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章数据分析初步 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平均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2.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进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的过程,能利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髙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图片欣赏
(出示课件:水果在收获前,果农常会先估计果园里果树的产量,你认为应该怎样估计呢?)
二.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1.合作学习
某果农种植的100棵苹果树即将收获.果品公司在付给果农定金前,需要对这些果树的苹果总产量进行估计.
(1)果农任意摘下20个苹果,称得这20个苹果的总质量为4千克.这20个苹果的平均质量是多少千克?
(2)果农从100棵苹果树中任意选出10棵,数出这10棵苹果树上的苹果数,得到以下数据(单位:个):
154, 150,155,155,159,150,152,155,153,157.你能估计出平均每棵树的苹果个数吗?
(3)根据上述两个问题,你能估计出这100棵苹果树的苹果总产量吗?
2.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用符号x表示,读做“x拔”,计算平均数的公式
x=1
n
(12
x x
++…+
n
x).
指出:在实践中,常用样本的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用20个苹果的平均质量0.2千克来估计100棵苹果树上苹果的平均质量,用10棵苹果树的平均苹果个数(154个)来估计100棵苹果树的平均苹果个数.
3.完成教材P54做一做.
三、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1.例题讲解
例1 统计一名射击运动员在某次训练中15次射击的中靶环数,获得如下数据:
6,7,8,7,7,8,10,9,8,8,9,9,8,10,9.
方法(一):直接根据平均数的意义来计算,这里的1x,2x,…,n x指的是什么?n等于多少?
方法(二):15个数据中有几个6,几个7,几个8,几个9,几个10?n=15与这些相同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所求的平均数x的算式还可以写成怎样的算式?
2.由上例中的方法(二)概括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权的意义.
3.例题讲解
.
(2)如果学校认为这三个项目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而给予“服装统一”“动作整齐”“动作准确”三个项目在总分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5%,35%,50%,那么三个班的排名顺序又怎样?
分析:(1)求算术平均数.(2)涉及加权平均数,不妨以801班为例,表中相应的3个数据为1x =80,2x =84,3x =87, 给定三个项目的权的比为15:35:50,即表示1f :2f :3f =15:35:50,因此可设1f =15k ,2f =35k ,3f =50k (k >0),加权平均数
x =
158035845087158035845087
153550153550
k k k k k k ⨯+⨯+⨯⨯+⨯+⨯=++++=84.9(分).
4.完成教材P56课内练习第1,2题.
四、总结回顾,反思内化.
1.学习了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会计算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会用样本的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 五、作业
教材P57作业题第1,2,4,5,6题.
3.2 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和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数据的整理与分析,体会统计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和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难点
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设计
1.情境创设
(1)课本提供的情境,是为了说明“平均数”不能准确反映“平均水平”,教学中也可设计其他的情境,只要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与其他数据有很大的差异即可.
(2)结合课本中的“讨论”,还可选用以下的情境: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111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销售量如下:
这些数据的平均数约等于39.6码,中位数等于39.5码.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39.6码和
39.5码的鞋子,此时平均数和中位数并没有什么意义.在这个问题中,鞋店比较关心什么?
2.探索活动
通过探索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此时平均数和中位数并没有什么意义,从而引进众数.一般来说,商店应多进众数所对应的尺码的鞋子.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众数的概念,可考虑补充一些应用众数的实例.
3.课堂探讨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关系?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一种常用指标,反映了这组数据中各数据的平均大小.
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另一种指标,如果将一组数据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有相等的数据也要全部参加排列),那么中位数的左边和右边恰有一样多的数据.
众数告诉我们,这个值出现的次数最多.一组数据可以有不止一个众数,也可以没有众数.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从不同的侧面概括了一组数据,我们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这—个指标中的一个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4.例题教学
技术部员工总工
程师
工程
师
技术
员A
技术
员B
技术
员C
技术
员D
技术
员E
技术
员F
技术
员G
见习
生H
工资10000 6000 4000 4000 3000 2800 2800 2800 2400 800
(2)作为一般技术员,若考虑该公司技术部门工作,该如何看待工资情况?
5.小结
(1)一般地,设有n个数据,首先将这n个数据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若n是奇数,则把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若n是偶数,则把最中间位置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一般地,在一组数据中,我们把重复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3.3 方差和标准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方差、标准差的概念.
2、能力目标:会求一组数据的方差、标准差,并会用他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能用样本的方差来估计总体的方差.
3、情感目标:通过实际情景,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记忆方差和标准差公式,能灵活地运用方差和标准差公式解题.
教学难点
灵活地运用方差和标准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甲、乙两名射击手的测试成绩统计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