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合奏喜洋洋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乐合奏《喜洋洋》教学案例

——浅谈学生民乐表演的二度创作

丰泽区第一中心小学黄春琴

案例背景:

《喜洋洋》由刘明源创作于1958年。全曲共分三段,是ABA结构。A的主题取材于山西民歌《买膏药》,作者以两个笛子声部的重叠、顿音和加花的手法,充分发挥了原曲轻松活泼的特点,并增加了热情洋溢的气氛。B的主题根据另一首山西民歌《碾糕面》改编,作者保持了原曲舒展的特点,将上下两句发展成起承转合的四句;加上笛子、二胡与板胡的各种技巧润饰旋律,木鱼则以规整的节奏衬托曲调,喜悦的歌声犹闻在耳。第三段再现了A的旋律。节奏欢快轻松,充满喜庆氛围。适合婚礼和各种庆典。如何启发学生器乐表演的二度创作,突出表演过程中自我情感的抒发,感受器乐表演的鲜活的生命内蕴,是我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案例实录: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师生同跳秧歌舞进教室。音乐播放《喜洋洋》)

二、倾听乐曲,把握乐曲。(听赏《喜洋洋》)

1、完整听赏乐曲。

2、感受乐曲的变化。

3、分析乐曲结构。

三、用心演绎,诠释乐曲。(合奏《喜洋洋》)

1、合奏全曲

2、分段练习

3、强调二度创作(引导学生想象和体会音乐描绘的内容与场景,进一步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欢快情绪,然后进行二度创作。)

四、用心学曲,精益求精。(讲《孔子学琴》的故事)

案例反思

在《喜洋洋》的排练、学习过程当中,我运用各种手段(音乐欣赏、相互讨论、合奏练习、名人故事等),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器乐表演的二度创作,突出表演过程中自我情感的抒发,感受器乐表演的鲜活的生命内蕴,使欢快的旋律打动自己感染别人!

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器乐表演的二度创作呢?因为,器乐演奏是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与实践。器乐演奏正是音乐艺术实践的核心。音乐作品的生命存在于它的演奏之中,存在于以音调方式将它的思想内容展示给听众的过程之中。当作曲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想用乐谱写下之后,这些乐谱标记便是固定的,但接下来把这些标记转化为音响运动的过程又从来不是固定的。因此,器乐演奏事实上是一个过程,一个发展和相互关联的过程。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主要设计了以下这四个教学环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生伴随着《喜洋洋》的乐曲,扭着秧歌,在欢快的旋律中感受丰收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乐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探究的动力。

二、倾听乐曲,把握乐曲。

通过让演奏者去认真倾听乐谱,从而完成将乐谱转化为个人内心音乐。分析作品,了解作品的历史地域特征、音乐创作的特点,从历史的角度把握住作品风格。当演奏者认真倾听了乐谱之后,内心便升起了具体的音响,这为演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用心演绎,诠释乐曲。

让学生把每次的排练当作演出;让学生明自己与听众之间相互交流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要演奏好乐曲,自己要融于群体之中,尽可能地演奏出适应听众审美要求的乐曲表现形式,以达到和听众的共鸣效果。在演奏乐曲时,强调表情。让学生明白缺乏感情的表演必然不能感染观众,不能和观众产生共鸣,这样的表演

是失败的。

精心的设计教学,必将使排练得以顺利进行。原本演奏得比较呆板的同学,开始懂得进行二度创作。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担任敲打木鱼的同学,他随着乐曲左右摇摆,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让人一目了然于他沉浸在美妙的乐曲中,他用他那丰富的形体语言成功的对乐曲进行了二度创作。

四、用心学曲,精益求精。

器乐演奏者作为审美对象的创造者,应不断地累积、挖掘和研究具体的演奏方法、技巧、音色以及对乐曲的处理、音乐形象的塑造等各个环节,以期达到演奏水平的完善。可以说,器乐演奏者本身的知识结构、音乐感受、艺术修养等等方面对于其整体演奏水平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将影响着演奏者的二度创作。

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我以《孔子学琴》这个故事来教育他们,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孔子对音乐这种执着的追求,是我们每个人所应该学习的。故事是这样: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习一首乐曲一段时间后,师襄子对孔子说:“我虽然是以击磬做的乐官,但我还是擅长于弹琴。如今,你已学会了这首琴曲,可以进一步学点别的了。”孔子听了,并不急于学其他,回答说:“我还没有学到它弹奏的技巧啊。”

孔子用心投入,练习一段时间后,很快学会了技巧。于是,师襄子便对孔子说:“你现在已经学会技巧了,那么可以学点别的了。”孔子回答说:“可我还没有了解曲子表达的意趣啊。”

孔子继续专心练习一段时间,了解了曲子的意趣。此时,师襄子又对孔子说:“你了解了它的意趣,现在可以进一步再学点别的了。”但孔子依然想继续深入,回答说:“我还不晓得它是歌颂谁的啊。”

于是,孔子专心一致,每天弹奏,用心领会曲中歌颂的人物。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孔子有所深思,高高地站在一个高处,向着远方眺望说:“我已经知道它是歌颂谁的了,他长得有点黑,身材修长,有着广阔的胸襟,长远的目光,他眼光辽阔,囊括四方。若不是周文王,谁能如此啊!”

师襄子听了,十分惊讶,立刻离开坐席来到夫子面前,两手交叉于胸前,表示敬意地说:“君子,真是无所不通的圣人啊,此曲的名字是《文王操》。”

孔子学琴,锲而不舍,学习一首琴曲,不单会弹,还要深入到更深的层次里。纵然师襄子说可以了,要进一步教孔子别的,但对孔子而言,还不算真正学会。于是,孔子不断深入,从会弹,到掌握技巧,又进一步到了解它的意趣,进而,再去领会曲子所描述的人物。孔子在这学习当中,其实就是对乐曲的二度创作,而且是很深入的创作,真正的与曲作者达到心灵的共鸣。

我们学习、演奏曲子,的确需要我们用心专一,深入其中,如此,也才能有更深的体会,得到更大的收获,也能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倘若停留在表面,或是深入得不彻底,便难于领悟其中更深的道理。

在器乐课堂教学的课中,教师要特别重视拓宽学生的二度创作空间,鼓励和表扬即兴器乐演奏行为,并将此作为器乐教学的发展理念,在器乐教学过程中不断有创新的火花闪现。师生均自由地抒发教学双方的自我情感和意兴,并从教学中获得自娱、自乐,获得审美需求和满足,逐步提升器乐教学的艺术层次和审美层次,使其不断作用于学生的意识和精神世界,潜移默化地达到完善人性的高标准,达到“以人为本”的教学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