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典故的作用

合集下载

古诗典故及其作用

古诗典故及其作用

古诗典故及其作用1、《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使用了典故,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不如孙权。

表现表现作者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流露出他希望有像孙权那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来领导抗金斗争,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爱国情怀。

3、《诉衷情》中典故的作用。

(1)、“当年万里觅封侯”中“觅封侯”,借用汉朝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的典故,表现词人年轻时也有班超一样的壮志,希望报国杀敌之志,单枪匹马驰骋万里疆场,为国效力,想要通过建立一番不朽的功业以“觅封侯”。

(2)、“尘暗旧貂裘”的典故。

指苏秦游说秦王不成,贫穷潦倒,所穿貂裘破旧不堪。

这里比喻作者多年没有披甲上阵,甲胄封尘,不能立功边陲。

(3)、“心在天山”,天山就是指祁连山,汉代名将霍去病曾在此立功。

这里指作者虽然老了,受到排挤仍然天天梦想奔赴边地奋勇杀敌。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里用《淮南子》中“临河而羡鱼,不如回家织网”的典故设喻,“垂钓者”可以理解为居官位者,甚至可以理解为张九龄。

诗人希望张九龄引见自己出仕,自己从此不再做“坐观者”,而也变为执竿垂钓的人。

5、《江城子〃密州出猎》“亲射虎,看孙郎”,作者以孙权自喻,表明自己要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也是表明急于建功立业的心态。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汉文帝时,魏尚做云中太守,匈奴远避,但因谎报获罪,后来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

词人以魏尚自许,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急于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雄心壮志和豪放的气概。

6、《行路难》借用了姜尚垂钓碧溪,伊尹乘舟梦日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渴望遇到明主而得到重要的愿望。

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一样被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

诗词典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诗词典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诗词典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诗词典故是指以诗歌或词曲形式表达的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典故。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中的宝贵遗产,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在文学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诗词典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并指出它对于作品的情感表达、形象描绘以及文化传承的积极影响。

一、诗词典故增强作品的情感表达诗词典故凭借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能够让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更为生动有力。

典故所蕴含的情感和意象,常常能够与作品中的情感相互映衬,使读者更加易于产生共鸣。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一句,引用了古代典故“冷画屏”,表达了作者对于离别时的思念之情,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二、诗词典故丰富作品的形象描绘诗词典故常常以独特的形象和意象呈现,使作品的形象描绘更加丰富多样。

典故所包含的形象往往具有浓郁的文化特色和情感张力,能够给作品注入新的活力。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中的“微雨霏霏柳絮飞,故乡何处是青襟”一句,借用了“青襟”的典故,通过对乡愁的描绘,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诗词典故传承优秀文化诗词典故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

在文学创作中运用诗词典故,能够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古代文化。

通过诗词典故的运用,作品能够唤起读者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于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传播。

综上所述,诗词典故在文学创作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能够增强作品的情感表达,丰富作品的形象描绘,还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这种运用典故的方式在文学创作中屡见不鲜,无论是古代文学作品还是现代文学作品中,都有其独特的存在和作用。

因此,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诗词典故的作用,让作品更具魅力,同时也推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用典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用典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用典的作用及表达效果引言:在日常的语言交流中,用典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

用典即是借用古人的词句或成语,以达到准确表达、言简意赅的目的。

用典不仅可以增加文章的文采,让文笔更加华丽,还能够直击读者内心,产生共鸣。

本文将探讨用典的作用及其涵义,并分析其在表达中的效果。

一、用典的作用1.准确表达:用典可以使表达更加准确,因为它们经过了多代人的验证,早已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这些经典的用语,往往能够直接击中读者的内心,让他们对文章的观点产生共鸣。

例如,当我们讨论领导者的品质时,可以引用孔子的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来表达领导者应具备包容不同意见的品质。

2.扩大影响力:用典作为经典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它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跨越各种文化和社会背景。

因此,使用用典的文章可以被更多人所理解和接受。

用典是一种默契的交流方式,可以增加文章的影响力,让更多的读者受到启发和思考。

3.加强说服力:用典作为一种基于智慧和经验的表达方式,能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当我们在论述一个观点或提出一个建议时,可以使用具有权威性的典故或成语来论证,使观点更加有力。

例如,我们可以引用古人的故事“曹操赴宴”来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进一步加强我们的说服力。

二、用典的表达效果1.增加文采:由于用典往往选用了古人的经典用语,因此,文章在使用用典时,常常显得优雅华丽、辞藻华丽。

用典能够增加文章的文采,提升阅读的乐趣。

同时,用典还能够丰富文章的表达方式,使其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在描述一个美人时,我们可以借用“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形容,使人们对其美貌有更加直观的感受。

2.激发思考:用典作为一种富有哲理和智慧的表达方式,常常能够触动读者的思考。

通过引用智者的古训或经验故事,用典可以唤起读者对生活、人性、道德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这种思考有助于读者拓宽视野、提升思维品质。

例如,我们可以引用老子的名言“万物皆自然”,来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引发读者对环境保护和人际交往的思考。

诗中的典故

诗中的典故

诗中的典故
摘要:
一、诗歌中典故的概述
1.典故的定义
2.诗歌中典故的作用
二、诗歌中典故的分类
1.历史典故
2.神话传说典故
3.文学作品典故
三、诗歌中典故的运用
1.增强诗歌的文化底蕴
2.提高诗歌的艺术价值
3.丰富诗歌的表现手法
四、诗歌中典故的鉴赏
1.对典故的理解
2.对典故在诗歌中的运用
3.对典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正文:
诗歌中的典故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引用历史上、神话传说中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人物、事件等来表达自己思想和感情的修辞手法。

典故的运用,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又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歌中的典故大致可分为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典故和文学作品典故。

历史典故是诗人在诗歌中引用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神话传说典故则是诗人在诗歌中运用神话传说中的故事、人物来传达自己的思想。

文学作品典故则是诗人在诗歌中引用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人物来进行类比、象征等修辞手法。

诗歌中典故的运用,可以增强诗歌的文化底蕴。

典故的引用,可以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了解和学习历史、神话、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典故的运用也可以提高诗歌的艺术价值。

通过典故的引用,诗人可以表达出更为深刻和丰富的思想感情,使诗歌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诗歌中典故的鉴赏,首先需要对典故本身有所了解,理解典故的来源和含义。

其次,需要理解典故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分析典故如何与诗歌的主题、情感、形式等结合。

诗歌鉴赏典故的作用答题模板

诗歌鉴赏典故的作用答题模板

诗歌鉴赏典故的作用答题模板
诗歌鉴赏典故的作用答题模板:
1. 点明诗歌意境:典故可以提供一种历史的背景或情境,使诗歌的意境更加鲜明。

2. 丰富诗歌内容:典故通常蕴含着丰富的故事或历史事件,使用典故可以增加诗歌的内涵和深度。

3. 表达情感:典故中的故事或人物往往承载着特定的情感,使用典故可以间接地表达诗人的情感。

4. 深化主题:典故可以提供一种视角或思考方式,帮助诗人深化诗歌的主题。

5. 突出诗人观点:通过使用典故,诗人可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态度,使诗歌更具有说服力。

6. 形成对比:在某些情况下,使用典故可以与现实形成对比,从而突出诗人的批判或赞美之意。

7. 增加语言美感:典故的使用可以使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诗歌的艺术美感。

以上就是诗歌鉴赏中典故作用的基本答题模板。

请注意,虽然这个模板提供了一些常见的答题方向,但在实际答题时还需要结合具体的诗歌内容和语境进行分析。

诗词中典故的功能

诗词中典故的功能

诗词中典故的功能
典故在诗词中起着丰富、引人深思的功能。

它们是历史、文化和传统的象征,使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

以下是典故在诗词中的几种功能。

1. 表达情感:典故可以帮助诗人或词人更好地表达情感。

通过引用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诗人能够借用典故中的情节、意象和象征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表达力。

2. 翻译抽象概念:典故可以帮助诗人将抽象概念转化为更具体的形象。

通过引用典故中的人物、场景和情节,诗人可以给抽象概念赋予形象化的意义,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3. 增加文化内涵:典故是文化的传承,通过使用典故,诗人能够传递文化的价值观和智慧。

这样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表达,也是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传承。

4. 营造意境:典故可以帮助诗人或词人创造意境。

通过引用典故中的景物、人物和情节,诗人可以在作品中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和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沉浸其中。

总之,典故在诗词中有着丰富的功能,它们不仅为作品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内涵,还丰富了表达方式,营造了独特的意境。

诗词中的典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艺术的显现。

诗词中典故的作用

诗词中典故的作用

诗词中典故的作用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具体说来有如下作用: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1.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赤壁杜牧折戴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借在赤壁偶然发现的一支沉埋底沙中的断戟而联想起三国时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从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人手,提出了“英雄的成就带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深刻而精辟。

2.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泊秦准杜牧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是引用的一个典故,此曲为亡国之音。

我们分析时可联系社会背景,晚唐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

诗人这里是借题发挥,表面上是讽刺歌女,实际上是把矛头指向高层。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诗歌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抒情,但诗人的情感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

从抒发情感类型的角度,我们通常可以分为这样几种情况:1.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中的“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宴请天下奇才。

引用这两个典故,是对天子信任重用将士和对将士浴血奋战精神的称颂。

2.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

典故在古诗词中的作用及常用典故解析

典故在古诗词中的作用及常用典故解析

典故在古诗词中的作用及常用典故解析一、典故在古诗词中的作用1. 委婉含蓄,避免平直。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表达更生动、更典雅、更含蓄。

2、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 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4. 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从抒发情感类型的角度,我们通常可以分为这样几种情况: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

5.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诗词中,在对现实景物描绘时引用典故,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能创设新的画面,加深诗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6.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古诗词往往受字数、句数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内涵,用典就是很好的一种手段。

因为用典是对历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增加诗歌容量的同时,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增大诗词表现力。

可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

总之,典故在古诗词中可以起到丰富内涵、增强表现力、表达情感和观点等多重作用。

二、古诗词中常用典故解析1. 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用典的作用

用典的作用

用典的作用我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灿若星河。

在浩瀚的文海中,名句、佳段数不胜数。

古人说:读书须用意。

用意便要用典。

一则典故,用得恰当与否,往往决定着作品的高下。

有人可能会问:什么叫用典?用典就是引用或套用别人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以加强论证效果。

用典的好处很多,不仅可以使语言更生动形象,而且还可以丰富内容、增加文采。

我们平时读到的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名句、格言,都是出自古代经典著作,像“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等。

这些优美的文字至今还为我们所传诵,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由此可见,典故对写作的重要性。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用典的文章呢?如何将古典文学与现代语言巧妙结合呢?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他认为,典故是丰富的营养,用典无须对原文逐字逐句的分析、翻译和阐释,也不必硬把生搬硬套的典故用进去。

只需用得精彩、贴切,让读者感到那些已被历史淘汰的文化遗产犹如昨日重现,在他们面前熠熠闪光。

他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如何用典。

第一,准确运用典故。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开头的两句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忆江南”是个小令,最早见于宋代无名氏所编的《乐府雅词》,后来又有元代吴澄增补的《杨氏家藏集》收入散曲中。

但明代王磐辑的《古今名贤千家词》和清代李调元所编的《雨村曲话》里却没有收录。

《如梦令》是根据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演绎而来的。

其二,对原文字斟句酌,找出最能体现自己思想感情的词句,用作原典。

其三,把握原文主旨。

其四,拟造一些原文所未提供的新的语言环境。

其五,变换字词,改变叙述方式。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用典切忌生搬硬套。

所谓“化典为活用”,就是既要忠实于原典,又要通过语言文字的灵活运用,赋予它新的含义。

典故的作用

典故的作用

典故的作用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运用典故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具体有以下作用:
1、用典可以强化论点,利用经典的例子可以强化我们的论点,增加我们的说服力。

2、用典还可以丰富我们的为文章内容增加我们的阅读体验,不至于那么简单枯燥。

3、用典还可以更加凸显出我们的论点,明确我们的论证中心。

帮助我们围绕中心论点。

4、用典故还可以借古喻今,把一些不能直说的话可以放在典故的故事当中引出来。

5、用典故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抒发内心的心情。

表达自己的志向。

相当于就是用典故中的人物来作为自己的榜样和学习的对象。

用不同典故可以写出不同的心情,有一些成功的典故,可以描述自己内心的愉悦和开心。

一些失败的典故可以抒发内心的壮志未酬和失落的心情。

古诗用典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古诗用典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古诗用典的作用及表达效果古诗用典是指在古诗中运用典故、典型人物、历史事件等文化符号,以达到表达情感、抒发思想、描绘景物等目的的一种修辞手法。

古诗用典的作用和表达效果是多方面的,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

1. 丰富诗歌内涵古诗用典可以丰富诗歌的内涵,使诗歌更加深刻、丰富、有内涵。

通过运用典故、历史事件等文化符号,可以使诗歌更加具有历史感和文化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2. 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古诗用典可以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使读者更加容易被诗歌所感染。

通过运用典故、典型人物等文化符号,可以使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让读者更加容易被诗歌所感染。

3. 增强诗歌的艺术性古诗用典可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性,使诗歌更加具有美感和艺术价值。

通过运用典故、典型人物等文化符号,可以使诗歌更加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让读者更加容易欣赏和赏识诗歌的艺术之美。

4. 增强诗歌的文化底蕴古诗用典可以增强诗歌的文化底蕴,使诗歌更加具有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通过运用典故、历史事件等文化符号,可以使诗歌更加具有文化底蕴和历史意义,让读者更加容易了解和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5. 增强诗歌的时代感古诗用典可以增强诗歌的时代感,使诗歌更加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通过运用典故、历史事件等文化符号,可以使诗歌更加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把握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6. 增强诗歌的思想性古诗用典可以增强诗歌的思想性,使诗歌更加具有思想深度和思想内涵。

通过运用典故、典型人物等文化符号,可以使诗歌更加具有思想性和思想深度,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7. 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古诗用典可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使诗歌更加具有表现力和表现手法。

通过运用典故、典型人物等文化符号,可以使诗歌更加具有表现力和表现手法,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8. 增强诗歌的语言美古诗用典可以增强诗歌的语言美,使诗歌更加具有语言美和诗意。

散文中的典故引用有何作用

散文中的典故引用有何作用

散文中的典故引用有何作用在散文这一文学体裁中,典故的引用是一种常见且富有魅力的表现手法。

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为散文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那么,散文中的典故引用究竟有何作用呢?首先,典故引用能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当作者在阐述某个观点或论述某个道理时,恰当的典故往往能够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

例如,在谈论坚韧不拔的精神时,引用“愚公移山”的典故,让读者瞬间能够感受到那种持之以恒、不畏艰难的力量。

因为这些典故经过时间的沉淀和众人的传颂,其蕴含的道理和价值已经深入人心。

读者在熟悉的典故面前,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从而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其次,典故引用能够丰富文章的内涵。

散文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

通过引用典故,作者可以将丰富的历史文化、人生哲理等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使文章的内涵得到极大的拓展。

比如,在描写人生的起起落落时,引入“塞翁失马”的典故,让读者在简短的故事中领悟到福祸相依、世事无常的道理,进而对人生有更深刻的思考。

这种内涵的丰富,使得散文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而是能够触及到读者内心的深处,引发共鸣。

再者,典故引用能够增添文章的趣味性。

相比枯燥的论述,生动有趣的典故往往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一个恰当的典故就像是一个精彩的小故事,能够打破文章的单调,给读者带来新鲜感和阅读的愉悦。

例如,在讲述智慧的运用时,引用“司马光砸缸”的典故,不仅让读者了解到司马光的机智,也使得整个叙述变得活泼有趣,让人印象深刻。

此外,典故引用还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

而散文作为一种广泛传播的文学形式,通过引用典故,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每一个典故都承载着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当它们在散文中被重新提及和解读时,就相当于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典故引用能够提升作者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

能够熟练恰当地引用典故,需要作者对大量的经典文献和历史故事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关于用典的概念

关于用典的概念

关于用典的概念用典是指在文章、演讲或讨论中引用典故、典型事例或名言警句等,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说服力。

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引用历史上的经典典故或名人名言,来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用典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同时也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用典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增加说服力:用典可以借用历史上的经典典故或名人名言,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通过引用权威人士的观点或历史事件的经验教训,可以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和认同作者的观点。

2. 丰富内容:用典可以为文章增加丰富的内容,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引用典故或名言,可以给读者带来一种历史的感觉,使文章更具有文化底蕴和深度。

3. 增加文采:用典可以使文章更加文采飞扬,增加文章的艺术性。

通过引用典故或名言,可以使文章更加富有诗意和韵味,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

4. 增加记忆点:用典可以使文章更容易记忆,增加读者对文章的印象。

通过引用典故或名言,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文章更加易于记忆和传播。

用典的使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典故或名言:用典要选择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典故或名言,以增加文章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同时,要选择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的典故或名言,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2. 灵活运用:用典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运用,不能机械地堆砌典故或名言。

要根据文章的情境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典故或名言,使其更好地融入文章的整体结构。

3. 注意语言风格:用典要注意与文章的语言风格相匹配,不能突兀或不协调。

要根据文章的语言风格选择合适的典故或名言,使其更好地融入文章的整体风格。

4. 注意引用方式:用典要注意正确引用典故或名言的方式,不能歪曲原意或断章取义。

要尊重原文的意思,正确引用典故或名言,以保持其原有的意义和效果。

总之,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引用典故或名言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表达力。

用典可以增加文章的内容丰富性和文采性,使文章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典故的作用

典故的作用

典故的作用典故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经常被引用或传承的故事、言论、引文或传说。

在文学、教育、政治等各个领域,典故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典故可以起到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性的作用。

通过引用典故,作品可以和已有的文化传统联系起来,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典故可以突显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使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多样,给读者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

例如,在文学作品中引用《红楼梦》中的典故,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另外一个文化背景下的故事,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其次,典故可以起到增强作品教育意义的作用。

通过引用典故,作品可以向读者传递一定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人生智慧。

典故中所蕴含的智慧经验和人生哲理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性、社会和人生的各个方面。

例如,我们常常使用成语典故来讲述寓意深远的故事,并通过这些故事来教育和启迪读者。

再者,典故可以起到增强作品表达力的作用。

通过引用典故,作品可以更加直观地传达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因为典故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共同的文化背景,读者可以通过典故的引用更加容易地理解和感受到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典故的引用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和真实,提高作品的可读性。

例如,在诗歌中使用典故可以使抽象的意象具体化,表达作者的情感更加丰富。

最后,典故可以起到传承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作用。

通过典故的引用,文化传统可以得到传承和发展。

典故是一种文化符号,具有象征意义和传承价值。

在文学作品中引用历史典故或经典文学作品,可以让读者重新回顾历史,了解和理解文化传统,使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

通过典故的引用,不仅可以增强作品的内涵和深度,也可以让人们对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综上所述,典故作为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具有多种作用。

它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提高作品的表达力,传达作品的教育意义,传承历史和文化遗产。

典故的引用不仅丰富了作品本身,也让读者受益匪浅,对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文化素养的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典故在文化传承、艺术创作和教育引导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典故的类型和作用

典故的类型和作用

典故的类型和作用
典故是指一种作品中通过引用已有的、被广泛认可的文学、历史、神
话或其他文化现象来表达或增加作品深度的技巧。

以下是典故的类型和作用:
1.文学典故:表现出作品与其他经典文学作品的关系,增加作品的深
度和内涵。

2.历史典故:表现出作品与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关系,使作品更加现实
和具体。

3.宗教典故:表现出作品与宗教文化的关系,增加作品的神秘感和气氛。

4.神话典故:表现出作品与古代神话的关系,使作品更加神秘和古老。

5.语言典故:表现出作品与某个语言文化的关系,使作品更加具有地
域特色和文化气息。

典故的作用有:
1.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内涵,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作品。

2.建立作品与其他经典文学、历史、神话等文化现象的关系,丰富作
品的内涵和表现力。

3.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使作品更具有传世价值和影响力。

4.丰富语言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引用轶事的作用

引用轶事的作用

引用轶事的作用
1. 增强说服力:典故通常被视为权威的来源,因为它所引用的故事或事件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或民间的背景,这能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2. 激发兴趣:典故通常含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成分,它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他们更愿意继续阅读。

3. 寓教于乐:典故往往带有一定的教育意义,通过故事的形式传达一些道理和价值观,使读者在娱乐中获得教育。

4. 引导读者:典故可以引导读者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或视角,启发他们进行思考,或者为接下来的内容提供一个过渡。

5. 作为对比:引用典故有时是为了与当前的主题或情境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所要表达的观点。

6. 传递文化价值:典故往往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念,通过引用典故,可以帮助传递和强化这些价值观。

7. 增加文采:典故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富有文采,让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8. 增强文章的结构性:典故有时可以作为文章的主题或是各个段落之间的连接点,为文章提供一种结构性。

运用周瑜的典故作用

运用周瑜的典故作用

1、促成孙权抗曹的作用。

诸葛亮受使来到柴桑,激怒孙权好胜之心。

鲁肃以务实的态度分析了降而必亡的道理。

但最后促使孙权下决心的,是周瑜一番力排众议的言论。

这番话真是言议风发、慷慨不曲,周瑜的才气、谋略从中可见一斑;
2、为抗曹出兵正名的作用。

周瑜的赤壁战前议,首先做到的是赋予东吴出兵在道义上的保证;
3、鼓舞军心的作用。

周瑜分析了曹操必败东吴必胜的理由,当时曹军占有绝对优势,在吴人看来似乎是不可战胜的敌人,唯有周瑜计出众人、专明独断,看出曹军的可败之处。

典故作用‘

典故作用‘

典故作用‘
典故是指在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化传统,它是通过故事、传说、历史事件等方式传承下来的。

典故在作品中的使用可以起到以下几个作用:
1. 增加文化内涵:典故通常与历史、文化、哲学等领域有关,使用典故可以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2. 增强情感共鸣:典故往往与人们的共同经验和情感有关,通过使用典故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强作品的情感表达力。

3. 增加艺术美感:典故在作品中的巧妙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美感,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更具有审美价值。

4. 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典故往往具有权威性和普遍性,使用典故可以增强作品的说服力,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和认同作品中的观点。

总之,典故在作品中的使用可以丰富作品的内涵,增加艺术美感,引起读者的共鸣,并增强作品的说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典入诗别有意趣——古诗词的巧妙用典(宋玲)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

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

”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修辞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

的确,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古诗人常说的:力透纸背,掷地有声!下面,我主要讲四点,一是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二是用典的主要形式;三是用典的手法;四是用典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首先具体说一下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如:泊秦准(杜牧)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个典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为“亡国之音”。

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如: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这里诗人身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象冯唐这样的人前来,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用了四个典故,典中套典,我们就说一下最后用的廉颇的典故。

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

后秦攻赵,赵王想用廉颇,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

廉颇一心为国,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马,以表示可以上阵,而使者受人贿赂,却谎报廉“一饭三遗屎”,赵王以为廉老,终于不用。

词中概括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以表达自己想报效国家却无人过问甚至还被小人中伤的悲愤之情。

由此我们也看出,诗人往往对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能正面直说,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如:破阵子(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运用这两个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

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

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这岂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典还使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严谨。

在增加诗歌内涵的同时,还增加其外形之工整。

其次我们来说诗词用典的主要形式。

用典从形式来看,常用和常见的主要有引用历史故事和化用前人诗句两种。

引用历史故事,也叫“用事”。

即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

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

后世对她的词评价颇高,称其“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词坛丛话》)。

相对而言,李清照的诗流传下来的极少,但这一首却一扫其词的婉约缠绵,风格悲壮飘逸,最为人所赞叹!诗的一、二句语气激昂慷慨,铿锵有力,已成千古名句。

三、四句随即用典: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

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十面埋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

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去重振旗鼓,东山再起,像当年率八百儿郎那样破釜沉舟,还可背水一战!但他羞愧难当,自言“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遂拨剑自刎而死,死得英勇,毫无腆颜偷生,博得女词人的深深敬意和扼腕!这就是把历史故事浓缩化为诗句,用高度概括的形式颂扬了项羽不苟活的崇高气节,从侧面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忍辱偷生的行径进行了有力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再如孟浩然《过故人庄》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句中,“鸡黍”即为用典。

语出《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章”,说子路随孔子出行楚国而落了后,遇见一位荷蓧(diào)丈人,子路非常恭敬地向老人询问,老人就留子路住宿,且“杀鸡为黍而食之”。

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孟浩然借这个典故写出了主人的款款深情和客人感激欣喜之情,十分自然贴切。

另一种用典形式是化用前人诗句,也叫用句。

也分两种,一是直接引用前人现成诗句,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最后两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

原诗:“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宋代的孙洙亦在《何满子·秋怨》里用过:“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

”欧阳修《减字花木兰》中“伤怀离抱。

天若有情天亦老。

此意如何。

细似轻丝渺似波。

”用句的另一种是在原句基础上改动一字或数字,或是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词语。

李白著名的《行路难》其一中之名句:“拔剑四顾心茫然!”实是化自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六中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便是有名的模仿诗句之水平过于原典之典型一例。

此外,太白更为著名的《将进酒》中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仍化自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六中“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以上两例则可明显看出诗仙水平之高、心思之敏、手段之巧!且说苏子最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用典之处便颇多。

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乃用太白诗《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之意;“千里共婵娟”句,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此处还是用其意,且感情已然变化,不含原赋愁苦颓丧之意味。

用典既要师其意,又要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方为佳境。

上述两例正是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上堂课我们了解了古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和形式。

今天我们把用典的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看,用典的手法还可以分为若干类,这里只谈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四类,即明用、暗用、化用、正用、反用四种手法。

用典是用词问题。

在组词成句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时候,有时不是直接使用词,而是使用古书中记载过的古人的事迹或语言,使读者由于这些材料的启示发生联想,因而体会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就是用典。

在古书中使用典故是经常有的,在现代散文中一般中不再使用这种办法。

但是诗词是一种特殊的文体。

在现代诗人写的旧体诗词中,有时还出现这种表达的方式,因为在诗词中适当地用典,有时还很有必要。

在诗词这种特殊文体中用典的好处。

1、诗词的语言是最精炼的,要用最少的字表达最丰富的思想感情。

使用一般的词,说少了可能不达意;说多了,可能罗唆。

况且诗词的字数有限,不容多说。

如果用典,可以利用大家熟知的材料,使读者联想,就可以节省语言做到精炼。

2、诗词“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要含蓄,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好的用典能做到这样。

3、诗词的语言要说得具体,要用形象,少用抽象概念。

典故多数是古人的事迹,往往是具体的人或事物,可以避免抽象概念。

下边通过一些具体的诗词,进一步谈谈用典的好处。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第二句是说:切不可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在胜利的面前止步不前,同敌人讲“义气”,把行将灭亡的敌人放走,使他得到喘息的机会,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使革命遭到失败。

如果不用典故,把这样复杂的内容装在七个字里,是非常困难的。

何况还要押韵,还要对仗,还要讲平仄,还要形象具体不抽象,更增加了难度。

但是毛主席用了楚霸王的故事,使读者立刻想起了楚汉争霸的时候,当年项羽在鸿门宴上,只顾“仁义”的虚名而轻易放走刘邦,后来刘邦又养精蓄锐,卷土重来,使项羽身败名裂,遗恨千古。

再同当前的形势对比,对毛主席的观点就不能不心悦诚服,五体投地。

这样只用了七个字,不但内容上说服力强,并且语言自然,平仄、对仗、押韵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这就是用典的功效。

在古人的诗词中善于用典例子非常多,如上次讲到的胡世将《酹江月》首句“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

”眼看中原沦于敌手,哪里有范仲淹、韩琦式的人物,当年范仲淹、韩琦曾主持陕西边防,西夏不敢骚扰。

当时《边上谣》曰“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再看“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的典故,告诉人们历史上收复陕西一带有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

”“百二山河”也是在用典,语出《史记·高祖本纪》,关中形容关中形势险要,二人扼守,可敌百人。

还用了“拜将台”“怀贤阁”的典故,以“台欹”、“阁杳”这些历史实物的破坏,表达了对当时朝廷轻视和糟蹋人材愤怒。

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觅封侯”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

以上谈了一些在诗词中使用典故的积极意义。

但必须指出典故不能滥用,要用得适当。

一般说有以下两种滥用的情况1、可以用作者自己的话而一定要用典故,以致这些典故不起积极作用,反而使诗意晦涩。

读者只看到这些典故在对仗和色彩上的工整和美观,而不能通过这些典故很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代一些诗人因为古书读得多,材料记得熟,下笔时信手拈来,毫不费力,因此容易产生滥用典故的毛病,一些名家也往往难免。

例如李商隐的诗,毛主席和鲁迅先生都很喜欢。

鲁迅先生说“玉豁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