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红星四场学校“雷锋课堂”学练稿温馨寄语:在合作中成长在交流中收获【学习内容】: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 P28、例1【学习目标】:通过计算、观察、发现,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解答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对加法交换律的熟练应用。

一、【知识链接】(1) 37+22 = 28+15 = 74+16 = 150+90 = 43+59 = 280+310 = 0+150 = 82+18 =(2)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上面的口算题属于运算。

(3)在20+30=50中,20、30和50分别叫做什么数?二、【自主学习】学校组织学生做好事,四(1)班做了29件,四(3)班做了21件.这两个班一共做了多少件好事?1、列不同的算式解答这个问题。

2、观察以上两个算式,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计算结果怎样?那么○里填什么符号? 29+21○21+293、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4、自学检测:完成教材第28页例1及做一做。

(同桌互改)三、【合作探究】1、观察上面的等式,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

+ = + + = +2、观察这些例子,思考、分组讨论:每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你发现了加法的什么规律?我们在哪里用过这一规律?3、可以概括为两个加数,不变,这叫做加法。

4、怎样表示任意的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呢?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

四、【当堂训练】1、两个加数位置,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230 + 420 = + + 100 = + 3727 + 19 = 19 + 262 + 110 = + 300 + 600 = + + 65 = + 35 α + = 10 + 甲 + = 乙 +C + 5 = 5 + + b = +3、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

123 + 2847 307 + 2364、完成练习册第7页(组内互评互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导学案

备课教案备课教案备课教案备课教案4、专业队用三个月挖了一条9.5千米的水渠,第一个月挖了 2.75千米,第二个月比第一个月多挖了0.65千米.第三个月挖了多少千米?数学学习——了解每道题中蕴含的规律对于很多中学生来讲,数学似乎都是他们的“硬伤”。

他们会认为,数学是考验一个人智商的学科,只有聪明的人才能学好数学,其实这是个误区。

那么,为什么一些学生能学好政治、历史这些学科,偏偏学不好数学呢?一些学生认为,这是因为数学考察的是人的思维,而政治、历史这些学科主要是考查记忆类的知识,这种观点实际上也是片面的。

中考数学题思维性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强,很多题都是平时归纳总结的一些典型的解题思路。

这些解题思路,就相当于历史、政治科目中的一个个知识点,是需要记忆的。

换句话说,如果说数学考的是思维能力,那么所考的思维能力是平时的思维能力,考的内容是平时思考总结过的东西。

很多中考状元在总结自己学习数学的心得时,都会说:学好数学,就一定要每道题都掌握规律。

中考状元说:“我学习数学的第一个方法是知识点网络总结法。

平时做数学题时,一些题目往往会让我们感觉到无从下手,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联想到这道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就可以以此为线索对症下药,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所谓的知识点网络总结法,就是在平时做题时,如果遇到解答中出现困难的题目,就将与这道题目有关的解题方法和所考查的知识点在题目的旁边列出来,然后在本子上总结出来。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考试的时候看到题目就能联想到有关的知识点,并迅速找到相应的解题方法。

使用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提高解题速度,为考生节约不少时间,另一方面做题的正确率很高,提高了解题命中率。

”中考状元说:“数学这个学科可能容易学,但也可能不容易学。

只要能掌握规律,并且认真、踏实,学好并不是很难。

”我们学数学时要牢记概念、定理和公式,这些要求我们要理解着记忆,而且最好自己推导一遍公式定理等,比如三角函数中两角和差的正余弦公式、正切公式。

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1课时学习内容:小数加减法(第95~ 97页例1、2)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学习过程一、预习反馈1、准备题:先计算,再说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754+3826 2000-4932、引入: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今天学习小数加法。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1、创设情景: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中国的劳丽诗和李婷夺得冠军。

2、劳丽诗和李婷是如何夺得冠军的呢,现在我们就把当时的情景回放一下。

通过这个表,你得到了什么信息?现在你又得到了什么信息?小组合作:(1)根据上面表格中的信息,你了解到了什么?(2)你是怎样知道的,说说你的方法。

(3)你为什么这么计算,说说具体的计算过程。

3、小组尝试总结: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汇报:(1)小数点对齐(2)数位对齐(3)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注意:上面数据中并没有去掉0是为了统计分数的时候能够方便比较。

生活中还有的时候也不需要把0去掉,谁能举例?三、过关检测1、口算下面各题:0.7+0.9 = 4.7-0.5 = 0.56-0.45= 1.2+0.8= 1-0.4=0.39+0.15 = 7.7+0.6 = 3.6-0.8 = 4.8-3 = 1.7-0.3=2、算一算:10.52+3.48 15.24-3.84 9 .9+10.11 100-0.273、培红小学师生自己粉刷墙壁,节约了1118.32元;自己修桌椅,又节约了120.8元。

一共节约了多少元?4、一箱钉子,连箱共重52.5千克,箱重2.5千克,钉子净重多少千克?教学反思:第2课时学习内容:小数加减法的复习。

学习目标:1、巩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加减法关系并掌握小数加减法应用题。

2、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 图形的拼组》导学案_8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  图形的拼组》导学案_8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用三角形拼不同的四边形,用三角形拼组图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的特征,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2、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接着学生观察、操作和想象能力。

3、通过图形的拼组、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并且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感受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用各色卡纸剪出各种三角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同学们,我们到目前为止,都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你最喜欢哪种图形?为什么呢?2、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还有梯形统称什么图形?3、那你们知道平行四边形具有什么特性吗?三角形呢?三角形不仅具有稳定性,还是一种美的图形,这是香港的中银大厦,平面是用三角形拼成的,每个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象征着中国银行节节高升,下面的基座代表着长城,代表这中国。

你们觉得这个设计美吗?那你们能够用三角形设计美丽的图案吗?你们真有自信,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做到。

那下面进行我们本课的学习内容,图形的拼组,在用三角形拼组美丽的图形之前,我们先用三角形拼四边形来看看,看我们可以拼出几种?然后小组讨论你们是用什么样的三角形拼成的那种四边形,并完成学习单。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学生探究利用三角形如何拼成四边形用两个相同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用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长方形。

用两个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了正方形。

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都能拼成四边形。

2、是不是任何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都能拼成四边形呢?两个不相同的三角形必须有一组边相等才能拼成四边形。

有一条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这是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

三、拓展学习,感悟数学美我们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三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了四边形,那更多的三角形呢,它们会拼出什么样的图形呢?一起来看大屏幕,向我们走来的是谁?小马1、在小马的身上你还发现了哪些图形?2.发挥你们的想像力,用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图案。

栾城县第二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 8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第2课时 平均数2导学案 新人教版

栾城县第二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 8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第2课时 平均数2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2课时平均数(2)5.与师共同总结归纳: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因此可以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或几组同类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应用新知,巩固方法。

(12分钟)1.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三第2题,第3题。

2.小明所在小红的平均身高是142厘米,小组所在小组的平均身高是144厘米。

小明是否比小红矮?1.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最后集体订正。

2.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最后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四、课堂总结。

(3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五、教学板书六、教学反思在本课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使教与学产生共鸣,和谐发展。

教学例2时,先回顾例1学习的有关平均数的知识,然后借助生活实例提出问题,引出平均数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时,使学生理解并体会平均数可以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出,它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而是反映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量。

教师点评和总结:7.4 三角形的分类项目内容1.什么叫三角形的高?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2.三角形的分类。

(1)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 )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 )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 )三角形。

(2)完成下图。

3.三角形按照角进行分类可以分为( )三角形、( )三角形和( )三角形三类。

4.连一连。

5.你能在下面的三角形中画出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吗?画出的线段就是原来三角形的( )。

温馨提示学具准备:三角尺和各种类型的三角形。

知识准备:角的分类等相关知识。

参考答案1.说三角形的高略 32.(1)锐角直角钝角(2)略3.直角锐角钝角4.略5.画线段略高第二单元测评一、填空。

3公顷=( )平方米12平方千米=( )公顷800公顷=( )平方千米40000平方米=( )公顷4000公顷=( )平方千米3平方千米=( )平方米二、在(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四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人教版

一.课前热身把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分别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来。

分数()小数()分数()小数()二.教学内容知识点梳理1、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计数单位。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10、100、1000 ……的分数来表示,也可以用小数的形式来表示。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每相邻两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2、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数位……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为……计数单位……万千百十一(个)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3、小数的读法和写法4、读小数时,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要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写小数时,整数部分按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0的写作“零”),小数点写在个位上数字的右下角,小数部分要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典例剖析例1 读出下面个小数解题技巧在读小数时,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整数部分就读“零”;小数部分无论有几个0均要读出来。

例2 写出下列小数解题技巧小数部分读出几个零,在写小数时就应写出几个0。

自我评量1、涂色表示下面的小数。

2、读出或写出下面各数。

(1)世界最大的瓷碗名为“盛虹之巨”,它的碗口直径2.025米,碗底直径1.096米,高0.858米,重0.875吨。

(2)著名的粉彩瓷板画“一鸣天下晓”,长是零点三九六米,宽是零点二五六米。

培优创新例3 这个小数的正确读法是怎样的?解题技巧解此类题可以先“将错就错”,把错读的数写出来,再根据小数的读法来分析推理,从而找出正确的读法。

自我评量3、用下面的数字卡片和小数点卡片,按不同的要求摆小数。

0 1 2 3(1)小于1的小数(2)大于3而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3)零不读出来且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夯实基础题1、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小数2、读出下面各小数.2.57读作: 9.4读作:0.8读作: 4.258读作:27.89读作: 10.045读作: 3、写出下面各数中的”6”表示的意思.62.08 4.06 0.396 5.67 639.15( ) ( ) ( ) ( ) ( )提升能力题4、分别写出下面各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第四单元导学案小数的性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通过自学,交流,探讨出小数的性质。

2. 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和改写。

学习重难点:1.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2. 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一、【知识链接】1、 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 )位,第四位是( )位,第一位是( ),第三位是( )位。

2、0.328是由3个( )、2个( )、8个( )组成的。

0.5里面有( )个十分之一。

0.03里面有( )个百分之一。

3. 填小数或分数。

104米=( ) 0.45米=( ) 100076米=( ) 10027=( ) 0.08=( ) 0.9=( ) 二、【自主学习】1、自学课本第38页(例1、例2)的内容,自学完成下面的问题。

(学生观察米尺)问题: 这里的2.50元和8.00元各表示多少钱呢?2.50元和2.5元,8.00元和8元有什么关系呢?2.50元就表示2元5角0分,2.5元就表示2元5角, 所以它们是相等的。

2、比较0.1m 、0.10m 和0.100m 的大小问题:通过观察,你发现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因为1dm=10cm=100mm,所以0.1m=0.10m=0.100m 。

3、比较0.3和0.30的大小0.3是3个;0.30是30个,也就是3个。

所以0.3=0.30。

因为 1分米= ()厘米=()毫米所以 0.l米= ()米= ()米学生从左往右观察、比较,提问三个小数0.1、0.10、0.100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右往左观察,发现什么规律?规律: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三、【自主探究】1. 把0.70和1050.900化简(1)0.70应怎么化简?依据是什么?(2)1050.900应怎么化简?依据是什么?说出你得到了什么结论?0.70是70个(),0.7是7个(),因为70个1/100是7个1/10,所以两个小数的大小相等。

强调:今后在一般计算时,遇到小数末尾有0时都要化简。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导学案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导学案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导学案设计课题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根据建构主义观点,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注重体现以下两点:1.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要将《数学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自觉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使学生投入到现实的、充满探究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

在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改写大数的必要性,并产生一种乐学、主动参与探究、渴求获取解决问题方法的心理倾向,从而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为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主动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巧用迁移,掌握方法。

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遇到较大的数时,为了读写方便,我们常常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把它们表示出来。

学生通过自主讨论、相互交流、自主运用的过程把已有知识经验迁移到新知的学习中,从而掌握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生活中较大的数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3分钟)1.组织学生观察每组中的数据,并说一说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课件出示)(1)2021年,上海世博会参观者突破10000000人次。

2021年,上海世博会参观者突破1000万人次。

(2)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全世界总人口大约为9202100000人。

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全世界总人口大约为92亿人。

2.设疑引入。

(板书课题)1.通过观察对比,汇报自己喜欢的数据并加以说明。

2.学生认真倾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求下面各小数的近似数。

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 8.1平均数 导学案

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 8.1平均数 导学案

8.1平均数预习案一、预习目标及范围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预习要点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1)当个数不同,用总数量比较结果时有失公平,可以用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来比较。

(2)平均数能较好的反应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3)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

2、怎样计算平均数?(1)移多补少。

(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平均数能较好的反应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预习检测:1.记录本地一周的气温,再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探究案一、合作探究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预设:(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14+12+11+15)÷4=13(个)。

课件出示:照片和91页例2情景图------踢毽比赛对于比赛,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哪个队赢)那就是想知道哪个队的成绩好?现在老师让你们当裁判,一定要公平公正地裁决。

预设:怎样评比公正呢?(1)算出哪个队踢毽的个数多哪个队就赢。

(2)用每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可以吗?二、随堂检测:1.(1)把18枝花平均插到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2)下面3个花瓶各插几枝花?平均每个花瓶插几枝?参考答案预习检测:随堂检测:(1)把18枝花平均插到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18÷3=6(枝)答:每个花瓶里平均插3枝。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教学设计教案新课堂导学案电子备课表格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教学设计教案新课堂导学案电子备课表格版
课题
除法的简便运算
课型
新授
课时
1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合具体情境的学习,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
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教学难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电化手段
导学过程
教师个性化意见
1、温故互查:
1、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并说一说每道题运用了什么简便方法。 463-175-125 362-(150+162)
学生独立计算后,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运用了什么简便方法。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的有关知识,今天上课之前想在咱班来一次计算的竞赛,想参加吗?这样,我们把全班分成两大组,每组先派一名代表到前面进行比赛。
怎样列式?
方法一:330÷5÷2 方法二:330÷(5×2)
=66÷2 =330÷10
=33(元) =33(元)
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330÷5÷2=330÷(5×2)
像这样两个算式相等的例子你还能举出来吗?能举完吗?
猜想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可能存在着什么规律吗?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就等于一个数连续除以这两个数。
6、这条规律有什么用呢?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
280÷(7×5) 7200÷25÷4
应用规律你有什么感受?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第1单元四则运算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第1单元四则运算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备课教课设计教课内容第 1单元四则运算课时课时 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主备人数学教研组所在学校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要点单元。

本单元主要教课并梳理混杂运算的顺序。

混杂运算前方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序次计算两步式题,而且知道教材解析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课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序次,并对所学的混杂运算的序次进行整理。

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序次,教课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序次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序次、有关0 的运算。

知识目标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课目标能力目标对学习过的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感情目标让学生经历研究和交流解决实质问题的过程中,感觉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教课要点熟练掌握四则混杂运算序次加带有括号的混杂运算序次。

教课难点四则混杂运算序次的学习。

教课准备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增补、总结一、复习导入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序次计算两步式题,而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 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 1142 km。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问:依据这道题你采集到了哪些信息?(2)请学生依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或1142 +814=1956师:为何用加法呢?那如何的运算叫做加法?板书定义(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 出示加法的意义 )2、理解减法的意义能不可以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1)依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 1( 2)(3)试试用线段图表示:师:依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谈谈这样列式的原由。

1956- 814=1142或1956-1142=814(2)问:如何的运算是减法? ( 小组谈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此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6课小数的性质导学案(优选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6课小数的性质导学案(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6课小数的性质导学案(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6课小数的性质导学案第【1】篇〗[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自己发现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精神。

复习引入1、准备题(1)1元 =()角=()分(2)在下面()里填适当的小数。

3角 =()元30分=()元100毫米=()米(3)0.4里面有()个0.10.40里面有()个0.012、引入:今天继续研究小数。

体验发现1、课件出示例4:(1)读题(2)分组准备,讨论。

(3)说出结果。

0.3元=0.30元(4)为什么?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

A、0.3元和0.30元都是3角,所以0.3元=0.30元。

B、画图理解。

C、从小数的意义解释。

0.3是3个0.1,也就是30个0.01,0.30也是30个0.01,所以0.3=0.30。

(5)这两个相等的小数,小数部分有什么不同?提问:小数部分末尾的0添上或去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小数变了,小数的大小没有变)。

2、课本试一试:先看图填一填,再比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大小。

(1)学生自主填空。

(2)交流自己的看法,并阐明观点。

(3)汇报自己的结果。

由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得到0.1=0.10=0.100。

(4)观察板书:你得到什么结论?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这是小数的性质。

理解内涵1、课件出示例5:学生自主填空。

提问:这些小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指名回答。

(着力于对小数“末尾”的理解。

)结论: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学生尝试做“练一练”第1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试一试。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0.4=() 3.16=() 10=()学生自主改写。

交流:(1)改写这三个数时应用了什么知识?(2)为什么给三个数添上的“0”的个数不同?(3)“10”是整数,怎样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进一步体验小数性质的应用。

浙江省宁波市三小四年级数学下册1四则运算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导学案新人教版6

浙江省宁波市三小四年级数学下册1四则运算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导学案新人教版6

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称。

5.出示例2第(2)、(3)题,提问:这两道题与第(1)题相比,分别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6.引导学生比较第(1)个算式和第(2)、(3)个算式有哪些不相同的地方?7.总结除法的意义。

8.引导学生明确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9.引导学生观察(1)、(2)和(3)题。

说说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10.引导学生观察这三道算式,发现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5.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言。

6.学生自由发言。

7.生讨论并交流明确除法的意义。

8.明确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9.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言,明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10.明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以分成26组,四(1)班一共有多少人?答案:26×2=52(人)答:四(1)班一共有52人。

3.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道算式。

15×43=645114÷3=38答案:645÷15=43645÷43=15114÷38=33×38=1144.小明家养了36只鸡,养的鹅的只数是鸡的一半,养了多少只鹅?答案:36÷2=18(只)答:养了18只鹅。

三、巩固练习,应用反馈。

(10分钟)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3题。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4、5题。

1.独立完成,并说明理由。

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四、课堂总结。

(2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五、教学板书六、教学反思在前三年半学生经过大量的整数乘法、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教学时,运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把旧知与新知联系在一起。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案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教材分析:这册教材包括下面的内容:四则运算;位置与方向;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等。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履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进程,体会数学在一样平常生活中的作用,开端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本领。

7、开端了解植树问题的头脑办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认识,开端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本领。

8、体会研究数学的乐趣,提高研究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四年级下册导学案四年级1班研究内容本节目标重难点教学流程设疑导入预提纲P/2-5(提出问题)1、在观察、整理信息中发现、提出问题2、晓得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进程中,养成当真审题、自力考虑等研究气。

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说话引入同学们,舒畅、长久的寒假生活扣束了,有给你留下深入印象的事情吗?出示书本情境图1、这副图中蕴藏着很多的数学知识?1)冰天雪地里的数学知识。

2)将信息呈现:滑冰区有72人,滑雪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轴对称导学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轴对称导学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轴对称导学案研究目标】1.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应用。

2.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能够分辨常见的平移现象并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研究过程】一、知识铺垫先画出给定图形的对称轴。

二、自主探究1.出示例1,观察图形并回答问题。

2.提示学生思考:这幅图是否对称?中间的直线代表什么?对称轴两侧的点到轴的距离是多少格?找出对应点并计算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

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三、课堂达标1.画出给定图形的对称轴。

2.连线将图形与它们的原图纸对应起来。

四、补全轴对称图形1.画出给定图形的对称轴。

2.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并按照原图形的顺序连接它们,即可得到补全的轴对称图形。

五、平移1.观察图形,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并数出平移的格数。

2.回忆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图形的方法:找出原图形的关键点。

按照要求分别描出各关键点平移后的位置。

按照原图形将各对应点连接起来。

研究评价】自评和师评。

可以进行课外拓展,设计一幅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仔细观察图形的平移前后,我发现它们的形状和大小都发生了变化。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的研究目标是通过一个简单的不规则图形经过平移制成规则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化,并通过多样的练促使学生灵活运用图形运动解决问题。

在知识铺垫阶段,我们需要求下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其中图形的长和宽分别为2cm和4cm。

在自主探究阶段,我们探究了一个例子,即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图形的变化,以及它们的面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最后,我们需要计算出图1的面积,并解释我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答案的。

在课堂达标阶段,我们需要算出图形的周长是多少cm。

最终的研究评价将由自评和师评组成,评价标准为4.7.4解决问题,班级和姓名也会被列入评价范畴。

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导学案(精推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导学案(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导学案(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导学案第【1】篇〗设计意图:幼儿在区角中、科学活动中,常出现将物品进行分类后,数了数量,比较了多少。

由于没有记录,所以数了也会忘记。

条形统计图浅显易懂,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以通过不断点数记录,在形成完整的统计后可以清晰的看出数量、比较多少,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帮助其形成较为规范的统计概念及方法,对其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价值所在。

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做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学习分类与统计,并通过看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3、敢于尝试和探索,愿与同伴合作。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1、 4个小货架、7个购物篮、条形统计图范例3张、投影仪。

2、幼儿人手一份:水彩笔、白纸、条形统计图。

3、小组操作材料:餐具、食品、服饰及其他类(钟、表、书、花)等实物。

浆糊、字卡、条形统计图活动过程:㈠、以开“小朋友超市”引题,激发幼儿兴趣。

㈡、学做条形统计图。

1、尝试⑴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统计超市中货架与购物篮的数量。

⑵、交流与讨论: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记录下货架和购物篮的数量?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幼儿的记录方法。

2、观察条形统计图⑴、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图上内容所表示的意义。

⑵、教师小结。

3、探索、尝试自己制作条形统计图。

⑴、提出要求:先画好标记再数数货架购物篮的数量,最后再用直条表示数量。

⑵、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⑶、引导幼儿在屏幕上分别对照分类的标记、数量、表示数量的直条进行评价。

㈢、幼儿将所学的数量统计法,对货品进行分类与统计。

1、交代制作要求。

2、幼儿分小组合作、制作统计图,并将货品陈列到货架上。

3、汇报交流统计结果。

活动反思:数学能为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除法的运算性质导学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除法的运算性质导学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除法的运算性质导学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除法的运算性质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购物: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

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独立解答。

汇报:(1)1035-235-4971035-497-235(2)1035-(497+235)(1)1035-497-2031035-203-497(2)1035-(497+203)二、新授板书:1035-235-4971035-(497+235)1035-497-2031035-(497+203)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教师板书。

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性质。

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板书:a-b-c=a-(b+c)小练:(1)一本书一共有234页,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汇报时对比不同的解法,找出最优解法。

在其他的运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a+b+c=a+(b-c)a×b×c=a×(b÷c)a÷b÷c=a÷(b×c)究竟哪个是对的呢?请小组合作验证。

小组合作验证;可以采用代入数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举实例的方法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的内容:四则运算;位置与方向;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等。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
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
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
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
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年级下册导学案
四年级下册导学案
四年级下册导学案
四年级下册导学案
四年级下册导学案
四年级下册导学案
四年级下册导学案

年 级 下 册 导 学 案
四年级下册导学案
四 年 级 下 册
导 学 案
四年级下册导学案
四年级下册导学案
四年级下册导学案
四年级下册导学案
四年级下册导学案
四年级下册导学案
四年级下册导学案
四年级下册导学案
四年级下册导学案
四年级下册导学案
四年级下册导学案

年 级 下 册 导 学 案
四年级下册导学案
四年级下册导学案
四年级下册导学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