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学——第二章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讲座PPT课件( 89页)
2-1-3 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设计的价值
• 教育信息的设计 • 受教育者特征的分析 • 教育媒体的设计 • 教师与学生活动的设计
(一)、 教育信息的设计
•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 分析内容,找出知识点 − 组织内容,安排顺序
• 内容为王:选择好你的内容,决定你的 价值有多大.
3.2 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编码过程:
包括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把信息
转换为符号叫信源编码,把符号转
换为信号为信道编码。 编码
发送端 的工作
信息
符号
信号
信源编码
信道编码
译码:
在接受端将接收到的信 号转换为信息意义。
译码过程:
包括信道译码和信宿译码。把接受
到的信号转换为符号叫信道译码。
将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叫信
宿译码。
译码
• 要求:师生之间需要大量互动;先前的知识 和经验决定学生能否找到学习的意义。
五段教学策略
激发动机→ 复习旧课→ 讲授新课→ 运用巩固→ 检查效果。
赫尔巴特 凯洛夫 优点:比较容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高课 堂教学传授知识的教学效率.
缺点: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得积极性.
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 联系、统合、应用),后经前苏联凯洛夫的改造 而传入我国。其优点是,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 内掌握较多的系统知识,能体现“教学”作为 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所以在实践中长 盛不衰,至今仍是学校教育中的主要教学策略 之一。其缺点是,学生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往往 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他们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为此,多年来在这方面一直受到批评与指责。
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儿就给大 家准备了一个有意思的谜语,听好了:
教育传播学第2章
教育传播学第二章名词解释:1.教育传播过程是指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
2、编码是指在发送端将信息转换为可以发送的信号。
3、信道编码是指把符号转换为信号的过程。
4、信源编码是指把信息转换为符号的过程。
5、译码是指在接受端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信息意义。
6、信道译码是指把接受到的信号转换为符号的过程。
7、信宿译码是指将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
8、反馈是指将传播效果传递给传播者的过程。
9、传播效果是指传播在受教育者身上引起的变化。
10、模式是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填空题:1、在传播过程中,除了传输有目的的信息外,还会出现各种干扰信号,这种干扰信号被称为噪声。
2、香农-韦弗模式中包含的要素有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干扰和反馈。
3、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是在奥斯古德的双行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4、师生面对面教学传播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播模式。
5、远程传播模式是一种以教学媒体为中心的传播模式。
6、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育传播模式是一种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教育传播模式。
单选题:1、以下不是构建教育传播模式的原则为()。
A、可用性B、现实性C、简明性D、操作性2、()最早提出传播模式的。
A、施拉姆B、香农C、贝罗D、亚里斯多德3、以下不是亚里斯多德传播模式中的要素为()。
A、效果B、听众C、场合D、反馈4、()在拉斯韦尔5W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2W,称为7W模式。
A、施拉姆B、赖特C、布雷多克D、韦弗5、()提出传播必须在共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才能取得传播效果。
A、拉扎斯菲尔德B、霍夫兰C、施拉姆D、奥斯古德6、()提出双行为模式的。
A、拉扎斯菲尔德B、霍夫兰C、施拉姆D、奥斯古德7、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是在()的双行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A、赖特B、贝罗C、香农D、奥斯古德多选题:1、编码可以分为()。
A、信源编码B、信道译码C、信宿译码D、信道编码2、译码可以分为()。
教育传播学获奖课件
思索
1、为何要经过传播过程去考察教育传播 现象?
2、为何要用模式旳措施来研究教育传播 旳过程?
一、教育传播过程
• 传播过程? • 教育传播过程?
1、传播过程
• 传播过程(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 传播是一种动态旳(dynamic)过程,既无始无终又无界线; – 传播过程是一种具有复杂构造(complicated structure) 旳系统; – 运动(movement)是传播过程中旳本质,传播构造是多 种关系相互变化旳成果。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译码者 释码者 编码者
讯息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循环模式)
优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接性和交错性,已 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旳特点。
传播过程旳循环和互动模式
媒介组织
大量同一旳 讯息 可能旳反馈 来自多种信源旳信息输入
大量旳受众
每个接受者都扮演着 译码、释码和编码旳 角色
你去求救。由此可见,聆听非常主要。 – 2、根据学生旳体现评价:好旳体现/坏旳体现。
2-2 教育传播模式
为何要用模式旳措施来研究教育传播旳过程?
2-2-1 教育传播模式旳概念
一、模式旳定义 一般旳定义:模式是再现现实旳一种理论
化旳简化形式。
2-2-1 教育传播模式旳概念
模式旳分类: 按其性质 构造性模式 例如 功能性模式 例如
1.1 教育传播过程
• 教育传播过程是传播过程旳特例:
– 教育传播过程是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 传递与互换教育信息旳过程。
• 教育传播过程是教育传播系统旳动态过程:
– 当经过信息控制各要素进行相互作用时,则产生 动态旳过程。
第二章教育传播模式
思考与讨论
? 选用教育传播模式的注意事项。 ? 实践中存在众多教育传播模式的
原因。 ? 设计一种完美的教育传播模式的
可行性。
? 可操作性 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教育传播模式构建(步骤一)
? 分解教育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静态分析认为教育传播系统是由教育者、 受教育者和教学媒体(教材等均可归入此 类)三个要素构成(三要素说的结论)。 动态分析认为:三要素+教育信息
教育传播模式建构(步骤二)
? 分析各要素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以 及各个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不同教育传播理论对各个要素间关系的 阐述不同,尤其是对师生关系的不同定位。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等教育学观点。 信息加工的观点:师生关系是一种双主 体的关系,或者称为“对等的主体”关系。
是再现教育传播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
简化形式; 是对教育传播现象概括的简明的表述; 反映了教育传播现象主要的、本质的
特征; 描述了教育传播系统各要素的地位与
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传播模式的内涵(2)
? 教育传播模式是教育思想、教学结构、教 学程序与教学方法的复合体(内容上讲)。 教育思想是教育传播模式的灵魂; 教学结构是教育传播模式的主体,是教 学方法的服务对象; 教学程序与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传播 系统功能的措施和保障。
教育传播模式的特征(1)
? 科学性 有科学的理论依据(教育学与传播学理论)
? 现实性 来源于教育活动现实或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 简明性 显示传播中的主要因素,体现本质关系
教育传播模式的特征(2)
? 创见性 教育传播模式的不断发展,使其更能反 映现实, 体现事物的本质关系; 好的教育传播模式不仅反映现实,而且 高于现实,体现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教育传播学知识要点
《教育传播学》知识要点第一章教育传播学概论一、传播1、传播的含义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已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
2、传播学主要考察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人的传播,特别是人对人的传播。
3、传播的内涵①传播一般是在两个以上的若干人中进行的②传播是一种过程③传播是一种互动④传播必带信息⑤传播需以符号和信号为中介⑥传播可以通过语言、文字,也可以通过音乐、图画、戏剧、舞蹈,甚至所有人的行为都可以是传递信息的媒体⑦传播的目的,在于分享信息,互相影响,建立共识,不断调节各自的行为态度⑧广义的传播,包括一种机器影响另一种机器程序的信息传播,即机器的传播,当然也包括自然界动物、植物之间的信息传播。
4、传播的类型传播一般分为四大类:自然的传播,动物的传播,人的传播,机器的传播。
人的传播又分为人的内在传播,人对人的传播。
人对人的传播主要有四种类型: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
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人的传播,特别是人对人的传播。
5、传播的功能传播的主要功能是: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第一个功能是沟通。
通过传播,可以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沟通信息,使之互相了解,建立关系,发展友谊。
第二个功能是协调。
通过传播,可以协调个人或群体的行为。
第三个功能是教育。
教育主要是传递前人的思想、经验、知识与技能,这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系统的传播行为。
第四个功能是娱乐。
传播的娱乐功能十分明显。
二、教育传播1、教育传播的概念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2、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①大众传播的目的一,主要是通报消息、提供娱乐、宣传教育。
教育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公民,造就优秀人才。
②大众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为主题的一般大众。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学生
教师
媒体
学生
图2-19 协作互动传播模式
学生 教师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教学评测 HTML文件 学生 学生
EMAIL/BBS
图2-21 基于网络的课堂讲授型教育传播模式
教师
学习资源库 CAI软件 CAI课件
下载网上浏览
学生
EMAIL/BBS
图2-22 基于网络的个别辅导的教育传播模式
教师/ 专家
网站/分析
任务
网站/讨论
互相评价 结束
设 计 实 践
学生作品 充实完善
图2-27“教学设计”课程专题网站的学习流 程
学生 学生 学生
EMAIL/BBS
图2-25 基于网络的专题网站式教育传播模式
开始
案例学习
专题研讨
专题网站
设计实践 学生作品 充实完善 结束
图2-26 “教学设计”课程专题网站的基本结构
开始 网站/播放案例
交流讨论 观察、思考、分析
实 例 学 习
网站/自学
问题
网站/研讨
专 题 研 讨
专题 网站
学习汇报
反馈 图2-13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媒体科技 教师 电教制 作中心 人才 训练 信息 软件制作 传统黑板,挂图, 教科书 视听幻灯, 录音,录象 广播 印刷 电视 新事物学习 新技能培养 电脑 卫星 受众的研究 信息软件的 理论 传者的研究 探讨 研究 工具硬件的研究 教学效果的研究 传播教学 新体系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第二章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教育传播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的概念 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
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教育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学教学大纲
《教育传播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教育传播学是教育与传播领域中的一门新兴学科。
其性质是用传播理论的观点和方式来讲明传播现象,分析教育进程,用教育理论的观点和方式来讲明传播现象,分析传播进程。
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教育信息传播进程有清楚的熟悉,并能深刻明白得教育技术学的两方面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1.论述教育传播学的大体结构和大体概念及大体理论。
2.运用教育传播理论与方式,分析和评判教育、教学进程,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三、课时分派:课程讲课时刻72学时,期中考试4学时,期末温习考试4学时,共计80学时。
具体分派如下:四、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1.能说出有关传播的一系列概念并明白得其含义。
2.能陈述传播的类型、功能、进展、及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对象。
3.能区分公共传播与教育传播的异同。
(二)教学内容:1.传播2.教育传播3.教育传播学第二章:教育传播系统(一)教学目的:1.把握本章的重点概念。
2.论述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要素和要素间的彼此联系。
3.说明不同要素的组合方式所组成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
4.分析教育传播系统的信息操纵进程。
(二)教学内容;1.教育传播系统的概念2.教育传播系统取得组成要素及其彼此关系3.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4.教育传播系统的操纵第三章:教育传播进程和模式(一)教学目的:1.把握部份名词、概念的含义。
2.陈述成立模式的方式及模式的功能。
3.论述传播进程的大体要素。
4.阐释、评判拉斯韦尔、香农——魏佛、宣伟伯、贝罗传播模式的内容。
5.阐释教育传播进程的六个时期。
6.陈述坂元昂、海曼、弗朗克的教育传播模式并作评判。
(二)教学内容:1.传播的进程和模式2.教育传播进程分析3.教育传播进程的几种要紧模式第四章:教育传播信息(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信息的部份重要概念。
2.分析信息的本质与特点。
3.论述教育信息的来源、类型与特性。
4.从信息产生与教育信息来源角度,说明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
教育传播学2
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论中,模式方法是一种重要的 研究方法。用模式方法分析问题,可以排除事物次要的、 非本质的部分,抽出事物主要的、有特色的部分进行研 究,使事物的重要因素、关系、状态、过程突出地显露 出来,使问题简化,便于较好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用模式方法解决问题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
四要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
教育传播系统四要素之间有着以下六种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者-教育
媒体;受教育者-教育信息;受教育者-教育媒体; 教育信息-教育媒体。
目 录
(参见教材P9)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育传播学
2、结构
系统的“结构”:系统各要素的组合、联系方式。
发出反馈信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目 录
反馈也是体现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是现 代传播的重要特点。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育传播学
二、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传播过程
(一)系统及其特征 1、系统的定义
目 录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育传播学
----- ----- ----- -----
译码者 解释者 编码者
通过给教我师传们和播的学单教生位育双启方示的:传教播学行信为息来的实传传现播播的单同,所位样以是
目
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重视教与学两方面的分析与
录
安排,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通过反馈环节随时进
行调整和控制,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育传播学
4、宣伟伯模式(补充) 5、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 6、贝罗模式
目 录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2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_1
9
一、教育传播过程的概念
案例:TCP/IP协议
信 道 编 码
信 道 译 码
10
一、教育传播过程的概念
4.噪声(Noise)
传播过程中的噪声,是指 对传播信息与信号的歪曲 ,噪声可以产生于 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中。 传播者在传送出信息后,往往可以收到一个反馈信息,反馈在传播过 程中的作用: 1. 可以检验传播效果,传者可根据反馈调整和规划目前以及未来的传 播行为。 2. 反馈是受众意见、需要、态度等信息的流通方式,受众因此更积极 主动地介入传播过程,主动搜集、使用信息。
教育传播过程是连续的动态过程,分为六个阶段。
确定教育传播信息阶段
选择教育传播媒体阶段 通道传送阶段 接收与解释阶段
评价与反馈阶段
调整再传送阶段 选择媒体 通道传送 接收解释 评价反馈
确定信息
调整再传送
15
二、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
1.确定教育传播信息阶段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具体内容知识点的侧重与顺序的选择。
教育者要依据教学目的和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 教育者要钻研文字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解知识点,确定每个知识 点对学习者要达到的水平。
16
二、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
2.选择教育传播媒体阶段
编码阶段:即信息应该用何种符号和媒体来呈现与传送。 媒体选择:能否准确呈现内容 ; 是否符合学习者的经验和水平 ; 是否容易取得、付出代价的大小。
媒体选择概率(P)= 媒体功效(V)/付出的代价(C)
17
二、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
3.通道传送阶段
通过教育媒体通道传送出信号,属于施教阶段。 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信号要传送多远,二是信息的先后顺序问 题。
教育传播学-电子教案现代教育技术2
3.能够进行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教
学
重
点
和
难
点
重点:
教育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难点:
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及辅助手段
教育传播过程的相关基本概念
教育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教育传播过程的前3个阶段
教育传播过程的后3个阶段
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15m
15m
20 m
2010年月日
课程名称
教育传播学
授课专业
现代教育技术
周次
第5周,第5次课2010年10月1日
章节名称
第3章教育传播信息和符号3-1-1信息概述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教学时数
2
教
学
目
的
及
要
求
1.掌握狭义信息、广义信息的含义。
2.掌握禅师信息的特征,产生和形态。
3.掌握狭义信息的度量方法。
4.了解狭义信息的局限性和广义信息论的发展前景。
2010年月日
课程名称
教育传播学
授课专业
现代教育技术
周次
第4周,第4次课2010年9月24日
章节名称
第2章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2-2教育传播模式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教学时数
2
教
学
目
的
及
要
求
1.掌握教育传播模式涉及的相关概念
2.能够陈述教育传播模式及其构建原则
3.掌握教育传播基本模式和典型模式
3.符号的分类
4.语言的特征
5.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中的运用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3.教学信息体与“经验之塔”的关系
从信息的角度看:人类获得信息的经 验有三个层次:①直接获取(做的经验 和部分观察经验);②从机器信息体中 获取(观察经验的一部分);③从符号 信息中获取(抽象经验)。
方法; 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研究成效。
3、研究文献的主要分布 书籍;报刊;教育档案;专家访谈;非
文字资料;网站;数据资料库等。
4、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 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综合法。
5、利用因特网查找资料
主要有四种方法: 利用因特网搜索引擎查找教育信息
(关键词、主题搜索) 主题:SOHU——院校-师范院校-学校—
2.传播模式的构建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 ②现实性原则 ③简明性原则 ④操作性原则 ⑤创见性原则
二、传播过程要素分析
基本要素:
传者、受者;
信息、媒体;
编码、译码;
噪声、反馈、效果。
符号与信息的区别:
符号是是具体的,但不是物理的;信号是具体的, 同时也具有物理属性。
研究传播现象要注意这些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P21
利用教育网站获取教育信息; 利用网上教育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 利用网上图书馆查阅教育文献。
另外,图书馆也提供信息查询服务。
6、网上搜索信息的技巧
布尔逻辑操作符 AND—逻辑“与”,同时包含关键词; OR—逻辑“或”,只要有一个既可; NOT—逻辑“非”,包含NOT之前的
词,而排除之后的词。 这些逻辑运算符可以组合使用,但有
体、学习方法的变化,完成者有无可能变化?
三、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 自学+讨论
第三节 教育传播过程的 几种主要模式
教育传播学--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ppt课件
(四)接收与解释阶段 在这一阶段,受教育者接收信号并将它解 释为信息意义,也就是信息译码阶段。受教育 者首先通过视、听、触等感觉器官接收传来的 信号,信号对感官的刺激通过神经系统传至中 枢神经,通过分析将它转换为相应的符号,然 后,受教育者依据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将符号 解释为信息意义,并将它储存在大脑中, 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
PPT课件 5
概 念
所谓教育传播过程是指:教育者借助教育 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
一般的传播活动:主要目的是实现信息共 享,即受传者接收、理解信息就算达到了传播 目的,而教育传播不限于此。 教育传播过程:不仅是一个传递与交换信 息的过程,而且是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过 程。 PPT课件
PPT课件 14
阶段
确定信息
选择媒体
通道传送
接收解释
评价反馈
调整再传育传播信息阶段
教育传播过程的第一步是确定传送的教育信息。传 送什么信息,要依据教育目的和课程的教学目标。在 我国,中小学的教育信息(教育内容)一般来说是通 过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表现出来的。课程计 划规定了某一学段(如小学、初中、高中等)设置的 课程门类,课程标准规定了某一门课程应达到的要求、 教学目标和内容要点,教科书则按课程标准的要求详 细表述了某门课程的内容,通常都体现了教育目的和 教学目标。因此,在这一传播阶段,教育者要认真钻 研教科书,对每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将内容分 解为若干个知识点,并确定每个知识点对学习者要达 到的学习要求。 16 PPT课件
PPT课件
9
译码过程
译码
信号 符号 信息
信道译码
信宿译码
信道译码——把接收到信号转换为符号的过程。 信宿译码——将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 。 PPT课件
第二章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第二节 教育传播模式
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2-2-3 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一、基于网络的课堂讲授型的教育传播模式 二、基于网络的个别辅导的教育传播模式 三、基于网络的讨论式教育传播模式 四、基于网络的探究式教育传播模式 五、基于网络的专题网站式教育传播模式
第二节 教育传播模式
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2-2-3 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谁 说什么 通过什 么渠道 对谁 产生什 么效果
Who 谁
says What 信息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s 接受者 媒体 效果
第二节 教育传播模式
2-2-2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一、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
3.香农-韦弗模式: 3.香农-韦弗模式:单向线性传播 香农
确定信息 选择媒体 通道传送 接受解释 评价反馈
调整再传送
第一节 教育传播过程
2-1-3 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一、教育信息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 渐进分化策略、逐级归纳策略、 渐进分化策略、逐级归纳策略、整合谐调策略 五段教学策略: 五段教学策略: 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 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九段教学策略 假设-推理教学策略: 假设-推理教学策略: 问题-假设-推理-验证- 问题-假设-推理-验证-结论 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 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迁移
二、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与典型模式
1.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1.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教育环境
教 育 者
教 育 信 息 反馈
第二章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2.远距离媒体教学传播模式
教学内容 教师 远距离媒体教学传播模式 远距离媒体教学传播模式是一种以教学媒体为中心的开环传 播的结构模式。 教师的主要职责: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去编制远距离 传播的教学媒体。 优点:可以容纳千千万万的教育对象同时进行学习。 缺点:教师难与学生直接见面,难以及时获得教学传播 的反馈信息,不能及时去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 法,从而影响了教育传播的效果。 远距离教学媒体 学生
缺陷:1.忽略了“反馈”要素,属单向传播模式。 2.没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
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 二、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
(三)香农—韦弗模式
信源 编码 信道 干扰 反馈 译码 信宿
把传播分成七个组成要素,带有反馈的双 向传播模式,使用图解形式表示的。
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 二、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一、教育信息的设计
教育传播过程的关键:如何有效地将课程标 准和教科书中规定的教育内容传递给学生, 并使学生形成相应的本质。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1.分析内容,找出知识点。 2.组织内容,安排顺序。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1.先行组织者策略 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 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 对当前所学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以便建立 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 “组织者”。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 当前学习内容之前呈现的,故又称为“先行 组织者”。
贝罗模式说明了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影响 和决定教学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效果的因 素是多个方面的、复杂的,个因素间既 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因而,要提高教 育传播的效果,必须综合研究和考察各 方面的因素。
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 二、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模式的评价 我们可以根据模式的功能对模式进行评
价。
•多伊奇评价模式提出了下列几项判断标准: • 1、模式的创见性 • 2、模式的简明程度 • 3、模式的现实性。
2.2.2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1、亚里斯多德模式 它的模式中五个传播要素为:说话者、演讲
内容、听众、场合及效果。
演讲者
演讲内容
教育媒体、编码、译码、噪音、反馈与效果 等。
2.1.1 教育传播过程的概念
4、编码和译码 传播过程中、在发射端将信息转换为可以发
送的信号,称为“编码”。在接收端将接收 到的信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称为“译码”
编码过程:
信息
编码 符号
信号
信源编码
信道编码
译码过程:
信号
译码 符号
信息
信道译码
信宿译码
听者
场合
效果
2、拉斯威尔的“五W”传播模式
(who) 谁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说什么
通过什 么渠道
对谁说
产生什 么效果
图3-2 “五W”线性传播模式
3.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信 源
信道
信 宿
干扰 反馈
习 示范性: 适用于技能的学习
2.1.3 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二、受教育者特征的分析 1 受教育者的一般特征 2 受教育者原有的知识基础
2.1.3 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三、教育媒体的设计 教育媒体作用:一是创设学习情境,二是作为辅
助教学(包括学习)的工具 情境创设有: 事实性情境 意境性情境 示范性情境 原理性情境 探究性情境
第二章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教学目标:掌握教育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教育传播模式及其构成原则。
教学重点:教育传播模式和构成原则
教学难点:教育传播模式
2.1 教育传播系统
2.1.1 教育传播过程的概念 2.1.2 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 2.1.3 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2.1.1 教育传播过程的概念
教育环境
教 育 者
教 育 信 息
教
受
育
教
媒
育
体
者
反馈
典型的教育传播模式
1 师生面对面教育传播模式 2 远程教学传播模式 3 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育传播模式
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的传递,要经过“编码”和“信道” 两个环节,学生在接受信息的时候要经过“译码”环节。 下面对这几个环节分别剖析:
1 系统的定义 “系统”就是两个以上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组
合要素结合而成的,是有特定的整体结构的适应环 境的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特征: (1)、集合性 (2)、关系性 (3)、目的性
2.1.1 教育传播过程的概念
系统的类型
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 实体和意识
教育系统是一种实体与意识混合的人造系统
2.1.1 教育传播过程的概念
2 教育传播系统定义:
教育传播系统是一个传递教育信息,实
现一定的教育目的的,各种相互联系、相互
作用的要素构成的,具有教育功能的综合体。
2.1.1 教育传播过程的概念
3 教育传播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是指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
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 包含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
2.1.2 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
1 确定教育传播信息阶段 2 选择教育传播媒体阶段 3 通道传送阶段 4 接收与解释阶段 5 评价与反馈阶段 6 调整再传送阶段
2.1.3 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一、教育信息的设计 教育信息即教育内容,在我国通常是国家统
一制定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根据课程 标准编写的教科书所确定的,教育者的任务 就是让学生掌握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 科书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形成相应的能力和 情感。
5、噪声
信号在由信道传送的过程中受到外部其 它因素的干扰,这些干扰因素称为“噪 声”。它可以产生于传播过程的各个环 节之中。
6、反馈 (1)反馈信息的获得 (2)反馈的作用 (3)传统教学与远程教学的比较
7、效果
传播的效果可以表现为知识信息的增加、 态度行为的改变、社会生产的发展、科 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商品的流通等等。
2.1.3 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四、教师与学生活动的设计
1 问题/项目的设计
2 学习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
支架式教学法
抛锚式教学法
随机进入教学法
3 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
2.1.3 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4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信息海洋的导航者 情境观察的引导者 问题的设计者 协作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辅导者
2.1.3 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1 分析内容,找到知识点 2 组织内容,安排顺序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1 先行组织策略 2 五段教学策略 3 九段教学策略 4 假设-推理教学策略 5 示范-模范教学策略
2.1.3 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我国学者对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观点: 归纳型:该结构适用于事实、概念的学习 演绎型:适用于原理的学习 发现型:适用于概念、原理和问题解决的学
图3-4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4.贝罗SMCR传播模式
Source
(信源)
Message Channel Receiver
(讯息)
(通道) (接收者)
传播技能 态度 知识
社会系统 Leabharlann 化背景要素结构视
听
内 容
处理
触
编
码
嗅
味
图2-11 贝罗SMCR信息传播模式
传播技能 态度 知识 社会系统 文化背景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分析
一、教育传播过程的含义 教育传播过程,是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
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
二、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 1、确定教育传播信息阶段 2、选择教育传播媒体阶段 3、通道传送阶段 4、接收与解释阶段 5、评价与反馈阶段 6、调整再传送阶段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与典型模式
1、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2.2 教育传播模式
一、模式的概念 (一)、模式的含义 有人把“模式”定义为“再现现实的一种
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这种抽象和简化了 的模式,往往是着重表现事物和现象的各种 关系和变化原则。
(二)、教育传播模式和构建原则 教育传播模式是再现教育传播现实
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1 科学性 2 现实性 3 简明性 4 操作性 5 创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