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厌学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农村初中生厌学现象
【摘要】社会飞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在关注新课改丰收成果的同时,一些农村初中日益严重的流生现象也不容忽视。从教育者的角度探究原因,对症下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体验为学之乐,把关教育宗旨。
【关键词】教育者;初中生;厌学
2007年,我送走了教学生涯中的第一届初中毕业生,回想起接班时的学生数,百感交集。本该端坐教室汲取知识的大好年华,却游走在社会的边缘。当我在工地饭店马路网吧,每见这些似曾相识的身影,我不停地反思:为什么我们的课堂留不住学生?在一波又一波的新课改浪潮中,除了更多地关注教育教学改革之外,农村初中日益严重的流生现象同样不该忽视。
探究初中生厌学情绪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就现实来看,学校中存在着强有力的社会和文化压力,这致使我们教师在培养学生方面重视智力的某些方面,尤其是语言和逻辑。我们的老师明白,学习成绩不能概括一个学生的全部,分数更不能代表能力,但是,在传统文化的重压下,老师们往往强调学校开设的正规课程对全体学生的重要性,并在实际教学中不自觉的为全体学生设定统一的衡量标杆,好像我们教学的目标就是让让所有学生的行为变得相似。
初中时期是少年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来自
他人,特别是成人对他们的态度,往往在其心理和个性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而言,教师的态度尤其重要。不恰当的对待,会给少年学生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而这种影响甚至伴随他们的一生。作家三毛在成年后谈及自己幼年读书时的经历很能印证这一点。教育中存在着一好百好的观点,许多的家长和老师错误地专注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要求和评价通常只以学习成绩为惟一准则。将智力孤立起来看待,放松甚至是丢弃了德育、体育等方面的要求,放松了对孩子的生活自立训练,忘记了孩子也是有血有肉、有各种需要的活人,而不仅仅是“学习机器”。
那么,怎样做才能行之有效地减少学生的厌学情绪,并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呢?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谈,我觉得可以就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尊重个别差异:看一看,每粒细沙都闪光
尊重学生,是以人为本教学观的首要体现,要求教师做到客观公正对待学生。人和人互不相同,不管训斥多少次,人的内在特点是不会改变的。同时,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来改变人们之间的差异,因为这些差异可能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凯瑟伊和贝茨提醒我们注意希腊神话故事《皮格玛利翁》,并进一步警告说,任何想改变别人、使他们符合我们的审美标准的努力在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诸如他们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长短、潜能和心理状态、家庭状况以及缺失的成因,作出客观
公正的评估,教师才能避免偏颇,给学生以尊重和关爱。
二、搭建学习平台:推一推,尺水也兴万丈波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如果长时间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会感到压抑和不快;反之,则感到愉快、惬意。孩子天性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此时,教师不妨通过使用新奇的、与以往不一致的或不确定的事件和教学情境来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我在教学《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课文时,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告诉学生这堂课要学什么,而是先在黑板上画一条波浪线,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有的说像方便面,有的说像屋檐,有的说像心电图,还有的说像我的头发(我的头发是卷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激发出来。这样一来,“要我学”提升为“我要学”自然不成问题。
三、品味点滴进步:夸一夸,为学之中乐趣多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在因学习取得成功而产生鼓舞力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皮格马利翁情到深处的梦想成真虽是神话,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他人的期待成为现实,却并不罕见。教师需要特别关注学习中的“弱势群体”获取成功的体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使每个学生带着“我能行”的自信情绪开掘自己,在开掘自己的过程中体验到“我确实行”。
片面的强调书本知识,将应付考试追求升学率作为学校教育的追求目标,很显然是违背教育教学的宗旨的。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以人为本,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人的发展过程,学校教育应该为人的终
身学习奠定基础。在20世纪西方世界民主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认为,如果我们是平等的,我们就一定是相似的。很显然,进入21
世纪,我们应该欢迎另一种观点:因为我们平等,所以我们可以与众不同。如此,从普通的教育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帮助学生体验点滴进步,诲人不倦,循序渐进,才能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出现乐教愉学的美好画面,为新课改大潮再开一朵绚丽的浪花。
参考文献:
[1][美]梅里尔·哈明,教学的革命——创新教育课程设计[m],中国宇航出版社
[2]郭念锋著.临床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3]约翰·m·凯勒(john m keller),教学中的动机设计——arcs模型[ol]网络资源
[4]钟友彬著.现代心理咨询[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5]初中语文课程标准[s],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