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置课堂教学中的“空白”教育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置课堂教学中的“空白”教育艺术
“空白”是“接受美学” 理论体系中关于文学艺术作品审美欣赏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作品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是在作品已经展现的部分中向读者所提示或者暗示的内容,也就是作者的成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让读者可以透过已经展示的部分去展开想象、去深入思考、去推理判断,从而获得对作品的理解与把握,欣赏到作品的深层含义。
我把这种“空白”艺术引入我的语文课堂,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与实践,学生们感到我的课堂结构变了:不再滔滔不绝地“满堂灌”了,不再独霸讲台自以为是了,不再迫不及待催促学生回答问题了……,学生们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分析、判断、掌握所学的知识。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掘思维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则常常能使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巧设布白,制造悬念,就会在学生的思想中激起层层波澜,荡漾起一圈圈美丽的涟漪。我们认为,教学中运用“布白”教育艺术,其关键是要科学而又巧妙地设计“空白”。
一、教学内容方面的“布白”
1.突出重点时的“布白”
每一节课都有它的重点部分,它是课堂教学中需要着重强调的内容,也是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的知识。这个“重点”要靠教师精心地设计教学流程,精当地安排教学内容,小心翼翼地设置教学环节。如果教师能够设置“空白”教育艺术,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作品,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遇到小说一类的课文时,我在讲授之前,先提出有关主人公是谁,你喜欢或者讨厌的人物是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等问题,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去争辩。教师在分析课文之后,留下一些诸如“人物性格归纳,小说主题之我见,环境细节描写的作用,假如我是作者该如何写作”等等诸类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内化所学的知识。遇到篇幅长、内容多的课文,我就在理清线索、精讲主要语段之后,对其他有关语段采取设疑、质疑式教学法,让学生不但能够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而且敢于自己提出新的问题,在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中,在灵魂与灵魂的交流中,在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中,学生们快乐地掌握了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突破难点时的“布白”
在一节课中,难点的突破需要教师有智慧的头脑去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而性急的教师则往往直白地将答案告诉学生,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不会理想。比如《在仙台》这篇文章当中,写到鲁迅那时画的图将血管移动位置了,藤野先生指出来他还不服气,文中有一句重要的话:“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设法改换它。”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其实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在教学中,在此处留出“空白”,让学生精心思考,结果学生们都悟出了“必须尊重科学” 的道理,它比简单而匆忙的径直说明要高明的多。
3.在文章的省略处“布白”
文章作者往往出于写作目的的需要,在文章中常有许多省略的地方,如果教师能够在这些省略的地方巧设“空白”,就会起到与作品“共鸣”的效应,就会达到与作者心灵上的沟通的目的。请看《穷人》这篇文章中对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惊恐不安的心理作了这样的描写:“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儿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了?……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对他怎么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这里一连用了7个省略号,也就是设置了7个“空白”,每一各省略号都意味着什么呢?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好这些省略号去进行教学,结合文章中桑娜的艰难处境,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们进行联想补充,那么学生们就能体悟到作者的“别有用心”,就能深入挖掘文章的艺术美和人物的内在美。
二、在教学时间方面的“布白”
1.上课开始时巧设“空白”
上课铃声结束时,教师已经在教室门口准备上课了,而学生经过了激烈的活动之后,急匆匆地进入教室,准备好上课的用具,一时间难以平静自己的情绪,这时教师先不要急着喊“上课”,应停顿半分钟,留出短暂的空白,等学生的情绪完全平静下来之后再开始走上讲台。学生起立问好之后,教师环视全班,此时教师也不应急于揭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再次“布白”,目视全班,神态自然,面带微笑,将所有学生的目光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到自己的身上来,这时教师才可以进入自己的教学程序。
2.课堂教学之中巧设“空白”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难点,描述一则故事,突破一个难题等等,需要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智慧地创设一个“场景”,或者不明确说明,或者手势暗示,或者故意停顿等,这就需要给学生留一些“空白”时间。事实上,有时“无言也是一种教育”。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够适当、适时、科学、合理地运用这种“无言的教育”,能够留出一些“空白”时间,省略一些不需要讲解而学生能够通过体悟、观察、思考,自能领会的东西,教师在此期间能够“静听花开的声音”,那么,学生便会收获的更多,感悟的更深,智慧之花就会开的更艳。比如在进行阅读课教学之后,特意为学生们留下一段“空白”的时间,使他们通过阅读感受作者的语言,领会文章的思想,了解作者的意图,对作品进行一次再创造,使他们陶醉在作品中,畅想在广阔的思维空间。
3.在讲课结束时巧设“空白”
在每一节课即将结束的最后5分钟的时间内,教师可以将这段时间留给学生自由运用。但是教师要巧妙地设置,或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或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或补充黑板上教师有意留出的“空白”,这样做,表面上侵占了授课的时间,但实际上并不会影响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和自己教学质量的提升,反而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它们的学习兴趣。
三、在教学的空间方面巧设“空白”
1.课堂板书时巧设“空白”
闫承利老师在《教学最优化实施通论》中指出:“课堂板书不宜太多太满,教师应该在这块‘黑土地’上适当地留些‘空地’,让学生参与‘间作’‘套种’,使这块神奇的‘土地’获得一茬茬大丰收。”因此,教师在板书设计时,要认真思考,精心斟酌,哪些内容应该写,哪些内容应该留出空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好奇以及释疑的强烈欲望,讲究“布白”教育艺术,这样就可以使自己的板书更加富有魅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进入更加美妙的艺术境界。
2.教学手势方面巧设“空白”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利用手势语设置“空白”,就会起到“感知清晰,记忆深刻”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