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
合集下载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及其进展
• 卡托普利(captopril), • 依那普利(enalapril), • 雷米普利(ramipril), • 群多普利(trandolapril ), • 赖诺普利(lisinopril)等。
临床试验
• 在80年代两个(CONSENSUS和 SOLVD) 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
• ACE抑制药能显著改善心衰者的预后,降 低心衰患者的病残率和死亡率,奠定了 ACE抑制药在心衰治疗中的地位,使人们 对心衰发病机制的认识产生了根本性转变, 即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参与了心衰的发 生、发展。
血管紧张素受体(AT1)阻断药
•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药 (ARBs) • 如氯沙坦、缬沙坦 (valsartan)、坎地沙
坦(candesartan)、厄贝沙坦 (Irbesartan) 等,能在受体(AT1)水平 选择性地拮抗循环和局部组织中的 • AngⅡ, 且对非ACE途径产生的Ang Ⅱ 同样有拮抗作用。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及其进展
• 在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证实心衰发生、 发展的根本原因与神经内分泌被长期激活 所导致的心室重构有关。神经内分泌的激 活,能在短期内维持循环及重要器官的血 液灌注,对心功能起一定的代偿作用,但 过度的激活却加速了心衰的进展,使心室 重构持续进行,终致心衰。
作用于RAS的药物
临床试验
• 另SAVE,TRACE和AIRE等试验证实在心肌 • 梗死后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和心衰患者中, • ACE抑制药能显著提高生存率,降低主要心 • 血管事件的危险性。不论有无心衰症状( • NYHA I~IV级)所有左室收缩功能异常者都 • 能从ACE抑制药长期治疗中获益。
作用机制
• 还有: • 抗氧自由基产生、抑制Ang II 对交感神经 • 冲动传递的易化作用;使胶原合成显著下 • 降,组织纤维化明显改善。 • 为目前治疗心衰的一线药,
临床试验
• 在80年代两个(CONSENSUS和 SOLVD) 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
• ACE抑制药能显著改善心衰者的预后,降 低心衰患者的病残率和死亡率,奠定了 ACE抑制药在心衰治疗中的地位,使人们 对心衰发病机制的认识产生了根本性转变, 即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参与了心衰的发 生、发展。
血管紧张素受体(AT1)阻断药
•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药 (ARBs) • 如氯沙坦、缬沙坦 (valsartan)、坎地沙
坦(candesartan)、厄贝沙坦 (Irbesartan) 等,能在受体(AT1)水平 选择性地拮抗循环和局部组织中的 • AngⅡ, 且对非ACE途径产生的Ang Ⅱ 同样有拮抗作用。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及其进展
• 在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证实心衰发生、 发展的根本原因与神经内分泌被长期激活 所导致的心室重构有关。神经内分泌的激 活,能在短期内维持循环及重要器官的血 液灌注,对心功能起一定的代偿作用,但 过度的激活却加速了心衰的进展,使心室 重构持续进行,终致心衰。
作用于RAS的药物
临床试验
• 另SAVE,TRACE和AIRE等试验证实在心肌 • 梗死后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和心衰患者中, • ACE抑制药能显著提高生存率,降低主要心 • 血管事件的危险性。不论有无心衰症状( • NYHA I~IV级)所有左室收缩功能异常者都 • 能从ACE抑制药长期治疗中获益。
作用机制
• 还有: • 抗氧自由基产生、抑制Ang II 对交感神经 • 冲动传递的易化作用;使胶原合成显著下 • 降,组织纤维化明显改善。 • 为目前治疗心衰的一线药,
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分类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由 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 功能不全的临床综合 征,主要表现为疲劳 、乏力、呼吸困难、 体位性水肿及肺水肿 等。
CHF的病理生理变化及药物的作用环节
1.RAAS系统抑制药
血管壁肥厚、心肌肥厚与重构
后负荷
外周阻力 细胞增殖
血管收缩
心功能障碍
收缩 舒张
心输出量减少
β受体阻断药 卡维地洛等
利尿药 氢氯噻嗪等
正性肌力药
(1)强心苷
地高辛等
类 (2)非苷类正性肌力药 多巴酚丁胺、氨力农等
血管扩张药
硝酸酯类,钙通道阻断药,硝普钠,肼屈嗪
3.利尿药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系统抑制药
(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药:卡托普利等 (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阻断药:氯沙坦等 (3)醛固酮阻断药:螺内酯等
β受体阻断药 卡维地洛等
利尿药
氢氯噻嗪等
CHF的病理生理变化及药物的作用环节
1.RAAS系统抑制药
2.β受体阻断药
醛固酮增多 α受体 β受体 水钠潴留
心肌收缩力 血容量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系统抑制药
(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药:卡托普利等 (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阻断药:氯沙坦等 (3)醛固酮阻断药:螺内酯等
β受体阻断药 卡维地洛等
缺点
抑制心脏 可加重病情
优点
阻断交感神经
阻断RAAS系统
改善症状 改善血流动力学 逆转心室重构
提高运动耐力 降低病死率 延缓病情进展
CHF的病理生理变化及药物的作用环节
1.RAAS系统抑制药
2.β受体阻断药
血管壁肥厚、心肌肥厚与重构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由 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 功能不全的临床综合 征,主要表现为疲劳 、乏力、呼吸困难、 体位性水肿及肺水肿 等。
CHF的病理生理变化及药物的作用环节
1.RAAS系统抑制药
血管壁肥厚、心肌肥厚与重构
后负荷
外周阻力 细胞增殖
血管收缩
心功能障碍
收缩 舒张
心输出量减少
β受体阻断药 卡维地洛等
利尿药 氢氯噻嗪等
正性肌力药
(1)强心苷
地高辛等
类 (2)非苷类正性肌力药 多巴酚丁胺、氨力农等
血管扩张药
硝酸酯类,钙通道阻断药,硝普钠,肼屈嗪
3.利尿药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系统抑制药
(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药:卡托普利等 (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阻断药:氯沙坦等 (3)醛固酮阻断药:螺内酯等
β受体阻断药 卡维地洛等
利尿药
氢氯噻嗪等
CHF的病理生理变化及药物的作用环节
1.RAAS系统抑制药
2.β受体阻断药
醛固酮增多 α受体 β受体 水钠潴留
心肌收缩力 血容量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系统抑制药
(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药:卡托普利等 (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阻断药:氯沙坦等 (3)醛固酮阻断药:螺内酯等
β受体阻断药 卡维地洛等
缺点
抑制心脏 可加重病情
优点
阻断交感神经
阻断RAAS系统
改善症状 改善血流动力学 逆转心室重构
提高运动耐力 降低病死率 延缓病情进展
CHF的病理生理变化及药物的作用环节
1.RAAS系统抑制药
2.β受体阻断药
血管壁肥厚、心肌肥厚与重构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23课件
Adverse reactions
胃肠道:厌食、恶心、呕吐等。注意与心衰未控制
的症状相区别。
神经系统:眩晕、头痛、疲倦、失眠、色视障碍
(黄视症、绿视症、复视等,应停药)。
心脏毒性反应:各种心律失常,危险
– 过速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二联、三联律、阵发 性心动过速甚至室颤。与心肌细胞内失K+有关。
NO
PGI2
抗增殖、抗肥厚
逆转重构的机制
心肌及血管平滑肌都含有原癌基因,他们参与细胞 生长、分化、增生的调控
AngII具有促生长和激活某些原癌基因的作用,通过 原癌基因促进细胞生长、增殖,对重构起了主要中 介作用
ACEI减少了AngII的形成,当可防止和逆转心肌重 构肥厚
Clinical uses of ACEI
地高辛每日0.25mg (0.125-0.375mg),经6-7d 达到Css.
肾功能减退、老人、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病、 肺心病等患者剂量应减少.
Other cardiac glycosides
洋地黄毒苷:口服生物利用度高,作用时间长
(t1/2>7天),作用较弱。
去乙Hale Waihona Puke 毛花苷(西地兰):生物利用度低,作用
- 降低心肌氧耗、乳酸释放以及心脏作功,并纠正衰 竭心肌中异常的细胞内Ca2+的作用。
受体阻断药治疗CHF时应注意:
– 以NYHA心功能分类II-III级的患者为对象,基础病因 为扩张型心肌病者尤为合适
– 观察的时间应比较长:3个月,慢性效果显著 – 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 – 应合并应用其他抗CHF药,如利尿药、地高辛等 – 严重心动过缓、传导阻滞、低血压、哮喘者慎用或禁用
CHF treated with Calcium channel blocker
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药物
2 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可能导致低血压,特别是在起始剂量较 高的情况下。
心脏强化剂
1 作用机制
通过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泵血功能。
常见的治疗药物
利尿剂
如噻嗪类和袢利尿剂
血管扩张剂
如硝酸酯类和血管紧张素 转换酶抑制剂
心脏强化剂
降低体液负荷
血管扩张剂
降低血管阻力
心脏强化剂
增强心肌收缩力
药物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 利尿剂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如钠和钾的丢失。 • 血管扩张剂可能导致低血压,特别是在起始剂量较高的情况下。 • 心脏强化剂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和中毒。
定义:充血性心力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疾病,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体液潴留。症状包 括呼吸困难、水肿和疲劳。
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药物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体液潴留。主要用药包括利尿剂、 血管扩张剂和心脏强化剂,它们通过不同机制来减轻症状。
利尿剂
1 作用机制
2 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通过促进尿液排泄,减轻体液潴留。
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如钠和钾的丢失。
血管扩张剂
1 作用机制
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分类
药理作用
降低全身血管阻力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
增加心搏出量 干扰肾素-血管紧张素 系统
ACEI类、ARB类、
改善血流动力学
ARNI类、抗醛固酮类
促进Na+、H2O的排泄
利尿药
减少血容量
治 疗
噻嗪类利尿药、强效利 尿剂、抗醛固酮药
降低心脏前负荷 改善心功能
充
血
β受体阻断药
性
卡维地络、比索洛
心
尔、美托洛尔
力 衰
正性肌力药物
竭
强心苷类、儿茶酚 按类、多巴胺
的 药 物
扩血管药
硝酸甘油、硝普钠、 哌唑嗪
拮抗交感活性 抗心律失常与抗心 肌缺血作用
增强心肌收缩力、直 接舒张血管、降低心 脏负荷、改善心功能
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减轻心肌的病理重构
钙增敏药及Ca2+通 道阻滞药
噻唑嗪酮、硝苯地平
激活ATP敏感钾通道 扩张血管 降低心脏后负荷 改善CHF血流动力学 障碍
临床应用
适用于各阶段 心力衰竭 提高运动耐力 改进生活质量
噻嗪类利尿药: 轻症CHF 强效利尿剂: 严重CHF
扩张型心肌病 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血性CHF 疗效最好
心梗后心力衰竭 顽固性心功能不 全
急性心力衰竭
继发于冠心病 的高血压病 舒张功能障碍 的CHF
不良反应
皮疹瘙痒 肾功能损害 血钾升高等
电解质平衡紊乱 低钾血症等
严重心动过缓 房室传导阻滞等
心率减慢 房室传导阻滞 气道阻力增加等
心率加快等
头痛 低血压 心动过缓等
药理作用
降低全身血管阻力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
增加心搏出量 干扰肾素-血管紧张素 系统
ACEI类、ARB类、
改善血流动力学
ARNI类、抗醛固酮类
促进Na+、H2O的排泄
利尿药
减少血容量
治 疗
噻嗪类利尿药、强效利 尿剂、抗醛固酮药
降低心脏前负荷 改善心功能
充
血
β受体阻断药
性
卡维地络、比索洛
心
尔、美托洛尔
力 衰
正性肌力药物
竭
强心苷类、儿茶酚 按类、多巴胺
的 药 物
扩血管药
硝酸甘油、硝普钠、 哌唑嗪
拮抗交感活性 抗心律失常与抗心 肌缺血作用
增强心肌收缩力、直 接舒张血管、降低心 脏负荷、改善心功能
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减轻心肌的病理重构
钙增敏药及Ca2+通 道阻滞药
噻唑嗪酮、硝苯地平
激活ATP敏感钾通道 扩张血管 降低心脏后负荷 改善CHF血流动力学 障碍
临床应用
适用于各阶段 心力衰竭 提高运动耐力 改进生活质量
噻嗪类利尿药: 轻症CHF 强效利尿剂: 严重CHF
扩张型心肌病 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血性CHF 疗效最好
心梗后心力衰竭 顽固性心功能不 全
急性心力衰竭
继发于冠心病 的高血压病 舒张功能障碍 的CHF
不良反应
皮疹瘙痒 肾功能损害 血钾升高等
电解质平衡紊乱 低钾血症等
严重心动过缓 房室传导阻滞等
心率减慢 房室传导阻滞 气道阻力增加等
心率加快等
头痛 低血压 心动过缓等
CHF
临床应用
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CHF,但疗效最好的 为扩张性心肌病或缺血性心肌病导致的CHF。
应在患者病情稳定时使用该类药。受体阻断 药应用的初期可出现短暂的(第3~5周内)心功 能恶化,因此,受体阻断药的初始剂量很低, 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到临床有效剂量。
不良反应
受体阻断药可使血压降低、心率减慢和暂 时的心功能恶化。
可以通过采用其他的抗CHF药物或暂时减少 受体阻断药的剂量来避免。
要注意长期用药后不能突然停药,以免出现 撤药反应。
禁忌证
①急性CHF;
②伴有哮喘、低血压、心动过缓(心率 < 每分钟 60次)、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者;
③心功能Ⅲ级的不稳定CHF和心功能Ⅳ级者不应 常规使用。
复习思考题
1. CHF的发生机制为何?临床常用药物可 能的作用环节是什么?
毛花苷C、毒K:多采用静脉给药,起效较快, 原形由肾排泄。
分布:肾、心较高。骨骼肌是Hale Waihona Puke 高辛体内储存组织。药理作用
一 对心脏的作用 二 对神经及内分泌的影响 三 对肾的作用
心脏
1 心肌收缩力 2 心率 3 心肌电生理 4 心电图
1 心肌收缩力
对衰竭的心脏有如下特点: (1) 心肌纤维缩短速度↑ ,心室收缩期↓ (心电 图上表现为Q-T间期↓ ),舒张期相对↑ →有利 于心脏休息,同时心肌供血和回心血量↑ 。
甲亢、严重贫血和维生素B1缺乏症诱发的 心功能不全,因能量产生障碍,疗效较差。
心肌炎等心肌严重损伤以及肺心病所致的 功能不全,疗效也差且易致中毒。
伴有机械阻塞性病变,如缩窄性心包炎, 重度二尖瓣狭窄等也比较差,甚至无效或有害。
2.某些心律失常
(1) 房颤 (400-600次/分) 不能终止房颤发作、 但能↓心室率,而对心室起保护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快速型心律失常: 室早(33%) 、二联律、三联律 一般出现较早,为中毒先兆,停药指征之一。
•2)房室传导阻滞
•3)窦性心动过缓: 心率降低至60次/min,中毒 先兆,停药指征之一。
• CG通过抑制房室传导,使较多的心 房冲动不能下传到心室,从而减慢心室 率,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循环障碍。
(2)心房扑动 心房率250-300次/分,规则
• CG可缩短心房的有效不应期,使扑动变成颤动, 进而通过治疗房颤的机制产生疗效。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迷走神经活性增强,使房室结传导减慢,不应期 延长,可阻止过多的室上性冲动下传到心室,减 慢心室率。
(%)
•洋地黄毒苷
90~100
蛋白结合率
(%)
97
肝肠循环
(%)
26
肾排出
(%)
10
• 地高辛
60~85
25
7
60~90
• 毒毛花苷K
2~5
5
少
90~100
血浆
t1/2
7d
1.5d
19h
•[药理作用]
•1.正性肌力作用
•(1)特点: •A 加快心肌收缩速度,使心肌收缩敏捷,收 • 缩期缩短,舒张期相对延长。 •B.降低衰竭心肌耗氧量 •C.增加衰竭心脏的心输出量
•4、对血管和肾脏作用
•强心苷可提高迷走神经的活性,降低外周阻力而 •增加组织的血液供应。 •对肾脏是利尿作用。 •① 通过正性肌力作用,心排出量↑,肾血流量↑ •→利尿。 •② 抑制肾小管Na+、K+-ATP酶,抑制肾小管对Na+ •的重吸收,排Na+利尿。
•5、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治疗量:兴奋迷走神经,抑制交感神经和RAAS •中毒量:中毒量则增强交感神经活性,同时 重度抑制Na+ -K+ -ATP酶,使胞内Na+ 、Ca2+ 大量增加,K+ 减少而致各种心律失常。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增加
早期有一定的代偿作用。 长期则引起心脏的负荷增加,心肌肥厚、心室重构 加重CHF。
二、心脏结构变化 1.心肌细胞凋亡 2.心肌细胞外基质的变化 心肌组织纤维化 3.心肌肥厚与重构(又称心脏构形重建) 出现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组织纤维化、并最终发 展为心力衰竭。
PPT文档演模板
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
•三、常用抗CHF药物
正性肌力药 强心苷类:地高辛、毛花苷C(西地兰)、毒毛
花苷K(毒毛旋花子苷K)、洋地黄毒苷 非强心苷类:扎莫特罗、多巴酚丁胺、米力农
减轻心脏负荷药 利尿药:噻嗪类 扩血管药:硝普钠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血管紧张素受体Ⅱ阻断药
β受体阻断药
•
第1节 正性肌力药
•一、强心苷类
•1.定义:是具有强心作用,选择性作用于心 肌,加强心肌收缩力的苷类化合物。
•2.来源:玄参科和夹竹桃科植物如紫花洋 地黄,毛花洋地黄,黄花夹竹桃等,故又 称洋地黄类(digitalis)药物。
•[体内过程]
•不同强心苷体内过程比较表
• •
口服吸收率
• • 是多种病因所引起的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指在 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心肌收缩力降低, 心脏排 出血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不能满足全身组织器官代谢需 要的一种病理状态。
•CHF的病理生理 学
一、CHF时神经内分泌变化
1.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高
早期的代偿机制,但久后心肌氧耗量增加,后负 荷增加,反使病情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0
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
教学目的
1. 掌握强心苷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2. 不良反应及防治。
2. 熟悉ACEI、AT1受体阻断药、血管扩 张药治疗心衰的药理依据和意义。
• 3. 了解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改 变及治疗药物的分类。
•慢性心功能不全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CHF )
PPT文档演模板
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
•【不良反应】 • 安全范围小,个体差异大,易中毒。
强心苷类的毒性反应
1 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厌食。是中毒的早 期表现。但要与心衰引起的胃肠道反应 进行鉴别。
2 神经系统反应及视觉障碍:失眠,头晕,疲乏,视觉 障碍(视力模糊,复视,黄视,绿视症)
3.心脏毒性:
• 抑制Na+ -K+ - ATP酶,胞内Na+ ↑ ,促进Na+ - Ca2+ 交换机制,使 Ca2+ 内流↑,导致胞内Ca2+ 浓度增 加及肌浆网摄Ca2+ 增多而产生强心 作苷
•3N•a(+—)•2K+
•钠泵
•[K+]i
•AP
•[Na+]i
•[Ca2+]i
•影响心肌耗氧量的因素:
•
衰竭心脏
用强心苷后
•收缩力
↓
↑
•心率
↑
↓
•心室壁张力
↑
↓
•总耗氧量
↑
↓
PPT文档演模板
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
• [强心作用机制]
• 强 胞 细心 膜 胞苷上内NC强aa心+2-+浓K作+度-用A增T与•肌P加酶强抑胞有,心制内关使苷心C。心肌为a2肌细+什增么加能呢使? 心
•禁钙补钾
•【临床应用】
•1.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
1. 伴有房颤及心室率快:疗效最好 2. 继发于瓣膜病、先心、高心:疗效较好
3. 继发于能量代谢障碍甲亢、严重贫血、vitB1缺
乏:较差
4.继发于肺心病、心肌炎、风湿活动期,严重心肌
损伤疗效差
5. 对严重心瓣膜病、缩窄性心包炎无效。
•2.治疗某些心律失常 (1)心房颤动 心房率350-600次/分,不规则。
•钠钙交换
•强心苷的作用机制
中毒量重度抑制Na+-K+- -ATP酶,使胞 内Na+ 、 Ca2+大量增加,K+ 减少而致各 种心律失常。
•禁钙补钾!
PPT文档演模板
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
• 2.减慢心率作用(负性频率) —间接 • 机制:心输出量↑→窦弓压力感受器 →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心率↓; •
•
•有
•心率↓,心脏作功↓,耗O2↓
利 于
•心率↓,舒张期延长,心脏休息充分
心
•心率↓,舒张期延长,回心血量↑→心搏量↑ 功 能
•心率↓,舒张期延长,冠A血液灌注时间↑,心肌 恢
自身供血↑
复
• 3.负性传导作用
• 治疗量 迷走神经活性增强,使房室结、蒲肯野纤 维传导减慢,不应期延长,但是心房的不应期缩短, 可阻止过多的室上性冲动下传到心室,减慢心室率。 • 大剂量 可直接抑制窦房结、房室结和蒲肯野纤维 传导,使部分心房冲动不能到达心室。
•2)房室传导阻滞
•3)窦性心动过缓: 心率降低至60次/min,中毒 先兆,停药指征之一。
• CG通过抑制房室传导,使较多的心 房冲动不能下传到心室,从而减慢心室 率,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循环障碍。
(2)心房扑动 心房率250-300次/分,规则
• CG可缩短心房的有效不应期,使扑动变成颤动, 进而通过治疗房颤的机制产生疗效。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迷走神经活性增强,使房室结传导减慢,不应期 延长,可阻止过多的室上性冲动下传到心室,减 慢心室率。
(%)
•洋地黄毒苷
90~100
蛋白结合率
(%)
97
肝肠循环
(%)
26
肾排出
(%)
10
• 地高辛
60~85
25
7
60~90
• 毒毛花苷K
2~5
5
少
90~100
血浆
t1/2
7d
1.5d
19h
•[药理作用]
•1.正性肌力作用
•(1)特点: •A 加快心肌收缩速度,使心肌收缩敏捷,收 • 缩期缩短,舒张期相对延长。 •B.降低衰竭心肌耗氧量 •C.增加衰竭心脏的心输出量
•4、对血管和肾脏作用
•强心苷可提高迷走神经的活性,降低外周阻力而 •增加组织的血液供应。 •对肾脏是利尿作用。 •① 通过正性肌力作用,心排出量↑,肾血流量↑ •→利尿。 •② 抑制肾小管Na+、K+-ATP酶,抑制肾小管对Na+ •的重吸收,排Na+利尿。
•5、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治疗量:兴奋迷走神经,抑制交感神经和RAAS •中毒量:中毒量则增强交感神经活性,同时 重度抑制Na+ -K+ -ATP酶,使胞内Na+ 、Ca2+ 大量增加,K+ 减少而致各种心律失常。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增加
早期有一定的代偿作用。 长期则引起心脏的负荷增加,心肌肥厚、心室重构 加重CHF。
二、心脏结构变化 1.心肌细胞凋亡 2.心肌细胞外基质的变化 心肌组织纤维化 3.心肌肥厚与重构(又称心脏构形重建) 出现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组织纤维化、并最终发 展为心力衰竭。
PPT文档演模板
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
•三、常用抗CHF药物
正性肌力药 强心苷类:地高辛、毛花苷C(西地兰)、毒毛
花苷K(毒毛旋花子苷K)、洋地黄毒苷 非强心苷类:扎莫特罗、多巴酚丁胺、米力农
减轻心脏负荷药 利尿药:噻嗪类 扩血管药:硝普钠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血管紧张素受体Ⅱ阻断药
β受体阻断药
•
第1节 正性肌力药
•一、强心苷类
•1.定义:是具有强心作用,选择性作用于心 肌,加强心肌收缩力的苷类化合物。
•2.来源:玄参科和夹竹桃科植物如紫花洋 地黄,毛花洋地黄,黄花夹竹桃等,故又 称洋地黄类(digitalis)药物。
•[体内过程]
•不同强心苷体内过程比较表
• •
口服吸收率
• • 是多种病因所引起的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指在 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心肌收缩力降低, 心脏排 出血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不能满足全身组织器官代谢需 要的一种病理状态。
•CHF的病理生理 学
一、CHF时神经内分泌变化
1.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高
早期的代偿机制,但久后心肌氧耗量增加,后负 荷增加,反使病情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0
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
教学目的
1. 掌握强心苷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2. 不良反应及防治。
2. 熟悉ACEI、AT1受体阻断药、血管扩 张药治疗心衰的药理依据和意义。
• 3. 了解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改 变及治疗药物的分类。
•慢性心功能不全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CHF )
PPT文档演模板
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
•【不良反应】 • 安全范围小,个体差异大,易中毒。
强心苷类的毒性反应
1 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厌食。是中毒的早 期表现。但要与心衰引起的胃肠道反应 进行鉴别。
2 神经系统反应及视觉障碍:失眠,头晕,疲乏,视觉 障碍(视力模糊,复视,黄视,绿视症)
3.心脏毒性:
• 抑制Na+ -K+ - ATP酶,胞内Na+ ↑ ,促进Na+ - Ca2+ 交换机制,使 Ca2+ 内流↑,导致胞内Ca2+ 浓度增 加及肌浆网摄Ca2+ 增多而产生强心 作苷
•3N•a(+—)•2K+
•钠泵
•[K+]i
•AP
•[Na+]i
•[Ca2+]i
•影响心肌耗氧量的因素:
•
衰竭心脏
用强心苷后
•收缩力
↓
↑
•心率
↑
↓
•心室壁张力
↑
↓
•总耗氧量
↑
↓
PPT文档演模板
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
• [强心作用机制]
• 强 胞 细心 膜 胞苷上内NC强aa心+2-+浓K作+度-用A增T与•肌P加酶强抑胞有,心制内关使苷心C。心肌为a2肌细+什增么加能呢使? 心
•禁钙补钾
•【临床应用】
•1.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
1. 伴有房颤及心室率快:疗效最好 2. 继发于瓣膜病、先心、高心:疗效较好
3. 继发于能量代谢障碍甲亢、严重贫血、vitB1缺
乏:较差
4.继发于肺心病、心肌炎、风湿活动期,严重心肌
损伤疗效差
5. 对严重心瓣膜病、缩窄性心包炎无效。
•2.治疗某些心律失常 (1)心房颤动 心房率350-600次/分,不规则。
•钠钙交换
•强心苷的作用机制
中毒量重度抑制Na+-K+- -ATP酶,使胞 内Na+ 、 Ca2+大量增加,K+ 减少而致各 种心律失常。
•禁钙补钾!
PPT文档演模板
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
• 2.减慢心率作用(负性频率) —间接 • 机制:心输出量↑→窦弓压力感受器 →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心率↓; •
•
•有
•心率↓,心脏作功↓,耗O2↓
利 于
•心率↓,舒张期延长,心脏休息充分
心
•心率↓,舒张期延长,回心血量↑→心搏量↑ 功 能
•心率↓,舒张期延长,冠A血液灌注时间↑,心肌 恢
自身供血↑
复
• 3.负性传导作用
• 治疗量 迷走神经活性增强,使房室结、蒲肯野纤 维传导减慢,不应期延长,但是心房的不应期缩短, 可阻止过多的室上性冲动下传到心室,减慢心室率。 • 大剂量 可直接抑制窦房结、房室结和蒲肯野纤维 传导,使部分心房冲动不能到达心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