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导论第2章 大气环境及污染问题(2)
合集下载
第二章:大气及全球大气问题
![第二章:大气及全球大气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66d7a860af1ffc4ffe47acfe.png)
气体浓度ppm气体浓度ppm甲烷780900209500930051518521012一氧化碳臭氧0505008002001004第二节大气污染一大气污染的定义按照国际标准组织iso作出的定义大气污染通常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危害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物和各种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四、大气污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类型
按照大气污染的范围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局部地区大气污染,
区域性大气污染,
广域性大气污染, 全球性大气污染。
第三节
大气污染物的 化学转化
第三节 大气污染物的化学转化
一、污染物质在大气中的化学变化
1.硫化物在大气中的化学变化
在大气中的硫化物主要有:硫化氢(H2S)、 二氧化硫(SO2)、三氧化硫(S03)、硫酸 (H2SO4)和硫酸铵[(HN4)2SO4]等。
大气污染物分类
三、大气污染物 根据大气污染物存在的形式,可以将大 气污染物分为颗粒物质和气态物质。 总悬浮颗粒物:是指分散在大气中各种 微小粒子的总称。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 样器所收集到的颗粒物。多数在10微米 以下。大气质量评价中的一个通用的重 要评价指标。
颗粒污染物是指大气中粒径不同的固体、 液体和气溶胶体。
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的化学变化
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种类很多,但主要的 污染物是二氧化氮、一氧化氮和氨三种 化合物。 二氧化氮、一氧化氮和氨三种化合物在 大气中的化学变化分为两类:
一类是与水、氧分子、臭氧分子和氧原子发生一系 列反应生成硝酸盐气溶胶; 另一类是在光照作用下,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与碳 氢化合物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光化学烟雾。
四、大气污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类型
按照大气污染的范围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局部地区大气污染,
区域性大气污染,
广域性大气污染, 全球性大气污染。
第三节
大气污染物的 化学转化
第三节 大气污染物的化学转化
一、污染物质在大气中的化学变化
1.硫化物在大气中的化学变化
在大气中的硫化物主要有:硫化氢(H2S)、 二氧化硫(SO2)、三氧化硫(S03)、硫酸 (H2SO4)和硫酸铵[(HN4)2SO4]等。
大气污染物分类
三、大气污染物 根据大气污染物存在的形式,可以将大 气污染物分为颗粒物质和气态物质。 总悬浮颗粒物:是指分散在大气中各种 微小粒子的总称。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 样器所收集到的颗粒物。多数在10微米 以下。大气质量评价中的一个通用的重 要评价指标。
颗粒污染物是指大气中粒径不同的固体、 液体和气溶胶体。
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的化学变化
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种类很多,但主要的 污染物是二氧化氮、一氧化氮和氨三种 化合物。 二氧化氮、一氧化氮和氨三种化合物在 大气中的化学变化分为两类:
一类是与水、氧分子、臭氧分子和氧原子发生一系 列反应生成硝酸盐气溶胶; 另一类是在光照作用下,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与碳 氢化合物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光化学烟雾。
02 大气环境污染及其治理
![02 大气环境污染及其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5329f2126edb6f1aff001f1e.png)
大气
恒定组分
可变组分
不定组分
主要组分
次要组分
二氧化碳
水蒸汽
氮、氧、氩
氦、氖、氪、氙、氡
中国城市的空气污染状况
三、大气污染
• 大气污染的定义 ISO定义: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 程引起的某种物质进入到大气中,呈 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 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福利 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 大气污染分类 - 局部地区大气污染
2.2 大气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 大气及其污染成因
一、大气的重要性
二、大气的组成 • • 自然状态下的大气是由多种气体、 水汽和悬浮颗粒组成的混合物 恒定组分:氮N2、氧 O2、氩 Ar及 微量的氖Ne、氦 He、氪Kr、氙Xe
•
•
可变组分:二氧化碳、水蒸气
不定组分:尘埃、硫、硫化氢、硫 氧化物、氮氧化物、盐类及恶臭气 体等
欧洲航天局ENVISAT环境观测卫星拍到了撒哈拉沙漠沙尘向 西飞扬的情景。 沙尘向西经过3个国家:毛里塔尼亚(Mauritania,图中顶 部)、塞内加尔(Senegal,图中中部)和几内亚比绍 (Guinea Bissau,图中底部),并且扩散到了北大西洋上空, 之后沙尘暴在佛得角群岛(Cape Verde Islands)上空转弯向 北而去。
布袋除尘器除尘效果的优劣与多种因素有关,但主要取决 于滤料。布袋除尘器的滤料就是合成纤维、天然纤维或玻璃纤 维织成的布或毡。根据需要再把布或毡缝成圆筒或扁平形滤袋。 根据烟气性质,选择出适合于应用条件的滤料。通常,在烟气 温度低于120℃,要求滤料具有耐酸性和耐久性的情况下,常 选用涤纶绒布和涤纶针刺毡;在处理高温烟气(<250℃)时,主 要选用石墨化玻璃丝布;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选用炭素纤维滤 料等。
第二章 环境学大气环境
![第二章 环境学大气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442ad03e31126edb6f1a102b.png)
大气各组成成分的作用
大气组成 干 主要 N2 洁 成分 O2 空 气 次要 CO2 成分 O3
主 要 作 用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 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水
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作用
固体杂质
第二节 大气污染及污染源
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来源(部分)
自 污染物 名 称
SO2
然
排
放
排放源
火山活动
排放量 t/a
未估计
人 类 活 动 排 放 排放源 排放量 t/a
煤和油的 6 146*10 燃烧 化学过程 污水处理 3*106
大气中 背景浓度
0.2ppb 0.2ppb
火山活 动、 H2 S 沼泽中 的生 100*106 物作用 森林火 灾、 CO 海洋、 萜稀 3*106 反应 NO: 土壤中 的细 430 *106 NO-NO2 NO2: 菌作用 658*106
平流层
• 主要成分:臭氧 • 范围: 对流层顶50-55km • 主要特点:1 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2 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 朗,能见度好。有利于飞机飞行。 3 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散逸层
电 离 层
地球束缚引力小 空气质点往外跑 中间层顶到五百 氧原吸紫增温快
热成层
中间层 平流层 对流层
(四)碳氧化物
1、一氧化碳 大气中CO来源于燃料的燃烧。而由汽车 尾气中的CO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引起世界各国 的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一氧化碳的另一人工源是 吸烟排出的烟气。吸烟者吸入的CO远高于不 吸烟者,尤其是吸过滤嘴香烟的人。
环境科学导论大气环境及污染问题
![环境科学导论大气环境及污染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0c624afce45c3b3567ec8bc1.png)
正常分布层结或递减层结; ? (2)气温垂直递减率等于或近似等于干绝热
递减率,即r = r d,称为中性层结; ? (3)气温不随高度变化 ,即r = 0,称为等温
层结; ? (4)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即r < 0,称为
逆温。
? 4.2 大气稳定度
? 大气稳定度的定义: 指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 的程度。
?
在对流层中,气温垂直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高度
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
? (1)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和直接的热源
? (2)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分布从低空向高空减少,水
?
汽和固体杂质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很强,从而
?
使近地面温度高于上层。
温度层结的定义 :大气中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
称为温度层结。
? 大气中温度层结有四种类型: ?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即r > 0,称为
定状态
多出现于日 落后,因地 面有辐射逆 温,大气稳 定,高空大 气不稳定。
排出口上方有微风,伴有 湍流;排出口下凡,几乎
无风,无湍流。
烟囱高度处于不稳 定层时,污染物不 向下扩散,对地面
污染较小。
漫烟形
烟云上侧边缘清晰,呈平直 状,下部有较强的湍流扩散,
烟云上方有逆温层。
排出口上方:γ<0, γ<γ d,大气稳定; 排出口下方:γ>0, γ>γ d,大气不稳定
第4节 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条件和地理因素
? 4.1 温度层结
气温垂直递减率 :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下降的数
值,通常以 r 表示。
? 干绝热递减率 (r d):干空气块或未饱和的湿空气 块在绝热条件下每升高单位高度(通常取单位高度为 100 米 ) 所 造 成 的 温 度 下 降 数 值 称 为 r d , 一 般 为 0.98k/100m.
递减率,即r = r d,称为中性层结; ? (3)气温不随高度变化 ,即r = 0,称为等温
层结; ? (4)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即r < 0,称为
逆温。
? 4.2 大气稳定度
? 大气稳定度的定义: 指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 的程度。
?
在对流层中,气温垂直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高度
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
? (1)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和直接的热源
? (2)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分布从低空向高空减少,水
?
汽和固体杂质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很强,从而
?
使近地面温度高于上层。
温度层结的定义 :大气中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
称为温度层结。
? 大气中温度层结有四种类型: ?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即r > 0,称为
定状态
多出现于日 落后,因地 面有辐射逆 温,大气稳 定,高空大 气不稳定。
排出口上方有微风,伴有 湍流;排出口下凡,几乎
无风,无湍流。
烟囱高度处于不稳 定层时,污染物不 向下扩散,对地面
污染较小。
漫烟形
烟云上侧边缘清晰,呈平直 状,下部有较强的湍流扩散,
烟云上方有逆温层。
排出口上方:γ<0, γ<γ d,大气稳定; 排出口下方:γ>0, γ>γ d,大气不稳定
第4节 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条件和地理因素
? 4.1 温度层结
气温垂直递减率 :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下降的数
值,通常以 r 表示。
? 干绝热递减率 (r d):干空气块或未饱和的湿空气 块在绝热条件下每升高单位高度(通常取单位高度为 100 米 ) 所 造 成 的 温 度 下 降 数 值 称 为 r d , 一 般 为 0.98k/100m.
环境科学导论 第二章 大气环境(2)
![环境科学导论 第二章 大气环境(2)](https://img.taocdn.com/s3/m/be6a7cc2fc4ffe473368abda.png)
2. 逆温及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4)锋面逆温 对流层中的冷空气团与暖空气团相遇时,暖空 气因其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上面,形成一个倾斜的 过渡区,称为锋面。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温差 较大,就可出现逆温,这种逆温称为锋面逆温(见 图2-5)。一般情况下,锋面都在移动,但移动缓 慢的暖锋(暖气团推动锋面向冷空气一侧移动的锋) 可能发生污染问题。
(二)气象因素的热力影响
2. 逆温及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逆温是指大气层的温度分布与标准情况下气温分布相反,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根据逆温层形成的原因,可将逆温划分为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平流逆温、锋面逆温和 地形逆温5种。
(1)辐射逆温 一般来说,在晴朗无风的夜间,地面强烈的辐射使地面和近地面的大气层迅速降温, 而上层大气降温较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逐渐向上发展的逆温层,称为辐射逆温。 辐射逆温多发生在对流层的接地层。日出后地面受太阳辐射,近地面大气层增温,逆温 就逐渐消失。辐射逆温全年都可出现,但以冬季最强。在中纬度地区的冬季,辐射逆温 厚度可达200-300m。
第三节 大气污染的影响因素
大气污染程度,除取决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数量、排 放方式、排放源密集程度及位置等因素外,还受所在地区的气象和 下垫面等因素影响,其中后两者对于大气污染物扩散和浓度时空分 布的影响更为显著。本节主要介绍气象因素、下垫面因素及污染物 性质等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第三节 大气污染的影响因素
(一)气象因素的动力影响
2. 大气湍流对大气污染扩散的影响
假如没有湍流存在,污染物在大气中只能沿风向移动,污染物的扩散只靠布朗 运动,这时烟云几乎是一个变化不大的烟管运动。实际上,由于烟云向下风向漂移 时,除其本身的分子扩散外,还受大气湍流作用,使得烟团周界逐渐扩张。
(4)锋面逆温 对流层中的冷空气团与暖空气团相遇时,暖空 气因其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上面,形成一个倾斜的 过渡区,称为锋面。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温差 较大,就可出现逆温,这种逆温称为锋面逆温(见 图2-5)。一般情况下,锋面都在移动,但移动缓 慢的暖锋(暖气团推动锋面向冷空气一侧移动的锋) 可能发生污染问题。
(二)气象因素的热力影响
2. 逆温及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逆温是指大气层的温度分布与标准情况下气温分布相反,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根据逆温层形成的原因,可将逆温划分为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平流逆温、锋面逆温和 地形逆温5种。
(1)辐射逆温 一般来说,在晴朗无风的夜间,地面强烈的辐射使地面和近地面的大气层迅速降温, 而上层大气降温较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逐渐向上发展的逆温层,称为辐射逆温。 辐射逆温多发生在对流层的接地层。日出后地面受太阳辐射,近地面大气层增温,逆温 就逐渐消失。辐射逆温全年都可出现,但以冬季最强。在中纬度地区的冬季,辐射逆温 厚度可达200-300m。
第三节 大气污染的影响因素
大气污染程度,除取决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数量、排 放方式、排放源密集程度及位置等因素外,还受所在地区的气象和 下垫面等因素影响,其中后两者对于大气污染物扩散和浓度时空分 布的影响更为显著。本节主要介绍气象因素、下垫面因素及污染物 性质等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第三节 大气污染的影响因素
(一)气象因素的动力影响
2. 大气湍流对大气污染扩散的影响
假如没有湍流存在,污染物在大气中只能沿风向移动,污染物的扩散只靠布朗 运动,这时烟云几乎是一个变化不大的烟管运动。实际上,由于烟云向下风向漂移 时,除其本身的分子扩散外,还受大气湍流作用,使得烟团周界逐渐扩张。
环境科学导论大气环境和污染问题培训课件
![环境科学导论大气环境和污染问题培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ca0373bbe1e650e53ea9918.png)
大气稳定度的定义:指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 的程度。
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与大气稳定度有密切 关系。
一个空气块由于某种原因受到外力的作用, 产生了上升或下降运动后,当外力去除后,可 能发生三种情况:(1) 气块减速并有返回原来 高度的趋势,称这种大气是稳定;(2)气块加 速上升或下降,称这种大气是不稳定;(3) 气 块被外力推到那里就停到那里或作等速运动, 称这种大气是中性。
4.4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不同温度 层结和大 气稳定度 下的烟型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烟形
性状
处,大请气状联况 系网站发或生情本况 人删除与。风、湍流关系
地面污染状况
力比波浪型弱。
γ>0,γ=γd,大气处 于中性稳定状态
出现于多云 或阴天的白 天,强风的 夜晚或冬季
夜间。
高空风较大,扩散主要靠 热力和动力作用。
扩散速度、落地浓 度较前者低,污染
物输送较远。
烟云在垂直方向扩散速度小, γ<0,γ<γd,,出现 平展形 厚度在纵向变化不大,在水 逆温层,大气处于
平方向上有缓慢扩散。
当r = rd
a = 0 大气是中性
一般来说,r越大,大气越不稳定,反之,
大气越稳定。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4.3 逆温层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气层,即r < 0 或r =0,称为逆温层。等温层可视为逆温层的 一个特例。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与大气稳定度有密切 关系。
一个空气块由于某种原因受到外力的作用, 产生了上升或下降运动后,当外力去除后,可 能发生三种情况:(1) 气块减速并有返回原来 高度的趋势,称这种大气是稳定;(2)气块加 速上升或下降,称这种大气是不稳定;(3) 气 块被外力推到那里就停到那里或作等速运动, 称这种大气是中性。
4.4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不同温度 层结和大 气稳定度 下的烟型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烟形
性状
处,大请气状联况 系网站发或生情本况 人删除与。风、湍流关系
地面污染状况
力比波浪型弱。
γ>0,γ=γd,大气处 于中性稳定状态
出现于多云 或阴天的白 天,强风的 夜晚或冬季
夜间。
高空风较大,扩散主要靠 热力和动力作用。
扩散速度、落地浓 度较前者低,污染
物输送较远。
烟云在垂直方向扩散速度小, γ<0,γ<γd,,出现 平展形 厚度在纵向变化不大,在水 逆温层,大气处于
平方向上有缓慢扩散。
当r = rd
a = 0 大气是中性
一般来说,r越大,大气越不稳定,反之,
大气越稳定。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4.3 逆温层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气层,即r < 0 或r =0,称为逆温层。等温层可视为逆温层的 一个特例。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2-环境科学概论-大气环境
![2-环境科学概论-大气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3ba75626f12d2af90242e687.png)
从对流层顶到距地面50-55千米的范围
主要特征: 空气稀薄、水汽和微尘的含量很少,能见度高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极其微弱,不易 成云致雨
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强烈吸收紫外线)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大气的结构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大气的结构
1、对流层(Troposphere)
范围
厚度随纬度、高度和季节变化而变化 全球平均厚度:12千米,低纬度地区17-18千米, 中纬度地区10-12千米,高纬度地区8-9千米。 夏季厚度大于冬季
二氧化硫、硫化氢等
颗粒物、粉尘、氧化亚氮等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2、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进行划分,污染源可以分固定污染 源和流动污染源两类
3、按排放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点源、 线源和面源三类
4、按污染物排放时间状况划分,可以将污染源分为连续源、 间断源和瞬时源三类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大气的结构
大气的上界
根据大气中才有的而星际空间中没有的物理现 物理上界:
象来确定。例如:极光现象(1200千米) 按照人造卫星探测资料推算,大气密度接近星 估计上界: 际空间的高度为2000-3000千米,即以此为 大气估计上界。
环境科学导论第2章课件
![环境科学导论第2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e9f6257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8b.png)
(3)生态系统(Ecosystem):生态系统是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是自 然界一定空间内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不断演变而达到动态平衡的相对稳定的统 一体。
(4)生物圈(Ecosphere):生物圈是地球表面全部有机体及与之发生作用的物理环境的总称。
2024年7月30日7时4分
(1)能量形式的转变 (2)能量的转移 (3)能量利用 (4)能量耗散
2024年7月30日7时4分
图2-5 生态系统能流模式图
L=太阳总辐射;PG=总初级生产固定能量;PN=净初级生产固定能量;R=呼吸耗 能量;C=摄入的能量;A=同化固定能量;P=次级生产能量;NU=为利用能量; FU=随粪尿流失能量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 用机理的科学。生态学定义反映出了该学科最基本的特点,即 生物是具有适应能力的,环境是复杂变化的统一系统。
2024年7月30日7时4分
环境科学导论
第2页
第2章 生态学基础
2.1.2生态学研究对象
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包括生物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到生物 圈。生态学涉及的环境从无机环境,生物环境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由人类活 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1.空间结构 2.时间结构 3.营养结构 ➢ 食物链( Food chain) ➢ 食物网(Food web)
2024年7月30日7时4分
图2-4 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
环境科学导论
第12页
第2章 生态学基础
2.2.5生态系统基本功能
1.物质生产(Material production) ➢ 初级生产( Primary production)
环境科学导论
第14页
(4)生物圈(Ecosphere):生物圈是地球表面全部有机体及与之发生作用的物理环境的总称。
2024年7月30日7时4分
(1)能量形式的转变 (2)能量的转移 (3)能量利用 (4)能量耗散
2024年7月30日7时4分
图2-5 生态系统能流模式图
L=太阳总辐射;PG=总初级生产固定能量;PN=净初级生产固定能量;R=呼吸耗 能量;C=摄入的能量;A=同化固定能量;P=次级生产能量;NU=为利用能量; FU=随粪尿流失能量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 用机理的科学。生态学定义反映出了该学科最基本的特点,即 生物是具有适应能力的,环境是复杂变化的统一系统。
2024年7月30日7时4分
环境科学导论
第2页
第2章 生态学基础
2.1.2生态学研究对象
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包括生物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到生物 圈。生态学涉及的环境从无机环境,生物环境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由人类活 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1.空间结构 2.时间结构 3.营养结构 ➢ 食物链( Food chain) ➢ 食物网(Food web)
2024年7月30日7时4分
图2-4 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
环境科学导论
第12页
第2章 生态学基础
2.2.5生态系统基本功能
1.物质生产(Material production) ➢ 初级生产( Primary production)
环境科学导论
第14页
2012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章大气环境黄荣华
![2012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章大气环境黄荣华](https://img.taocdn.com/s3/m/06074b4e10a6f524cdbf8546.png)
环境科学概论 ——大气环境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
第一节 大气的结构和组成 第二节 大气污染和污染源 第三节 室内空气环境 第四节 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扩散 第五节 全球主要的环境问题 第六节 大气污染物展综合防治与管理
第一节 大气的结构和组成
大气的组成 大气的结构
一、大气的组成
大气
干燥清洁空气
(2)、一氧化碳(CO)
性质: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有毒,能与氧气争夺血液中 的血色素,使血液携带氧气能力大大降低,使人体缺氧而窒 息。
数量:是城市大气中数量最多的污染物(约占大气污染物总量 的1/3)。
主要来源:汽车尾气。
(3)、氮氧化物( NOx )
主要污染物:NO、NO2 性质:棕黄色、有刺激性气味(黄龙);
可变组分的含量往往随各地季节、天气变化和 人类活动的状况而变化的; 它包括CO2及水。正常 状况下,H2O(g)约占0-4%,CO2约占0.033%。
由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所组成的大气称为洁净 大气。
不定组分
(1)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啸、地震等引起。主要成 分为:尘埃、S、H2S、NOX、SOX 、盐类及恶臭气体。
(2)人为原因造成的大气污染物及有毒气体,如煤烟、粉尘、氯化 氢、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等。这是人类保护 大气和防治大气污染的主要对象。
大气成分的停留时间
惰性气体He、Ne、 Ar、Kr和Xe停留时间都在107 年以上,属于外循环气体。
其次是参与生物、水、岩石等循环的生物循环气体 N2(100 万 年 ) 、 O2(6000 年 ) 、 H2(5 年 ) 、 CO2(10 年 ) 、 CH4(2~5年)、N2O(8~15年)、CO(1年)。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
第一节 大气的结构和组成 第二节 大气污染和污染源 第三节 室内空气环境 第四节 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扩散 第五节 全球主要的环境问题 第六节 大气污染物展综合防治与管理
第一节 大气的结构和组成
大气的组成 大气的结构
一、大气的组成
大气
干燥清洁空气
(2)、一氧化碳(CO)
性质: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有毒,能与氧气争夺血液中 的血色素,使血液携带氧气能力大大降低,使人体缺氧而窒 息。
数量:是城市大气中数量最多的污染物(约占大气污染物总量 的1/3)。
主要来源:汽车尾气。
(3)、氮氧化物( NOx )
主要污染物:NO、NO2 性质:棕黄色、有刺激性气味(黄龙);
可变组分的含量往往随各地季节、天气变化和 人类活动的状况而变化的; 它包括CO2及水。正常 状况下,H2O(g)约占0-4%,CO2约占0.033%。
由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所组成的大气称为洁净 大气。
不定组分
(1)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啸、地震等引起。主要成 分为:尘埃、S、H2S、NOX、SOX 、盐类及恶臭气体。
(2)人为原因造成的大气污染物及有毒气体,如煤烟、粉尘、氯化 氢、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等。这是人类保护 大气和防治大气污染的主要对象。
大气成分的停留时间
惰性气体He、Ne、 Ar、Kr和Xe停留时间都在107 年以上,属于外循环气体。
其次是参与生物、水、岩石等循环的生物循环气体 N2(100 万 年 ) 、 O2(6000 年 ) 、 H2(5 年 ) 、 CO2(10 年 ) 、 CH4(2~5年)、N2O(8~15年)、CO(1年)。
大气环境污染 ppt课件
![大气环境污染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35a673b168884868762d683.png)
ppt课件
31
全球大气环境变化
全球变暖
臭氧层破坏
ppt课件
32
全球变暖
原因:温室效应的加剧
温室效应: 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表温度
上温升室,气发体出:长波辐射,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短波吸收很弱, 而对长波辐射吸收很强。因此地表从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相 对多,而二散氧失化到碳大、气甲层烷以、外一的氧热化量碳相、对二少氯,乙地烷球、表臭面氧的、温度 得以维持CF,C这11、就C是F大C气12的、温四室氯效化应碳。、一氧化碳
ppt课件
26
绿色交通的典型案例
1、上海的新世纪交通蓝图
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形成地铁、城市轻轨、新型有 轨电车等多种方式组成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
建设约650公里的高速公路网路:实现15分钟上网、 30分钟互通、60分钟抵达的“15、30、60”目标。
公交优先: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优化调整地面交通, 适度发展小汽车,限制摩托车,逐步替换助动车。
所有大气污染物中散 布最广的一种,严重 阻碍血液输氧,引起
性支气管炎等疾病,若 与SO2共存,则危害更 重。
缺氧中毒。
臭氧:对鼻子、咽 喉、肺等呼吸器官 有刺激作用,运动 时吸入则更严重。
ppt课件
损害肝脏。且由于SO2 通常与多种污染物共
存,吸入之后产生的 复合作用危害更大16。
(二)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三)大气污染对材料的危害
(四)大气污染对大气环境的危害
ppt课件
15
(一)大14532气、大氮光一二污气氧化染颗化学对粒 物 氧 碳 硫人物化体剂健康的危害 A、呼吸道吸入;
B、随食物和饮水摄入;
颗粒物的大小决定其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即r > 0,称为 正常分布层结或递减层结;
(2)气温垂直递减率等于或近似等于干绝热 递减率,即r = rd,称为中性层结;
(3)气温不随高度变化,即r = 0,称为等温
层结;
(4)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即r < 0,称为 逆温。
4.2 大气稳定度
大气稳定度的定义:指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 的程度。
城市热岛环流
。
产生城乡温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1)城市人口密集、工业集中,能耗水平高; (2)城市覆盖物(如建筑、水泥路面等)热容量 大,
白天吸收太阳辐射热,夜间放热缓慢,使低层 空气变暖; (3)城市上空笼罩一层烟雾和CO2,吸收地面长 波辐射。
第5节 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
有界大气扩散:大气污染物排放源多位 于近地面或接近地面的大气边界层,因此,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多在边界层中进行, 并受到地面的影响,我们称这种大气扩散为 有界大气扩散。
环流。局地环流的形成对当地的大气污
染的形成作用较为明显。
城市热岛环流
定义:由于城市温度经常比农村高(特别是夜
间),气压比乡村低,所以可以形成一种从周围农村 吹向城市市区的特殊的局地风,称为城市热岛环流或 城市(郊)风。 城郊风在市区汇合产生上升气流。当城市周围有 较多产生大气污染的工厂时,就会使污染物在夜间向 市中心输送,造成严重污染,特别是夜间城市上空有 逆温层存在。
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
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 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 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 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 形逆温。
4.4 不同温度 层结和大 气稳定度 下的烟型
烟形
性状
大气状况
发生情况
与风、湍流关系
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与大气稳定度有密切 关系。
一个空气块由于某种原因受到外力的作用, 产生了上升或下降运动后,当外力去除后,可 能发生三种情况:(1) 气块减速并有返回原来 高度的趋势,称这种大气是稳定;(2)气块加 速上升或下降,称这种大气是不稳定;(3) 气 块被外力推到那里就停到那里或作等速运动, 称这种大气是中性。
C(x, y, z;0) Q exp( y 2 ) exp( z 2 )
U y z
2
2 y
2
2 z
由以上地面连续源高斯扩散模式,可得
出地面源的地面任何一点(x, y, 0)和地面轴 线上任何一点(x, 0,0)的污染物浓度扩散模 式:
C(x,
y,0,0)
Q
U y z
exp(
y2
2
2 y
)
C(x,0,0,0) Q
大气稳定度可以用气温垂直递减率与干绝热递减率 之差来判别。
一个空气气块在大气中运动的加速度计算公式为:
a g d z
T
当r – rd >0 a > 0 大气不稳定(正常温度层结)
当r – rd <0 a < 0 大气稳定(正常、等温或逆温层结)
当r = rd
a = 0 大气是中性
一般来说,r越大,大气越不稳定,反之,
b
c
d
e
a表示下午时分;b表示日落时分;c 黎明时分;d表示日出后的早晨;e表示上午10点左右
平流逆温:暖空气平流到冷空气表面而形成
的逆温。
原因:低层空气受表面影响大,降温多, 上层空气降温少所致的。
当冬季中纬度沿海地区的海上暖空气流到 大陆上,以及暖空气平流到低地、盆地内积聚 的冷空气上面时,皆可形成平流逆温。
地面污染状况
波浪形
烟云在上下左右方向摆动很 大,扩散速度快,烟云呈剧 烈翻卷状,烟团向下风向输
送。
γ>0,γ>γd,大气不 稳定,对流强烈
出现于阳光 较强的白天
锥形
烟云离开排放口一定距离后, 云轴基本上保持水平,外形 似椭圆锥,烟云规则扩散能
力比波浪型弱。
γ>0,γ=γd,大气处 于中性稳定状态
出现于多云 或阴天的白 天,强风的 夜晚或冬季
第4节 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条件和地理因素
4.1 温度层结
气温垂直递减率: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下降的数
值,通常以r表示。
干绝热递减率(rd):干空气块或未饱和的湿空气 块在绝热条件下每升高单位高度(通常取单位高度为 100 米 ) 所 造 成 的 温 度 下 降 数 值 称 为 rd , 一 般 为 0.98k/100m.
U y z
5.2 TSP扩散—沉降模式(高斯倾斜烟流扩 散模式)
在以上一般高斯模式中,认为颗粒物的粒径小 于10微米,因此,其沉降作用可以忽略。
当颗粒物的粒径大于10微米时,颗粒物除了随 平流场运动以外,还由于重力下沉作用,使得烟羽 的中轴线逐渐向地面倾斜,为了反映颗粒物的沉降 作用,必须在以上一般高斯扩散模式基础上加以修 改,即得到高斯倾斜烟流扩散模式。
排出口上方有微风,伴有 湍流;排出口下凡,几乎
无风,无湍流。
烟囱高度处于不稳 定层时,污染物不 向下扩散,对地面
污染较小。
漫烟形
烟云上侧边缘清晰,呈平直 状,下部有较强的湍流扩散,
烟云上方有逆温层。
排出口上方:γ<0, γ<γd,大气稳定; 排出口下方:γ>0, γ>γd,大气不稳定
日出后地面 低层空气增 温,使逆温 自下而上逐 渐破坏但上 部仍保持逆
2、高斯扩散一般模式成立的假设条件 ·污染物浓度在y轴和z轴上的分布符合正 态分布; ·在全部空间中风速是均匀和稳定的; ·源强是连续均匀的(mg/s); ·污染物在扩散过程中质量是守恒的,化 学性质是稳定的,不发生沉降现象; ·排放源周边地区较平坦开阔
3、高架连续点源高斯扩散模式及几种常见的形式 一般形式:
4.7 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
影响大气污染的主要地理因素有:
(1)地形和地物的影响
(2)局地环流(包括山谷风,海陆风和城市 热岛环流)的影响。
地形地物的影响
(1)山脉
(2)高大建筑物:在建筑物背风面局部形成 涡流。
局地环流的影响
由于地形的差异,往往会造成地表热
力性质的不均匀性,进而形成各种局地
He = Hs +△H
2、影响烟气抬升高度的因素
(1)烟气的抬升首先决定于具有的初始动能和浮力
初始动能决定于烟囱的内直径和排气速度。
浮力决定于烟气与周围大气的温度差。
(2)烟气的抬升决定于烟气与周围大气混合的速率
烟气与周围大气混合的越快,烟气所具有的初始动能和 热量损失的也越快,从而抬升的高度也越低。
大气湍流
(1)大气湍流:大气的上下左右无规则摆动运动。 (2)成因: (A)由于垂直方向温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引起的
热力湍流,它的强度取决于大气稳定度。
(B)由于垂直方向上风速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地 面粗糙度引起的机械湍流, 它的强度取决于风速梯 度和地面粗糙度。
(3)作用:湍流具有极强的扩散能力,风速越大, 湍流越强,污染物的扩散速度就越快,污染物的浓 度也越低。
在对流层中,气温垂直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高度
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
(1)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和直接的热源
(2)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分布从低空向高空减少,水
汽和固体杂质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很强,从而
使近地面温度高于上层。
温度层结的定义:大气中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
称为温度层结。
大气中温度层结有四种类型:
温。
烟云下部有明显热扩散, 上部热扩散很弱,风在烟
云之间流动。
烟囱低于稳定层时, 烟云就像被盖子盖 住似的,烟云只向 下扩散,地面污染
严重。
翻卷型烟型
平展型烟型
上升型烟型
4.5 大气的水染物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输送作用;
第二个作用是对污染物浓度的冲 淡稀释作用。
5.1 一般高斯扩散模式 高斯(Gaussion)扩散模式是大气扩散模
式中最为著名和应用最广泛的大气扩散模式, 其中,点源高斯扩散模式又最为常用。
1、高斯扩散模式的坐标系
原点为地面源排放点或高架源排放点在地面的 投影点,x轴向为平均风向, y轴在水平面上垂直于x 轴,正向在x轴的左侧,Z轴垂直于水平面oxy,向 上方为正向,即为右手坐标系。
C(x, y, z; H ) Q exp( y 2 ){exp[ (z H )2 ] exp[ (z H )2 ]}
2U y z
2
2 y
2
2 z
2
2 z
Q 为污染源的源强(mg /s), H 为烟囱有效高度(m), U 为烟囱实际高度处的平均风速(m/s), δy,δz为y轴和z轴上的扩散系数(即污染物浓度在y 轴和z轴上正态分布的标准偏差) C (x ,y, z, H) 为污染源下风向任一点(x, y, z) 处的污染 物浓度(mg / m3 )。
2
2 z
(3)地面轴线最大污染物落地浓度
出现地面轴线最大落地浓度点时的Z轴的扩散系数为
δz∣x C max = H/ 2
将上式代入到地面轴线浓度计算公式, 可得出
C(x,0,0; H )max
2Q
eUH 2
z y
0.234Q UH 2
z y
(4) 地面连续源高斯扩散模式
令高架连续点源高斯扩散模式的一般形 式中的H = 0, 便得到地面连续源在其下风向 任何一点(x, y, z)的污染物浓度值计算公式:
根据大气稳定度分析,发生逆温时,大气 是稳定的。逆温层的存在,大大阻碍了气温的 垂直运动,也将逆温层称为阻挡层。
污染气体多积聚在逆温层下面,往往导致 严重大气污染。
逆温的类型:根据逆温生成的过程,可 将逆温分为
(1)辐射逆温 (2)下沉逆温 (3)平流逆温 (4)锋面逆温 (5)湍流逆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