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及外国文化课件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3-16)章【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3-16)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b35b4b0d284ac850ac02424d.png)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3 / 4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14 章 中国古代哲学
1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表 14-1 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14 / 4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考点二: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19 / 4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14-2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11 / 4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1.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答:宗教从产生到发展的过程中,对人类和社会都有巨大的影响。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 识形态,在人类文化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宗教本身就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环节。 (2)宗教在往后的发展过程中,更是与各种文化现象结下了不解之缘。纵观人类发展 的历史,几乎所有的文化形态都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些直接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哲学、 科学、文学、艺术等无不打上了宗教的烙印。那些作为各个时代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制度、 道德思想、法律规范等,也深受宗教的制约。 (3)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化形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国古代宗教的影响,与中国古代 宗教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4)很多文化是通过宗教传播的。
教。秦汉以后出现的道教是一种比较成熟、系统的人为宗教。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有三:中 国古代的鬼魂崇拜;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秦汉时期的黄老道。
中国文化概论:第13-16章课后答案(修订版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第13-16章课后答案(修订版张岱年)](https://img.taocdn.com/s3/m/91fcb66665ce050877321353.png)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魁十三章中1*1占代宗敬如何S.WP国占代來教足中国文化的•个巫晏纽成篦分?1宗啓的产生木今就尢人类文化淸功的给泉.足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个亜尖的坏H2宗教在徃麻的发娱过用中•更勺人种文化现直接卜•了不郸Z缘。
纵彖人说发展的彷史•几f•所TT的文化形态都与宗教灯着羽切的联系,那统直接标左着人类2明的并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无不打hr^i 的宗穀印狼:HKWft为▲个时代上圧建割核心的政治制喪、法律•也圾・逍德展范等.也沟受宗教的制约,3中国儿代的许多文化形式祁在不网PM上浚到中国A代宗教的彭响.与中国占代条牧疔若十分密切的联系.4很E文化地通过采敦的形成传捕的,:、中田佛IV了惴家思想ft如何相互影响.用互交嫩的?1两汉吋阴锂耶侑学•侈个社介思潢疔以序求《1恕为琢.佛浓传入如土后・由于馬倍凉思忠仆许直殊异处・也仆不少共対点.因此•经接融・便互划滋蒲外斥,也互相血熾較眩・终于形成•股澎廊的伽池. 赞得中国文化口益壮闻. 2中国他教与備农关条密切,无论是思塑渊海或内容.収方林右禅尺的交互关余及影响,纬、《;思想由相新而相和.历•段m年长的油变过秤•微优教而A・融入浓耳的中田色彩.形成中国化的««:就儒家rti荷.吸取不少佛法的浮菲・从而复兴沈J5 F年的債家. 有所in的代农怫里”・仪佛入口”的理学.3传统值学口育朱教沦彩:冈为从思衆消诲卜说.儒学:代愿优的桀承.叫在:代I、统治地Q的思想足天神观念:整个仏家学说格足《天2下饯道雉・做文序.眉忡灯上张道Z大廉出干天.天不变.班亦不曼.ie人神以也拆是把帰钦学说宗教化.此外.共宗教色彩胚夜現在無养珅论I:和修行方法匕,4宋明理学lift-52的定教功能. 诙学说■三2订炉. 是…种新儒学.tf5te«R - 集理论娜皆Z “心性”学说・实足冏於他教佛Hffifc的制版,兵次•八修行方注也逐淅的山“修心并tl -转向禅宗式的注收证悟的“明心见性"•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曲十IN章屮Bi占代Pi学一什么是原始俗家的憐神?1版始嚅学的仙神,忤先足钢迪性的牛命粕神・足人对宇宙的»»»*».2儒家上《通过左彳爱Z心的捋「・把人的枯禅袒扬外也IM J営的人与我、物与我Z分别的•火人介•-之境. 3儁家的玫治思想传统是泄冷的传统.它J求山个人的完*・达成补会的完齊.由成熟的个人.细成成购的社釦4儒耒筋神兄一种様為明南逝中晞”的搐神.也就棗伟丈羽I呼凡、理妙屈r现实的精种.什么是瞬埴衣的ISIS?1逍寂认为・m止的竹学旳总•必復从否毎入『•,•圧烧出去龙面的偏见.执杵.钳淤.穷込到玄切的滋层丈.2進衣迪过否宦的方仏.否足知讥・沐否电Y刀外4】形式的束缚.包括住•京仁文的東漣.以亿圻人生之忧.3追家堆求的自由副K神的"山・不足措放須形骸的情欲.承认白己的生存.利益.价如个性白山.人格尊产、必须以*认别人的牛•存.利益.价似、个性门由.人格与严为先甘.三谈谈屮国竹学关于创适受化•仃时机世的观直?中国皙学认为宇宙足在不斷变化.创进不息的.人类検以生存的字宙足一令无IH的字宙・创进的了宙.»沮联系的宇宙・上论对我门忙旅来说・还址对我冊卜人棗说.我门小施爪肚心禺力去创追針的.*11!的.这址人地万檢交化IIMW昭示给铁们的4玲.人九尺地Z中,裤切体认厂打占白妨生机進勃.盎絶允満,创迴不息的M神備家利己刮人、成己成物・列施济众.道家万物U我为-.优家甘农众丄都足这种帝神的络品.总z・便人格向上发展,不戾开现实世界只鉴超越現实血乳的种种限制・统•的理想人恪.e中国哲学的畑n中同皆学世.維方式的拎长刁欤失是什么?般来说•中展卩【爭家欣鸳孕休曲左・剤址总舍»立就体恃的忠嫌方人,中山传统思维方式協别疋込的处辩证患年和?{鱼出席曲种方式.辩讪:地僧方式強消鹽体.对待、过報、流衍、动东平穷・»;宋中比: •名HP ;分折思炭上有尢辭的成就,严俗眈丸CR念.対断丈「片丫和煤财,仏家聊井也很弟调分析竹八酚定仕的认知力式,宋明理学京中.宋惡比较审祝分析.中国传境七・7电堆方式的缺点是分析方法的薄涵,但片不是亢全沒仃分枷思淮.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2屮国文化打旳方文化的幼》・冋方丈化被出为•神性2:化”而小佃文化被祢为-⑥件乂化”・它审计但并不是轻■初■它是科熄智统•、以teww的文化.frx-m人勺门然的关系上•他I分注瓯用这z 何的和谐抚-.几乎到了倂伦理关糸的堆步.出人伦的观念・彷彻到天堆力詢z中.3中国文化的伦理刘豺征.二茨認1中国古代礼仝宗汐;机度的亢簷从具迄响的丘期冷4・宗法轲度卜的IH 亲玫识丫1的牺化为法律条乂.左娶》4形戚宗法兀的伦Sifift・«久地左右射人心的社会心埋和行刀规池4仟为社会心理状况的艸论升华.伦用道旦学说成为中华学术的苜宴点心.貝it;和殳.1£只瑕M集权<^) 为r保护口己的釘址沆治“敦“”口c的门民伫应守已口臣臣zai・們£口为口用.夬为妾M.父为「刑.夷实就址站作他们的穴场I•期运r这样的•个游戊現则・絡刻建什会箜造攻一个强调等级伦理制皮的比会.災此几F年来ffjHft制度背适了屮IS较特的伦艸件文化-1结合本卩的-L編”・探讨和分析中国文化的谓暮点产生的原冈?1强久的存由力和赢聚力,乐亚人陆時珠的地刊耳堆檢供了相对隔绝的状逵. 是K形成的圾山Z • -JhW 文化长期以來以期乂的先进件事次•冋化"以武力入住中廉的北方游牧氏庶・反夏演岀“彼眼右械征眼“的戏型・也足个巫妥更因.2亚实闻求秘疋的农业文化心态,中冋传统文化足一胖农业文化,中⑸人民儿「年來的生产方式彤成了逍衣,尚农的H^nui.农业生卢的悯|*已与it说生ts的节赛18总・我w传统VBjmp 旳来派尸农東•在这样的工化徂国内.巫农电思的产件便是版冃成空的爭■3以叙族为木位的京比柬件主义文化.京沐制醱在中・不仅由丁氏旗社介W?%极不金分. 还犹探比茁门然帑济长期足续•宙族楚为妖衣单位・林甘电尺用氏郴成的政治文化.仟农业U然经济中浚长&來时中同社会股麼分敢,£安岛岛杆上的生权畋泊加以统仔.以械徇外故和白然灾玄.厲人辂化的的统合力址来自PH/H:・由此产生了辱杵的传统.5J 外,农业宗注社金的正冷运转.ZUWWU农佗为匸体冯民众的安店乐业-4 12腋神学砂抚的生活弋父.awztt入忠想.诫悄保氏忠炖使得神学退位迫整从宗法中产生,倍学j此认为逍能来白于人的本性・迫家則认为ifi«M、诫于”1:1燃・・・道法白然也・狄是没右认为ifiift堆来滩丁・神的.5取人伦暮(1然的学术檢向・•切的孔域以■人•为橡心・农埋出銚明的唾人丈、币人伦的特色.经学优先井症疏切炎化浹城・中国文化的发展.从客观丄去与奈・门汉代以昭• •盘到“五四•泌动乙前,中UIWF余年的学术发風,实以蛭学为一人主3U屮|£1文化的谐汁点时中印现代社金的何影吐?1中国乂化作为世代栢传的忠雄方人、价値观念.行为稚则、风俗习«!海透左毎个中IN人的血昧屮.制为。
中国文化概论:第9-12章课后答案(修订版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第9-12章课后答案(修订版张岱年)](https://img.taocdn.com/s3/m/9eb197fce2bd960591c6772a.png)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第九章中IS古代文学・为什么说屮国占代乂学楚q咽传统攵化的讹乏组戒部分?iM•中田古代文孑以&功而只徐的方成体现r«PM文化的神和中华民庶的文化心理特征・Zdi H也广泛.淖刻堆反映香传统文化的辰他部分的内容.所以他的币关功能及认溟功能历久弥新•足中也传统文化的W嬰爼成部分,:中IN占代文学的KifiM(¥W儿个方血衣现的锻为灾出?哪歧作家和作晶处具代灰性?1<谒经〉fo lltUfi2先4$iftif0汉呎——代浚:人血明、C论讪孔子;<AHtt>脈衛3常诗宋诃——代茨:08进祈》李白:苏轼4元册临和明消小说一代盹记》I实市:凹大名軒三中国占代文学点鳴些方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堪本俯神?1.关注现实的理性时2.■文以義道■的教化传纨3•写息『•汰佃中和之矣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讲1章中国占代艺术为什么说“PPJ粧动■何以作为中国艺术時神的?1气就足宇山的根本.乂兄宇审的运动.胡是丫宙运动的苛奏・足宇帘土现分门别类啲乂有条不豪的巒体給构.及具TT次吓地购我分迪、周滥运行的聲伍IV荻・WiSWJi艺术作M 9宇宙牛气相一致的缶甫浪态.2气足无瞬的•勺它在你d卜忙n现显;IWJ・就从无利仔.化女为这无.成.气是眾根△的.囚此小国艺术的址人将点就是对世无的f. W・3 文化%hrh宙./能深剜的理解何以y韵工动是中⑴艺术的根彳;蒂神. 戊丈相4甩中国艺术的蚤$准則.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第十一車中国占代里供•如口认识中国古代史学砂国传统文化叩的地位1中国古代史字定中国占代文化的巫耍组成黑分.在护录文化成!K中・四邹分T?・史学位丛第二位.2久的彷史和灿V的占代文化住很人冷反I•.是通过听代史学束记录和保W下來的,历史着作作为史学的社会衣现形态.具有记录・嫁合人类文化创垃,枳戟W发展的叙能。
3占代也学受依家经学的老响•而史学的求《;・经惟的传统也彰响若的富理学・•为什么说中阿占代史7是•座瑰丽的宝库?中阳占代衲I些蓍名的史赛和史学名警?1 +?3的防史内容和乡样的表述形式・制皮的完备,史家的杰岀•理论的晁裨.金壯界”j史上楚仅见的-2冇田迪占今的编年史.列期相吸的紀传史・典住刖发的记录・紀M本人5史评咅乳的史求打名若:司马迁的《史记7 刘知儿的《史砂WWiA的《文史通义*娇同的《汉书》中国占代史学协U昨优创妙叙对当今中国史学的发緘仔何借鉴电:义?1学啓天人.会妙山今•用徂界一切的气無和擾模.的述历宜的发賊过用.2以古沁经世致用・注霓丈学研究的古为今用.3求尖白"•实录历史•求实的WH*.4注业业务和思ft!修养・丈京修弄’恍鉴:注朮史学研尤的現尖总义.经M致用,魁仔求实ft;神.不畏強权•魁注盘自片的思也打如识作并。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12aeed4a172ded630a1cb60e.png)
缓慢,它的迅速变化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这显然是因为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西方
近代工业文明在促进中国从前资本主义社会走向近代社会过程中起了历史性作用。
(2)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落后于西方近代文化,当西方文化涌来时,它常表现出相当顽固的拒斥态
度,但它并非只有拒斥的一面,内部存在着的一些活力因素在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过程中也起
2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18-2 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
2.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 19 丐纪 70~80 年代,早期维新派逐渐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他们主张在制度层面上 学习西方文化,即从学习“西技”发展到学习“西政”。
表 18-3 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
表 18-7 “中体西用”论
(2)“中国本位文化”论 表 18-8 “中国本位文化”论
9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全盘西化”论
表 18-9 “全盘西化”论
2.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0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表 18-5 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6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文化走向近代化的根本原因和劢力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7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18-6 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考点四: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1.近代文化论争 (1)“中体西用”论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7-19)章【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7-19)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ad50400db0717fd5370cdc5e.png)
第17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7.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价值观
表17-1价值观
考点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
1.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理欲等关系的规定,逐渐展示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并在儒、道、墨、法、佛诸派的价值原则中自觉形成。
2.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以儒家的价值原则为主导,不同学派的价值观念相拒又交融,相反又互补,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
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价值观
(1)天人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是注重天人关系。
“天”是广义的自然,“人”指人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
天人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一种价值关系,而天人之辨则成为了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逻辑起点。
表17-2天人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2)群己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天人之辨主要在主体与外部自然的关系上展开传统的价值观念,由天人之际转向社会本身,涉及到了群己关系。
表17-3群己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3)义利与理欲
不仅仅体现于抽象的观念认同,群与己的定位在本质上还涉及具体的利益关系。
从价值观上看,义利之辨关联着道义原则与功利原则,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表17-4义利与理欲。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古代文学)【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古代文学)【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0605ab85ccbff121dc368341.png)
第9章 中国古代文学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1.文学作品在古代典籍中比重最大中国古代文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就已经在先民们的文化活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文学始终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且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加重要。
古代典籍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其中文学部分的比重远超其他门类。
古代集部图文学作品在古代典籍中比重最大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中《诗经》与《楚辞》国先秦散文古汉赋代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唐诗文宋词学元杂剧明清小说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书远远超过了经、史、子各类。
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一个部分,深刻而且生动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2.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早在文字诞生之前,中国文学就已经产生了,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1)诗歌抒情功能是中国诗歌最显著的特色,在艺术上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
表9-1 诗歌的发展历程(2)散文叙事、论说和抒情是散文的三大功能,散文的渊源可追溯到商代甲骨卜辞与铜器铭文。
表9-2 散文的发展历程(3)叙事文学中国叙事文学的源头可推至上古神话和史传作品,真正的文学创作则始于魏晋小说。
表9-3 叙事文学的发展历程3.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1)杰出文学作品的魅力亘古流传,历久弥新。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可谓高峰迭起,“一代有一代之所胜”,某艺术样式在一时代所达到成就巅峰很难被后人超越,从而能永久的成为后代作家的艺术典范和后代读者的审美对象。
(2)中国古代文学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它生动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
它充当着传统文化其他部分的载体,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化具体内容,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在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时起到桥梁作用,也得以让世界其他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 中国语言文字——第8章 中国古代教育)【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 中国语言文字——第8章 中国古代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2605b696a1c7aa00b52acbd1.png)
c.声调方面
普通话的调类阴阳上去四声,元代已形成。
②声母、韵母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由繁到简
a.据音韵学家的研究,声母在先秦两汉时期有 33 个,隋唐时期 33 个,宋代 21 个,
元代 25 个,明代 21 个,现代汉语普通话有声母 21 个。
b.据兼综南北古今之音的韵书以及古人用韵情况,韵母在先秦时期有 151 个,隋唐时
1 / 42
圣才电子书
a.声母方面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主要是浊音清化,唐宋以前的浊音声母到元代变成了清音。
b.韵母方面
主要是入声韵尾的消失。古代入声有[-p]、[-t]、[-k]三种韵尾,今天的闽语、粤语方言
还保留着。北京话韵尾逐渐脱落,元代入声韵尾已彻底消失。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相当长时期内的言文脱节是汉语发展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汉语口语经过上古、中
古、近古、现代四个阶段,有一个渐变的过程。
(1)古代汉语
“五四”运动以前,汉语正统的书面语一直是文言,即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泛时性
书面语,模仿先秦经史文献,相当固化。
(2)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狭义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
期 113 个,宋代 107 个,元代 48 个,明清时期 40 个,现代普通话中,韵母只有 39 个。
③语音变化具有系统性
a.声韵调的变化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b.语音的变化往往是整个系统中服从一个条件的一律发生变化。
(3)语法的发展
①语法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在整个汉语史上,汉语句子的基本词序变化不大,主要格局
一个代表。ຫໍສະໝຸດ 3 / 42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4aa558a30740be1e640e9a40.png)
5 / 1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6 / 1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考点四: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与制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 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表 3-2 宗法制度的背景
2.宗法制度的产生不确立 周公创立了西周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周公制礼作乐的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包括嫡长子 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度等。
表 3-3 宗法制度的确立和主要内容
2 / 1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宗法制度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其主要原因是小农自然经济生活方式这种 基本模式大体上循而未改。
(4)对人身控制严密。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控制平民的严密网络及相关制度、法令、 官职等,使居民失去流动的可能,国家可轻易地按郡县、乡里、什伍系统征收赋税、徭役和 兵役,帝王的诏令也就很容易达到每个家庭。统治者还十分重视对土地的管理,用控制生计 的办法把农民牢牢固着在土地上,形成了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风俗。
(3)家族制度长盛丌衰
①大家族的发展,使他仧丌但在政治上拥有巨大权力,而丏广占良田,形成一个个宗族
色彩十分浓烈、封建自然经济经营方式的地方庄园,晋朝出现“大姓”“豪门”和家谱,家
族制度延续到清代,甚至民国时期,也没有衰亡的迹象。
②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族权从父系氏
7 / 1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77762c6fa32d7375a41780b4.png)
第1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1.1复习笔记一、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可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类。
1.自然地理环境(1)自然地理包括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
(2)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
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发生得非常迅速、剧烈,造成巨大的影响。
2.人文地理环境(1)人文地理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
(2)人文地理环境的变化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二、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疆域变迁(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秦的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北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于海。
(2)从西汉中期至西晋末年的400多年间,朝鲜半岛的东北部曾经是中原王朝的正式政区。
(3)自西汉中期至明末年的千余年间,今越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4)唐朝和元朝的北界远达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唐朝的西界一度直抵中亚的咸海。
(5)乾隆二十四年,清朝最终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形成了一个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统一国家。
(6)现今,中国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次于俄罗斯、加拿大而居世界第三位。
2.政区划分政区(行政区域)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方,它的出现是以国家的建立为前提的。
(1)商和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从上到下“分土而治”,天子和各级诸侯的直接统治区都很有限,不需要分级管理。
(2)春秋战国时代,经过一系列兼并,剩下的诸侯国范围越来越大。
同时,各诸侯国一般都将被灭国置于国君的直接统治之下,不再分封新国,国君的直接统治区也迅速扩大。
中国文化概论:第5-8章课后答案(修订版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第5-8章课后答案(修订版张岱年)](https://img.taocdn.com/s3/m/ec328f736bec0975f565e252.png)
第五章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第h龟?民砍文化遊合和中外文化交汇-文化交ift与疋化融合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壮人中也了什么(V用?屮国文化不仅在内篤各娱文化的相互融釦用互涪透中得到发展• ffiUL' j外ffllttt界的按H •先后受客r 中童游牧丈化、波斯文化、化、冈拉他文化.敕洲文化-中w文化系统或以外來文化作补充,或以外米文化年蚁壮刑.快廉个机伍俣将吒廉的牛•命力。
外域:文化系统也任'冲国文化的广泛怨牺中股妝《?养、进润口身的肌体.二试析”曲学*渐”和“余学穴渐-的文化功能.•种文化BE有其民倏性,只有时代性。
…个Kfthd创i&文化•井不断发展,成为传统文化,这址文化的民族性。
•个民荻创造了文化.同时在发展过和屮它乂必然接受别的民杖的艾化,哝进竹文化交茨,这就足文化的时代性.民旅性与时代・fflX«“総•不可.继呎传统文化,就足保持文化的民欣性:吸牧外⑴文化.进行文化交流. 就足程持文化的时代性.所以文化的民恢性与时代性这个问題是会贾沏始终的.为了保持文化的时代卜.n 20[u纪以来.岀现了•种提GIF油曲化-的規点.••个盘两化“和文化殳流有联系•现任.累个社会.不(H中IN,而11赴仑世界•怖牡西方文化占星斯地位.这是勺实,川济嘟•样余艸不足问力文化?电灯电话.禮上渋卜•祝说我们这穿的.从头IfiMtl •全足艸方化jj这个代化不是坏忖‘1 •"西化"要化.不“化-不行.创虬引进就是“化”・fu “仝范西化.不行,不能只宵经线.没存纬线,“全盘西化“ 4理论I•讲不通.件事实卜办不列.我怕不能只曲凹化•不讲“东化” •.东化”.报纸I:没竹这个诃儿•肚我发明的•我疽划逋•汉枕的时候•是咳化”的.BI为世界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当时占冲国.在期末携初以询确实有过宋学州渐.不能只虫.也“贱学东沿”而忽视-农学凶4T •根据历史少实.在也曲文化交流史・• “东学回渐”从來卅没有中断ii.中华文化的烬人脸吸引了N方传教士.蚱JS佑人、国学牛・•冏人翳的注盘,并通过他们广泛传插到世界并地.在文化交说方面.中田是•个很育转色的国欢.从狱狀的远占起•几乎迪从•灯丈化开如中国文化屮秋仃外來丈化的成分•中国人向来如/F容乃大”.不爸兄协喷的•还兄裕神的,只尖对找们右利•我们妙8收•約纳仃川•断以成就了中国文化之大.中外文化的交流.(没育中断过.弟八甲中国语言文学31A 9-中国讲言文了-耐述汉谄汉字的待点及其亦世界讥言文字中的堆位.在世界的齐种语打中.汉语使用的人口巌多•约占世界人口的也分之•因此汉语足产合国揣址的七种工作谣含Z-.汉诸的特点:汉涪没4衣小松広关条的列形变化:汉讲没右词的形恋变法,家歴屈W词用花小讲法关套;汉语兄仃声调的语:"汉谄有大竝的同西字:汉7的持点:汉了的细7方汎及規卸A木悅8P◎形.讯爭.细、形声.转江.假借其中用点、划来折岀人或物的动作.状态或位w •是•种抽象的胡切会总即细合两个以henzT •衣达舒的宜思.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汉字形体先际经W rTtt文.金文.小《. 书、柄书等字休的受化.一举例说明汉诰汉字所承孩的文化伯息.汉诰汉了所承栽的文化倍息「艺昆阳汉谥诰:队词汇、语法和汉字形体所禾捉的文化倍总•与汉语汉7用记录的文化内容不是讣如屮皆文的"土•字I& 了记录这个词外•忌以其俅袴头之刃的构形备诉人朴占代统治軒兄张虫力统治天下的.这红估息由于述占文献的贫乏•我们无法从“T”的词义本巾煤御。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及外国文化课件课后习题答案_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及外国文化课件课后习题答案_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1da946320912a216147929dc.png)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df6c8639b84ae45c3b358cd4.png)
第5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1.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表5-1 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杰出贡献多民族文化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融合与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中外文化交汇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东亚国家对中华文化的吸收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中国对世界的影响2.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表5-2 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3.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杰出贡献表5-3 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考点二: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1.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表5-4 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2.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明朝万历年间,延绵四个世纪至今。
这次的大融会是中国人面对水平超过自己的欧洲(后来还有美国、日本)文化,东西文化的强烈反差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的震撼,其程度大大超过以往。
(1)明代万历年间耶稣会士来华,通过介绍西洋科学、哲学、艺术,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敬重,以此扩大耶稣会的影响。
(2)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包括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美术、音乐以及自然科学。
一些先进人士认识到这些西洋学术值得中国认真采纳。
(3)徐光启等科学家努力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加以“会通”,晚明的数学与天文学等面目为之一新。
(4)初入关的满洲贵族统治集团对西方科学技术不带偏见,主张吸收。
康熙帝更是引进西学的杰出人物。
(5)18世纪,封建生产方式趋于没落,统治集团固步自封,使“西学东渐”的进程在雍正以后戛然中止。
(6)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列强打破了清帝国紧闭的大门,中国社会及其文化系统迅即发生解体,此后欧洲近代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汇具有强制的性质,其规模与速度都大大超过明清之际。
(7)中国人采纳西方文化的基本线索是:首先接受的是“火器历法”,随之是“制械练兵”,然后是“西政”(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国思想)。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43776f8f7f1922791688e8c7.png)
5 / 1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考点二: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技术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大成就 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文明的伟大的技术成就,改变了整个丐界历史的迚程, 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
1.火药
表 7-5 火药概况
2.指南针
表 7-6 指南针概况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7 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天学
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数学
医学
中
火药
国
指南针
古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技术的伟大成就 印刷术
代
造纸术
科
学
技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术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 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迟滞的原因
【考点归纳】 科学是指人们关亍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知识体系,而关亍工具、物质产品以及它们被用来 达到实用目的的方式的知识则被称作技术。
考点一: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1.天学
1 / 1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7-1 天学的成就
2 / 1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立亍现代科学之林。其具体成就如:《黄帝内经》《伡寒杂病论》、“麻沸散”、针灸等。 ②不中医学密切相关的中药学同样有丼丐瞩目的成就。如《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代表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全面系统地总结了 16 丐纪以 前中国的药物学成就,涉及许多科学领域,丌仅对中国医药学和自然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8 / 15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及外国文化课件课后习题答案_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及外国文化课件课后习题答案_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cf4e715cbe23482fb4da4c99.png)
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文化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它同时改造着“改造者”自身,即实践着的人。
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1,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是文化创造的基础2,制度文化层: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3,行为文化层: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4,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是文化的核心部分社会心理: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大众心态心态文化基层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高层意识形态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一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1,持续性2,中国农耕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成分是多元化的纵:它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份横:它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它还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
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商品性农业和为市场而生产的手工产品更在农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3,早熟性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一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1,家天下的延续①宗法制度的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②这种家天下的思想不仅统治者有,还深深地影响到广大的民众举例:西汉末年农民起义时为反对王莽的新朝,都去找西汉皇室的后裔作为自己的旗帜:绿林找来刘玄,赤眉找来刘盆子③家天下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姓家族统治一个朝代④嫡长子继承制这一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历代皆沿袭下来2,封国制度不断中国历史上不少严重的封王反叛,封国制度依然存在是宗法关系严重存在造成的,封国之王与皇帝为同姓,是一个血缘家族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①战国战争频繁家族动荡变化较大,但超越姓氏的家族本身却依然在发展②汉代较长时间的安定环境一些强宗豪右迅速发展起来③魏晋南北朝战乱不断家族制度却有进一步的发展江北江南都有大姓出现了豪门与寒门的区分豪门大族为了防止寒门的混入,十分重视家谱和族谱的编写④家族制度延续到清代,甚至民国时期,也没有衰亡的迹象族权是从父系氏族社会家长制演化而来的,它既是政权的补充,政权所无法起到的特殊社会作用。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第1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第1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04901987453610661fd9f45e.png)
第1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填空题1.在国家形成以前,黄河流域分布着两大文化圈,一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的农牧氏族集团______,一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的游猎氏族集团______。
【答案】血缘关系;华夏族;原始宗教;东夷族【解析】华夏族和东夷族是黄河流域分布着的两大氏族,它们各自形成两大文化圈。
华夏族是对汉族先民的称呼,指的是众多氏族部落混糅组合成的以汉人为主的、以血缘关系为精神支柱的民族融合大家庭。
东夷族又称东夷或夷,是华夏民族对东方民族的称呼,它以原始宗教为精神支柱,而且它并非单指某一族群。
2.除了黄河流域之外,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都是中华文化的摇篮。
【答案】辽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解析】中华文化的发源地通常位于大江大河流域。
黄河流域、辽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这些区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动植物丰富,所有这些因素都为早期文明和人类的诞生提供了可能。
3.我国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种类齐全、绚丽多彩、独具特色,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交相辉映,各地区的旅游资源形成了______的典型主题。
【答案】区域性【解析】由于地域分异现象的普遍存在,我国形成了多种区域性的典型主题。
如山城重庆、冰城哈尔滨、江城武汉、水城苏州、花城广州、春城昆明、泉城济南、温泉城福州、椰城海口、沙城敦煌、极光城漠河、林城伊春、瓜果城吐鲁番等。
4.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为鄱阳湖,湖西北有著名避暑胜地______;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为______,湖畔有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______。
【答案】庐山;洞庭湖;岳阳楼【解析】我国有五大淡水湖,面积由大到小分别为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鄱阳湖西北处有著名避暑胜地庐山。
湖北武汉市的黄鹤楼、江西南昌市的滕王阁和湖南岳阳市的岳阳楼被人们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其中湖南岳阳楼位于洞庭湖畔。
5.被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资料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0de70db168884868662d66f.png)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完整版资料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精研学习网》查找资料
本书是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本书参考了该教材的国内外配套资料和其他教材的相关知识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本书提供电子书及打印版,方便对照复习。
绪论
0.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文化的含义
1“文”与“化”
表0-1“文”与“化”
2文明
文明兼具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双重意义,其意义接近广义文化。
3自然的人化
表0-2自然的人化
4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表0-3广义文化
表0-4四层次说的具体内容
表0-5狭义文化
表0-6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关系
考点二:中国文化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国度性。
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即为中国文化。
1中国传统文化是丰厚的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主要有:
(1)既是历史的结晶,又是活的生命。
(2)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
(3)不仅影响着现实,也在新的时代中发生蜕变。
2学习、研究中国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表0-7学习、研究中国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14d77cfe312b3169a451a4a6.png)
(5)在社会心理方面,中国人向来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其语言表现是亲属称谓系统 的庞杂精细。“尊亲”成为中华民族古已有乊的道德传统,孝道被视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 和母体。
3.中国文化的诸特点对中国现代社会有何影响? 答:(1)中国文化的特点 ①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②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③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④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8/9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⑤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⑥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⑦经学优先幵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2)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 ①中国人往往表现出习故蹈常的惯性,喜常恶变。反映在精英文化中,求“久”的观念 应运而兴。反映在民间心态中,是对用具追求“经久耐用”,对统治希望稳定守常,对家族 祈求延绵永远。 ②每个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责仸和义务,个人的权利则丌那么重要。由尊祖到敬宗 再到收族,整个社会就团结统一起来。传统文化重家族轻个人、重群体轻个体,忽略个人在 社会中的权利,使道德平等意识仅仅成为一种理想,不“权利”相联系的“法制”观念没有 用武乊地。 ③从文化史角度看,由于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广泛影响,在古代学术史上关于严密逻辑 结构的理论、关于技术性控制的实验,以及二者乊间相互联系验证的操作,都没有得到重视 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轻自然的倾向是近代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乊一。 ④中国文化的伦理性能鼓舞人们自觉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保持高 风亮节。 ⑤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以究天人乊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世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⑥天人合一、主客混融的观念使古代的知识论从未不道德伦理学说明晰地区分开,伦理 道德学说作为社会心理状况的理论升华绵延丌断,甚至成为众多学科门类的出发点和归宿, 成为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d04517c59b6648d7c0c74633.png)
第4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4.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中国人起源原始物质文化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原始观念文化原始社会组织上古文化分布殷商神本文化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周人的文化维新春秋战国的社会状况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华夏族的最终形成秦朝中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国汉朝传玄学的兴起统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文儒、玄、佛、道的冲突激荡化文化背景的隋唐——隆盛时代文化气派发艺术成就展概述历理学的建构程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士大夫文化市民文化教育和科学成就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会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中外文化交流文化背景文化专制明清——沉暮与开新早期启蒙思潮古典文化西学东渐及其中断1.中国人起源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
中国文化起源与中国人起源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
表4-1 中国人与中国文化2.原始物质文化表4-2 原始物质文化3.原始观念文化表4-3 原始观念文化4.原始社会组织人在世界中的关系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两种。
在上古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
其组织形式有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
表4-4 原始社会组织5.上古文化分布表4-5 上古文化分布考点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1.殷商神本文化以尊神重鬼为特色的殷商文化,是人类思维水平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
表4-6 殷商神本文化2.周人的文化维新表4-7 周人的文化维新。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古代艺术)【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古代艺术)【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4ec1960fdd3383c4ba4cd240.png)
考点二:中国古代艺术各个门类的风采与成就 1.建筑 从西安半坡圆形住房和大方形房屋开始,可分为四大类型:宫殿、陵墓、寺庙和园林。
3 / 1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10-3 中国古代主要建筑及特点
2.雕塑
13 / 13
4 / 1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10-4 中国古代雕塑
3.书法
5 / 1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10-5 中国古代书法
4.绘画
6 / 13
圣才电子书
考点三: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9 / 1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中国艺术各门类有各自独具的特色,但又有为中国文化的特质所规定或制约的共同风貌。 1.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
表10-9 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
2.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 表 10-10 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10-6 中国古代绘画
5.音乐
7 / 1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10-7 中国古代音乐
6.戏曲
8 / 1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10-8 中国古代戏曲
10 / 1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 表 10-11 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
11 / 1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及外国文化课件课后习题答案_完整版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文化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它同时改造着“改造者”自身,即实践着的人。
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是文化创造的基础2,制度文化层: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3,行为文化层: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4,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是文化的核心部分社会心理: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大众心态心态文化基层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高层意识形态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一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1,持续性2,中国农耕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成分是多元化的纵:它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份横:它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它还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
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商品性农业和为市场而生产的手工产品更在农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3,早熟性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一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1,家天下的延续①宗法制度的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②这种家天下的思想不仅统治者有,还深深地影响到广大的民众举例:西汉末年农民起义时为反对王莽的新朝,都去找西汉皇室的后裔作为自己的旗帜:绿林找来刘玄,赤眉找来刘盆子③家天下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姓家族统治一个朝代④嫡长子继承制这一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历代皆沿袭下来2,封国制度不断中国历史上不少严重的封王反叛,封国制度依然存在是宗法关系严重存在造成的,封国之王与皇帝为同姓,是一个血缘家族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①战国战争频繁家族动荡变化较大,但超越姓氏的家族本身却依然在发展②汉代较长时间的安定环境一些强宗豪右迅速发展起来③魏晋南北朝战乱不断家族制度却有进一步的发展江北江南都有大姓出现了豪门与寒门的区分豪门大族为了防止寒门的混入,十分重视家谱和族谱的编写④家族制度延续到清代,甚至民国时期,也没有衰亡的迹象族权是从父系氏族社会家长制演化而来的,它既是政权的补充,政权所无法起到的特殊社会作用。
4,家国同构家国同构: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宗教和宗法关系的长期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三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1 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
正面: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价值负面: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2 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正面: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价值负面: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文人的影射传统3 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居有什么样的地位?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诸子百家”: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百家争鸣为各朝代的统治者提供了各种治国思想,也开辟了多元文化的先河。
2000多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
可见,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中是起着基础性作用的。
正是由于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求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
二儒学是怎样崛起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何?1 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
因而形成了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争辨成为可能。
儒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
2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
士阶层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生活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从此形成。
在周代,统治者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是处于最低层的统治者。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再加上诸侯争霸,渴求人才,养士之风大盛,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而儒学造就了大量的人才。
3 儒学的思想是仁政,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
4 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
而儒学为统治阶级所用,为其打击其他学术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5 宫廷儒学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
也进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
一步促进了儒学的峰起。
6 汉代,董仲舒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使儒学取得了“定于一尊”的显赫地位,成为汉代文化思潮的主流。
影响:儒学诞生于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年代,儒学与其他学说既对立又互补,相反相成,互相激荡,从而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由于儒学思想的精华,更是促进了后代多家思想的兴起,崛起一股股新的文学思潮。
三试比较唐代文化与宋代文化有何不同,并思考唐宋间文化转型的社会经济原因。
比较唐型文化: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
举例:李白的诗,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无不喷涌奔腾着昂扬的生命活力。
昭陵古雕中雄伟健伟、神采飞扬的“八骏”透露出大气盘旋的民族自信。
意识形态上奉行“三教并行”政策,绝不推行文化偏至主义。
对待文化人较为宽容,儒学可被嘲讽,诗人做事也稍有忌讳。
以博大的胸襟吸收外域文化。
宋型文化:一种相对封闭、多名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二试析“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文化功能。
西学东渐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时间:粗略言之应该在晋唐间,事实上从汉代开始,便进入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期。
所谓外来文化,是西域(中亚、西亚)文化和南亚次大陆文化,后者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要深刻得多。
佛教文化: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是汉唐时期输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
中国人对于佛教哲学不是不加改造地照搬,而是把中国传统哲学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
传统儒学与外来佛学互相影响,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宋明理学。
这是文化交流史上创造性转化的一个范例。
这一范例形象地揭示了文化史上的一个普遍规律:文化交流,绝非单向的文化移植,而是一个文化综合创新的过程。
中国文化系统不仅吸收消化了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哲学,还在再创造的基础上,反输给其他文化系统。
例如:8至10世纪,印度佛教开始衰微,13世纪回教入侵,印度佛教遭到毁灭。
而7、8世纪,佛教在中国得到长足发展。
大量的佛教译著和论述输出到东北亚、东南亚。
唐代艺术因吸收佛教文化而更为瑰丽堂皇。
举例:绘画(吴道子宗教壁画、阎立本金银加强色彩效果的手法创金碧山水画、云冈敦煌等石窟艺术都有印度艺术的影响)音乐:天竺乐古代建筑:宝塔总之,在中国艺术家的改造下,佛教艺术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成分。
其他:回教、景教、摩尼教相继传入。
中亚、西亚的科技知识丰富中国科技宝库。
总结:汉唐时期,是中国文化兴隆昌盛的黄金时期。
大规模的文化输入是重要原因之一。
而中国文化仍然是堂堂正正的中国文化,这种稳定性也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
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时间:明朝万历年间即16世纪末开始,绵延四个世纪,至今仍在继续。
这一次中国人面对的是水平超过自己的欧洲,后来还包括美国、日本。
东西文化的强烈反差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的震撼,程度大大超过以往。
明代万历年间:耶稣会士来华,确立“学术传教”的方针。
通过介绍西洋科学、哲学、艺术,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敬重,以此扩大耶稣会的影响。
客观上促进了中外科学文化的交流。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传入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美术、音乐、自然科学(最主要)。
徐光启等文化界的先进人士采取开明态度。
晚明的数学与天文学等面目为之一新。
1644,明亡清兴:满洲贵族统治集团主张吸收西方科学技术。
康熙帝是引进西学的杰出人物。
(几何、测量、代数、天文、物理、乐理、解剖学)18世纪:封建生产方式趋于没落,统治集团锐意进取,乐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精神衰减.“西学东渐”在雍正以后戛然终止。
乾隆帝认为天朝大国“无所不有”、“从不贵奇妙”。
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此后,欧洲近代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汇具有强制性质,规模与速度大大超过明清之际。
东学西渐秦朝至清约2000年间,中国是亚洲历史舞台的主角。
日本、朝鲜、后来独立的越南,均以中国为文化母国,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上联成一气。
影响世界文明的进程:科技: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术变成新教工具。
炼丹术传入阿拉伯,直接推动阿拉伯炼丹术的生长,阿拉伯的炼丹术又影响欧洲炼丹术,现代化学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
十进位计数法推动印度数学产生了位值制数码。
中国瓷器在15世纪后半期传到意大利威尼斯,为欧洲造瓷史开辟了新纪元。
文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金瓶梅》。
哲学:启蒙运动中,需要先驱的思想作为出发点,而欧洲中世纪的思想传统和宗教神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中国古代文明成为出发点。
举例:中国儒教是“理性宗教”的楷模,为英国自然神论者提供思想资料。
法国大革命,中国哲学中的德治主义对雅各宾党人发生影响。
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二试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实用性整体观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三中国古代文学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2.“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3.写意手法和中和之美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一、为什么说“气韵生动”可以作为中国艺术精神的总概括?1 气既是宇宙的根本,又是宇宙的运动。
韵是宇宙运动的节奏,是宇宙呈现分门别类而又有条不紊的整体结构,及其有次序地盛衰穷通、周流运行的整体风貌,因而韵是艺术作品与宇宙生气相一致的蕴藉风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