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与政治:胡适和他的朋友们

合集下载

【一轮复习】人物素材整理——胡适

【一轮复习】人物素材整理——胡适

胡适温文尔雅的“斗士”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素材整理:张韩棋2020年3月27日胡适档案────────胡适,1891年12月出生于上海,曾用名嗣靡,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是我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而闻名于世。

胡适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母亲的教育对其影响至深。

胡适上了九年私塾,广泛阅读儒家经典著作,奠定下坚实的学术根基。

19岁时,他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瀚。

杜威,其治学深受这位当代‘实验主义领袖’影响。

1917年初,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成为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

同年夏天,他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则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

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的领袖。

“五四运动”之后胡适同陈独秀,李大钊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与以往的”同道中人”开展多次论战。

1949年赴美,此后他在几年里辗转美台,两处奔波,1962年在台北逝世。

借钱达人胡适在北大的工资很高,并且很大方,经常借钱给别人。

1920年,林语堂考上了哈佛的研究生。

去留学时出了点问题,原本的经费没了,于是他给胡适发电报:“能否由尊兄作保他人借贷1000美元,待我学成归国偿还。

没过多久,胡适就把钱汇给他,还告诉他:这是北大给你预支的工资,留完学一定要来北大工作。

结果,林语堂拿到哈佛的硕士学位后,又跑去莱比锡大学读博。

然后,学习经费又出问题了。

林语堂又给胡适写信,请他再预支1000美元工资。

胡适又给他汇了钱。

四年后,林语堂学成归来,很多大学都想聘请他。

但是考虑到已经预支了北大的工资,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林语堂就去了北大。

正巧,胡适不在北京。

于是,林语堂找北大领导蒋梦麟,商讨还钱的事。

蒋梦麟表示一脸懵逼:北大啥时候借钱给你了?原来这2000美元,都是胡适自己节衣缩食、东拼西凑弄来的。

胡适担任北大校长之后,被邀请到电台做了个广播演讲。

20_世纪30_年代初胡适与柯劭

20_世纪30_年代初胡适与柯劭

收稿日期:2023-05-26作者简介:李雪花(1974-),女,河南汝南人,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馆员,主要从事中日文献整理研究;王君香(1984-)(通讯作者),女,河南封丘人,文学博士,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东亚文化交流史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日合作版《中日文化交流史丛书》”(项目编号:17ZDA227);河南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外语+世界史+国际关系’高素质涉外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JGLX013)。

第56卷 第5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9月 Vol.56 No.5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Sep.2023 20世纪30年代初胡适与柯劭?认知新考———基于日本游学者来华访谈记录的译读李雪花1 王君香2(1.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河南郑州450001;2.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 要:日本筑波大学图书馆藏《吴轿燕马录》《燕辽游记》等日本人来华游记,为我们再现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日学人交流的历史现场提供了鲜活素材。

诸桥辙次、内野台岭带领的青年访华团先后与胡适、柯劭?等著名学人的访谈记录,内容涵盖经史文学,旁涉时事政治,同时还涉及了柯劭?获得东京大学博士学位等学人经历。

这些近代中日学术交流特有的对谈资料,展现了新学精英胡适与旧学耆老柯劭?的形象,揭示出鲜为人知的中日学人思想交流与碰撞的史实。

关键词:胡适;柯劭?;对谈;中日学术交流中图分类号:K2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23)05-0108-06 明治以降,日本一些高校多次组织师生来华游学,编写了大量旅行报告。

其中东京文理科大学(现筑波大学)师生组成的中国旅行团在1907年至1939年期间撰写的《辽东修学旅行记》《吴轿燕马录》《燕山楚水》《燕辽游记》《辽燕纪行》《开拓的大陆》等六种旅行报告,除《辽东修学旅行记》公开出版外,其余五种报告皆为油印本形态的内部资料,罕为人知。

胡适与新文化运动[优质ppt]

胡适与新文化运动[优质ppt]
(3)思心。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 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更为重要的事当时 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 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闹钟缺乏民主共和 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 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
目录
新文化运动背景 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 胡适简介 生平介绍 胡适与新文化运动 胡适的政治看法 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历史对其评价
1.新文化运动背景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漫步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了 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 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这一时期,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1)政治方面: 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 行法蒂反封建斗争(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 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 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胡适简介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 “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 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 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 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 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胡适跌宕起伏的一生,“横看成岭侧成峰”,为家 事忙,为情事忙,也为国事忙,始终在岁月的年轮中旋 转。作为性情中人,胡适宽大为怀;作为书生大使,胡 适酷爱自由。宽容与自由是胡适生命中的两大主旋律, 贯穿终生,造就了一个多面的胡适,如一面多棱镜矗立 在世人面前。

胡适的资料简介及生平经历

胡适的资料简介及生平经历

胡适的资料简介及生平经历胡适的感情生活篇一胡适与曹诚英,牵心动魄的爱胡适与曹诚英第一次见面是在他与江冬秀的婚礼上。

曹诚英是胡适三嫂的妹妹,被请来为江冬秀做伴娘的。

曹诚英,乳名行娟,又名曹佩声,1902年生于安徽绩溪。

她同父异母的姐姐是胡适异母三哥的妻子。

她父亲生前将她与邻村的富户指腹为婚,17岁时嫁给这家富户的公子胡冠英。

婚后,曹诚英考入杭州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

但因曹诚英结婚后三年仍无身孕,胡冠英在母亲的安排下纳一小妾。

为此,接受了五四新思潮洗礼的曹诚英愤而提出离婚。

1934年曹诚英的一篇学术发表在美国的学术期刊上,胡适很高兴,就推荐曹诚英到美国康奈尔大学进修。

曹诚英去美国时,胡适还特地给韦莲司写信,请她多多关照她的小表妹曹诚英。

韦莲司也的确尽到了呵护、照顾的责任。

1936年胡适到绮色佳看望韦莲司时,事先写信给韦莲司,要她不必在他到来时,让曹诚英来她家住,并说他与曹诚英并不很熟悉。

不料痴心恋着胡适的曹诚英没见到胡适,竟因相思闹了场大病。

后来韦莲司发现了胡适与曹诚英的暧昧关系,并不恼怒,反而更加体贴入微地关照曹诚英。

1937年曹诚英取得硕士回国,在安徽大学任教授。

而恰在此时,胡适被任命为驻美国大使。

曹诚英感到她与胡适的恋情无以为继,也就不再抱有幻想。

后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位大学讲授,曹诚英还算满意。

不料江冬秀从中作梗,拆散了这桩婚姻。

曹诚英因此悲观绝望,就想到四川峨眉山万年寺出家。

她的哥哥知道后劝阻了她。

此后的几年间,胡适与曹诚英通过朋友中介沟通消息和传递诗歌,一直没有机会见面。

直到1949年2月,胡适经上海准备离开大陆时,亚东图书馆老板汪孟邹请胡适吃徽州饼,请来在复旦大学任教的曹诚英作陪,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当时曹诚英劝胡适留下来,胡适只是微微一笑,还是追随蒋介石到了台湾。

胡适故居坐落在绩溪县上庄村内,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

正屋南向,砖木结构,二进三间两厢,“回”形通转楼。

占地208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

胡适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新

胡适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新

80 60 40 20 0 纱厂 纱锭 资本(百万 1911年 1919年
)
经济、阶级: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 短暂的春天,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观察三 20世纪初的思想危机 1913年,袁世凯下令各地学校恢复尊孔读 经。……在袁世凯政府支持下,各地纷纷 成立各种名目的尊孔复古组织。 ——人民版教材
思想:辛亥革命 促进了民主共和 的观念深入人心
思想:袁世凯掀 起尊孔复古逆流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经济方面: 2.政治方面: 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根本原因
辛亥革命失败,反动势力在帝国主义支 持下妄图复辟帝制,阶矛、民矛激化
3.思想方面: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直接原因 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 ----陈独秀
“对于学说,信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 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何种 学派苟其言之成理,虽彼此相反,而悉 听其自由发展。”——蔡元培
1915年,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 激情喷涌的文章,称“青年如初春,如朝 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刊发该文的 杂志是 A.《新青年》 B.《少年中国》 C.《青年杂志》 D.《每周评论》
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进步性(主导)
⑴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⑵促进民众觉醒
⑶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白话文) (4)后期所宣传的马克思主义成为
改造中国社会思想武器
局限性:
对东、西方文化全面否定或肯定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 新文化运动扫除了 者钱玄同认为“惟 过时的思想桎梏, 有将中国书籍一概 点燃了中华民族文 束之高阁一法” , 化复兴的火炬,这 才能避免“中毒”, 是中华民族文化学 甚至要“废灭汉 术的罕见的繁荣期, 文”、采用世界语。 一部中国现代学术、 思想、文化史,严 他们对于现状对于 格点说是以新文化 历史,所谓坏的就是 运动为起点的。 绝对的坏;所谓好的

前恭后倨_胡适与北伐期间国民党的_党化政治_

前恭后倨_胡适与北伐期间国民党的_党化政治_

前恭后倨:胡适与北伐期间国民党的“党化政治”罗志田胡适在1928—1929年间曾与新执政的国民党有过一段尖锐的冲突,学术界对此已有一些颇具分量的研究成果。

¹但一般被认为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代表的胡适在1926—1927年间曾一度对国民革命主动呼应、多有表彰,对此过去似还有所忽略。

两者之间显然有直接的关联。

对前一段的“表彰”认识不足,则对后一段的“批判”就不易充分理解;而前后迥然不同的两种态度怎样转换过渡这一进程本身,尤其值得考察分析。

本文试对胡适在这段时间由主动呼应到尖锐批判国民党的“党化政治”这一前恭后倨的变化过程作史实的重建,并希望通过探讨大革命时期这一小侧面,对既希望超越政治、又不能超越政治的民初精英知识分子在面临实际政治运动时的两难局面能有稍深入的了解,并藉此对北伐战争在思想史方面的时代指谓有略进一步的认识。

·286·¹耿云志先生的《胡适研究论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和张忠栋先生的《胡适五论》(台北允晨文化1987年版)对此都有长篇专文论述,近年出现的文章有杨天石《胡适与国民党的一段纠纷》,载《中国文化》第4辑(1991年),和杨天宏《论胡适的人文主义思想》,载《四川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一、对“党化政治”的初步印象以北伐战争而知名的国民革命,在当下或不久后即被时人称作“大革命”,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转折时期之一。

美国驻华武官(John Magruder )在1927年春的报告中提出:“这一运动不能仅仅以民族主义来表达”,北伐战争是“一次根本的(fundamen-tal)革命”。

¹出生于苏州的美国传教士费吴生(Geor ge A.Fitch)在1927年春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说:北伐战争不仅是像美国南北战争一样的内战,而且是“集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及文艺复兴于一身”的大运动。

º换言之,北伐时的国民革命同时集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思想革命于一身。

胡适

胡适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字适之,徽州绩溪人。

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

胡适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虽与陈独秀政见不合,但与其同为五四运动的核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著有《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书。

1962年2月24日因心脏病猝发于台北逝世。

中文名:胡适外文名:Hu Shih别名:胡嗣穈,胡洪骍,胡希疆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上海浦东川沙出生日期:1891年12月17日逝世日期:1962年02月24日职业:学者、诗人、哲学家、史学家、作家等毕业院校: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信仰:自由主义,实用主义主要成就:新文化运动领袖,开创中国哲学史,研究创办新青年,提倡白话文。

代表作品:《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尝试集》逝世地:台湾省台北市南港区性别:男人物生平1891年12月17日未时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

点击查看图片胡适图集1893年随母亲冯顺弟前往台湾其父胡传任所。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随母亲离开台湾返回上海,后回祖籍安徽省绩溪县上庄村,进家塾读书。

其父胡传病逝于厦门。

1904年与江冬秀订婚,从三兄到上海,入梅溪学堂。

1905年进澄衷学堂。

1906年考取中国公学。

1908年入中国新公学,兼任英文教员。

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奈尔大学选读农科。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于约翰·杜威。

点击查看图片留学时期的胡适先生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要内容: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任鸿隽与胡适的情谊

任鸿隽与胡适的情谊

任鸿隽与胡适的情谊作者:黄翠红来源:《百年潮》2012年第08期两人结下友谊任鸿隽(1886-1961),字叔永,祖籍浙江归安,生于四川垫江。

清朝末科秀才,后就读于重庆府中学和上海中国公学。

1908年留学日本,为学习制造炸药,进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学习应用化学。

1909年加入同盟会,任四川分会会长。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总统府秘书处总务组秘书,同在这一组的还有吴玉章、熊成章等人。

孙中山解职后,任鸿隽对当时政坛风气颇感失望,弃政从学,赴美留学。

先后进入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分获化学学士和硕士学位。

在美留学期间,任鸿隽联络一帮志同道合的好友发起创办《科学》月刊,该刊是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影响最大的综合性科学刊物。

后又成立民间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致力于科学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工作。

任鸿隽长期担任中国科学社社长一职,在他与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科学社成为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产生最早、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参加人数最多的科学团体,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1918年,任鸿隽学成回国,先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东南大学副校长、四川大学校长、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干事长、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等职。

解放后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科协副主席等职。

任鸿隽与胡适的相识始于中国公学。

胡适于1906年夏考入中国公学,编入最高一级的预科甲班。

他的同学中四川人最多,讲着一口徽州方言的胡适认为四川话最清楚干净,接近普通话,他很快就学会了所谓的“四川普通话”,以至于胡适遇到的四川人竞问他“贵府是川东,是川南”。

1907年初,胡适班上又来了一位四川同学,他就是任鸿隽。

任鸿隽比胡适来得晚,且在校只一年,1908年初就负笈东瀛。

在这一年里,两人结下了友谊。

任鸿隽后来在回忆录《五十自述》与《前尘琐记》中均提到同班好友胡适,并与他有诗文相和。

当时中国公学的同学会“竞业学会”办了一份报纸《竞业旬报》,从第一期开始,几乎每期都有胡适的作品。

陈独秀胡适鲁迅的关系 陈独秀后代生活怎么样

陈独秀胡适鲁迅的关系 陈独秀后代生活怎么样

[键入文字]陈独秀胡适鲁迅的关系陈独秀后代生活怎么样陈独秀胡适鲁迅,这三位都是二十世纪对于中国社会多个学界具有伟大意义的文化巨星,璀璨非凡。

从政治理念上看,陈、鲁两人比较接近,立场都相对激进,接受了共产主义观念较多,两人都不认同胡适的自由主义,反对其温和的渐进改良路线。

但是从友情交往方面来看,陈、胡二人是相识多年的至交好友,虽然一度因为政治立场产生了强烈的分歧,但是两人之间的友谊从未间断,陈独秀对胡适保存着百分百的信任,生后的遗稿也是托付给胡适为其作序、出版。

但鲁迅便大不相同了,自从陈独秀被开除党籍以后,鲁迅便对其产生仇视,后来逐渐形同陌路,不再交集。

陈独秀胡适鲁迅这三人最早的时候是在五四时期开始交往的,但是在性格方面,鲁迅并不怎么喜欢这二人,略生多疑。

陈独秀性格嚣张,胡适平和,但这两位老友私底下相处时却显得相反,反倒是胡适常常主动批评、产生争吵,有时候辩论到激烈的白热化阶段,向来温厚的胡适竟会一了百了地拂袖离开,或许是陈独秀对于胡适的感情中略带有一些父母兄长般的疼惜。

鲁迅早年间与陈独秀交情不算浅,鲁迅则是立场极其鲜明的一个人,极讲原则,因此在陈独秀被踢出党籍后便与之不再来往,但他也曾在文章中念起独秀,但此后再无瓜葛。

然而也正是这样分明的性格立场为他赢得了中共领袖们的普遍赞誉。

陈独秀后代生活怎么样陈独秀有四个老婆,虽然一个潘兰珍没有为陈独秀生下子女,但是其他三个都为陈独秀生下了很多后代,而他的后代又生了后代,所以陈独秀的后人有很多。

陈独秀的后代中包括他的5 个儿子和3 个女儿,虽然陈光美到死前都不承认是陈独秀的儿子。

陈独秀后代陈红,也是陈独秀孙女,幼子陈鹤年之女。

陈红在形容他们这后人的生活时,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了:一言难尽的悲怆。

陈红,北京中医药大学生物学的教授,她在说话间,举止温文尔雅,透露着知识女性的内涵。

1。

民国知识分子

民国知识分子

民国知识分子在民国时期,知识分子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们拥有文化修养和知识背景,在政治、社会、教育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既是社会的思想家,也是政治的参与者,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民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之一是胡适。

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学者和政治家,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和政治制度的改革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胡适主张文化的自由化和现代化,他力主推动科学教育的发展,并倡导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理念。

他的思想对于后来的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民国知识分子还在社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改良和慈善事业,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推动社会进步和公正。

在民国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许多问题,包括封建主义、教育落后、社会不平等等。

知识分子们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见解,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出了很多积极的尝试。

他们通过倡导普及教育、推动科技发展、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等方式,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努力着。

除了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外,民国知识分子还深入研究国情国力和国际形势,积极探索适合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路线。

他们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提供了许多理论基础和研究成果。

他们的研究和观点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指导和借鉴,对于民国时期的中国社会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民国知识分子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惑。

在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他们需要面对国家的命运和发展,以及如何平衡个人的理想和现实的考验。

一方面,他们积极参与政治改革,为国家宏观的利益而奉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面对个人命运和社会压力。

这些困惑和挑战使得民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和奋斗更加艰辛。

综上所述,民国知识分子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为中国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他们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困境,需要在历史的沧桑变迁中寻找出路和坚守初心。

“胡适”先生

“胡适”先生

“胡适”先生胡适(1891年1月23日-1962年12月24日),原名胡愈之,字嗣初,后来改名适。

湖南湘潭人,中国现代文学、文化思想领袖,是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在文学、哲学、教育等多个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是20世纪中国知识界的一面旗帜。

胡适出生于湘潭一个传统士族家庭,少时即显聪慧。

后来,他曾在黄兴创办的黄绍童学堂学习,后来考入天津北洋政府派遣的留美预备生并赴美留学。

在美国,他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主修哲学,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在美国学习期间,胡适开始参与新文化运动,在《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批判传统文化、主张科学民主的文章,与陈独秀、鲁迅等人一起为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变革进行思想辩论。

胡适回国后,历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国立艺术学院校长、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长等职。

他通过学术研究、教育教学和社会活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成为了中国近现代知识界的一面旗帜。

他一生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倡中国的进步与自由,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楷模和典范。

胡适不仅在文学领域有卓越成就,还在哲学、教育等领域有深远影响。

在文学方面,他致力于文学革新,提倡文学的现实主义和个人体验,发表了大量重要论文和翻译作品,对于中国的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哲学领域,胡适主张实用主义和唯物主义,反对主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对中国的哲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教育方面,胡适提倡新式教育,主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独立人格,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胡适的思想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吸收了西方现代思想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理念。

他主张“求真务实,重视客观现实和个人体验”,强调“自由民主,推崇科学精神和人权”,并提出了“自由个性主义,尊重个体差异和个人权利”的观点。

他还主张“思考辩证,注重实践和创新”,为中国的现代文明开拓了新的思路。

胡适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文化思想领袖,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物介绍胡适ppt课件作品

人物介绍胡适ppt课件作品

胡适对这些还都有兴趣,也可应付,可是到了苹 果分类时胡适却十分头大。30多种苹果,对美国 的学生来说,20分钟就可分门别类,弄得一清二 楚;胡适花上两个半小时,却只能分辨出20种。 胡适这样回忆说:“美国学生在二三十分钟的时 间,就可以轻易地把30几种苹果分类好。看着他 们一个个离开实验室扬长而去,可怜我们三两位 留在实验室里的中国同学。我们绞尽脑汁,根据 手册去分类,结果多半还是错的,我们得到的成 绩不好。”
1938年四十八岁 一月至五月 在美国及加拿大游历及 演讲。
六月 被选为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六月至七月 继续在美国及君拿大游历及演讲。 1939年四十九岁 仍任驻美大使。
1930年四十岁 上半年 仍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理学 院院长。
四月十日在《我们走那条路》中提出:“要铲除打 倒的是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五大仇敌”。
六月至七月 继续在美国及君拿大游历及演讲。 1939年四十九岁 仍任驻美大使。
1940年五十岁 仍任驻美大使。 三月五日,当选为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院长候选 人。
1942年 五十二岁 一月至八月 仍任驻美大使。 九月八日,辞去驻美大使职务,移居纽约,从事 学术研究。
1945年 五十五岁 四月二十五日,出任国民政府代 表团表之一,在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 九月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北平大学校长,在回国前 暂由傅斯年代职。
胡适:一代才子被苹果难倒 胡适一生得过30多个荣誉博士学位,尤以文
学、哲学闻名于世,可说是智慧学识均为一流。 可是他初到美国留学时,却被苹果难倒。苹果, 让他做出转系的重要决定。胡适,怎么和苹果扯 上了关系?原来,胡适是在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 奖学金留美。因胡适家道中落,美国的农学院可 以免学费,所以胡适初到美国留学时,最先是进 入纽约州康乃尔大学的农学院。胡适曾经写给中 国的朋友一首诗,云:“我初来此邦,所志在耕 种。文章真小技,救国不中用。带来千卷书,一 一尽分送。种菜与种树,往往来入梦。”可谓踌 躇满志,学农报国。 在康乃尔农学院,胡适 必须实习各项农事,包括洗马、套车、驾车等, 还要下玉米田。

胡适:被忽略的历史角色

胡适:被忽略的历史角色

胡适:被忽略的历史角色作者:李新宇来源:《关东学刊》2020年第04期大家好!很高兴到这里来,与大家一起聊聊胡适。

需要说明,我不是胡适专家,没有出版过研究胡适的专著,关于胡适的文章也很少。

倒是写过一本关于胡适的书,那是1991年开始写的,写了五六年,至今没有出版。

好在我的学生中不乏胡适专家,比如在座的林建刚博士,就是胡适研究的后起之秀。

还有商昌宝、熊培云等,也都对胡适有研究。

二十年前,熊培云就写过《错过胡适一百年》。

我的许多知识,都是从学生那里得来的。

不过,我走近胡适比较早,读胡适是在1981年;发表第一篇关于胡适的论文是1982年大学毕业前夕。

那时候,胡适还被称作“反动文人”,所以很少有人理睬他。

胡适热起来,不是在80年代,而是在告别80年代之后。

这本身就很值得研究,但我今天不准备讲,虽然题目已经想好了——《胡适:被炒作与被屏蔽的》,但不准备讲,而是想把它与另外几个话题放在一起,留到以后讲。

今天准备讲的,是胡适这位文化大师被忽略的另一角色:国士、军师、外交家。

我今天刚刚看到海报上的题目,是分为上下两讲,要讲两次,于是临时决定,今天只讲抗日战争中的胡适,或者是胡适与抗日战争。

之所以想讲这个题目,是因为有感于这些年来大陆“胡适热”中的某种“片面性”。

大家知道,在我们这里,时代对历史人物和历史遗产总是有所选择也有所遗漏,有所强化也有所淡化,有所装扮也有所遮蔽。

三十年来,时代更感兴趣的似乎是他对现实的温和态度,是多研究问题而少谈主义,是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一些人从这些方面赞美胡适,可是,胡适的政治理想和现实态度,他在文化上的激进主义和在政治上的保守主义,哪个更有价值?这是值得思考的。

胡适是文学革命的领袖之一,是现代学术的鼻祖,是思想文化大师,这是众所周知的,但他事实上还是一个以国家为己任的国士、一个运筹帷幄的军师、一个战略思想家、一个不被理解的外交家。

我今天要讲的,主要就是这些。

[作者简介]李新宇(1955-),男,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天津300071)。

04 第四讲 新国民与新国家

04 第四讲 新国民与新国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遭遇近代以来的最大 困境。面对时局的严重压迫,许多中国人的思维方 式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 围绕着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国人们展开了深 层次的思考,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开始思考人的素质 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他们认为当今诸国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国家 间的竞争,而是国民间的竞争,是一国之人各自为 其性命财产而与他国竞争。其中国民力是诸力之中 最强大 的,所以“民弱者国弱,民强者国强”, “一国一种之盛衰强弱,民为之也”。
新民德与开民智
甲午海战惨败后,严复深刻反思洋务运动: “夫自海禁既开以还,中国之仿行西法也, 亦不少矣:总署,一也;船政,二也;招商局, 三也;制造局,四也;海军,五也;海军衙门, 六也;矿务,七也;学堂,八也;铁道,九也; 纺织,十也;电报,十一也;出使,十二也。凡 此皆西洋至美之制,以富以强之机,而迁地弗良, 若亡若存,辄有淮橘为枳之叹。……是何以故? 民智既不足以与之,而民力民德又弗足以举其事 故也。”(《原强》,《严复集》)
基于对政治制度与“民德”之关系的这种 认识,严复将“新民德”的希望寄托于学习西 方的政治制度,从改革中国的政治制度入手。 相应的,梁启超在戊戌时期也提出了开民 智的主张。 在推动政体转型的根本目标之下,国民素 质的提高被维新派视为政治改良的一种结果和 社会发展中相对次要的因素。
第二节 1900年代:新民说
第一节 戊戌时期:开民智
严复与天演论
19世纪末,严复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所著《进 化论与伦理学》译成《天演论》(1895年始),并将 西方启蒙思想家所宣扬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 “天赋人权论”和“社会契约论”等介绍到中国。 1898年《天演论》一经刊出,便迅速风行海内。 其中宣传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思想,以 开放式的竞争意识,促成了一种新型的社会伦理关系。 这给那些饱含激情、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及失望悲观 的人们绝大刺激和绝处逢生的新希望,并影响和教育 了几代知识分子。

胡适的生平简介

胡适的生平简介

胡适的生平简介胡适,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胡适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用!胡适简介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

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

胡适信奉实验主义哲学。

“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

他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

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

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去美国。

1952年返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

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胡适人物生平公元1891年,12月17日未时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

公元1893年,随母亲冯顺弟前往台湾其父胡传任所。

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随母亲离开台湾返回上海,后回祖籍安徽省徽州绩溪县上庄村,进家塾读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胡适:《我们对于西洋文明的态度》, 《现代评论》第4卷第83期,1926年7月10日。
▪ “此时正是努力向国内做工作的时候,还不是 拿什么‘精神文明’向外国人宣传的时 候。”[1]
▪ [1] 胡适:《致太虚》,耿云志、欧阳哲生编: 《胡适书信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上册,第401页。
▪ [1] 胡适的日记,1929年5月19日,《胡适的日记》 (手稿本),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第八册, 不编页码。
▪ “东西文明他有物质与精神两方面;机器文明 不是与精神文明相对,而是与手艺文明相对; 机器就是精神之表现。有了科学,然后有机 器,有了西人精益求精的商业精神,才有今 日人而又的舶来货品。”[1]
▪ “请允许我向《中国评论周报》的编辑提出忠告,多 读一点关于我们的人民和制度的历史,至少读一些 诸如《官场现形记》之类的小说,这部小说民国建 立前就已刊行了。”[1]
▪ [1] “Public Forum”, The China Critic ,Febuary 6, 1930,胡适也将此件收在自己1930年1月29日的日记 中。《胡适的日记》(手稿本),台湾远流出版公 司,1990年,第九册,不编页码。
▪ 胡适 十八,五,十一 早七时” [2]
▪ [1] “在总的原则上,政府一直是承认言论自由的。” ▪ [2] 此信稿夹在胡适1929年5月7日和1月11日的日记
之间。《胡适的日记》(手稿本),台湾远流出版 公司,1990年,第八册,不编页码。又见耿云志主 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合肥,黄山书社, 1994年版;及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 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上册,第482页。
▪ “生平对于君家昆弟,只有最诚意的敬爱,种 种疏隔和人事变迁,此意始终不减分毫。相 去虽远,相期至深。”[1]
▪ [1] 胡适致周作人,耿云志、欧阳哲生编: 《胡适书信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的妖言是讥贬 西洋文明为唯物的,而尊崇东方文明为精神 的。”[1]
第四讲 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与政治 ——胡适和他的朋友们
▪ “《中国评论周报》编辑刘大钧先生 ▪ 亲爱的刘: ▪ 能否费心将我的名字从《中国评论周报》首页的名
誉编辑中取消? ▪ 我很惭愧,从未有所贡献,却列名如此长的时间。 ▪ 您忠实的胡适”[1] ▪
[1] 此信稿夹在胡适1929年5月7日和1月11日的日记 之间。《胡适的日记》(手稿本),台湾远流出版 公司,1990年,第八册,不编页码。

▪ [1] 此信夹在胡适1929年5月7日和1月11日的日记之间。 《胡适的日记》(手稿本),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 第八册,不编页码。
▪ “最常被提议的理论,即西方文明是物质的、东方文 明是精神的,只是被发明出来的一个神话。发明者 试图以此精巧的推理过程来证明其保守主义。…… 中国知识分子应当……不计风险、不惜代价,确定 无疑地保证投身于执行一心一意地现代化的政 策。”[1]
▪ “适之吾兄大鉴: ▪ 昨接手书,敬悉以久未投稿于《评论报》,故嘱将名誉编辑
名义取消,何客气之至!其实名誉编辑,本不必时时投稿, 名义毋庸取消。且弟等适拟请吾兄与国内学者,如任叔永兄 (科学)及其夫人(妇女问题)、宋春舫兄(戏剧)、刘廷 芳兄(教育)、马寅初兄(经济),各赐专著一篇,为敝报 光,使外国读者知我国文化。吾兄担任题目拟为中国文化总 论,或中国之哲学,或新文化,请随意选定。现时分期发表, 将来并拟特印专刊,以享社会。务请 勿吝珠玉,拨冗撰赐, 是所至祷。此复。即请著安 ▪ 弟刘大钧鞠躬 ▪ 五月十号” [1]
▪ [1] 此信夹在胡适1929年5月7日和1月11日的日记之间。 《胡适的日记》(手稿本),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 第八册,不编页码。
▪ “季陶吾兄:
▪ 覆示敬悉。《评论报》‘名誉编辑’的名义,千万请即日为我 取消,不胜感激之至。
▪ 当日《评论报》之发起,我本不预闻;后见报纸登出我的姓 名,我本欲抗议。后来所以不抗议者,只以深信吾兄是个学 者,必不至于有什么以外的动机或作用。但《评论报》出版 以来,颇多使我大失望之处。我觉得这个报已不是一个‘评 论报’,已成了一个官办的‘辩护报’了。官办的辩护报并 不是不可办,但用不着我们来捧场。即以最近一期(Vol Ⅱ,19)为例,社评中论《字林西报》的事,有云:
▪ “我们今天面临的真正问题,不是一心一意地采纳 西方文明,而是要复活我们自身文明的精华,并吸 收西方文明中的精华。 ” [1]
▪ [1] “Dr. Hu Shih and the ‘Spiritual’ West”, The
China Critic,January 30。
▪ “《中国评论周报》有社论驳我上星期四(23)的英 文讲演,其理论顽固可怜。留学生这样丢人,怎么 得了!”[1]
▪ “新文化运动的大贡献在于指出欧洲的新文明 不但是物质文明比我们高明,连思想学术、 文学、美术、风俗道德都比我们高明得 多。”[1]
▪ [1] 胡适:《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新月》 第2卷第6、7号合刊,1929年9月10日。
▪ “适之先生太把西方文明抬高了,所以他的议论里便发生了 一个绝大的矛盾。
▪ “我们惟愿唤起的是,我们的人民不要被发生在我 国的表面的变化误导,相信我们真的‘现代化’了。 如果我们期望一个强大、有力和现代化的中国,我 们必须在保存我们旧文化遗产中有价值的部分外, 屈尊向他人学习,而且必须系统地制定计划,来实 现我们心中的目标。”[1]
▪ [1]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Needs of Time, The China Critic, February 13,1930.
▪ [1] Nanking and the North China Daily News, The China Critic, May. 9, 1929;
▪ 适之吾兄大鉴: ▪ 承复示,老实不客气指出《评论报》的缺点,甚感。尊意既
是如此,自当遵嘱,将名誉编辑的名义取销,但下期也许来 不及,至迟再下一期定然除去尊名。至于吾兄所说捧场一层, 在同人也有一种理由。因为报是英文的,主要目的在对外, 创办的‘动机’是抵抗日本不利于我的济案宣传,现在政策 也是为中国辩护。因为现在政府的外交政策,是争回已失的 国权,与我们的政策相同,所以当然帮他说话。也只以对外 为限。不过有时同人热心过度,近于捧场,也在所不免;弟 在南京的时候多,不能篇篇审查,实在不能辞其咎;至于 ‘作用’一层,是绝对没有的。假使我们办的是中文报,说 话就少所顾忌。初办的时候我本想定名为China Advocate, 同人大多数主张用China Critic,以致现在读者发生误会。但 是我所要辩护的,是中国,不是政府。我也明知中国有许多 地方应评论的,但是外人骂中国也骂够了,用不着我们再用 外国文字去骂了。我以为我们办中文报,与其捧场不如骂; 外国报,与其骂不如捧场,所谓阋墙御侮也。吾兄以为何如? 复颂著祺 ▪ 弟刘大钧鞠躬 ▪ 十八,五,十一[1]
▪ 一样看西洋近代精神文明的二大特色(指“科学”和所谓 “新宗教新道德”——引者注),适之先生看作相成的,我 却看作相反的,理论具在,不得不尔。
▪ 我对于适之先生所称的新宗教新道德实在不敢恭维,以为东 方社会能免受他一分洗礼,即多一分幸福。”[1]
▪ [1] 潘光旦:《科学与“宗教新道德——评胡适〈我们对于 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时事新报·学灯》1927年5月1、 2、3日。
▪ As a matter of general principle, the government has always recognized the freedom of speech.[1]
▪ 季陶兄,我读了这样的话以后,还有脸做《评论报》的名誉 编辑吗?君子绝交不出恶声,故前函只是很客气的辞职。今 得来书,不许我辞,故不得不说几句老实话,千万请原谅。
▪ 1928年5月16日,胡适已在日记中记到: “上海的报纸都死了,被革命政府压死 了。”[1]
▪ [1] 胡适的日记,1928年5月16日,《胡适的 日记》(手稿本),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1990年,第七册,不编页码。
▪ “在总的原则上,政府一直是承认言论自由的” 这样太过于“捧场”的证据。[1]
▪ [1] 剪报,此件夹在1930年1月23日胡适的日记中, 《胡适的日记》(手稿本),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1990年,第九册,不编页码。
▪ “西方文明……很难称之为非常精神的。……一种文 明的发展是在其他人的代价基础之上,那么这种文 明很难是真正的精神的。……西方文明本质上是物 质主义的和个人主义的,没有必要为此辩护。”
▪ “适之吾兄大鉴: ▪ 前月在沪谈及见‘Whither Mankind’中有大作‘东西文化’,
弟甚赞同。不意近日《评论报》敝同事有与吾兄在妇女协会 之讲演意见不同加以评论者,抱歉实深。研究学问固不妨公 开讨论,唯弟殊觉该文未搔着痒处耳。弟在同期敝报中所著 之Industrial Development & Capitalism中,其用意与尊兄颇 相似。本拟引用吾兄‘东西文化’原文,嗣因拟另作 ‘Industrial Development & Civilization’一文详为讨论,故 未引证。否则,自家人起冲突矣,以可笑也。此颂著祺 ▪ 弟刘大钧 鞠躬 二,六”[1] ▪ [1] 收于胡适的日记,1930年2月2日,《胡适的日记》(手 稿本),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第九册,不编页码。
蔡元培与胡适
▪ “胡先生的朋友或相识的行动,对于社会有关 系的,胡先生决不放弃了规过劝善的机会。 大概胡先生以和蔼为道德上的义务,亦以正 直为道德上的义务。因为他心中有这种义务 的观念,所以便自然的显现出一种‘温而厉’ 的气象。”[1] [1] 毛子水:《我所认识的胡适之先生》, 《传记文学》(台北)第2卷第3期。
▪ [1] 胡适的日记,1930年1月29日。“Dr. Hu Shih and the ‘Spiritual’ West”一文发表于1月30日,但胡 适提及此事却是1月29日的日记,此份剪报亦被胡 适插在29日的日记里。29日的日记应为后来补写。 《胡适的日记》(手稿本),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1990年,第九册,不编页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