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空间与层次word教案
美术空间层次讲解教案
美术空间层次讲解教案教案标题:美术空间层次讲解教学目标:1. 了解美术空间层次的概念和作用。
2. 能够观察和分析不同作品中的空间层次。
3. 能够运用适当的技巧创造出具有层次感的艺术作品。
教学准备:1. 美术作品图片或幻灯片。
2. 艺术材料,如铅笔、纸张、颜料等。
3. 学生练习用纸。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幻灯片展示一些具有明显空间层次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对空间层次的兴趣。
概念解释与讲解:2. 解释空间层次的概念:美术空间层次是指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运用不同的大小、位置、明暗、纹理等元素,创造出前后、上下、左右等不同层次感的效果。
3. 讲解空间层次的作用:空间层次可以使作品更加立体、有深度,增加观赏者的视觉体验。
示范与分析:4. 展示一幅具有明显空间层次的艺术作品,向学生解释其中运用的技巧和元素,如近大远小、明暗对比等。
5. 请学生观察并描述作品中的不同空间层次,引导他们分析其中的技巧和效果。
练习与创作:6. 给学生分发练习用纸,要求他们用铅笔或颜料创作一幅具有空间层次感的作品。
7. 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技巧,如近大远小、明暗对比等,创造出层次感。
8. 鼓励学生在作品中尝试不同的元素和风格,发挥创造力。
展示与分享:9. 学生完成作品后,组织展示和分享环节,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
10. 引导学生分享创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感受,讨论空间层次对作品的影响。
总结与评价:11.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空间层次在美术作品中的重要性。
12.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和运用空间层次的技巧。
拓展活动:13. 鼓励学生观察和分析更多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进一步掌握空间层次的运用。
14. 提供更多的创作机会,让学生继续实践和发展空间层次的技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讲解、示范、练习和分享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美术空间层次的概念和技巧。
通过实践创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空间层次的作用,并在创作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
初中美术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第4课 空间与层次
1. 平行透视 庄重稳定
2. 成角透视:灵活多变
找一找:教室里的透视现象
练一练:
用黑色水笔,画一幅教室内的线描写生。
要求: 1、构图完整,画面中要同时表现
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透视感强烈; 2、线条流畅,注意线条的形态、疏密。
课后拓展
找找法国画家塞尚、勃拉克(立体主义) 作品中的透视方法
Santa Maria Novella, Florence
透视发展的历史 乌彻罗、安德列亚·曼坦那
乌彻罗、安德列亚·曼坦那等很多画家从理论上、绘画 实践上对透视作出了出色的贡献。
透视发展的历史 埃罗·德拉·弗朗西斯卡
1485年,画家弗朗西斯卡所著的《绘画透视学》,把 透视学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
直视前方→
心点
平行透视(一点透视)
平行透视(一点透视)
一点透视
达·芬奇[意] 1452—1519 《最后的晚餐》壁画 1498 421×903厘米 格雷契修道院食堂
一点透视
心点
梅因德尔特·霍贝玛[荷] 1638-1709 《林间小道》 103×141厘米
成角透视(两点透视)
成角透视(两点透视)
消失点
消失点
两点透视
心点
约翰尼斯·维米尔[荷] 1632 -1675 《窗前读信的女孩》 1657 布面油画 83×64.5厘米 德国德累斯顿国立美术馆藏
两点透视
埃德加·德加[法] 1834-1917 《苦艾酒》 1867
布面油画 92×68厘米
巴黎卢浮宫藏
比一比:同一建筑的透视特点有何不同?
艺
马萨乔[Masaccio 1401-1428]
复
兴 时
意 大 利
期
《第4课 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苏少版八上
《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空间与层次的基本概念,培养他们观察和表现空间层次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绘画任务:学生需以“家乡的小山村”为主题,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画出小山村的空间层次。
要求表现出山体的远近、高低、遮挡等空间关系,以及山村建筑、树木、小路等元素之间的层次关系。
2. 观察任务:学生需在课后选择一处自然景观,观察其空间层次关系,并尝试用语言描述出来。
3. 讨论任务: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空间层次美的表现特点,并总结出一些规律和技巧。
三、作业要求1. 绘画任务:学生需认真观察主题,运用所学透视知识,画出小山村的空间层次。
绘画过程中,要注意线条的疏密、色彩的明暗等表现手法,以突出空间层次感。
2. 观察任务:学生需认真观察所选自然景观,尽可能选择不同的角度和距离进行观察,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其空间层次关系。
3. 讨论任务:学生需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积极发言,共同探讨家乡空间层次美的表现特点,并总结出一些规律和技巧。
讨论过程中,学生需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4. 提交时间:绘画任务和观察任务需在课堂结束前提交,讨论任务需在课后完成并提交小组总结报告。
四、作业评价1. 绘画作品评价:评价标准包括空间层次表现是否准确、线条和色彩运用是否得当、整体构图是否合理等。
评价方式可由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
2. 观察报告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对空间层次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评价方式可由教师评价和小组互评相结合。
3. 讨论报告评价:主要评价学生总结的规律和技巧是否准确、全面,以及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评价方式可由教师评价。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需及时给予反馈,指出作业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2. 对于评价结果优秀的学生,可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扬,以激励他们继续努力。
3. 对于评价结果不佳的学生,教师需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找出问题所在,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八年级美术教案:第四课空间与层次1
第四课空间与层次教学时间:第1课时/共2课时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风景系列课程中的第三课,本课的主题是风景造型表现中的透视好空间法则,即学习和了解如何通过透视、虚实表现风景绘画中的空间关系,体验和领会各类风景绘画中透视和空间的表现方法,塑造风景绘画中的空间感。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对风景画的构图能力、对树木、房屋的表现能力都有了一定提高,对风景画中建筑物的虚实,节奏表现有了初步的认识,大多数学生能运用速写的方法描绘景物。
但受学习基础和年龄特征的制约,大多数学生对透视的抽象理解和空间层次的感知相对薄弱,对透视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力的理解更加困难。
考点分布 1.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三维的,而绘画却是二维平面的,要将我们所看到的景物画出真实的感觉,就必须清楚三维的两个主要构成要素——形状与空间。
2.几何透视:平行透视、成角透视,便于表现景物的体积感、空间感。
3.平行透视有一个消失点,成角透视有两个消失点。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风景画中体积感、空间感的形成原因,领会风景绘画中,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基本法则。
技能目标:学会用形体透视法则描绘风景画。
情感目标:感悟不同的透视、构图为画面营造的氛围和情绪表达。
教学重点理解透视是绘画的一种基本形式语言,掌握焦点透视中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法则。
教学难点体会不同透视对画面的表达、表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教具:不同风格的风景画作品、资料、课件、绘画材料。
学具:建筑风景照片或图片资料、铅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考点落实次修改一、导入1、观看两风景摄影作品。
问:说一说里面的景物都有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学生讨论总结:树木近高远低,房屋小船近大远小,路面(河面)近宽远窄,最后渐渐消失。
这么美的景色很多画家把它画下来了,如荷兰画家霍贝玛的《林间小道》和中国画家吴冠中的《江南水乡》。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三维的,而绘画却是二维平面的,要将我们所看到的景物画出真实的感觉,画家们如何在二维平面上画出三维立体的风景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
《第4课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苏少版八上
《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作业设计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空间与层次的基本概念,学会运用色彩、线条和构图等美术元素表现空间与层次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空间与层次”的主题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学习:学生需预习并理解空间与层次的基本概念,包括透视原理、色彩运用等。
2. 观察练习:学生需观察教室内的物体摆设,理解不同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层次感。
3. 素描实践:学生需选择一个物体进行素描,注意表现其与周围物体的空间关系和层次感。
在素描过程中,学生应运用所学的透视原理和色彩运用技巧,通过线条的粗细、深浅变化以及色彩的搭配来表现空间与层次。
4. 创作构思:学生需根据所学的空间与层次知识,构思一幅以“空间与层次”为主题的创作草图。
草图应包括对画面布局、色彩搭配、透视效果等元素的初步设想。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要求:学生需认真预习并理解空间与层次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实践操作打下基础。
2. 观察练习要求:学生需仔细观察,准确把握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层次感。
3. 素描实践要求:学生应运用所学的透视原理和色彩运用技巧,认真完成素描作品。
作品应线条流畅、层次分明、色彩搭配得当。
4. 创作构思要求:学生应根据所学知识,大胆构思,创作出一幅具有自己特色的以“空间与层次”为主题的作品。
作品应布局合理、色彩丰富、透视效果明显。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理论学习掌握程度;2. 观察练习的准确度;3. 素描实践的技巧运用和作品质量;4. 创作构思的原创性和实施可能性。
五、作业反馈作业反馈是本设计的重要环节,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指导,具体包括:1. 对学生的理论学习掌握程度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2. 对学生的观察练习和素描实践作品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3. 对学生的创作构思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完善作品构思,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第4课 空气与层次 教案 苏少版美术八年级上册
空间与层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风景系列课程中的第三课,本课的主题是风景造型表现中的透视和空间法则,即学习和了解如何通过透视、虚实表现风景绘画中的空间关系,体验和领会各类风景绘画中透视和空间的表现方法,塑造风景绘画中的空间感。
二、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师的领导下,比较容易理解风景画中透视和空间的法则。
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对风景画的构图能力、对树木、房屋的表现能力都有了一定提高,相信通过此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能运用速写的方法描绘景物,并能在作业呈现中很好的根据生活经验结合个人情感去表现,学生对风景画中建筑物的透视和空间也能有初步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风景画中体积感、空间感的形成原因,领会风景绘画中,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基本法则。
2、技能目标:学会用形体透视法则描绘风景画。
3、情感目标:感悟不同的透视、构图为画面营造的氛围和情绪表达。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透视的基本规律与法则。
难点:体会不同透视对画面表达、表现的意义和作用。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不同视角的风景作品,同一景物不同视角的透视变化图片,大师作品,教师范画,课件等。
学生准备:自己擅长的绘画材料。
六:教学过程:【导入】一、欣赏导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摄影作品,提问:画面中云有什么变化?同学们欣赏、思考、分析生回答:有形状的变化、色彩的变化、明暗的变化等。
师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生回答:距离产生了近大远小的原因。
师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就像我们的屏幕一样是二维的,只有宽和高,如何在二维空间上表现有纵深距离感的三维空间,也就是立体感,这就是绘画技巧,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空间与层次》。
【讲授】二、分析理解形体透视:1、媒体展示一组春夏秋冬树的摄影作品(一点透视),启发学生观察、分析图片中的变化,体现什么样的视觉现象?2、媒体展示一组校园内风景的图片,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透视现象,启发学生观察、欣赏、比较、分析、交流,丰富感知。
《第4课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苏少版八上
《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空间与层次》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空间与层次在美术作品中的基本概念;2. 掌握运用色彩、线条、构图等基本元素表现空间与层次的方法;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作能力,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次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学习:学生需通过课堂讲解和教材自学,掌握空间与层次的基本概念及表现手法。
2. 素材准备:收集与空间、层次相关的图片资料,如不同角度的建筑照片、风景画等。
3. 创作实践:学生以“空间与层次”为主题,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个人创意,创作一幅素描或色彩画作品。
作品需体现出空间感和层次感。
4. 作品说明:学生需为作品撰写一段简短的创作说明,阐述作品中如何表现空间与层次的。
三、作业要求为保证作业质量,特提出以下要求:1. 理论学习要扎实,对空间与层次的概念有清晰的认识;2. 素材收集要丰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图片资料;3. 创作实践要充分发挥个人创意,运用所学知识表现空间与层次;4. 作品要整洁、规范,色彩、线条运用得当;5. 作品说明要简明扼要,突出表现空间与层次的技巧和思路。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理论掌握:评价学生对空间与层次概念的理解程度;2. 素材运用:评价学生素材收集的丰富程度及运用的合理性;3. 创作实践:评价学生作品的创意性及空间、层次的表现力;4. 作品规范:评价作品的整洁度、色彩和线条的运用是否规范;5. 作品说明:评价学生创作说明的简明性和表现思路的清晰度。
五、作业反馈作业反馈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逐一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同时,教师还将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学生需根据教师的反馈和同学的建议,对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提高自己的美术创作水平。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在初中美术课程《空间与层次》中学习的知识,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审美水平,加深对空间与层次的理解和运用。
苏少版初中八年级美术上下册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苏少版初中八年级美术上下册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教材课本目录是一本书的纲领,是教与学的路线图。
不管是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活动,还是做学习计划、复习安排、工作总结,都离不开目录。
目录是一本书的知识框架,要做到心中有书、胸有成竹,就从目录开始吧!
课程目录教学计划、进度、课时安排
八年级上册
中华博览(欣赏·评述)
第1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
造型天地(造型·表现)
第2课用心灵接触自然
第3课变迁中的家园
第4课空间与层次
经典魅力(综合·探索)
第5课盛世·汴梁
设计空间(设计·应用)
第6课蓝白之美
第7课泥土的味道
第8课放飞希望
世界之旅(欣赏·评述)
第9课自然的定格——外国风景画
本册综合
课程目录教学计划、进度、课时安排
八年级下册
中华博览(欣赏·评述)
第1课生活的艺术——中国工艺美术
造型天地(造型·表现)
第2课轻描重彩总相宜
第3课笔情墨意抒胸臆
第4课水墨交融写青山
经典魅力(综合·探索)
第5课园林·探幽
设计空间(设计·应用)
第6课美丽的书
第7课张贴的画
第8课一目了然
世界之旅(欣赏·评述)
第9课历史的画卷——外国历史画、宗教画
本册综合。
《第4课 空间与层次课件》初中美术苏少2011课标版八年级上册课件57521geo2k
两轮
条廓围
轮 廓 是
各 是 怎
墙 上 端
什样的
么 样 的
倾 斜 的
轮 廓 与
状 况 ?
? 事 实 上
花 坛 边 沿
这的
远造 近型画 之很面 分有中 么意央 ?思的
,“ 你孔 感方 觉兄 到”
云 南 丽 江 老 城 民 居 。
这是老师在云南大理对同一地点拍的照片、画的速写…有没 有感觉到画面在中间向远处延伸着?
这场景我们非常熟悉,可是你意识到这些无形的 “红线”的“存在”么?
这张照片上的楼房走廊与路面轮廓 的倾斜情况也可以借助于红线来分析,
这是苏州一位老师根据刚才教学楼的照片画的 素描作品,一定要注意其中的透视运用哦!
以上分析中的灭点都 只有一个,这样的透视叫 一点透视,是最常见的一 种透视现象。我们课本上 《远去的教室》一画也采 用了这样的透视形式。
透视的运用会让画面具有极强的真实感,比如这幅 荷兰画家霍贝在向前延伸着,有着极为强烈的纵 深感!这种感觉的出现首先要归功于透视的准确运用。
这幅图对铁轨的透视现象做了分析,画面上的红线明显向着远方 汇集到一点。这个点就叫灭点。它一定在视平线上。视平线就是我 们平视时目光和遥远的天际重合的一条线。它事实上并不存在,但 是我们都可以感觉到它好象存在着。
怎么样,老师的作业让 你有些启发了吧?现在就让 我们一起动起笔来,试着画 一幅有着明显透视感觉的画 作吧,注意作画的步骤,试 着整体推进,你的画作一定 会很精彩!
作业要求:
一、尝试着画一画体现着明显透视 效果的物体(也可以学画风景);
二、如果参考课本上的范图,或是老 师的速写,可要传达出原作的风神哦!
空间与层次
——感受透视对绘画的意义
新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新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教案第一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对名家名作的欣赏,了解山水画的历史演变、风格流派,初步了解山水画常见的表现技法。
情感目标:通过山水画作品赏析,领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体会与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将自然造化与个人心性相结合,在绘画中表现自然之美,借山水之景抒自己之情。
理解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学习多角度欣赏山水画作品,并能在审美感知的根底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通过赏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山水画不是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它有着博大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画家在山水画中对意境的营造。
教学准备教师:教材,制作教学课件,以直观、生动的画面展示教学内容。
学生: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与方法一、导入与揭题我们到山里去旅行,常常会觉察大自然的伟大。
山中的巨石,高耸的树木,峡谷里奔流的小溪,这些景物给我们一种莫名的感动,使我们很想画下来。
山水画的根源便来自我们内心对山水的喜爱。
可是,要把高山大河画在一张小小的纸上,是很困难的。
中国的画家们是如何表现这些景色的呢?思考:山水画以描绘山水自然风景为主体,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在山水画中我们还会探寻到什么?中国山水画又为什么不称为风景画?1. 大自然风景图片欣赏。
2. 揭示课题。
二、欣赏与比拟有没有同学欣赏过中国山水画?我们一起来赏析山水画,探寻山水画的独特之美。
今天的知识点比拟多,我们分小组进行归纳:A组隋唐〔青绿山水〕、B组北宋〔水墨山水〕、C组南宋〔水墨山水〕、D组元〔文人画〕。
三、欣赏解析魏晋是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期,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表达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空间与层次教案
苏少版八年级上学期第四课《空间与层次》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如何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
本课带领我们走进风景画的世界。
通过同学们熟悉的南京本土的风景图片和画家多种表现技巧的绘画作品。
以“景”为点,以“空间与层次”为线,以“意境”为结,来认识了解绘画的空间与层次,欣赏与表现空间与层次独特的艺术效果。
探究风景画的“空间”的表现特点-:形体透视和色彩透视在绘画中的运用。
解读“层次”在绘画中的处理:由近景、中景、远景构成的景深关系。
通过不同形式的绘画创作,再现风景画的艺术魅力。
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认识了解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欣赏探究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表现展示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
技能目标:通过对景物的观察,用多种方法表现风景的空间与层次。
情感目标:熟悉的金陵风景,不熟悉的空间与层次,让学生感悟生活处处皆美色,画笔寥寥现意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表现空间与层次,体验不同角度带来的视觉美感。
难点:尝试同不同的材料技法表现不同的画面效果。
三、教学准备:不同风格的作品、资料、课件、绘画材料。
四、教学要点:透视:形体透视,不同视点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表现方法。
色彩透视,大气透视和空间透视的处理技巧。
景深:近景、中景、远景的合理安排这些要点的和谐统一便体现出风景画的“意境” 。
五、教学过程与方法A、认识空间与层次活动一:看一看观看一幅云的摄影作品问:看见了什么?云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答:有形状的变化,色彩的变化。
总结:由云的变化导入距离,有距离导入空间与层次。
1. 空间:距离产生空间,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主要是受长宽高三个特征显现出来的。
因此,长宽高是物体的空间特征。
2. 层次:物体对空间的分割产生层次。
即,物体与物体的叠加,或物体与物体的间隔便是层次。
我们通常用远景、中景、近景来表示。
活动二:说一说绘画是在长宽二维平面上表现长宽高三维空间的视觉效果,即画面的纵深感。
苏少版八年级美术教案(全册)
1 第1课生活的艺术——中国工艺美术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制品精巧,在世界工艺美术中独树一帜。
那优美的彩陶、庄重的青铜器、绚丽的漆器、典雅的瓷器无不反映出历代能工巧匠卓越的创造智慧,闪烁着灿烂的艺术光彩,为世人所赞赏。
本课选取陶器、青铜器、漆器和瓷器为代表,从工艺制作、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欣赏和分析,通过观察和探究这些工艺品的材料、造型和装饰,了解中国工艺美术的起源、历史沿革和发展,感受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领略中国工艺美术的成就。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成就有所了解,领会彩陶、青铜、漆器、瓷器等工艺美术作品独特的审美意蕴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对世界人类的物质文化与社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提高审美趣味。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产生的原因,了解工艺美术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工艺美术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2.方法与过程:围绕问题触发学生去思考,对器物由表及里地进行探究,不求答案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提高学生对工艺美术审美的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觉性,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了解主要工艺品种的基本特点及时代风格。
教学难点:通过对彩陶、青铜、漆器、瓷器等工艺品的功能、造型、色彩、纹样等方面的讨论,领会其审美特点及文化内涵。
三、教学准备收集各种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代表作品及相关资料,预习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相关知识、课件、课后的课堂知识检测表。
四、教学过程1.导入问题一:你们去过博物馆吗?这些是哪里的博物馆?无锡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
师:博物馆里的内容很多,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各地的博物馆去了解一下生活的艺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
设计意图:以博物馆为主体线索,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对古代彩陶、青铜、漆器、瓷器开展问题讨论,进行互动教学,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去探寻工艺美术表象背后的文化。
苏少版美术八上第四课《空间与层次》word教案
空间与层次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如何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
本课带领我们走进风景画的世界。
通过同学们熟悉的南京本土的风景图片和画家多种表现技巧的绘画作品。
以“景”为点,以“空间与层次”为线,以“意境”为结,来认识了解绘画的空间与层次,欣赏与表现空间与层次独特的艺术效果。
探究风景画的“空间”的表现特点-:形体透视和色彩透视在绘画中的运用。
解读“层次”在绘画中的处理:由近景、中景、远景构成的景深关系。
通过不同形式的绘画创作,再现风景画的艺术魅力。
一、教学途径欣赏——面对不同视觉,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风景,画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天气,不同季节表现不同的景致,感受风景画最美的精髓——空间与层次。
发现——不同眼睛看世界会有不同的画面效果:形体空间,色彩空间的表现,让我们领悟到风景画的灵魂——意境研究——怎样表现空间与层次:不同视点的形体透视和色彩透视,通过线的疏密,调子的浓淡,色彩的冷暖,都能很好的表现空间与层次。
实践——根据提供的一些参考图,用不同材料不同工具(素描,线描,水彩和淡彩等)来表现风景画,体会空间与层次的美感。
交流——把作品贴在黑板上,办一个小型的风景画展,欣赏不同的风景画,交流不同的信息。
体验创作的乐趣。
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认识了解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欣赏探究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表现展示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
技能目标:通过对景物的观察,用多种方法表现风景的空间与层次。
情感目标:熟悉的金陵风景,不熟悉的空间与层次,让学生感悟生活处处皆美色,画笔寥寥现意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表现空间与层次,体验不同角度带来的视觉美感。
尝试同不同的材料技法表现不同的画面效果。
三、教学准备:不同风格的作品、资料、课件、绘画材料。
四、教学要点:透视:形体透视,不同视点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表现方法。
色彩透视,大气透视和空间透视的处理技巧。
景深:近景、中景、远景的合理安排。
苏少版八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教案第一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对名家名作的欣赏,了解山水画的历史演变、风格流派,初步了解山水画常见的表现技法。
情感目标:通过山水画作品赏析,领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体会与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将自然造化与个人心性相结合,在绘画中表现自然之美,借山水之景抒自己之情。
理解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学习多角度欣赏山水画作品,并能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通过赏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山水画不是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它有着博大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画家在山水画中对意境的营造。
教学准备教师:教材,制作教学课件,以直观、生动的画面展示教学内容。
学生: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与方法一、导入与揭题我们到山里去旅行,常常会发觉大自然的伟大。
山中的巨石,高耸的树木,峡谷里奔流的小溪,这些景物给我们一种莫名的感动,使我们很想画下来。
山水画的根源便来自我们内心对山水的喜爱。
可是,要把高山大河画在一张小小的纸上,是很困难的。
中国的画家们是如何表现这些景色的呢?思考:山水画以描绘山水自然风景为主体,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在山水画中我们还会探寻到什么?中国山水画又为什么不称为风景画?1. 大自然风景图片欣赏。
2. 揭示课题。
二、欣赏与比较有没有同学欣赏过中国山水画?我们一起来赏析山水画,探寻山水画的独特之美。
今天的知识点比较多,我们分小组进行归纳:A组隋唐(青绿山水)、B组北宋(水墨山水)、C组南宋(水墨山水)、D组元(文人画)。
三、欣赏解析魏晋是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期,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隋:《游春图》是我国已知存世最早的一幅独立的山水画卷,以春游为主题,画幅虽不大,场面却开阔。
苏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第一课《外国肖像画赏析》的延伸。
从对人物肖像画历史的了解到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人物;通过观察把握人物的个性特征、人物的比例、不同的表现方法,直至抒发个人情意。
教材从美术作品中运用具象的表现手法表现身边的人物,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动态,把握人物的内在心理,达到关注人、关爱人的目的。
教材启示为什么要画身边的人,因为画熟悉的人更容易惟妙惟肖,更容易画出熟悉人的性格和表情,同时也更容易将自己的情感流露在作品之中。
画家们更是将邻居、家人、朋友像为描绘的对象,以寄托自己的情感,表达某种爱意。
教材启示多彩人生是我们作画的源泉,可以用线造型、电脑绘画、色彩等工具材料去表现身边的人物。
同时启示如何关注人物的动态、人物的特征、人物的比例,各种使用工具的处理,还有表现时如何对比协调等,以丰富学生的情感。
教材还启示用什么方法去进行教学,让画笔传达情意。
以全班同学肖像画册为切入口,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去反映每个同学的喜、怒、哀、乐。
在表现他们外部特征的同时,特别重视内在的性格。
其次再将自己个人的情感和对同学的了解,倾注于画笔之中。
教材中选用的一些图片,体现了表现的不同手法和不同形式,充分体现了美术教学的过程。
.教学目标①让学生了解人体成长过程中的比例关系。
②让学生尝试运用一定的工具、材料和方法较写实的去表现自己熟悉的人物。
③让学生在描述过程中,更关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更多的去发规他人的长处(优点)。
2.教学重点欣赏和了解人物表现的多种方法、材料工具,了解人体在不同成长过程中的比例关系。
3,教学难点对人物神情、动态、比例、色彩的恰当把握。
4.课时建议:2课时一、组织教学微笑问候学生当天感受,简要讲评上节课小组作业。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给大家介绍肖像画的由来以及早期肖像画的作用,还欣赏了摄影术发明以后,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风格迥异的肖像画。
我们学习了如何观察人物的五官,以及体会了通过五官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内心精神世界。
苏少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体积与空间中的生命》教学设计DOC
苏少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体积与空间中的生命》教学设计DOC体积与空间中的生命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为苏少版初中美术第十五册第4课《体积与空间中的生命》,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学习时间为2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展示风格各异、材料丰富的雕塑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与评述,感悟与体验雕塑艺术的基本语言及独特美感;以学生非常熟悉且能驾驭的泥为媒材进行造型与表现,理解雕塑艺术的本质——以体积和空间的造型方式表达情感。
本课为第二课时,通过对身边材料的观察、分析,探究运用新材料表现生命、创造生命的方法。
两课时教学内容构成了一个既相对独立又具有综合性的完整的单元。
学生分析: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处于渴望探求新知识,喜欢张扬个性的年龄阶段,他们会萌发许多奇思妙想并急于表达出来。
2.雕塑艺术学习内容几乎贯穿义务教育的不同阶段,八年级学生较为熟悉,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学生对于雕塑的表现方法及精神内涵了解较少。
3.我校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长们“掠夺性的爱”的包围下,他们缺乏对生活的观察,环保意识也比较淡薄。
教学思路:毕加索提出了“拾来的材料”概念,这一创新性的材料开发使雕塑语言更加的丰富和个性化,因此,我们整合校本课程“废弃物的艺术加工”与学校传统科技节活动,把本课学习材料定为“废旧物”,教学内容定为:创造之旅——“捡拾”来的生命。
教学围绕以废旧物为材料的雕塑创作过程展开,设置了感受材料特点,探究制作方法,创新作品主题,进行创作实践,展示评价作品等一系列环节。
教学从体验、感悟到创造、实践,由生活到艺术,层层递进。
学生在赏析作品、探究材料、立意构思的过程中,在生命的快乐绽放中潜移默化地领悟废废弃物雕塑的创作规律、艺术语言和精神内涵。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评析和考察,认识雕塑的表现语言;2.技能目标:探究材料特征,发现生活中废旧材料的美感,学会用恰当的方法和形式,有创意地设计与制作雕塑作品;3.情感目标:体验创造的乐趣,增强生活情趣,培养对美的感悟力,提高合作交流能力,渗透环保观念。
美术教案八年级上第四课
美术教案八年级上第四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色彩造型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掌握一些基本的色彩搭配原则。
2. 技能目标:通过绘画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色彩造型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准备1. 色彩画册和图片,如莫奈的《睡莲》、梵高的《星空》等。
2. 绘画工具,如画笔、颜料、画板等。
3. 宣纸和铅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色彩画册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你觉得色彩在艺术创作中起什么作用?2. 感知(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幅画作进行感知分析。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画作中的色彩运用和造型表现,并将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记录在纸上。
3. 理解(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各组的观察和感受,并解释色彩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教师简要介绍一些基本的色彩搭配原则,如冷暖色搭配、对比色搭配等。
4. 实践(30分钟)教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和创意,在宣纸上绘制一幅画作。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运用所学的色彩搭配原则进行创作。
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
5. 展示和评价(5分钟)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并进行互评和教师评价。
学生可以就自己的作品进行解说,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观美术馆或艺术展览,进一步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中的色彩造型。
2. 组织学生进行绘画比赛或艺术作品展示,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
3. 鼓励学生将所学的色彩造型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培养对美的敏感和创造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色彩造型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们在绘画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培养了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生的作品展示和互评过程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艺术知识,鼓励他们更多地参与艺术实践和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与层次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如何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
本课带领我们走进风景画的世界。
通过同学们熟悉的南京本土的风景图片和画家多种表现技巧的绘画作品。
以“景”为点,以“空间与层次”为线,以“意境”为结,来认识了解绘画的空间与层次,欣赏与表现空间与层次独特的艺术效果。
探究风景画的“空间”的表现特点-:形体透视和色彩透视在绘画中的运用。
解读“层次”在绘画中的处理:由近景、中景、远景构成的景深关系。
通过不同形式的绘画创作,再现风景画的艺术魅力。
一、教学途径欣赏——面对不同视觉,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风景,画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天气,不同季节表现不同的景致,感受风景画最美的精髓——空间与层次。
发现——不同眼睛看世界会有不同的画面效果:形体空间,色彩空间的表现,让我们领悟到风景画的灵魂——意境研究——怎样表现空间与层次:不同视点的形体透视和色彩透视,通过线的疏密,调子的浓淡,色彩的冷暖,都能很好的表现空间与层次。
实践——根据提供的一些参考图,用不同材料不同工具(素描,线描,水彩和淡彩等)来表现风景画,体会空间与层次的美感。
交流——把作品贴在黑板上,办一个小型的风景画展,欣赏不同的风景画,交流不同的信息。
体验创作的乐趣。
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认识了解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欣赏探究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表现展示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
技能目标:通过对景物的观察,用多种方法表现风景的空间与层次。
情感目标:熟悉的金陵风景,不熟悉的空间与层次,让学生感悟生活处处皆美色,画笔寥寥现意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表现空间与层次,体验不同角度带来的视觉美感。
尝试同不同的材料技法表现不同的画面效果。
三、教学准备:不同风格的作品、资料、课件、绘画材料。
四、教学要点:透视:形体透视,不同视点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表现方法。
色彩透视,大气透视和空间透视的处理技巧。
景深:近景、中景、远景的合理安排。
这些要点的和谐统一便体现出风景画的“意境”。
教学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熟悉的景物进行观察与欣赏,发现与探索。
关注不同透视下空间与层次的表现。
在表现手法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小组为单位对不同的空间与层次的表现方法进行自主研究。
寻找自己最喜欢的表现方法进行创作。
本课是在前两节课延伸下的提高,不同形态的树,不同形态的建筑,不同角度的景致等,把这些元素汇总起来通过远景、中景、近景的安排,表现有空间与层次、有意境的风景画,体验创作的乐趣。
教学参考案例一、认识空间与层次活动一:看一看观看一幅云的摄影作品问:看见了什么?云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答:有形状的变化,色彩的变化。
总结:由云的变化导入距离,有距离导入空间与层次。
1. 空间距离产生空间,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主要是受长宽高三个特征显现出来的。
因此,长宽高是物体的空间特征。
2. 层次物体对空间的分割产生层次。
即,物体与物体的叠加,或物体与物体的间隔便是层次。
我们通常用远景、中景、近景来表示。
活动二:说一说。
绘画是在长宽二维平面上表现长宽高三维空间的视觉效果,即画面的纵深感。
纵深感是一种什么样的视觉效果?欣赏一组摄影作品,说一说这组图片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视觉现象?答:透视。
路的纵深,树的渐渐矮小,云朵的渐远渐灰,构成了画面的透视关系。
二、了解空间与层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人和物的形象,有远近、高低、大小、长短以及色彩的明暗,浓淡等不同,这是由于距离不同、方位不同在视觉中引起的不同反映。
这种现象就是透视。
它分为形体透视和色彩透视。
1. 形体透视与空间层次(焦点透视)形体透视是根据光学和几何学的原理,在平面上用线条来表示物体的空间位置,按消失点的不同分为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斜透视。
便于我们表现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1)透视的几何图。
通过最基础的透视,了解几个重要的名词:视平线、视点、消失点。
观看两张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图片,它们的透视现象有何不同?有什么特征?(2)平行透视:有一面与视平线成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
具有整齐对称、平展稳定、庄重严肃、层次分明、场景深远、一目了然的构图特点。
(3)成角透视:任何一面都不与视平线平行,底线与视平线成角度的正方形或成长方形的物体透视。
具有变化多样、形式灵活、纵横交错、富有节奏的构图特点。
(4)倾斜透视:凡物体的面与地面或视平线都不平行时,叫倾斜透视。
如屋顶、楼梯、台阶等。
有天点和地点,也叫三点透视。
高、低、平三种视点的视觉效果。
概括我们平时常见的三种自然景观。
学生活动一:欣赏与探究。
《校园图书馆》(承上)属成角透视,体现的自然空间的关系,透视现象与建筑物的稳固感在地平线上形成了平稳的构图关系。
(启下)柔和的色彩体现了很好的空间与层次。
2.色彩透视与空间层次:(空气透视)由于物体所处空间距离的远近不同,景物部位的层次不同使色彩产生冷暖,浓淡,鲜明与灰暗,强烈与虚弱等各种差异,怎样使这些空间距离,层次关系,明暗对比,远近分明的色彩统一在一幅画中,这种技法,就叫色彩透视。
也称大气的透视和空气透视。
色彩透视通过以下情况来表现空间形体。
(1)投影的长短和色彩的冷暖来表现空间形态:莫奈表现早、中、晚的《干草垛》;(2)光影的强弱和虚实来表现空间形态:莫奈的《鲁昂大教堂》;(3)视角的高地远近来表现空间形态。
3.景深与空间层次景深:被描绘的景物所在的空间的深度,就叫景深:常常用近景、中景、远景来表现。
为了表现画面的景深,常常用近清楚远模糊,近景对比强,远景对比弱来表现。
为加强形体的层次感,最好的技法是空间的透视。
使画面景深的颜色对比和明度对比随着物体的向后延伸而逐渐减弱,浅色部分越来越淡,深色部分越来越浅,直至所有的对比同时的融入浅色调。
问题:透视的规律是近浓远淡,《都市的高楼》这幅画为何远浓近淡。
答:特殊的表现技法--逆光。
学生活动二:欣赏与探究。
欣赏杜菲的《圣安德鲁斯远眺》和麦克里迪的《诺森伯兰郡的雨》画家是怎样表现空间与层次的?距离产生美,同样的对象,近观平淡无奇,远观含蓄统一。
试着从多种角度感受美景。
欣赏:金陵节拍,感受熟悉的金陵,不熟悉的空间与层次。
三、空间与层次的美感及表现1. 明暗表现空间与层次:明暗对比、色调变化。
2. 线条表现空间与层次:线的强弱、粗细、疏密。
3. 色彩表现空间与层次:色彩的浓淡、冷暖。
4. 动漫中大广角表现的空间与层次。
5. 对画面的分割或叠加的特殊空间与层次。
马格利特《公平的俘虏》。
6. 视频欣赏:康斯坦丁·斯坦尼斯诺维奇水彩画。
把形体透视和色彩透视完美的统一起来。
画家把心灵特性融化到形体和色彩里。
超越了对物象单纯视觉感受,由视觉探索引向精神体验的空间与层次。
完美的演绎了绘画的意境。
小结:空间与层次通过形体透视,色彩透视和景深来表现。
四、活动三:操作体验用铅笔,圆珠笔,彩色铅笔,水彩等工具,参考提供一些图片,创作一幅表现空间层次的风景画。
五、示范老师的绘画工具是黑板、粉笔,可在黑板上,用速写的形式画一幅有空间层次的风景,也可以在画好的素描风景施以淡彩,感受用色彩的冷暖表现空间与层次。
现场作画的效果会激励学生的创作激情。
六、作业评价及交流创作体会展现作品的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的心境,让学生体验创作收获的同时,体验“生活处处皆美色,画笔寥寥现意境。
”境界。
相关连接透视的基本术语1. 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2. 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著视平线上的一点。
3. 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4. 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
5. 消失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
6. 天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体(房子房盖的前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上的点。
7. 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房子房盖的后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
8. 平行透视:六面体有一个面与画面平行的透视叫平行透视,因其是正面看的,所以还叫正面,因其只有一个消点,所以还叫一点透视。
这种透视有整齐、平展、稳定、庄严的感觉。
9. 成角透视:六面体有一个棱面向我们的透视叫成角透视,因其有两个消点,所以还叫两点透视、余角透视。
这种透视能使构图较有变化。
10. 倾斜透视:凡物体的面与地面或视平线都不平行时,叫倾斜透视。
如屋顶、楼梯、台阶等。
有天点和地点,也叫三点透视。
杜菲(1877-1953年)20世纪初现代绘画史开端的野兽主义成员,是一位多元化创作的艺术家。
除绘画之外,他的艺术领域扩展到挂毯、壁画、布料图案设计及陶瓷创作,活泼的曲线运用,成为崭新流行设计的先驱。
杜菲的很多绘画作品看上去好像都处于一种“未完成状态”,画面上的一些区域常常裸露空白的画布,不加任何处理,作品中的物象,看上去也仿佛不是固定的,而似乎仍颤动不定地在寻找它们最后的定型。
这种“未完成状态”使得带给观众非常轻松随意的感觉。
对于画面空间透视问题,杜菲处理得更为大胆,他在建构他的空间距离时,他所考虑的并非是一种“客观事实”的存在情况,而是他的感觉和印象非自然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
《诺森伯兰郡的雨》诺埃尔·麦克里迪前景中的暖色和远处强烈的黑色增加了滂沱大雨后面景色的立体感,光线和气氛的强烈效果和饱和色彩的合理搭配,使画面产生一种即将到来的黑暗和朦胧的弥漫感觉。
而前面的一层雨帘,加强了画面的层次。
雷尼·马格利特(1898-1967)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
他对波普艺术的影响十分重大。
他通常画一系列常见的物品,他的作品在无限空间和绝对宁静的条件下,将他所看到的世界一一的描绘出来,他在创作中常使用{撞击}手法,迫使人们去看平时司空见惯的东西,随着层次的变化,大小的变化,重叠的变化,给人类带来危机意识,让人们惊奇和赞叹他不断创造出震撼人心的作品,使这些物品在不同寻常的背景下有了新的含义。
干草垛这一主题早在1888年时就已被想到。
莫奈从秋天一直画到翌年初春,不断观察其光的变化。
前后一共画了24幅。
既有单幅的,也有成组的。
角度也都不同,表现在不同时辰和不同光线变化下的草垛形象。
即色彩透视受时辰光线的影响,投影的长短和色彩的冷暖,很好的表现了空间关系。
画面看似单调,面对几堆干草垛,画家却产生了深厚的色彩感情。
他之所以如此热中于这个物体上的光的变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要记录"某一特定自然景色的真实印象,而不是出去描绘一幅笼统性的风景画。
鲁昂大教堂1894年的20幅同题材的组画,画了两年时间。
在莫奈笔下,可以看出鲁昂大教堂外部气候季节的变化、朝夕的变化,和画家心境的变化对色彩体透视的影响。
他描绘了主教堂在晴天和阴天的不同色彩表现,以及从清晨到黄昏的不同景象。
从黎明的薄雾画到昏昏日落。
庄严的哥特式教堂在他的眼里,成了一簇充满着色彩旋律的光的结晶,人们已经看不到建筑物本身的结构,只有一层刺眼的复杂的反射光,看了令人目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