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六大中医推拿流派简介
推拿流派手法介绍1
![推拿流派手法介绍1](https://img.taocdn.com/s3/m/9e47f62c58fb770bf78a5514.png)
【动作要求】
• 频率:120-160次/分钟 • 压力:自然压力 • 移动:紧推慢移
一指禅推拿流派特点
• 其特点是:①强调手法柔和、深透,柔中寓刚, 刚柔相济,以柔和为贵,其主要手法和辅助 手法配合默契,动作细腻。 • ②非常重视推拿功法锻炼,要求学习者首先 锻炼"易筋经",并结合在米(沙)袋上苦练基 本功,达到体魄强壮,手法轻而不浮、重而 不滞的基本要求后,再进行人体操作训练, 使手法技术日趋成熟。
二、要求及注意事项
压力要适中,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 施术手要吸定在操作部位上,不得在皮肤表面摩擦 与滑动,须带动皮下组织一起运动,往返移动时应在 吸定的基础上进行 频率约120-160次/分钟 幅度要由小到大,用力应先轻渐重 大鱼际揉法前臂有推旋动作,腕部宜放松,而指揉 法则腕关节要保持一定紧张度,掌根揉法则腕关节 略有背伸,松紧适度
• 推、拿、按、摩、 滚、捻、抄、搓、 缠、揉、摇、抖十 二法,其中一指禅 推法是主要手法。
【动作要领】
• 手握空拳,拇指自然伸直并 盖住拳眼,用拇指指端或罗 纹面着力于治疗部位或穴位, 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作主 动摆动,带动腕关节摆动以 及拇指掌指关节或指骨间关 节的伸屈运动。
指腹推
指端推
【动作要求】
川、丁鹤山、钱志坚、朱春霆、 丁季峰等。
王 纪 松(1902.1-1990.4)
江苏邗江西门人,原名王荣宽。王松
山长子。早年从父王松山习推拿。22岁
独立开诊。1956参与创办推拿医士训练
班。1958-1975, 就职上海中医学院附属 推拿学校及推拿门诊部。后任岳阳医院 推拿科顾问。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擅长抄法、抹法、梳法、勾法等手法。 钱裕麟、陈力成、严隽陶、梅犁曾跟随 多年。
中医推拿按摩手法和手法的作用及功效
![中医推拿按摩手法和手法的作用及功效](https://img.taocdn.com/s3/m/6691c801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53.png)
中医推拿按摩手法和手法的作用及功效第一篇:中医推拿按摩手法和手法的作用及功效中医推拿按摩手法和手法的作用及功效一共有6大类。
一:摆动类手法(1,一指禅推法;2,拇指禅推法;3,滚法;4,揉法)二:摩擦类手法(1,磨法;2,擦法;3,推法;4,搓法;5,抹法)三:挤压类手法(1,按法;2,捏法;3,拿法;4,掐法;5,踩跷法)四:振动类手法(1,抖法;2,牵抖法;3,振法)五:叩击类手法(1,拍法;2,击法;3,弹法)六:运动关节类手法(1,摇法;2,背法;3,扳法;4,拔伸法)。
功效:舒筋活络,活血散瘀,理筋整复等按摩推拿手法总论手法就是用手或肢体的某些部位,按特定的技巧作用于患者体表,使产生的力达到防病、治病、保健的目的,我们将这种特定的技巧称为“手法”。
之所以称为“手”是因为:主要以手着力,故统称为“手”。
之所以称为“法”是因为:虽然各种手法都来源于日常生活,但又区别于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其区别点就在于手法有特定的技巧,是能治病、防病、保健的医疗手段,故称为“法”。
古人称:“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法也”。
所有手法都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深透和渗透的目的。
所谓“持久”是指按手法的要求作用一段时间。
所谓“有力”是指手法要有一定的力度,达到一定的层次。
在用力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选择适当的力量,力量是可大可小的,大时力量可达肌肉、骨骼;小时仅达皮肤和皮下。
也就是说力量并不是越大越好。
所谓“均匀”是指手法的力量、速度及操作幅度要均匀。
在操作时力量不可时轻时重,速度不可时快时慢,幅度不可时大时小。
在改变力量、速度、幅度时要逐渐地、均匀地改变。
所谓“柔和”是指手法要轻柔缓和,不使用蛮力、暴力,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松而不懈,紧而不僵”。
所谓“深透”是指每个手法应用完之后,均能使该部位浅层组织和深层组织得到充分放松。
所谓“渗透”是指一些手法产生的效果是从浅层组织渗透到深层组织,如应使按摩法产生的热逐渐渗透到深层组织,这称为“透热”。
推拿流派的分类有哪些方法
![推拿流派的分类有哪些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d8b07fc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c9.png)
推拿流派的分类有哪些方法推拿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流派。
根据传承和技法的差异,推拿流派可以分为多个分类,以下将详细介绍推拿流派的分类方法。
一、按照历史和传承划分1. 伤寒派:伤寒派源于古代的伤寒学派,把该学派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推拿治疗上,主要用于治疗外感寒热病等。
2. 针灸派:针灸派是受到针灸理论启发而形成的推拿流派,它采用按揉、拍打、敲击等手法与经络穴位相结合,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3. 骨伤派:骨伤派是以治疗骨伤病症为主要特点的推拿流派,它通过按压、推拿等手法来恢复骨骼的正常功能。
4. 中药派:中药派是以中药理论为基础的推拿流派,它运用中草药制成的药物来进行推拿治疗,以增强疗效。
二、按照技法和手法划分1. 揉捏推拿:揉捏推拿是最常见的推拿手法之一,它通过手的运动来对人体经络和穴位进行揉捏和按摩,以调理气血。
2. 摩擦推拿:摩擦推拿是一种通过双手摩擦的方式来刺激穴位和经络,以达到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的效果。
3. 敲打推拿:敲打推拿是指用手掌或拳头等部位轻敲或重击身体部位,通过震荡作用来舒筋活血。
4. 按压推拿:按压推拿是一种以手指、掌心等部位用力按压穴位或经络的手法,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
三、按照推拿的部位划分1. 头部推拿:头部推拿主要用于缓解头痛、失眠等与头部相关的疼痛和不适症状。
2. 颈部推拿:颈部推拿主要用于缓解颈部僵硬、颈椎病等症状,有效改善颈部不适。
3. 脊柱推拿:脊柱推拿是指对脊柱进行按摩和调整,用于治疗脊柱疾病,改善身体的姿势和脊椎的健康。
4. 肩部推拿:肩部推拿主要用于缓解肩部酸痛、僵硬等问题,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度。
5. 手臂推拿:手臂推拿主要用于缓解手臂疲劳、手指麻木等问题,改善手臂的血液循环。
6. 腿部推拿:腿部推拿主要用于缓解腿部酸痛、疲劳等问题,促进腿部肌肉的放松和血液循环的改善。
7. 足部推拿:足部推拿是指针对足底的穴位进行按摩和刺激,以改善脚部的血液循环和舒缓足部疲劳。
推拿名词解释
![推拿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a156418192e45361066f568.png)
【大鱼际揉法】:大鱼际部着力于施术部。沉肘,屈肘成 120°—140°,肘外翘,腕放松,呈微屈或水平状,以肘关节 为支点,前臂做主动运动,带动腕关节进行左右摆动,使大鱼际在治疗部上轻柔灵活的揉动,频率每分钟 120-160 次。
【摆动类手法】:以指、掌或腕关节做协调的连续摆动,使所产生的“波状”力沿着术手着力部位持续不断地作用于受术部位的一类操 作方法。 【一指禅推法】:是术者以拇指相应部位着力点于受术部位或穴位,术者沉肩、垂肘、悬腕,(通过肘关节屈伸,前臂与腕关节有节奏 地内、外摆动),通过腕部的连续摆动和拇指关节的屈伸,使所产生的功力持续不断地作用于该部的操作手法。频率每分钟 120-160 次。 分为指端推法、螺纹面推法、偏峰推法、缠推法(缠法 200 次以上/分钟)、跪推法(屈指推法) 要求及注意:姿势端正、心和神宁、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紧推、慢移、松。 【滚法】:是术者以手背部尺侧为着力点,沉肩、垂肘,(以肘关节为支点),通过肘关节屈伸、前臂内外旋转和腕关节屈伸(有节律) 的联合运动,使手背部尺侧(一半以上)部分在受术部位上持续不断地来回滚动的操作法。频率每分钟 120-160 次。 要求及注意:姿态、心神、沉肩、垂肘、手、腕、臂、着力点、紧推、慢移 【揉法】:以着力部位带动受术部位皮肤、皮下组织一起,做柔和而灵活的环旋运动的操作法。分为掌根揉法、大鱼际揉法、指揉法、 拳揉法和肘揉法。
【掌根揉法】:肘关节微屈,腕关节放松并略背伸,手指自然弯曲,掌根附于施术部。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运动, 带动腕掌做小幅度回旋运动,使掌根部在施术部位上进行柔和的连续不断的旋转揉动,频率每分钟 120-160 次。
正骨推拿手法各派简介
![正骨推拿手法各派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4263551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c6.png)
正骨推拿手法各派简介中医正骨推拿在发展过程中,广布民间,以其实用性而著称。
不如中医内科、针灸、儿科、妇科等科目那样“专业性”强,表现出了正骨推拿独特的景观。
直至解放初期,正骨推拿还广泛地存在于民间。
理发匠也会推捏几下,而其中的佼佼者,也是独成一门,享誉天下的。
中医正骨推拿以手法为特点,吸收了中华武术的基本功,在中医中独成一门,分派庞杂,现在已很难分清有多少门派。
从现存门派看,大致分析,多由明清时期四大派别演化而来,其代表门派必带有当年的行业特点。
上驷院派,上驷院既御马圈。
给皇帝养马的人,在养马、骑马过程中,多见脱臼之伤,故善于脱臼、伤筋之类的手法治疗。
又有接近皇族的机会,生活条件也相对优越,可以潜心研究医术,在伤科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最正统。
其医术之精湛,可谓“叹为观止”。
只可惜基本功要求太高,已很难传承。
戳班派,中国古代衙役中手戳杀威棒的人,故称戳班。
戳班以诊疗棒伤为最,多见红伤、骨折。
大清解体后,衙门的饭吃不了,就拿起医术,救命活人。
戳班派的人依靠在衙门中练就的处理人事关系的技能,广泛发展,成为中医推拿正骨中壮观的一支。
据老中医说,现在北京学院派推拿由两支发展而来。
一支是练家南派,解放初期在上海举办中医学校,全国中医学习,编写教材,回各地后开课教学。
另一支为北京中医药学院聘请刘寿山传授,刘寿山剃头匠出身(现在叫美发师),为戳班派正传,戳班派手法从此具有正统的学院派地位。
学院学生学成之后,大多进入医疗单位,有合法的行医资格,其地位被国家承认。
所谓练家是指练功,包括道教、佛教、杂技三个派别。
正骨推拿在中医技术里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与传统武术有紧密的联系,正门传授都有站桩等武术动作要求。
中华文明的整体观也体现了武术的医药部分,均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各家武术自身的特点。
武术从拳种上分,有太极、形意、八卦、大小红拳、通臂、戳脚翻子等拳种,从实际应用上分有技击、戏剧、杂技等,练家正骨按摩也就分出派系来了。
小儿推拿流派的形成和发展
![小儿推拿流派的形成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6ad4073804d2b160b4ec0b7.png)
内外治疗结合:
•内服:“消积散” •外敷“冯氏化痞膏” (此二方为冯氏家传)
补充: 捏脊八法:推、拿、捏、捻、放、提、揉、按
视频:佘继林讲课3、 佘继林讲课4
流派二:湘西小儿推拿流派
形成:
创始人刘开运(1919-2003),湖南省花垣县人,出身中医世家,苗汉后裔,御医后代,家族业医 已三四百年,祖传中医、草医、推拿三套绝技,融汉、苗医于一炉,独树一帜。曾担任中华推拿学学 会副主任,主要从事小儿推拿研究。
流派五: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
形成: 该流派创始人为张汉臣(1910-1978),字新棠、贻桐、赓戊,山东蓬莱县人。少年 即随师学习中医内科,1925年拜本县推拿名医艾老太为师,自此致力于小儿推拿事业。 1930年独立行医,1957年应聘到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组建小儿推拿室开展小儿推拿 疗法。
传承链
张汉臣 (第1代)
流派二:湘西小儿推拿流派
发展:
邵湘宁,(1956-至今),长期师从刘开运,曾担任湖南省中医药学校副校长、校长,现为湖南 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潜心研究少儿推拿,发起成立吉首大学“刘氏针灸推拿研究所”。
著作:
1、刘开运.小儿推拿疗法 2、刘开运.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推拿学.小儿推拿 3、符明进.小儿推拿
流派二:湘西小儿推拿流派
徐宗礼,字谦光,自1887年完成了《推拿三字经》,创建了三字经流派推拿,其著作虽未出
版,但在民间流行,其后未有传人。 真正将三字经流派推拿发扬光大的是李德修先生。
李德修,又名慎之(1893-1972),山东威海人。自学《推拿三字经》一书,经8年学习,方
独立应诊。1955年应聘到青岛市中医院任小儿科负责人。自此,李德修将三字经流派推拿专用于治 疗小儿病症。
中医里的六大流派
![中医里的六大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ca102456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3e.png)
中医里的六大流派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化,形成了多个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在理论体系、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介绍中医里的六大流派,包括“黄帝内经”流派、“伤寒杂病论”流派、“温病学派”、“气机派”、“脾胃学派”和“上海学派”。
首先,我们来介绍“黄帝内经”流派。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这一流派注重人体整体的观察与研究,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的疾病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其中的重要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等,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其次,我们介绍“伤寒杂病论”流派。
这一流派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代表作,强调病因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了许多疾病的治疗方案。
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表里辨证论治”的概念,即通过对疾病的内部与外部症状的观察,来判断病情与治疗方案。
第三个流派是“温病学派”。
温病学派是以温病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专业学派,它主要研究急性传染病与温邪的关系以及治疗方法。
温病学派提出了“辨病辨证”和“辨寒辨温”等概念,指导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应对策略。
接下来是“气机派”。
气机派注重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和气分布情况,强调气的运行与调节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气机派的代表作有《太素·中藏论》和《营卫学》等,这些著作对中医学的气机学说有着深刻的影响。
第五个流派是“脾胃学派”。
脾胃学派主要研究消化系统的疾病与治疗方法,其中尤其重视脾胃的功能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脾胃学派提出了“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之苗”和“脾胃失调则营卫失调”等理论,为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最后是“上海学派”。
上海学派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派中医学思想流派,以叶天士、吴昆、吴阶平为代表。
上海学派在传统中医学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使中医学更贴近现代科学。
上海学派提倡以“辩证”为中心,结合西医的检查手段和治疗方法,全面分析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推拿流派
![推拿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993b3a0ea8114431b90dd849.png)
滚法派手法特点
由于腕关节伸屈的压力较大,因此对人 体剌激力量也较强。同时,手法操作过程 中,有近一半以上的掌背部接触在人体体 表上,所以刺激面积也比较大。加之结合 被治疗部位关节的被动活动,可有效松解 病变组织的粘连,且手法力量易于深透到 深部组织。
பைடு நூலகம்
滚法派手法的应用
滚法以其对软组织损伤、运动系统与 神经系统疾病独特的疗效,逐渐得到了病 家的欢迎和推拿界的认可,成为我国最有 影响的手法之一。
腹诊推拿流派常用手法
常用手法有推、拿、按、摩、捏、揉、搓、摇、 引、重等,治法上突出补、温、和、通、消、汗、 吐、下八法。 推法可以疏通气机,化积导滞;拿法可以泻热开 窍,增益精神;按法可以通气缓痛,行气补血; 摩法可以安神缓痛,攻滞解郁;捏法可以通经活 血,开窍醒神;揉法可以活血散结,软坚止痛; 搓法可以疏肝解郁,调和气血;摇法可以疏通经 络,滑利关节;引法可以通经活血,开利关节; 重法可以消肿除痛,清醒头目。
4、拿带脉。
5、按巨阙,调章门(平阑门)。 6、按巨阙,调左梁门、右石关。 7、按巨阙,调上脘、中脘、建里。 8、按天突、璇玑、华盖,调巨阙。 9、按巨阙,调阑门(水分)。 10、按左梁门,右石关,调气海。 11、并压三把。
21、拳压膀胱经
22、按肩井推百劳至尾闾。
腹诊推拿流派腹诊方法
4.切腹:术者以一手或双手四指紧贴腹壁,或按
压或摩动。先按任脉,次按脐中,再拘脐旁之冲 脉,然后循序摩动。如在两季肋下用手指沿肋骨 下缘徐徐向外或向下抚按,仔细体会其抵抗力的 强弱,腹壁肌肉有无病态之虚弱或紧张,以及范 围大小,紧张者为实,虚弱者为虚。在按压时有 无胸部苦闷的感觉。
中医按摩推拿六大类基本手法
![中医按摩推拿六大类基本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eada325a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10.png)
中医按摩推拿六大类基本手法中医按摩推拿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按摩推拿通过手法的运用,以及对经络和穴位的刺激,达到调理身体、防治疾病的目的。
按摩推拿手法繁多,包括了六大类基本手法,分别是揉、捏、推、拿、按和捶。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这六大类基本手法。
揉法是按摩推拿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法,主要是用手掌或指腹按照一定的节奏和力度对患者的肌肉、皮肤进行揉捏。
揉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的弹性,缓解肌肉疲劳和酸痛,对于肌肉拉伤、关节炎等病症有一定的疗效。
捏法是按摩推拿中用拇指和食指捏取患者肌肉或皮肤的一种手法。
捏法可以刺激经络,调理气血,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增强免疫力,对于一些常见的病症如失眠、头痛、颈椎病等有一定的疗效。
推法是按摩推拿中用手掌的根部或掌面对患者的肌肉进行推动的一种手法。
推法可以刺激经络,调理气血,增加血液循环,改善身体的代谢功能,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有一定的疗效。
拿法是按摩推拿中用手指的指腹或指尖对患者的穴位进行施压的一种手法。
拿法可以刺激穴位,调理经络,疏通气血,对于一些内脏疾病如消化不良、便秘等有一定的疗效。
按法是按摩推拿中用手掌或手指对患者的身体进行按压的一种手法。
按法可以刺激经络,调理气血,促进新陈代谢,消除疲劳,对于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焦虑、抑郁等有一定的疗效。
捶法是按摩推拿中用手掌的边缘或拳头对患者的身体进行敲击的一种手法。
捶法可以刺激经络,调理气血,促进淋巴循环,增强免疫力,对于一些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咳嗽等有一定的疗效。
以上就是中医按摩推拿的六大类基本手法的介绍。
这些手法各具特点,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调理气血,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达到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按摩推拿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综合运用这些手法,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按摩推拿是一种辅助疗法,对于一些严重的疾病还是需要及时就医。
近代主要推拿流派
![近代主要推拿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8879810d7cd184254b353577.png)
近代主要推拿流派(1)一指禅推拿流派传说一:梁武帝时达摩菩提取旧有推拿按摩加入搓擦滚捻缠揉六法。
传说二:佛教禅宗用语,意为万物归一。
宋朝俱阺和尚向天龙和尚询问佛教教义,天龙竖起一个指头而令俱阺大悟。
一指禅推拿手法常用十四法即:推拿按摩滚捻搓抄缠揉摇抖抹勾。
其特点是循经,技巧,取穴准适合内妇儿杂病。
一指禅推拿确切的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河南的李鉴臣。
李氏以一指禅推拿术行医于扬州、江都一带。
传丁凤山(1842——1915年),丁氏长期行医于沪、杭间,并广收门徒。
知名者有丁树山、王松山、钱福卿、朱春霆等十余人。
另外,在上海开设一指禅推拿诊所。
《黄氏医话》、《一指禅推拿说明书》的作者黄汉如,可能亦属这一流派。
黄氏原为前清官僚,辛亥革命后弃官行医。
妻黄汉莹、子黄一照均从其推拿行医。
当时的一指禅推拿流派主要以一指禅推法为主,手法有按、摩、推、拿、搓、抄、滚、捻、缠、揉十法,擅长内妇杂病的治疗。
有关一指禅推拿的著作尚有《一指阳春》与《一指定禅》(抄本)。
(2)滚法推拿流派滚法推拿流派的创始人丁季峰,出生于一指禅推拿世家,原为一指禅推拿门人,伯祖父丁风山、父丁树山均为一指禅大家。
丁季峰于1940年代变法图新,把手背桡侧作为接触面,并增加了腕关节的屈伸运动,既增加了刺激量,又富有柔和感,为与一指禅原来的滚法相区别,故取名滚法。
后来又将该法与关节被动运动相结合,并辅以揉法和按、拿、捻、搓等法,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滚法推拿流派。
滚法以其对软组织损伤、运动系统与神经系统疾病独特的疗效,逐渐得到了病家的欢迎和推拿界的认可,成为我国最有影响的手法之一。
(3)内功推拿流派内功推拿的师承脉络,可追溯到清末山东济宁的李嘉树。
李氏擅长武艺,且精于手法疗伤。
李传同乡马万起(1884——1941年),马于20年代从山东来到上海,以拳术和内功推拿饮誉沪上。
其子马德隆、弟马万龙(1903——1969年)得其衣钵。
六大小儿推拿流派治疗小儿便秘概述
![六大小儿推拿流派治疗小儿便秘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c9238a19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13.png)
二、新安推拿流派
新安推拿流派注重穴位配伍和手法操作,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以下是 新安推拿流派治疗小儿腹泻的基本方法:
1、补脾经:脾经位于拇指外侧,推拿时用拇指螺纹面着力,自指根向指尖 方向单方向直推,每次推50-100次。
2、揉板门:板门位于手掌大鱼际中部,推拿时用拇指螺纹面着力,在板上 做环形揉动,每次揉50-100次。
谢谢观看
6、传承与创新:在传承传统推拿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念 和方法,不断创新和发展小儿推拿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参考内容
小儿腹泻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常常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 状。推拿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小儿腹泻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 次演示将概述推拿各流派治疗小儿腹泻的方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主要流派
1、传统中医推拿流派:该流派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 治。通过推拿手法,调理脏腑功能,改善气血循环,达到治疗便秘的目的。
2、岭南儿科推拿流派:该流派以岭南地区独特的儿科推拿手法为基础,注 重清肝利胆、健脾和胃,以促进消化和排便。
3、湖南儿推流派:该流派强调“治未病”的思想,注重预防性治疗。其推 拿手法以调和脾胃、补益气血为主,旨在恢复小儿的消化功能。
3、摩腹:摩腹位于腹部,推拿时用手掌面或食、中、无名指指面附着在一 定部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环形移动摩擦,称摩法。每次摩5-10分钟。
4、捏脊:捏脊位于背部正中线,自第一胸椎至尾椎端呈一直线。推拿时用 拇指桡侧面顶住皮肤,食、中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捏拿肌肤,双手交替捻动, 自下而上进行,每次捏3-5遍。
一、传统推拿流派
传统推拿流派注重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推拿手法。以下是 传统推拿流派治疗小儿腹泻的基本方法:
附篇 推拿流派
![附篇 推拿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9e908ad6195f312b3169a588.png)
附篇推拿流派历史上,由于推拿之术多为师徒相传,疏于交流,加之地域广阔,习惯相异,因而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推拿流派。
但是,一些推拿大家往往终日忙于临床诊治,无暇著书立说,以至于许多宝贵的经验至今仍散在于民间,因此,本章仅就一些文字记载较为详细的流派作以简介。
第一节一指禅推拿流派一指禅推拿流派因以一指禅推法为其代表手法而得名。
"一指禅"是佛教禅宗用语,"禅"即禅那(梵文),意为坐禅或将散乱的心念集中于一处。
"一指禅"乃万物归一,不二法门之义。
据《景德传灯录》记载:宋朝俱骶和尚向天龙和尚询问关于佛教教义时,天龙竖起一只手指,俱骶大悟。
此后凡有人来求教,他也经常竖起一指。
俱骶临终前曾说:"吾得天龙一指头禅,一生用不尽"。
一指禅手法的命名,推测与此不无关系。
一指禅推拿流派的代表著作有《一指定禅》手抄本,成书于1894年,作者自喻为"邗江钓叟",又名趾禅、趾道人。
新近出版的《推拿名家朱春霆学术经验集》(1996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指禅推拿流派的学术渊源和发展概况。
一指禅推拿流派主要手法是一指禅推法,辅助手法有拿法二按法、摩法、滚法、捻法、抄法、搓法、缠法、揉法、摇法、抖法,共计12法。
其特点是:①强调手法柔和、深透,柔中寓刚,刚柔相济,以柔和为贵,其主要手法和辅助手法配合默契,动作细腻。
②非常重视推拿功法锻炼,要求学习者首先锻炼"易筋经",并结合在米(沙)袋上苦练基本功,达到体魄强壮,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的基本要求后,再进行人体操作训练,使手法技术日趋成熟。
③临床治疗遵守"循经络,推穴道"的原则。
取穴准确,操作灵活,手法深透力强。
④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和营卫气血等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四诊八纲为诊察手段,强调审证求因,因人而治,因病而治,因部位而治。
⑤适合于头面、颈项、肩背、胸胁、脘腹及四肢等部位操作,无副反应,安全性高。
略谈中国传统推拿流派手法特点及异同
![略谈中国传统推拿流派手法特点及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165e26bcd15abe23492f4d46.png)
略谈中国传统推拿流派手法特点及异同李宝杰1 龙明豪2 李瑞雪1 夏景富2*(1.贵阳中医学院 贵阳 550002; 2.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贵阳 550001)摘 要 本文通过对鲁东湘西的儿科推拿、正骨推拿、一指禅推拿、经穴推拿、滚法推拿5个推拿流派手法特点进行简要介绍,比较出各个流派之间手法的异同,强调临床运用时要因人、因地、因时而选用不同的操作手法,不可仅持一家之言。
关键词 推拿;流派;手法;特点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8)03-0054-02推拿是以特定的手法为主要手段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以防治疾病和强身健体的一种疗法[1]。
古代称为“按摩”、“按蹻”.、“乔摩”等。
如《黄帝内经》记载:“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2]。
”.“推拿”名称始见于《幼科发挥》.[3]。
推拿在历代都有发展,民国时期各具特色的推拿学术流派初步形成,现就各流派手法特点的异同简述如下。
1 推拿流派简介1.1..鲁东湘西儿科推拿.鲁东地区较有影响力的小儿推拿流派主要有三字经小儿推拿、张汉臣小儿推拿及孙重三小儿推拿,三大流派历经近百年发展,形成了各自鲜明的学术特征,成为当代国内外影响最大的小儿推拿流派[4]。
湘西小儿推拿流派源于湘西地区,以湖南省名老中医刘开运教授为代表,其小儿五经推治法独树一帜,是我国小儿推拿主要流派之一,历经六代传承至今,并得到较好发展[5]。
1.2..正骨推拿.正骨术是北方游牧民族医疗文化中的特色疗法。
其起源一般认为始于游牧民族驯马并学会骑马后。
在骑马射箭、套马、驯马、狩猎以及征战中,常遇到跌伤、创伤等,这成为北方游牧民族正骨术产生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因其长期骑马,则坠马而摔伤、骨折、脱位的几率上升,逐渐产生了专治骨折脱位的正骨术[6]。
游牧民族主要集聚中国北方,所以正骨推拿在北方慢慢兴起。
.1.3..一指禅推拿.一指禅的源流有多种说法,有传是菩提达摩所创,但是缺乏文字稽考。
小儿推拿六大流派体系
![小儿推拿六大流派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64c13027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f4.png)
小儿推拿六大流派体系推拿流派是指在推拿操作与临床运用等方面通过世代传袭逐渐形成不同于别人的、具有自身特色和风格的群体。
小儿推拿独特的治疗体系形成于明代,其标志为《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秘旨》《小儿推拿秘诀》三部小儿推拿专著的相继问世。
以后,历代小儿推拿医家因为时间、地域、治疗风格的不同和对《小儿按摩经》的理解、发挥不同,所以对小儿推拿包括穴位、手法、操作方法也有了不同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形成小儿推拿的不同流派。
目前国内发展比较充分、影响较大的儿科推拿流派有山东地区的推拿三字经流派(李德修推拿流派)、孙重三推拿流派及张汉臣推拿流派、北京地区的小儿捏脊流派、上海地区的海派儿科推拿和湖南地区的刘开运儿科推拿流派。
以上流派均有其理论总结和相关著述,不同的流派丰富了小儿推拿理论体系,并为小儿推拿的理论和临床继续向前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推动的作用。
现将上述各流派简介如下:推拿三字经流派(李德修推拿流派)清朝徐谦光自1877年完成了《推拿三字经》,创建了三字经推拿流派,该流派的主要学术特点是:通治成人和小儿,取穴少而精,手法简,时间长,注重独穴,偏重望诊和五脏辨证等。
山东青岛市中医院已故老中医李德修是清末胶东著名推拿名医徐谦光的第四代传人,继承了徐氏推拿学派之精华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对其有所发展,著有《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一书。
其发展和创新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手法徐氏书中仅指出年龄不同,手法轻重与时间长短也不同。
李氏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地区南北、气候寒暖、身体强弱也必须加以区别,否则不能取效。
寒冷地区推拿所用时间有时为温暖地区的数倍乃至十倍,才能取效,同时节令寒暧也须灵活变化,甚至室内的温度也应注意。
推体质强健人手法必须重些,推体弱人与敏感人的手法必须轻些。
同时,李氏又强调推拿时用力要匀,自始至终都要沉着稳定、轻重一致。
此外,李氏采用滑石粉作为润滑剂,替代了葱姜香油,既洁净又便利。
2.取穴在取穴方面李氏比徐氏更加简化。
推拿手法学手法基础理论手法与推拿流派
![推拿手法学手法基础理论手法与推拿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3e88ed57caaedd3383c4d341.png)
四、指压推拿
• 1.含义:又称点穴推拿或指针疗法,主要用按法、点
法、按揉法或掐法在人体经络穴位上操作以防治疾病的 一种推拿疗法。 2.基本手法:按压法与按点法; 3.操作要求:用手指指端按压穴位,可以按而静止不 动,也可左右拨动、按而轻轻揉动、按而微微颤动、按而 滑行移动按而起伏用力; 4.操作部位:经络、腧穴、阿是穴、压痛点等。 5.手法特点:综合了针刺与推拿治疗原理,感应强、作 用快、安全舒适、损伤小;
第三节 手法操作的注意事项
一、术者须知 1.事先解释 2.集中精力 3.体位舒适 4.手法准确 5.善用左手 6.力量适当 7.治疗有序 8.时间灵活 9.操作卫生 二、禁忌症 1.急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 2.诊断不明确的脊柱损伤; 3.恶性肿瘤; 4.结核、化脓性疾病引起的运 动器官病症; 5.血液病或出血倾向患者; 6.有皮肤破损处; 7.严重心脑肾肺疾患; 8.妇女妊娠期、月经期,腰骶 部不宜使用; 9.剧烈运动、饥饿、疲劳;
三、内功推拿
• 1.含义:以掌推法(包括平推法、大鱼际推法、小鱼际
推法)为主要治疗手法的一种推拿流派; 2.流传地点:山东为主的北方地区; 3.手法要求:施术者有坚实的少林内功基础,施术时 要运功于内,发力于外,手法要刚劲有力,刚中含柔, 阴阳有序、温力并行; 4.理论指导:中医理论为指导; 5.治疗要求:强调整体观念、遵循扶正祛邪、正邪兼 顾原则,注重外治内练; 6.适应症:内科虚劳杂病、骨伤科病症、妇人经带;
三、手姿的专用术语
1.剑诀指:将食、中二指伸直,无名指、小指屈 曲,拇指屈曲内收将指面轻轻扣按在无名指末节北侧的 手势; 2.空掌:称虚掌,是指将五指并拢伸直,四指掌指 关节略屈,使掌心内凹的掌势。 3.空拳:又称虚拳,是指四指屈曲,拇指略屈合拢 将拳眼盖住,握成拳形但是不用力捏紧,使掌心尚留有 一隙空间拳势。 4.实拳:是指五指屈曲用力捏紧的拳势,可握成基 本拳势;也可以将拇指放进拳眼,握在掌心。
推拿流派
![推拿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f252813c915f804d2b16c1a0.png)
推拿流派一、一指禅派这是近代第一大推拿流派,现在的绝大部分推拿书介绍的第一个手法都是一指禅推法,足见其影响之深。
该派的代表人物是朱春霆先生,一指禅手法的“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的五大要领即由朱先生总结。
一指禅的操作不用我多废话了,一指禅现在一般认为是摆动类手法,我个人认为这种手法在施术时会产生机械波的效应,在体内产生反射和折射等复杂的作用,所以有特殊的渗透力。
顺便提一句,当今一些大众化的水平比较高的推拿师的看家本领一般都是“颤法”和“扳法”,我认为“颤法”也会有类似机械波的效应,所以成为推拿师的看家本领。
二、脏腑经络按摩这一派的代表我认为可以算是《脏腑图点穴法》和《脏腑经络按摩》,而《脏腑经络按摩》和《脏腑图点穴法》有明显的渊源关系,此派手法注重脾胃,以调理阑门穴及腹部各穴为主,对一些内科杂症确有奇效。
《脏腑图点穴法》另配有四肢分筋法及一些辅助手法,梳理全身经筋,手法奇特,在点穴揉按时要做到“旋转推按,气通则止”,对施术者的手下感要求很高,我个人感觉在“气通”时手下会有跳动感或水流感。
《脏腑经络按摩》与《脏腑图点穴法》相比腹部手法基本相同,而梳理四肢经筋用踩跷法,力度较《脏腑图点穴法》为大,但方法基本相同,《脏腑经络按摩》中另有疏皮疗法值得关注,臧福科先生认为疏皮疗法是失传已久的“皮部按摩术”,颇具研究价值。
三、经穴按摩派此派现在也颇流行,其治疗原理多按经络、腧穴理论与针灸取穴大致相同,多数不过是以指压代替针刺。
水平较高的支派也有不少,如马秀棠先生的《点穴疗法》以五种点穴手法以应人之五脏,作用于人体筋、脉、肉、皮、骨五体以应五行,取穴则完全按照针灸原理辨证论治,确有以指代针之效。
还有曹锡珍先生《经穴按摩疗法》一书,详细介绍古代按摩八法,及各种治筋整形之法,以我个人经验这些方法对筋、骨损伤疗效较内科诸症显著。
另有解佩启先生的《周易八卦指针疗法》,此套手法据老辈传说为北京八卦掌门内秘传,但我看来指导理论就是针灸理论,但对气机理论之升降开阖聚散发挥颇多,并配合八卦内功而用。
经穴推拿流派简介
![经穴推拿流派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1d26d7a7d4d8d15abe234e4e.png)
经穴推拿流派简介王春林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1、经穴推拿的定义经穴推拿是以气血阴阳、脏腑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经络学说为指导,通过点按经穴配合多种推拿手法,达到治病防病的推拿方法。
经穴推拿是中医推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祖国医学最古老而独具特色的外治法之一。
中医学认为,经络内属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脏腑与体表,具有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机能活动的作用。
推拿手法在经穴上施术,通过经络途径而发挥其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
《素问•举痛论》中指出:“寒气客于胃肠之间,募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者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又言:“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泣者血虚,虚则痛,其腧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 经穴推拿的特点是以特定技巧的手法如点按、推按、指压、一指禅推法等,直接施术于人体经络、穴位,手法作用快、感应强,临床适应症广。
2、经穴推拿的主要流派2.1一指禅推拿疗法一指禅推拿是唯一载入权威辞书《辞海》及《中华大辞典》的学派,是以一指禅推法作为主要手法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一指禅”为佛教禅宗用语,意为万物归一、不二法门。
本疗法可溯源至清咸丰年间,江苏丁凤山氏(1842~1915)得河南李鉴臣先生一指禅真传,广收门徒,发扬光大,其门人王松山、丁树山、钱福卿、沈希圣等各有所长,享誉沪上,再传弟子朱春霆、王纪松、王百川、丁季峰、钱裕麟等均为推拿名家。
一指禅推拿疗法的手法有:推、拿、按、摩、滚、捻、抄、搓、缠、揉、摇、抖等手法,以一指禅推法为主要治疗手法,操作时要求沉肩、垂肘、悬腕、指实、掌虚,紧推慢移,蓄力于掌,发力于指,特别强调手法柔和、深透,所谓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而以柔和为贵。
另外,一指禅推法按穴准确,接触面小,压力大,推穴道,走经络,指法所施,适合于全身各部位的操作。
在临床应用时,根据病情和部位的不同,可灵活变化施术,如缠法(频率200次/分以上)用于治疗咽喉痛;偏峰推法用于治疗头痛、面瘫;屈指推法用于治疗颈项强痛、四肢关节痛;推揉法用于治疗颈项疼痛、腹痛、便秘、软组织损伤疼痛;推摩法用于治疗胸胁痛、腹泻。
各流派学术特点介绍
![各流派学术特点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ee3175bc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42.png)
各流派学术特点介绍
1推拿三字经流派
以李德修为代表,继承了徐氏推拿学派精华,该派手法简便、取穴精炼,并提倡“独穴”治病;认为小儿“纯阳之体”,生机旺盛,易趋康复,治疗上以清法为主;其代表著《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2张汉臣推拿流派
以张汉臣为代表,该派取穴甚精,常用穴仅10余个,手法甚简,常用手法有推、揉、运、分、捏等;认为小儿“稚阴稚阳”,主张扶正为先,时时顾护正气;代表著有《小儿推拿概要》。
3孙重三推拿流派
继承了林氏推拿手法,以孙重三为代表,以“十三大手法”、“四大手法”著称,提倡整体观念,取穴较灵活,讲究体穴与手穴有机配伍,随症加减,灵活多变。
代表著有《小儿推拿疗法简编》等。
4冯氏捏脊流派
以冯泉福为代表,以“捏脊八法”著称,认为捏脊可治小儿诸病,又称“捏积”,认为捏脊疗法通过捏拿督脉,具有使经络良性感传、恢复受损脏腑、疏通阻滞之气血的功效,在北京地区影响广泛;其代表著作《小儿捏脊》等。
5海派儿科推拿
以上海推拿名家金义成为代表,该学派在传统推拿手法的基础上融入了富有地域特点的一指禅、内功推拿等手法,以“推拿十六法”著称;提出了“通”法的概念,以痛为俞,通过在痛点的治疗,以祛除病痛。
其代表著作有《小儿推拿》、《海派小儿推拿图谱》等.
6湘西儿科推拿流派
以湖南推拿名家刘开运为代表,该派以推揉为主,拿按为次,兼以摩、运、搓、摇、掐、捏“刘氏小儿推拿十法”著称;临床以推五经多用,将五行生克理论应用于辨证、推拿治疗过程中。
其代表著作有《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小儿推拿学》。
推拿的流派简介
![推拿的流派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cec155e1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ae.png)
推拿的流派简介推拿的流派简介(一)经穴推拿疗法经穴推拿疗法是以点按经穴加用多种按摩手法作为临床治疗疾病的按摩方法。
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营卫气血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望、闻、问、切为诊查手段,进行辨证论治。
临床操作以推经络、点穴为主,根据病症再选用适应的按摩手法,强调"治病以活络为主,宁失穴勿失经。
"主要代表人物是曹锡珍。
(二)腹诊推拿法腹诊推拿法是通过对脘腹的诊断而行按摩治疗的一种方法。
腹部切诊是医者以一手或两手四指掌侧接触患者腹壁,或按压或摩动。
对肥胖或腹壁紧张者,可重迭双手按压,探查腹部深处之变异情况。
腹部形态的变异一般有"块状"、"索状"、"网状"、"混合"四种。
骆氏将治疗归纳八种治则,即汗、吐、下、和、温、补、消、通八法。
并归纳出十大常用手法,即推、拿、按、摩、捏、揉、摇、引、重法。
(三)一指禅推法一指禅推法是指以一指禅推法为主要手法,辅助于其他手法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指禅推法是指术者用拇指的指端罗纹面或桡侧偏峰接触在体表上,要求沉肩、垂肘、悬腕,运用腕部的力量来回摆动,带动拇指指间关节的屈伸,使压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经络。
腧穴上。
一指禅推法每分钟推动应为120-160次。
要求术者有一定的基本功。
(四)捏筋拍打法捏筋拍打法分为捏筋法和拍打法。
捏筋主要是以捏揉弹拨经脉筋腱,达到强筋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防病治病的目的。
捏筋手法归纳起来有24种。
"捏揉抠拿,点拨刮划,搓压滚掐,推扳抖抓,摇摆挤挟,引拨折打。
"这些手法可配合成复合手法加以运用。
捏筋疗法的作用机制是通过经络系统来完成,不单纯是点状穴位,而是经筋经脉的干线和交叉处,是点、线、面的综合。
捏筋法是以各种不同的捏揉手法,使肿胀消散,挛缩得到舒解伸展,故捏筋法对软组织损伤具有独到的疗效。
拍打法是医生用指、掌或借助器具在患者身体的一些特定部位上进行拍打,以使经络畅通,阴阳平衡,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六大中医推拿流派简介
1
一、指禅推拿
传说一:梁武帝时达摩菩提取旧有推拿按摩加入搓擦滚捻缠揉六法。
传说二:佛教禅宗用语,意为万物归一。
宋朝俱阺和尚向天龙和尚询问佛教教义,天龙竖起一个指头而令俱阺大悟。
今可考者:为清咸丰武举人李鉴臣客居扬州传予丁凤山。
今之朱春霆与王纪松为李之第四代传人。
一指禅推拿手法常用十四法即:推拿按摩滚捻搓抄缠揉摇抖抹勾。
其特点是循经,技巧,取穴准适合内妇儿杂病。
2
滚法推拿
滚法推拿创始人丁季峰原为一指禅推拿门人,临床以滚法为主要手段,配合揉按拿捻搓和肢体被动运动而发明滚法。
其特点是:(一)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结合有关生理、解剖、病理等理论为实践依据。
(二)经周密检查之后,以轻巧灵活手法治疗。
因其接触面积大,压力也大而又柔和舒适有利于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其适应范围主要有半身不遂、小儿麻痹、颈肩腰臀及四肢关节软组织扭挫伤等。
3
内功推拿
内功推拿以山东马万起、马万龙兄弟为代表,其特点是强调整体观念,扶正驱邪并以少林内功指导患者进行锻炼。
其手法包括擦拿(五指拿捏拿)、点(包括肘按)分、合、扫散、理、劈、抖、搓运、拔伸、击(掌击、拳击、棒击)等法。
内科推拿另一特点是用湿热敷及棒击法配合治疗。
4
正骨推拿
正骨推拿又称正骨按摩、伤科按摩。
是以矫正骨缝开错、筋结筋歪等一类骨伤疾病为诊治范围的一种推拿方法。
其基本手法为推拿按
摩摸接端提八法。
临床应用可分为正骨手法和推拿手法,两者又可配合运用。
近代中医正骨推拿名家有杜自明、黄东山、陆文。
正骨推拿在治疗骨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正确运用正骨手法可使断者复续、陷者复起、碎者复原、突者复平。
《正骨心法要旨》说:手法各有所宜,其愈可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
5
点穴推拿
点穴推拿或称指压推拿疗法。
临床上主要是以手指按压点掐人体经络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推拿方法。
《素问·举痛论》中说: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本法特点是感应强、作用快、损伤小。
其基本手法是用拇指端或罗纹面着力按压穴位,可不动或拨动或颤动或滑行。
此外,另有爪掐、肘压、叩点、禔针。
近代点穴推拿名派有郑怀贤经穴按摩手法、按脊疗法、胸穴指压法与指压麻醉法。
6
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或称小儿按摩。
《西汉·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用勺匙的周边括擦患儿病变部位以治疾。
晋·《肘后备急方》介绍用捏脊方法以治疗腹痛。
唐·《千金要方》中介绍用膏摩小儿囱上及手足心以祛除风寒。
唐·《外台秘要》记载用按摩额头及脊背以防治小儿夜卧不安。
宋·《苏沈良方》中有掐法治疗脐风口撮等症。
明清已有小儿推拿专科。
小儿推拿着作有三十余种,现在尚存约十种。
其中,《针灸大成》中的《按摩经》(1601年)为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着作。
而《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为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着(单行本)。
小儿推拿临床特色:
(一)是强调手法操作程序:先头面,次上肢,次胸腹,次腰背,次下肢。
(二)是强调手法的补泻作用:如旋推为补,直推为清。
缓摩为补,急摩为泻等。
(三)是重视膏摩的应用并根据季节和病症的不同,分别选用葱姜汁、滑石粉或凉水等做介质进行推拿,既可保护娇嫩的皮肤又可增强手法的
疗效。
小儿推拿的对象一般指六岁以下,年龄越小疗效越好。
读而思
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针刺类技术部分
(鍉针、皮内针、手针、皮肤针、穴位注射、靳三针、平衡针、铍针、芒针、醒脑开窍、毫针、眼针、耳针、腕踝针、头针、腹针、火针、三棱针、浮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