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3336abe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4c.png)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填空1.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原地观察、受控实验、生态学的综合方法。
2.原地观察包含:野外观察、定位长久观察、原地实验。
3.生态学的综合方法包含:资料的概括和剖析、生态学的数值分类和排序、生态模型和摹拟。
4.间接作用是经过影响直接因子而间接影响生物。
5.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合称为三基点温度。
6.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构成单位。
7.自然种群的基本特色:空间特色——即种群拥有必然的分布地区;数目特色——每单位面积(或者空间)上的个体数目(即密度)是随时间而改动的;遗传特色——种群拥有必然的基因构成,是一个基因库,以差别于其余物种,但种群中的个体在遗传上有变异。
8.绝对密度检查方法:总数目检查法、取样检查法(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去除取样法。
(详细计算书P67 )9.成群分布是最常有的内分布型,其形成原由有:①资源分布不平均;②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③动物的集群行为。
10. 初级种群参数包含: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11. 次级种群参数包含:性比、年纪构造和种群增添比。
12. 年纪椎体三种种类:书P70 、PPT 第三章33.13. 种群增添模型:自己看。
复杂难得整理。
14. 内源性自动调理学说:书P88 。
15. 生活史的要点组分包含:身体大小、生长率、繁殖和寿命。
16.r 选择和K 选择:书P106 、PPT 三104 (要点)书P109CSR17. 主要的种间关系包含: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
——4 个空或者(种间竞争、捕食、寄生与共生、共同进化、附生)—— 5个空18. 种内竞争的种类:负竞争、分摊竞争、抢夺竞争。
19. 动物的竞争方式:竞争食品、竞争配偶、雌性个体竞争产卵或者育幼场所。
20. 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 个层次。
21. 影响群落构成和构造的因素:生物因素、扰乱、空间异质性、岛屿。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d1243ddf90f76c661371af3.png)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填空1.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原地观测、受控实验、生态学的综合方法。
2.原地观测包括:野外考察、定位长期观测、原地实验。
3.生态学的综合方法包括:资料的归纳和分析、生态学的数值分类和排序、生态模型和模拟。
4.间接作用是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间接影响生物。
5.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合称为三基点温度。
6.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7.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是随时间而变动的;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它物种,但种群中的个体在遗传上有变异。
8.绝对密度调查方法:总数量调查法、取样调查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去除取样法。
(具体计算书P67)9.成群分布是最常见的内分布型,其形成原因有:①资源分布不均匀;②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③动物的集群行为。
10.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11.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结构和种群增长比。
12.年龄椎体三种类型:书P70、PPT第三章33.13.种群增长模型:自己看。
复杂难得整理。
14.内源性自动调节学说:书P88。
15.生活史的关键组分包括:身体大小、生长率、繁殖和寿命。
16.r选择和K选择:书P106、PPT三104(重点)书P109CSR17.主要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
——4个空或(种间竞争、捕食、寄生与共生、协同进化、附生)——5个空18.种内竞争的类型:负竞争、分摊竞争、争夺竞争。
19.动物的竞争方式:竞争食物、竞争配偶、雌性个体竞争产卵或育幼场所。
20.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
21.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生物因素、干扰、空间异质性、岛屿。
22.按演替的时间可分为快速演替、世纪演替、长期演替。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0c27d2b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0d.png)
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篇:生态学复习资料生态学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见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概念: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要素。
(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中的一部分).4环境因子:生物体研究中心以外的都叫环境因子。
5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或繁殖的因子。
6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最小食物的量7耐性定律:生物生长或繁殖的环境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的不足或超过生物的耐性,就会导致该生物不能存活后死亡。
8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的适用范围的大小。
9内稳态:生物通过自身体内环境使生活环境保持稳定。
10指示生物:能够指示环境中某些生物。
11光周期:指昼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长短的交替变化12温周期:温周期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气温是呈周期性变化的,许多生物适应温度的某种13节律性变化,并通过遗传成为其生物学特性。
14有效积温:是指某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
K=N(T-T0),N指天数、T代表当地的平均气温,T0生物生长最低气温。
15生命表:系统描述同期出生的一生物种群在各发育阶段存活过程的一览表。
16繁殖成效:个体现在的输出和未来的输出的总和。
17繁殖价值:指在相同的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能力、包括现时价值和剩余繁殖价值。
18亲本投资:有机体在生产子代,护养子代所消耗的时间,能量和资源所有的量。
19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和资源所有的消耗。
20分配原理:某一空间内的能力是固定的,消耗了就会减少。
21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22生态位: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地理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间的功能关系。
23他感作用: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的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512f824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0a.png)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一、生态学概述1.1 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生态学的发展历程1.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二、生态系统2.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2.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3 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2.4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三、生物多样性3.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分类3.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3.3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和损失3.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四、群落生态学4.1 群落的定义和组成4.2 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结构4.3 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4.4 群落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五、种群生态学5.1 种群的定义和特征5.2 种群的数量动态和增长模型5.3 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生活史特征5.4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六、生态位和资源利用6.1 生态位的概念和类型6.2 生态位的竞争和分化6.3 资源的利用和分配6.4 生态位的演化和适应性七、生态系统的演替7.1 生态系统演替的概念和类型7.2 生态系统演替的驱动因素7.3 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和特征7.4 生态系统演替的影响和重建八、生态学与环境保护8.1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8.2 生态学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8.3 生态学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8.4 生态学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九、全球变化与生态学9.1 全球变化的概念和影响9.2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9.3 全球变化对物种适应性和分布的影响9.4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关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适应,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态位和资源利用、生态系统的演替等内容。
这些知识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生态学也需要关注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生态学的基础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024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考点知识点汇编复习资料(完整版)
![2024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考点知识点汇编复习资料(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170e469d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4d.png)
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考点汇编第一章绪论考点1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
经典生态学对生态学的定义: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现代生态学对生态学的定义是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考点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生态学的每一个具体问题都有自身特殊的研究对象,这个对象即是“生态系统”。
研究内容:研究一定实体(生态系统)内各层次、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规律。
纵向方面来说,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个体生态学:以生物的个体为研究对象。
其基本内容与生理生态相当。
2种群生态学:种群是指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同种个体的组合。
种群是物种的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3群落生态学:群落是由一定种类的生物种群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功能单位,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结合体,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组成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
4生态系统生态学:主要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平衡、稳定及其调控机制。
5景观生态学:景观指不同类型群落水平的集合体,主要研究生态系统的异质性组合,探讨环境、生物群落与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尤其强调人类活动在改变生物与环境方面的作用。
6全球生态学:区域和景观范围扩展到全球,是全球生态,也即生物圈或生态圈。
这是地球上最高级的组织层次,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考点3生态学的发展简史(一)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前)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为了更多地寻找到猎物、采集到野果,不得不对动植物的生活习性以及周围世界的各种自然现象进行观察,自觉与不自觉地了解和积累动植物以及自然的知识,选择栖居在生存条件比较好的环境之中。
(二)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进入17世纪以后,随着人类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成长17世纪早期。
达尔文发表著名的《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学说“天择论1895年,丹麦植物学家瓦尔明发表《以植物生态地理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植物生态学》)。
生态基础学必考知识点归纳
![生态基础学必考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9adca030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7e.png)
生态基础学必考知识点归纳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涵盖了生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动态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以下是生态学的一些必考知识点归纳:1. 生态学的定义和分支: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分支。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功能整体。
3.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相互关联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4. 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种类的多样性。
5.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包括其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和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6.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遵循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再到分解者的过程,能量在每个营养级之间传递时会有损失。
7.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这些循环过程保证了生态系统中物质的持续供应。
8. 生态演替:生态演替是指生物群落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包括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
9.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10. 环境压力与适应:环境压力是指生物面临的各种环境挑战,如温度、湿度、食物供应等,而适应则是生物对这些压力的响应。
11. 种群动态:种群动态包括种群的增长、衰退和稳定状态,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因素的影响。
12. 竞争与共生:竞争是指同一生态位的物种之间为资源而斗争,而共生则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互利关系。
13.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活动如城市化、工业化、农业扩张等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栖息地的破坏等。
14. 保护生态学:保护生态学是研究如何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科学,包括物种保护、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
15. 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的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提供食物等。
生态学基础(专升本学习资料)
![生态学基础(专升本学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2d4ce43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74.png)
生态学基础(专升本学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1.生态学的概念经典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居住环境的科学。
(1866年德国海克尔)生态系统生态学时期定义: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奥德姆)现代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研究对象:生态系统(2)研究内容:生态系统内各层次、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规律①个体生态学(其基本内容与生理生态学相当)②种群生态学③群落生态学④生态系统生态学⑤景观生态学⑥全球生态学3.生态学的分支学科(1)根据组织层次分类,可以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2)根据生物类群分类,可以分为:普通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微生物生态学(3)根据生境类型分类,可以分为:陆地生态学和水域生态学(4)根据研究方法分类,可以分为:野外生态学、实验生态学和理论生态学(5)根据交叉学科分类,可以分为:生理生态学、分子生态学、数学生态学和化学生态学等(6)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可以分为:农田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等第二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1.生态学的发展简史一般地说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4个时期:(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17世纪前)(2)生态学的建立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1866年海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这一科学名词(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生态学发展达到第一个高峰,出现生态学同其他学科的叫渗透交叉;生态学学派分化(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今):1935年坦斯利首先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1939年提出“生态平衡”概念2.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1)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系统分析方法成为生态学的方法论基础(2)从描述性科学走向实验、机理和定量研究(3)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4)应用生态学发展迅速,实践应用性更强(5)人类生态学的兴起和生态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第三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迄今尚难以或无法使自然现象全面地在实验室内再现,故野外调查仍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实验研究:包括控制实验和实验室分析3.模型模拟研究:主要通过系统分析来研究生态系统,是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的一种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ps:系统分析指有步骤地收集系统信息,通过建立与系统结构、功能有关的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
基础生态学复习精华
![基础生态学复习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74386e0a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0d.png)
二、简答题1.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2.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按研究对象、组织层次划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按生物分类划分:如动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此外还有独立的人类生态学。
按栖息地划分:如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和陆地生态学。
按交叉学科划分:如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生理生态学、进化生态学、行为生态学、生态遗传学和生态经济学等。
3.简述光的生态作用。
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
太阳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光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可不必答下面的)1)可见光的强度及照射时间的变化对动物的生殖、生长、发育、行为、形态及体色有显着的影响。
2)绿色植物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是自养生态系统最终的能量来源3)光质不同对植物形态建成、向光性及色素形成的影响也不同,动物对不同光质有不同反应。
4)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5)光是影响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6)光照强度促进植物细胞的在增长和分化,对植物组织和器官的生长发育及分化有重要的影响。
4.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可区分为哪几种类型种群出生率是描述任何生物种群产生新个体的能力或速率。
出生率还可分为下列几种:(1)绝对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个体增加的数目。
(2)专有出生率是指每个个体的绝对出生率。
(3)最大出生率是理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下种内后代个体的(4)实际出生率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的出生率,亦称生态出生率。
死亡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数表示;也可以用死亡的个体数与开始时种群个体数之比来表示。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dd5977b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c7.png)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基本原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基础生态学的知识,为复习提供一些资料和思路。
1.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
生态系统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生物群落和生物栖息地。
生物群落是指在某一地理区域内共同生活并相互作用的不同物种的总体,而生物栖息地则是指生物群落所处的环境条件。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等。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不同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程度。
物种丰富度则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内存在的物种数量。
功能多样性则是指生物体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功能。
2. 能量流动与食物链能量是生态系统运行的基础,它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之间传递。
食物链是指生物体之间通过摄食与被摄食的关系,形成的能量传递链条。
食物链由多个级别组成,包括原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原生产者是指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的生物体,如植物。
消费者则是指通过摄食其他生物体来获取能量的生物体,如草食动物和食肉动物。
分解者则是指通过分解有机物质来释放能量的生物体,如细菌和真菌。
3. 物质循环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过程,它包括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等。
碳循环是指碳在大气、水体、陆地和生物体之间的循环过程。
氮循环则是指氮在大气、土壤、植物和动物之间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是指水在大气、地表和地下水之间的循环过程。
物质循环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它们能够维持生物体的生存和繁衍,并且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质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
如果物质循环被破坏或中断,将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
4. 生态系统的扰动与恢复生态系统面临各种扰动,包括自然灾害、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
生态复习资料
![生态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306dafb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37.png)
生态复习资料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涵盖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层面。
要在生态学领域取得成功,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原则。
本文将提供一些关于生态学的复习资料,帮助你在考试前巩固知识。
1. 生态学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动态系统。
- 种群:同一物种个体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的集合。
- 生物群落:同一生态系统内相互作用的不同物种群落的集合。
- 生物多样性: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 生态位: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功能。
- 基因流动:基因在不同种群之间的交换。
- 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不同层级之间的转移和利用。
2. 生态学的原则- 普遍性:生态学原理适用于所有生物和生态系统。
- 动态性:生态系统是不断变化和演化的。
- 层次性:生态学可以从个体、种群、群落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
- 联系性: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相互依赖和影响。
- 稳态性:生态系统具有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 非线性:生态系统中的变化常常是非线性的,存在阈值效应和突变。
3. 生态学研究方法- 野外观察: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和记录生物的行为和生态特征。
- 实验设计:通过设立对照组和实验组来研究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响应。
- 数学模型:利用数学工具和模型来推断和预测生态系统的变化和动态。
- 分子技术:使用分子工具研究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流动。
- 遥感技术:利用卫星和无人机等技术监测和分析大规模生态系统的变化。
4. 生态问题与挑战- 过度开发和资源枯竭: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对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 生物入侵:外来物种的引入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
- 污染: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对生物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威胁。
- 资源分配不均衡: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导致了社会和生态系统的不稳定。
5. 生态学的应用- 自然保护: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7468366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fd.png)
1、环境:生态学中的环境概念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要素的总和。
2、生境(habitat):生境又称栖息地,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
3、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如光照、温度、水分、食物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4、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物的生存因不生存条件二生活条件5、谢尔福德耐受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缺乏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到达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将衰退或不能生存。
6、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某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
生态幅应用价值:动物驯化、植物引种和内稳态的调控。
7、有效积温法那么:植物和外温动物的发育速率在发育阈温度以上呈线性增加,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称有效积温。
8、贝格曼规律: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低纬度的相似种类个体要大如东北虎大于华南虎。
原因:动物个体大那么一样质量所对应的体外表积就小,对恒温动物来说在竞争中应付体表散热所损失的能量相对较少,在进化选择中是有利的。
9、阿伦定律:内容:在寒冷地区生活的哺乳动物的四肢、耳、鼻、尾均有明显缩短的趋势。
原因:寒冷地区对哺乳动物的主要生态问题是保持体温,躯体突出局部缩短可减少散热,对动物在环境中竞争显然是有利的。
〔三个定律的内涵记〕10、趋同适应〔生活型〕:趋同适应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一样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现象。
11、趋异适应〔生态型〕: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构造、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
趋异适应的结果是使同一类群的生物产生多样化,以占据和适应不同的空间,减少竞争,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92cbb5989eb172ded63b7a0.png)
《生态学》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2、最小因子定律3、竞争排斥原理4、冻原5、边缘效应6、社会等级7、红皇后效应8、耐受性定律9、生物种10、种群间的协同进化二、简答题1、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2、简述关于群落演替过程的主要观点。
3、简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4、简述初级生产量的概念和测定方法。
5、何为光周期现象?简述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答案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3、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4、冻原:冻原又称为苔原,是寒带植被的代表,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形成一个大致连续的地带。
5、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
6、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7、红皇后效应: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种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进化生物学家Van Vallen将捕食者与猎物之间这种协同进化关系描述为红皇后效应。
8、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9、生物种:生物种概念认为种是一组具有相似形态和遗传特性的可以相互交配的自然种群,它们与其他种群之间具有繁殖隔离。
10、种群间的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
二、简答题1、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答: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1)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环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
生态学基础知识要点
![生态学基础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19a41b4b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a9.png)
生态学基础知识要点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的科学。
它探究了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反应。
本文将介绍生态学的基础知识要点,帮助读者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生态单元。
它包括生物群落、所在地区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与该地区相互作用的土壤、水、气候等非生物元素。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在特定地点内生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的不同物种的总体。
它由多种生物组成,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会受到环境、资源利用和种群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3. 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是同一物种在相同环境中形成的个体聚集体,即种群。
种群生态学主要关注种群的数量、密度、分布以及种群动态变化的原因。
种群的增长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因素的影响。
4. 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以食物链的形式流动。
能量通过光合作用由植物转化为化学能,然后被食草动物、肉食动物以及其他消费者所吸收和利用。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重要因素。
5. 物质循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以循环的方式流动。
例如,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等。
水循环使水从地表蒸发成为水蒸气,再通过降水回到地表。
碳循环涉及到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呼吸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和能量。
氮循环涉及到大气中的氮气通过生物固氮、植物吸收和动物摄取等过程,最终又返回到大气中。
6.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的空间和资源。
每个物种有其独特的生态位,用来适应特定的环境和资源利用方式。
生态位的不同可以减少资源竞争,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7.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的重要指标,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8. 共生与相互关系共生是指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
生态学参考复习资料
![生态学参考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6bbf02b647d27284b735136.png)
生态学(仅供参考~)第一章绪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思考题:1生态学与生物学、环境科学有何联系与区别?2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3为什么说“生态学在解决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请举一例试分析之。
4试分析当今全球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特征。
而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
(6)限制性作用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倚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因子即是限制因子。
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对该生物起限制性作用。
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长和生存繁殖的任何因子。
Shelford 耐性定律:生态因子的量的过多或过少都会限制生物的生长、发育。
生态幅: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关于耐性定律的补充说明:I ) 生物可能对某一因子耐受范围很宽,而对另一生态因子又很窄。
II)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广,分布一般很广。
III)当某一生态因子不是处于最适状态时,对其它因子的适应性可能随之下降。
IV)在自然界生物并不在某一特定生态因子最适合的地方生活,而往往在很不适合的地方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一定有其它的生态因子起决定作用V)繁殖期往往是临界期。
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内稳态通过生理或行为的调整来实现的。
耐性限度的驯化:内稳态机制外另一种调整生物耐性限度的方法。
驯化过程是通过酶系统的调整来实现的,因为酶系统只能在特定的环境范围内起作用,并决定着生物的代谢速率与耐性限度,驯化即体内酶系统的改变过程。
思考题:⏹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有哪些?生物如何适应多变的生态环境?⏹简述生物内稳态及驯化的生态机制。
⏹在自然界特定生境条件下生存的生物,其生存环境是否为该物种的最适生境?⏹如何理解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举例说明。
基础生态学
![基础生态学](https://img.taocdn.com/s3/m/f5661ee8f8c75fbfc77db284.png)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绪论Gaia假说:地球表面的温度和化学组成是受地球表面的生命总体(生物圈)主动调节的.四大学派:1)英美学派(重视群落动态提出演替系列、演替阶段群落分类法,单元顶级、多元顶级学说的代表)2)法瑞学派(重视群落研究方法,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类型。
建立了严密的植被分类系统);3)北欧学派(重视群落分析、森林群落与土壤pH值关系,植物群落分类很细);4)前苏联学派(以建群种定名群丛,建立一个等级分类系统)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野外研究:优点:直接观察,获得自然状态下的资料;缺点:不易重复1实验研究:优点: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的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缺点:实验条件往往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条件有区别数学模型研究:优点:高度抽象,可研究真实情况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缺点:与客观实际距离甚远,若应用不当,易产生错误个体生态学生命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环境,生命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可能产生生物的环境是综合的、多方面的,不仅有物理、化学环境,生物之间彼此均互为环境环境(environment): 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因素的总和,是一个相对概念,它必须有一个特定的主体和中心,离开这个,就谈不上环境.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小环境(microenvironment):直接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近邻环境。
环境中的气候(climate)大气候(macroclimate):大环境(地区以上范围)的气候条件小气候(microclimate):小环境的气候条件环境对生物的作用: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②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③对形态结构的影响④对生物遗传、繁殖的影响⑤对生物分布的影响⑥对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⑦对生物的种内、种间关系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①形态的适应:保护、保护色、警戒色与拟态②生理的适应:运动、繁殖、迁移和迁徙、防御和抗敌③行为的适应:生物钟、休眠、生理生化变化适应组合(adaptive suites): 生物对非生物环境条件表现出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
生态学复习
![生态学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ffa9f14cfe4733687e21aabc.png)
生态学复习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的概念: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国内外生态学领域的主要杂志3、生态学研究的途径?三个主要途径:理论的Theoretical、室内的Laboratory、野外的Field这三种途径是相互联系的,相辅相成的。
复杂的生态学问题需要在不同尺度上进行研究,需要结合不同途径,需要来自不同学科的不同生态学家的团结合作。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3、耐受限度:生物必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存活(Survival),生长(Growth)和繁殖(Reproduction)。
物种所能存活的环境因子的上下限即是该物种的耐受限度。
4、驯化:如果一个生物种长期生活在最适生存范围的一侧,将逐渐导致该物种耐性限度的改变,适宜生存范围的上下限会发生移动,并形成一个新的最适点。
5、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是什么?综合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主导因子作用: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区分直接和间接作用对认识生物的生存和分布非常重要;阶段性作用:生物生长的阶段性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不同,但各具重要性。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光照不足,增加二氧化碳来补充。
第三章种群1、种群:特定空内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在生态学中,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
2、年龄金字塔、年龄锥体或年龄结构: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百分比的分布呈金字塔形,这样的年龄分布称为年龄金字塔或年龄锥体。
年龄锥体有三种类型:下降型种群、稳定型种群和增长型种群。
3、内禀增长率:在种群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即能够排除不利的天气条件,提供理想的食物条件,排除捕食者和疾病,我们能够观察到种群最大的增长能力(r m),即内禀增长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基础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从纵向来说,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2.根据生境的类型,可以把生态学分为水生生态学、陆地生态学和太空生态学。
3.最早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以明确定义的是德国人海卡尔。
4.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一门多科性的自然科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5.生态学源于生物学。
6.生态学发展的时期分为生态学萌芽时期、生态学建立时期、生态学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
7.现代生态学时期为20世纪50年代末。
8.研究全球尺度生态问题的生态学分支叫全球生态学。
9.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生态学分支叫景观生态学。
10.生态学传统的研究方法是描述。
11.现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法、实验室研究和系统分析及模型应用法。
12.实验室研究分为原地实验和受控实验。
13.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14.植物生态学是以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5.动物生态学是以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6.新生特性原则又可称为功能性整合原理,即系统的总体功能要大于组成该系统各组分的分功能之和。
17.陆地生态学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荒漠生态学和冻源生态学。
18.要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危机,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19.层次机构包括纵向的垂直分异和横向的水平分异。
简答题20.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定义可描述为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自己的生产实践中,运用最早、最多的生态学原理是因地制宜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和食物链原理。
22.试举出五位在生态学发展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中外科学家,并说出他们的主要贡献。
海卡尔: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出明确定义。
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
坦斯利,提出生态系统观念,林德曼提出著名的生态金字塔定律。
奥德姆,集生态学研究于大成写出了《生态学基础》一书,系统精辟的描述了生物-环境-人的全部关系。
23.生态学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是什么?野外调查法、实验室研究、系统分析及模型应用。
24.生态学按栖息环境划分为哪几个部分?陆地生态学、水生生态学和太空生态学。
25.生态学按生态分类分为哪几类?按生物分类类群生态学可分为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以及人类生态学。
26.生态学按研究方法划分为哪几类?野外生态学、实验室生态学和理论生态学。
27.如何理解“生态学是近代国际上最活跃的学科之一”?1.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越来越面临着“资源、人口、能源、环境、粮食”五大危机的挑战,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挽救人类命运,解决五大危机方面,生态学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2.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代表的的现代科学理论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生态学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3.生态学的发展掀起了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革命,突破了纯粹自然规律研究的局面,强化优化人类生存条件的生态观和观察、认识改造世界的方法论;4.生态学原理和知识的普及,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生存的需要。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地球环境是指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2.区域环境的特点是经济发展是农业发展宏观规划分层的依据之一。
3.内环境实际上是生物体内细胞生长、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等生理活动的场所。
4.按环境的性质,可把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半人工环境、人工环境三类。
5.自然环境中,一切直接或间接影响生命活动的环境要素,称为生态因子或生态要素。
6.生态因子的综合称为生态环境。
7.生态因子通常可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两大类。
8.生境是指一个生物体或其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内(栖息地)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
9.光、热、水和养分等是对生物生长发育起直接作用的生态因子。
10.海拔高度、地形、海陆位置、维度等是对生物生长发育起间接作用的生态因子。
11.在蔬菜大棚中,可用增加CO2浓度的方法来减少因光照强度不足所带来的损失。
这是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
12.最小因子定律是德国化学家李比希于1840年提出的。
13.耐性定理是美国生态学家谢尔福德于1913年提出来的。
14.一般来说生物在繁殖阶段的生态幅要比营养生长阶段要窄。
15.华北平原农谚“枣发芽种棉花”“杏开花快种麦”中的“枣”和“杏”在此称作指示生物。
16.一般来说在北半球,南坡接受光照比平地多,而平地接受的光照比北坡多。
17.南方的喜温作物可以移植到北方的南坡上生长。
18.在海洋某深处,某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正好与其呼吸消耗相平衡,这一点就是该植物的光合作用补偿点。
19.党海洋的浮游藻类沉降到光补偿点以下,而又不能很快回升时,就会死亡。
20.对于陆生植物来说,光补偿点是光合作用率和呼吸作用率相等的光照强度。
21.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作用产物不再增加,此时的光照强度就是光饱和点。
22.对植物群体的总光能利用率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光合面积、光合作用和光和能力。
23.植物叶面积(单面)总和与植株所覆盖的土地面积总和之比用叶面积系数来表示。
24.豆芽、韭菜、韭黄是在黑暗条件下形成的黄化现象。
25.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可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耐阴性植物三大类型。
26.根据动物对光照强度的反映不同,可分为昼行性动物、夜行性动物或晨昏性动物。
27.光合有效辐射一般是指波长在380-760um左右的可见光。
28.海洋深水中的红藻紫菜在光合作用中能有效的利用绿光。
29.高山植物都具备特殊的莲座状叶丛,这是紫外光照射较强的结果。
30.用黑灯光诱杀农业害虫是利用昆虫对紫外光的强烈趋光性。
31.地球表面的热量基本上是由红外光所产生的。
32.短日照植物由北向南移时,则往往出现生育期缩短的现象。
33.长日照植物由南往北移时,发育提前,由北往南移时则发育延迟甚至不开花。
34.最近研究表明,光周期现象主要与暗期的长短有关。
35.每天光照和黑夜的交替称为光周期。
36.养鸡场在夜晚人工给光照以提高母鸡的产蛋量,这是人为改变光周期的结果。
37.温度对生物的作用一般可分为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即所谓的三基点温度。
38.东北虎比华南虎个体大,寿命长,这符合贝格曼法则。
39.同一品种的猪,北方比南方的耳小腿短,这符合阿伦规律。
40.苹果一般不能在热带地区栽培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高温。
41.有效积温是指从某一时间内的日平均气温减去生物学零度再乘以该时间的天数。
42.温度低于(或高于)一定数值时,生物便会因低温(或高温)而受害,这个数值便称为临界温度。
43.在农业生产上实行间、套、复种和带状种植是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有效措施。
44.很多鸟类的迁徙都是光周期变化的变化引起的。
45.动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主要表现在休眠和迁徙两个方面。
46.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改造环境。
47.作物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即此时水分过多或不足对作物产量影响最大,称为该作物的水分临界点。
48.根据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量和依赖程度,可把植物划分为水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
49.水是一切生命系统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50.体内有发达的贮水组织,叶片退化而由绿色茎代行光合作用,是旱生植物的重要特点。
51.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52.土壤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具有土壤肥力。
53.土壤生物是土壤具有生命力的主要成分,在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54.根据土壤质地组成,可以把土壤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55.上述三类土壤中,最适合一般作物生长的是壤土。
56.在酸性土壤中,容易引起钾钙磷镁等元素的缺乏。
57.在碱性土壤中容易引起铁锰锌铜硼等元素的缺乏。
58.蚯蚓和大多数土壤昆虫喜欢生活在中性土壤中。
59.豆科植物根系上的根瘤菌,对于改善土壤肥力具有积极作用。
60.土壤ph值对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
61.土壤有机质包括非腐殖物质和腐殖物质两大类。
62.土壤微生物直接参与土壤中的物质转化,使土壤中的有机质矿质化和腐殖质化。
63.土壤中的磷细菌、钾细菌能提高土壤磷钾元素的有效性。
64.团粒结构的土壤是农业上的最宝贵土壤。
65.土壤结构是土粒的排列组合方式。
66.菜园土壤的表层中,团粒结构发育最好,这是由于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
67.土壤中某些真菌和某些高等植物根系形成共生体,成为菌根。
68.空气中氮的固定主要是由工业固定和生物固定两种方式。
69.在大气上空的臭氧层能吸收过滤掉紫外辐射最强的波段,保护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70.C3植物比C4植物的CO2补偿点和饱和点都高。
简答题1.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是什么?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从各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和制约生物生命活动的一切外部动力和物质的总和。
根据分类标准不同,将环境作以下分类:1.按X围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2.按性质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半人工环境;3.按主体分为人类环境和生物环境。
2.地球环境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地球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和生物圈组成。
3.什么是生态因子?按其性质分为哪几类?自然环境中一切直接和间接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生长、发病、生殖、行为和分布)的环境要素。
按性质可把生态因子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4.简述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的作用规律。
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由:1.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2.生态因子的主导作用。
3.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生态因子的阶段性作用。
5.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
6.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限制因子、李比希最小因子、谢尔福德耐性定律)5.举例说明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生态环境是由各种生态因子组合起来的综合体,对生物起着综合的生态作用。
各个生态因子之间都不是彼此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如农田作物的高产应该是水、肥、气、热等生态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优良品种的选用、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措施和肥水管理等才能获得高产、稳产。
6.举例说明生态因子的间接作用。
在生态因子中,有些因子如光水气和营养元素等,知己参与或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称为直接作用;而另一些因子如海拔高度、维度、地形海陆位置等则通过对光热水气和营养元素等的影响而间接作用于生物,称为间接作用。
在农业生产上施肥灌水属于对作物的直接作用;而通过深浅中耕来调节土壤的水分和温度进而影响作物生长,则属于间接作用。
(农谚:锄头底下有水,锄头底下有火。
)7.举例说明生态因子的可补偿性。
在一定条件下,某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因子来进行补偿,以减少对生物生长造成的损失,这就是生态因子的补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