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_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五下3.3《用水测量时间》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下3.3《用水测量时间》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下3.3《用水测量时间》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水测量时间》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科学课程。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和掌握测量时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时间的流逝,从而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时间观念,他们对时间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精确测量时间的方法,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精确测量时间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增强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时间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2.教学难点:精确测量时间,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水、计时器、实验盆等。

2.提前让学生了解时间测量相关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讲解时间的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时间测量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讲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水测量时间。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加深对用水测量时间方法的理解。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测量时间吗?让学生发挥创新能力,探索更多的时间测量方法。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测量时间的实验,下节课分享。

教科版科学五下《用水测量时间》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下《用水测量时间》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下《用水测量时间》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科学五下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了解和掌握利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教材以实验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探索和发现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实验活动充满兴趣。

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对时间的认识主要停留在日常生活中,对科学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2.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计时器、水、容器、滴管等。

2.教学课件:实验步骤、原理讲解、时间换算等。

七. 教学过程利用问题导入:“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测量时间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测量时间的方法——用水测量时间。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5分钟)展示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讲解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实验注意事项。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测量时间吗?让学生发挥想象,提出新的测量时间的方法。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3用水测量时间》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3用水测量时间》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3用水测量时间》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3用水测量时间》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了解和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教材以实验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践,发现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科学探究有较高的热情。

但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2.难点:能够运用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引导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水、计时器、实验容器等。

2.准备实验教材和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实验教材和课件,向学生介绍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实验步骤。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及时记录数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老师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加深对用水测量时间方法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改进实验方法,提高测量时间的准确性?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用水测量时间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用水测量时间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用水测量时间教科版
【学生分析】
对于生活中常见的水,学生并不陌生,在本课中学生将探究水流的另一个特点。学生关于用水测量时间的认识相对单薄、肤浅,大多数学生没有想过古代是如何计时的,然而学生对时间的测量还是有一种亲切感,有着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欲望。学生潜意识中,水流的速度具有等时性。用滴漏的实验探究用水来测量时间的原理,具有较高的操作性,对五年级孩子具有挑战性。如何让学生经历让一个水钟流水从“看似均匀——实际上不均匀——怎样均匀”的探究历程是学习的重点。
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同一个装置,水流的速度受水位高低的影响,控制水位的高低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2.过程和方法
(1)测试200毫升的水流出第一个10毫升和第二个10毫升水所需的时间。
(2)根据10毫升水流完需要的时间,推测并测试200毫升的水流出第一个100毫升和第二个100毫升需要的时间。
师追问:流完全部的200毫升水,水流速度发生怎样的变化?(先快后慢)照这样下去的话,计时一天就不是相差1秒、2秒,可能是几小时,究竟是什么原因在影响水流速度呢?
水位高低会影响水流速度【板书:影响 水位高低】,这就是用水钟计时要解决的问题,想什么办法让它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控制水位高低)【板书:控制 】
3.教师准备:学生相同材料一份,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引出探究问题
1.PPT出示。提问:这是什么?(日晷)对,它是古代用来计时的工具,有什么缺点吗?(阴雨天、晚上都无法计时)
继续提问:那古人还用其它什么方法来计时?(沙漏、滴漏、摆……)
揭题:这节课重点来研究古人如何用水测量时间。( PPT展示图片、板书课题)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教科版科学五下《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科学五下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通过用水测量时间,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测量时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以实验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探究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他们对测量时间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和实验探究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对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实验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

2.实验操作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2.讲解法:对实验操作方法和技巧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4.提问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水、计时器、实验仪器等。

2.教学课件:实验操作步骤、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测量时间的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用水测量时间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过程和结果。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关于用水测量时间的问题,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测量时间吗?学生自由发言,展示自己的思维。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用水测量时间的实验,下节课分享。

小学五年级科学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一课时)

小学五年级科学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一课时)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一课时)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是小学科学课程所倡导的重要理念。

探究的过程是一种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也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我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去修正、去发现、去创造,从而实现学习上的发展,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探究学习”。

因此,在《用水测量时间》一课中,教师把重点确定在滴漏实验,让学生在经历记录流完50毫升水需要多长时间的基础上,初步理解用水是可以测量时间的。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发现滴漏水流的速度会变慢,并分析影响水流变慢的原因,从而对”水钟“提出改进的方法。

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猜测、验证、发现、分析、归纳、改进等方式可充分体会到科学家在做科学研究需要细心观察,持之以恒和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人类发现创造计时仪器付出巨大的努力。

科学注重实证,推崇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

科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研究成果往往被人们运用在生产生活中。

本课《用水测量时间》比较好的体现科学这一特点。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本课《用水测量时间》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中的第三课。

学生在研究圭表与日晷后,会发现太阳光影之所以能够被用来计时,是因为太阳光影是有规律地运动着的。

他们开始意识到能够用作计时工具的事物必须是有规律运动着的。

可是太阳钟只能白天使用,晚上怎么计时呢?这一课将组织学生去探索如何用流水来计时,研究古人计时用的水钟,以及不同的计时方法。

认识两种水钟,一种是泄水型水钟,另一种是受水型水钟。

在这一课中,教材要求学生观察滴漏,并推测在瓶子中积聚10毫升、50毫升和300毫升分别需要的时间。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利用滴漏计时的原理。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可适当地处理教材。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不难发现利用流水是可以用来计时的,进一步进行猜测、验证、分析、发现事实上水在下流过程中不是匀速的,流掉前50毫升水的时间与流掉后50毫升水的时间并不完全相等。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用水计量时间》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用水计量时间》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用水计量时间》教学设计学生活动11.说一说:我知道哪些古代的计时工具?2.想一想,说一说:水钟真的可以拿来计时吗?怎样拿来计时的?教师活动11.回顾古代计时工具。

2.出示教科书中的古代水钟图。

提问:水真的可以用来计时吗?古人的水钟又是怎么来计时的呢?3.板书课题:用水计量时间。

(板书课题)活动意图说明:简单回顾前一课的内容,出示水钟图片,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本课的核心问题——水真的可以计时吗?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3、4)学生活动2:观察水流速度1.观察滴水装置。

2.观察水流速度,思考水流速度是否均匀?3.交流研讨:我观察到的水流是否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流?教师活动21.展示研究装置。

(1)透明塑料底去底,倒过来盛水。

(2)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让水从小孔缓慢流出。

(3)在瓶子里装200毫升水,下面用量筒接住流出的水。

2.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3.组织学生交流研讨:水流是否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流?学生活动3:探究200毫升水中漏出50毫升需要的时间。

1.想一想:水流速度是不是均匀的?2.说一说: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测量水流速度是否均匀?3.读一读:操作注意事项4.做一做:反复刚才的实验步骤并完成水流速度记录表5.交流汇报:孔径大小和初始水位不变,流出相同多的水,所需时间?我们的发现是?6.想一想:如果流出第二个50毫升,第三个50毫升呢?7.完成记录推测。

学生活动4:探究200毫升水中漏出100毫升、150毫升需要的时间。

教师活动31.提问:水流速度到底是不是均匀的呢?有什么方法可以测量?2.明确任务:测量从200毫升水流出5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

操作注意事项:①我们用手先堵住瓶孔,往瓶子倒入200毫升水。

②准备好计时器,滴水的同时开始计时。

③当水流出50毫升时,暂停时间并记录。

④看水位时视线注意要平视。

⑤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我们要再重新将水加满至200毫升,反复刚才的实验步骤.3.察各组数据,探讨发现:如果孔的大小和初始水位高度不变,流出相同多的水,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3 用水测量时间教科版 (3)(2)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3 用水测量时间教科版 (3)(2)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用水测量时间》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中的第三课。

学生在研究圭表与日晷后,会发现太阳光影之所以能够被用来计时,是因为太阳光影是有规律地运动着的。

他们开始意识到能够用作计时工具的事物必须是有规律运动着的。

这一课将组织学生去探索如何用流水来计时,通过学习要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利用滴漏计时的原理。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发现利用流水是可以用来计时的,进一步进行猜测、验证、分析、发现事实上水在下流过程中不是匀速的,流掉前30毫升水的时间与流掉后30毫升水的时间并不完全相等。

到此可提出问题:水流的速度是在不断变化的,那用水怎么计时呢?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人是怎样让水保持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学情分析】在本课学习前,学生在前两课的学习中已经开始意识到能够用作计时工具的事物必须是有规律运动着的。

因此通过滴漏实验可以发现利用水的流动可以用来计时,但水流的速度会随着水量的减少而变慢这一现象学生比较难观察到。

【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1)记录3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2)用实验的方法证明水流的速度随着水量的减少而变慢;(3)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来计时,以及存在的问题。

2、科学概念: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心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兴趣。

【教学重点】滴漏实验。

【教学难点】在合作的基础上,经历记录30毫升水慢慢地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并用实验的方法证明水流的速度随着水量的减少而变慢。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两个漏杯、一个量筒、装100毫升水的烧杯、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一、设计展示自制水钟,初步感知用水计时。

1、(闹钟)可以干什么?你还知道什么方法可以计时?(太阳、蜡烛、水)(PPT-2)2、用水计时的我们把它叫做水钟(自制水钟)3、想不想研究水钟计时?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用水测量时间。

3-2《用水计量时间》教学反思(3)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3-2《用水计量时间》教学反思(3)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用水计量时间》教学反思(1)在教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用水计量时间》这一课时,我深感教学内容既富有挑战性又极具启发性。

通过精心设计的教案实施,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反思,以期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优化和提升。

首先,在导入环节,我选择了观察洗碗时流水的照片作为切入点,这一做法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发了他们对于水是否可以用来计时的思考。

学生们对于这一话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和疑问。

这一环节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后续的探索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探索环节,我设计了三个递进式的实验活动,旨在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用水计时的原理。

第一个实验是观察水流的速度,学生们通过实验发现水流速度并非完全均匀,这一发现引发了他们对于如何保持水流速度稳定的思考。

第二个实验是测量水流速度的变化,通过重复测量和记录数据,学生们得出了如果孔的大小和初始水位高度不变,流出相同多的水所需时间相同的结论。

同时,他们也观察到了随着水位的下降,水流速度会逐渐变慢的现象。

这一环节的实验操作性强,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加深了对水流速度变化的认识。

第三个实验是观察古代水钟结构,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们了解了古人如何利用水位控制水流速度的原理,并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研讨环节,我引导学生们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深入讨论和思考。

他们不仅回顾了实验过程和数据,还积极探讨了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讨论如何保持水流速度均匀时,学生们提出了多种方法,如保持水位高度不变、调整孔径大小等。

这一环节的讨论不仅加深了学生们对用水计时原理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实验材料准备方面,由于量筒和塑料瓶子的规格不一,导致部分学生在测量时出现了误差。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意实验材料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时间单元第三课。

本课教学重点与难点我定位在滴漏实验,因为这个实验是学生理解怎样用流水来制作成计时工具,了解水钟的制作原理,即孔的大小(水流大小)、水位高低对流速影响的重要基础。

上完这课后,我对这堂课实行了深刻地反思。

本堂课主要内容就是古代水钟和滴漏实验,但是因为主次之分,为了学生能充分的实行探究实验,我在介绍古代水钟的时候使用了视频手段比较直接和直观,简短地带过了。

然后通过寻找两个水钟共同点过度到滴漏实验,通过滴漏100ml,测得的数据,学生不难发现各个小组的数据不一样,从而推测出可能与漏孔大小相关,继而学生推测积聚10ml 和50ml水需要多少时间,学生会通过刚才测得的100ml水的时间的比例来推测,但当实验结果出来时,有些小组会发现真实结果跟预测结果很接近,但是当汇总的时候发现很多小组都有这种现象,这就不是一个偶尔现象,这时差生了各种猜测,实验误差,水量多少等等。

这时学生对滴漏实验的研究兴趣充分激发了。

这时我让他们猜测300ml水全部流完需要多少时间?有些同学有些迫不及待了,但猜测还是不敢怎么猜,不过有些小组已经意识到水量多少或者水位高低会有影响,所以在测得300ml水的结果时,有些学生比较接近,有些比较差的远。

实验数据的分析是这堂课的重中之重,不过我在课中还有做的不够,没有具体到各组数据的分析。

在完成滴漏实验后学生不能发现“水流速度先快后慢”的现象,这时我提问“如何改进”学生会回答持续加水。

有了这个概念也为下一堂课制作水钟打下了基础。

这节课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数据分析,整理,得出结论。

但是因为我上课时有些紧张,所以对学生的发言反馈不是很到位。

当孩子们没有得到我预期的答案时,我心里有些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去引导,我想,这跟平时的积累有关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朝这方面去努力。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用水计量时间》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用水计量时间》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3.2《用水计量时间》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用水计量时间》是《计量时间》单元的第2课。

《计量时间》让学生在观察、研究、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感受人类不断深入认识时间的过程,认识到自然界一些事物的周期性可帮助人们计时,并加深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亲身体验一项工程的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间在流逝》,让学生了解了人们用太阳计时,用燃香钟计时;本课自然提出“古人还曾用什么来计时”的问题,便顺势引出“用水计量时间”的话题。

教科书通过图文展示了实验研究的装置,引导学生从“观察水流的速度”“测量水流速度的变化”两方面来研究水流的速度是否均匀。

很显然,后部分的研究是重点。

学生将测量从200毫升水中流出5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并预测、实测流出100毫升、15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学生将从实验中获得数据,并通过分析交流把数据转化成证据,指引他们对“水流速度是否均匀”“水是否能计量时间”等核心问题进行思考、研讨,使学生最终认识到“相同水位的容器中流出一定量的水,时间是一定的”“水位不变,水流速度均匀”,从而为下一课设计制作《我们的水钟》奠定科学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到古人曾利用太阳计时,知道燃香在一定条件下匀速变短,可以大致用来计时,两种计时方法都有缺陷,从而产生探寻认识新的计时工具的愿望。

对于“水流速度是否均匀”,大多数五年级学生并没有特别留心过,课堂上的测量活动将给他们增加新的直接经验和认知冲突(有孩子凭直觉会认为杯子中的水流出来的速度是均匀的)。

而学生要认识到“水位变化,水流速度会变化”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只要在课堂上认真观测,合理分析,不难达成正确认知。

相对而言,本课观测活动的操作对孩子是个不小的挑战。

四人小组要分工合作,准确的操作、细致的观测、默契的配合,这些实验素养都需要在平时科学课上的有效训练和养成。

三、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初始水位高度和孔径不变,流出相同水量所需的时间一致;保持水位高度不变,水流的速度不变。

小学科学_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科学_⽤⽔测量时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测量时间》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教科版)⼩学科学五下第三单元第3课。

【教学⽬标】科学知识在⼀定的装置⾥,⽔能以⽐较稳定的速度往下流,⼈类根据这⼀特点制作⽔钟⽤来计时。

科学探究记录100毫升⽔缓慢地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根据100毫升⽔流完需要的时间,推测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的⽔流完需要的时间。

初步理解流⽔为什么能够⽤来计时,以及存在的问题。

科学态度认识到细⼼观察的重要性。

发展研究计时⼯具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具是⼀种物化的技术。

了解时间测量⼯具的发展史,知道使⽤⼯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教学重点】引导学⽣仔细认真地观测滴漏实验。

【教学难点】引导学⽣正确完成第⼀次滴漏实验操作。

【教学准备】1.每⼈课前收集各种⽔钟的资料与图⽚2.每个⼩组⼀个能容纳300毫升⽔的塑料瓶⼦(瓶盖上扎的⼩孔以直径2毫⽶左右为宜,孔内插⼊笔芯,笔芯外套上细橡胶管),⽵夹⼦,⼀个量筒,铁架台,⼀个透明⽔杯,秒表。

【教学流程】介绍古代⽔钟引出滴漏实验。

滴漏实验探究滴漏规律。

利⽤滴漏规律探求古代⽔钟奥秘。

【教学过程】⼀、导⼊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晷、圭表,它们是利⽤光影有规律的运动来计时的,但阴⾬天和晚上不能⽤,你知道古⼈还有哪些计时⼯具?古⼈还曾经⽤流⽔来测量时间,这种计时⼯具叫⽔钟。

(板书课题:⽤⽔测时间)⼆、认识古代⽔钟课前让⼤家搜集⽔钟的相关资料进⾏学习,现在我们⼀起来交流⼀下。

课件出⽰古代两种类型的⽔钟:谁能说说这两种类型的⽔钟时如何计时的?结合学⽣的回答教师梳理:古代⽔钟类型(受⽔型⽔钟、泄⽔型⽔钟)泄⽔型:利⽤⽔下降了多少来计时。

受⽔型:利⽤⽔上升了多少来计时。

古⼈是怎样想到⽤流⽔来制成计时⼯具的?流⽔有规律吗?⽔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钟”的制作必须要解决什么问题?让我们沿着古⼈探索的⾜迹⼀起研究⽔钟的秘密吧!三、滴漏实验1.这是⽼师制作的⼀个简易的⽔钟模型,⽤它来做什么呢?(课件出⽰)在瓶⼦中装300毫升⽔,观察并记录从瓶中漏出100毫升⽔需要的时间,重复观察⼏次,每次所需要的时间相同吗?2.为了测量规范准确,在实验中要注意什么呢?学⽣思考后回答教师补充:松夹⼦和计时要做到同步。

教科版科学五下3.3《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3.3《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3.3《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用水测量时间》这一节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和掌握测量时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科书通过介绍使用水来测量时间的方法,让学生初步认识时间和测量时间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时间观念,对于简单的测量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和探究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使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掌握测量时间的的基本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时间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使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操作和问题探究。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2.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计时器、水杯、水等实验器材。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水杯和一份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水实验,引起学生对用水测量时间的兴趣,进而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并向学生演示如何进行测量。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测量不同水量的情况下,水流出所需的时间。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测量时间的方法。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如:如何提高测量时间的准确性?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测量时间吗?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测量时间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科版科学五下3.3《用水测量时间》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下3.3《用水测量时间》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下3.3《用水测量时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用水测量时间》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测量时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材以实验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时间的测量方法,体会实验的乐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科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

但在实验设计、数据处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时间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缺乏系统的测量时间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测量时间的基本方法,能够设计实验测量时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让学生明白科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测量时间的基本方法。

2.难点:实验设计、数据处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器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时间的思考,导入新课。

2.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测量不同时间间隔,探究时间的测量方法。

3.数据处理:学生自主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4.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测量时间的方法,思考测量时间在生活中的应用。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和复习。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实验注意事项•测量时间方法•时间在生活中的应用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可以通过观察、提问、实验报告等方式进行。

九. 说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旧馆小学:陈惠萍课题摘要学科科学学段小学年级五年级单元第三单元教材版本教科版课程名称用水测量时间一、学习内容分析1.教材分析《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时间”单元第四课。

教材一开始呈现了三只两种类型的古代水钟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流水可以记量时间,帮助学生理解古人是怎样利用流水来计时。

实践中水是怎样记量时间的呢?教材又呈现了“滴漏实验”这一部分内容,使学生亲身经历流水记量时间这一活动。

并在此基础上,对积聚10,50毫升水各需多少时间进行推测,随后进行验证,从而发现流水的速度是不均匀的,会随着水位的高低而发生变化。

如果漏杯中的水是一滴一滴往下流,漏完100毫升的水,所需的时间将会怎样变化?使学生认识到流水的速度还和滴孔的大小有关。

教材以“我们来设计制作一个每分钟滴60滴水的滴漏”结束2.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实验基础,但对于水钟研究过程中,还是需要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要求学生小组配合默契,尽可能的减少操作过程中的失误。

这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有点困难,需要学生不断地练习,不断地合作。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科学概念: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运动具有等时性,流水的速度与水位等条件有关。

古人利用流水来计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记量100 毫升流水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并根据上面的积累对积聚30、60、90毫升水所需时间进行推测和验证,然后经历怎样使流水速度均匀的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效率,细致的态度可以减少工作误差;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一个水钟流水从“看似均匀——实际上不均匀——怎样均匀”的探究历程。

教学难点:让学生充分展开其思维,根据学生所积累的默会知识进行合理的推测。

二、教学环境选择√□简易多媒体教室□交互式电子白板□网络教室□移动学习环境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活动设计信息技术使用说明引入一、展示自制水钟,初步感知流水ppt能计时1、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用心跳、太阳、光阴、蜡烛可以计时,你还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计时?2、翻开课本至28页,我们来看看古代的水钟是怎样的。

小学科学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设计理念以让学生亲历科学形成科学素养为总目标。

主要根据以下的理念设计本节课:一是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二是以科学探究活动为载体,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教学难点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经历记录 100 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并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和验证。

使学生发现,看起来缓缓滴漏的水实际上流失得非常快。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运动具有等时性,水流的速度与水位等条件有关。

知道古代几种常见的水钟,以及每种水钟的制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经历测量 100 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和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合作学习能提高效率,细致的态度可以减少工作误差;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

教学策略利用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组织科学探究活动进行验证。

让经历学生思考—讨论—验证—进一步证实的过程,从中获得对用水测量时间的一些经验及认识。

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每个小组准备:铁架台、塑料杯、针、量筒、适量的水、秒表、量杯、水槽、滴管。

教学过程一、引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1.我们身边计时的工具有哪些?2.古代的水钟3.讨论:水钟的制作必须解决什么问题?纸上得来究觉浅,觉知此事须躬行。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用水测量时间。

(板书课题)二、滴漏实验:1.考题一:体验:积聚100毫升水的需要多长时间?(1)操作员手心向下,食指和中指夹住杯颈,拇指指肚堵住小孔,向漏杯内倒入300毫升水。

2023年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

2023年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

2023年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1《用水测量时间》一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其次单元的第四课时。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让学生亲身经验记录10毫升、50毫升和100毫升水渐渐流完须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作计时工具,流水与时间的关系等。

课前,我自己先做了试验,用一个一次性塑料杯子,在杯底打一个小洞,倒入100毫升的水,用一个量筒接住,当量筒里的水达到10毫升时,我记录一下时间,当量筒里的水达到50毫升时,我又记录一下时间,最终当量筒里的水达到100毫升时,可是杯子里的水漏不下来了,我没方法,等不到100毫升,只能在接近100毫升时,记录时间。

我认为,这样测出来的时间误差比较大,我估计当学生做这个试验时也要遇到这个问题。

果真,不出我的所料,课堂上每个组在做这个试验时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杯子中最终几滴水漏不下来,因此,在得到流完100毫升水所需的时间,组与组之间误差相当大,有的组用了150秒左右,有的组用了200多秒。

我问学生:“为什么测10毫升、50毫升水的用时组与组之间的误差不大而测100毫升水的用时组与组之间的误差大?”有学生说:“刚起先试验时杯子中的水有肯定的高度有肯定的压力,滴水的速度比较快而且匀称,到了试验结束时,杯子中水的高度低压力小,滴水的速度比较慢。

”我表扬了这位学生分析的缘由。

我让学生们想一想,有没有保持杯子中水的高度不变的.方法?能不能发觉更好的方法解决误差问题?学生们又起先试验了,在试验中学生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有的组里采纳分工合作的方法,详细做法:一位学生负责在杯子中加水,让杯子中的水始终处在同一高度,一位学生负责视察量筒里的水达到10毫升、50毫升、100毫升时给另一位负责记时的学生提示刚好记录。

有的组让100毫升的水滴到滴不下为止,把杯子中剩下的水测量一下,大约有6毫升的水滴不下来,接着在杯子中加入106毫升的水重新再做一次试验,这样当杯子中的水滴不下来时,滴完的水正好是100毫升。

【五年级】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合和反思

【五年级】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合和反思

【关键字】五年级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合和反思课题《用水测量时间》作者及工作单位洋县槐树关镇中心小学景婷教材分析《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时间”单元第四课。

教材中画了三只两种类型的古代水钟图,帮助学生理解怎样利用流水来计时。

而这只是在思维上的一些考虑,实践中水是怎样计量时间的呢?教材利用“滴漏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流水计量时间这一活动。

在活动中充分展开思维进行推断与预测,并进行验证。

怎样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通过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认识到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主要与孔的大小、水位的高低有关。

同时我们人可以决定在同样的时间里做多少事情,但时间的快慢我们是不能控制的。

学情分析从各方面情况来看,本班学生的总体还是不错的——上课学生思维较活跃,一半的学生理解能力强,知识掌握较好,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仍不排除少数一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成绩差,不愿意动手,思考。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在一定的条件下,水流的时间基本相等,古人就利用流水来进行计时;水流的速度与水位的高低有关。

过程与方法:经历记录100 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和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意识到推断与预测要根据已有的经验与认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经历记录100 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并在此根底上进行合理的推测与验证。

2、让学生充分展开其思维,根据原有的经验与认识进行推断与预测课题《用水测量时间》作者及工作单位洋县槐树关镇中心小学景婷教材分析《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时间”单元第四课。

教材中画了三只两种类型的古代水钟图,帮助学生理解怎样利用流水来计时。

而这只是在思维上的一些考虑,实践中水是怎样计量时间的呢?教材利用“滴漏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流水计量时间这一活动。

在活动中充分展开思维进行推断与预测,并进行验证。

怎样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通过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认识到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主要与孔的大小、水位的高低有关。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下第三单元第3课。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以比较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科学探究记录100毫升水缓慢地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根据100毫升水流完需要的时间,推测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的水流完需要的时间。

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来计时,以及存在的问题。

科学态度认识到细心观察的重要性。

发展研究计时工具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

了解时间测量工具的发展史,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仔细认真地观测滴漏实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完成第一次滴漏实验操作。

【教学准备】1.每人课前收集各种水钟的资料与图片2.每个小组一个能容纳300毫升水的塑料瓶子(瓶盖上扎的小孔以直径2毫米左右为宜,孔内插入笔芯,笔芯外套上细橡胶管),竹夹子,一个量筒,铁架台,一个透明水杯,秒表。

【教学流程】介绍古代水钟引出滴漏实验。

滴漏实验探究滴漏规律。

利用滴漏规律探求古代水钟奥秘。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日晷、圭表,它们是利用光影有规律的运动来计时的,但阴雨天和晚上不能用,你知道古人还有哪些计时工具?古人还曾经用流水来测量时间,这种计时工具叫水钟。

(板书课题:用水测时间)二、认识古代水钟课前让大家搜集水钟的相关资料进行学习,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课件出示古代两种类型的水钟:谁能说说这两种类型的水钟时如何计时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梳理:古代水钟类型(受水型水钟、泄水型水钟)泄水型:利用水下降了多少来计时。

受水型:利用水上升了多少来计时。

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成计时工具的?流水有规律吗?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水钟”的制作必须要解决什么问题?让我们沿着古人探索的足迹一起研究水钟的秘密吧!三、滴漏实验1.这是老师制作的一个简易的水钟模型,用它来做什么呢?(课件出示)在瓶子中装300毫升水,观察并记录从瓶中漏出100毫升水需要的时间,重复观察几次,每次所需要的时间相同吗?2.为了测量规范准确,在实验中要注意什么呢?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补充:松夹子和计时要做到同步。

读数时视线与量筒中液面凹面底部齐平。

3.交流:有何发现?(二次数据差不多),说明了什么?其他组有不同的发现需要修改补充吗?板书: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以比较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4.现在知道了300毫升水里漏出100毫升水需要的大约时间,根据测量数据,请大家推测下,量筒内的水积聚到10毫升、50毫升、以及300毫升全部流完水的话,需要多少时间?请各小组先估算推测,写在实验记录单二的第一列。

师;我们请这个小组的同学说说你们的推测;你推测的依据是什么?学生说我们的推测对不对呢?我们还得亲自测量一下。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能不能在水量全部流完时,分别测出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所用的时间呢?生交流。

也就说,1.计时开始后,当水积聚到10毫升时,观察员要及时喊“到”,计时员及时把时间告诉记录员,记下时间;2.当水积聚到50毫升时,用同样的方法记下时间;3.当水积聚到300毫升时,再用同样的方法记下时间。

提升:概括一下,也就说,在这个实验中,水流不停,秒表不停,只是记录时间。

明白了吗?当音乐想起的时候各小组停止实验,整理数据,准备汇报。

5.汇报交流依据学生回答梳理出:量筒内积聚20ml水、积聚50ml水与估算数据相差不大,说明流水比较稳定,可以模糊计时。

漏完全部的300ml水与估测时间相差较大,为什么?你能解释一下吗?学生回答(水位下降,水压下降,水流速度变慢)(我们还发现当瓶子中的水越来越少时,水流也越来越小,最后甚至会断断续续呈滴状。

)看来,水不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而是先快后慢,那你觉得流水的速度可能与什么有关?生:水的多少师引导:水多我们就说水位高,流动速度快,水少,水位低。

流动速度慢。

水位高快低慢流水的速度是固定的吗?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你有解决的办法吗?讨论质疑得出:只要让水位都保持在同样高度,水流就能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了。

古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出示水钟图。

(课件出示)我们的古人还真是了不起,用如此巧妙的方法保持了水位的不变。

6. 仔细观察这个水钟,老师发现水不是成线状的,而是一滴一滴往下滴的,这又是为什么呀?生:一滴一滴用水少师引导:我们大家来做这样一道计算题:水每分钟流掉100ml,1小时流掉多少呢?(6000毫升1天呢?6000*24=144000毫升(如果我们的一桶水以18升计算,那就是8桶水)如果水钟一天换一次水,那就需要8桶水,如果一滴一滴的,用水就少的多了,也比较方便了。

生:记录的时间会更长师过渡总结:是的,同样多的水,由于流速不一样,它计量的时间会更长。

所以,从节约资源和使用方便的角度考虑,都应选择用“滴漏”的方法来计量时间,另外用滴漏的方法,尽可能的减少因水位变化而对下漏速度的影响。

7.回应课刚开始提出的问题:有了前面的这些思考和实践,你知道古人为什么用流水来计时了吗?生回答师总结提升:也就是说流水跟日晷一样,他们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所以才能用来计时。

要想让水钟准确的计时,必须要解决什么问题呢?生:只要保持水位相同就可以了。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完善板书。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这个水钟里蕴藏着我们古人巨大的智慧,大家想不想自己制作一个水钟呢?如果让你做一个又该怎么做呢?请大家课下好好构思,为下一步的制作做好准备吧!板书设计:3.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不变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水位高快低慢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通过两年多的科学探究学习,经历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能够较好的围绕研究的问题进行仔细的观察,能够主动依据获得的数据或者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认识到时间的存在及流逝速度不改变的特性,意识到能够用来作为计时工具的事物,必须是有规律运动着的,计时的工具都是在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中不断完善和进步的。

但这一课的学习中,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对水流和滴水有一定的认识,但学生对“水位高低会影响水流的速度或滴水的速度”还是非常模糊的,对“滴水的等时性”的认识基本为零,因此本课教学活动中更应重视学生思维发展的引领。

从探究技能上看,学生已经学会了量筒的使用,进行过多次小组合作学习和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这些对本课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效果分析教材分析《用水测量时间》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的第三课。

它是在学生感受时间,研究利用光影有规律的变化来测量时间之后,进一步经历用流水测量时间的一课。

本课与下一课《我的水钟》处在用太阳光影测量时间和用钟摆计时之间,是人类计时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因此本课应该重在引领学生经历简约的水钟计时的发展过程,逐步理解水钟的计时原理,同时为下一课制作水钟打下基础。

本节课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古代的水钟”;第二部分是“滴漏实验”的探究活动。

教材一开始引领学生应用资料,初步认识古代水钟的结构和类型,对古人用水钟计时原因做出推测;并由此引出下一个环节——滴漏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流水记量时间这一活动,认识“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以叫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从而初步意识到利用水可以用来计时;并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发现滴漏中的一些现象:水流的速度不一样,水位高,滴得快;水位低,滴得慢。

由此,可以使学生产生新的问题:怎样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这是教材中“水钟制作必须解决什么问题”的探究,通过学生思考、解答,以促使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也可以让学生再次仔细观察古代水钟,研究古人解决的办法,以产生对古人智慧的崇敬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评测练习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和思考,你知道古人为什么用流水来计时吗?水钟的制作必须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帮助学生修正前概念关注学生的发展《用水测量时间》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的第三课。

结合课堂教学,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几点认识。

一、呈现前概念,引发认知冲突学生在接受正式的科学概念教育之前,对日常生活中所感知的现象,通过长期的积累而形成的对事物非本质的认识称为“前科学概念”,简称“前概念”。

儿童的前概念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是新知识建构的基础。

“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上课时首先让学生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说说水钟的计时方法。

此时,在学生脑海中呈现出来的是水能流动,一滴一滴地从孔口中流出,水流的速度是一样的,甚至有的学生认为一滴就是一秒。

从而引出学生的前概念。

接下来让学生测量100毫升水用多长时间:通过水钟两次流完100 毫升水所需时间基本相同,感受到流水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以较稳定的速度往下流,再对10、50、300毫升水流经水钟所需的时间进行推测,学生大致分为两种观点:有的认为流速是均匀的;有的认为是先快后慢,因为实验有误差,而没有提及“水压”问题,这就是学生的前概念。

教师在黑板上呈现出学生的推测,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当学生想知道哪种正确时,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生的思维展开提供了有效的依托,为后面的科学探究活动奠定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二、教具的改进,为探究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支持本节课教具的改进为探究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为了便于观察水的变化,我把水染成红色;滴漏时用手堵住漏孔不方便,我先在瓶盖上扎了一个小孔,然后在小孔内插了一个大约2厘米长的笔芯,外面套上细的气门皮,再用小木夹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