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心得体会
伤寒杂病论的心得体会

伤寒杂病论的心得体会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我学习中医理论的重要参考书籍。
通过学习《伤寒杂病论》,我深刻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中医思维方法和临床应用的重要性。
首先,《伤寒杂病论》以伤寒为主线,以病理变化为研究对象,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提出了“三阶段论”的观点。
这使我明白了中医疾病分类的重要性,疾病的发展变化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其次,《伤寒杂病论》提出了“望、闻、问、切”的四诊法。
望诊视觉观察,闻诊嗅觉观察,问诊了解患者情况,切诊通过脉诊,以及肤色、舌苔等方式来判断疾病的症状。
通过四诊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有助于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再次,《伤寒杂病论》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辨证施治是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通过辨别疾病的病因、机制和病理变化,运用中医辨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判断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我逐渐认识到,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只有正确诊断和辨证,才能进行准确的治疗。
最后,《伤寒杂病论》中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应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中广泛应用了温补、寒凉、解表、解毒等中药治疗法,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中药的疗效。
同时,《伤寒杂病论》还强调药物的配伍和用量的重要性,药物的配伍能够相互增强疗效,而用量的掌握则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
通过学习《伤寒杂病论》,我不仅对中医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中医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今后的学习和临床实践中,我将继续学习、深化对《伤寒杂病论》的理解,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和辨证施治水平。
伤寒杂病论观后感

伤寒杂病论观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想的是:“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医书,会不会像天书一样难啃呢?”结果,还真有点那意思。
那些文字就像一群穿着古装的小矮人,在我眼前晃悠,还不太愿意让我一下子就明白它们的意思。
但是啊,你要是真的静下心来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书简直是个宝藏。
张仲景就像一个医术界的超级侦探,把各种病症都剖析得清清楚楚。
什么伤寒啊、杂病啊,就像是一个个小怪兽,张大夫呢,拿着他的“辨证论治”这个超级武器,来一个打一个,来两个打一双。
我就特别佩服他那种严谨的态度。
每一个病症的描述,从症状到脉象,再到治疗方法,就像给每个病都画了一幅特别细致的画像。
就好比说,他描述一个感冒(当然在书里肯定不是这么简单说的啦),能详细到告诉你病人是怕冷还是怕热、出汗多还是少、头疼是在哪个部位,这就好比是把这个病的所有线索都摆在你面前,然后告诉你该怎么顺着这些线索去抓住病魔这个“坏蛋”。
而且里面的药方也很有趣,那些药名组合起来就像是一个神秘的魔法配方。
比如说桂枝汤,就那么几味药,却像是一个默契的小团队,各自发挥着作用,一起努力把身体的平衡给找回来。
这就像在厨房里做菜一样,不同的调料搭配好了,就能做出一道美味又健康的菜肴,那些药搭配好了就能治好病。
我还发现这本书就像是一个跨越千年的医学智慧的宝库,它的很多理念到现在都特别实用。
现在的中医很多地方还是遵循着这本书里的原则呢。
这就好比是一种古老的武功秘籍,经过了岁月的洗礼,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让现代的中医们不断地从中汲取力量。
不过呢,读这本书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些地方实在是太深奥了,就像走进了一个迷宫,绕来绕去的。
我经常看着看着就开始迷糊了,然后就得再倒回去重新看。
但是这就像玩游戏闯关一样,每克服一个难关,就有一种成就感。
伤寒杂病论观后感

伤寒杂病论观后感
刚翻开的时候,心里有点犯嘀咕,毕竟这是老祖宗的经典医学著作,怕自己看不懂。
但看着看着,就被它深深吸引了。
这本书里全是干货啊,感觉张仲景就像一个绝世高手,把那些病症和应对的方子一股脑儿地传授给你。
你看他描写那些病症,什么伤寒的症状啦,这就像给病症画了一幅特别细致的画像。
头疼是哪种疼,发热到什么程度,怕冷又是什么样的怕冷,就像一个侦探在仔细描述犯罪现场一样,把病症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这让我觉得中医看病可真是细致入微,绝不是瞎蒙乱猜的。
再说那些方子,感觉就像是一把把神奇的钥匙。
每一味药就像钥匙上的一个齿,组合在一起就能打开治愈病症的大门。
什么麻黄汤、桂枝汤之类的,看着那些药名和用量,就好像看到了古代的医生们在药柜前精心抓药的场景。
而且这些方子还不是随便凑的,背后的原理那叫一个深奥,君臣佐使的配伍,就像一个完美的团队,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互相配合来打败病魔。
不过呢,这书也有点像一个“倔强”的老头。
因为它的文字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有点晦涩难懂。
有些术语就像密码一样,得费好大劲儿才能破解。
但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就像在玩一个超级有挑战性的解谜游戏,每解开一个谜题就特别有成就感。
学中医经典之伤寒杂病论心得

学中医经典之伤寒杂病论心得《伤寒杂病论》这本书可真是中医的宝藏,简直就是一位老中医的良师益友。
你知道的,书里的内容既复杂又深奥,但读起来却像是在跟一位风趣的长辈聊天,真是让人一会儿捧腹大笑,一会儿又陷入沉思。
想当年,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心里想着:“哎呀,这又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结果一读下去,才发现原来里面的智慧像老酒一样,越品越香,越懂越有味。
书中讲到的伤寒,简单说就是感冒或者发烧,但可别小瞧它。
中医的伤寒不仅仅是表面上那点儿小病痛,里面藏着的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想象一下,一个小孩突然高烧,哭得稀里哗啦的,家长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医生来了,给他把脉,问了几句,开了药,几天后就好了。
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这背后可是有很多学问的。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就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治疗方案。
就像做菜,不能总是放盐,有时候还得加点儿糖,才能做出美味的佳肴。
书里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它讲述的各种病症,像是老友记里的角色,各有各的性格。
比如说,有些症状是热的,有些则是寒的。
热症就像个急性子,病人一脸红光,感觉整个人都要冒烟。
而寒症则像是个沉默寡言的孩子,病人面色苍白,四肢冰凉。
这些病症不光是身体上的变化,更是心情的反映。
你看,很多时候生病了,不仅仅是身体不舒服,心情也会随之低落。
正因为如此,中医才会关注整体,强调身心合一,治病不单单是治症,更是要治心。
我还记得有一次,朋友感冒了,喝了点儿西药,结果胃也受了罪,整个人像是霜打的茄子,蔫了。
在这个时候,提到《伤寒杂病论》,我就像找到了救星。
这里面有很多调理身体的方法,像是生姜红糖水,简单又有效,喝了之后,感觉就像是被太阳照了一下,心里暖暖的,身体也舒服了不少。
中医讲究的是“顺其自然”,有时候我们追求快速治疗,却忽略了身体本身的调节能力。
书里提到的许多小妙招,简直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神器”。
例如,流感来袭时,大家都忙着抢药,其实在家泡一杯热茶,加点儿薄荷和柠檬,效果也相当不错。
伤寒杂病论观后感

伤寒杂病论观后感
我一开始想,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医书,会不会特别艰涩难懂啊?没想到,翻开之后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宝藏地图,上面标注着各种各样病症的线索和解决方法。
你看那些病症描述,真的是超级细致。
就好比在说一个人病了的时候,不是简单说“他感冒了”这么笼统,而是从各个方面去分析,像怕冷的程度啊,出汗的情况啊,甚至是脉象是啥样的,感觉就像拿着放大镜在观察病人一样。
这让我不禁感叹,古人这观察能力简直绝了,在没有现代那些高科技仪器的情况下,全靠一双眼睛和三根手指(号脉嘛),就能把病症摸得这么透。
再说说里面的药方,那些药名就像是一个个神秘的小咒语。
每一个药方都像是精心调配的魔法药水,针对不同的病症组合着不同的药材。
我在想,张仲景老爷爷(我心里就这么亲切地称呼他啦)肯定是经过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摸索,才把这些药方确定下来的。
这就像一个大厨,经过无数次的试菜,终于调出了最美味又最有营养的菜肴。
而且这些药方不仅仅是治病,还讲究个平衡和调理,感觉就是要把身体这个小宇宙重新调整到正常的轨道上。
不过呢,这书里也有些地方让我觉得特别逗。
比如说有些药材的名字,特别拗口,读起来舌头都容易打结。
还有一些用药的方法,让我想象着古代的病人喝药的时候,皱着眉头的样子,估计那味道也不咋美妙。
从这本书里,我还看到了古人对待医学的态度,那可是相当严谨的。
不像现在有些不靠谱的“江湖郎中”,随便开点药就了事。
张仲景那可是正儿八经地在拯救生命,把每一个病症都当作一场战斗,精心布局,用他的药方这个武器来战胜病魔。
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的成果和不足,通过写心得体会,我能够发现自己的潜在能力和发展方向,以下是网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伤寒论心得体会篇11. 关于其流派。
在我看来,伤寒论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黄煌、刘志杰等。
2. 关于其论证的内容。
伤寒是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或者说由于起居饮食不甚引起的突发性疾病。
例如汗出当风、久坐湿地等等。
而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严重最普遍的一类疾病,这是伤寒论重点讨论的对象,当然也同时讨论了另外几种突发疾病。
所以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规律及治愈方法。
3. 对六经的认识及其和脏腑关系的几个简要介绍。
中医治病都是从整体出发的,以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
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
昔俞根初先生曰: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
又曰: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
(1) 阳明病与心阳明病。
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谵言妄语的证状。
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
《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
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
而瞻谵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
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
伤寒杂病论的心得体会(优秀4篇)

伤寒杂病论的心得体会(优秀4篇)伤寒杂病论的心得体会篇1《伤寒杂病论》心得体会《伤寒杂病论》是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这本书总结了之前医学的经验,提出了独特的中医理论和治疗思想。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和张仲景的伟大智慧。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还学习了许多实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如针灸、按摩、食疗等。
同时,我也对张仲景的医学思想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他不仅提出了“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还倡导“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理念,注重人的整体性和心理健康,这与现代医学的理念非常契合。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对多种疾病的中医治疗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中,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感冒的治疗。
他提出的“桂枝汤”,通过发汗和解表,使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同时还能改善身体疲劳和食欲不振等症状,治疗方法简单有效,与现代感冒药的原理相似。
总的来说,阅读《伤寒杂病论》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张仲景的医学智慧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同时,我也学到了很多实用的中医知识和治疗方法,对我以后的健康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身体的健康和心理健康,同时也会将中医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伤寒杂病论的心得体会篇2心得体会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代表作,也是中医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一。
这本书包含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伤寒杂病论》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张仲景的医学思想和智慧。
他强调了“治未病”的理念,即预防疾病的发生比治疗更为重要。
他认为,只有通过正确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才能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此外,他还提出了“六经辩证”的理论,即根据病邪侵入人体后所引起的不同症状,将其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种类型,从而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读伤寒杂病论有感(精选6篇)

读伤寒杂病论有感(精选6篇)读伤寒杂病论有感(精选6篇)读伤寒杂病论有感篇1我们选一本好书,就像选择一名知己,记得刚刚来到大学的我,对中医一片迷茫,总是感觉过于深奥,可是随着自己不断地探索,还是小有成效,这里帮助我最大的就是《伤寒杂病论》,它是临床医学的典范之作,应该是学医者的必读作品,但是它言简而详,博大而约,纵横交错,非浅尝辄止可见效。
不是我们背几条,几十条原文就能够越好的。
在这里共同分享一下我的感悟和体会,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伤寒杂病论》辩证论治体系及为丰富。
分别有六经辩证,脏腑辩证,八纲辩证,卫气营血辩证,经络辩证,病因辩证,方剂辩证,痰气水饮辩证,妇科病辩证。
六经辩证是最主要的辩证方法之一,其中对太阳病论述的最多,但也最精辟,“太阳中风,阳浮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嗇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阳浮阴弱,是疾病的病机,是营卫失和的表现。
同时使用嗇啬,淅淅等词生动形象地反应了病人怕冷的感受,最关键的是提出了干呕的临床表现,因为正邪斗争于表,无法顾护于里,导致里气相对不足,胃失和降的原因,真不愧是字如千金,言简意赅,的确令人惊讶。
其次,《伤寒杂病论》中的表里先后治则也是一大亮点。
对于表里同病,汗下先后的治法,张仲景提出了:“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
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这对我们临床的治疗方法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第一,对于表证兼有里实的病人,我们要求先解表,够用下法。
为了防止表邪入里,使病情恶化,滋生变证。
但是我们也要遵循急者治其表,缓者治其本的原则。
比如,阳明腑实兼有外感表邪,且里证较急,我们必须现攻下,后解表。
第二,对于表证兼有里虚的病人,我们要先补里,后解表的原则,这样不但有利于药物被吸收从而调动阳气,而且有扶正驱邪的含义。
第三,对于表里同治,我们要注意辩证表里关系是否密切,里证是不是大实大虚,只有表里密切相关,而且里证非大实大虚,才可以用表里同治的原则。
伤寒杂病论有感

《伤寒杂病论》有感《伤寒杂病论》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
张仲景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发病的规律,以便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
他创造性地把外感热性病的所有症状,归纳为六个证候群和八个辨证纲领,以六经来分析归纳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和转归,以八纲来辨别疾病的属性、病位、邪正消长和病态表现。
由于确立了分析病情、认识证候及临床治疗的法度,因此辨证论治不仅为诊疗一切外感热病提出了纲领性的法则,同时也给中医临床各科找出了诊疗的规律,成为指导后世医家临床实践的基本准绳。
通过学习《伤寒杂病论》,对我影响最为深刻的首先是其中的养生思想。
《金匮要略》云:“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生动说明了人与自然关系密切。
人类依赖自然界提供基本生存条件,同时人类也从自然界中获病。
如果能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自身五脏元气充盛,气血流畅,脏腑、经络功能协调,人就不容易生病。
其次对我影响也很深刻的是桂枝汤在外调营卫,在内调阴阳的作用。
《伤寒论》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金匮要略》云:“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弦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从以上可以看出桂枝汤是一个调节阴阳,调和营卫的基本方,所以临床使用不要拘泥于外感表证,而是抓住营卫失调,阴阳两虚的基本病机,在临床上根据症状加减化裁,在治疗中可以取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以上是这一学年我对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学习所得的一些体会,也将会指导我今后的继续学习和临床实践。
伤寒杂病论的心得体会

伤寒杂病论的心得体会《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巨著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
这部医学经典对于了解诊断与治疗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读《伤寒杂病论》,我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伤寒杂病论》详细记录了大量的病例,这些病例中涵盖了不同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
通过对这些病例的研究和总结,张仲景提出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即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脉象等来确定疾病的病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一理论对于现代医学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提示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要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根据其症状特点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伤寒杂病论》中提到了“病来如山倒,治法逆而行”的观点。
这个观点强调了在治疗疾病时要采取与疾病相反的措施,通常称为“逆行论治”。
例如,对于实症(如高热、便秘等),应采取清热解毒、泻下通便的方法;对于虚症(如体力衰竭、气虚等),则应当滋补益气、调养身体。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治疗疾病的方法应该遵循“因病而异”的原则,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此外,《伤寒杂病论》中还提到了“治疗要善用药物的剧烈作用”这一观点。
在古代,药物的剧烈作用往往通过刺激人体的内脏来改变机体的病理状态。
例如,杨氏服药法就是通过药物的味道、气味、视觉感受等刺激,让病人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借此调动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要善于发挥药物的疗效,合理运用疗效较大、副作用较小的药物,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副作用。
此外,《伤寒杂病论》中还介绍了很多中药的使用方法和治疗病症的方剂。
这些中药方剂包括了很多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如感冒、发热、咳嗽等。
这些方剂通过中药的药理作用,改变机体的病理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告诉我们,中药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可以作为临床治疗的有效手段。
同时,也提醒我们在使用中药时要注重其药理作用、剂量和配伍,以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总的来说,《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的瑰宝,通过研读这部经典著作,我深刻认识到了“辨证论治”、“逆行论治”等重要原则。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据观察,伤寒论的理论体系可大致划分为两大学派。
一派为广泛认可的辨证论治学派,其主张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理论来辨识疾病的“证型”,代表人物包括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这一派系在中医界占据主导地位。
另一派则是人数较少的方证对应学派,该学派强调辨六经、辨方证、辨药证,代表人物有日本的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以及中国的胡希恕、黄煌、____杰等。
伤寒一词,是古代对包括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特指由不良生活习惯或环境导致的急性病症。
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为严重且普遍的一种,因此伤寒论主要探讨此类疾病的症状、脉象、演变规律及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疾病秉持整体观念,以患者的整体状况和病情的急缓进退为治疗依据。
六经理论,即三阴三阳,是中医辨证的基础,三阴经病多属寒、里、虚,治疗上分别适宜温补清;而三阳经病则多属热、实、表,治疗方法则为汗法、下法,至于少阳经病,因其处于半表半里状态,治疗则需和解。
俞根初先生曾言:“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强调六经理论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核心地位。
(1)阳明病与心阳明病。
无论寒邪热邪,阳明病均表现为高热和神志错乱。
阳明与心有密切联系,其病症可能源自心或脾。
心病可引发阳明病,而神志疾病如谵言妄语则与心包受邪有关。
阳明病的脉象洪大,与心脉相似,故阳明经病的主方____汤,实则重在清解心热。
后世医家常在此方基础上加入犀角、羚羊角等以清心热。
(2)阳明病与肠胃。
足阳明经主津液,故阳明病常伴有大量出汗,即津液大亡。
大汗后易导致“胃家实”,即排便困难。
此乃正邪交争,试图通过排便驱邪,但若排便受阻,邪气在肠胃内滋生,引发便秘。
三承气汤即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通便排出邪气。
并非所有阳明病皆伴随便秘,而是肠内燥矢、宿食或肠胃功能障碍所致。
(3)太阳病与肺。
太阳病初起,常表现为手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的不适,如头痛、背痛,有时伴有鼻塞、流涕等症状,此乃肺部疾病与太阳病并见的体现。
《伤寒杂病论》读后感

《伤寒杂病论》读后感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经典的中医医学著作,由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这部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中医界享有盛誉,被誉为中医学的“圣典”。
在阅读《伤寒杂病论》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厚医学智慧和
治疗方法的独特性。
张仲景在这部著作中系统总结了他自己在医学实践中的经验和理论,提出了“伤寒六经”、“六经辨证”等重要概念,为后世中医医学的发展奠定了
基础。
通过学习《伤寒杂病论》,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医医学的核心理念——辨证论治。
在中医看来,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所致,而治疗疾病的关键就在于辨别病因,找出阴阳失衡的根源,并通过调理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种辨证论治的思想在《伤寒杂病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我深感中医医学的博大精深。
此外,我还在《伤寒杂病论》中学到了很多关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张仲
景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案,如“葛根汤”、“桂枝汤”等,这些方剂在中医临床实
践中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通过学习这些方剂,我对中医药的疗效和疗效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医医学的信心。
总的来说,阅读《伤寒杂病论》让我受益匪浅。
这部书不仅是中医医学的经典
之作,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实用价值的医学著作。
通过学习这部书,我不仅对中医医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生命和健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希望能够继续深入学习中医医学,不断提升自己的医学水平,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习伤寒杂病论的心得体会

学习伤寒杂病论的心得体会《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一本专论温病的医书。
本书以“伤寒”为核心,系统地总结了大量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对于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伤寒杂病论》,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伤寒杂病论》教会我病机辨证的重要性。
在中医理论中,病机辨证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只有正确地辨别病机,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全面详细的病机辨证方法,使我明确了不同疾病病因、病理和病机的特点和差异。
举个例子,对于伤寒病的分类和辨证,书中指出了不同的发病原因和体征表现,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让我认识到,只有深入研究疾病的特点和病机,才能更好地应对不同的疾病。
其次,《伤寒杂病论》让我了解了中医治疗的思维方式。
相比于现代医学的“一病一药”治疗模式,中医注重整体观察和综合判断,强调对疾病的辨证分型和个体差异的重视。
在学习《伤寒杂病论》的过程中,我发现张仲景对于疾病的治疗,始终坚持“辨证施治”的原则。
他善于从病人的脉象、舌苔、面色等方面获得丰富的信息,以辅助诊断和辨证,从而找到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这让我深信,对于中医治疗来说,观察综合和个体化非常重要,治疗应该因人而异,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再次,《伤寒杂病论》启发了我对于疾病预防的思考。
在古代社会,传染病、流行病等是人们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而《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很多预防病症的方法和建议。
其中,张仲景提出了“先发制人”的观点,主张在疾病刚刚发生或初期阶段进行干预和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
这让我明白,疾病预防不仅仅是控制疫情的手段,更是保护个体健康的重要方式。
只有通过及时的观察和预防,才能使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最后,《伤寒杂病论》让我感受到了中医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医德医风。
在《伤寒杂病论》中,不仅仅只有理论知识和治疗方法,更有张仲景对于医生职业素养和医德伦理的强调。
他强调医生应该以患者的需要为中心,尊重患者的意愿和隐私,同时坚持“救死扶伤”的原则。
读《伤寒杂病论》心得体会

读《伤寒杂病论》的心得体会每逢空闲时候,我总喜欢泡上一杯清茶,迎着暖阳,无意中看到办公桌或书桌上的“伤寒杂病论”,不由得有了仔细品读的冲动,情不自禁的捧起它,细细读了起来。
最初,当我看这本书时几乎是一团懵的状态,不由得打起了退堂鼓,此时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世界上要学习的经典著作数不胜数,能学懂的并不多,但在初学时就因为学不懂放弃了,那以后你和专业永远会失之交臂。
既然选择了中医这条路,就没有放弃的道理,至此后我便硬着头皮读了下去,我曾不止一次的翻阅它,每次都能给我一种新的体会和领悟,每每看到精彩之处,都会不由得兴奋惊喜,惊喜的是每次都能从书中对中医医理的阐述中得到启发,让我学会去探索人类生命发展得自然和生理规律。
我们学习中医也就是要将习得的中医医理理论应用于实践,然后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总结,从而用完备的中医医理知识来实现治病救人的崇高使命;困惑的是既然古人在那么多年前就有了如此深刻的中医体会,为何现在国内中医学的发展还如此落后,阻力重重。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千年古国,中医文化尤为源远流长,学习中医的经典,品味古人的中医智慧,是我作为一个中医医者提高自身临床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认真钻研古人的医学智慧和医学成就对于推动现代社会医疗也有积极作用。
说起“伤寒杂病论”,我们不得不说说这本书的作者,张仲景,张仲景的传记文学先生并不是他事业上的最高成就,他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在于他虽然身居要职,却一心为民生疾苦着想,乐于探索、关注社会和周围的百姓的基础的生命和健康,造福人民,他著作得“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学者瞻仰和学习的典范。
我认为,这本书著名和伟大的地方在于它不禁为后世留下了上百种中医药方剂,而且帮助中医学建构了中医辨证治疗的理论体系,创造了中医理论、方法、方剂、医学的历史先例。
书中的内容是实实在在的临床总结,从治病救人的角度来看,《伤寒杂病论》具有可靠性,从此,中医的传承不再像过去时候只能师傅口耳相授,而是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伤寒杂病论》读后感中医理论的里程碑

《伤寒杂病论》读后感中医理论的里程碑《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其作为中医理论的里程碑,为后世医者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在阅读完这部著作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伤寒杂病论”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对于中医理论和中药治疗均有着重要贡献。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涵盖了50余种疾病的论述,其中经常应用于中医临床的方剂和治疗方法被详细介绍,句句诠释了中医理论的精髓。
在阅读《伤寒杂病论》后,我深深感受到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作者通过自己长期的实践经验,系统阐释了中医治疗的基本方法和理念,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本书中,我感受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即将人的身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治疗,不仅要关注病灶本身,而且要全面地分析各种影响病情的因素。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治疗疾病应取决于不同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这一理念在现代医学中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此外,通过阅读《伤寒杂病论》,我还学习了许多关于中药的知识。
该书涉及了很多中药的种类、功效和用法,这些都是人们在中医治疗中常用到的药物。
在理解中药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其与人体等各方面的关系,如中药与五脏六腑的相互作用关系、中药经络归属等等,这些都是在《伤寒杂病论》中介绍的知识点。
我认为,这些知识应该得到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更好地发挥中药的价值和作用。
总的来说,阅读《伤寒杂病论》能够让人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深入了解中药的应用方法,培养了我们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这部著作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始终都在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着贡献。
在我们今后的研究和执业中,也应该充分应用和发扬这些中医学的传统理念,不断推进中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伤寒论心得体会(共7篇)(伤寒杂病论心得体会)

伤寒论心得体会(共7篇)(伤寒杂病论心得体会)第1篇:伤寒论心得体会08中西医谢海旋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08级中西医临床谢海旋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更是深有体会。
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
在繁忙的找工作中,我依然会抽空学习经典,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
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
《伤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她学透她,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然而,历代注家很多,且观点不一,如何选择,很是让初学者头痛。
有幸在书店买了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里面释义博采众家,实在让我受益匪浅。
而胡希恕老师更是为后代工人为伤寒论注解的第一人,胡老师释义让人叹为观止。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
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
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二、我对六经的认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
《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
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
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伤寒杂病论读后感

伤寒杂病论读后感《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著作之一,由张仲景所著。
这部医学经典以其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各种伤寒杂病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为后世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阅读完《伤寒杂病论》,我深受启发,对医学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通过阅读《伤寒杂病论》,我对中医经典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这部著作中,张仲景以其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对各种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为后世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阅读,我对中医经典的深厚内涵和博大精深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中医药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其次,通过阅读《伤寒杂病论》,我对中医药的治疗理念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这部著作中,张仲景以其独到的医学眼光和实践经验,对各种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为后世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阅读,我对中医药的治疗理念和方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对中医药的独特价值和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最后,通过阅读《伤寒杂病论》,我对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部著作中,张仲景以其博大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对各种疾病的发展趋势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为后世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阅读,我对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中医药的未来发展和挑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总之,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阅读,我对中医经典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体会,对中医药的治疗理念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医药一定会在世界范围内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读伤寒论心得3篇

读伤寒论心得3篇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金医要略》两书,是人类医药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典籍,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1《伤寒论》作者张仲景先生的主要贡献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愿意造福百姓,为了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而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
其著作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药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
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
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
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
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人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中医究竟是否有效。
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甚至有的学者提出废除中医。
更有人对中医全盘否定,而对西医相信至极。
在面对诸多质疑的情况下,不少中医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医亟待改革,以适应科学的发展,拒绝更新的知识是缺少生命力的。
因而复兴传统将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另一个前景。
现在有多少青少年了解中医?知道中药呢?不得而知。
眼见的事实是,孩子们有个头痛脑热之类的毛病,爸爸妈妈就去药店买西药,正如广告画面说的,“要退热还是安瑞克”。
有的或许三两天不见好转,便去医院打“吊瓶”。
伤寒杂病论观后感

伤寒杂病论观后感
首先得说,这书刚拿到手的时候,看着那些文言文,我脑袋直发懵,感觉就像在看外星文一样。
但是慢慢看进去之后,才发现这里面简直是宝藏满满。
张仲景就像一个超级侦探,他把人体当成一个神秘的案件现场。
伤寒和杂病就像是隐藏在身体里的小怪兽,这些小怪兽会让人生病,出现各种各样奇怪的症状。
而张仲景呢,他通过细致地观察病人的症状,就像在找线索一样。
什么发热、恶寒、头痛、咳嗽之类的症状,在他眼里都是解开病症谜团的关键。
书里的那些药方啊,就像是特制的武器库。
每一个方子都是针对不同的“小怪兽”设计的。
像麻黄汤,感觉就像是专门对付那种寒邪入侵,把人裹得紧紧的,像被冻住了一样的病症的大锤子。
而小柴胡汤呢,就像是一把灵活的小剑,对于那种半表半里,一会儿冷一会儿热,让人捉摸不透的病症,三两下就把病症给制住了。
我还特别佩服张仲景的严谨态度。
他不是那种随便乱开药的人,每一个用药的剂量,每一种药的搭配,都有着精心的考量。
就好像他在搭建一个精密的小机器,每个零件(药材)都得放在正确的位置,还得有准确的数量,这样这个小机器(药方)才能正常运转,把病治好。
而且,这书还有一种神奇的魅力,就是你会越看越觉得自己懂得少。
每次以为自己理解了一个病症或者一个药方的时候,再深入研究一下,又会发现还有好多没搞明白的地方。
就像一个永远挖不完的宝藏,每挖一铲子,都会有新的惊喜。
伤寒杂病论观后感

伤寒杂病论观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直犯嘀咕呢,这老祖宗的东西,会不会特别难懂啊?还真有点。
那些文字就像一群神秘的小符号在纸面上跳舞,什么“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我就寻思,这都是啥跟啥呀?但是吧,越看越觉得有趣。
我感觉张仲景就像一个医学界的超级侦探。
他面对那些生病的人,就像侦探面对复杂的案件一样。
病人身上各种各样的症状就是线索,他得把这些线索一条一条地捋清楚。
比如说一个人又怕冷又发热,还浑身疼,张大夫就得从这些蛛丝马迹里判断出来这到底是哪种“病邪”在捣乱,是风寒呢,还是别的啥。
这就跟侦探从一点点小证据里推断出谁是罪犯一样厉害。
再说说这书里的方子,那就像是一把把神奇的钥匙。
每一个方子都是专门针对一种病症组合起来的。
就像桂枝汤,就那么几味药,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就像一个小团队似的,它们组合在一起就能把那种因为风寒侵袭而出现的问题给解决掉。
这让我想到了玩游戏的时候,不同的技能组合起来就能打败特定的怪物,特别酷。
我还特别佩服张仲景的细致。
他把病分得可细了,不同的症状、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应对方法。
这就好比是把一团乱麻一点点地理顺了,让治病不再是那种糊里糊涂的事儿。
不像我们现在有时候生病去看医生,就只是说个大概症状,然后吃点药就完了。
人家张大夫那是把病研究得透透的。
而且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想啊,古代的医疗条件那么差,张仲景还能写出这样伟大的著作,那他得看过多少病人,积累了多少经验啊?他肯定是个特别有耐心、特别有爱心的医生。
他写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出名,那是真心想把这些治病的方法传下去,让更多的人能够摆脱病痛。
不过呢,这书也有让我觉得有点头疼的地方。
有些内容因为年代太久远了,理解起来确实有点费劲。
而且那些药名有时候都很生僻,剂量什么的也和现在不太一样。
但是这也正好说明了这本书的古老和珍贵嘛。
就像一件古董,虽然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去慢慢琢磨,但就是因为它的独特和神秘,才更吸引我们去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杂病论心得体会【篇一:学习伤寒杂病论的心得体会】学习《伤寒杂病论》的心得体会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金医要略》两书,是人类医药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典籍,他第一次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流行病和各种内科杂症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并为后世临床各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初次阅读《伤寒杂病论》是在大学三年级时,刚接触到中医不久,囫囵吞枣地记了些东西,考试成绩不错,但对伤寒却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了解,只有琳琳碎碎的一知半解。
等空暇时再次拿起这本经典时,又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例如治疗停饮性呕吐的茯苓泽泻汤和治疗水逆的五苓散,同样有茯苓、泽泻、白术、桂枝等药组成,但茯苓泽泻汤以茯苓半斤为君药,再加生姜甘草,治疗以呕吐不已为主症,而五苓散以泽泻为君药,再加猪苓,治疗以小便不利为主症。
同样的底方,不同的剂量可以对症不用的病症。
再着小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和半夏干姜散,除了药物剂量的差别外,在治疗过程同样服用的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的。
小半夏汤宜“分温再服”,生姜半夏汤应“小冷,分四服,旦三夜一服”,半夏干姜散却要“顿服之”,使药力集中而取效迅捷。
同样的药,不同的用法,却又不同的效果。
在这些小细节上给的印象特别深刻,常常会引起我们的好奇心,再深入细细体会就会有新的收获,也能体会张仲景在方药上的斟酌。
对于张仲景的遣方用药遵循六经辨证,脏腑辨证。
寒热由表入里辨三阴三阳,杂病辨脏腑,辨邪气去留,有独立的一套辩证体系,结合案例可以体会到,往往可将疾病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在以后自己的辩证方式中可以将病因病机一分为二,以最能突破人体卫外致病的寒邪为代表的六经辨证,以各种内伤因素为主的脏腑辨证。
对于将经典转化为自己的临床经验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本人也因此受益良多。
通过学习《伤寒杂病论》,使我们深感它的基本临床思维是深刻而正确的,时至今日,仍有不可否认的指导作用。
若再简化它,也许可用“诊病审因,辨证察机,随机选方,对症用药”四句话。
这样较能更直接而深刻地反映基本临床思维。
我们的前人早已总结出中医学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一线贯通的正确思维,相对于西医而言更反映出中医学的一大特色,这些丰功伟绩也足以令我们中医界顾盼自豪。
随着时间的推移,讨论的深入,辨病问题的提出及强调,辨证论治时只注意“疾病功能态”,而往往忘记中医病因病机的分析与掌握,从而降低了准确性与疗效,对于一证有多方的认识与对策更从“方士”的临床思维上看:“方证相对”、“方药加减则法亦变”就是法寓方中的现实等问题,却促使我们重温医圣张仲景的教诲,以求“温故而知新”。
并结合现代实践提出一些见解。
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从有效方剂中的配伍中探讨人体微细的病理病机,也许有促进自身临床思维的进步。
或对方剂配伍获得与时俱进的新的理解。
【篇二:伤寒杂病论的心得】《伤寒杂病论》中的生姜与干姜《伤寒论》、《金匮要略》用药法度严谨,尤重药物的炮制、配伍、煎法、服法等。
现就其用“姜”规律,小议如下:生姜的运用生姜味辛微温,在运用上随着配伍不同而作用各异。
仲景著述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解表散邪多取生姜辛散之力,而佐辛温之品,以解散寒邪;或配大枣之甘,以行脾之津液而调和营卫。
如桂枝汤中,生姜佐桂枝以解肌;越婢汤中,生姜佐麻黄以发越水气;射干麻黄汤中,生姜配细辛散寒行水以治咳而上气;小紫胡汤中,生姜配大枣助少阳生发之气以和解少阳;大柴胡汤中,生姜配半夏扶胃阳止呕以表里双解。
2降逆止呕取生姜辛散,配降逆和胃药物,以治呕秽、胸痹、噫气等证。
如橘皮竹茹汤中,生姜配橘皮以和胃降逆;吴茱萸汤中,生姜散逆止呕,升清降浊,使胃浊随茱萸而下泄;旋覆代赭汤中,姜枣和脾养胃,安定中州;其它如小半夏汤、橘皮汤、橘枳姜汤等方,皆能降逆蠲饮,和胃止呕。
再如真武汤,本为温阳散水之剂,但方后说:“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又通脉四逆汤方后说:“呕者加生姜二两。
”栀豉汤中亦有呕加生姜的记载。
3补虚益血取生姜辛通卫气,配甘药治虚劳虚寒里急的腹痛。
如温建中脏的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之类;配伍温补之品,以治血虚寒结的腹痛。
如温血散寒之当归生姜羊肉汤;配伍炙甘草、大枣以温养胃气,资营血之源。
而治气血不足,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之炙甘草汤,以生血复脉。
干姜的运用干姜性味辛温,在诊疗中可因配伍不同而功效不一。
仲景所述,大致归纳三个方面。
1阳虚阴盛这两者本是互为因果的。
由于阳气虚,所以导致阴寒盛,阴寒盛,亦可致阳气虚,但毕竟以阳虚为主,因此当以回阳救逆为急务。
如因中寒阳微,脾肾阳虚,致现四肢厥冷,脉沉微而细,下利清谷等脉证,甚至出现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证象,治当回阳救逆,通达内外之阳气。
四逆汤中用干姜配附子回阳救逆,温中散寒,佐炙甘草甘温补中,则逐阴回阳之力尤著。
而通脉四逆汤中倍用干姜,以大剂辛热,急驱在内之阴寒,使格拒于外之阳气得以内返。
因阴盛于下,格阳于上出现的脉证,治用白通汤以宁上下阳气。
方中干姜配附子以回阳散寒。
再如阳虚阴盛之脉证,用干姜配附子组成干姜附子汤,以胜阴复阳。
1寒热错杂当证情寒热混同出现时,治当寒热并施。
如上热下寒证类:热邪扰于胸膈,阴寒胜于肠中,致蚘动扰膈之乌梅丸证;呕吐腹痛之黄连汤证;呕而自利,食入即吐,气味酸臭混浊之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上焦留热,寒气留中之栀子干姜汤证,这些方剂皆以干姜温中焦脾胃之阳,以祛寒邪。
又如泻心汤证:生姜、甘草、半夏三泻心汤,都是因于误下后,热与无形之气相结而成痞的。
生姜泻心汤中,干姜与生姜并用,取干姜以温中,生姜配半夏以降逆散水;甘草泻心汤中,取干姜温中而散痞;半夏泻心汤中,取干姜配人参、甘草以温中补虚,配半夏降逆止呕。
2温中祛寒止血行瘀如理中汤治中阳虚寒诸证;大建中汤治心胸中大寒痛;干姜人参半夏丸治妊娠呕吐不止,皆取干姜配人参以温补中焦。
桃花汤治虚寒滑脱的便脓血,亦取干姜之辛,温暖下焦气分而补虚。
以上均为补虚温中之属。
而小青龙汤治咳逆倚息不得卧;厚朴麻黄汤治咳而脉浮;半夏干姜散治干呕、吐逆、吐涎沫;甘姜苓术汤治肾著,皆取干姜温中祛寒而蠲水邪。
再如柏叶汤治吐血不止;王不留行散治金疮,亦属取干姜以止血而助行血瘀。
【篇三:络病学心得体会】络病学——一个古老又极富创新魅力的理论,千百年来一代代华夏中医英才在络病理论研究领域探寻、追求,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络病学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现代疑难病治疗注入了生机。
200百多年前清名医叶天士:“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的感叹被终结在今朝的《络病学》一书上了。
它是以吴以岭为主编的编者们多年关于络脉与络病理论思考、研究的心得与体会,是全体编委专家心血和汗水的结晶。
我还记得非典期间第一个通过国家绿色通道进入药审的治流感,抗非典病毒及禽流感病毒的国家级中药连花清瘟胶囊及治疗心血管病的通心络胶囊,它们都是运用络病学指导研制的。
古老的中医出现新的突破,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医伟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
“经络”是中华国粹中医学的重要学说,但近200年来,谈“经”者多,论“络”者少。
“络”是什么,络病是什么病,即使是中医也不一定说得清。
如今,由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为第一承担者的国家973项目“络病学说与针灸理论的基础研究”,填补了祖国传统医学的这一空白,使“络病学”首次成为一门独立完整的中医学科。
纵观历史,让我们看看络病学的发展,《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临床奠基之作,也奠定了络病证治基础。
仲景对于络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虫类通络药物的应用对后世的影响意义深远。
叶天士深得其中奥妙,说:“结聚血分成形,仲景有缓攻通络方法可宗”“鳖甲煎丸方中大意取用虫药有四,意谓飞者升,走者降,灵动迅速,追拔沉混气血之邪”,“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可见络病治疗和一般活血化瘀、攻积除坚不同,从而突出强调了络病辨证及通络治疗的独特临床价值。
仲景旋覆花汤被后世尊为治络病祖方。
清代名医叶天士是一位温病大家,他的《临证指南医案》充分体现了他的学术思想。
叶氏创建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形成继《伤寒论》之后外感温热病的重大学术发展。
而关于内伤杂病治疗他则继承《内经》络病之说、仲景络病证治的用药经验,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之理论。
叶天士“医者不知治络之法,则愈究愈穷矣”,“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思想和多角度的治疗方式更彰显了络病的丰富内涵。
其辛味通络、虫类通络、络虚通补等治法用药,使仲景治络之法更为系统。
叶氏的络病治疗常用于中风、痹证、症积等内伤疑难杂病,其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显然也吸取了络病学说的学术思想,从而使络病学说既指导内伤疑难杂病又指导了外感重症的辨证和治疗,使络病学说的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与进展。
叶天士之后,清吴鞠通尊叶氏为师,在络病治疗方面继承其思想并发扬奇经理论,善用旋覆花汤横通肝络,善用辛散之品。
清代著名治瘀大家王清任的许多治瘀名方都受到络病学说的影响。
王清任善用引经药,引药入病络;注重气血辨证,开创补气通络之法。
基础理论的研究是中医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各方面研究的基础,可以在方向上指导中医研究的发展。
络病的研究今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而它的文献研究作为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还不够广泛和细致,今后还需进一步深入完善。
络病思想源远流长,要全面地总结其内容及发展沿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只有把基础工作做得细致全面才能更充分的提取古医籍文献中的精粹,更有益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完善以及后学者的吸收利用。
而吴以岭正是在广泛的吸收了各家对络病思想的研究后并加以总结创新,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中医学科。
作为新时代的中医院校的学生,不仅仅要学习好络病学,还要要学习吴以岭教授的学习创新进精神,要对我国传统的中医药事业有信心,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奋斗。
篇二:络病学试卷一、名词解释1、络病学络病学是研究络病学说及其临床运用的临床学科2、久病入络久病入络,是古代医家提出的一种病机理论,外感六淫或者七情内伤入侵人体,久而不治,邪气从表而及里,由皮毛而及脏腑,自气血而达经络,于经络之间产生血瘀,而至久而不愈,临床表现为患处刺痛,固定不移,舌暗,脉涩不畅等等,医家以虫蚁搜络治之,就是用土鳖虫,蜈蚣等等这类药性猛烈的虫类药莱治疗,活血(破血)祛瘀,以达到通利经脉,迫邪外出的目的。
3.气络和血络的区别与联系气血与经络既为人体正常的生理基础,也是疾病产生的重要病机转化所在。
凡各种疾病皆由经络不畅、阴阳失衡所致。
经络不畅则为经络之中气血运行不畅。
血乃有形之物,气必须以血为基础,气属阳本主动,但必须依赖血以济,方可表现出它的机能活动。
因此血就成为气血中的主帅。
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是指二者相互为用,除了强调前者的功能,又切不可忽视后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