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合集下载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准备:双面胶,直尺、同样长的小棒一包、整根铅笔、蜡笔、新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测量
二、自主探索交流体验
1、估计铅笔和蜡笔的长度,
2、用蜡笔量出铅笔的长度,验证自己的估计。
3、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渗透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4、激发学生用实物测量桌面的长度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为什么同是一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冀教版小学数学下册二年级教案
第一单元 测量
厘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厘米的含义。
3、在测量、交流等活动中,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体会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能估计较短的物体,培养初步的估测意识,。
②测量新铅笔的长度,学会估计、测量,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最后引导学生用统一的工具(小棒)去测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教师谈话引出直尺。
6、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引导学生观察直尺。
(2)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
引导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学习用厘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的方法,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①测量橡皮的长度。掌握测量的方法。

2024年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电子教案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备课

2024年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电子教案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备课

2024年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电子教案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备课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运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认识100以内的数2.加法和减法3.表内乘法和除法4.角的初步认识5.数据的收集和整理6.量的计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的数的读写、加减法、乘除法运算,认识角、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量的计量。

2.教学难点:100以内数的读写、乘除法运算、角的分类和性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100以内的数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找出其中的数,引导学生关注100以内的数。

2.教学内容认识100以内的数,包括数的读写、大小比较、相邻数等。

利用教具(如计数棒、小圆点等)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

3.活动设计分组游戏:学生两人一组,轮流抽取数字卡片,读出卡片上的数,并比较大小。

个人展示: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数,用小圆点表示出来,并介绍这个数的特征。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加法和减法1.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的100以内的数。

2.教学内容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运算方法。

利用实际问题引入加法和减法的应用。

3.活动设计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小贩和顾客,模拟购物场景,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计算。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课时:表内乘法和除法1.导入复习加法和减法。

2.教学内容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运算方法。

乘法和除法的应用。

3.活动设计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律。

游戏活动:设计乘法和除法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运算方法。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课时:角的初步认识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角,引导学生关注角的形状和特征。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五、四边形的认识课题名称:长方形的特征1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验证、交流等活动中,经历探索长方形特征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用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良好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的特点【教学难点】:长方形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法】:自主探究、引导讲解【学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生2:长方形相对的边都相等。

生3:长方形有4个角,4个角都是直角。

生4:长方形有2条长边,两条短边。

师根据生回答板书: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2)验证特征。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对长方形的了解,那么这些猜想究竟对不对呢?想不想亲自验证一下。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生:我想用剪刀剪的方法,验证长方形的角。

生:我想用折一折的方法验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生:我想用小尺量一量的方法验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师: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下面我们在小组内动手操作,交流自己的做法。

下面的时间就交给你们了。

(学生活动)师:刚才同学们猜想出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哪个小组同学愿意汇报。

生1:我是用直尺量的方法得出上下两边一样长,左右两边一样长。

生2:我是用折一折的方法验证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生3:我是用三角板的直角来验证4个角都是直角。

生4:我是用直尺先量出一个角得出结论是直角,然后对折再对折,这样得出4个角都是直角。

师生总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齐读: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三、认识长和宽师:刚才同学们猜想出长方形有两条长边,两条短边,请你指出手中长方形的长边和短边。

【板书设计】:长方形的特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

【教学反思】:课题名称:正方形的特征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

【推荐】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推荐】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一、厘米、分米、米课题名称:认识厘米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体会厘米的含义,会用厘米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测量、交流活动中,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培养学生初步的测量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厘米的含义,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品的长度。

【教学难点】:体会厘米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培养学生初步的测量意识和能力。

【教法】:直观讲解、讲练结合【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板书设计】:认识厘米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

“厘米”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

1厘米记作1cm。

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从直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数字几,就是几厘米长。

【教学反思】:课题名称:米的认识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米” 。

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感。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教法】:讲练结合、实物演示【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板书设计】:米的认识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1米=100厘米或 1m=100cm【教学反思】:课题名称:分米的认识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分米有多长。

认识米与分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知道1米=10分米,1米=10分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的过程。

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同学合作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与同伴解决问题的经验。

【推荐】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推荐】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一、厘米、分米、米课题名称:认识厘米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体会厘米的含义,会用厘米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测量、交流活动中,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培养学生初步的测量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厘米的含义,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品的长度。

【教学难点】:体会厘米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培养学生初步的测量意识和能力。

【教法】:直观讲解、讲练结合【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板书设计】:认识厘米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

“厘米”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

1厘米记作1cm。

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从直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数字几,就是几厘米长。

【教学反思】:课题名称:米的认识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米” 。

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感。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教法】:讲练结合、实物演示【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板书设计】:米的认识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1米=100厘米或 1m=100cm【教学反思】:课题名称:分米的认识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分米有多长。

认识米与分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知道1米=10分米,1米=10分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的过程。

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同学合作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与同伴解决问题的经验。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1.加深对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稳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

3.经历整理过程,建立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间的知识体系,培养思维能力。

4.在解决问题中感受除法和混合运算的价值,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标解析:在问题中经历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整理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稳固计算的方法;在比照中明辨混合运算的顺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1.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稳固有余数除法试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余数为什么要小于除数。

2.稳固同级、不同级及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深化对运算及其之间关系的理解,提高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整理除法相关知识,逐步学会整理的方法。

教学预备:课件一、活动导入,揭示课题(一)游戏活动:教师选12个小朋友上台。

1.分组。

让其他同学给他们分分组,要求每组人数同样多,且每组不止1人。

(可以每组2人,分成6个组;可以每组3人,分4个组;可以每组4人,分3个组,可以每组6人,分2个组。

)2.抢答。

分好组后,开始抢答游戏。

(课件依次演示:)七八()()三十()八十一四八()54÷9=()35÷()=7 ()÷8=9 ()÷2=5(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复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形式,既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的知识,即除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从而揭示课题,又调动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回忆梳理,建立联系(一)复习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1)16枝铅笔,装在4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多少只?(2)16枝铅笔,每8枝装一盒,需要几个盒子?(3)16枝铅笔,装在7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几枝?还剩几枝?2.学生分析后列式并计算。

3.学生汇报(1)三道题怎样列式,为什么用除法列式?(2)计算时用什么乘法口诀?(3)第三题余数是多少?余数与除数有什么关系?4.学生自主提问。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排列问题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是在一年级下册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等基础上学习的。

通过把三组图形有规律的摆放和照相等问题,使学生认识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和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教学目标:1、通过拼、摆、交流,观察等活动,发现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

2、结合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情,了解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3、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自己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4、积极参加操作、拼摆、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图形排列的美妙。

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第一课时探索发现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教材分析说明:教材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摆图片的摆作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索中学习。

学习活动它排了两个环节:一是让学生在原有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把○□△各三张图片有规律地排成一行,并交流各自的做法;二是把○□△各三张图片有规律地摆在“3×3”的方格里,并交流做法,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规律的多样性和探索规律的乐趣。

教学目标:1、经历拼摆、交流、观察等探索稍复杂图形的排列规律的过程。

2、能发现图形排列中的简单规律,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自己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发现和欣赏图表排列的美妙。

教学准备:○□△图片各3张,2—5扑克牌各4张教学过程:1、学生观察,说出摆的图片中的规律。

2、教师出示一组有规律的排列:○□△○□△○□△谈话:老师把3个○、3个□、3个△摆成了一排,同学们看一看,有没有规律?什么规律?让学生用自己准备好的○□△各三张在课桌上有规律地摆成一排。

引导学生交流出示九宫格,让学生把自己准备好的○□△各三张有规律地摆在方格里。

3、交流各自的摆法,说出规律是什么?引导学生摆出每行和每列的图片各不相同的摆法。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过程与
方法
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计算和解决数学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更加熟练的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
思维的灵活性。




1、家长给出几道关于”有余数的除法”题目。
2、课本19页第1、2题。








主备
副备
一、基本练习
1、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 )×( )+( )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1、提前预习“认识米”的知识。
2、家长给出几道关于“米”的题目。
3、课本8页第2题。








主备
副备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哪就是米。
二、新授
1、认识米。
师:同学们,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能用老师提供的尺子(短尺)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认识到尺子太短,测量太麻烦。
师:对,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








主备

【推荐】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推荐】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一、厘米、分米、米课题名称:认识厘米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体会厘米的含义,会用厘米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测量、交流活动中,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培养学生初步的测量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厘米的含义,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品的长度。

【教学难点】:体会厘米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培养学生初步的测量意识和能力。

【教法】:直观讲解、讲练结合【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板书设计】:认识厘米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

“厘米”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

1厘米记作1cm。

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从直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数字几,就是几厘米长。

【教学反思】:课题名称:米的认识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米” 。

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感。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教法】:讲练结合、实物演示【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板书设计】:米的认识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1米=100厘米或 1m=100cm【教学反思】:课题名称:分米的认识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分米有多长。

认识米与分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知道1米=10分米,1米=10分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的过程。

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同学合作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与同伴解决问题的经验。

新版冀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设计含教学计划

新版冀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设计含教学计划

新版冀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设计含教学计划冀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设计含教学计划,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目标,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设计。

本教案力求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注重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的几何图形认知和空间观念,加深对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3.加强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

2.第二单元: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3.第三单元: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4.第四单元:简单的逻辑思维。

三、教学计划第一周: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1.学习100以内数的读写和认识,通过数数、数的组成和比较大小等方法,加深对100以内数的理解。

2.学习加减法运算,通过实物操作和图片辅助,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第二周: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1.学习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2.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掌握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第三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1.学习数据的收集方法,如调查、观察等,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能力。

2.学习数据的整理方法,如分类、排序等,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第四周:简单的逻辑思维1.通过图片和故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学习简单的逻辑推理,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和动画等,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

2.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运用数学知识。

3.采用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运用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版,表格式,128页,全站免费)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版,表格式,128页,全站免费)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课时计划
课时计划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节
课时计划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节
课时计划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节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节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节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节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节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节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节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节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节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节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节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节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节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节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节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节
正确的答案是( )。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节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节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节
课时计划
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节。

(完整版)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完整版)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一、厘米、分米、米课题名称: 认识厘米课时安排: 2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体会厘米的含义, 会用厘米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测量、交流活动中, 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培养学生初步的测量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厘米的含义, 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品的长度。

【教学难点】:体会厘米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培养学生初步的测量意识和能力。

【教法】: 直观讲解、讲练结合【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

“厘米”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

1厘米记作1cm。

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 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从直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 画到数字几, 就是几厘米长。

【教学反思】:课题名称: 米的认识课时安排: 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会米的含义, 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知道“1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 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 认识长度单位“米”。

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感。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 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教法】: 讲练结合、实物演示【板书设计】: 米的认识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 通常用“米”作单位1米=100厘米或 1m=100cm【教学反思】:课题名称: 分米的认识课时安排: 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 知道1分米有多长。

认识米与分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知道1米=10分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 经历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的过程。

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同学合作的学习活动中, 获得与同伴解决问题的经验。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我班共有36名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多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由于有一部分学生刚分到这个班级,对于这些学生在各方面不是很了解,但是我觉得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

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表内除法(一),图形与变换,表内除法(二)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找规律.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一)、数学思考方面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时、分、秒的教学活动,认识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解决问题方面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1 估一估测一测◆教学内容教科书1页、2页,比较铅笔和蜡笔的长度,测量课桌面的长度。

◆教学提示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选择的物品都是学生每天使用的。

本节课的测量活动对学生来讲,没有困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理解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出不同测量结果的原因,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会用指定的物品作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描述测量的结果。

3.感受和同学合作学习的乐趣,了解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理解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出不同测量结果的原因,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难点:会用指定的物品作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描述测量的结果。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铅笔、蜡笔、课件、直尺学生准备:铅笔、蜡笔、文具盒、曲别针、橡皮◆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多媒体展示1只铅笔和1只蜡笔,并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铅笔和蜡笔。

解答问题:(1)铅笔和蜡笔,哪个长?那个短?(2)估计一下,1只铅笔的长度等于几只蜡笔的长度?2.小组合作,动手比一比,并解答上述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实际量一量。

要让学生学会量的方法:方法1:两支笔一端对齐,在铅笔上一根蜡笔长度的地方画上线,在移动蜡笔,接着量。

方法2:可以用几只蜡笔接着摆,看一看一支铅笔大约等于几只蜡笔的长度。

3.找同学来展示自己比一比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进行描述。

(在这个过程中,要学生体会“大约”的意思是大概,差不多。

)设计意图:直接给出问题,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抓住重点,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动口的空间。

了解“大约”的含义,体会“量”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发现问题:1.指一指:哪个是课桌的长?2.同桌合作,选用身边的物品作为测量的工具,实际测量一下,看看课桌的长是多少?(教师指导各组选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板书设计】:认识厘米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

“厘米”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

1厘米记作1cm。

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从直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数字几,就是几厘米长。

【教学反思】:课题名称:米的认识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米” 。

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感。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教法】:讲练结合、实物演示【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板书设计】:米的认识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1米=100厘米或 1m=100cm【教学反思】:课题名称:分米的认识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分米有多长。

认识米与分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知道1米=10分米,1米=10分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的过程。

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同学合作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与同伴解决问题的经验。

激发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认识米与分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知道1米=10分米,1米=10分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认识米与分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法】:讲练结合、师生互动【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一、问题情境1、师生谈话,回忆、展示1米和1厘米的长度。

2、通过观察,引出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尝试探究1、认识分米。

2、小组合作探索厘米、米、分米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厘米、分米、米课题名称:认识厘米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体会厘米的含义,会用厘米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测量、交流活动中,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培养学生初步的测量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厘米的含义,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品的长度。

【教学难点】:体会厘米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培养学生初步的测量意识和能力。

【教法】:直观讲解、讲练结合【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板书设计】:认识厘米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

“厘米”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

1厘米记作1cm。

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从直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数字几,就是几厘米长。

【教学反思】:课题名称:米的认识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米” 。

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感。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教法】:讲练结合、实物演示【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板书设计】:米的认识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1米=100厘米或 1m=100cm【教学反思】:课题名称:分米的认识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分米有多长。

认识米与分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知道1米=10分米,1米=10分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的过程。

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同学合作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与同伴解决问题的经验。

激发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认识米与分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知道1米=10分米,1米=10分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认识米与分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法】:讲练结合、师生互动【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是分米,分米也可以用dm表示。

板书:分米(dm)1、认识1分米的实际长度。

(1)请大家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尺子,1厘米1厘米地数,数到10厘米,看看10厘米有多长。

用手比一比。

这10厘米就是新的长度单位“1分米”。

观察直尺上的一分米的长度你能知道什么?1分米就是10厘米,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或 1dm=10cm学生齐读两遍。

(2)学生伸出手比一比1分米的长度,感受1分米的实际长度,用尺子量一量你的手腕到指尖大约有多长?现在我们大家来在教室里找一找,看一看,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闭上眼睛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请大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纸条,量出1分米、2分米、3分米的长度给同桌看,互相验证一下是否准确。

2、认识米与分米的关系。

(1)我们再来数数,米尺上有多少个1分米。

师:1米和1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得出1米里有10个1分米。

板书: 1米=10分米(2)请学生想想,已经学会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小组讨论得出: 1米=10分米=100厘米四、练习1、 50分米=()米 100厘米=()分米=()米3米=( )分米 40厘米=()分米2、完成练一练的2题。

五、小结六、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分米的认识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是分米。

分米也可以用dm表示 1分米=10厘米或 1dm=10cm1米=10分米1米=10分米=100厘米【教学反思】:课题名称:我们的测量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自己身上的数据,能用手拃、步长等作标准估测物品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经历选用合适的工具,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测量身体某部位或物体长度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体会测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会选用合适的工具,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能用手拃、步长等作标准估测物品的长度。

【教法】:实际操作、体验探究【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板书设计】:我们的测量【教学反思】:二、有余数的除法课题名称:有余数的除法(1)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抽象思维,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法】:操作探究、讲练结合【学法】:自主学习、合作讨论3. 提问:通过刚才的动手分一分,你觉得根据最后得到的结果的不同,可以分成几种情况?哪几种?(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正好分完了,另一种情况是分了之后还有剩余)问:这些有剩余的情况出现时。

你们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下去呢?4.提问:根据分得的结果,可以分为正好分完的,以及分后有剩余的两种情况。

像这种正好分完的,你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列式,独立完成。

)师说明;像这几种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仍然可以用除法如:把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分给了几个人,还剩几根?(学生完整回答。

)教师讲解并列式:(板书:10÷3)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就是求10里有几个3。

)算式中的10和3分别表示什么?提问;最多可以分给几个人?也就是说明10里面最多有几个3 ?有没有全部分完?还剩多少?(板书: ……1(根)说明:没有分完的,在商的后面写上6个点,再把剩下的数写上,这个数叫余数。

(板书: 10÷3=3……1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

)请学生齐读算式,井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这题为什么要写余数?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5.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

二、自学课本1、分画片(1)引导学生像分小棒一样,自主或同桌合作进行分画片(用小棒代替)师提问:如果21张画片,每个小朋友分5张,够分给几个小朋友?能全部分玩吗?你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呢?(2)汇报、交流,并列算式。

板书: 21÷5=4(个)……1(张)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3)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2、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余数表示什么?【板书设计】:有余数的除法21÷5=4(个)……1(张)余数21÷5=4……1读作:21除以5商4余1【教学反思】:课题名称:有余数的除法(2)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抽象思维,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法】:操作探究、讲练结合【学法】: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板书设计】:有余数的除法(1)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17÷3=5(根)……2(根)(2)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17÷4=4(根)……1(根)(3)平均分成5份呢?17÷5=3(根)……2(根)(4)平均分成6份呢?17÷6=2(根)……5根)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

【教学反思】:课题名称: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道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名称,并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使学生感受有余数除法的多种表示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以及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教法】:操作探究、讲练结合【学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比较分小棒的过程和列横式计算的过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二、探究算法,明确含义(一)整体感知竖式的写法。

1. 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它的结果除了用摆、画、列横式表示,我们还可以写成除法的竖式。

2.出示除法竖式,引导学生观察。

3.思考后讨论。

(1)这个除法竖式中的每个数都有名字,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吗?学生可能会知道13叫被除数,4叫除数,3叫商,1叫余数。

(2)重点引导学生理解:12是4和3的积,也就是除数和商的积。

(二)借助直观理解竖式每个数的含义。

1. 建立图形表征、语言表征、符号表征三者之间的联系师生共同对照平均分小棒的过程,一边分,一边口述,同时写出除法竖式。

2.沟通平均分小棒与竖式计算之间的关系(1)教师板书:“”这个符号表示除号。

(2)继续板书:“”,被除数13表示有13根小棒,除数4表示每4根一组。

“”表示什么意思?(3)请学生按要求把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再重新分一分。

(4)结合分小棒师生交流,完成竖式的书写。

①结果是可以分成3组,3写在哪里?为什么写在个位?②要分13根小棒,现在已经分掉了多少根?你是从哪里知道已经分掉了12根的?这个“12”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它是怎样算出来的?③我们在“12”的下方画一条横线表示按要求分了一次。

要平均分13根小棒,已经分了12根,还剩几根?④这个“1”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它是怎样算出来的?3.在比较中理解除法竖式的书写。

(1)小组内回忆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写除法竖式的步骤以及每一个数的含义。

【板书设计】: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30只纸鹤,每6只穿一串,能穿几串?板书30÷6=5(串)30只纸鹤,每7只穿一串,能穿几串,还剩几只?板书:30÷7=4(串)……2(只)【教学反思】:课题名称:有余数除法的练习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