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每日一题练习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核心考点讲练 专题04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含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核心考点讲练 专题04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含答案)

专题04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考点分析预计2022年的高考仍然会关注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度的局限、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制的评价几个方面。

从察举制的角度看,主要关注的话题是察举制评价标准的局限;从九品中正制度的角度看,主要关注的是选官方式带来的阶层固化、地方力量壮大等问题;从科举制度发展历程的角度,主要关注科举完善的主要表现;从科举评价的角度看主要关注的是科举制对统治者的作用、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两个层面。

必背知识1、春秋战国:世官制特征:血缘选官影响:形成了贵族政治局面,不利于社会各阶层流动。

2、秦汉:察举制特征:品德(举孝廉)和才学(举贤良)选官(逐步发展为品德为主)评价: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有利于提升行政效率。

局限:主观性强,容易导致地方把持选官权力,不利于中央集权3、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特征:初期“唯才是举”,门第选官评价:导致门阀贵族把持官位,不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一定程度导致地方势力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

4、隋唐:科举制特征:才能选官过程:隋:开科取士——唐:进士科最为重要,殿试、武举兴起——宋:糊名制,誊录制——明清:南北分榜录取、八股文评价:积极:提供相对客观的人才选拔标准,有利于官员素质的提高;破除门阀贵族对官位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重视教育,有利于读书重学的社会风气的养成;局限:儒学选官缺乏对自然科学的重视,不利于古代科技发展;明清八股取士束缚知识分子思想,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考点一察举制察举制的基本特征是重视品德多过于重视才能,而品德是主观标准,容易被人为控制,导致世家大族崛起,平民难以获得晋升机会。

考点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度本来是曹操用来选拔贤才,破除士族影响的制度。

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因为缺乏地方力量配合而举步维艰,所以后来只能改成地方豪族任命中正官,来保证起码中央能有人可选。

这体现了当时地方力量的强大,和中央与地方博弈的困局。

考点三科举制01 基本历程科举考试选官开始于隋朝,之后是一个不断完善变化的过程,主要的完善方向是:增强公平性、提升官员能力、注重教化功能。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选择题(含答案)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选择题(含答案)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选择题(后附参考答案)1.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朝廷昭示:“国家开赏举之门,广收罗之路……如工商、杂类人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这反映出宋朝的科举制度A. 取消了对应试者身份职业的限制B. 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C. 是普通人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D. 选拔官员的方式不断更新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过程。

下列描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A.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B.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C. 龙生龙,凤生凤D. 立嫡以长不以贤3.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 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 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 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 录取人数大大增加4.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它们相似的作用是A. 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 扩大了统治基础C. 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D. 实现了选贤任能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材料中涉及到的选官制度分别是A.世官制和科举制B.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和科举制D.科举制和八股取士制6. “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引文意在强调科举制()A.选拔人才存在缺陷B.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C.考试内容较为繁多D.已经不符合时代需要7.《南齐书·孔稚珪传》云:“所奏缪允者,宜写律上,国学置律学助教,依《五经》例,国子生有欲读者,策试上过高第,即便擢用,使处法职,以劝士流。

”由此可知南朝时期A.已经不再推行九品中正制度B.出现考试选官的科举制C.世家大族已失去选官垄断权D.可以通过学校试经入仕8.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31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31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含答案解析

考点31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选择题1.东汉光武帝规定,对被察举的茂才和孝廉,地方要先给予一定的官职进行试用,考核合格后才能举荐到中央。

这一规定()A.打破了士族垄断选官的局面B.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能C.增加了全国学子出仕的途径D.扩大了地方政府的选官权力,可知被察举的茂才和孝廉,需在地方上“先给予一定的官职进行试用”,考核合格后,才能被举荐到中央,这样才能真正地考察出官员的真实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故选B项。

2.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

在这一制度下,世家大族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太原温氏,代代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名吏贤士。

材料可以说明()A.世家大族特权垄断B.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人才选拔C.九品中正制唯才是举D.九品中正制具有合理之处“世家大族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太原温氏,代代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名吏贤士”可知,九品中正制也能选出为官清廉的能吏,说明其具有合理之处,故选D项;题干材料的主旨不是反映世家大族特权垄断,排除A项;B项不符合题干材料观点,排除;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排除C项。

3.唐高祖李渊于621年发布诏令,诸州学士和有一定功名者,通过地方预试后每年十月可赴朝廷应试。

次年再次下诏,布衣寒士得不到举荐者可以自由投考,不再需要官府举荐。

此举意在()A.选拔更多优秀的人才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推动文学艺术繁荣“诸州学士和有一定功名者,通过地方预试后每年十月可赴朝廷应试”“布衣寒士得不到举荐者可以自由投考,不再需要官府举荐”,可知唐朝初年,政府需要选拔更多优秀的人才来巩固统治,故选A项;题干材料与鉴别官员道德水平无关,排除B项;世家子弟是唐初入仕人群的主体,排除C项;题干材料与推动文学艺术繁荣无关,排除D项。

4.下面是某学者对明清时期4035位举人通过进士考试的概率进行的分类统计表。

据此可知科举制()A.公平公正选拔人才B.立足提高官员素质C.有利于加强社会的流动性D.任用官员不重资历,可知明清时期影响举人通过进士考试的主要因素是在乡试中的排名和考取举人的年龄,这说明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标准主要是才能,而不是家世门第,这有利于下层平民通过科举制获得晋升,从而有利于加强社会的流动性,故选C项。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每日一题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每日一题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2018届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第一次质量考评)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

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B.认为察举制比九品中正制好C.肯定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D.认为科举制要优于察举制【参考答案】C【解题必备】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及积极影响一、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察举制: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流行,朝廷官职主要由世家大族担任。

3.科举制(1)过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

二、变化趋势①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②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

③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④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三、积极影响①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树立起了中央权威,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制度化的选官制度,提高了官员队伍素质,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四、图示法概括选官制度演变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类别察举制科举制依据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方式长官举荐自由报考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下图为中国封建时代某种选官制度的选才程序。

此图可反映出A.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B.九品中正制选才程序具有严谨性C.九品中正制的选才标准是依靠门第D.士人们普遍关注和追求进士科目白钢在《中国政治史》中说,唐代的科举制采用了“行卷制”,主考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录取结果。

汉朝的选官制度 小题狂练-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汉朝的选官制度 小题狂练-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汉朝的选官制度小题狂练一、单选题1. 西汉孝廉察举本以德行取人,东汉初年则增设了“授式以职”之法,郡国对被举者先以吏职相试,试用期间表现出了行政才能,方可察举到中央去。

这一变化反映了()A. 儒家思想独尊地位的衰落 B. 郡国权力膨胀威胁中央C. 官吏选拔更注重实际能力D. 君主专制集权不断强化2. 贤良方正是汉代察举科目之一。

始于西汉文帝,在国家出现日食、月食、地震、奇异星象及各种自然灾害之后举行,皇帝对贤良方正科最重视,中举者地位相当尊贵。

这种选拔官吏的方式()A. 深受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B. 是两汉时期唯一选官途径C. 反映了古代自然灾害频发D. 体现了国家对民生的重视3. 有学者指出,汉武帝时期正式确立的察举制,以“孝廉”作为选才的重要标准,非孝者廉者不能为官。

孝与廉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两种德行,尤其是孝更被作为天下之本,所以孝廉首先成为察举的常科。

也是汉代士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这表明,察举制的实施()A. 加速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B. 开士人入仕之先河C. 保证了官员的品学兼优D. 杜绝了不良社会风尚的出现4. 西汉时地方官多有担任过郎和尚书等皇帝近臣的经历,而东汉时地方官多先起家任地方属吏,再经过察举征召而出仕。

这一变化反映出东汉时期()A. 选官制度日益完善B. 地方行政效率提高C. 庶族地主地位上升D. 更加重视地方管理5. 东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根据尚书令左雄的建议,中央对由地方举荐、儒生出身的孝廉考试经术,文吏出身的则考试笺奏,察举一途出现了正规的考试之法。

这反映出当时()A. 开始依据儒学伦理选拔官员B. 察举制被考试选官制度取代C. 中央加强了对选官制度的管理D. 中央收回了选拔官员的权力6. 下面是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的统计分类表。

官僚贵族子弟富豪平民贫民66%6%7%7 %A. 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B. 兼顾了各阶层利益C. 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D. 沿袭了世卿世禄制7. 汉武帝命地方长官每年选举孝子廉吏,以为进仕之路,后来改为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的举一个,孝廉不分;由于出现了请托舞弊的情况,之后朝廷于察举外再加上一番考试,同样分区定额。

第05讲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练习)(学生版)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

第05讲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练习)(学生版)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

第05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目录模拟.基础演练 (1)重难.创新演练 (3)真题.实战演练 (4)1.【选官制度】隋唐以后,社会精英们大多脱离土地,搬入城市居住,在故乡以外的地方购置房产,死后也不再归葬故乡。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安土重迁观念减弱B.商品经济发展繁荣C.选官任官制度变革D.农业赋税负担沉重2.【选官制度】唐朝科举考生在“省试及第”后,须参加吏部的考核,合格后才能授官。

考核的项目是“身(体貌丰伟)、言(言词辩证)、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

这一举措()A.实现了公正选拔人才B.有利于提升员官素质C.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D.掀起了民众健身热潮3.【选官制度】西晋后期,高门士族“贱经尚道”,推崇“放荡越礼”,这种价值观成为中正论人的标准。

东晋至南朝,士风转向崇尚文学。

陈朝吏部尚书姚察说:“近世取人,多由文史。

”该变化说明()A.社会阶层流动加快B.九品中正制度已经瓦解C.士林舆论影响选官D.儒学正统地位得以重建4.【中枢政务机构】唐中宗不经中书、门下而自己封拜官职时,因自感心怯和难为情,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成为“斜封墨敕”,此途径所封官员时人称为“斜封官”。

这反映了()A.中枢制度有一定的通融性B.三省六部制有名无实C.专制皇权凌驾于百官之上D.中书门下不具约束性5.【中枢政务机构】《隋书》载: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

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

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恶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这一变化()A.说明隋朝地方实行州郡县三级制B.体现了隋朝的国家治理能力增强C.折射出科举制度完善了选官机制D.反映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6.【中枢政务机构】唐代政事堂会议的参加者分为两类,宰相和“行宰相”。

前者固定为中书令、门下省侍中;后者则是临时被特许的会议参加者,他们必须加带有宰相职衔,否则是不能登堂议政的。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词语均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有关的是()A.蟾宫折桂、桂冠、连中三元B.问鼎中原、独占鳌头、蟾宫折桂C.连中三元、五子登科、名落孙山D.金榜题名、桂冠、独占鳌头2.在中国古代有些官职品级虽低,但权力很大,可以监察地方甚至中央高官。

下列属于此类官职的有()①刺史②御史③给事中④典客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3.下述选项中,体现科举制的是()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C.“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D.“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4.汉武帝时期,政府以“德”“文”“能”为标准,让各郡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这种选官制度是()A.殿最制B.察举制C.科举制D.监察制5.“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抒发了白居易一举登第后的豪迈之情。

这受益于()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6.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中,记载了西汉后期110多个迁任的实例,其中表明“以功迁”的有70多例,占到了65%。

据此可知西汉后期()A.察举标准发生改变B.官吏考课重视功绩C.官吏选拔程序完善D.刺史监察已然失效7.读下图,该图反映的制度()A.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简化了官员选拔的程序C.实现了仕途晋升的公平D.淡化了光宗耀祖的观念8.明太祖在开科举的同时,又通过荐举途径选官,时称“三途并用”,以学校、荐举为盛,相比之下科举地位并不重要。

因实行荐举,“以故山林岩穴,草茅穷居,无不获自达于上,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胜数"。

由此可知,三途用人()A.举荐是主要的选官方式B.解决了吏治腐败的现象C.实现了阶层的自由流动D.有利于政府选官多元化9.史料记载:琅邪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宋代的选官制度+小题狂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宋代的选官制度+小题狂练

宋代的选官制度小题狂练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1. 耕读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以前的耕读者成分简单,主要是隐逸之士和学生,且数量有限;宋代耕读理念形成并发展为广大的士人行为,扩展为普通的农家行为。

这一变化()A. 说明儒学正统地位日益巩固B. 提升了宋代官员的政治素养C. 促进了新思想、新文化产生D. 有助于增强阶层间的流动性2. 宋朝科举考试严格限定考生户籍,不得随意“附贯”考试,士人在科举考试前必须有人为其担保、审核其籍贯、才学、品行、职业、年龄等信息,如考生出现上述违制行为,担保者则会受到处罚。

以上规定意在()A. 革新科举考试的内容B. 提高士人的综合素养C. 杜绝考试过程的舞弊D. 净化科举考试的环境3.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宰相人数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 8中级官员15 10低级官员12 8无官职记录24 36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4.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称为“致仕”,早期的官员退休并无法律上的硬性规定。

唐代有关致仕的法规相继出台,对致仕的年龄、身体健康、待遇等方面做了限制和规定,宋代对到年龄不自请致仕的官员实行弹劾和处分。

唐宋官员的致仕制度化有利于()A. 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B. 保障致仕官员的生活C. 强化官僚队伍的管理D. 防止官僚队伍的腐化5. 北宋时期,真宗作《劝学诗》云:“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大臣韩琦也说:“东华门外唱名(科举状元)者,方是好男儿。

”据此可知,当时()A. 科举更加公平B. 理学受到官方推崇C. 择偶观念改变D. 文治得到大力提倡6.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 考试程序更加严谨B. 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 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 录取人数大大增加7. 宋人有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练习卷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练习卷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秦朝《置吏律》中规定:官府的主管官员,由此官府调往彼官府,只许其只身前往,不准把原任官府的官吏任用为新任官府的官吏。

此规定是为()A.规X官府人员任用程序B.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C.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D.防X官员的职务犯罪2.据汉简记载,按照规定,某某郡沙头县县长出行,随从需自备食物,县长夫人的饭钱则要自理。

这体现了()A.封国制度的实施B.行政管理的细密C.察举制度的完善D.刺史制度的建立3.西汉宣帝时曾颁布诏令:“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

……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

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

”这表明汉代法律()A.人情大于法制B.以礼入法伦理关怀C.凸显皇权专制D.深受豪强地主影响4.西汉初,皇后名义上可以参与国家事务,并在宫中设立专门机构,有一系列官吏。

到了东汉,这些机构和官吏多被裁撤,剩余官员也改由宦官担任。

这种变化说明汉朝() A.道德因素影响了权力分配B.君主权力逐渐转移至外朝C.避免了外戚干政的可能性D.统治者更加重视行政效率5.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

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

这表明()A.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C.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确立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6.会盟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现象,齐桓公曾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代表参加,会盟以周天子名义颁布盟约:不准堵塞水道;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

会盟后,“诸侯称顺焉”。

据此可知会盟()A.加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B.扭转了春秋礼崩乐坏的趋势C.体现了诸侯国经济安全的需求D.避免了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7.在春秋经传中,秦国九世以上世袭贵族世家不过两家,五代以及三至四代世袭贵族居然为零,远逊于周室,以及齐、楚、晋等东方诸侯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限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限时

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限时规X训练(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某某中原名校联考)汉代天子下诏举贤,名目极多,例如:“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文学高第者”“孝弟(悌)、有行义闻于乡里者”等。

汉代天子下诏举贤( )A.运用了自上而下的选举方法B.推动选贤举能的制度产生C.利于士人依据标准自由报名D.形成了有规模的选官制度解析:选D。

本题考查汉代选官制度。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其选举方式是自下而上的地方推荐,故A项错误;汉代天子下诏举贤是察举制这种选官制度的体现而非推动了这种制度的产生,故B项错误;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并不利于士人自由报名,故C项错误;汉代天子下诏推选名目繁多的地方人才,自然有利于这种选官制度渐成规模,故D项正确。

2.西汉皇帝朝会时,官俸只有六百石的刺史的班序远在官俸两千石的郡国守相之后,但刺史与郡国守相因政务而单独会见时,则要以刺史为尊。

这主要是因为( ) A.刺史代表中央管理地方B.郡国守相地位低于刺史C.汉代朝廷礼仪规定混乱D.刺史职权是皇权的延伸解析:选D。

本题考查汉代监察制度。

根据所学可知,刺史在西汉时期为监察官员,受皇帝命令代表中央监察地方,位卑而权重,故刺史与郡国守相因政务而单独会见时,要以刺史为尊,D项正确。

3.汉宣帝亲政以后,“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

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其言,考试功能”。

该做法( )A.标志着朝议制由此开始B.旨在限制丞相权力的扩XC.提高了察举制度的地位D.有利于了解下情,减少决策失误解析:选D。

本题考查汉代君主专制。

A项开始于秦朝,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汉宣帝这一做法旨在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故B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与察举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

4.(2018·某某某某期中)钱穆评价三省六部制说:“论此三省之来历,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依官名论,也即是在内廷掌理文件之意;侍中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

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36: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附答案)

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36: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附答案)

专题复习36: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

由此可知,汉初()A.选官重视品德才能B.将儒学作为主导思想C.注重任用专业吏员D.皇权与士族相互依赖2.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

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3.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

正德年间,官员徐文溥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

”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4.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

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5.20世纪初,英国建立文官分类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

品即官阶,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位即职位,代表权力、职资和任务。

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

这反映了()A.贵族传统的延续B.官员地位的降低C.党派干预的加强D.政府职能的扩大6.19世纪下半叶,在清政府的倡导、默许下,捐纳入仕成为一种常态。

“内则京捐局,外则甘捐、皖捐、黔捐等,设局遍各行省”,捐纳人持有的原籍地方官出具的“身家清白册”可由各省捐局授权的金融机构代办,“实官执照”由各省捐局签发。

这表明当时()A.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B.官僚政治体制面临危机C.列强入侵制约官僚选任D.选官用人制度灵活高效7.春秋时期出现人才跨国流动现象。

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要点专练02古代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要点专练02古代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要点专练02 古代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押题角度1 古代中国官员的选拔1.[2023·黑龙江哈师大附中高三三模]根据长沙走马楼出土的吴简记载统计,孙吴时期临湘县乡吏总数的26%、县吏的40%、县卒的33%都出身自“潘”“蒸”“邓”“黄”“谢”姓五大家族。

这说明了当时( )A.地方大族影响当地吏役的任用B.皇权与世家大族的妥协C.江南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D.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发展2.[2023·广东广州市高三二模]有学者对汉成帝时东海郡100余位地方长吏升职情况进行考证,其中积功升迁者74人,秀才迁者3人,以廉迁者14人,以孝廉迁者1人,以捕盗尤异迁者11人,以方正迁者2人,以为军吏十岁迁者2人,以诏书迁者5人。

据此可知,当时( )A.地方政府行政效率较低B.诸侯有官吏任免权C.察举制为选官主要途径D.官员考核方式多样3.[2023·山东潍坊市高三二模]南朝时期,考试日益成为察举的重心所在,察举由举荐孝子或举荐能吏之制,逐渐变成考试文士之制;地方长官的举荐权力,也逐渐变成搜罗文人以应试的行政责任。

这一现象促使当时( )A.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B.地方权力得以扩大C.政权的统治基础得到扩大D.官僚政治初步形成4.[2023·河北保定高三三模]如表为唐、宋两朝科举取士及由进士入相的人数变化统A.B.考试录用程序更趋公平C.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D.推动了文官制度的发展5.[2023·河北邯郸高三三模]唐代科举主试官可依据举子平日成就与声望决定是否录取。

进士科的去取以文词优劣为标准,应试举子重视新鲜题材,尽可能将个人创作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司(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此之谓行卷。

由此可见,唐代的科举( )A.推动了考试的公正公平B.进士科选才对象范围扩大C.促进了社会流动性加强D.行卷之风有利于文学发展6.[2023·北京门头沟区高三一模]下表为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部分史实。

(精品人教)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每日一题

(精品人教)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每日一题

专题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下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参考答案】B【解题必备】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有学者指出,汉武帝时期正式确立的察举制,以“孝廉”作为选才的重要标准,非孝廉者不能为官。

孝与廉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两种德行,尤其是孝更被作为天下之本,所以孝廉首先成为察举的常科。

也是汉代士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这表明,察举制的实施A.开士人入仕之先河B.加速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C.保证了官员的品学兼优D.杜绝了不良社会风尚的出现“科举家族”“进士家族”的概念在学界颇有影响,台湾学者黄宽重在诸多宋代家族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宋代家族“能否长期维持家声,科举仍是最关键的因素”,其意在说明宋代A.家庭门第制约人才选拔B.科举制更加趋向完善C.宗法观念决定科举取士D.科举制影响家族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官制度从源头上讲来自中国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一种选官制度。

科举即分科取士,它是采用公开考试方式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其实质为公开、平等、竞争、择优。

科举制度创建于隋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经历唐的兴盛,宋的改革,明的强化直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止,共一千三百余年。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重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不仅为历代封建王朝选取了难以计数的官吏,对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被西方国家吸收逐渐形成和建立了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文官制度。

——摘自《科举制度的世界影响》材料二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有着极高的赞赏和评价。

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

高考历史考点《古代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考点《古代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考点《古代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真题练习含答案押题角度1古代中国官员的选拔1.[2024·鄂州市高三二模]据统计,秦惠王至秦始皇时期先后共22人担任丞相,就这些人的籍贯来看,其中15人(占68%)明确不是秦国人,另有6人籍贯不明,但从种种迹象判断,应该不是秦人,而籍贯明确属秦者仅1人。

这说明秦国()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选官标准趋向军功C.人才选拔适应社会变革D.布衣将相格局形成答案:C解析:据本题材料“其中15人(占68%)明确不是秦国人,另有6人籍贯不明,但从种种迹象判断,应该不是秦人,而籍贯明确属秦者仅1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战国时期,而秦国的人才来自周边国家,说明人才选拔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灵活,适应了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C项正确;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秦朝郡县制的确立,排除A 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对秦国具体的选官标准作出判断,排除B项;布衣将相格局出现在西汉初年,排除D项。

故选C项。

2.[2024·辽宁抚顺三模]虽然察举制要求郡县官吏定期进行人才选拔,但“乡议士断”才是察举制的首要环节,这意味着察举对象必须先得到乡民的举荐。

对基层人才而言,只有发自真心地帮助乡邻,才能够获得他们的支持而走向仕途。

这说明察举制的推行() A.利于基层社会和谐B.提高了儒学的地位C.带有直接民主色彩D.打破了“世卿世禄”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由于察举制推崇乡举里选,所以地方上有志于入仕的人为了赢得乡里舆论的支持,往往会真心实意地为乡里做好事、谋福利,从而促进基层社会关系的和谐,A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儒学的地位无关,排除B项;直接民主的突出特征是全员参与,材料体现的只是民间舆论对人才的评议,并不具有直接民主色彩,排除C项;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选官制度及“世卿世禄”局面早在战国时期就已被打破,排除D项。

故选A项。

3.[2024·威海市高三二模]汉文帝时已有“贤良”“孝廉”之选,但未形成正式制度,汉武帝时始以明文规定下来,凡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

高考历史考点《中国古代及近代以来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考点《中国古代及近代以来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考点《中国古代及近代以来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真题练习含答案1.[2024·福州市高三三模]商鞅变法后建立的赐爵制度强调“不官无爵”,即官爵合一。

秦统一前后,官、爵已开始分为二途。

西汉以官秩决定爵位,官重于爵。

东汉官爵最终分离,“爵故废也”。

这反映了()A.官僚机构职能转变B.中央集权制度臻于完善C.国家治理渐趋理性D.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答案:C解析:据材料“官爵合一。

秦统一前后,官、爵已开始分为二途。

西汉以官秩决定爵位,官重于爵。

东汉官爵最终分离”及所学可知,爵位可以世袭,但官位不可以世袭,商鞅变法时期的官爵合一到东汉时期的官爵分离,是官僚政治不断发展的表现,是国家治理更加合理的体现,反映了国家治理渐趋理性,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僚政治的发展,而非官僚机构职能的转变,排除A项;秦汉时期处于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初步发展时期,此时期并没有臻于完善,排除B项;官爵分离是官僚政治发展的表现,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排除D项。

故选C项。

2.[2024·三明市高三一模]西汉名臣桑弘羊是洛阳商人之子,因心算能力,十三岁被破格任命为侍中,东汉大臣刘祐因“举奏有罪”之功而以宗室身份破格“复迁河东太守”。

汉代官吏选任中的“破格”现象()A.强化了选官的血缘倾向B.拓宽了官吏的仕进途径C.体现了选官的灵活实用D.提高了地方的治理效能答案:C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汉代官吏选任除正常的仕进外,还存在不以典章制度或诏令为规则的身份“破格”现象,体现了选官的灵活实用,C项正确;桑弘羊破格任命不属于血缘倾向,排除A项;东汉大臣刘祐因“举奏有罪”之功而以宗室身份破格“复迁河东太守”,无法体现拓宽仕进途径,排除B项;材料强调汉代官吏“破格”选任,选官依据并不完全是地方治理,无法得出提高了地方治理效能的结论,排除D项。

故选C项。

3.[2024·黄山市高三二模]魏晋时期的察举采取考试方法为普通士人保留了一条进身之路,高门子弟很少屈尊接受察举。

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小练第51练中国古代及近代以来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小练第51练中国古代及近代以来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51练中国古代及近代以来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2023·山东青岛高三二模]湖北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吏有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

五者毕至,必有大赏。

由此可知当时( )A.朝廷重视官员的道德修养B.继承了为政以德的文化传统C.选官走向法律化和制度化D.官员有着官德上的自我省察2.[2023·本溪市三模]西汉初年沿袭了秦朝的军功爵制,“公卿皆军吏”。

西汉中后期,“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

这一变化( )A.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求B.确立了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C.改变了中央官制的运作D.削弱了门阀士族势力的影响3.[2023·抚顺市二模]汉朝重视外官、轻视朝官,郡守入做三公宰相,皇帝身边的郎官则外放去做郡守县令。

唐朝中期以后,“不历州县,不拟台省”更成为官员选拔的重要原则。

这实际表明汉唐时期( )A.地方官员的升迁快于京官B.京官从地方官员中选拔C.注重提升官员治国理政能力D.注意弥补科举选官的不足4.[2023·淄博市三模]据《白居易全集》记载,唐代官员选用有如下规定:“国家公卿、将相之具,选于丞郎、给舍;丞郎、给舍之材,选于御史、遗补、郎官;御史、遗补、郎官之器,选于秘著、校正、畿赤、簿尉。

”由此可见,唐代( )A.科举制度已经比较完备B.官员选用重视论资排辈C.最优秀的人才得以重用D.选官用人注重实践历练5.[2023·广东华南师大附中高三三模]宋代中枢权力结构中的监察功能主要由台谏系统承担,而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则承担了对台谏系统的监控。

宋仁宗时,“诏中书置台官言事簿,令以时检勾销注之,仍录与枢密院”。

宋仁宗此举意在( )A.分化事权以强化君权B.构建权力的制衡机制C.限制监察官员的权力D.提高监察谏议的效率6.[2023·湖北卷]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

古代官制考试题及答案

古代官制考试题及答案

古代官制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古代中国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中,皇帝以下最高行政长官是:A. 丞相B. 太尉C. 御史大夫D. 尚书令答案:A2. 秦朝时期,负责监察百官的是:A. 丞相B. 太尉C. 御史大夫D. 廷尉答案:C3. 汉朝时期,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了以下哪个机构?A. 内史府B. 尚书台C. 御史台D. 太常寺答案:B4. 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指的是:A.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B. 吏部、户部、礼部C. 刑部、工部、兵部D. 以上都不是答案:A5. 宋朝时期,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设立了参知政事,其职责是:A. 协助宰相处理政务B. 监察宰相C. 管理财政D. 管理军事答案:A6. 明朝时期,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管理六部,六部中负责军事的是:A. 吏部B. 户部C. 礼部D. 兵部答案:D7. 清朝时期,负责监察全国官员的是:A. 内阁B. 军机处C. 都察院D. 翰林院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1. 以下哪些官职属于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A. 丞相B. 太尉C. 御史大夫D. 太常答案:A、B、C2.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包括以下哪些?A. 尚书省B. 门下省C. 中书省D. 礼部答案:A、B、C3. 以下哪些官职是宋朝时期设立的?A. 参知政事B. 枢密使C. 三司使D. 东厂答案:A、B、C三、判断题1. 秦朝时期,丞相是皇帝以下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对)2. 汉朝时期,汉武帝设立尚书台,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丞相的权力。

(对)3.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对)4. 明朝时期,废除了丞相制度后,皇帝直接管理六部,大大加强了皇权。

(对)5. 清朝时期,都察院是负责监察全国官员的机构。

(对)四、简答题1. 简述秦朝三公九卿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每日一题练习(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下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参考答案】B
【解题必备】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
趋势(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2)人才选拔逐步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3)科举制度在早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随着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僵化,其消极作用日益明显。

有学者指出,汉武帝时期正式确立的察举制,以“孝廉”作为选才的重要标准,非孝廉者不能为官。

孝与廉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两种德行,尤其是孝更被作为天下之本,所以孝廉首先成为察举的常科。

也是汉代士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这表明,察举制的实施
A.开士人入仕之先河
B.加速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
C.保证了官员的品学兼优
D.杜绝了不良社会风尚的出现
“科举家族”“进士家族”的概念在学界颇有影响,台湾学者黄宽重在诸多宋代家族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宋代家族“能否长期维持家声,科举仍是最关键的因素”,其意在说明宋代
A.家庭门第制约人才选拔
B.科举制更加趋向完善
C.宗法观念决定科举取士
D.科举制影响家族地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官制度从源头上讲来自中国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一种选官制度。

科举即分科取士,它是采用公开考试方式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其实质为公开、平等、竞争、择优。

科举制度创建于隋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经历唐的兴盛,宋的改革,明的强化直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止,共一千三百余年。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重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不仅为历代封建王朝选取了难以计数的官吏,对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被西方国家吸收逐渐形成和建立了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文官制度。

——摘自《科举制度的世界影响》材料二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有着极高的赞赏和评价。

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

《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科举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材料三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试题之一:“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蔡州之战是金国灭亡之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中国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被西方学者推崇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科举制度的世界意义。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最后一次科考试题的命题意图,题目意在考查学生的何种能力?
1.B【解析】从察举制考查来看,孝和廉是当时社会最推崇的,这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故体现出儒家思想政治化的特点,故B项正确。

A项错误,士人入仕在先秦就已经存在,孔子说“学而优则仕”;C项错误,孝廉并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无法保证品学兼优;D项错误,这一选官制度不能杜绝不良风尚,只能说是对社会风尚起到积极影响。

3.【答案】(1)历史进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形成了社会阶层流动机制,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2)原因:科举制面向社会,公平竞争,强调凭才能而不是凭出身选拔官吏。

世界意义:形成了西方现代文官制度;严格按照规定标准通过考试录用官员,一方面顺应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和官员的素质,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3)意图:当时清政府面临列强环伺的问题,如果远交近攻,会不会引狼入室?尤其是对付日本,要不要结交俄国?金、元的兴起,已经牵扯了辽、金的大部分精力,宋为了图燕赵土地,才跟更强大的联合,去对付较弱的。

不能因为急于消除眼前的小患,养成长久的更严重的大患,意在问考生“以夷制夷”是否可取。

能力要求:注重以史为鉴,考查考生以史论今的分析能力,通过历史的兴衰来明白当世的治国之术。

【解析】第(1)问,由材料“科举即分科取士,它是采用公开考试方式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其实质为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打破特权、扩大来源、提高素质、公平公正、加强中央集权等角度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可概括出形成了西方现代文官制度;结合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从文官制度可以提供人才、提高效率和推动经济发展角度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