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地区史前时期植物考古学研究述论

辽西地区史前时期植物考古学研究述论

植物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史前时期植物遗存的学科,通过对植物遗存的分析,可以揭示古人类在食物采集、农业起源和发展等方面的活动。辽西地区是中国东北地区植物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区域之一,本文将探讨辽西地区史前时期植物考古学的研究现状,并对其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讨论。

辽西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条件适宜农业发展。辽西地区史前时期的植物遗存主要包括种子、果实和花粉等,这些遗存反映了古人类的食物来源、种植技术和农业发展水平。辽西地区的植物考古学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辽西地区的植物考古学研究揭示了古人类的食物采集活动。通过对植物种子和果实的分析,研究者发现了大量的野生植物遗存,包括坚果类、野生谷物和野生蔬菜等。这些发现表明,古人类依靠采集野生植物来满足自己的食物需求,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气候条件适宜野生植物生长。

辽西地区的植物考古学研究还揭示了古人类对植物的利用方式和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对植物遗存的分析,研究者发现了一些特殊的植物遗存,包括用于建筑材料、制作工具和服饰的植物遗存。这些发现表明,古人类利用当地的植物资源进行了多样化的活动,并对当地的植被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辽西地区的史前时期植物考古学研究为了解古人类的生活方式、农业起源和环境变迁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未来的研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

对辽西地区其他地点的植物考古学研究需要加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遗址,未来可以对其他地点的植物遗存进行系统的调查和分析,以全面了解辽西地区史前时期的植物利用方式和农业发展水平。

对辽西地区史前时期植物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需要加强。辽西地区史前时期植物考古学的研究可以与古人类学、考古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进行交叉研究,以进一步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考古学通论》教案

《考古学通论》教案 水晶的葡萄 导言 一、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有时候被看作是一门浪漫的富有传奇色彩的科学。许多人将考古学与搜寻地下埋藏的珍宝和探索伟大的历史之谜联系在一起。比如:打开金字塔,开辟帝王的陵墓,寻找远古失落的文明等。其实,早期的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目的确实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和搜寻地下的珍宝。但,考古学是一门严谨的有着自身规律的科学。现在,考古学家搜寻的并不都是稀世珍宝,而是古代人类所遗弃的实物资料,是古人类的垃圾。所以,英国考古学家皮戈特戏称,“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垃圾的学科”。许多考古学家毕生都在研究古代人类的垃圾,他们像侦探一样寻觅着遗留在这些垃圾中的远古社会的信息。 那么,什么是考古学呢?简单地说,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地一门科学。我们著名地考古学家夏鼐指出,“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地实物来研究人类古代情况地一门学科”。 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一样,都属于历史科学的范畴,所不同地是,考古学研究地是实物资料,狭义历史学研究地对象是文献资料。这里要注意的是,考古学只研究古代人类的文化遗存,近现代文化遗存则不属于考古学研究的范围。 作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的实物资料,是通过考古调查和发掘而获得的。考古调查、考古发掘的资料要经过室内整理,再编写成报告,才能成为研究资料。所有非考古调查,考古发掘所获得的资料,都不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也不是真正的考古学,而只能称为“金石学”和“古器物学”。 考古学所研究的人类古代历史包括史前时代、原史时代(即文字刚出现的时代)和历史时代,不包括近代和现代。史前时代没有文献资料,必须而且只能靠实物资料来了解当时的社会信息。所以对史前时代来说,考古学的地位和作用是其它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文化遗存 作为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资料包括遗迹和遗物两大部分。遗迹和遗物又统称为文化遗存。 1、遗迹: 遗迹是古代人类获得所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它包括房屋、村落、道路、运河、墓葬等古代人类建筑和设施。 古代人类活动又可分为生产活动与生活活动。所以,与古代人类有关的遗迹,还有矿坑、作坊、窖藏等。与古代人类生活活动有关的遗迹还有洞穴、聚落(村落)、城堡等。 2、遗物: 即古代人类活动留下来的既有可移动性的器物。 按用途,它可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和礼器等; 按它的质料来分,则可分为石器、玉器铜器、铁器、金银器、陶器、瓷器、骨器、角器、牙器、贝器、竹、木、漆器和丝绵织品等。 除此之外,还有艺术品(如雕塑的、壁画、画像石、画像砖)、铜镜、车马器、日用器皿、装饰品、货币、铭刻、文书等。史前时代,人类自身的化石或骨骸,既是古人类学研究的对象,也是是史前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考古学研究的对象都是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或者说是经过人类有意识的加工的。即使是自然的,也必须是与人类过动有关的、能反映人类的活动的实物。这就使得考古学充满了挑战。为什么呢?

考古学关于燕北辽西史前历史的认识二

考古学关于燕北辽西史前历史的认识二 燕北辽西地区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区域之一,其史前历史的考古认识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燕北辽西地区的地理环境、文化遗存、人类活动等方面,对其史前历史的认识进行阐述。 燕北辽西地区的地理环境对于史前人类的生活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该地区位于华北平原和辽东半岛之间,地势平坦,气候较为温和,土地肥沃,适合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该地区北临辽宁旅顺湾,南接北京平原,东部濒临渤海,西邻河北平原,地势交通便利,有利于跨区域文化的交流和交往。这些地理条件为古代人类在该地区的定居、繁衍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燕北辽西地区的文化遗存是认识史前历史的重要证据。考古学家通过对该地区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发现了大量的文化遗址和遗物。辽宁营口金滩遗址、辽西辽阳盘山遗址、河北三河杨树岭遗址等,这些遗址的发现揭示了该地区古代人类的生活状况、社会结构、经济活动等重要信息。出土的陶、石器、铜器、玉器等各类文物,进一步证实了该地区史前人类的物质文化水平和技术发展。 燕北辽西地区史前历史的认识还需要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据考古学家的研究,燕北辽西地区史前人类的主要活动包括农业、畜牧业、渔猎以及采集活动。农业的发展使得人类能够定居于此,形成氏族聚落和部落社会;畜牧业的兴起提供了可靠的食物来源和劳动动力;渔猎活动则是史前人类的重要生存方式之一;采集活动则主要是为了获取植物食物和天然资源。这些人类活动的发展不仅构建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推动了社会结构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燕北辽西地区的史前历史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其考古认识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证据。通过研究该地区的地理环境、文化遗存和人类活动,我们可以对史前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经济活动等方面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未来,随着考古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燕北辽西地区的史前历史认识还将继续丰富和完善。

植物考古学讲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版)

植物考古学(讲稿)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xx志军 第一部分植物考古学简史 顾名思义,植物考古学是专门研究考古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的,有关考古出土植物遗存的报道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例如,当时在干燥的埃及古墓中曾发现过脱水植物遗存,在瑞士古代湖边遗址中发现了长期被水浸泡的植物遗存,等等。但是,这些植物遗存的出土完全是一种偶然,主要是由于特殊的埋藏环境为植物遗存的保存提供了条件。另外,当时对这些植物遗存的研究完全是由植物学家独立进行的,其研究结果仅限于对植物种属的鉴定,基本上没有涉及与人类文化的关系,所以这些发现和研究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植物考古学。 20世纪40年代初,在植物学的研究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称作入文植 物学”,专门探讨植物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植物学的新概念立即引起了考古学界的关注,一些比较敏感的、思路开阔的考古学家开始意识到,如果能够通过考古发掘发现古代植物遗存,然后再探讨古代人类与古代植物的关系应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一些考古学家就开始试图通过考古发掘主动地寻找古代植物,邀请植物学家参与考古项目,并与植物学家共同对出土的植物遗存进行的研究。但是,当时还是没有找到一种通过考古发掘获取植物遗存的有效的方法,他们的发现依然是靠运气,比较系统的植物遗存资料主要还是来源于那些位于干燥地区的遗址或长期被水浸泡的遗址。 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界爆发了一场有关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大讨论。一些年轻的考古学家开始意识到了考古学研究不应该仅局限于对所发现的古代文化遗存的描述和对古代文化时空框架的构建,而是应该进一步地运用所发现的考古资料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解释古代人类文化的发展与过程。由于植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就必然离不开对植物遗存的研究,因此,如何有目的地通过考古发掘系统地发现古代植物遗存就成为了当时亟待解决的一个新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浮选法应运而生了,当浮选法开始被应用到考古发掘中后,考古学家终于可以按照白己的意愿主动地在任何遗址或遗址中的任何区域寻找和发现古代植物遗存。 浮选法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如何发现和获取古代植物遗存这 一难题,丰富了考古资料,极大地扩展了考古学研究的内容,继续由田野考古学家

中国史前考古学发展的若干问题

中国史前考古学发展的若干问题 陈星灿如果从1921 年仰韶村的发掘算起, 中国史前考古学已经走过了70 多年的历程。通过这70 多年的工作, 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 中国文化的根深植于中国史前文化的沃土中。要了解历史时期的中国, 必先了解史前时期的中国; 要认识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和特征, 必先认识史前时期中国各地区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征; 要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必先研究中国史前文化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甚至探索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离不开对史前文化的认识和研究。总之一句话, 史前考古学不仅在重建中国史前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即使在认识和了解历史时期的中国和中国文明的总体特征方面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过去的近20 年里, 中国史前考古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整个说来, 这一时期科研队伍得到了空前加强; 科研组织和管理工作得到了加强和改善; 课题意识也不断得到强化;田野工作的规模和时空范围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对史前遗址和墓葬有计划的大面积解剖为解决中国史前文化的起源、形成和特征以及相互关系等问题, 为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探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在70 年代后期发现以来, 至80 年代后期又有新的突破, 农业起源、陶器起源、家畜起源以及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有望得到解决或积累起新的线索和材料; 新石器时代的一批城址相继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上游地区发现, 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等一系列体现社会分层和等级分化的墓葬和随葬品的发现和研究, 为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各种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空前繁荣, 全国出版的定期和不定期的考古文物专业刊物达30 多种; 地方考古队伍日益壮大, 相当一批 重要的史前文化的发现是由地方考古机构完成的, 考古力量的布局与70 年代以前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与此相适应, 全国各地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 许多最引人注目的考古遗存是在长江 流域、东南沿海、长城地带甚至华南和西南地区发现的, 长期以来考古工作以黄河为中心的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并最终影响到我们对中国史前文化总体认识的转变。 70 年代后期以来, 前仰韶文化首先在黄河中游地区发现并得到确认, 中国史前文化的土著性和连续发展性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由于全体考古工作者的努力, 全国各地特别是在长城地带、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的许多重要发现, 使史前文化的时空空白得到了逐步的填充, 上述各地区史前文化的编年和谱系日益明确。至80 年代中期以来, 对中国史前文化的总体认识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现在知道, 中国史前文化既不是外来的, 也不是从国内某一个中心向外传播的。各地史前文化是在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它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或多或少都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黄河中心论或中原中心论的一元论终于被多元论所取代。史前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得到进一步的证实。事实证明, 在漫长的史前时期, 没有哪一个地区始终占据领先地位。黄河中游的核心地位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但只是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才突现出来, 并最终奠定了三代文明的基础, 而这与它长期处于各文化区的中间地带有很大关系。总之, 对中国史前文化的土著性、向心性、连续发展性、多元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认识, 是70 多年来几代考古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这个结果对于正确地认识中国文明起源、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①。在这样一个背景下, 面临世纪之交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面前的任务无疑是很艰巨的。根据我们的理解, 在最近若干年内,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解决了, 或者有了新的线索, 就会深化我们对中国史前文化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 推动中国史前考古学的健康发展。 一、关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探索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探索问题在本世纪20 年代仰韶文化发现以来, 即被提了出来。50 年代末期发现李家村等早于仰韶文化的遗存, 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华北地区, 前仰韶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探索是在磁山·裴李岗和老官台文化发现之后。原来把它视为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 最近的看法主要是把它划为新石器时代中期或中期的早段。早在60 年代, 江西万年仙人洞等洞穴遗址的发掘就提出了华南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的问题。但由于这是个石灰岩所造成的碳十四异常区, 所以长期以来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70 年代以来, 湖南石门皂市下

考古学通论 汇总

考古学通论 一.考古学: 1.考古学的定义: ①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它和“狭义历史学”一样都属于历史科学的范畴,所不同的是,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实物资料,狭义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文献资料。②作为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资料是通过考古发掘和考古调查获得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要经过室内统计和分类,再编写成考古报告和综合研究才能成为用于研究的资料。 2.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3.①作为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资料包括遗迹和遗物两部分,遗迹和遗物又统称为文化遗存。②遗迹通常分为房屋,水井,陶窑,村落,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它是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遗物按其用途可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和礼器等器物。③虽然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类物质文化遗存,但它研究的范围并不限于物质文化,也包括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各种精神,文化遗存。 3.考古学对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①考古学是运用考古资料来研究人类历史,是历史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②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文字出现前的史前社会的研究完全依赖考古资料。即使对文字出现后的历史时期的研究,考古资料仍有很重要的作用。考古资料既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可纠正文献资料中的错误,这已是被近几十年大量考古发现和研究所证明的事实。③文献资料对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记载很少,要研究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考古显得尤为重要。 二.考古学文化: 1.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涵义:①“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文化遗存。相似的文化遗存即使分布于邻近地区或不同地域,如不属于同一时代,也不能构成同一文化,即不属于同一个考古学文化。作为一个“考古学文化”必须具有一群特征性的文化遗存,单一的文化因素不能称为一种文化。②同一个“考古学文化”因分布地域的不同,在其文化面貌上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需要“文化类型”来划分。例:“龙山文化”分布于黄河下游地区,它又可分为“两城类型”, “城子崖类型”和“青崮堆类型”。 2.考古学文化的命名:①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乡镇名,村庄名)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是考古学文化命名中最常见的做法。例如: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小南海文化。②也有以遗址的名称作为文化名称的。例如: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观音洞文化和山顶洞文化等。③以具有特征性的遗物作为文化名称,在20世纪70年代前也常被采用,如中国新时期时代文化中的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 3.考古学文化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考古学文化的研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文化的分布范围,其中包括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和波及地区;文化面貌及其特征;文化渊源和发

史前考古学分期与分区

史前考古学分期与分区 一、中国史前考古的分期中国的史前考古学分期研究,始自20世纪20年代。1925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出版了《甘肃考古记》一书,除依据个别地层叠 压关系外,他主要采用类型学和由简单到复杂的一般进化理论,将甘肃古文化 分为六期,即齐家、仰韶、马厂、辛店、寺洼、沙井期。其中前三期属新石器 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后三期归入早期青铜器时代。尽管这一分期被以后的考 古发现证实并不准确,但却开中国史前考古分期研究之先河。以后随着史前考 古的发现和研究的深入,考古学家们不仅纠正了前人的分期错误,而且逐渐建 立了中国史前考古的分期体系。中国学者一般以汤姆森的三期说为基础,通用 鲁伯克的划分法,将史前考古分为两段六期,即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大 发展阶段,每一阶段又各分为早、中、晚三期。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人类化石 和文化遗存距今约200万年前后,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大约在距今4000 年前后,开始出现了文字和早期国家,史前时期结束。中国的史前时期大体相 当于石器时代,并可细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大发展阶段。我们认为,依据目前中国考学的发现与研究,参照古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将每一大阶段各 分为四期,或许更能反映中国史前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表1-8)。1.旧石器 时代考古分期旧石器时代从距今约200万年前开始,到距今1万年前后结束, 属史前时代的早期。是人类主要使用打制石器进行采集、狩猎、渔捞等活动的 阶段。依据石器制作技术的进步和人类体质的演进,可进一步细分为初期、早期、中期、晚期四个发展阶段。初期:距今约200~100万年,相当于地质年代 的更新世早期。此时的人类,刚从其动物祖先中分离出来,还保留有较多的猿 的性状,脑量只有700亳升左右,属早期直立人(早期猿人)阶段的人类。这一 时期的人类,已能用直接打击法制作原始、简单、粗糙的石器;从事采集与狩 猎经济。但尚未发现可靠的用火证据。早期:距今约100~20万年前,相当于地质年代的更新世中期的大部分时间。这一时期的人类体质上有了一定的进步, 以北京猿人为代表的古人类,脑量有所增加,但仍保留有较多的原始性,属晚 期直立人(晚期猿人)阶段的人类。石器的制作仍较粗糙,但类型增多。已经有 了可靠的用火证据。营群居生活,实行血缘群婚,处于前氏族公社阶段。中期:距今约20~5万年前,相当于地质年代的中更新世之末到晚更新世前一阶段。这一时期的人类体质有了较大的进步,以大荔人、丁村人等为代表的古人类的体

考古学中的植物遗存研究

考古学中的植物遗存研究 考古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发展历史与 演变过程。植物遗存研究是考古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通过对植物 遗存进行收集、分析和解释,帮助我们了解过去人类与植物的关系, 揭示出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研究社会历史、环 境变迁以及人类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植物遗存的类型和形态特征 植物遗存主要包括植物的种子、果实、根茎、叶片、花粉和木炭等。这些遗存在考古遗址中往往以碳化或者矿化的形式保存下来,具有一 定的稳定性。植物种子和果实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化学分析来确定 其种类和特征,根茎和叶片则可以通过形态特征和解剖结构的研究来 确定其植物学分类和特征。花粉是植物的生殖细胞,它的形态特征可 以用来识别和分类不同的植物种类,花粉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木炭则是植物在古代被烧烤或火灾中形成的炭化物,它可以提供关于 古代植物的信息。 二、植物遗存的分析方法 1. 显微镜分析: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种子、果实、叶片等的形态特征,可以确定植物的分类和特征。 2. 化学分析:通过对植物遗存中的有机成分进行化学分析,可以确 定其化学成分和特征。例如,碳同位素分析可以确定植物的生长环境 和气候条件,脂肪酸分析可以确定植物的食用性质和用途。

3. 形态解剖:通过对植物的根茎、叶片等结构进行解剖学分析,可以确定植物的分类和特征。 三、植物遗存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 1. 饮食研究:通过对古代植物遗存的分析,可以了解古人的饮食结构和模式。例如,通过植物种子的分析可以确定古代人类的主要农作物类型和使用方式,进而了解古人的农业生产水平和饮食搭配。 2. 经济研究:通过对古代植物遗存的分析,可以了解古人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例如,通过植物果实的分析可以确定古代人们的种植和贸易活动,进而了解古人的经济模式和市场关系。 3. 工艺研究:通过对古代植物遗存的分析,可以了解古人的手工艺技术和物质文化。例如,通过木炭的分析可以确定古人的燃烧技术和使用方式,进而了解古人的燃料选择和生活方式。 4. 环境变迁研究:通过对古代植物遗存的分析,可以了解古代环境变迁和气候变化。例如,通过花粉分析可以确定古代气候的变化和植被的演替,进而了解古人的生态环境和环境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考古学中的植物遗存研究对于探索人类社会历史、环境变迁和人类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植物遗存的收集、分析和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古人与植物的关系,揭示出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演变提供重要证据和参考。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植物遗存研究将为考古学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突破与创新。

考古学概论名词解释1

考古学概论名词解释1 2、考古学文化——考古学研究中的专门术语,用以表示考古遗址中(尤其是原始社会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文化一词有着不同的含义,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艺术、教育、精神生活以及其他方面所 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但考古学中所讲的文化,有其 特定的含义,专门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 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例如在考古工作中,发现某 几种特定类型的器物,经常地在一定地区的某一类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 出土,这样一群有着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即可以称为一种“文化”。由 于他们总是共同存在于同一文化层或墓葬中,表明它们属于同一时代。一 个文化不能由一种特征来划分,因为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找到类似的文化 因素。只有许多特征的总合才能把一个文化和另一个文化划分开来。 4、地层学——考古学中的“地层”这一名称是从地质学借用的。在 人类居住的地点,通常都会通过人类的各种活动,在原来天然形成的“生土”上堆积起一层“熟土”,其中往往夹杂人类无意或有意遗弃的各种器 物及其残余,这种包含文化物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 如果后一代的人类居住在同一地点,又会在已有的“文化层”上堆积另一“文化层”。如果有一段时间没有人类居住,就会堆积一层天然堆积物, 如水流冲积的淤土、风吹来的沙层及草木朽烂的腐殖土。这种天然堆积层,考古学上称为“间歇层”。这就是考古学的地层学的基本原理。由于长期 延续,文化层越堆越厚,层次越来越多。如果没有经过扰乱,上层的年代 必然比下层年代晚。这样,文化层的堆积便构成了这一居住址的编年历史。人类的活动是复杂的,所以文化层的堆积情形也往往是十分复杂的。考古 工作在发掘时,必须恪守地层学的原则,使用各种技术和手段,从错综复

考古学的分类和研究方法

考古学的分类和研究方法 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代人类文明的学科,通过对人类活动遗迹的发掘和分析,对古代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研究。考古学的分类和研究方法对于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围绕着考古学的分类和研究方法展开探讨。 一、考古学的分类 考古学可以根据研究时间跨度和空间范围来进行分类。根据时间跨度,考古学主要分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两大类。 史前考古学主要研究史前时期,即人类出现至文字出现之前的历史时期。通过对人类遗存和器物的发掘、研究和分析,揭示古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经济活动和文化传承等信息。史前考古学对于研究人类起源和文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历史考古学主要研究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时期,通过对历史时期的遗址、遗迹、文物和建筑等进行发掘和研究,还原历史事件和古代社会的面貌。历史考古学对于研究历史事件和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根据空间范围,考古学可分为文化考古学和城市考古学两大类。 文化考古学主要研究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发展和演变。通过对遗址、墓地、陶器、铭文等的研究,揭示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

城市考古学则主要研究古代城市的建筑、规划、经济、社会等方面 的内容。通过对古代城市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还原古代城市的面貌, 了解古代城市的产业结构、社会组织和城市化进程,对于研究城市化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考古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勘探调查、发掘、文物鉴定、实验 考古等。 勘探调查是考古学中的首要步骤,通过对地形、地貌、植被、土壤 等的观察和分析,选择合适的调查地点,了解遗址的分布、规模和特点。 发掘是考古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对考古遗址进行挖掘,发现并记录不同时期的遗存和文物。发掘可以揭示出古代城市、墓地、居住区等遗址的规模、结构、布局等信息。 文物鉴定是通过对考古出土的文物进行科学鉴定和分类,获得文物 的年代、材质、用途等信息。文物鉴定结果对于确定遗址的时代和性 质以及揭示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 实验考古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考古研究方法,通过对古代工艺、农业、建筑等进行实际模拟和实验,验证和复原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 技术水平。实验考古通过实际操作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人类的智慧和 创新。

考古学概论名词解释1

考古学概论名词解释1----8dcb4854-6eba-11ec-986f- 7cb59b590d7d 1、考古学――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 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学中研究 的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他们多埋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 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考古学的产 生有长远的渊源,但到近代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近代考古学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 界各国。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 掘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才在中国出现。作为一门近代的科学,考古学有一套完整、严 密的方法论。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 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2.考古文化——考古研究中使用的一个特殊术语,代表在考古遗址中观察到的社区, 尤其是在原始社会的遗迹中。文化这个词有不同的含义。它一般指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艺术、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取得的总成就,如中华文化和文化遗产。然而,考古学中的 文化有其特定的含义,它具体指的是一组属于同一时代的遗骸,分布在共同的区域,具有 在考古发现中可以观察到的共同特征。例如,在考古工作中,发现了几种特定类型的文物,这些文物通常一起出土在某一地区的某一类型的居民点或坟墓中。这种具有特定组合关系 的遗骸群可以称为“文化”。因为他们总是一起存在于同一个文化层或坟墓里,这表明他 们属于同一个时代。一种文化不能被一种特征所分割,因为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会发现相 似的文化因素。只有多种特征的结合才能将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区分开来。 3、田野考古学――田野考古学的名称是20世纪初正式提出来的,但当时的田野考古 学主要是勘察地面上的遗迹和遗物,依靠地图进行调查。以后,世界各地的田野考古学转 入以发掘为中心,并扩大调查的对象和范围,方法逐渐完善,技术快速进步。各种自然科 学的手段相继被采用,许多机械设备被用作调查发掘的工具。利用航空照相和卫星照相、 磁力探查和地抗力探查等方法以发现遗迹等。调查发掘的对象也由一般的居住址和墓葬等 扩大到道路、桥梁、沟渠、运河、农田、都市、港口、窑群和矿场等各种大面积的遗址, 从而使得考古工作者必须与各有关学科的专家协作,才能完成全面的、综合性的研究任务。考古学研究是一个整体,田野调查发掘和室内整理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能截然分割。 但是,由于调查发掘工作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论,而且还使用许多特殊的器材和设备,又要 广泛采用自然科学的手段,这就使得田野考古学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把它作为考古学的一 个重要的分支,也是理所当然的。 4.地层学——考古学中的“地层”一词来源于地质学。在人类居住的地方,通过各种 人类活动,通常会在原始自然形成的“生土”上积累一层“熟土”,这层“生土”往往与 人类无意或有意抛弃的各种文物及其残留物混合在一起。这种含有文物的熟土层在考古学 上被称为“文化层”。如果下一代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另一个“文化层”将在现有的“文化层”上积累。如果一段时间内没有人类居住,就会积累一层自然沉积物,如水冲淤、

陕西师范大学2020—2021学年第1学期考古学《考古学导论》考试试卷(A卷)及参考答案

陕西师范大学2020-2021学年第1学期 《考古学导论》考试试卷(A卷) 考试范围:《考古学导论》;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院/系: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一、名词解释(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石片长和石片宽 2.越窑 3.借展 4.博物馆信息化 二、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天然植物染料的分类。 2.动物纤维和植物纤维的性质差异。 3.硝酸纤维用作陶瓷砖瓦类文物豁合剂的主要特点。 4.纸质文物上的污斑主要包括? 5.古代漆器的现场保护方法。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聚落考古的主要内容及对考古学研究的意义。 2.东汉时期的画像石主要出土于哪些地方?主要内容是哪些?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①石片长:由顶部的打击点向尾部引直线,再由尾部端点向该直线引垂线,该垂线的垂足与顶部端点间的距离即为石片长;②石片宽:垂直于石片长的两侧所形成的最大距离即为石片宽。 2.越窑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南方青瓷窑,分布于浙江省余姚县上林湖一带,因其地古代属越州而得名。它开创于东汉,唐、五代时得到蓬勃发展。唐代中国瓷业生产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越窑是“南青”的代表。陆羽《茶经》称其产品“类冰”、“类玉”,列于诸窑之首。其唐末、五代之际产品被称为“秘色瓷”,并成为贡品。越窑瓷器在唐宋时期不但畅销国内,还大量运销到国外,除日本及东南亚外,还远销到西亚、东、北非洲各地。它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3.借展是指陈列设计过程中,由于馆藏不足,需要向兄弟博物馆或有关单位与个人借用其藏品,以完善陈列。借展也是征集工作的一项内容,但借展是短期使用展品,不是征集入藏。借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私人收藏的文物(标本),自愿借给博物馆长期或临时展出;二是博物馆的藏品借给另一个博物馆展览或研究之用。借展应在双方同意的前提下,签定借展协议,明确借展的期限,展出地点、用途,文物安全的责任,以及发生意外损失后如何处理。借展也可以由借用一方偿付一定的费用。这种方式是发挥藏品作用的一个重要途径,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协作关系。 4.博物馆的信息化是指博物馆各个部门和各项职能都能够利用计算机作为日常工具,构成一个以藏品信息数据库为基础、以信息网络为支撑、以业务应用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其主要包括博物馆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博物馆藏品数据库建设、博物馆网站建设、博物馆办公自动化(OA)系统建设以及博物馆其它应用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内容。 二、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 1.(1)直接染色的染料 直接染色的染料是指不需要媒染而直接使织物进行染色的染料,栀子、红花是典型的直接染料。 (2)媒染染料 在实行染色前先对织物进行媒染,便利以后染色的染色染料。媒染染料本身颜色并不明显或是单一色,通过媒染剂呈现多种颜色。在植物染料中,茜草是典型的媒染染料。 (3)还原染料

辽西地区史前时期匕形器研究

辽西地区史前时期匕形器研究 张宇 【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36)012 【摘要】Western Liaoning Region mainly include southeast of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Chifeng city and Tongliao city) as well as the Western Liaoning Region. This region is Neolithic archaeo-logical culture sequence and the spectrum is relatively intact, is china′s one of the important areas of Ne-olithic archaeological culture development. In Western Liaoning region is Neolithic culture, Xinglongwa culture, Zhaobaogou culture, Fuhe cu lture, Hongshan culture, Xiaoheyan culture′s cultural archaeological culture un-earthed artifacts such as common category with the jade, stone, bone, etc for texture image of dagger. To explore the Western Liaoning region of the prehistoric dagger form, function, production proces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functions and roles of the prehistoric jad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辽西地区主要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赤峰市和通辽市)以及辽宁西部地区.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与谱系相对完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在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等考古学文化出土器物中,常见一类用玉、石、骨等为质地的匕形器.探究辽西地区史前时期匕形器的产生、功能、制作工艺及其内涵特征,对研究史前时期玉器的功能与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非连续性文本赵志军《植物考古概述》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植物考古为何属于考古学?这是由它的研究目的决定的。界定一个研究领域的学科属性首先要考虑其研究目的,植物考古的研究目的是认识和了解古代人类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 而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不仅是植物考古的最终研究目标, 也是现代考古学的研究目的。20世纪60年代以前,考古学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构建古代文化的时空框架。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兴起了“新考古学”运动。随着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一些欧美考古学者开始不满足局限于如此具体的考古学研究目标, 提出应该进一步探讨古代人类的行为和生活,例如古人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如何生产劳作,如何相互交往,如何适应和认知自然界,等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另外,他们还提出在考古学文化谱系建立之后应该进一步探索这些相互衔接的考古学文化是如何发生演变的,为何要发生变化,即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所以“新考古学” 运动后来也被称作“过程考古学”。经过数十年的激烈争辩和实践检验,这些新观点逐渐得到了考古学界的普遍认可,并最终成了现今考古学的研究目的。既然植物考古也是将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作为研究的终极目标,当然属于考古学的研究范畴。 植物考古和其他考古分支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对象。植物考古的研究对象是考古发现的与古代人类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植物遗存。所谓直接相关就是指那些被人类利用的植物,包括食物、燃料、建筑材料、工具、用具等;所谓间接相关是指那些虽然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却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植物,比如依附在人工环境的各种杂草。而植物是有机物质,长期埋藏于土壤中会腐朽消失,这是植物遗存与其他文化遗物的不同之处,所以不是所有与古代人类生活相关的植物都能长期保存在文化堆积中,并最终成为植物遗存被考古学者发现。有幸能够长期埋藏在考古遗址文化堆积中的植物遗存分为植物大遗存和植物微小遗存。植物大遗存分为三个类别:炭

辽宁大学2020—2021学年第1学期考古学《考古学导论》考试试卷(A卷)及参考答案

辽宁大学2020-2021学年第1学期 《考古学导论》考试试卷(A卷) 考试范围:《考古学导论》;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院/系: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一、名词解释(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孝堂山墓祠 2.山顶洞人 3.开成石经 4.朱封大墓 二、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 1.战国都城的特点。 2.举例说明汉代考古学遗存的主要类型和特征。 3.简述唐代铜镜的形制、花纹、工艺和演变分期。 4.动物纤维和植物纤维的性质差异。 5.简述文物保护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汉代丝绸之路及考古遗存。 2.从考古发现看“海上丝绸之路”的实际存在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孝堂山墓祠是东汉墓地祠堂。墓祠位于山东省长清县孝堂山顶,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式建筑物。墓祠主要记录祠主的经历和车骑出行、庖厨宴饮、狩猎百戏等图像。孝堂山墓祠画像以阴线雕刻为主,技艺纯熟、简练传神,是汉画像石中少见的精品。 2.山顶洞人是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的人类化石,年代为距今18865±420年。主要发现有完整的头盖骨及一些躯干骨。山顶洞人的体质已经很进步,属晚期智人。伴出有少量石器,包括砍砸器刮削器等。骨器及装饰品丰富,已经掌握了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有意识地将死者埋葬并在尸体及周围撒上赤铁矿粉,可能已经有了原始信仰。 3.开成石经,又称唐石经,是指唐十二经刻石。成于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现藏于西安碑林。版面格式不同于汉魏石经,保存较好,是研究中国经书历史的重要资料。 4.朱封大墓是中国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山东龙山文化墓地,位于山东临朐的西朱封村。1989年后已被发掘3座大墓,墓主是当时社会上有特殊地位的显贵人物,均有棺椁葬具。这三座大墓的随葬品丰富,陶器有鼎、豆罍和蛋壳陶杯,玉器有钺、刀、簪、头(冠)饰,还有绿松石串饰、石镞、骨镞、骨匕等。其中一座墓的墓主,身旁有木边箱,脚下有木脚箱,主要随葬品放置在箱内。 二、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 1.战国时期,列国有都,大夫有邑,城的数量和规模有了大发展。目前经考古发掘或调查的战国都城和重要城邑三四十座,有的沿用春秋故城,有的为新建,如咸阳的秦国都城雍城、栎阳等。当时的城市突出了军事设防的战略考虑。战国都城的一般特点有: (1)平面大多呈方形或长方形。 (2)选址和营造上突出了攻战、防御考虑,有环绕城的护城壕沟或以天然河道为屏障,排水洞也兼顾防人进出。 (3)两城制,分大城(郭城)和小城(宫城),宫城居君,郭城卫民。 (4)宫殿区地势高亢,又有高大的夯土台基,眺临全城,突出了专制政治的特色。 (5)城内道路、街区、排水设施齐全,有商业区的市井、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等不同功能的区划,手工业作坊有专为官室服务和民用两种。 (6)城内面积广大,有贵族的墓地,可能还有农区。 2.汉代考古学遗存的主要类型和特征: (1)都城遗址。主要包括长安遗址与洛阳遗址。这两处遗址宫殿区域占地面积较大,且整体布局规整讲究,体现出皇帝尊贵至上的无上权威。

考古学与世界文明史结课论文

考古学与世界文明史结课论文

————————————————————————————————作者:————————————————————————————————日期: ﻩ

考古学与世界文明史结课论文 题目对考古学的认识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2011级卓越1班 学号 2 姓名戴振亚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日

摘要: 本文为山东大学通识核心课考古学与世界文明史结课论文,完成此论文前,经过课堂学习以及课下的了解,在图书馆查阅了数本考古学的相关书籍。经过课堂学习以及论文的写作,我认识到考古学虽然并不像许多其他科学一样受热捧,但是考古学拥有着其独特的神秘魅力与深远的研究价值,同其他科学一样,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本文简述了考古学的定义、研究对象,考古学文化,考古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考古技术方法的发展和新考古学。 关键词: 考古学、考古学文化、考古技术方法、新考古学 正文: 一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 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1】 (二)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要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这里指的实物资料,一般应是古代人类有意识加工过的人工制品。如工具、武器、用品等,或是人类修造的房屋、坟墓、城堡等建筑等。若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则必须确定其与人类活动有关,或是能够反映人类的活动。如用于修筑房屋用的自然石块和采集渔猎活动所遗留的动植物遗存等,这些也属于考古学研究对象。 1.遗物。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遗物一般以器物的原料或用途功能进行分类。如以器物的原料可分为木器、石器、玉器、陶器、骨器等;以用途或功能可分为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 2.遗迹。古代人类活动而遗留下来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的迹象。遗迹一般依据其功能或用途分类并命名,如储物的窖穴、埋葬死者的墓穴、房屋废弃后的基址、防御性的城墙或壕沟、汲水的井等。一般遗迹中,均包含有数量不等的遗物。这些遗物有些是当时人们无意识地丢弃的,如在废弃的窖穴或壕沟中倾倒的生活垃圾和破损的陶器、工具等。有些则是人们有意识地放入的,如墓葬中的随葬品等。 3.遗址。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生活、居住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古代遗址大部分是有各种性质、功能不同的房屋及防卫、经济设施等组成的村社聚落或城址的废墟。 4.考古学文化。代表同一时代的,集中于一定地域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

中国考古学发现和探索参考资料

中国考古发现和探索参考资料 使用指导: 1.本参考资料不是最终正确答案 2.资料内容并不一定完全符合答题要求,请认真阅读后根据自己的判断和需要组织自己的答案,不要盲目背 3.名词解释的关键不在答案长短和内容丰富与否,(助教说“碳十四”的答案不超过20个字,当然不是所有题都这么短),请大家找的是可能符合条件的答案范围,最后不可能根据一个人的判断做太大改动给大家背,请自己判断最终答案,有所增减,不然考试也没意义了。 4.简答也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各自根据笔记再改动 5.目前还没收全资料,先发这么多 Q 名词解释 1.1碳十四年代测定 一种常用的科技测年方法,由美国人维拉德?弗兰克?利比发现。碳元素广泛存在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里,并且相互交换维持平衡,主要有三种同位素,即C12、C13、C14,其中前二者为稳定同位素,C14为放射性同位素。生物体内的C14会在生物体死亡后逐渐衰退,直至消失,由此,当对已经死亡的生物体进行测年的时候,只需用专业设备测出其体内残留的C14量,与C14半衰期结合进行一定的运算即可测出其年龄。 C14测年存在三个基本的假定:假设大气中的C14的产生率几万年来恒定不变;三个交换储存库容量不变,而且三个储存库均达到交换平衡状态;样品一旦脱离交换体系后就处于封闭状态。由于半衰期为5730+/-30年,所以其测年范围为二三百万年至5万年,且精确度较高。其样品易得:陆生动植物体(一年生或短寿命最好);水生或海生的动植物体(注意有岩石效应和海洋效应);沉积物类:泥炭、淤泥、土壤等,包括孢粉等;碳酸盐类:钟乳石,白灰面;大气或冰芯等包裹体。数量:几克到几千克。 1.2绝对年代 所谓绝对年代是与“相对年代”相对应的概念,即一件器物、一个遗址乃至一个历史事件的确定年代。 其获取方法有文献记载和科技方法测年,文献记载主要根据年号、干支、月相等相互佐证确定年代;科技测年的方法主要由C14测年、热释光、光释光、古地磁法、树木年轮法等。其记数方式通常有以四季轮回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单位的太阳年和原子周期性释放为单位的放射性纪年等,但在历史上普遍流行的是太阳年,至今通用的也是太阳年,在使用放射性年代时一般也要将其换算成太阳年。现在通用的西(公)历则是以耶稣的诞生为起点,记作AD 1即公元元年,在这一年之前即公元前的记法为BC,在这一年之后即公元年代的记法为AD。现代的科学放射性年代以距今(1950年)为起点,记作BP。 绝对年代可以有助于确定相关研究对象的年代,为研究奠定基础。但事实上,绝对年代并非绝对准确而是相对准确,一般会有所出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