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的时候。

”这“五更将近的时候”,就是将近早上5点钟的时候。

(2)再说“点”。

“点”是比“更”小的夜计时单位。

“点”本来是古代的一种乐器。

形状颇似小铜钟。

中间突起,两边有孔,孔可以穿上绳把“点”系在更夫手上,以便手敲打。

古时习惯是报更时敲钟鼓,报点时则击打“点”,“点”便成为计时单位了。

中国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

中国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

中国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
中国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
中国古代有多种计算时间的方法,如下:
一、日历方法
1、十二事件分法
中国古代使用十二事件分法来计算时间,这是最常用的计时方法。

它按照太阳的运行,把一天分成十二个时段,这十事件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照顺序排列,每段时间的长短都相等,各占二个小时。

2、六节气分法
六节气是古代中国的计时法,按照这种方法,把一年分为六个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每个节气两个小时,共十二个小时,一天十二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个月二十八天,四等分,每四天一个朔,表示一个月的开始。

二、小时分法
古代中国小时分法主要是把一天分为二十四小时,每小时分为六十分钟,每分钟分为六十秒,这就是中国古代最常用的计时方法。

三、四分钟分法
古代中国也有四分钟分法,把一天分为十六个四分钟段,一四分钟段等于一小时,按这种方式每天有十六个小时,被称为一天的“六时”。

四、二十八宿分法
这是古代中国比较少用的计时方法,把一天分为二十八宿,以甲子日为第一宿,每宿二小时,一天共有二十八小时。

古时候计算时间的方法

古时候计算时间的方法

古时候计算时间的方法一、日晷在古代,人们最早用来计算时间的方法是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和光照来确定时间的长短。

而最常见的工具就是日晷。

日晷是利用太阳光的投影原理,结合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来测量时间的一种仪器。

古人将日晷分为多个刻度,根据太阳光的投影来判断时间的长短。

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和阴影的长度,可以大致确定是上午、中午还是下午。

二、水漏古代人还常常使用水漏来计算时间。

水漏是一种利用水流的速度来测量时间的设备。

古人会将一定量的水注入一个容器中,然后打开容器的出水孔,观察水流的速度来判断时间的长短。

古代的水漏有多种形式,例如漏壶、漏桶等,用来计时的原理都是一样的。

三、沙漏沙漏是古代用来计时的一种工具。

它由两个连接在一起的玻璃或金属容器组成,中间通过一个细小的孔连接。

当沙漏倒置时,上部的沙子会逐渐流入下部,通过观察沙子的流动来判断时间的长短。

古代人通常将沙漏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上部的沙子一旦完全流入下部,就表示经过了一段特定的时间。

四、蜡烛计时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古代人还常常使用蜡烛来计算时间。

蜡烛燃烧的速度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可以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来判断时间的长短。

古代人通常将蜡烛划分为多个刻度,根据蜡烛燃烧的长度来确定时间的流逝。

五、机械钟古代人也发明了一些机械钟来计时。

机械钟是利用钟摆或者其他机械装置来测量时间的仪器。

古代的机械钟通常由多个齿轮和摆锤组成,通过调节齿轮的转动速度来显示时间的变化。

这些机械钟通常会制造成座钟或挂钟的形式,可以精确测量时间的长短。

古代人在没有现代化的计时设备的情况下,通过观察太阳、水流、沙子、蜡烛以及使用机械钟等方法来计算时间。

这些方法虽然精确度不如现代的计时设备,但在当时仍然能够满足人们对时间的大致要求。

古代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使得他们能够有效地度过每一天,并且在时间的流逝中感受到生活的变化。

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

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

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
古代有多种方法用于计算时间。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
1. 日晷:日晷是一种用于测量太阳高度和确定时间的仪器。

通过太阳的投影来确定时间,将阳光投影在刻有小时的刻度上,根据太阳的位置来读取时间。

2. 水漏记时:古代的水钟是用水漏流量的变化来计算时间的。

通过调整漏水的速度和水箱的大小来控制时间的流逝。

3. 流沙钟:流沙钟是一种用流动的细沙来计算时间的仪器。

在一个中空的容器中放入细沙,通过细沙的流动速度来估计时间的流逝。

4. 火演计时:火演是一种用火焰的燃烧时间来计算时间的方法。

通过点燃一根长蜡烛或燃烧一束油灯,根据火焰的燃烧速度来估计时间的流逝。

5. 黄道十二宫:古代的中国和西方常用黄道十二宫来计算时间。

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星座,每个星座代表一个时间段。

这些方法在古代被广泛使用,帮助人们进行时间的测量和计算。

然而,由于不够准确和便捷,这些方法在现代已经被更精确和方便的计时方式所取代。

古代计时放方法

古代计时放方法

古代计时放方法古代的人类不像现代人类那样有便捷的计时工具,但他们也需要了解日月星辰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

因此,各种各样的古代计时方法应运而生。

以下是几种古代计时方法的介绍。

1.水钟计时法:水钟是古代常用的一种计时工具。

它是由两个相同的漏斗组成的,从中间连接。

在上面的漏斗里装满了水,当上面的那些注满水时,水开始从下面的一个漏斗流出。

水漏斗的开口越小,水就越慢地流出来,可以用来粗略计时,从而很方便地测量出一定的时间。

2.日晷计时法:日晷也是古代计时工具之一、它通过太阳的位置来确定时间。

整个装置由一个呈水平状态的半球形物体和一根垂直的针组成,阳光洒在上面的半球面上,针所投下的影子就能够测量出时间。

3.火柴计时法:这是一个使用的非常简单的计时方法。

只需一些火柴和一段细线。

将细线尽量拉直,站在阳光下让太阳的光芒洒在上面。

当你的影子刚好落在一根火柴上时,记录下时间。

当你的影子移动了一定的距离时,再用下一根火柴记录时间。

4.沙漏计时法:古代的沙漏其实就是用一个可以倒过来的器皿,在里面装上砂石,通过控制出口的大小,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使砂石从一边流淌到另一边。

在中世纪欧洲,沙漏成为标准的时间计量单位,用于计时饮食、阅读、祷告等活动。

5.酥油灯计时法:藏传佛教中的酥油灯不仅是一种信仰象征,更是古代常用计时工具之一、藏语中这种酥油灯叫“佛灯”,一盏灯可以燃烧数小时。

在一个无人管理的禅房中,佛灯常常用来标志出禅修中不同的时间段。

这些古代计时方法虽然已经过时了,但其背后体现的精神却值得人类世世代代传承。

在现代社会,我们已经拥有了更加便捷和精确的计时工具,然而这不应该让我们忘记珍惜时间和生命,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天。

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

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

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古代人类没有现代的钟表和计算机,他们需要依靠天文观测和一些简单的工具来计算时间。

以下是古代计算时间的几种方法。

一、太阳观测法古代人通过观测太阳的位置和角度来判断时间。

例如,当太阳升起到最高点时,表示是中午;当太阳落山时,表示是傍晚。

他们还可以利用太阳的影子来判断时间,比如在正午时,物体的影子最短。

二、星辰观测法古代人借助星辰的位置和运动来计算时间。

他们观察星星的位置和亮度变化,来判断季节和时间的流逝。

古代中国的农历就是根据对星象的观测而制定的,用来决定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时间。

三、水漏计时法古代人利用水的流动来计算时间。

他们制作了一种水钟,通过水的流入和流出的速度来判断时间。

古代埃及、中国和希腊等地都有使用水钟的记载。

这种方法虽然不够精确,但在古代是一种常见的计时方式。

四、沙漏计时法沙漏是一种古老的计时工具,由两个连接的玻璃瓶构成,中间有细缝相通。

将沙子放入上面的瓶子,当沙子从上面的瓶子流入下面的瓶子时,时间就过去了。

古代人常用沙漏来计时,尤其是在测量较短时间时非常方便。

五、蜡烛计时法古代人也常用蜡烛来计时。

他们将蜡烛点燃,通过蜡烛燃烧的速度来判断时间的流逝。

一般而言,蜡烛燃烧一小时表示时间已过去一小时。

六、地理位置计时法古代人通过观察地理位置的变化来计算时间。

例如,他们可以根据陆地上的植物和动物的变化来判断季节和时间的流逝。

古代人还利用地理位置计算时间的方法之一是观察河流的流速,通过流速的变化来判断时间的流逝。

古代人类通过观测天文现象、使用简单工具和观察地理位置等方法来计算时间。

虽然这些方法相对于现代的钟表和计算机来说不够精确,但在古代是他们的主要计时方式。

这些方法反映了古代人类对时间的观察和思考,也帮助他们适应了自然环境的变化。

古代计时的方式

古代计时的方式

古代计时的方式在古代,人们没有现代化的钟表和秒表,因此他们需要其他的方式来计时。

古代的计时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太阳计时、水钟、沙漏等等。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古代计时方式。

一、太阳计时太阳计时是古代人们最早使用的计时方式之一。

人们观察太阳的位置和光影的变化来判断时间的流逝。

例如,当太阳升起到最高点时,表示是中午;当太阳落下去时,表示是傍晚。

人们还可以观察太阳的影子长度,以此来估算时间的长短。

太阳计时虽然简单,但需要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经验。

二、水钟水钟是古代人们使用水流的变化来计时的一种方式。

水钟的原理是通过控制水流的速度和量来估算时间的长短。

古代的水钟通常由一个大碗和一个小碗组成。

将水倒入大碗,然后水从大碗流入小碗,当小碗装满水后,时间就到了。

水钟的准确性取决于水流的稳定性和控制的精确程度。

三、沙漏沙漏是古代人们使用沙流的变化来计时的一种方式。

沙漏的原理是通过控制沙子的流动速度来估算时间的长短。

沙漏通常由两个连接的玻璃或木质容器组成,中间有一个细长的通道。

将沙子倒入其中一个容器,然后让沙子逐渐流入另一个容器,当沙子流完时,时间也就到了。

沙漏的准确性取决于沙子流动的稳定性和控制的精确程度。

四、火漏火漏是古代人们使用火焰燃烧的变化来计时的一种方式。

火漏的原理是通过控制燃料的燃烧速度来估算时间的长短。

古代的火漏通常由一个装满油的容器和一个燃烧的蜡烛或灯组成。

点燃蜡烛或灯后,随着燃料的消耗,火焰逐渐熄灭,当火焰熄灭时,时间也就到了。

火漏的准确性取决于燃烧速度的稳定性和控制的精确程度。

五、鸟鸣鸟鸣是古代人们使用鸟类的叫声来计时的一种方式。

人们观察鸟类的叫声频率和持续时间来估算时间的长短。

例如,某种鸟类每鸣叫一次表示10分钟过去了。

这种方式需要对鸟类的叫声有一定的了解和辨别能力。

六、蜡烛蜡烛是古代人们使用燃烧的蜡烛来计时的一种方式。

人们观察蜡烛燃烧的速度和长度来估算时间的长短。

例如,蜡烛燃烧完一寸表示一小时过去了。

古人计时工具和方法

古人计时工具和方法

古人计时工具和方法
古代的计时工具和方法有:
1. 日晷:日晷是古代最常用的计时工具之一。

它利用太阳的位置和日影的长度来确定时间。

日晷的原理是:设置一个直杆在水平面上,通过日晷的标线和太阳射线的角度变化,可以得出时间的变化。

2. 漏刻:漏刻是一种利用水流量计时的工具。

漏刻的原理是:将水透过一个小孔的速度计算出来,用一个容器去接这个水,然后根据容器中水的容量来估算时间的流逝。

3. 水钟:水钟是利用水的重量和流动速度来计时的一种工具。

水钟的原理是:通过将一定量的水流入容器来推动一块浮子,等到浮子到达设定刻度时即为计时结束。

4. 等时蜡烛:等时蜡烛是利用蜡烛燃烧的时间来计时的方法。

等时蜡烛的原理是:将一根蜡烛分成相等的部分,然后将每一部分点燃,这样燃烧完全蜡烛的时间就可以计算出来。

5. 黄纸时图:黄纸时图是一种利用月相变化来计算时间的方法。

黄纸时图的原理是:将月相变化记录在黄纸上,通过黄纸时图可以测算月相变化的时间及节气变化的日期。

6. 动物骨骼:在古代,人们还用动物的骨骼来计算时间。

通过对鸟群和昆虫群的迁徙、繁殖期以及动物骨骼中年轮的形成情况等来测算时间。

古时计时方法

古时计时方法

古时计时方法
古代人类在没有钟表的情况下,如何准确地计时呢?以下是一些古时计时方法:
1. 日晷:日晷是一种利用太阳光线来确定时间的仪器。

古代人类用
竖直放置的柱子或石头,根据太阳的位置和投射的影子来确定时间。

2. 水钟:水钟是一种利用水流的流速来计时的仪器。

古代人类用陶
罐或漏斗等容器,让水从一个容器流到另一个容器,根据水流的速度来确定时间。

3. 沙漏:沙漏是一种利用颗粒物质下落的速度来计时的仪器。

古代
人类用两个玻璃瓶或者竹管,中间用细沙隔开,将细沙倒入其中一个瓶子或管子中,让其流入另一个瓶子或管子中,根据细沙下落的速度来确定时间。

4. 钟馗:钟馗是一种利用火烧香烟的上升速度来计时的仪器。

古代
人类用一根竹简或木棒,上面放置着一个小碗,将香烟点燃放入碗中,根据香烟上升的速度来确定时间。

这些古时计时方法虽然简单粗糙,但是在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准确度,为人类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现代人类虽然拥有了精密的钟
表,但是这些古时计时方法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仍然值得我们去珍视和传承。

古时计时方法

古时计时方法

古时计时方法
在古代,人们没有电子设备或机械钟表来计时,他们需要依靠一些简单的方法来测量时间。

下面是一些主要的古时计时方法:
1. 水钟法:水钟是一种使用水流量来测量时间的装置,通过让水流入或流出一个容器来测量时间。

水钟在古代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在埃及、希腊和罗马等文明中。

2. 日晷法:日晷是一种使用太阳影子来测量时间的装置,它由一个竖直的棒子和一个水平的标尺组成,标尺上有刻度线表示时间。

当太阳照射在棒子上时,它会产生影子,根据影子的位置可以确定时间。

3. 蜡烛法:蜡烛法也是一种用来测量时间的方法,它是通过烛芯的燃烧速度来计算时间的。

人们使用标尺或刻度线在蜡烛上标记,根据蜡烛的燃烧时间来确定时间。

4. 沙漏法:沙漏是一种使用砂子来计时的装置,它由两个玻璃或木制碗和一个连接它们的细管组成。

当翻转沙漏时,砂子会流入另一个碗中,通过计算砂子流入的速度来确定时间。

这些古时计时方法虽然已经过时,但它们仍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人计时方式的窗口。

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先进的计时设备,但这些
传统的方法仍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古代的计时方法

古代的计时方法

古代的计时方法
1、日晷:“日晷”是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由晷针和晷面组成,在晷面上用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

但是这种方法在阴天或夜晚就不太方便了。

2、水运仪象台:宋代苏颂制造了水运仪象台,水运仪象台的计时机械部分可以按时刻使木偶出来击鼓报刻,摇铃报时,示牌报告十二个时辰等。

3、刻漏:又称漏刻、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

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受水型是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4、大明灯漏:元代的郭守敬制成大明灯漏,利用水力驱动,通过齿轮系及相当复杂的凸轮机构带动木偶进行“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

古代计时的方法

古代计时的方法

古代计时的方法
一、日晷,它主要利用太阳照射在地面上的影子长度和方向来测量时间。

日晷最小的计量单位是十五分钟,也就是一刻钟。

要注意,日晷是利用太阳来测量时间的,如果没有太阳,那么就不能测量时间了。

二、漏刻。

为了改进日晷的缺点,人们发明了漏刻。

它的原理是用一个带小孔铜壶,然后往里边加水,让水从小孔钟匀速往外流出,由此确定时间。

这种方法比上一种简单许多,而且计量的时间和范围也不再受到局限。

但是它也有自己的缺点——水流速度与水位高低息息相关。

水位高的时候,水流速度快,反之。

这使得时间的精准度有些许偏差。

为了矫正这一问题,张衡对漏刻进行了一番改良,将其设置成了二级漏壶。

也就是用两个带孔的小水壶,水位高的水流到下一个水壶时,就会变成水位低的水壶。

如此,便缓冲了时间差,增加了时间的精确度。

后来,人们根据这种方法先后发明了四级漏壶和多级漏壶。

三、燃香。

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短暂计时。

计时的时候,对香烟有特殊要求:香烟木料燃烧速度均匀,内嵌今属珠。

每当到了一定时间的时候,金属注就会掉落,以此来提醒人们时间的多少。

古人计时的方法和工具

古人计时的方法和工具

古人计时的方法和工具
古人计时主要使用了以下方法和工具:
1. 阴阳历法:古人使用了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周期来计算时间。

太阳日是以太阳从一天的最高点到下一个最高点的时间为单位,太阳年是以太阳从一个春分到下一个春分的时间为单位;月亮月是以从一个新月到下一个新月的时间为单位。

2. 水漏和砂漏:使用水漏和砂漏来计时是古代常见的方法。

水漏通过水从容器中流出的速度来计时,容器内的刻度表示时间的流逝。

砂漏则是利用砂子从一个玻璃容器的一个部分流到另一个部分的时间来计时。

3. 日晷:日晷是利用太阳的位置来计算时间的工具。

它通常由一个垂直的杆和一个水平的观测板组成。

太阳的光线会投射到观测板上的刻度上,观察太阳的位置可以判断时间的流逝。

4. 火漆计时:古代使用火漆计时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通过将火漆点燃并开始计时,通过观察火漆的燃烧速度来计算时间。

除了以上的方法和工具,古代也使用了一些基于自然现象的计时方法,如观察星星的运行、借助鸟鸣的频率等。

虽然这些方法和工具在精确度上不能与现代的计时方法相比,但在当时是非常实用和有效的。

常用的几种古代计时法

常用的几种古代计时法

常用的几种古代计时法1、干支计时法: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时”字表示。

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每一时刻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

这十二时辰与现今计时法的关系是:子时──23点至1点,丑时──1点至3点,寅时──3点至5点……以下依此类推,亥时是现时的21点至23点。

《智取生辰纲》:“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中的“辰牌”就是“辰时”,古时报时时用“牌”,所以常用“牌”代时。

辰时就是上午的7点至9点钟;申时是下午的3点至5点(15时至17时)。

2、十二时段计时法:这种方法是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各时段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夜半”相当于“子时”,就是23点至1点;“鸡鸣”就是1点至3点;“平旦”就是3点至5点;“日出”就是5点至7点……依次类推。

《孔雀东南飞》有这样两句诗:“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黄昏”就是19点至21点;“人定”就是21点至23点。

3、更点计时法:这种计时法出现较晚,它是专用计夜间时间的。

“更”与“点”是两种计时单位。

先说“更”。

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夜里的每个时辰被称为“更”。

一夜即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

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依次类推。

《祝福》结尾段写道:“我被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炸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的时候。

”这“五更将近的时候”,就是将近早上5点钟的时候。

再说“点”。

“点”是比“更”小的夜计时单位。

“点”本来是古代的一种乐器。

形状颇似小铜钟。

中间突起,两边有孔,孔可以穿上绳把“点”系在更夫手上,以便手敲打。

古时习惯是报更时敲钟鼓,报点时则击打“点”,“点”便成为计时单位了。

古代人常见的计时方法

古代人常见的计时方法

古代人常见的计时方法
在古代,人们常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时。

以下是一些古代常见的计时方法:
1.日晷:日晷是一种古老的计时工具,利用太阳的光线投射来显示时间。

通过太阳的位置和阴影的角度,可以确定时间的大致范围。

2.水钟:水钟是一种利用水流来测量时间的装置。

通常使用一个容器装满水,然后通过一个小孔或管道让水以固定速率流出。

当水流完或水位到达特定标记时,就表示经过了一定的时间。

3.漏壶:漏壶是一种利用流体流动来计时的工具。

漏壶通常由一个装满水的容器和一个底部小孔组成。

当水逐渐流出时,可以根据流出的速率和容器的容量来推算时间的流逝。

4.香炉:在古代,人们有时会使用香炉来计时。

他们点燃一根香,并根据香燃烧的速度来判断时间的流逝。

通常香花或香杆被分成等长的段落,每段表示一定的时间。

5.沙漏:沙漏是一种装有沙子的玻璃器皿,通常有两个上下连接的圆锥形容器。

将沙子放在上部容器,当沙子从上部到下部完全流过时,时间就过去了一段固定的时长。

6.钟鼓:古代宫廷和庙宇常常使用钟鼓来报时。

钟是使用机械装置蓄力,通过撞击钟体产生声音来表示特定的时间间隔。

鼓则是通过敲击鼓面来产生节奏。

根据钟鼓的声音和次数,人们可以判断时间的流逝。

文常知识拓展:中国古代计时方法

文常知识拓展:中国古代计时方法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计时方法众所周知,古代是没有钟表、手机、电脑等计时的,但是,古人仍要工作学习和农耕,他们是怎么确定何时该干什么呢?手表、手机、电脑设备配备齐全如我们,尚且对时间的把握不甚理想,那古人又是如何把握住时间,而不至于让日常生活乱成一团呢?一般来说,古人常见的计时方法有以下几种1.看太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大概是古代大多数人计时的方法了。

古时人们多贫困,人们大多数的计时都是循着太阳的变化而来的,白日的时候,借着日光的照耀,人们可以完成大多数的工作,到了太阳落山的时候,光线暗下来,人们便也开始休息。

故而太阳在古人的计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也是由于借太阳计时的缘故,才有了后面的立竿见影、影钟、日晷等依靠太阳计时的工具。

2.漏刻漏刻,是指漏壶和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组合成的计时工具,不仅古代中国在使用,而且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古国都使用过。

漏刻的发明年代已不可考,据史书记载,西周时就已经出现了漏刻。

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的工具,也可参考今天的沙漏。

相比起强烈依靠太阳的日晷等工具,漏刻的限制更少,故而应用更为广泛。

3.燃香说起香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但说起一炷香的时间,我们可是经常在电视里面看到,往往大多数比赛都以一炷香燃完计时,故而燃香也是古人常用的计时方法。

后来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一炷香慢慢的变成了一个计时单位,那么一炷香是指多久呢?古时有“一时辰=两个小时=四炷香”的说法,故而一炷香在古代往往指的是今天的半个小时。

4.茶既然说起了“一炷香”,就不能不说说“一盏茶”,说起来,古人为了计时也是绞尽脑汁,古人一盏茶的时间指的他们喝完一盏茶的时间,也有说指一盏茶凉下来的时间,大约十五分钟左右。

此外还有“一壶酒”“一餐饭”等,表示喝完一壶酒,吃完一顿饭的时间,分别表示两小时和一小时左右。

看起来,古人为了计时,可谓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了。

5.打更说起来,影视剧里也常出现更夫的身影,古人也有“半夜三更”的说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普小知识——常用的几种古代计时法
精品资料
科普小知识——常用的几种古代计时法
1、干支计时法: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时”字表示。

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每一时刻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

这十二时辰与现今计时法的关系是:子时──23点至1点,丑时──1点至3点,寅时──3点至5点……以下依此类推,亥时是现时的21点至23点。

[例]《智取生辰纲》:“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中的“辰牌”就是“辰时”,古时报时时用“牌”,所以常用“牌”代时。

辰时就是上午的7点至9点钟;申时是下午的3点至5点(15时至17时)。

2、十二时段计时法:
这种方法是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各时段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夜半”相当于“子时”,就是23点至1点;“鸡鸣”就是1点至3点;“平旦”就是3点至5点;“日出”就是5点至7点……依次类推。

[例]《孔雀东南飞》有这样两句诗:“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黄昏”就是19点至21点;“人定”就是21点至23点。

3、更点计时法:
这种计时法出现较晚,它是专用计夜间时间的。

“更”与“点”是两种计时单位。

(1)先说“更”。

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夜里的每个时辰被称为“更”。

一夜即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

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依次类推。

[例]《祝福》结尾段写道:“我被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炸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的时候。

”这“五更将近的时候”,就是将近早上5点钟的时候。

(2)再说“点”。

“点”是比“更”小的夜计时单位。

“点”本来是古代的一种乐器。

形状颇似小铜钟。

中间突起,两边有孔,孔可以穿上绳把“点”系在更夫手上,以便手敲打。

古时习惯是报更时敲钟鼓,报点时则击打“点”,“点”便成为计时单位了。

古时为计时准确的需要,又把每个“更”划分为五个“点”。

经推算可知,一“点”等于现今的二十四分钟,五个“点”的时间正好是一“更”。

4、漏刻计时法:
漏刻是古代的计时方法,“漏”是盛水计时器具,一般用铜制。

把一昼夜分一百份,每份即为一刻。

但此法早已不用,所以课文中出现的“漏刻”时间词语已非本意,只要“更点”的代名词而已。

[例]《谭嗣同》中“时八月初三夜漏三下矣”,这里“漏”也是“更”的意思了。

现代常用的“刻不容缓”“一时三刻”等词语中的“刻”意思就更虚了。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