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导论笔记摘要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及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及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绪论1、什么是地球科学?答: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及其形成机制的自然学科。
它以整体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自地心至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幔和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恒星的概念?答: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能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
构成恒星的气体主要是氢,其次是氦。
如太阳。
2、星云的概念?答:由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3、类地行星有?答:水、金、地、火4、类木行星有?答:木、土、天、海5、地球的形状为?答:扁率很小的旋转椭球体。
6、地球的平均半径为?答:6371km第二章行星地球简史1、宇宙起源的流行理论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有哪些?答:大爆炸理论。
“红移现象”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2、类地行星的特点是什么?答:距太阳近,体积小,质量小,密度大,自转慢,卫星少。
3、类木行星的特点是什么?答:距太阳远,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自转快,卫星多,多具星环。
4、下列哪个行星的表层物质为由氢、氦液体组成液态海。
(D)A、水星;B、金星;C、火星;D、木星;5、卫星的概念?答:是绕行星运行而本身不发光的天体。
6、八大行星中卫星最多的是?(A)A、土星;B、海王星;C、天王星;D、木星;7、小行星带位于那两大行星之间?(B)A、地球和火星;B、火星和木星;C、木星和土星;D、土星和天王星;8、太阳系和地球起源占主导地位的学说是?答:星云说。
9、地球的年龄为(B)?A、100亿;B、46亿;C、38亿;D、25亿;10、地球上已知最老岩石的年龄约为41-42亿年。
11、冥古宙的时间为:4.6-3.8Ga,太古宙的时间为:3.8-2.5Ga;元古宙的时间为:2.5-0.57Ga;古生代的时间为:0.57-0.25Ga。
12、水体中开始有生命的活动的时间为:38亿年。
《地球科学概论》各章重点掌握的内容
《地球科学概论》各章重点掌握的内容各章重点掌握的内容第一章地质学、地球科学的概念第二章1、大气圈的结构;2、地壳均衡的含义;3、地球内部圈层及特征;4、地震波不连续面;5、重力异常(布格校正)、地温梯度、磁场三要素第三章1、地壳表面的形态特征(大陆的地形特征、海底地形)2、克拉克值;3、三大类岩石及其特点第四章一、相对和绝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二、熟记地质年代表三、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种类、含义和特征、标准化石的概念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的概念五、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形成的内在联系六、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第五章1、构造运动的概论及类型2、岩层的接触关系及表示方法3、岩层的产状要素(含义及表示方法)4、褶皱概念、类型、褶皱要素、褶皱形成时间的确定5、断层的概念、类型、要素、识别标志、断层时间的确定第七章1、岩浆的类型(依据SiO2的相对含量)2、火山作用的类型和产物3、侵入体的概念和类型4、各类岩浆的侵入岩和喷出岩代表岩石第八章1、变质作用的因素;2、变质作用的方式;3、变质作用的类型第九章1、风化作用的概念及其常见类型;2、风化壳、古风化壳的概念、组成及其研究意义;3、岩石和矿物的抗风化能力第十章1、流水运动状态分类2、侵蚀基准面、向源侵蚀作用、河流的袭夺3、河流的侵蚀作用(下蚀作用、侧蚀作用)形成条件及结果4、三角洲在纵剖面上具有三层构造研究其对油气的意义5、河流地质作用与构造运动的关系(河流阶地)第十一章1、孔隙度、渗透率、透水层、含水层、隔水层、包气带、饱水带、自由水面、潜水、承压水等概念2、发育于地表和包气带中的岩溶地形类型 T3、溶洞沉积物主要类型4、古岩溶的研究意义第十二章1、冰川类型;2、冰蚀作用方式;3、冰蚀作用的产物T;4、冰碛物的特征第十三章1.风蚀作用;2.风的沉积作用第十四章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的要素2、海洋的环境分区3、滨海区沉积物的一般特点、滨海带进一步分区及划分依据(要求绘图说明)4、基岩海岸的海蚀地貌及特征5、海洋沉积物的来源6、潮坪沉积物特点第十五章1、湖泊、沼泽的概念及湖泊的成因分类2、潮湿气候区湖泊的机械沉积作用及干旱气候区湖泊的沉积作用特点3、沼泽的沉积作用及其产物第十六章1、负荷地质作用的概念及类型2、滑坡形成的要素及其发育过程3、泥石流的特征及泥石流的形成条件第十七章1大陆漂移的证据2板块边界的类型及全球岩石圈划分的六大板块3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
地球科学概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研究生考试专业课笔记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宇宙(宇:空间。
宙:时间。
)(一)宇宙中的天体和物质1(氢和氦)由于恒星间距离太遥远,以至在短时间内肉眼观察不出恒星间位置的相对变化,因而叫恒星。
2的极其稀薄的物质。
包括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
3.星系: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总星系(二)宇宙中天体的相对位置4、天球:一个假想的圆球:它的球心就是观测者所在的地球的中心,它的半径是无穷大的。
5、星座:人们把天球上的恒星分成若干群落,每个群落的恒星都有自己独特的形状并占据一定的空间。
分为仙后星区,御夫星区,大熊星区,天琴星区。
简称:“后,御,熊,琴”第二节银河系与太阳系(一)银河系:是一个由大约1400亿颗恒星和大量星际物质组成的庞大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存在着一个受太阳引力支配的天体系统。
围绕太阳旋转的主要是九大行星(从里到外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天星,冥王星)及众多的小行星,卫星,彗星和陨星等。
行星绕太阳的公转遵循开普勒三定律:1、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当行星绕太阳公转时,行星同太阳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在轨道平面上扫过的面积相等。
3、行星倒太阳平均距离a的立方同公转周期T的平方成正比。
第三节地球月球和地月系(一)地球(二)月球和地月系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看不见月球时是朔月或新月。
(日食)农历初一。
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时看见整个月亮称为望月或满月。
(月食)农历十五或十六。
从朔月到望月月球受光面达到一半称上玄月。
从望月到朔月下玄月。
第四节地球的形态(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形状:一个扁率非常小的旋转椭圆球体。
——呈梨形(二)地球的表面形态陆地和海洋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极不均匀,所有大陆的北端宽,南端窄,大致呈倒三角形,并多在北端与其它大陆相连。
三大洋则在南纬50—60间相互沟通。
地表最高点在亚洲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最低点位于太平洋西侧的马里亚纳海沟。
地球科学导论
地球科学导论专业:2012级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xxx学号:000000000001完成时间:2015年1月地球科学导论2012级汉语言文学xxx xxx摘要随着信息时代和太空时代的到来,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将目光局限于“地球村”,而是将触角伸向了地球以外的太空。
然而这一切都必须基于对地球系统充分认识的前提下。
在对地球这个复杂的体系有了了解后,我们还需要将其应用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球系统圈层汉中盆地环境保护一我的地球系统观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生存发展的唯一家园,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唯一存在生命演化和有高级思维能力人类的星球,也是唯一发生板块运动构造的星体。
合适的日地距离和旋转周期产生了昼夜四季交替并保护了液态水圈,体积质量所产生的逃逸速度牢牢地握住了大气圈,最高密度和内部物质分异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理想条件。
这一切都表明,地球确实是太阳系中得天独厚的幸运儿。
钱学森曾经说过“地球是一个开放而又复杂的巨系统”。
地球系统包括地球固体圈层(岩石圈、地幔和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这些不同圈层会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基本过程之中相互作用,并且在这期间人类与地球系统之前也会相互作用。
地球的固体圈层包括岩石圈、地幔和地核。
岩石是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矿物或岩屑组成的有规律的集合体,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岩石是组成岩石圈的基本单位,按岩石形成的自然作用类型,可以将它们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岩类。
其中岩浆岩又可分为侵入岩和火山岩,沉积岩又可根据物质来源、沉积物搬运和沉积作用方式分为陆源碎屑岩和化学、生物化学沉积岩两大类。
莫霍面是公认的地壳与地幔分界面,地幔的底面大越接近地表以下2900km深处,地幔的总厚度略小于2900km。
人类虽然生活在地壳上部,但人类的生存环境也与地幔的组成、结构和状态息息相关。
人类从地壳中获得的资源从根本上说直接或间接源自地幔,地幔中的地质作用,岩浆、构造活动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笔记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笔记地理复习笔记第一章地球系统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宇宙的构成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节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一、太阳的地理效应第三节地球的整体性质一、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质量(一)地球的形状(二)地球的大小与质量二、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内部圈层(1)地核(2)地幔(3)地壳(二)大气圈层(1)对流层(2)平流层(3)中间层(4)热成层(又称暖层)(5)电离层(6)外逸层(散逸层)三、地球的物理性质(一)地球的重力(二)地磁(三)地热四、地球的化学成分(一)地球的自转1. 地球自转的性质2. 地球自转的速度3. 地球自转的周期4. 地球自转的地理效应(二)地球的公转1. 地球公转的性质2. 地球公转的地理效应五、地球的运动六、地理坐标与时间七、地球的演化(一)地球系统演化过程(二)地球系统演化特征(三)地球系统过程的时空尺度第四节地球表层系统一、地球表层的构造(一)岩石圈(二)水圈(三)大气圈(四)生物圈(五)智慧圈二、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一)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二)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三、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人类对岩石圈的影响(二)人类对大气圈的影响(三)人类对水圈的影响(四)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第二章地理空间第一节地域分异规律一、纬度地带性(一)纬度地带性的形成机制由于地球球状形状加之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运动位置关系所共同决定,太阳高度角从低纬向高纬渐次降低,低纬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强烈,高纬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很微弱(二)气候的纬度地带性太阳辐射能是地球表面气候过程的能量基础,直接影响地表的温度降水及其大气运动的纬度地带性差异。
温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基本上是延纬线延伸的。
温度的年变幅,即同一地的冬夏温度差异也具有纬度地带性,低纬变幅小,随纬度增高变幅增大,两极变幅最大。
温度的纬度地带性与科里奥利力相结合,形成气压带、行星风带和洋流沿纬度更替的分布大势。
受温度带、气压带等纬度地带性影响,造成降水沿纬度的差异分布。
地球科学概论笔记
地球科学概论笔记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 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
- 古代的天圆地方说。
- 随着航海等活动的发展,逐渐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如麦哲伦环球航行提供了有力证据。
- 现代精确测量表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 地球大小的主要数据。
- 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
-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 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圈层结构。
1. 地球的外部圈层。
- 大气圈。
- 组成:主要由氮气(约78%)、氧气(约21%)等气体组成。
- 分层:从下到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 对流层特点:厚度随纬度和季节变化,是天气现象发生的主要场所,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 平流层特点: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有臭氧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 水圈。
- 组成:包括海洋水、陆地水(河流、湖泊、地下水等)、大气水和生物水等。
- 海洋水是水圈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 生物圈。
- 概念: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 范围:从地表向上可达23千米的高空,向下可深入到12千米的海底。
- 生物在地球圈层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
2. 地球的内部圈层。
- 划分依据:地震波(横波和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 地壳。
- 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平均约39 -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大洋地壳较薄,平均约7千米。
- 组成物质: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大洋地壳缺失硅铝层)。
- 地幔。
- 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 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 地核。
- 分为外核和内核。
- 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
三、地球的物质组成。
1. 矿物。
- 概念: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
- 分类:根据化学成分可分为自然元素矿物(如金、银等)、硫化物矿物(如黄铁矿)、氧化物矿物(如赤铁矿)、卤化物矿物(如石盐)、碳酸盐矿物(如方解石)等。
地球科学导论复习资料整理
一、名词解释1.地球系统:由固体地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了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
2.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处的地球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1cm2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能量。
3.潮汐变形: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使地球发生周期性变形现象称为潮汐变形。
4.自然环境:人类在地球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5. 土壤:指位于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的、具有一定肥力而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其厚度一般为1-2m以内。
6.磁偏角: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7.震级:地震所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划分8.矿物: 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晶质物体,少数非晶质或胶体9. 河流:在重力作用下集中于地表凹槽内的经常性或周期性的天然水道10. 地貌营力:规模不同、形态各异的地貌是在不同的地球内、外营力下形成的,这些营力也可称为地貌营力。
11.地质灾害:由于岩石圈的变形、变位、岩浆及水的活动、地球磁场和重力场等地质营力的因素,引起自然环境恶化,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毁或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现象或过程。
12.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地区内,生物和它们的非生物环境(物理环境)之间进行着连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13. 岩石:是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矿物或岩屑组成的有规律的集合体,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14. 逆温:夜间,太阳辐射消失,出现近地气层降温快于上层,近地气层内下层温度低于上层温度的现象。
15. 地质作用:自然界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16.生物群落:在一定地段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由彼此在发展中有密切联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规律地组合成的生物群体。
17. 种群:占据着一定环境空间的同一种生物的个体集群。
18. 生境:生物或其群体具体居住地段的所有生态因素的总体。
地球科学导论知识点总结版
地球科学导论重点总结1302刘洪良请结合本班老师指出的重点复习,注意复习课本与课件,如若部分知识点未能涵盖请谅解。
第一讲宇宙及太阳系起源大爆炸说三大证据:哈勃膨胀:24个邻近星系远离我们而去,v=Hd【光谱比对,基于多普勒原理推断;H=50-80(km/s)/Mpc.距离我们1Mpc的星系的退行速度是50-80km/s.哈勃的发现导致宇宙大爆炸学说,1pc(秒差距)=3*10E16m】微波背景辐射:伽莫夫:理论推演,如果宇宙起源于大爆炸,则存在遗留的背景光子温度10K。
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3.5K背景辐射。
现代结果:2.7KHoyle and Tayler(霍伊尔和泰勒):大爆炸理论要求氦丰度为23-25%。
实际测量值,普遍存在24%的氦丰度。
太阳起源:笛卡儿(R.Descartes,1644)在他的《哲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第一个太阳系起源的学说,他认为太阳、行星和卫星是在宇宙物质涡流式的运动中形成的大小不同的旋涡里形成的。
康德-拉普拉斯假说:由缓慢旋转的气体星云演化而来【由于引力作用,逐渐收缩,旋转加快,甩出气体物质,形成星云环;冷却聚结,形成行星,...逐级进行,行星又产生卫星,...】难题1: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9%,但其角动量不到2%难题2:假定角动量全部集中于太阳,在赤道方向的离心力只有引力的5%左右,难以甩出物质。
解决方案1:角动量通过电磁力传递,但需要非常强的太阳磁场【与实际观测不符】。
解决方案2:原本就是分级环状气体星云。
太阳自转轴与黄道面夹角7°15’,周期为27天。
旋转速度不均匀,赤道周期比极周期大4天。
元素的起源:118种元素,至少有20—70种元素仍未并未发现。
红巨星中心温度达到:108K,3个氦聚变为1个碳核;6×108K,2个碳核聚变为1个氧核;109K,氧核聚变为硅核;3×109K-4×109K,硅核聚变为铁核。
由于铁核及其外围8个电子结构十分稳固,更重的元素无法在恒星的正常核聚变过程中形成。
地球科学导论(重点)
地球科学导论(重点记忆)第一章:⒈研究对象:整体地球,包括:固体地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容:各个圈层间相互作用以及人与地球系统间相互作用。
特点:全球性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差异大⒉太阳系: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行星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⒊彗星:质量很小绕太阳运动. 彗核:近球形由冰、甲烷、氨、尘埃组成.彗发:球形云雾状由气体、尘埃组成。
彗云:包围彗发由氢原子组成。
彗尾:彗核背太阳侧尾巴-气体尘埃组成⒋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离心力椭球体。
周期:1日恒星日太阳日。
速度:赤道线速度最大464m/s,两极为零地理坐标:纬线:与地轴垂直平行赤道;纬度:由赤道向两极增大0°90°;经线:与纬线垂直连接两极子午线子午面;经度:由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增大0°180°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处的地球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1cm2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能量。
天文单位:日地之间光速传递需约8分钟,这个庞大的距离定义为1个天文单位。
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确定极点和地理坐标昼夜更替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科里奥利力同一时刻不同经线有不同地方时间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 时区月球太阳引力引发潮汐, 自转产生反潮汐力,与潮汐平衡⒍潮汐: 月球和太阳引力导致海面周期升降引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月球引力>太阳引力地心受二者平均力地表受力与平均力有差别引力差引起海面升降引潮力:月球和太阳对地球引力的差值地球轨道参数:方向轨道周期近日点远日点赤道面黄道面黄赤交角四季第二章:⒈地球的年龄:46亿年38亿年原始生命单细胞原核生物-球藻⒉生物圈的形成与发展:(1)厌氧异养原核生物阶段厌氧异养原核生物---无核膜分异异养(2)厌氧自养生物出现生物圈初步形成:厌氧自养原核生物---蓝细菌藻类光合作用(3)真核生物出现动物界爆发演化:真核生物---有性生殖多细胞动植物分异元古宙中期燕山山脉宏观藻类元古宙末期澳大利亚伊迪卡拉动物群显生宙初期云南昆明澄江动物群寒武纪生物爆发寒武纪三叶虫时代(4)生物登陆全球生物圈建立:泥盆纪:原始陆生植物(裸蕨)淡水鱼类石炭二叠纪:蕨类(成煤)两栖类地史上第一次成煤(5)生物征服天空陆生动物重返海洋:中生代---裸子植物时代(苏铁银杏松柏) 爬行动物时代(恐龙始(6)人类起源:新生代被子植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真马真牛真象);人类出现,第四纪重大事件:古猿-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古猿:人类祖先:腊玛古猿,直立行走是猿到人的关键早期智人(古人)直立人(猿人):“北京人” 开始用火陕西蓝田人云南元谋晚期智人(新人) 周口店山顶洞人⒊地层单位…地质时代单位:宇……宙界….. 代系….. 纪统….. 世第三章:⒈地表的起伏和内部物质密度不均导致理论重力值与实测不符重力异常,应用:探矿⒉地壳地面向下33km(莫霍面);结构:上层:花岗岩层硅铝层不连续;下层:玄武岩层硅镁层类型:陆壳: 双层;洋壳: 单层地幔莫霍面到2900km(古登堡面),以1000km分上下地幔上地幔:橄榄岩层(榴辉岩层) 铁镁增加;岩石圈;软流圈地核铁镍为主⒊磁场:磁偏角: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地球科学概论_研究生专业课笔记
重力)的重力观测值减去正常重力值所得的差。
向上游方向移动的现象。
纵剖面逐渐演变成为平滑的曲线,称为河流的平衡剖面。
如果灰岩的层理水平,又发育垂直裂隙,在地面流水和地下水沿裂隙溶蚀作用下,使溶沟加深、石牙增长,就可形成巨型石牙,称石林。
指颜色为灰白、肉红色,具坒状极造花岗结极其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和云母的岩石。
岩套。
坏其结晶栺架的现象,称为类质同象。
的晶体,极成晶体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称同质多象。
绪论地球为地球科学研究对象有以下特点: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整体性与差异性、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研究方法:野外调查、仪器观测、大地测量、航空航天和遥感技术、实验室分析测试与科学实验、历史比较法、综合分析、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将今论古”的含义及其辩证分析。
含义: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觃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辩证分析:历史比较法是一种研究地球发展历史的分析推理方法,它的提出,对现代地质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迚作用。
这一原理的理论基础是“均变论”。
均变论认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地球的演变总是以渐迚的方式持续地迚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其方式和结果都是一致的。
但是,现代地质学的研究证明,均变论的观点是片面和机械的。
地球演变的过程是不可逆的,现在幵不是过去的简单重复,而是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前迚性。
在地球演变过程中,发生的地质作用的方式与过程具有一系列与今天不同的特点。
地球演变的过程也幵不总是以渐迚、均变的形式迚行,而是在均变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短暂的、剧烄的激变过程。
讨论地球科学研究的意义理论意义:地球科学承担着揭示整个地球的形成、演变觃律的科学使命。
它的研究对人类正确地认识自然界、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起着重要作用,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具有促迚和推动作用。
当代自然科学的一些重大基本理论问题,如天体的起源、生命的起源等问题的最后解决也都离不开地球科学的研究。
911地理学导论知识点总结笔记
911地理学导论知识点总结笔记●第一章地球(表层)系统●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系统科学●(狭义)为了解释地球动力,地球演变和全球变化,对组成地球系统各部分,各圈层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综合研究的一门科学。
●(广义)是一门重点研究地球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以解释地球的动力学,地球的演化和全球变化,其目标是为了了解整个地球系统过去,现今及未来。
2.地理系统●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即一个动态的多等级开放系统。
地理系统具有显著的自组织特征,在其动态发展过程中划分为若干圈层状结构的子系统,包括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和人类等诸子系统,生物,土壤和以人类活动为特征的人类圈是地理系统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3.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相互作用的多因素复合体。
●特点:①整体性②多元性:多样化的统一,差异性的统一。
4.第一节宇宙的构成●宇宙的构成●总星系●恒星系●类星体●恒星●行星●万有引力定律●任意两个质点通过连心线方向的利益相互吸引。
引力大小与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是太阳和地球之所以存在的原因,也是使地球和其他天体按照他们自身轨道,围绕太阳运转的原因。
●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轨道定律●所有行星运动轨道都是椭圆 e=c/a●面积定律●行星的向径(太阳中心与行星中心的连线)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周期定律●行星绕地球运动的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行星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卫星●其他天体●星云及星际物质●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宇宙年●类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地球●巨行星:土星,木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的优越性●距太阳远近适中●质量适中密度大,引力足以吸引较多的大气和水。
提供生命活动的基地,动植物生长,保护地面不受流星的撞击●行成氧气和水,保护其不受紫外线伤害。
●第二节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1.太阳的地理效应●质量与体积●太阳的构造●内部:稠密的,高温高压下的气体●中心核反应区●辐射输能区●对流层●外层气体●光球●色球●日冕●太阳的能量●太阳活动:太阳大气一切活动的总称,平均周期一般为11年●黑子●光斑●耀斑●日珥●太阳对地球地理过程的影响●太阳能—地球表层的基本能源●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过程,生物过程产生强烈影响●气候●电离层●磁场●生物●极光2.月球的地理效应●月球●月地距离、月球的质量和大小●月球的自然状况●月球的地貌特征●月球的运动(自转、公转)●对地球地理过程的影响●潮汐(引力影响)●加剧海岸侵蚀,顶托河口径流,对沿岸生物产生影响3.其他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撞击地球:地球环境异常,气候变化,灾难性后果●宇宙射线:大气电场和电流,对天气过程产生影响●第三节地球的整体性质1.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内部的圈层●地核●地幔●地壳●大气圈层●对流层●平流层●地球表层系统●第二章地理空间●第一节地域分异规律1.地域分异规律:●含义:是由地球的行星性质(大小,形状,规律)和地球表面性质(海陆分布,地壳运动)所决定地球表层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
地球科学概论讲义+笔记
目录目录 (1)宇宙中的地球 (2)地球的外部圈层 (6)地球的内部圈层 (11)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 (17)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 (20)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37)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 (51)构造运动 (60)地球动力系统 (74)地球的资源 (82)地球的环境 (91)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96)宇宙中的地球重点1.“地球科学”基本概念2.“将今论古”原理3.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及发展简史•一、宇宙(university)古人称“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宇宙是无限、永恒、不断运动变化的客观物质世界。
“宇”是空间的概念,是无边无际的;“宙”是时间的概念,是无始无终的。
o(一)、宇宙中的天体和物质1.恒星(star)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自身能够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
其主要特征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天体,集中了宇宙中相当大的能量;构成恒星的主要气体为氢、其次为氦,其他元素很少;拥有巨大质量是恒星能发光的基本原因;体积相差悬殊,小则直径1000km,大者为太阳的2000倍;平均密度相差悬殊;距离地球都非常遥远,最近的半人马座a星4.3 l·y;恒星不恒,一直在运动。
2.星际物质弥漫于星际空间内极其稀薄的物质,包括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
3.星际云星际物质的密集形式。
4.星云(nebula)星际物质更加庞大和更加密集的形式。
5.天体系统(sphere systems)宇宙中物质是运动的,并有一定的系统和规律,相互吸引和旋转,该系统叫天体系统。
o(二)、宇宙的起源20世纪初,天文学家斯里弗尔(V.M.Slipher)发现星系以每秒数十万米高速退行;1929年,哈勃(E.P.Hubble)观测到河外星系退行资料,离我们愈远退得愈快;1916年,爱因斯坦(A.Einstien)提出广义相对论,演绎出宇宙在膨胀的理论;天文学家继续观测证明,宇宙在膨胀;宇宙为何膨胀?宇宙大爆炸的产物;多种事实证明,大爆炸的发生,距离今约150亿年。
《地球科学导论》学习指导(第五章)要点
第五章岩石圈板块运动与地质作用§1 从大陆漂移到板块构造1.1 大陆漂移的证据(1)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对大陆进行拼接用电子计算机对大西洋两侧大陆进行拼合,发现最佳方案并非海岸线而是海平面以下915米等深线,其平均误差小于一个经度(2)地质构造带对比大西洋两岸北美和北欧之间地质构造具有一致性。
(3)古生物与冰川、气候证据南半球各大陆找到的二叠纪爬行类等陆生生物有惊人的相似性。
若把各大洲包括南极在内的大陆拼合在一起,晚古生代南半球各大陆的冰川分布,看起来有一定规律。
此外,古气候的分带性与现代气候带亦不协调。
(4)古地磁极移轨迹通过对北半球不同时代古地磁北极位置的测定,把各地质时期古地磁极位置在图上连结成一个线,这条线称为地质时代的极移轨迹。
大量资料表明,北美和欧洲所测的极移曲线并不相合,但形态大致相似。
若将两大陆拼合在一起,则这两条曲线就会基本重合,说明大西洋的确曾经不存在,两个大陆曾经相连在一起。
以上事实说明,在距今大约2.5亿年以前地球上的确曾经存在一个统一大陆,这个大陆称为联合古陆。
联合古陆大约在三叠纪后期,即约2亿年前开始破裂,并逐渐漂移,成为现今的海陆布局。
那么大陆是怎样发生漂移的呢?1.2 海底扩张海底扩张作用是大洋岩石圈在洋中脊处裂开,地幔炽热的岩浆从这里涌出,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岩石圈,并把先期形成的岩石向两侧对称地推挤,导致大洋海底不断扩张。
另一方面,在假设地球的体积和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大洋岩石圈也必然在大陆边缘的海沟处沿着消减带向大陆岩石圈之下俯冲,消亡于软流圈中。
因此,海底扩张实质上是全球洋壳在不断地循环变化,2~3亿年内更新一次。
海底扩张说的确凿证据是海底岩石年龄的分布:以年龄最新的大洋中脊为轴,向两侧呈对称地分布,离中脊愈远愈老。
我们怎样知道海底岩石的年龄呢?(1)磁异常与磁场倒转记录海底年龄的测定首先应归功于古地磁学的研究。
人们在东太平洋进行地磁研究,发现海底地磁呈整齐的条带,并都呈南北向展布,条带间距达几十公里。
《地球科学概论》要点总结
《地球科学概论》要点总结第一章绪论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地球科学是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机制的科学。
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1、研究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2、研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研究地理环境、人为环境的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和方法。
地球科学的特点:(1)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2)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3)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4)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5)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6)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的多学科性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1)应用各种高科技向纵深、交叉、系统型发展;(2)多学科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国际性研究计划;(3)由“资源型”转向“社会服务型”、“环境型”;(4)从数值模拟向预测发展;4、世界地球日: 4月22 日。
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
太阳系共吸引八大行星,2000多颗小行星,600多颗彗星。
太阳系共有50颗卫星。
太阳系的特征:太阳系(携带地球)以22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动,旋转一周需2.8亿年。
地球以30千米/秒的速度绕太阳公转。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类: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岩石组成;②类木行星:木/土/天/海,气体组成第三章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陆地表面地形的类型及特征:1.山地:是海拔高度在500m 以上的低山、1000m 以上的中山3500m以上的高山分布地区的总称。
线状延伸的山体称山脉,成因上相联系的若干相邻山脉称山系。
2.丘陵:是指海拔小于500m 、顶部浑圆、坡度较缓、坡脚不明显的低矮山丘群;3.平原:海拔低于200m 、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如我国的华北平原。
4.高原:海拔高度在500m 以上、面积大、顶部较为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5.盆地:四周为山地或高原、中央低平的地区海底地形的类型及特征:1、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
地球科学导论复习提纲整理总结
第三章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外部圈层的含义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大气圈是因地球引力而聚集在地表周围的气体圈层,是地球最外部的一个圈层。
水圈是指由地球表层水体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大气的物质组成及组分的分类大气的物质成份以氮和氧为主,它们以分子、原子或离子的状态出现;主要成份:氮、氧、二氧化碳、水,微量惰性气体。
(1)恒定组分:约90km以下低层大气中基本保持不变的成份。
主要由氮、氧、氩组成,占大气总体积的99.96%,还有氖、氦、氡等少量稀有气体。
(2)可变组份:二氧化碳、臭氧和水蒸气。
通常情况,CO2为0.02%~0.04%,O3约0.01×10-6,水蒸气低于4%,这三种成份因季节、气象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变化CO2含量猛增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3)不定组份:大气中可有可无的成份。
如尘埃、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煤烟、金属粉尘,氟氯烃(CFCs)等。
一般为有害于人体健康的污染物,氟氯烃(CFCs)则使O3层遭到破坏。
不定组份来源于火山爆发,森林炎灾,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也来源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
@*水的类型&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冰川的形成与冰川的类型自然界的水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形式存在于海洋、大陆表层,大气圈和生物圈之中。
1、海洋水。
2、陆地水(Continental water)包括地面流水、地下水、湖泊与沼泽及冰川。
(1)地面流水沿地表流动的水,水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地下水和湖泊。
根据水源补给特点可分为常年性流水(河流)和暂时性流水(片流、洪流)河流是指在重力作用下,集中于地表凹槽的经常性或周期性的天然水道。
河流有稳定的补给水源,一般以地下水、冰雪融水为主。
/*在一定集水区域内,由大大小小的若干条河流所组成的水流系统称为水系,其中包括干流和支流;每条河流和每个水系都从一定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陆地面积便是河流和水系的流域。
地概重点笔记
地概重点第一讲绪论(一)地球科学的目标1、四大起源问题:行星(宇宙)、地球、生命、人类2、岩石如何形成:火成论:火山喷发,岩浆凝固成石头水成论:岩石由水中泥沙淤积结晶而成(以上两者都是合理的)3、固定论:海洋与陆地是固定的,不能沿地球表面移动。
槽台论(不是完全固定,可以在垂直方向上移动)。
是错误的。
活动论:代表学说为大陆漂移说(魏格纳)。
是正确的。
4、均变:是一种量变、渐变,属于固定论思想,认为过去原因导致结果,那么现在原因也能导致结果。
是错误的。
灾变:是一种质变、突变。
研究巴黎盆地古生物化石时发现有一段空白时间。
是正确的。
(二)宇宙演化1、红外线频率低,紫外线频率高。
红移指频率变低。
靠近为蓝移,离开为红移(类比火车,驶来时声音尖锐,离开时声音沉闷)。
所有星体都在红移(类比一个加热的塑胶球,球内为各种星体),星体在相互背离。
因此:奇点在某一时刻爆炸形成宇宙,即宇宙大爆炸理论。
(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证据:2.7K)2、宇宙的结局:“凡是形成的东西都是要灭亡的。
”关键是宇宙的平均密度取决于将行星系拉回来的引力的大小。
引力取决于:宇宙中物质总量,宇宙半径3、哥白尼原理:①宇宙中没有任何一点具有优越性,所有的位置都是平权的。
②有限的无边(因为光可以弯曲)宇宙没有中心。
(三)太阳系1、太阳系的轨道特性:近圆性、同向性、共面性2、行星运动三大规律(第谷、开普勒):①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②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③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
3、太阳系中的行星:体积密度卫星表面主要元素类地行星小大少固Fe,Mg,Si,K,Ca,Al,Ti,Ni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H,He,CH4,氨冰,水冰4、彗星:慧核,慧发:固体C,冰冻水,CH4,NH3等。
慧尾CO+,N2+,CO2+彗星总是尾巴背对太阳,因为有太阳风(类比吹蜡烛)。
彗星的源:Oort 云5、陨石6、空间观测计划:空间探测的参与者:观测天文学家,地质学家.仪器:用照相望远镜搜索近地天体,电子光探测器目标:发现小行星使之偏离轨道7、角动量分配异常:C=MVR=MωR2 0.135%~99.4%8、太阳系起源假说及其发展:①Kant-Laplace星云说18世纪Kant, 1755《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Laplace, 1796《宇宙体系论》无法解释角动量分配异常②灾变说和爆发说③新星云说40年代,О.Ю.Шмидт(前苏)60年代,F.Hoyle(英)E.Schatzman(法)9、地球的早期演化:①地球形成期(约46亿年前)②放射熔融期(41—45亿年前)③小天体碰撞期(41—39亿年前)④熔流外溢期(39—37亿年前)⑤板块构造发育期(37亿年前到现在)。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
宇宙是物质世界,天体是宇宙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恒星(太阳):由炽热的气体组成,自己能发可见光的球状天体,主要成分氢和氦。
行星:围绕恒星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自身成圆球状,质量足够大,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物体。
矮行星:围绕恒星运转,近似圆球形,不能清除自身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
卫星:围绕行星运转,质量很小,球状天体。
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成分是氢。
彗星: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慧核、慧发、慧尾)流星:指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通常包括宇宙尘埃和固体块等空间物质,被地球引力吸引最终坠落地球。
天体系统:宇宙中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远日行星八大行星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类地行星类木行星巨行星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打扰⏹适宜的自身条件:温度适中、有供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水(体积最大的是木星;体积最小的是水星;密度最大的是地球;密度最小的是木星。
金星的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不一致;水金地火没有光环,其他都有)太阳不断地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其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形式不断地向外辐射能量●太阳的结构:日核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黑子、光斑日珥、耀斑太阳风黑子:太阳光球层上的一种太阳活动,温度比周围光球低光斑:是太阳光球边缘出现的明亮组织,一般环绕着黑子日珥:是太阳色球层产生的一种非常强烈的太阳活动耀斑:色球层上突然发光并迅速增强的现象,是太阳活动中最为剧烈的现象太阳风:是太阳上层大气射出的超声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磁暴:电离层干扰,产生极光(磁暴:短波无线电通讯中断、指南针失灵、候鸟迷失方向、加重一些心血管病人的病情、交通事故发生次数增加)流星:游荡在行星空间中的无数的尘粒和固体快,称为流星体。
陨石:分为石陨石、铁陨石、石铁陨石●米兰科维奇轨道参数:偏心率、黄赤交角(斜度)、岁差⏹偏心率:地球椭圆形轨道中两焦点间的距离与最长直径的比值⏹黄赤交角(斜度):黄道面和天赤道面的交角⏹岁差:天球上的春分点沿黄道逐年自西向东缓慢后退●近日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更快●恒星月、朔望月●银河系大体上可以分为:银盘和银晕●弗里德曼三种不同类型的宇宙模型:开放的、平坦的、闭合的●绝对地质年代(同位素地质年代):通过测定岩石的放射性同位素含量,依据其蜕变规律推算岩石的年龄。
武汉大学地球科学导论复习要点
莫霍面:地壳与地幔间的界面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之间的界面1)密度:地表岩石密度:2.6~2.8g/cm3,一般取2.67g/cm32)压力:地球内总压力是指在不一样深度处单位面积上的静岩压力(即压强)3)温度:地球深部的温度高于地球表层温度,一般温度随深度增添而增高。
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 100m 所高升的温度重力:地球上一点遇到的地球整体引力 (不包含地球之外天体的引力作用 )与因地球自转产的离心力之协力。
1Gal=1cm/s2地面一点的重力随点位不一样而异,影响一点重力大小的因素可有:(1)地球内部物质散布不均和地形起伏变化;(2)地面点离地心距离的差别;(3)地面点与地球自转轴的距离不一样遇到的惯性离心力不一样,位于赤道的点离心力最大,南北两极离心力为零。
基本磁场由设想的地球内部等效大磁棒产生的磁场变化磁场:变化磁场是发源于地球外面并叠加在磁场上的各样短期变化磁场。
磁异样地球浅部拥有磁性的矿物和岩石所惹起的局部磁场,叠加在基本磁场之上第五章1、地质作用:自然界惹起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构成、结构、结构及地表形态等不停发生变化的各样作用。
2、地质作用可依据能量根源和发生部位分为表层地质作用和内部地质作用两大类。
3、表层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外面的能源惹起的,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地质作用。
4、表层地质作用可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5、搬运作用有机械、化学和生物搬运 3 种方式。
6、堆积作用也拥有机械、化学和生物堆积作用 3 种方式。
7、内部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源惹起的地质作用。
8、内部地质作用主要包含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结构运动。
9、变质作用形成新的岩石称变质岩。
10.结构运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源惹起的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动。
常以岩石变形、变位、地表形态的变化等形式表现出来。
按物质的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11.确立岩石的相对地质年月的方法往常是依赖下述三条准则:(一)地层层序律; (二)化石层序律; (三)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科学导论笔记摘要
第一章.宇宙中的行星地球
●名词解释
宇宙:广阔空间和其中所存在的各种天体及其弥漫物质的总称。
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双星:1、光学双星:只是方位角非常近,但实际距离很远的两颗星;2、联星:又称为“物理双星”,由两颗绕着共同的重心旋转的恒星组成;对于其中一颗而言,另一颗称为其伴星。
脉冲星:具有强磁场的快速自转的中子星。
不断发射短周期脉冲辐射是其基本特征。
超新星:超新星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时经历的一种剧烈爆炸。
超新星爆发事件就是一颗大质量恒星的“暴死”。
这种爆炸都极其明亮,过程中所突发电磁辐射经常能够照亮其所在的整个星系,并可持续几周至几个月(一般最多是两个月)才会逐渐衰减变为不可见。
演化后期,星壳和星核彻底分离。
球状星团:由成千上万甚至数十万颗恒星组成,外貌呈球形,越往中心恒星越密集。
疏散星团:是指由数百颗至上千颗由较弱引力联系的恒星所组成的天体,直径一般不过数十光年。
星云:由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
天轴:将地轴无限延长。
黄道:太阳一年在天球上的视路径。
天顶:观察者正上方的天球点与观察者的直线。
赤经:通过天球两极与赤道垂直的坐标。
潮汐:日月引力的作用是地球上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分别发生周期性运动和变化的总称。
固体潮汐:固体地球在日月引力作用下弹性塑性形变。
海洋潮汐:海水在日月引力作用下引起的海绵周期性升降、涨落、进退等。
地轴转动:地球像陀螺一样做锥式运动,周期2万6千年,使得地轴所指方向发生变动,从而引起地极的移动和北极星的更替。
●太阳黑子活动低迷时,地球上冷暖空气交汇频繁,降水增多,导致温度降低;太阳黑子活动活跃时,地球上冷暖空气交汇不频繁,降水减少,导致温度升高。
●成为行星的三个条件:①围绕恒星转动②质量足够大③运行轨道附近无其他天体
冥王星被剔除出九大行星而成为矮行星是因为不符合条件②③。
第二章.宇宙、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名词解释
红移:天体光谱向长波(红)端位移,天体光谱显示的红移越大,天体距比距离越远,退行速度越大;
蓝移:与红移相反。
第三章.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
●地震波
纵波:P波,粒子振动与波前进的方向平行,速度快,在固、液、气中传播,“地震报警器”。
横波:S波,粒子振动与波前进的方向垂直,只在固体中传播,破坏力大。
横波分为两种,瑞利波和勒夫波。
瑞利波:沿自由表面传播的波,地球——空气界面可视为自由表面,其中
地滚波沿地表传播,低速、低频、振幅大。
勒夫波:表面波,通过切边波在表面多次内反射面发生,垂直于传播方向,在水平面内震动的波。
总之,P波快于S波,S波破坏力大于P波。
第四章.地球及各圈层的物质组成
第五章.岩石圈板块运动与地质作用
●大陆漂移学说
1912年由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之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
学说认为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中生代之后开始分裂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主要证据: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古生物与冰川气候证据:南半球各大陆找到的二叠纪爬行类等陆生生物有惊人的相似性;包括南极在内的各大陆拼合在一起,冰川的分布就变的容易理解了;此外古气候的分带性与现代气候带位置亦不协调,也是大陆漂移的有力证据。
古地磁极移轨迹:若将气候带亦不协调,也是大陆漂移的有力北美和欧洲拼合在一起,则这两个大陆的极移曲线基本重合,说明大西洋的确曾经不存在,两个大陆曾经相连在一起。
第六章.大气圈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自然效应
自转⑴日周期变化
⑵流体系统的偏转.科里奥利力
⑶赤道离心力最大导致呈旋转椭球体
地球自转周期主要有三种变化:长期变慢、不规则变化和周期变化。
地球自转周期的长期变慢,使日长在一个世纪内约增长0.0016秒
引起地球自转长期变慢的主要原因是海水潮汐的摩擦阻力。
另外,地球半径的胀缩,地核增生,地核与地慢之间的耦合也会引起地球自转的长期变化。
●全球地面风概略图
三圈环流:哈得来环流、费雷尔环流(余差环流)、极地环流
东北信风形成的原因:热带洋面接收太阳辐射使得温度升高,从底层加热大气,大气柱受热膨胀,在气压梯度力下,气压分为南北两支向较高纬度运动在30度附近下沉,其中一支气流流回赤道,从而形成东北信风。
●三力平衡是指物体在气压梯度力、科氏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达到平衡。
●水的三相点:0°C,此时水以水汽、水和冰三种形式共同存在
●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的原因:
①西南季风带来充沛水汽;
②喜马拉雅山脉挡住水汽北移,迫使水汽向上做抬升运动;
③水汽经过大片洼地,潮湿的空气吸纳了更多的水汽,使得水汽更加充沛。
●人体舒适度与环境的关系:
T<15℃,人体以失热为主,受环境温度、湿度和风速的影响;
T>25℃,人体以吸热为主,受环境温度、湿度和辐射的影响。
●冰川期(ICE AGE):具有强烈冰川作用的地史时期;地质时代:间冰期、冰期、大冰期。
第七章.水圈
●沙尘暴和酸雨可以净化大气
●海洋中不同深度的水温
若海底存在火山,则底层水的温度会轻微增加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拉尼娜的形成:赤道南侧东南信风盛行时,在南美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的冷洋流在东南风的作用下,使沿岸一带深层的冷海水上翻,水温特别低,温度也低,当这种信风弱时,暖水回流,温度升高,发生厄尔尼诺现象。
一次厄尔尼诺一般历时一到两年。
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使印度尼西亚降水显著减少,出现大面积干旱;使南美地区发生暴雨,
巴西东部干旱;使加拿大西南部和美国北部出现暖冬;使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热带风暴发生频繁:对我国的暖冬、旱涝、我国东北的冷夏、以及我国东南沿海的热带风暴都有一定影响。
这种大范围的海气相互作用说明了地球系统各圈层不是孤立的,要综合起来研究。
第八章.地表形态
第九章.土壤圈
第十章.生物圈
//关于戈尔《难以忽视的真相》的报告
●什么是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了行星表面发出的长波辐射后向各个方向辐射能量导致行星表面平均温度升高。
●常见的温室气体:水汽(H₂O)、CO₂、N₂O、O₃、制冷剂(氟利昂等)等,其中,水汽(H ₂O)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大约占整体温室效应的60%—70%,水汽是体积比最小但影响最大的温室效应气体
●全球气候变暖与台风之间的关系:全球变暖导致海水温度升高,使得海水蒸发量增大,从而大气中有更多的水份凝结,利于形成台风;此外,释放潜热增加,使得台风的强度增加。
●全球气候变暖与洋面上浮冰的反馈关系:二者呈正反馈关系——气候正常时,冰可以反射掉90%的辐射,但全球气候变暖,使得海水温度升高,周围的浮冰吸热融化成海水,吸收更多的热量又使得更多的浮冰融化成海水。
●观测表明T与CO₂的关系:二者的变化曲线十分吻合,CO₂含量越多,T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