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方剂——附子泻心汤——阴阳解析

合集下载

深度解析伤寒论五则泻心汤

深度解析伤寒论五则泻心汤

深度解析伤寒论五则泻心汤
《伤寒论》中记载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不爽。

其中有多首“XX泻心汤”,名虽相似,功效却不相同,各位中医粉们有没有仔细鉴别过其异同呢?别煮取汁——附子泻心汤
药食同源——生姜泻心汤
生姜是身边极为平凡的一味食材,而不可忽视其的药用价值——某人,年约40余。

宿嗜酒,初则晨起吐清水,嗳气显之,继则胃中有振水声,肠鸣下利,偶食不消化物或荤腻,则下利频繁,致消瘦无力,诸治无效。

某医院诊断为胃扩张、肠弛缓。

脉滑数,苔反腻,心下痞硬。

乃用生姜泻心汤,连服10剂而愈。

《伤寒大白》:泻心汤五方,三方皆用干姜、半夏、黄连、黄芩,两热两寒,豁痰清热。

此方因汗出表解,胃阳虚,不能敷布水饮,腹中雷鸣而下利,故用生姜佐干姜和胃阳,此以痰热方中化出逐寒饮之法。

《伤寒论本义》:雷鸣下利,亦是中气运行不健之故,鸣则为虚,利则为实;痞硬少气为虚,干噫食臭为热。

虚热二字,合成此证。

此生姜泻心以苦治热,以甘补虚,以辛散痞,为对证之剂也。

总结:《古方选注》:泻心汤有五,总不离乎开结、导热、益胃,然其或虚或实,有邪无邪,处方之变,则各有微妙。

先就是方胃阳虚不能行津液而致痞者,惟生姜辛而气薄,能升胃之津液,故以名汤。

干姜、半夏破阴以导阳,黄芩,黄连泻阳以交阴,人参、甘草益胃安中,培植水谷化生之主宰,仍以大枣佐生姜发生津液,不使其再化阴邪。

通方破滞宣阳,是亦泻心之义也。

鼠年大吉
去除疤痕
治疗近视。

经方清热剂附子泻心汤

经方清热剂附子泻心汤

经方清热剂附子泻心汤清热剂附子泻心汤附子泻心汤,中医方剂名。

出自《伤寒论》。

具有《伤寒论讲义》:泻热消痞,扶阳固表之功效。

主治阳虚热结,心下痞闷,恶寒汗出,脉沉者(《伤寒论》:伤寒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简明医彀》:心下痞,恶寒汗出,有阳证仍在,又见脉沉,足冷身重;《张氏医通》:寒热不和,胁下痞结;《类聚方广义》:老人停食,瞀闷昏倒,不省人事心下满,四肢厥冷,面无血色,额上冷汗,脉伏如绝,其状仿佛中风者,谓之食郁食厥)。

歌诀附子泻心用三黄,寒加热药以维阳。

痞乃热邪寒药治,恶寒加附治相当。

大黄附子汤同意,温药下之妙异常。

组成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两(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用法用量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三升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二次温服。

功用《伤寒论讲义》: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主治阳虚热结,心下痞闷,恶寒汗出,脉沉者(《伤寒论》:伤寒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简明医彀》:心下痞,恶寒汗出,有阳证仍在,又见脉沉,足冷身重;《张氏医通》:寒热不和,胁下痞结;《类聚方广义》:老人停食,瞀闷昏倒,不省人事心下满,四肢厥冷,面无血色,额上冷汗,脉伏如绝,其状仿佛中风者,谓之食郁食厥)。

方义本方即大黄黄连泻心汤加附子而成,为寒温并用,补泻兼施之剂。

方以芩连大黄苦寒清泻阳明胃肠之热痞,附子辛热,扶阳固表以止汗,名附子泻心汤者,强调扶阳固表之重要耳。

是以本方为治热痞兼表阳虚者。

运用1.消化系统:凡热邪内结,而兼阳虚者,如上消化道出血、胃肠溃疡病、肠炎、慢性痢疾、复发性口腔溃疡、沙门菌感染症、习惯性便秘;2.循环系统:高血压、脑血管溢外者;3.泌尿系统:慢性肾功衰竭、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小动脉硬化症、多囊肾、痛风性肾病、狼疮性肾炎、氮质血症等;4.其他:血管神经性头痛、慢性胃炎、口腔溃疡、牙痛、肝性血卟啉病、齿衄、多发性毛囊炎等。

附方名称:黄连泻心汤组成:黄连、厚朴、干姜各五分,甘草三分,人参、半夏、生姜各一钱用法:水煎服主治:痞满出处:《证治汇补》卷五名称:生姜半夏泻心汤组成:生姜、半夏、枳壳、厚朴、人参、川连、甘草主治:伤寒,汗下早,痞满出处:《伤寒大白》卷三名称:黄连泻心汤组成:黄连(姜汁炒)一钱,姜半夏一钱五分,酒炒黄芩一钱,干姜八分,人参一钱,炙甘草五分用法:加大枣二枚,水煎服主治:伤寒吐利并作,邪在上者出处:《医方简义》卷二重要文献摘要《伤寒论》:“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附子泻心汤的功能主治

附子泻心汤的功能主治

附子泻心汤的功能主治1. 附子泻心汤的概述附子泻心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由附子、大黄、桂枝等药材组成。

它在中医理论中被用来治疗心脏病和相关症状。

本文将介绍附子泻心汤的主要功能和主治疾病。

2. 附子泻心汤的功能附子泻心汤有以下主要功能:•温阳祛寒:附子是本方的主要药材之一,具有温阳祛寒的作用。

它可以温暖心脏,促进血液循环,对于寒凝于心、寒湿停滞的情况非常有效。

•活血化瘀:大黄是本方的另一重要药材,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它可以疏通经络,消散血瘀,有助于改善心脏病患者的血液循环问题。

•安神平肝:桂枝是本方的辅助药材之一,具有安神平肝的作用。

它可以缓解心脏病患者的焦躁不安、失眠多梦等症状,有助于平稳心情、舒缓肝郁。

3. 附子泻心汤的主治疾病附子泻心汤主要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3.1 心脏病由于附子泻心汤可以温阳祛寒、活血化瘀,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病的治疗。

具体的主治症状包括:•心脏痛:附子泻心汤可以舒展心脏周围的血管,促进血液流通,从而减轻心脏痛的症状。

•心律失常:附子泻心汤可以调节心脏的节律,恢复正常的心律,对于心律失常有一定疗效。

•心悸胸闷:附子泻心汤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排血功能,减轻心悸胸闷的不适感。

3.2 心血管系统疾病附子泻心汤也适用于其他心血管系统相关疾病的治疗,包括:•冠心病:附子泻心汤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的供血量,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症状。

•高血压:附子泻心汤可以降低血压,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液循环,有助于控制血压。

3.3 其他病症除了心脏病和心血管系统疾病,附子泻心汤还可以治疗其他病症,如:•神经衰弱:附子泻心汤可以安神平肝,舒缓神经紧张,对于神经衰弱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消化不良:附子泻心汤可以促进消化系统的蠕动,加速食物的消化吸收,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痛经:附子泻心汤可以活血化瘀,舒缓经期疼痛,对于痛经有一定缓解作用。

4. 使用注意事项使用附子泻心汤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本方剂属于中药内服剂型,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使用。

刘渡舟讲五个泻心汤的辨别,看完瞬间懂了!

刘渡舟讲五个泻心汤的辨别,看完瞬间懂了!

刘渡舟讲五个泻心汤的辨别,看完瞬间懂了!《伤寒论》的五个泻心汤,都是针对心下痞而设。

我体会泻心汤的五个心下痞,应分为两类: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证,属于脾胃不和,升降失调的一类;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属于火上水下、阴阳不交的一类。

现将两类心下痞证候分析如下:脾胃不和痞类1、痰气痞症状:心下痞塞不适,呕吐,恶心,大便作泻,每日两三行,不成形,脉来弦滑,按之无力,舌苔白腻。

治法:和胃涤痰,调中消痞方药:半夏泻心汤: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甘草(炙)、大枣。

方义与分析:半夏泻心汤,属于“八法”中的和法。

它的煎法同小柴胡汤,也要“去滓重煎”,而且两方也只是一药之差。

所以,一和少阳之气,一和脾胃之气,为后世医家开辟了和解法的治病途径。

半夏泻心汤治心下痞,早已被人所公认,按照注家的意见,此方是治“痰气痞”的,余对此说昔常疑之。

后在临床治某司机的心下痞,而兼有呕吐之证,遂按“痰气痞”治,仅服一剂,大便泻白色痰涎甚多,病竟从此痊愈,方知古人之言,信不我欺。

2、饮气痞症状:心下痞鞭,时时嗳气,带有“食臭”味,而大便作泻(比半夏泻心证下利更重),腹中不时发出肠鸣音。

并且还可兼见胁下疼痛,或者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等证,脉沉弦无力,舌苔多呈水滑。

治法:补脾和胃,温散水饮方药:生姜泻心汤:生姜、干姜、半夏、黄连、黄芩、人参、炙甘草、大枣。

方义与分析: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增加了一味生姜。

此因痞挟饮气,非生姜之辛则不能健胃散饮而消水气。

清人吴谦则主张本方应加茯苓以利水饮,验之临床,其说可信。

余曾治男性患者丁某,年47岁,主诉,胃脘痞满,时而隆起一包如鸡卵大小,按之即没,手抬又起,并不疼痛,且频频嗳气,带有食臭味,腹中作响,胁下疼痛,面目虚浮,小便少,脉沉,舌苔水滑。

余辨为“饮气痞”,用生姜泻心汤加茯苓,服两剂而心下之包消,痞满觉舒,又服数剂,而病痊愈。

3、客气上逆痞症状:心下痞鞭,胀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腹泻日数十行,腹中肠鸣,水谷不化。

古经方如何治疗上热下寒证

古经方如何治疗上热下寒证

古经方如何治疗上热下寒证身上怕冷,腿脚怕凉,而上身发热,脸也发热,偶尔会口腔溃疡,有时长久不好,特别到春秋两季特别明显;这样的问题很多手段解决不了,中医一剂附子泻心汤就能解决!想要了解解决此种症状的方法,请锁定愛中医群谈谈《伤寒论》原文:“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黄芩6克,黄连6 克,大黄3 克,制附子12克。

附子泻心汤适应情况:上身有热。

或者脸也发热,胃憋闷,个别多会有口腔溃疡,腿发凉、脚底发凉、怕冷,上身出汗。

中医理论认为:火在上而下行以温水寒,水在下而上升以济火热。

阳卫外而守阴,阴守内以助阳。

附子泻心汤加减:一、呕血便血(上消化道大出血)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史,引发多次吐血,大便黑如柏油样.胸闷,面色浮红,汗出,形寒肢冷,口干口苦,口唇干裂,舌苔黄腻而糙,证属阳明积热,虚火上炎,同时肾中虚阳外越,气虚不摄,形成上热下寒现象。

用附子泻心汤清泄阳明积热,下降无形之气,配附子以温阳固脱。

附子10克,大黄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

(熬法同上)这是一付的量,服用三付后,吐血停止,大便由黑变黄后,可以变方:附子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党参10克、炒白芍10克、麦冬10克、白蔻10克,山药30克,以益气养阴,温中健脾。

连服12付即可。

二、感冒数月,上身热,腰以下怕风。

感冒数月不好,胸满,上身热而出汗多,腰以下怕风。

制附子6克、大黄6克、黄连3克、黄芩3克。

3-4付即可。

三、口腔溃疡口腔溃疡往往是心胃之火不降造成的。

制附子6克、大黄3克、黄连5克、黄芩10 克,干姜9克,甘草10克,白术6克,藿香3克,这是一付的量,熬法同上。

如果腿不特别怕冷,而且口腔溃疡日期比较久,可以用甘草泻心汤加减:炙甘草30克,半夏20克,党参15克,黄芩15克,干姜10克,黄连10克,大枣4枚,生石膏30克,生阿胶8克(打碎冲服)。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饭后课后福利中老年人尿道感染:特征是尿频尿热,同时有刺痛感。

《伤寒论》113方——附子泻心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附子泻心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附子泻心汤,典型医案1神经性头痛——袁尊山医案张某,男,48岁,1976年5月18日入院。

患者因感冒咳嗽发烧5天住入某医院,经抗炎治疗1周后,体温正常,咳嗽缓解。

一日忽然头痛,并逐渐加重,烦躁,出汗,身软无力,纳差,无呕恶。

经颅内x 片,脑超声波,脑电图检查均无异常,诊断为“神经性头痛”,给予鲁米那、去痛片等药不效,于6月15日邀余会诊。

患者面色青黑,四肢冰冷,述头痛有如棒击之苦,前额苦闷,昏蒙蒙然,大便秘结,小便短少。

脉濡数,舌质胖淡、苔晦并厚腻而润。

证属肾阳虚而湿热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治宜温肾阳,清热除湿,寒热并用。

拟附子泻心汤加味。

生大黄10克(另包、冲泡)制附片10克(先煎)黄连6克黄芩10克干姜9克法半夏10克茵陈15克木通10克滑石30克 3剂,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

6月19日二诊,服药后第一天大便6次,第二天5次,第3天4次,均为软便,未至稀溏,头痛明显减轻,舌苔始退,但每便前略有腹痛。

拟前方加广木香9克,枳壳10克。

3剂。

6月22日三诊,大便日下次数依次减少,便前已不腹痛,头痛全消脉转沉弱,苔转薄白,仍多汗怕冷、手足不温。

改用金匮肾气丸,早晚各一丸,以巩固疗效,痊愈出院。

按:患者头痛如击,前额苦闷,便秘溲赤,苔黄腻,脉濡数,为脾胃湿热;面青,肢冷,舌淡胖,为脾肾阳衰,故一方面用三黄、茵陈、滑石、木通、清半夏清泄湿热,另一方面用附子、干姜温暖阳气,3剂显效,6剂痛止。

《伤寒论方医案选编》《经方临证集要》论:脉濡数者,濡为肝脾之阳虚,数为中虚而火升。

苔厚腻而润,此是湿寒之象。

烦燥汗出,也如湿热外蒸。

本案很难,看不太懂啊,仅供参考,本案为湿热症,苔晦而厚腻,也如湿寒。

2头痛癫痫偏枯——闫云科医案2007年春某日,徐医生从五寨县来电云,其表姐夫某,56岁,原平市鼓风机厂职工。

6年前病脑梗塞,左侧肢体偏废,中西医治疗,症渐改善。

然祸不单行,前年遭车祸,'挫裂伤,先后两次开颅,之后出现抽风。

附子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方剂是生活中很常见的,常见的种类比较多,我们在选择时,要根据自身疾病需求进行,下面就来介绍一种:附子泻心汤。

【处方】
大黄、黄连、黄芩,各二钱。

附子(炮.去皮脐.切作四块.只用一块)。

【功能主治】
治心下痞而后恶寒汗出者。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
大黄12克黄连6克黄芩6克附子10克(炮,别煮取汁)
【制法】
上四味,切三味。

【功能主治】
温经回阳,泄热消痞。

治阳虚于外,热结于胃。

心下痞满,而复恶寒、汗出者。

【用法用量】
以麻沸汤400毫升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备注】
方中附子温经扶阳,以治肌表之恶寒;大黄、黄连,黄芩之苦寒,以麻沸汤浸渍,取其味薄气轻,清泻上部之邪热,以治胸部之痞结。

【摘录】
《伤寒论》
【处方】
大黄4钱(酒炒),黄连6分,制附片3钱,僵蚕(姜汁炒)2钱,桔梗2钱,银花2钱,黄芩1钱5分,生姜3片。

【功能主治】
白喉。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白喉全生集》
文章介绍的附子泻心汤的药用价值,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很大帮助的。

其实很多的身体疾病都可以通过附子泻心汤等一些中药方剂来调理,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应该继续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伤寒论》五个泻心汤

《伤寒论》五个泻心汤

《伤寒论》五个泻心汤《伤寒论》五泻心汤,即1.半夏泻心汤、2.生姜泻心汤、3.甘草泻心汤、4.大黄黄连泻心汤、5.附子泻心汤,均为主治痞证之剂,成无己注“否而不泰为痞”,乃升降失常,阴阳不调,寒热互结,虚实错杂,上下不能交泰而致。

诸泻心方大多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而有和解阴阳、调畅枢机之功。

内中有任一药以多用,有合数药于一功,错综变化,法度谨严。

前哲运用的经验历征宏搏,不胜枚举,但对其立方之本旨,犹乏完善阐述,兹就笔者的一些体会讨论如下:(一)仲景立五泻心汤共同主症为心下鞕,其成因多为胃气素虚,或治疗失误(吐、下),以致无形邪热内陷心下,因其内无痰水、宿食等实邪阻滞,与结胸(如大、小陷胸汤证),水痞(如五苓散、十枣汤证)等有本质的区别,故仲景原文明确交代:“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然前人对其病机犹有属太阳、阳明、太阴、少阳之争。

实际上,太阳为开,阳气发于外,为卫气之藩篱,证治不离乎表。

仲景指出:“表未解,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即说明表证与痞证有两种根本不同的病机。

若果为太阳误下攻痞,则论中已设桂枝人参汤温中解表主治。

阳明为合,阳气蓄于内,其为病多胃实家。

《伤寒论》说:“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内实……此名阳明也”。

“实”是邪气旺盛之意,前人又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而痞证虚实互见,介乎两者之间,故非属阳明可知。

太阴为阴中之至阴,气化见于中焦,其病多表现在里,若误下伤阴,胸下结硬,则当予温里以为治,如理中、四逆辈。

《伤寒杂录》说:“凡言泻心者,少阳邪将入太阴也”,这里“将”字,点明泻心证并非发于太阴。

据临床所见,泻心汤痞证见于心下,约当胸之下、脘之上的膈中部位。

膈,居脏腑上下之间,阴阳表里之半,为少阳所主。

前人谓,太阳外主皮毛,内主胸中;阳明外主肌肉,内主脘中;而少阳外主腠理,内主膈中,为人体气机出入升降活动的枢纽。

如其人本质素弱,病势消极(“病发于阴”),误下之后(“而反下之”),客热下陷,虚邪上逆,升降失职,少阳枢机不利,则病变内陷,阴阳互结,遂成不交之痞(“因作痞也”,见《伤寒论》原文131条)。

《伤寒论》大黄泻心汤与附子泻心汤

《伤寒论》大黄泻心汤与附子泻心汤

《伤寒论》大黄泻心汤与附子泻心汤太阳百二十四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方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方在太阳五(方【1】)。

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1本条误治坏病,先教救逆表里之顺序,后垂表里之方药。

大下之后,复发汗,则心下成痞也。

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宜桂枝汤,后可攻痞,大黄黄连泻心汤。

因复发汗,汗出之后,故解表者,宜桂枝汤。

2此痞者,寒热逼蒸,热结心下也。

下后复汗,阳亡土败,不障下焦阴邪,下寒逼其上热,上热不降则痞结心下也。

表解之后,泻其上实则复其中气也。

大黄黄连泻心汤,泻其上热则中气升降而复常也。

先表后里,不可双行。

3痞根于虚,上热下寒,本条用大黄黄连泻心,只有下寒逼其上热,却不见下寒之象。

故只泻上逼之热,以接下寒之根,故中气能复。

本条或不为虚,只是大下后,又加复发汗而亡阳败中,下寒上侵。

泻热建中,泻热救逆也。

4本条大黄黄连泻心汤可以对比陷胸汤,皆是误下新伤,而成中虚上实。

泻心汤,泻上之痞热,泻上之实,实泄则中复。

陷胸汤也是泻上之实,实去则中复。

实泄则结开,泻实者,又皆是寒凉之药。

此也为不可多用之方,必竟是救逆,救太阳坏病一剂知二剂已。

观黄连解泻心热,久用越泻越热则知。

泻心者,泻痞结之上热也,泻其上热则助中气推迁,其上热而痞者,也是因下寒之上侵也,客热不降也,此为重点。

总因误治伤中,土不能障下焦阴邪上侵,故师言太阴误下则成痞,阴侵于上,则痞结于胸。

泻心汤与栀子类汤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中气脾胃之别,脾阳伤败,下寒上侵,阳为阴格而为痞结,泻痞结之热也。

栀子汤纯是误下胃逆,火逆不降而心烦,没有下寒上侵,只是胃逆不降。

5现代治痞,必先分清痞之来路,是误治坏病,还是内伤杂病。

若是误用泻心汤,初用泻其上热,感觉松快,在用则寒凉伤中,越治越痞,越治越热,一定要观痞之来路。

太阳百二十五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2.附子泻心汤:伤寒痞满,热痞兼表阳虚。症见心下痞塞不

2.附子泻心汤:伤寒痞满,热痞兼表阳虚。症见心下痞塞不

2.附子泻心汤:伤寒痞满,热痞兼表阳虚。

症见心下痞塞不
2.附子泻心汤(张仲景)伤寒痞满
(《伤寒论》)
【歌诀】
附子泻心用三黄寒加热药以维阳①
痞②乃热邪寒药治恶寒加附治相当
大黄附子汤同意温药下之妙异常
【词解】①维阳:维,维系。

维阳当解为助阳。

②痞:痞塞不通。

【组成】大黄二两(6g)黄连、黄芩各一两(各3g)附
子一两(3g)
【用法】水煎服,附子另煎。

【功用】泻热除痞,助阳固表。

【主治】热痞兼表阳虚。

症见心下痞塞不通,按之柔软
不痛,心下或胸中烦热,口渴,而后恶寒汗出,苔黄,关脉
浮盛。

【方析】无形邪热结于心下(胃脘部),气窒不通致心
下痞为本方主证。

表阳虚,恶寒汗出为兼证。

主用大黄、黄连、黄芩味薄气轻,清泄上部邪热而消痞,为君药。

附子辛
热醇厚,温经扶阳,为佐药。

本方寒热并用,各奏其功。

【附方】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大黄三两(9g)
附子二两(6g)细辛一两(3g)水煎服。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实证。

症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
足厥逆,脉紧弦。

按:附子泻心汤治伤寒心下痞,上承《伤寒论》159
条,当有该条心下痞见症及舌脉;兼见恶寒汗出,非表邪,
实为阳虚腠理不密所致。

大黄附子汤用以治疗虚寒积滞相并,既用苦寒的大黄泻结,又用辛热的附子、细辛散寒,与
附子泻心汤寒热并用意义相同,即用温药配合寒药,彼为清法,此为下法,与单纯苦寒攻下不同。

泻心汤之阴阳痞证(第二版)

泻心汤之阴阳痞证(第二版)

泻心汤之阴阳痞证(第二版)这是一个不再单纯的社会!何以知然?以病可知:一个感冒,用桂枝加附子汤的机会比用桂枝汤还多,然而,虽同为表证,一个是少阴病,一个是太阳病,孰轻孰重,真可谓令中医人不解与胆寒。

那么,里证同样也是,不再单纯的仅为虚、实、寒、热,而是相兼错杂,或为痞。

痞证:为经方派五证(痞、燥、烦、滞、饮)之一,又称痞满、心下痞,天地阴阳不交,升降失司,水火不用,寒热互结,主要表现为上腹(胸)部满闷不舒,一般触之无形、按之柔软、之不痛。

解之宜寒热并用,阴阳互调,疏导三焦,和中降逆而解利水火。

其证上热、中虚、下寒,且多见上呕下利,何也?气机升清降浊功能失常,浊阴不降而上逆,则出现干呕或呕吐、口苦;清阳不升而下陷,则出现肠鸣下利,或腹痛等症。

其证多属厥阴(亦可是阳明太阴合病、阳明少阴合病),何也?寒热水火之邪痞塞中焦,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是一个寒热水火互杂,虚实互见之证。

半表半里之阴痞:属厥阴,宜泻心汤;半表半里之阳痞:属少阳,宜柴胡剂。

痞证的病因:有表邪入里,饮食中阻,痰气壅塞,情志失调,脾胃素弱等。

痞证治疗大法——泻心汤(去渣再煎)元·戴元礼:诸泻心汤,取治湿热最当!一、大黄黄连泻心汤之阳明气分证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浸之,须臾绞去渣。

按:属于气痞(热)之轻证——气滞(按之濡,关上浮)①常见症状:心下胀满不舒,口干口苦,严重则趋阳明燥证(口舌生疮、心烦急躁、大便偏干、小便短赤、或伴有排气不畅)②主要体征:心下按之不硬,舌质红、苔黄腻、关脉浮滑如豆③385.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④“以麻沸汤二升浸之”(十分钟):药后阳明里热气结随之而清,可能出现腹泻,排除阻滞之气,有轻微瘀血的还可能排除瘀血。

(黄芩药效不易泡出)药物水煎,一般多入血分;而泡服,多入气分。

附子泻心汤(上半身出汗)案

附子泻心汤(上半身出汗)案

附子泻心汤(上半身出汗)案熊寥笙伤寒名案选新注附子泻心汤案附子泻心汤证肖琢如医案:一人得外感数月,屡变不愈。

延诊时,自云:胸满,上身热而汗出,腰以下恶风。

时夏历六月一,以被围绕。

取视前所服方,皆时俗清利,搔不着痒之品。

舌苔淡黄,脉弦,与附子泻心汤。

阅二日复诊,云药完二剂,疾如失矣,为疏善后方而归。

熟附片6克、大黄6克、黄连3克、黄芩3克。

寥笙注:本案为上热下寒证。

患者胸满,即心下痞也。

上身热而汗出,腰以下恶风,以被围绕,正是邪热有余,正阳不足之征,其病机与附子泻心汤无异,故服之而愈。

附子泻心汤症,为阳热有余,而正阳不足,设治邪而遗正,则恶寒益甚,或温寒而遗热,则痞满愈增。

此方寒热补泻,并投互治,两俱照顾。

然使制剂无方,则恐混而无功,故法用麻沸汤渍寒药,别煎附片取汁,合和与服,则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此仲景制法之妙用也。

方用三黄略渍取汁,取其轻清之气,以去上焦之热;附片大辛大热,浓煎取汁,以治下焦之寒,是上用凉而下用温,上行泻而下行补,泻取轻而补取重,制方之妙,神乎神矣。

综观五泻心汤之辨证,总因寒热交结于内,胃气不和所致。

生姜泻心汤为胃虚食滞水气不化,治以和胃泻痞,以生姜为君。

半夏泻心汤为柴胡症误下成痞,治以开结泻痞,以半夏为君。

甘草泻心汤为一再误下,胃气益虚,客气上逆,治以补胃泻痞,以甘草为君。

大黄黄连泻心汤为热邪壅聚,治以清热泻痞。

附子泻心汤症为邪热有余,正阳不足,治以温阳泻痞。

五泻心汤证治,其要点大略如此。

(熊老以其深厚的伤寒论学养及自己的临床研究心得,对古名医经方验案详加注释,会通案中脉因证治,阐明其辨证之要,立法之据,选方之意,用药之理。

注文立论确切,重点突出,文笔简洁,通俗易懂,入木三分,真知灼见,每示人以规矩准绳,实为吾辈治学之楷模也。

)泻心汤泻心汤,著名重要方剂。

由大黄10克、黄连、黄芩各5克,上药三味,以水800毫升,煮取250毫升而成。

主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便秘溲赤;或湿热内蕴而成黄疸,胸痞烦热;三焦积热,眼目赤肿,口舌生疮,外证疮疡,心胸烦闷,大便秘绪;湿热黄疸,胸中烦热痞满,舌苔黄腻,脉数实者。

上热下寒---附子泻心汤及其理论

上热下寒---附子泻心汤及其理论

上热下寒---附子泻心汤及其理论(2018-07-10 20:34:10)学习伤寒论,背诵条文容易,深刻理解其内容不容易,临床灵活运用更不容易。

最近,顾兄有篇帖子,是讲解一个五苓散的病例。

我相对来说,学的比较单纯,一看描述,容易想到水逆的“五苓散”证,再加上发热、咽喉痛,按照胡老的经验,那是石膏的药证,加减上毫无疑义。

对于方证、药证的学习,是个很好的例子。

而今天看到的这个介绍应用附子泻心汤的案例,则没有那么简单了。

男性,三十有余,人体高大粗壮,诉说双脚底发凉怕冷一年多了,上身出汗,我说得了,什么都不用查了,附子泻心汤证,三剂,半个月过后,又来了,他说服完三剂后好了,现在又发了,又照原方三剂服后未再来。

因为之前有看到过刘渡舟先生以及其他人的案例,我也容易想到治疗上热下寒的附子泻心汤。

但是,在同样的帖子里,有人提到了这样的问题:上热下寒尚有黄连汤,黄连黄芩汤,栀子干姜汤,乌梅丸等,岂可附子泻心汤了事!怎么去回答呢?是否可以把症候群描述的更清楚,再把相似的方剂给比较一下呢?我上网查了查,看到了这篇刘渡舟先生的验案记录,同样的上热下寒,是以附子泻心汤和黄连阿胶汤作为鉴别。

其中的关键点如下:本案辨证分析较为详细,在此无需多语。

但是,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前述附子泻心汤证宋某一案,与本案病证极为相似,为什么彼用附子泻心汤而此则用黄连阿胶汤?确实,二案证候表现皆为上热下寒,上下水火失交之象。

但是附子泻心汤证的形成是以真阳不足为前提,热是真热,寒是真寒,所以,必须用附子以温下寒,用三黄以清上热;而黄连阿胶汤证的形成则是以真阴不足为前提,由于心火独盛于上而阳气不能下煦,所以用滋阴降火的方法治疗。

虽然此二者均出现上热下寒的证候表现,但通过四诊合参,就不难发现二者的不同之处。

附子泻心汤证由于以阳虚为前提,所以往往见有大便稀溏,形寒汗出,舌质淡嫩或暗红,舌体胖大,苔白或苔白润;而黄连阿胶汤证由于以阴虚为基础,所以往往可见口咽干燥,小便短赤,舌质红绛或光绛无苔,舌体瘦小等证。

夜读伤寒-155

夜读伤寒-155

夜读伤寒-155
《伤寒杂病论》
――第一百五十五条
原文: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释义:本条讲热痞兼陽虚的治法与主方。

胃脘部痞满,而又畏寒汗出的,主治用附子泻心汤。

本条亦是热邪壅聚之痞,但多了恶寒汗出的表陽不足症候,因而治用附子泻心汤,一方面以三黄清热泄痞,一方面以附子温经护陽。

承接上条,此“心下痞”也是热邪壅滞之痞。

复见恶寒、汗出,是卫陽虚弱,失于温煦。

卫出下焦,由肾陽所化生,经上焦开发,以温分肉,肥腠理,熏肌肤,司开合,固护肌表。

今卫陽虚,温煦开合失职,故恶寒、汗出,此与恶寒汗出的同时见发热、头身疼痛的表证不同,应该注意鉴别。

本证邪热有余,而表陽不足,所以治用附子泻心汤,一方面泄热消痞,一方面扶陽固表。

附子泻心汤即大黄黄连泻心汤加附子,方用大黄、黄连、黄芩,经麻沸汤浸渍,取其气而薄其味,意在清心下之热而消痞。

附予另煮取,取使其发挥温肾陽、固肌表的作用。

此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效各奏。

附子泻心汤亦是寒热并用的方剂,然与和解寒热的半夏泻心汤等方剂的立意不同,因其主治的病证是心下邪热壅盛而卫陽虚于外,寒热分踞内外,所以该方的使用必须达到既清在里之热,又驱在外之寒的目的。

若苦寒与辛温四药同煮则药性相互牵制,不能发挥各自的功效。

如何使寒药与热药并行不悖,取得应有的疗效,其特殊的煎服法就成了应用该方的关键。

辨证论治:
主症: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恶寒汗出,舌红苔黄,脉微数。

成因:胃热气滞,卫陽不固。

治法:泻热消痞,扶陽固表。

方药: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芩、黄连、附子)。

《伤寒论》——附子泻心汤

《伤寒论》——附子泻心汤

《伤寒论》——附子泻心汤【原文】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诠释】此条承上文,仍属热痞之例,热痞特征是胃膈积有无形热邪充斥中上焦,热在上,郁于中,气痞满塞·按之濡软。

照此不会出现恶寒汗出的症状,之所以出现之.--是发汗太过,损伤表阳:二是卫阳素虚,无力御寒,这种阳虚于外,热浮于内的心下痞,施以附子泻心汤,寒热并用,虚实兼顾,以达热解则痞消:温阳则寒除。

【治法】泻热消痞,固护表阳。

【方药组成】大黄2两,黄连1两.黄芩1两,附子1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服法与禁忌】上药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奥,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经方方论】本方是大黄黄连泻心汤加炮附子组成。

义在消热痞·温表阳。

取附子汁浓味厚,扶阳固表,祛除表寒。

本条煎服法与众不同,用麻沸汤浸渍大黄黄连泻心汤,兑人浓煎附子汁服,其义深奥。

非熟知药性之理和精确辨证之程度,难达如此境界,仲景真大医也。

方义:本方由大黄黄连泻心汤加附子而成。

方中大黄清泄脾胃无形邪热。

黄连清中焦邪热,黄芩清上焦邪热。

用麻沸汤浸渍,取其气清轻上扬,免其味重浊下泻,以泄中焦邪热。

附子久煎别煮取汁,使辛热药物充分发挥其温肾壮阳,顾护卫气之功。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旋覆代赭汤、桂枝入参汤、五苓散、大柴胡汤、十枣汤与附子泻心汤都可治疗心下痞满,半夏泻心汤主治中虚湿热痞证,病以痞满,呕利为主;生姜泻心汤主治中虚湿热痞证兼有食滞水气,病以痞满,干噫,食臭为主;甘草泻心汤主治中虚湿热痞重证,病以痞满,利下不止,少气为主;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脾胃热痞证,病以心下痞满而灼热为主;旋覆代赭汤主治中虚痰饮病证,病以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为主;桂枝人参汤主治脾胃虚寒病证,病以心下痞硬,喜温恶寒为主;五苓散主治水气痞证,病以心下痞满,口渴,小便不利为主;大柴胡汤主治胆胃热结痞证,病以胸胁苦满,心下痞硬为主;十枣汤主治悬饮阻塞心下痞证,病以胁痛,短气为主;而附子泻心汤邪热内郁,而表阳虚,病以心下痞满,恶寒为主。

【少白中医】伤寒论附子泻心汤

【少白中医】伤寒论附子泻心汤

【少白中医】伤寒论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清上温下,为寒热并用之方(上热下寒,表寒内热),不仅因邪热壅滞中焦,形成“心下痞”,而且兼有衷阳虚弱,故常见心下痞闷、恶寒、汗出、脉关浮尺沉等证。

其主治“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

主治虚寒之体夹有客热的寒热错杂证。

“心下痞”乃泻心汤证,“恶寒汗出”是附子证。

附子泻心汤多用于吐血、伤食、晕厥等急症,有通阳泻痞的功效。

患者多主诉上腹部不适,精神萎靡或嗜睡,烦躁不安,言语不多或吐词不清,恶寒、手足冷、容易出汗。

大多有胃病或高血压等病史。

舌苔干腻,脉沉。

附子泻心汤可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上消化道出血、胆囊炎、急慢性痢疾、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吐血、鼻衄、复发性口腔溃疡、高血压、中风、消化不良等。

加减:大便不成形,舌胖大,加干姜、甘草;便秘,加大大黄用量;有烦躁不安,出冷汗者,加肉桂。

注意:黄连、黄芩、大黄的用量不宜过大。

百度:
《逐步修正中医在你脑中的概念》
《中医调治日常疑难杂症的钥匙》。

五运六气解方剂——附子泻心汤

五运六气解方剂——附子泻心汤

五运六气解方剂——附子泻心汤《伤寒论译释》“此汤治上热下寒之证,确乎有理,三黄略浸即绞去滓,但取轻清之气,以去上焦之热,附子煮取浓汁,以治下焦之寒,是上用凉而下用温,上行泻而下行补,泻其轻而补其重,制度之妙,全在神明运用之中,是必阳热结于上,阴寒结于下用之,乃为的对。

若阴气上逆之痞证,不可用也。

”本证因无形之热聚于心中,气机痞塞,则见心下痞。

胃气主降,能助心火下行;脾气主升,能助肾水上济。

脾胃枢纽气机升降失常,影响心肾相交,心火不得下降或下降的道路不畅,出现心火亢于上,下焦肾阳得不到心火的温煦出现下寒,最终出现心肾不交、上热下寒的症状表现。

同时肾阳虚衰,导致表阳卫阳不足,患者出现恶寒汗出的表证。

心火亢盛则心烦,口干口渴,咽喉疼痛,甚至口舌生疮,牙痛,齿衄,面部长痤疮、疖子,耳鸣,脱发,目赤,上半身出汗等。

肾阳虚寒则腰酸怕冷,下肢发凉,小便清长等。

方用附子泻心汤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大黄、黄连、黄芩苦寒入心泻热,而用浸渍绞汁,取其味薄气轻,以清泻上部邪热而消痞。

附子大辛大热归肾经,别煮取汁以取辛热厚味,温补阳气。

四味相合,寒热并用,共奏泻热消痞,扶阳固表之功。

尤怡曰:“方以麻沸汤渍寒药,别煮附子取汁,合和与服,则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乃先圣之妙用也。

”诸药合用使心肾上下交通,水火既济,气机升降恢复正常,心下痞自消。

刘渡舟先生曾治过一个 28 岁的男性患者,背部热如炭火,上身多汗,牙龈经常出血,烦躁不安,一派上火的症状。

但从小肚子以下却发凉,像泡在冷水之中,以致经常发生阴囊收缩,大便长期不成形,小便次数多,每周还有遗精 2~3 次,又一派肾阳不足、下焦寒凉的表现。

这个患者在当地吃过很多药,由于有遗精,不少方子都是补肾固涩的药,收效都不明显,专程来北京请刘渡舟看病。

综合病人的症状表现,属于上热下寒,予附子泻心汤原方。

服3 剂,大便就成形了,背部热大减,汗出停止,小肚子转暖,阴囊抽动消失,继续服3 剂,症状全部治愈。

伤寒论第155条:附子泻心汤证

伤寒论第155条:附子泻心汤证

伤寒论第155条:附子泻心汤证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方十八。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本条讲实热型心下痞之见阳虚者。

上条所讲的心下痞,是实热型的心下痞,一般而言患者体质是很好的,阳气比较旺盛的。

所以患者呈现实热证候。

但是有时候患者本身阳气并不是很充沛,而上焦呈现热像,下身呈现寒像;或者患者本来是实热型的心下痞,结果因为某些特别的原因,身体呈现了阳虚的征象,呈现了真阳虚衰之像,这时一方面要清其实热,另一方面要温阳,挽救其沉衰的真阳。

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清其热,一方面要加附子顾护其沉衰之真阳,即附子泻心汤证。

本条患者,原本是心下痞,是实热型的心下痞,是热痞。

但是后来出现了恶寒汗出的症状。

患者原先或许有表证,但是后来出现心下痞之后,表证应该已经消失了。

接下来再次出现恶寒汗出,应该不是表证,而是里证的阳虚导致的恶寒汗出。

里阳虚导致恶寒汗出的情况其实比较常见。

但是与心下痞同时出现的情况比较少见。

里阳虚就是阳气虚衰,阳虚就怕冷,这是常情。

里阳虚必然导致卫气不固,卫气不固就会出汗。

所以里阳虚的恶寒汗出属于常见现象。

那么里阳虚的恶寒汗出,与表证的恶寒汗出,如何鉴别呢?表证的恶寒汗出,一般伴随呼吸系统的症状,比如咳嗦、打喷嚏、流鼻涕等等,往往伴随各种疼痛比如头疼、肩颈腰腿疼痛等等,或者皮肤过敏类症状。

里阳虚的恶寒汗出一般没有呼吸系统症状,也没有明显的疼痛类症状。

里阳虚的恶寒,一般对气温相对敏感,气温低就冷,气温升高就冷减轻,气温达到或略微超过正常人的适宜温度后,患者怕冷症状会消失。

但是表证的恶寒,即使气温超过了正常人适宜的温度,患者仍然感觉寒冷,直至汗出表解为止。

此外,表证的恶寒一般脉浮,里阳虚的恶寒一般脉微细,不浮,甚至脉沉。

本条方证是一种特殊情况,一方面患者有实热型的心下痞,有明显的热像;另一方面,患者又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阳虚症状,尤其是下焦阳虚,真阳虚衰。

名医验案:附子泻心汤

名医验案:附子泻心汤

名医验案:附子泻心汤导读附子泻心汤不仅被用于治疗胃病,还被广泛地用于治疗心火盛、肾阳虚的上热下寒证。

小编整理了两则关于附子泻心汤的两则名师医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更好地学习,方证相应。

附子泻心汤由附子、黄连、黄芩、大黄四味药物组成。

《伤寒论》本来是用于治疗胃病的,症状见胃里经常堵闷,吃的饭不往下走,塞在胃里面,有时胀满,但胃不痛,也有些病人形容为吃完饭后“棚”在那里,感觉“钉”的慌,《伤寒论》称作“心下痞”,现在一些医生把它称作“胃动力不足”。

可以伴有心烦、口干渴等上火的症状,但同时又会出现出汗、怕冷,很是矛盾。

其实这是心火亢盛、肾阳不足的表现。

心火亢盛,下行的道路不畅,不能下交于肾,就嵌顿在中间胃这个位置,于是就会出现胃中堵塞的感觉,并有上火的表现。

但心火不下交于肾,肾阳得不到心火相助,继而就会不足,于是就又出现汗出、恶寒怕冷,最终导致上面有热、下面有寒的结果。

治心肾不交之火旺水寒火旺水寒,是指心火虽旺,但被阻隔于上,上下不交通,导致肾阳不足之下寒,即上热下寒证,《伤寒论》的附子泻心汤证即属于此。

心肾的相交需其他脏器的协助,比如脾胃的升降等。

胃气主降,能助心火下行;脾气主升,能助肾水上济。

如果脾胃的功能失调的话,就会影响到心与肾的交通,若是心火不得下降或下降的道路不畅,渐渐积聚,就会导致心火亢于上,同时下焦肾阳得不到心火的温煦而出现下寒,由于阴阳水火的阻隔,使热者自热,寒者自寒。

表现为心烦,口干口渴,咽喉疼痛,甚至口舌生疮,牙痛,齿衄,面部长痤疮、疖子,耳鸣,脱发,目赤,上半身出汗。

但同时又腰酸怕冷,下肢发凉,尤其是膝关节以下凉的厉害,小便清长。

有些病人非常容易上火,但又不能服凉的药物,一吃就拉肚子,甚至吃一些凉的饮食也拉肚子,这些都是上热下寒的表现。

上热下寒证几乎都是表现为心热与肾寒,即上面有火多半是心火亢盛,下面有寒多半是肾阳不足。

这种情况在治疗上就必须清热药、温阳药并用了,附子泻心汤就是在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方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子泻心汤——阴阳解析
伤寒论: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处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两,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解析:
阳性药:炮附子
平性药:无
阴性药:大黄、黄连、黄芩
君药:炮附子
炮附子:辛,大热,有毒。

归心、脾、肾经。

回阳救逆、温里逐寒、温经止痛。

大黄: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活血祛瘀。

黄连:苦,寒。

归心、胃、肝、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芩:苦,寒。

归肺、胆、胃、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阳性药物竣烈,阴性药物多,针对寒热交杂;君药功效以温经逐寒为主,针对虚实夹杂;少阴阳明合病,外寒内热。

方剂中,炮附子,温经逐寒;大黄、黄连、黄芩,清热攻积。

诸药合用以温经逐寒为主,清热攻积为辅。

适用于外有虚寒表证,内有阳明里热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