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概述(PPT 69张)

合集下载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概述(PPT 43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概述(PPT 43张)

混乱
停滞 退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66-76)
(一)国民经济陷入混乱
①经济计划废置;②经济工作瘫痪;③交通运输阻塞; ④企业管理混乱;⑤物质供应紧张;⑥人民生活下降
(二)1973、1975年经济复苏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 (三)“文革”对国民经济的影 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 响 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 80%, 超 ①给经济建设造成极大破坏,直接损失 5000 亿元 ②更为严重的是 20世纪70年代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 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一大二公
空山吃坐
鼓 足 干 劲 加 油 干
放 开 肚 皮 吃 饱 饭
什么是人民公社的特点? 1958年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将 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 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一切财 产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 行绝对平均主义和部分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 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这些实际上都是 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 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并严重挫伤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八字方针:1960年
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主要是调整 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调整积累与消 费的比例关系。……巩固,指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取 得的经济成果…… 。充实,指以少量的投资来充实 一些部门的生产能力…… 。提高,指提高产品质量, 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一五计划指标超额完成, 新建一批重工业企业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 业改造完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ppt.Convertor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ppt.Convertor

专题五中国现代史第15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及外交关系第16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科技文化选三: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朝鲜战争选四:毛泽东;邓小平第16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科技文化第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考纲要求:考点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考点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考点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考点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949---1976)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49-56)1.建国初期的形势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多年战争破坏表现::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2、国民经济的恢复完成:1952年意义: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3、一五计划(1953-1957)(1)背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2)目的: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3)基本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优先发展重工业(见教材原因;工业建设成就;布局特点;意义)社会主义三大改造(53-56)①内容农业--参加合作社手工业--参加合作社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②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③完成:1956④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56-66)1、中共八大——成功的探索(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意义)2、探索失误:(1)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提出;内容;实质;评价)(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实质;评价;启示)3、国民经济的调整(调整原因;措施;结果)三、国民经济的劫难(66-76)1、原因: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2、表现:损失巨大,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3、周恩来恢复和调整经济:1971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3年出现国民经济复苏4、邓小平全面整顿1975年主持中央常工作实质: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四、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经验教训1、正确认识国情2、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3、实事求是,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健全民主和法制5、国民经济建设必须有计划、按比例进行,急于求成,只能欲速而不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PPT课件11(8份打包) 人教课标版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PPT课件11(8份打包) 人教课标版2

【易错指津】 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 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是在经济上采取更加开放的特殊 政策和灵活措施去吸引外资的一种特殊形式。但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 制度。
跟踪练习 跟踪练习1 邓小平曾如此解释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为什么 我考虑开放深圳?因为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 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 亚。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开发的主要背景是( )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太平洋经济圈崛起 C.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材料二: 项目 1979年 2006年 国民生产总值 1.96亿元 5 684.39亿元 外贸出口总额 930万美元 1 361.08亿美元 职工月均工资 64元 2 706元 ——中国统计局 材料三:……有的说看到、听到走私的经济犯罪多了,资产阶级 的一些腐朽的东西钻进来了……甚至有的说经济特区是“走私的通 道”“国际资产阶级的‘飞地’”等。 ——《邓小平开放理论的实践》
(3)①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②作用: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引进外资、外国先进的管理 经验、先进的技术、管理模式等。 (4)①开放合作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对外开放是加快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③对外开放是中国近代历史经验教训的 启示;④对外开放的实行,中国必将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中国应该 勇于面对困难,迎接挑战。
3 新课堂· 互动探究 考点一 经济特区的建立 材料一: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 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 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 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ppt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ppt

2、 90年代以来,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 迭起,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 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 和出口加工区等,对外开放的形式更灵活多样, 特色更加明显。 请问,材料中提到的“特色”体现在哪里? (1)全方位,向世界上所有国家实行开放;
(2)多层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开放地带—— (3)多领域,扩大到全国各地和国民经济众 多领域。
作用: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课堂拓展
1、“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 赶上英国不发愁。”“人人进入新乐园,吃穿喝用不要钱,…… 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请问:上面两首歌谣反映了哪两个重大历史运动?如何认识这两 个运动?
反映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认识:“大跃进”涉及生产力,人民公社化运动涉及 生产关系。“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 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 高速度;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 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 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第二十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考纲要求】 1.20c50s至70s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堂探究一:
概括指出1949-1952年底、1956-1978年以及1978年以后三个阶段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状况,并分析其对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所起 的作用。
1956-1978年: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 但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在一定程 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PPT课件 人民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PPT课件 人民版

中共八大 1960年“八字方针
十年探索(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失误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国民经 济的劫难
第三阶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时期:1978年 以来
⑴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⑵经济体制改革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改革开放
⑶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重要概念】
1.计划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提示:问题中有“怎样”两字往往问的是发展过 程,或说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变化过程。
第三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1949——2002年)
新课程标准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掌握两个概念:“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2、总结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经验和教训,认识经济建设必须从 国情出发,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3、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决策,认识十 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转折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1978年以来)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 1.会议背景:
“文革”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
2.内容(经济)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
3.意义: 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5.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 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发展。
【迁移、体验】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例1】: (2008广东卷15)农村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 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讲义(PPT 38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讲义(PPT 38张)
(4)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5)必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6)必须抓住发展机遇; ………………
失去了,我们才觉得更应该珍惜 合作探究3、二十年来探索、实践的经验教训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 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国32年的 历史,包括重大历史事件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 过是非,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客观评价。请从经济 角度为这段历史作一客观评价和总结。(侧重于 经验教训)
直接后果: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
我们又做了什么?
3、调整国民经济(60年) 农村: 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
误 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探索与失误(56-66)
启示一: 国民经济的调整 中共八大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 1960 1956 国情出发,正确分析 国内主要矛盾
“大跃进” 1958 启示二:
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 “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 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
恢复经济(3年)
(49-52年)
意 义: 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
(53-57年)
1、背景: 落后的农业国,现代工业基础薄弱
2、内容: “一化三改”
思考:一五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东北 会集中在这里?资源
百家谈:
全党对三大改造完成后的我国国情还缺乏准确的把握; 因为胜利,党内滋长了相当普遍的骄傲自满情绪、脱离 实际,强调意志,夸大主观努力的作用等。《中国历史 十五讲》
1958-1960年间的大跃进,这场国家的灾难,是直接由毛 主席造成的;自1949年开始的八年中,又回到苏联的模式。 不过,这次是在经济发展领域……他们运用延安时代已经运 用的说服办法,制定斯大林式的指令经济,并且命令周围的 农民照章办事。 《伟大的中国革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PPT演示课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PPT演示课件

1971周恩来恢复调整
1975邓小平全面整顿(系统纠正文革 “左”倾错误)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 历程中有哪些成功的探索和严重的失误?
成功:一五计划 中共八大 八字方针 全面整顿
失误: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文革 7
纵观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 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国内:改革遇到阻力;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邓小平南巡谈话(1992)
十四大(1992)
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
十五大(1997)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生产力发展
生活水平提1高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 (以时间为线索)
• 1992年十四大--确立目标 •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基本框架 • 1997年十五大--进一步理论完善 • 21世纪初--基本建立
基本途径和方式:生 全产 行合 业作 公社 私, 合营
意义: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标 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 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
4
二、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1956 北京) (1)内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 (2)评价:分析正确,探索成功,但未坚持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14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对外开放的背景
1.政治: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缓和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②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际 2.经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3.亚洲“四小龙”等腾飞的借鉴意义
国 1.十年文革使经济崩溃 人心思治 内 2. 十一届 三中全会决策
15
二、对外开放的概况
经济好转:(1962—1966年)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张图学透 社会主义 建设的
起步
特点:集中力量优先发展
重工业。
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
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 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 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解析: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冷战下的东西方对抗不会制 约美英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完成三大改造
面对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的
(1953—1956年)
局面,党和政府仅用三年时间,工农 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开展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实施“一五”计划 (1953—1957年)
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 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过程:农业:组织农民参加农业
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 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 公私合营的高潮。
A.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C.新中国改造民营资本的壮举 D.新中国利用市场关系发展经济
第(5)题
解析:据材料中“1956年”“公私合营股票”等信息可以判断是对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方式是公私合营、赎买等)。新中国成立初期 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1952年完成的,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ppt

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ppt

经济展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 量和效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推进城乡一 体化发展。
加强创新驱动发展
完善创新体系,加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 ,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积极推动对外开放
加强国际贸易和投资合作,推动经济全球 化进程。
社会展望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政治上,阶级斗争为纲; 文化上,文化大革命。
摸索阶段
时间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 谈话;
经济上,从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变,提出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上,从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 文化上,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拓展阶段
时间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至今;
经济背景
经济体制改革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 成为改革的主要方向。
经济发展成就
通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成为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程
萌芽阶段
时间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 经济上,计划经济;
政治上,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向以人民为变,提出建立新发展格局 ;
文化上,提出文化强国战略。
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成就
政治成就
实现长期稳定政治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实现了长期稳定政治局面,保持社会和谐。
形成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 的民主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课件PPT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课件PPT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经营 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 缺少自主权,干活“大呼隆”,分配 “大锅饭”,缺乏内在激励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社员签订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
1979年春,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 的18户农民秘密协议,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 户、包干经营。经营一年后,粮食不仅没有 减产,反而获得空前大丰收。1979年的粮食 产量相当于1966~1970年产量的总和。油料 产量超过合作化以来二十多年的总和。这个 自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交过一斤公粮 的生产队,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归还了 历年所欠的贷款。
(3) 1985年后,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深化开放,促进本地发展,带动
内地开发 划定经济技术开发区 生产高新
产品,知识密集
(4) 1990年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 90年代重点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 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 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学法建议
1、贴近现实生活,做些社会调查; 2、关注数据,展示图片; 3、理解一些基本概念。
农业
国家财 政收入
4 504亿元 3 219亿元 1 285亿元
815.6亿元
11.9% 15.1%
4.6%
3、经验和教训
(1)立足国情,不能照搬别国经验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4)生产关系调整必须与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5)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健全
市场调节为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
(内容: 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 1953~56的三大改造 (实质:改生产资料所有制)→社制基本建立 • 1953~1957的一五计划 (重点: 发展重工业)→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初步建立工业化基础
二.50—70S社会主义建设的得与失
——探索中曲折前进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1966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2/272021/2/272021/2/272021/2/27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文革结束、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深刻思解
奠定思基)、中央工作会议和邓小平讲话 (2)决策:改革(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开放 (3)意义:重大转折,标志开始
结束左倾,重确路线(思想政治组织) 重心转移,决策伟大 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 (继承并发展了八大)
铁路网的 基本格局
标志着 20C初在南京开 中国航 办第一个电话局 空事业 开通第一部市内 的开始 电话。
此后发展缓慢, 民间使用很少。
二.中国近现代交通和通讯业的发展
水运 铁路 公路
航空
通讯工具
抗战时期利 发展 发展受 1920年中国首条 到1949年,
用轮船招商 缓慢 很大限 航线北京—天津 电话普及率
通讯工具
洋务派 1880S初 20C初上海 1909年 1870S在台湾架设 创办轮 唐胥铁路 出现汽车 冯如制 第一条有线电报
船招商 标志中国 清末民初 成中国 20C初在上海崇明 局打破 铁路诞生 公路修筑 第一架 装置无线电台和
列强垄 到辛亥革 技术传入 飞机, 设无线电报局;

第三单元-第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PPT课件

第三单元-第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PPT课件
决策 ④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的会议是
( D)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十一届六中全会
7.(2017·云南)1978 年 12 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
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完成了党的思
要会议是( D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5.(2017·宁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以
下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①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
问题 ③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
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经济建设 上来,实行 改革开 放 的伟大决策。 (3)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 邓小平 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
集体。
4.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
折,开启了我国 改革开放 历史新时期。它完成了党在思想、 政治、组织等领域进行全面 拨乱反正 。Βιβλιοθήκη 二、拨乱反正史海拾贝
邓小平的两大历史性贡献 邓小平在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开国元勋,建国后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
集体的重要成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中 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以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了解,以实事求是 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建树的历史功 绩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和中央领导集体一起,做出 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两大历史性贡献。一是领导全党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根据时间 信息“1958年”结合时代背景分析:1958年中国开展“大 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以致农业遭到严重破坏,粮食供 应不足;因此,D项正确;A、B、C都与史实不符,因为新 中国成立后直到1972年中美一直处于对峙状态,而50年代 末中速关系逐渐恶化。 • 【答案】D
(2)注意横向梳理。梳理每个主要历史时期和阶段,加强 政治、经济、外交、思想和科技文化等知识的内在联系;结 合苏俄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关史实,分析新 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从学习苏联模式到走自己道路的重大创新, 比较中苏现代化道路的异同;从世界现代化道路的模式探索 上,联系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斯 大林模式等分析比较世界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创新和相互借鉴 的问题。
3.(2010年山东卷)下列曲线图反映了 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 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 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 1964年相对应的是
• 【考点】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探索——八字方针 •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根据时间信息 (196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 • 干提及措施的实施背景是“左”的错误、三年自然灾害、苏联取消 对华的援助,当处在三年困难时期, • 物质紧缺,故A项正确。
2.(2009年福建卷)下列几组词汇,最 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 的是 A.工业化 抗美援朝 三大改造 B.一边倒 人民公社 另起炉灶 C.大跃进 两弹一星 和平共处 D.合作化 求同存异 三个面向缓和
探索的失误: 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出现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文革十年浩劫……
失误原因: ①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不足; ②急于求成,违背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③ 党内民主制度不够健全,个人专断作风 滋长,左倾错误不断发展……
经验教训: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 析处理社会主要矛盾。 ②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 应。 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国民经济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⑤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备考策略 (1) 复习本专题,要抓住一条基本线索:中国共产党领 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探索出 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三大时期、六个阶段:一 是过渡时期(1949—1956年),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 段(1949—1952年)、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阶段(1953—1956年);二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6—1976年),包括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 (1956—1966年)和“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年);三 是新时期(1978年至今),包括改革开放的探索(1978—1992 年)和改革开放的深化(1992年至今)两个阶段。
专题网络构建
新中国历史分期
①七年过渡时期: 1949-1956 ②十年探索时期: 1956-1966 ③十年文革时期: 1966-1976 ④两年徘徊时期: 1976-1978 ⑤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特色建设时期): 1978年以后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的道路
第11课 第12课 第13课
• (2012· 海南卷历史· 25)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 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 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 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 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 •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随堂演练 1.(2010年上海卷25)20世纪50年代初, 中国面临的艰苦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 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 能造纸,然,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 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转变这 一状态,中国政府 A.推行了土地改革 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行了“一五”计 划
• (2012· 全国新课标历史· 32)1958年,美国一份评 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 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 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 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这一文件的判断( )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 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 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 【考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探索——“大跃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图
工 农 业 生 产 总 值
52年56年 60年 66年 71年73年75年
年代
思维拓展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其经验教训
成功的探索: 1953-1955年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1960年纠左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 针 文革中周恩来、邓小平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 折 (1949-1956 过渡时期)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2.“一五”计划的完成(1953-1957年) 3.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1953-1956年)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探索时期) 1.成功的探索: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年) 2.探索中的失误:(三面红旗) 5济的调整(1960-1965年)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文革时期) 1.背景 2.表现 3.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