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微血管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中国知网

合集下载

基于人工智能的皮肤皮下微血管成像技术研究

基于人工智能的皮肤皮下微血管成像技术研究

基于人工智能的皮肤皮下微血管成像技术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医疗领域的技术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其中,基于人工智能的皮肤皮下微血管成像技术,正成为医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一、什么是皮肤皮下微血管成像技术?皮肤皮下微血管成像技术是指通过红外摄像技术,对人体的皮肤及其下层的微血管进行高清晰度的成像,从而实现对局部皮下微循环、血管分布及其活动等方面的检测。

二、技术的优势1. 非侵入性与传统的皮下血管成像技术相比,基于人工智能的皮肤皮下微血管成像技术完全不侵入人体,具有无创、无痛等优势。

2. 高清晰度该技术的成像效果非常好,能够对皮下微血管进行高清晰度成像,从而更加准确地了解皮肤组织及其下层的情况。

3. 及时性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该技术的检测效率更高,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数据,并及时做出诊断。

4. 信息量丰富该技术不仅可以检测皮下微循环及血管分布情况,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了解相关的生理信息,如血管结构、血流速度、微血管的形态等。

三、技术的应用领域1. 皮肤美容基于人工智能的皮肤皮下微血管成像技术,可以用于皮肤美容行业,通过对皮肤微循环的监测,检测皮肤的健康程度。

进一步指导美容师和皮肤科医生在治疗皮肤问题方面的决策。

2. 临床诊断该技术可以用于不同疾病的诊断,如心血管疾病、肿瘤等疾病,还可以对一些皮肤病进行检测,如酒渣鼻、黄褐斑等。

3. 新药研发该技术还可以用于药物测试和临床试验,可以观察和分析新药对血管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和成功率。

四、技术面临的挑战1. 数据处理由于皮肤皮下微血管成像技术所得到的数据量相当大,如何对数据进行准确且高效的处理成为技术面临的挑战。

2. 成像的标准化考虑到不同设备的差异,需要进行成像标准化,以便将数据和成像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3. 隐私保护由于采集的个体数据有可能涉及个人隐私相关信息,需要对数据进行严格的保护和管理。

五、技术的未来展望基于人工智能的皮肤皮下微血管成像技术是医学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未来其发展前景看好。

皮肤微循环无损伤光学成像技术的新进展_陈蕾

皮肤微循环无损伤光学成像技术的新进展_陈蕾

第29卷第6期2003年11月 光学技术OP T ICA L T ECHN IQ U E Vol .29No .6N ov . 2003 文章编号:1002-1582(2003)06-0690-03皮肤微循环无损伤光学成像技术的新进展陈蕾,章恩耀,王佳,孙利群(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精密测试技术与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4)摘 要:微循环信息的获取对于各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皮肤微循环无损伤成像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出现了各种非光学方法(核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超声波成像等)和光学方法(共焦显微镜、光学相干断层摄影术、新型的正交偏振光谱成像技术等)。

主要介绍了皮肤微循环无损伤光学成像技术的新进展。

关键词:微循环;核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超声波成像;共焦显微镜;光学相干断层摄影术;正交偏振光谱成像中图分类号:T H744.5;TN 247 文献标识码:ANew progress of noninvasive methods for skin bloodflow imaging in microcirculationCH EN Lei ,ZHANG En -yao ,WAN G Jia ,SUN Li -qun(T he State K ey Labora tory of Precision M easurement and I nstruments ,T singhua U 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Information about skin blood flow in the microcirculation has relevance to the diag 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dis -eases .T he present state in noninvasive skin blood imaging is described fro m the no n -optical methods (mag netic reso nance imag -ing ,positron emission tomog raphy ,ultrasound imaging ),and optical methods (confocal microscopy ,o ptical coherent tomog ra -phy ,novel or thogonal polarization spectral imag ing ).T he optical methods are explained in de tail .Key words :microcircula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 ing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ultrasound imaging ;confocal microscopy ;optical co herent tomog raphy ;or thogonal polarization spectral imaging1 引 言微循环是直接参与细胞、组织物质交换的一种体液(血液、淋巴液、组织液)循环。

探索皮肤病研究的最新进展改善患者皮肤健康和外观

探索皮肤病研究的最新进展改善患者皮肤健康和外观

探索皮肤病研究的最新进展改善患者皮肤健康和外观皮肤疾病是一类广泛存在的健康问题,许多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受到其困扰。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皮肤病研究的关注也越来越大。

本文将在不同角度上探索皮肤病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它们对于改善患者皮肤健康和外观的意义。

一、基因研究的突破近年来,基因研究在皮肤病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通过对疾病相关基因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疾病的发病机制,并找到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一些遗传性皮肤病,我们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来进行早期预防和干预,从而避免疾病的发展和恶化。

此外,基因研究还为新药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二、高科技医疗设备的应用在皮肤病研究中,高科技医疗设备的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可以借助各种仪器和设备来对皮肤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光散射技术可以通过测量光的散射和吸收来评估皮肤的健康状况,为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激光治疗、高频电疗和微创手术等先进技术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和有效的治疗选择。

三、免疫疗法的发展近年来,免疫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该疗法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系统来治疗疾病,尤其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通过免疫疗法的应用,我们可以抑制过激的免疫反应,减轻炎症反应,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免疫疗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其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四、中药的研究与应用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式,近年来也引起了皮肤病研究领域的关注。

许多中药具有抗炎、抗氧化和免疫调节的作用,对于一些顽固性皮肤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对中药的研究和开发,科学家们开辟了一条新的解决途径,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总结起来,探索皮肤病研究的最新进展对于改善患者皮肤健康和外观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基因研究以及高科技医疗设备的应用为我们揭示了许多皮肤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Micro-PIV测试在体微血管血流状态的研究进展

Micro-PIV测试在体微血管血流状态的研究进展
第28卷第3期
2009年6月
北京牛物医学工程
Beijing Biomedical Engineering
V01.28 June
No.3 2009
・综
述・
Micro。PIV测试在体微血管血流 状态的 研究进展
李延玲1
摘 要 刘天亚¨ 刘遥1 冯利敏L2 丁库克
获取在体血管内尤其是微血管内血流速度分布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机理研究与治疗有重
作者单位:1
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北京100069) 100191)
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乍物医学工程学院(北京
作者简介:李延玲(1969一)。讲师 通信作者:丁库克(1969一),男,副教授,从事细胞生物力学与放射 医学研究。E.mail:shouding@ecmu.edu.cn
万方数据
・320・
・321・
技术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使得获得的数据 更接近实际情况,可信度更高¨o。
Kosuke
系统,以红细胞做示踪剂,在体测量了孵化三天的鸡 胚胎外表面静脉和动脉血流。实验结果显示,尽管 血管直径、曲率半径和分支布局不同,但静脉血管中 血流还是稳定的。当小血管汇聚于大血管时,也没 有出现分流及二级流;没有分支的平直静脉血管中 的血流出现了类似抛物线形的速度分布。在血管中 心区域,速度分布几乎没有变化;在近管壁区域,速 度几乎为零。动脉血管中的瞬时血流速度场出现了 缘于心脏搏动的周期性变化,且和心舒期、心缩期相 对应。同时,该实验也验证了Micro.PIV技术在血 流动力学特性的分析方面的作用。2一。 通过上述文献可知,在以血细胞作为示踪剂时, 需将红细胞荧光标记后再次注入观测对象体内。荧 光脂质体示踪剂的结构在Peter Vennemann等…1的 文章中有详细描述。由于脂质体被荧光标记,可以 在激光的激发下发射出荧光,其波长不同于周围组 织及其血细胞散射或反射出的光,可以增强图像的 对比度,提高信噪比。脂质体的直径一般在纳米级 (200~400'nm),而血细胞的直径约8—10斗m。脂质 体具有百纳米级的尺寸,可以很好地跟随血液的流 动,同时能降低测量平面的厚度,提高空间分辨率。 另外这些脂质体是生物可降解的,故而可以实现对 实验对象的重复利用。但是脂质体毕竟不是生物体 本身的成分,对实验对象的生理状况还是有一定影 响的。另外它需要从体外注射,对生物体有一定程 度的损害。这些都不可避免地会对测量精度有一定 程度的干扰。

皮肤科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与动态

皮肤科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与动态

皮肤科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与动态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皮肤科领域的研究也在取得日新月异的进展。

本文将为您介绍皮肤科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动态,带您了解最前沿的知识。

一、基因编辑技术在皮肤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等在皮肤科领域的应用备受关注。

科研人员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地修复了一些罕见遗传性皮肤病的基因突变,为治疗这类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与此同时,基因编辑技术也被用于研究更广泛的皮肤问题,为治疗其他皮肤病铺平了道路。

二、免疫疗法在皮肤癌治疗中的突破免疫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在皮肤癌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免疫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抵抗皮肤癌细胞,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

这为皮肤癌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可能性。

三、纳米技术在皮肤药物输送中的应用纳米技术作为一种前沿技术,在皮肤科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纳米技术,科研人员可以将药物以纳米粒子的形式输送到皮肤深层,提高药物的吸收效率和治疗效果,同时减少药物对皮肤的刺激和损伤。

这种新型的药物输送方式为治疗各类皮肤病带来了更多选择。

四、人工智能在皮肤病诊断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也给皮肤科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

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科研人员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区分各种皮肤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皮肤病的诊断速度和准确率。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已经成为皮肤科研究的热点之一。

五、细胞治疗在难治性皮肤病中的应用细胞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也在皮肤科领域崭露头角。

科研人员通过培养和增殖患者自身干细胞,然后再将其移植到患处,可以有效地促进皮肤组织的再生和修复,治疗一些难治性的皮肤病。

细胞治疗为那些传统治疗无效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不断变化的医学领域,皮肤科作为一个重要的分支,也在不断追随时代的步伐,积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对于皮肤疾病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入,治疗效果也会越来越好。

人皮肤微循环血管形态显示方法论文

人皮肤微循环血管形态显示方法论文

人皮肤微循环血管形态显示方法的探讨摘要:目的:探讨人皮肤微循环血管形态显示方法,通过对显示人皮肤微血管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的比较,为微循环形态学研究提供资料。

方法:墨汁灌注方法、铅丹乳胶灌注方法、a.b.s血管铸型方法和甲基丙烯酸甲酯血管灌注方法。

结果:用于显示血管密度,墨汁灌注石蜡切片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而用a.b.s和甲基丙烯酸甲酯这两种充填剂进行血管铸型则各有优缺点。

结论:研制既能保持微血管原型又不污染环境的新型铸型剂是一项重要而现实的工作。

关键词:皮肤微循环;血管形态;显示方法;探讨【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147-02皮肤是与外界接触最多的组织系统,在维持身体平衡机稳定性能上有重要作用。

探索人皮肤微循环血管形态显示方法,能为人体皮肤移植以及治疗皮肤损伤等多有很大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现将方法探讨的具体情况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在人体皮肤微循环血管形态显示方法的实验素材上,选取新鲜成人及儿童尸体的上、下肢各5侧。

其中各两侧上肢及下肢用含10%福尔马林的印度墨汁灌注血管。

剩余的各3侧上肢及下肢用a.b.s丁酮溶液做皮肤血管铸型、铅丹乳胶灌注方法和甲基丙烯酸甲酯血管灌注方法。

1.2 方法:灌注液采用70%印度墨汁右旋糖酐混合液,即70ml印度墨汁+30ml低分子右旋糖酐,利用这种墨汁流动性好,容易注入的特点。

印度墨汁颗粒细小,能够进入网状毛细血管,国产北京牌墨汁亦可选用,但使用前宜先经定性滤纸过滤,以去除其中较大的颗粒及杂质[1]8%硫化钠脱毛后,作腹正中切口,牵开脏器,分离出腹主动、静脉;将两血管近心端结扎,作离心向插管。

分别由肽动脉和胭动脉灌注印度墨汁,压力120~200mmhg,固定48小时后取材,切取手、足、前臂、小腿、上臂、大腿等各部皮肤及浅、深筋膜,组织切片厚150~250um,常规伊红染色,光镜观察。

《2024年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患者内皮功能的相关研究》范文

《2024年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患者内皮功能的相关研究》范文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患者内皮功能的相关研究》篇一一、引言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CMVD)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特点在于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心肌供血和心脏功能。

内皮功能在心血管健康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研究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患者内皮功能的相关性,对于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患者内皮功能的相关研究,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心血管疾病的深入研究,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逐渐受到关注。

内皮细胞作为血管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状态直接影响着血管的舒张、收缩以及血液流动。

当内皮功能受损时,可能导致血管收缩、血栓形成、炎症反应等,进而加重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的病情。

因此,研究内皮功能与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回顾和临床病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患者的内皮功能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我们回顾了相关文献,了解内皮功能与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的关系;其次,我们收集了一组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评估患者的内皮功能;最后,我们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探讨内皮功能与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的关系。

四、研究结果1. 内皮功能评估:通过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我们发现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患者的内皮功能明显受损,表现为血管舒张功能降低、血管收缩反应增强等。

2. 内皮功能与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的关系:研究显示,内皮功能受损程度与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即内皮功能越差,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越严重。

3. 影响因素分析:我们发现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常见危险因素,以及年龄、性别等因素,均对内皮功能产生影响。

其中,高血压和高血糖对内皮功能的损害最为显著。

五、讨论本研究表明,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患者的内皮功能受损严重,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人体皮肤微血管构筑的三维可视化

人体皮肤微血管构筑的三维可视化

人体皮肤微血管构筑的三维可视化郭志勇;丁红梅;尹知训;董伟强;白波;彭田红【摘要】BACKGROUND: Angiotomy methods such as dissection, ink injection and angiographs techniques have been used to identify vessel location. However, these techniques rarely provide a steric architecture of the cutaneous angiosome.OBJECTIVE: To establish three-dimensional (3D) architecture of the cutaneous angiosome for assessing and designing perforator flaps.METHODS: Two fresh cadavers were injected with carboxymethyl cellulose/lead oxide and subjected to CT scanning before and after the injection to obtain data of the cutaneous and subcutaneous tissue derived from one injected cadaver.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and perforator flaps design were performed using Mimics13.1 software.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models of the bone, blood vessels, skin were obtained. The flap with total perforator of external femoral circumflex artery and the flap with main perforator of posterior humeral circumflex artery were developed. The 3D microvascular architecture model can clearly display the spatial location, distribution range and anastomose relationship of the cutaneous perforators, the caliber, length, position of particular source artery in the exact spatial location. As a result, it visualized the general area and expandable direction of a respective flap. This technique facilitates perforator flaps design and blood supply evaluation.%背景:常用的血管解剖学研究方法如逐层解剖、血管染色、造影摄片可以确定血管的位置、大至供血范围等,但难以显示皮肤微血管立体构筑.目的:建立三维的皮肤微血管构筑模型,以评估和设计穿支皮瓣.方法:选取2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以羧甲基纤维素明胶氧化铅灌注标识血管,CT扫描获取标本灌注前后及剥离皮肤序列图像数据,利用Mimics13.1软件进行皮肤微血管三维重建和穿支皮瓣设计.结果与结论:实验成功重建了骨骼、血管、皮肤三维数字模型,并选择性设计了旋股外侧动脉皮瓣和旋肱后动脉的主要穿支皮瓣.构建的皮肤微血管模型不仅可显示皮穿支的长度管径、立体位置、走行方向、分布范围、毗邻关系,还可追踪其来源血管,与来源血管、骨骼、皮肤等搭配显示.说明皮肤微血管构筑可揭示穿支皮瓣的范围和扩张方向,有利于穿支皮瓣的设计发掘、血供评估.【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1(015)004【总页数】4页(P653-656)【关键词】微血管构筑;穿支皮瓣;三维可视化;血管组织工程【作者】郭志勇;丁红梅;尹知训;董伟强;白波;彭田红【作者单位】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广东省广州市,510120;广州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广东省广州市,510515;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广东省广州市,510120;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广东省广州市,510120;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广东省广州市,510120;华大学解剖学教研室,湖南省衡阳市,421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0 引言不少学者进行了皮肤微血管的研究[1-3],逐层解剖是传统而有效的方法,可以确定皮穿支的位置、大至供血范围,追踪来源血管,但耗时长、破坏性大,标本不能重复应用[3-11]。

皮肤微血管调节功能无创检测技术进展

皮肤微血管调节功能无创检测技术进展

皮肤微血管调节功能无创检测技术进展
唐元梁;李桂香;姚立平;谭仲威;雷鹏
【期刊名称】《中国医疗设备》
【年(卷),期】2022(37)6
【摘要】微血管调节功能障碍常发生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阶段,并且与多种慢性病的发生有密切联系。

及时检测微血管调节功能障碍并进行干预和治疗,有助于维护心血管健康、降低多种慢性病的发病率。

皮肤是非常适合进行微血管功能检测的器官,目前反应性充血测试已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综述了常用的反应性充血诱导方式和皮肤血流量监测技术,分析了各反应性测试方案背后的生理机制及皮肤血流量监测技术的特点,对临床专用的几款皮肤微血管功能测试仪器的研发与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以期通过相关技术进展的梳理,提高相关从业者和普通大众对皮肤微血管功能病变检测的重视程度。

【总页数】5页(P153-157)
【作者】唐元梁;李桂香;姚立平;谭仲威;雷鹏
【作者单位】广东省科学院生物与医学工程研究所医学工程研究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18.6
【相关文献】
1.皮肤微血管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
2.冠脉血流显像技术及hsCRP检测无创评价X 综合征患者心肌微血管功能
3.无创血管内皮功能检测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
4.新型
无创性皮肤检测技术在皮肤科的应用5.无创式肝脏储备功能ICG检测仪新近进展及三波长肝功能储备仪的分光光度检测模型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年龄和部位女性皮肤微循环变化

不同年龄和部位女性皮肤微循环变化

不同年龄和部位女性皮肤微循环变化李利;S.MAC MARY;J.M. St HILLIER;A. DEGOUY;T. GHARBI;O.de LACHARRIERE;Ph.HUMBERT 【期刊名称】《中国微循环》【年(卷),期】2004(008)001【摘要】目的观察不同部位皮肤血管结构和形态差异,研究年龄对真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活体电视毛细血管镜(Intravital Video-capillaroscopy)和激光多谱勒血流仪(laser Doppler flowrnetry)对50名年龄在20~74岁,光皮肤类型为Ⅱ~Ⅲ型白人女性志愿者的前额、眼角、前臂内侧和手背血管作初步观察.并用计算机图象处理技术,对前臂和手背活体真皮血管密度作定量分析.结果真皮乳头毛细血管襻在活体电视毛细血管镜下为点状或逗点状;乳头下的血管丛表现为线条状或网状;年轻人皮肤血管排列整齐,年龄较大者血管扩张增粗、扭曲,排列不规则.年龄与襻状血管数、襻状血管面积显著负相关;与襻状血管间距、平行血管总长正相关;真皮血流量面部高于肢端;随年龄的增加真皮血流有逐渐增加趋势.结论年龄影响真皮微循环的形态和功能.两种无创性检测技术联合应用能动态研究活体真皮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在皮肤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较高的应用前景.【总页数】4页(P43-46)【作者】李利;S.MAC MARY;J.M. St HILLIER;A. DEGOUY;T. GHARBI;O.de LACHARRIERE;Ph.HUMBERT【作者单位】610041 四川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性病科;倍桑松孔泰大学医学和药学院工程和皮肤生物实验室;倍桑松孔泰大学医学和药学院光学实验室;倍桑松孔泰大学医学和药学院工程和皮肤生物实验室;倍桑松孔泰大学医学和药学院光学实验室;欧莱雅临床研究部;倍桑松孔泰大学医学和药学院工程和皮肤生物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1.3+5【相关文献】1.黑龙江地区健康女性不同年龄和不同部位对黑色素和血红素值影响的初步分析[J], 王雪;祁永华;徐艳明;张宁;李艳微;杨智荣2.不同部位及不同年龄小儿皮肤念珠菌病菌种培养分析 [J], 范文;郭盛华;朱小刚3.不同年龄段女性相关部位骨密度与排球运动的相关性 [J], 罗伟4.不同年龄段女性相关部位骨密度与排球运动的相关性 [J], 罗伟;5.不同年龄、性别和解剖部位人体皮肤摩擦特性的研究 [J], 李炜;屈树新;周仲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血管周细胞收缩功能的研究进展

微血管周细胞收缩功能的研究进展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USA, 2007, 104 ( 52 ) : 20932-20937. Benedettini E, Sholl LM, Peyton M, et al. Met activation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is associated with de novo resistance to egfr inhibito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rain metastasis [ J] . Am J Pathol, 2010, 177( 1) : 415-423. Bianco R, Damiano V, Gelardi T, et al. Rational combination of targeted therapies as a strategy to overcome the mechanisms of resistance to inhibitors of EGFR signaling [ J] . Curr Pharm Des, 2007 , 13( 33) : 3358 -3367 . Janmaat ML, Kruyt FA, Rodriguez JA, et al. Response to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hibitor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ells: limited antiproliferative effects and absence of apoptosis associated with persistent activity of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or Akt kinase pathways [ J] . Clin Cancer Res, 2003, 9( 6) : 2316-2326. Kolch W, Calderc M, Gilbert D. When kinase meet mathematics: the systems biology of MAPK signalling [ J] . FEBS Letters, 2005 , 579( 8) : 1891 -1895 . Kalish LH, Kwong RA, Cole IE, et al. Deregulated cyclin d1 expre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efficacy of the selectiv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gefitinib in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ell lines [ J] . Clin Cancer Res, 2004 , 10 ( 22) : 7764-7774. She QB, Solit D, Basso A, et al. Resistance to gefitinib in PTENnull HER-overexpressing tumor cells can be overcome through restoration of PTEN function or pharmacologic modulation of constitutive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akt pathway signaling [ J] . Clin. Cancer Res, 2003, 9 ( 12 ) : 4340-4346. Jones HE, Goddard L, Gee JM, et al.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receptor signalling and acquired resistance to gefitinib ( ZD1839 ; Iressa) in human breast and prostate cancer cells [ J] . Endocr Relat Cancer, 2004, 11( 4 ) : 793 -814. Chakravarti A, Loeffler JS, Dyson NJ.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mediates resistance to anti-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老年人皮肤的微血管和神经变化及其研究

老年人皮肤的微血管和神经变化及其研究

老年人皮肤的微血管和神经变化及其研究
丁克祥;吴莹
【期刊名称】《中国化妆品:专业版》
【年(卷),期】1995(000)006
【摘要】皮肤的微血管和神经是皮肤组织的重要结构,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

随着年龄的增加,皮肤不可避免地逐步出现老化或衰老。

那么,老化皮肤的微血管和神经有哪些变化和研究呢?现介绍如下: 一、皮肤微血管的变化和研究有研究报道,随着年龊增加,小血管的退化和紊乱出现一定规律性的变化。

不少毛细血管、静脉均缺失。

由于皮肤组织中的乳头消失,毛细血管绊逐渐消失,毛细血管数量必然减少。

这一结论可通过如下试验证实。

即在被保护的老年人的皮肤表面,每3毫米作一横切面,然后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发现。

【总页数】1页(P31)
【作者】丁克祥;吴莹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1
【相关文献】
1.非糖尿病功能性肠病老年人交感神经皮肤反应临床研究 [J], 武涧松;闫涛;黄兆同;王帅
2.老年人心理应激时中枢神经递质变化及其对抑郁症预防的研究 [J], 王晓玉;郭素
红;朱辛为;杨秋佳;刘晓冬
3.基于角膜共焦激光显微镜检测的角膜基底神经变化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J], 陆炯;李函;邢茜;孟逸芳
4.对于无神经系统疾病的老年人脑白质变性的危险因素及其与认知功能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J], 姚博
5.Shy-Drager综合征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及R-R间期变化的研究 [J], 常虹;姚源蓉;谢炳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皮肤微循环检测方法及其新进展

皮肤微循环检测方法及其新进展

皮肤微循环检测方法及其新进展
吕瑞林;吴伯瑜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06(012)002
【摘要】局部微循环的改变不仅反映局部,而且反映着全身生理及病理变化.微循环信息的获取,对了解脏器功能、发现和诊断各类疾病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各种微循环检测方法提供了大量信息,特别是现代分子成像技术的发展,更使微循环的观察做到了活体、实时、无损伤,并达到细胞、分子级水平.
【总页数】4页(P124-126,128)
【作者】吕瑞林;吴伯瑜
【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州,35000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州,3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44;R331.35
【相关文献】
1.从皮肤微循环构型论烧伤皮肤立体式再生修复 [J], 张向清
2.广东省整形美容协会皮肤美容分会第一次学术会议暨广东省皮肤美容新进展学习班通知 [J],
3.皮肤微循环血管树的实验形态学研究I:指,趾纹内部微循环血管... [J], 柏树令;李吉
4.抗皮肤衰老剂提取物对小鼠皮肤微循环的影响 [J], 房秋寒;王世军
5.高血压微循环与体循环动力学临床研究系列——Ⅱ.高血压病人皮肤微循环血流阻力的临床研究 [J], 骆秉铨;黄宜杰;吴良金;宓国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肤微血管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徐菲菲综述郭渝成刘秀华#审校[中图分类号] R-33 R331.3+【摘要】皮肤被覆全身,是人体中表面积最大的器官。

临床活体皮肤微循环观察,能够为全身疾病和局部病变提供微血管的变化指标,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指导治疗。

本文综述皮肤微血管特点及常用的皮肤微血管检测方法,并以近年来临床应用广泛的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仪(Laser-Doppler Flowmetry, LDF)为侧重点,介绍皮肤微血管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皮肤微血管;内皮;血流;激光多普勒微血管病(Microvascular Diseases)是缺血(氧)、氧化应激、自身免疫等多种病因造成微血管及其周围组织形态、结构和功能异常而引起的组织器官损伤,是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结缔组织病、肾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多种疾病共同的病理过程[1]。

研究表明,微血管功能障碍发生早于大血管病变[2,3],微血管功能状态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疗效、预后和转归。

然而,临床常用的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 ABI)、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Flow-Mediated Vasodilation, FMD)和脉搏波速率(Pulse WaveVelocity, PWV)等指标均反映体循环大血管功能状态,不能发现早期的微血管病变。

皮肤被覆全身、位置表浅,其血管反应性的变化常出现在某些疾病的早期阶段[4—6],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全身微血管功能,是评估微血管功能障碍的理想位点。

1皮肤微血管的生理特征及其调节特点皮肤被覆全身,在成人约占体重的6%,面积约为1.5—1.8m2,是人体中表面积最大的器官,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其厚度(不包括皮下组织)约为0.5—4.0 mm;健康成人在室温25℃时,皮肤血流量约占全身血流量的8.5%。

其血供经皮下组织进入真皮乳头,动脉毛细血管在真皮乳头形成弓状血管袢,垂直于皮肤表面,提供皮肤营养;乳头下血管走向与皮肤平行,主要用于血液储存;位于真皮深层和皮下脂肪的血管网参与体温调节[7]。

皮肤微血管是皮肤的重要结*[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81170140);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108B01)[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生理研究室,北京100853;#通讯作者,E-mai:xiuhualiu98@构,与皮肤营养、体温调节等重要功能密切相关。

很多因素可以影响皮肤微循环,如全身性疾病和机体功能状态的变化,包括高血压、心力衰竭、情绪低落等;皮肤局部病变如皮炎、湿疹等,也可引起局部微循环的显著变化。

此外,皮肤微循环还受外界环境因素如局部外用药物、温度、辐射等影响,在进行皮肤微循环检测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皮肤血流受交感缩血管和舒血管神经反射调节,交感缩血管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皮肤动脉和动静脉短路支的突触后α1和α2受体相互作用;而交感舒血管神经释放胆碱能神经递质,作用于皮肤血管的毒蕈碱受体,两者协同作用调节皮肤微血管舒缩状态。

人类皮肤分为有毛皮肤(Hairy or NonacralNonglabrous Skin)和无毛皮肤(Acral/Glabrous Skin),身体表面绝大部分覆盖有毛皮肤,受交感肾上腺素能缩血管神经和交感胆碱能舒血管神经双重支配,手指、嘴唇、耳朵、手掌、足跖面为无毛皮肤,含有大量动静脉吻合支,受交感肾上腺素能缩血管神经支配,其开放和关闭显著影响皮肤血流。

上述有毛和无毛皮肤均有丰富的感觉神经,能对温度、化学物质和机械刺激起反应,这些神经末梢既能为中枢神经系统提供反馈,也释放局部神经肽和其他血管活性因子,影响皮肤血管紧张性。

有毛和无毛皮肤受神经、血管调节的不同,其血管紧张性的调节对微血管功能障碍的反应性不同:指腹部位血管闭塞后反应性充血血量的60%依赖于一氧化氮NO[8],而前臂皮肤对相同刺激的血管反应性无NO依赖性[9]。

提示皮肤类型不同,其血管反应性也不同,可以借此评估同一疾病的不同变化。

2皮肤微血管形态及功能检测的生理基础常用的皮肤微血管评价参数主要分为形态学指标和功能学指标两大类,形态学评价参数包括微血管的密度和走向、管径、管长、舒缩运动、血流速度、红细胞及白细胞迁移、渗出等;功能学评价参数包括微血管压力、弹性、内皮源性舒血管因子和缩血管因子的释放、皮肤温度和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等。

根据检测指标的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微血管形态检测和内皮功能检测两大类:2.1 皮肤微血管形态检测的生理基础目前临床常用的微血管形态指标采集法包括毛细血管显微镜观察(Capillaroscopy)、光学相干断层摄影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和超声波成像(Ultrasound Imaging)等,其检测原理不同,有着各自固有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临床常用的毛细血管显微观察部位包括甲襞和球结膜,可以直观、动态地观测皮肤表层微血管状态和血流情况,但观测结果易受局部与外界因素的影响以及显微装置放大倍数的限制;OCT是将共焦显微镜与麦克尔逊干涉仪相结合的成像技术,其探测深度达1—2mm,空间分辨率为2—20μm,可实现对活体组织无损伤实时探测和成像,但其检测仪器价格昂贵,有时需注入荧光染料增强对比度,不适用于皮肤微血管常规检查;MRI 利用机体自然磁性特征采集多层次图像,用于评估微血管解剖结构,并检测血流,其空间分辨率可达到110mm左右,但鉴于其价格昂贵、需要特殊使用条件和环境,无法进行常规性检查,对皮肤血流微循环检测并不适用。

超声波成像基于超声波在人体不同组织或器官的分界面上,或者同一器官组织内部声特性阻抗变化的界面上产生反射的物理特性,利用超声换能器向人体发射超声波脉冲,并接收反射回波,其幅度和频率携带人体组织相关信息,频率为20—200MHz的超声波可获得60μm的纵向分辨率和45—65μm的横向分辨率,用于检测血流与组织灌注,但其分辨率较低,微血管管径在5—100μm范围内,以及大量较细的微血管。

2.2 微血管内皮功能检测的生理机制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概念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研究发现乙酰胆碱需要在内皮细胞存在时才能松弛其下层的血管平滑肌,因而认为血管内皮功能包括控制血管紧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白细胞黏附、滚动和迁移,以及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血管壁通透性。

后续研究的“内皮功能”增加了内皮释放可直接诱导平滑肌细胞舒张的化合物,如NO、前列环素、内皮源性超极化因子(Endothelium-Derived Hyperpolarizing Factor, EDHF)等。

内皮功能失调的典型特征是活性舒血管因子如NO生物利用度降低,而内皮源性缩血管因子如内皮素-1生物利用度增加,导致内皮依赖性舒血管反应整体性降低[10]。

NO除了舒血管效应外,还抑制某些促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途径,包括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单核细胞活化、黏附和迁移等。

当氧化应激引起NO生物利用度减少时,对心血管健康有严重影响。

内皮依赖性冠状动脉舒张功能受损,提示内皮功能障碍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标志[11],可预测心血管疾病(Cardio Vascular Disorder, CVD)发生、发展风险。

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血管内皮功能检测方法是超声多普勒测定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flow-mediated vasodilation, FMD),作为非侵入性间接评价内皮功能障碍的方法,其与冠脉功能显著相关,在CVD 风险评估中具有独立预后价值。

但FMD操作繁琐,需要专业人员和复杂设备才能完成,且主要反映大血管功能状态,与肱动脉内乙酰胆碱灌流或其它阻力血管功能测试的结果相关性较差,而且前臂动脉内乙酰胆碱灌流为有创检查,难以成为大规模临床研究的常规检测,也不能直接检测皮肤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皮肤微血管功能检测技术包括LDF、激光多普勒灌注成像(Laser Doppler perfusion imaging, LDI)、光体积描记术(Photoplethysmography, PPG)等。

LDF的优点是高瞬时分辨率,能够不间断地动态监测血流,特异性反映皮肤微循环改变,其缺点在于不能测定流量绝对值(结果用任意激光多普勒单位U或电压V而非ml/min表示),而且由于监测面积较小,皮肤血流的空间异质性可能影响其结果的可重复性。

这一不足之处,现可以通过选择集成探头,采用最大血管舒张(局部皮肤加温或给予硝普钠)状态时的LDF值作标准化校正而弥补。

LDI扫描范围较大,是测量空间变异度高的区域皮肤血流的优先选择,但其只能提供某一特定时间点该部位的血流快照,不能连续监测微血管舒张反应动态变化[6]。

PPG可检测皮肤血流量的绝对改变,但该测定值可能混杂肌肉血流变化,不能特异地反映皮肤血流变化。

2007年,跨大西洋协作组织共识(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 TASC)-II[12]已将利用LDF检测皮肤温度和局部血流灌注量列为相关疾病诊断和疗效判断指标,目前已广泛用于心、脑、外周血管疾病、糖尿病、结缔组织病等的病情分析、预后与疗效评估。

3利用LDF检测皮肤微血管功能3.1 LDF检测原理及刺激方式LDF主机发射激光,经输出光纤探头广泛散射到被测组织中,散射到静止组织的激光反射波长不变,而撞击到运动的血细胞后部分激光反射回来,波长发生改变(即多普勒频移效应),波长变化的程度及频率分布与血细胞的数量和运动速度有关,这些信息被回收光纤接受,经过信号转换,获得皮肤血流灌注量。

不同状态下,皮肤微血管的血流灌注量呈现动态变化,包括基线灌注量PU0有较大差异,这与微血管的舒缩状态有关。

为准确评价微血管舒缩功能,减少PU0差异的影响,临床常采用阻断血流、离子导入、局部加热等刺激方式,改变血流灌注量客观分析微血管的功能状态。

已有较多研究采用上述刺激方法,特别是乙酰胆碱离子导入[13,14]和局部加温[15]引起的微血管变化作为内皮功能的替代指标。

3.2 不同刺激后皮肤微血管功能的特点3.2.1 动脉阻断后反应性充血:是指在肢体远端放置袖带,加压至高于收缩压50mmHg,缺血3—5min后解除阻断,皮肤血流量反应性增加,高于基线水平,也被称为缺血后或反应性充血。

其特点是在解除阻断后几秒内出现血流量初始峰,之后表现为持续性充血,反应波幅与缺血时间呈线性相关[16]。

反应性充血是皮肤微血管对急性缺血的复杂反应,研究认为有四种因素参与阻断后充血反应,包括代谢性血管舒张、内皮源性血管舒张、肌源性反应和感觉神经调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