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生物本节聚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怎么估算种群的密度?
1、直接计数法: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估算法:调查分布范围较大,逐个计数比较困难的种群。
①样方法:多用于植物,也可以用于昆虫卵的数量调查及一些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两种。
②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哪些?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也是种群的数量特征。
第2节种群的数量变化
一、怎样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具体步骤是: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二、种群的数量是怎么变化的?
)
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阅读P
66
1.模型假设
(1)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2)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建立模型
t 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 t =N 0λt 。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阅读P 67)
1.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 2.“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1)形成原因
自然资源和空间有限→⎩⎨
⎧
种内斗争加剧
天敌增加
→⎩⎨
⎧
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
→种群密度
增长达到平衡,数量趋于稳定,呈“S”型增长。
(2)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环境容纳量(K 值)后,将停止增长。 三、什么是环境容纳量?
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的数量。又称K 值。同一种群的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四、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一、 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上有哪些差别?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
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衡量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二、种间关系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互利共生 寄生 竞争 捕食
数量坐标图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怎样的?
1.群落的空间结构
(1)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
A图:垂直结构;B图:水平结构。
(2)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A图:①植物分层:光照;②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意义: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B图: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2.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
(1)形成原因: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第4节群落的演替
一、群落的演替有哪些类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类型
项目
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起点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
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
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
营养关
系图
常见图示:
举例地衣,大豆与根
瘤菌
蛔虫与人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二、演替大致阶段如何?
初生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次生演替: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
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什么影响?
(1)活动方式
破坏性行为: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等
保护性行为: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人工群落。
(2)影响后果: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四、我国为什么要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1)原因: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且成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2)解决方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如何理解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组成具有一定调节能力的统一整体
二、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组成成分?它们是如何构成生态系统的?
分解者主要是营_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
菌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__无
机物__,返回到无机环境中,供生产者重
新利用
三、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营养结构?
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①食物链的起点一定是生产者,后面的都是消费者,不含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②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这是因为能量沿食物链是逐级递减的。
③图中,食物链中体现的种间关系有:捕食。
④某一营养级生物的含义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生物种群。
(2)食物网
①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②形成原因: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③特点: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除了捕食,还有竞争。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功能: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怎么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在个体水平上,也可以在群体水平上。将群体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是系统科学研究的常用研究方法,群体可以是一个种群或者营养级上的所有生物。
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单向流动
①表现: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