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转移机制的实验方法学研究进展
铁皮石斛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铁皮石斛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近年来,人们对草药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其中铁皮石斛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铁皮石斛是中国传统草药中的一种,它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尤其在抗肿瘤作用方面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
本文将对铁皮石斛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1. 铁皮石斛的抗肿瘤作用多年来,铁皮石斛被广泛应用于支持性治疗与中药注射液中。
研究发现,铁皮石斛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实验数据表明,铁皮石斛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并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此外,铁皮石斛还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从而有效地抑制肿瘤的发展。
2. 铁皮石斛的抗肿瘤机制铁皮石斛具有多种成分,其中包括多糖、生物碱、黄酮等。
这些活性成分通过不同的途径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2.1 多糖的作用机制铁皮石斛中的多糖能够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肿瘤能力。
多糖能够调节免疫相关的信号通路,如NF-κB、MAPK等,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此外,多糖还能够促进抗肿瘤细胞的凋亡,并抑制肿瘤干细胞的生成。
2.2 生物碱的作用机制铁皮石斛中的生物碱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生物碱能够阻断肿瘤细胞的DNA复制过程,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分裂和增殖。
此外,生物碱还能够调节细胞周期的进程,使癌细胞停留在G0/G1期,从而阻止肿瘤细胞继续生长。
2.3 黄酮的作用机制铁皮石斛中的黄酮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它能够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
此外,黄酮还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血管生成,破坏肿瘤的营养供应,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3. 铁皮石斛的临床应用前景目前,铁皮石斛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许多研究表明,在癌症的治疗过程中,铁皮石斛能够有效地减轻化疗和放疗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此外,铁皮石斛还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增强其抗肿瘤的疗效。
4. 结语综上所述,铁皮石斛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并且其作用机制已经得到初步的解析。
未来的研究应该继续深入探讨铁皮石斛的抗肿瘤机制,并进一步优化其临床应用。
抑制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
抑 制前列腺 癌的肺 转 移 ; 调控 能力 下 降可 能 与肺 其
癌 、 腺 癌 、 列腺 癌 , 癌及胰 腺癌等 的转移 有关 : 乳 前 肝 K I 的 生 物 作 用 可 能 与 p 3基 因 密 切 相 关 ,5 A1 5 p 3能
胞粘 附 的作 用 :( )R D还 可阻 断血 管 内皮细胞 表 3 G 面 a0 v3整合 素 与 E M 的联 系 , 血管 内皮 细 胞 调 C 促 亡 , 而抑 制血 管 生 成 和肿 瘤 转 移 灶 形成 。( )含 从 4 R D的合 成 多肽 能抑 制 骨 肉瘤 ( a. ) G So2 细胞 对 血 小 板 的聚集 , 降低 癌细胞凝 集性 以抗 肿瘤转 移 , 并可 通 过抑 制使 肿瘤 细胞在微 血管 中 的运 行速度减 缓 的因 素 , 少瘤 细胞 被捕获形 成转移 灶 的机会 。 减
维普资讯
i睦颁面外科 杂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s I
20 年第 1 鲞 塑 塑 02 2
5
抑制肿 瘤 转移 的研 究进 展
TH E RES EAR CH PRO GRE S F SO TUM OR ETA STA S S S PPRESSI N M I U O
的 血 小 板 ;2 ( )启 动 白 细 胞 可 逆 性 粘 附 激 活 的 血 小 板 或 损 伤 的 内皮 细 胞 . 成 微 小 血 栓 阻 塞 血 管 腔 产 形
寻 找肿瘤转移 潜 力的生物 标记 同样 具有 重要意 义 。用遗 传标记 和杂合性 缺失 ( O 分析方 法 对正 L H)
与 E M 主 要 成 分 纤 维 粘 连 蛋 白结 合 , 到 抑 制 癌 细 C 起
对 骨 肉瘤 细胞 转 移 还 能 起 促 进 作 用 1 , 来 n 2 ]看 J m3 在肿瘤转 移过程 中的作 用有待 进一步揭 示 。
扶正固本类药物抗肿瘤转移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肿瘤转 移是一个 极其 复杂 的多基 因调 控 和多 步骤 发展 过程 ,并涉及 到肿瘤 细胞 、机 体 、靶组 织 的相 互
正 固本 法抑 制肿瘤转 移 的重要性 。
2 扶正 固本 类药物 抗肿瘤 及转移 的研究 《 问 ・阴 阳 应 象 大 论 》云 “ 病 必 求 于 本 ” 素 治 。 《 医宗必 读 ・ 为 后 天 之本 论 》 日 “ 为 医者 ,必 责 脾 善
五加等 均能促 进某些 干细胞 分 化 为特 定 的成熟 的体 细
的外 因 ,而 肿 瘤 毒 邪 对 机 体 正 气 的耗 散 致 使 正 气 亏 虚 、正不 抑 邪 是 肿 瘤 转 移 发 生 的 内 因 。正 气 的强 或 弱 ,是决定 肿瘤转 移 的重要 因素 ,也 决定 着 癌瘤 转移 与否 、转移 方式 和速度 。同时 ,提示 在 治疗 中运 用扶
正 气旺盛 ,气血充盈 ,卫外 密 固 ,人 体 的 内脏 功 能正 常 ,病邪难 于侵入 ,疾病无 以发生 ,正 如 《 问 ・ 素 刺 法论 》云 :“ 正气 存 内 ,邪不 可 干 。 《 问 ・评热 病 ” 素 论 》云 :“ 之所凑 ,其气必 虚 。 邪 ”
12 机体 正虚 促使 肿 瘤病 情 加 重 发 生 转移 :中 医学 .
对细 胞免疫有 良好 的调节作 用[ ] 7。
2 2 促 进 细 胞 分 化 成 熟 , 抑 制 肿 瘤 细 胞 生 长 :多 种 .
现代 医学认为 ,由于 机体 的正 气 对肿 瘤有 较 强 的 抑制 能力 ,加 之外科 的手 术切 除肿 瘤在 一定 意 义上 就 是驱 除病邪 ,一 定 意 义上 也 有 利 于 机体 正 气 的恢 复 ,
比值 及 L AK 细胞 、N 细 胞 活 性 ,说 明 参麦 注射 液 K
中药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020年第24期广东化工第47卷总第434期 · 61 · 中药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芮莹,陆云飞,覃昊,徐庆,韦京辰*(桂林医学院药学院,广西桂林541199)[摘要]中药是我国的巨大财富,具有药效广泛、毒副作用小的特点,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中药在肿瘤治疗方面发挥作用。
但由于中药化学成分复杂、药理机制众多,目前对中药多靶点之间相互联系了解不够深入,以至于研究进程缓慢。
本文整理归纳了近几年国内外中药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为中药的临床使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药;抗肿瘤;机制[中图分类号]TQ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20)24-0061-02Research Progress of Anti-tumor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ui Ying, Lu Yunfei, Qin Hao, Xu Qing, Wei Jingchen*(Pharmaceutical College, Guilin Medical University, Guilin 541199, China)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a great asset of our country.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tensive efficacy and low side effects.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TCM is playing a role in tumor treatment. However, due to the complex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numerous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s of TCM,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relation and influence among multiple targets of TCM is not deep enough, so the research progress is slow.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on anti-tumor mechanism of action of TCM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This reviews provides a certain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linical use of TCM.Keywords: Chinese material medical;anti-tumor;mechanism of action恶性肿瘤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
活血化瘀中药抗肿瘤转移作用的研究进展
活血化瘀中药抗肿瘤转移作用的研究进展血瘀证与血液的高黏状态密切相关,而多数恶性肿瘤患者有血瘀证的表现,气滞血瘀贯穿于肿瘤的各个病理阶段及其整个发病过程。
活血化瘀中药有改善肿瘤患者血瘀状态的确切作用,因而其被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并用于抗肿瘤转移,其作用可能机制在于纠正肿瘤细胞的缺氧微环境、抑制肿瘤转移相关黏附分子表达、增强其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抑制肿瘤微血管生成等方面。
但是,改善患者血瘀状态是否能降低肿瘤的转移率尚存争议,在某些肿瘤及肿瘤转移的某些环节上可能有促进肿瘤转移作用,对这一问题需要警惕。
标签:活血化瘀法;中药;抗肿瘤转移多数恶性肿瘤患者有血瘀证的表现,血瘀、血脉不通是肿瘤的主要病机,气滞血瘀贯穿于肿瘤的各个病理阶段及其整个发病过程中[1]。
基于血瘀证与恶性肿瘤存在密切的关系,改善患者的血瘀状态,有可能起到治疗肿瘤的作用,活血化瘀中药越来越多的被用于临床治疗恶性肿瘤,通过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破瘀散结,而达到止痛、消肿、散结的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2-3],活血化瘀中药也能有效抑制肿瘤的转移,而目前在西医药物体系内尚未有疗效确切的抗肿瘤转移的药物。
因而,如能证实活血化瘀中药抗肿瘤的转移确切作用,并深入认识其抗肿瘤转移作用的可能机制以及抗转移的具体环节,则可能给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恶性肿瘤的带来广阔前景。
本文概述活血化瘀中药抗肿瘤转移作用如下。
1 血瘀证对肿瘤转移的影响1.1 血瘀证与肿瘤转移相关性的传统医学依据肿瘤转移在中医古典医籍中并无确切称谓,但与肿瘤相类似的记述如“积聚”“石疽”“石瘕”等却很多。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积聚病诸候》对积聚的病因病理有了一定的论述:“积聚者由阴阳不和,府藏虚弱,受于风邪,搏于府藏之气所为也。
诸藏受邪,初末能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
”该文认为积聚主要由于正虚感邪所致,又指出积聚之成,一般都有一个渐积成病的过程。
血瘀证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密切相关。
抗肿瘤转移药物研究进展
抗肿瘤转移药物研究进展李劲(中国药房杂志社,重庆市 400042)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肿瘤转移则是癌症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1〕。
某种程度上说,防止肿瘤转移即能控制肿瘤所致的死亡。
虽然国内外抗肿瘤转移药物研究的时间、人力、物力投入较多,但还没有一个真正的抗肿瘤转移药物上市。
相关研究领域尚缺乏系统、科学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鉴于近期在国内有抗肿瘤转移的中药申报临床研究,本文拟结合近年来肿瘤转移研究的进展,对国内抗肿瘤转移的研究情况作一简介,供同行参考。
1 抗肿瘤转移药物研究现状肿瘤侵袭与转移是肿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见于肿瘤发展的中后阶段。
肿瘤侵袭也称为肿瘤直接扩散(direct spread)[1,2]。
瘤细胞不连续性播散,并在远隔部位生长的过程为转移(metastasis)[3,4]。
上述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的过程,大致包括肿瘤细胞从原发肿瘤灶脱离;降解基底膜,向外浸润、迁移并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进入循环系统随着血流到达并停留于远处的血管壁;穿过血管侵入细胞外基质,最后在特定的组织或器官形成转移灶[7]这样一个过程〔2〕。
关于肿瘤转移机制,分别有“种子和土壤”学说、“机械和解剖”学说、“过滤”学说等〔3〕,但均没有很强的说服力。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发现此过程分别受“转移相关基因”和“转移抑制相关基因”的调控,并且转移过程与各种细胞因子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4〕。
由于转移过程的复杂性,肿瘤转移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尚未真正阐述清楚。
肿瘤转移过程牵涉到细胞脱落、浸润、迁移运行、着床、新生血管生成等〔5〕,理论上讲,只要能够阻止上述一个或多个过程,就能抑制肿瘤转移。
目前抗肿瘤转移药物的研究也是针对肿瘤转移的各个环节,寻找具有不同药理作用的受试物。
研究较多的有抑制癌细胞粘附、抑制蛋白水解酶对基底膜降解、抑制癌细胞运动、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抗血管内凝聚以及抗信息传递的制剂等〔6〕。
中药抗肿瘤转移药物的研究进展
中药抗肿瘤转移药物的研究进展中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肿瘤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本研究旨在探索中药抗肿瘤转移药物的研究进展,包括研究方法、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等,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研究方法1. 中药筛选方法:通过现有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收集中药对肿瘤转移具有一定抑制作用的药物,并进行初步筛选。
2. 细胞培养:采用人肺癌细胞株A549作为实验细胞,细胞培养于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并在37℃、5% CO2微量环境下培养。
3. 药物处理:选择具有潜在抗肿瘤转移作用的中药浓缩液,按照一定的浓度梯度进行处理。
4. 细胞增殖抑制率测定:采用MTT法或细胞计数法,测定不同浓度的中药浓缩液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率。
5. 细胞迁移实验:采用Transwell孔板,将不同浓度的中药浓缩液处理后的细胞悬液加入上室,下室加入培养基,并进行培养。
经过一定时间后,计算细胞迁移距离来评估中药对肿瘤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
二、实验设计1. 分组设计:将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中药处理组和阳性对照组三组,中药处理组按一定浓度梯度划分。
2. 数据重复性:每组实验设置3-5个平行样本,数据重复3次,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
3. 对照组选择:阴性对照组采用无中药处理的细胞培养液,阳性对照组采用常用抗肿瘤转移药物。
三、数据采集和分析1. 细胞增殖抑制率:采用MTT法或细胞计数法测定各组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并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使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细胞迁移距离:测量细胞迁移距离,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使用方差分析进行相关分析。
3. 数据分析:对于显著性差异采用方差分析,统计学意义水平设为P<0.05。
对于不同中药浓度的处理组,采用曲线拟合方法进行半数抑制浓度(IC50)的计算。
四、创新和发展1. 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将已有研究成果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多个层面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鉴定中药抗肿瘤转移药物的靶点及其机制。
肿瘤细胞的迁移与转移的研究
肿瘤细胞的迁移与转移的研究癌症一直是令人担忧的重大疾病之一,其发生可能涉及到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个因素。
对于肿瘤的治疗,目前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段来削弱肿瘤的生长和扩散,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肿瘤的发展,但是往往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
因此,针对肿瘤细胞迁移与转移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肿瘤细胞迁移的机制肿瘤细胞的迁移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单个细胞自由地游走,另一种则是成群结合成肿瘤球体在切断原肿瘤后自由地游走。
肿瘤细胞的迁移是由一系列复杂的信号通路和细胞间相互作用所驱动的。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机制:1.细胞外基质与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 细胞外基质是一组复杂而有机结构的生物分子,包括胶原蛋白、纤维素、唾液酸、透明质酸等等。
这些生物分子可以与肿瘤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促使肿瘤细胞释放酶,破坏附近的细胞间组织,并通过这种方式促进肿瘤细胞的迁移。
2.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肿瘤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肿瘤的迁移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肿瘤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如Integrin, E-cadherin等,可以促进肿瘤细胞之间的粘附和连接,并对肿瘤细胞的迁移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
肿瘤细胞的转移机制肿瘤细胞自原发灶脱落后,在体内运行并形成转移灶,这个过程被称为转移。
转移是癌症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治疗难题。
肿瘤细胞的转移一般分为四个阶段:1.原发灶内肿瘤细胞的微转移:原发性肿瘤内的小量肿瘤细胞进入循环。
2.肿瘤细胞与血液中的细胞的相互作用:肿瘤细胞与循环中的血细胞相互作用并通过血管内皮细胞转化。
3.肿瘤细胞在远处器官定植:肿瘤细胞要定植在器官原有组织中,并在此处长出新的肿瘤细胞。
4.远端器官的癌症转移:远端器官(如骨骼、肺、肝和大脑等)的组织和器官发生癌症转移。
回顾与展望如何预防和缓解肿瘤转移,是当前肿瘤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针对肿瘤细胞的迁移和转移,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多重要的进展。
例如:通过针对肿瘤细胞原发灶内的微转移,发现了一些新的抗癌药物,这些药物具有阻止肿瘤细胞在体内迁移转移的作用。
肿瘤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肿瘤学的最新研究进展肿瘤学是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和治疗等方面的学科。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肿瘤学领域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研究进展。
本文将介绍肿瘤学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
1. 微环境与肿瘤发生肿瘤微环境是指肿瘤细胞周围的细胞、生化物质和细胞外基质等环境因素。
最新研究表明,肿瘤微环境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和血管新生等因素与肿瘤的恶化和转移有密切关系。
针对肿瘤微环境的治疗成为了一种新的肿瘤治疗策略。
2. 免疫疗法的突破免疫疗法是利用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
最近几年,免疫疗法在肿瘤学中取得了重大突破。
例如,抗CTLA-4和PD-1的抗体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此外,个体化免疫疗法和CAR-T细胞疗法等也成为研究热点。
3. 基因组学和肿瘤精准医学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而肿瘤精准医学是根据患者的基因组信息来个体化治疗肿瘤的一种方法。
最新研究表明,基因组学在肿瘤学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
通过对肿瘤基因组的分析,可以发现患者的突变信息,从而选择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个体化治疗在某些肿瘤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为肿瘤患者带来了希望。
4. 组织工程学和人工智能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组织工程学是一门利用细胞、生物材料和工程技术等手段来重建和修复组织的学科,而人工智能是模拟人类智能行为的一种技术。
最新研究表明,组织工程学和人工智能在肿瘤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组织工程学技术,研究人员可以构建肿瘤模型,来研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机制。
而人工智能则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分析和挖掘肿瘤数据,提高肿瘤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
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肿瘤学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令人振奋的成果。
微环境的研究、免疫疗法的突破、基因组学和肿瘤精准医学的应用以及组织工程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都为肿瘤的治疗和预防带来新的可能。
中药抗肿瘤转移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作用机制探讨
中药抗肿瘤转移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作用机制探讨研究方案:中药抗肿瘤转移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作用机制探讨引言:肿瘤转移是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寻找可靶向抑制肿瘤转移的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草药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资源,已经在抗肿瘤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旨在综述中药抗肿瘤转移药物的研究进展,并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研究目标:1. 综述中药抗肿瘤转移药物的研究进展;2. 探讨中药抗肿瘤转移药物的作用机制;3. 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
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收集与中药抗肿瘤转移药物相关的文献,获取目前的研究进展和成果。
2. 动物实验:a. 研究对象:选取小鼠(如BALB/c小鼠)作为研究对象。
b. 组织培养:将肿瘤组织取材,制备细胞悬浮液,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并建立体内肿瘤移植模型。
c. 分组设计: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小鼠。
d. 药物给药:实验组小鼠根据药物的类型和剂量给予相应的药物处理,对照组采用等量的溶剂进行处理。
e. 实验指标:记录和评估肿瘤的生长情况、转移率、转移部位等指标。
3. 体外细胞实验:a. 研究对象:选取人肺癌细胞株(如A549细胞)作为研究对象。
b. 细胞培养:将A549细胞株进行培养,并按照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区分进行不同处理。
c. 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利用Transwell迁移实验和Boyden室进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检测,评估中药对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
d. 药物处理:根据实验要求和已有研究成果,对不同实验组细胞进行不同的处理方案。
数据采集与分析:1. 动物实验:记录并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的生长情况、肿瘤大小、转移数量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体外细胞实验:记录并统计不同处理组的细胞迁移和侵袭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讨论:1. 综述中药抗肿瘤转移药物的研究进展,分析已有研究成果。
2.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中药对肿瘤转移的抑制作用。
肿瘤转移的治疗进展
过程 , 一个 复杂 的 , 是 多步骤 的过程 , 是肿瘤 细胞 和宿主细胞双方 胞 的活动。通过基 因工程 获得一个 C CH 的突变体 ( D4 M) D4 C 4H
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肿瘤细胞自身的特性决定它是否有能力完 可不受 M 1 M P酶的切割。研究者将其导入并在肿瘤细胞中 T一 M 成转移的各个 步骤 , 即细胞 膜表面 的黏附 能力 , 转移能力 , 细胞所 表达, 发现尽管存在有正常的C 4H和 M 1 M P 但肿瘤细胞 D4 T一 M ,
方面对肿瘤转移来 的治疗 研究进展加 以阐述 。
有) 却具有医学价值, 因为 C 4 H被切割的片段可以作为药效有 D4
无的标志 。
1 内皮抑制素的研究进展
2 世纪 7 年代初 ,o m n 0 0 Fl a 等就提出“ k 肿瘤的生长依赖血管 22 肿瘤转移基 因调控 目 . 前基 因治疗 已经成为全球研究 的热 形成” 。现已证明肿瘤及其转移物的生长维持必须有新生血管 点 , 在肿瘤转移过程中较为确认 的癌基因包括 c m t sm c — e m 、 y、 . 的形成来维持。如果 阻断新生血管的形成。 肿瘤细胞将趋于坏 H R一 /e 。 E 2nu等 抑癌基 因有 n 2 、5 、 4。抑癌 基 因的 失活 m 3p3e 4 d
死, 这就为抗肿瘤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即抗血管生成疗法。目前 是肿瘤发生侵袭生长的主要原 因 J 。另有文章指出[ , 6 目前研 】
已发现 多种 具有 抑 制肿 瘤 血 管生 成 活性 的 物质 , 19 以 97年 O 究较多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包括 E— ah6 cden基因、 A 基 因、 KI Ri 等发现 的 E ds t ( el l y noti 内皮 抑制素) an 最为理想 。E ds t 具 K S 因、 si 因、5 no an ti IS基 Mapn基 p3基因 , 肿瘤转移基因包括 Ta 一1基 i m 有抑制肿瘤血 管生成 和肿瘤 转移 最强烈 、 特异 的作用 , 最 能使 肿 因、 F—k N B基因 、 T M A一1基因等 。 瘤细胞迅速凋亡 , 残余肿 瘤细胞进入休眠状态 , 且不产生耐 药 , 无 3 选择素与抗肿瘤 转移
灵芝多糖抗肿瘤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
灵芝多糖抗肿瘤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I. 概括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肿瘤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问题。
肿瘤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和临床医生的关注。
灵芝多糖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天然物质,近年来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
本文将概述灵芝多糖抗肿瘤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对肿瘤细胞的直接作用、调节免疫细胞功能以及与免疫抑制剂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介绍灵芝多糖作为一种天然药物的来源和作用机制,以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价值随着肿瘤免疫治疗在肿瘤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灵芝多糖作为一种天然药物的来源和作用机制,以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也逐渐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灵芝多糖的来源、作用机制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灵芝多糖的来源,灵芝多糖是一种具有高生物活性的多糖类物质,主要来源于灵芝(Ganodermalucidum)这种珍贵的中草药。
灵芝多糖是灵芝子实体中含量最高的一种活性成分,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近年来通过对灵芝多糖的研究发现,它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如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增强免疫力等。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灵芝多糖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灵芝多糖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
首先灵芝多糖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天然杀伤细胞(NK细胞),从而提高机体的抗肿瘤能力。
其次灵芝多糖可以激活机体的巨噬细胞,促使其分泌更多的肿瘤坏死因子(TNF),进一步增强机体的抗肿瘤能力。
此外灵芝多糖还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从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
我们来探讨一下灵芝多糖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目前灵芝多糖已经成为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通过将灵芝多糖作为免疫调节剂引入到肿瘤免疫治疗中,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抗肿瘤能力,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降低化疗和放疗的副作用。
因此灵芝多糖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灵芝多糖作为一种天然药物的来源和作用机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认可。
恶性肿瘤研究肿瘤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和逆转策略
恶性肿瘤研究肿瘤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和逆转策略恶性肿瘤是世界范围内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和侵袭能力。
然而,随着医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癌症患者在接受化疗或靶向治疗后表现出耐药性,这给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研究肿瘤耐药机制以及逆转策略成为了当前肿瘤研究的热点领域。
一、肿瘤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肿瘤耐药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细胞内信号通路异常和肿瘤微环境对药物的影响。
在细胞内信号通路异常方面,一些基因突变或表达异常导致了细胞凋亡途径的抑制,从而使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
此外,肿瘤细胞通过调节DNA修复功能和泵运输蛋白的活性来逃避药物的杀伤作用。
而肿瘤微环境则通过增加血管生成和诱导免疫抑制等方式改变了治疗的疗效。
二、肿瘤耐药机制的逆转策略逆转肿瘤耐药机制是战胜肿瘤耐药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种常见的逆转策略是靶向特定信号通路或分子,以恢复细胞的凋亡功能。
例如,Biopterin在乳腺癌化疗中起到抗耐药作用。
此外,还可以通过联合用药的方式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如将化疗药物与有效的免疫治疗相结合。
最近,免疫治疗被广泛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三、新兴研究领域除了传统的耐药机制和逆转策略之外,还有一些新兴的研究领域值得关注。
比如,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将重点放在了治疗肿瘤转移和提高复发患者的生存率上。
此外,一些新的诊断方法和技术的出现,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应用,有助于对个体化的治疗进行精准匹配。
这些研究的出现为我们深入了解肿瘤耐药机制和开发逆转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结:肿瘤耐药机制的研究和逆转策略的探索是当前肿瘤研究的重点之一。
通过了解肿瘤耐药机制,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耐药机制提出相应的逆转策略,从而提高患者的疗效和生存率。
此外,新兴的研究领域的出现为我们解决肿瘤耐药方面的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能够逐渐攻克恶性肿瘤耐药问题,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药抗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2 活 血 化瘀 法 利 用 活 血 化 瘀 药 降 低 血 液 黏 度 , 加 血 增
液 流速 , 少 肿 瘤 细胞 与 血 管 壁 接 触 和 黏 附 , 以部 分 活 血 化 减 所
瘀 药 物 能 阻 断 肿 瘤 细胞 的侵 袭 过 程 , 少 肿 瘤 转 移 的发 生 。 减
NK、 AK 细 胞 活 性 , 发 生 转 移 的癌 细胞 在 运 行 中被 杀 灭 。许 L 使
改 善微 环 境 等 多 种 途 径 改 善 血 液 高 凝 状 态 , 且 还 可 以使 转 移 并 灶 内新 生 的毛 细 血 管退 化 及 改 善 循 环 中 的免 疫 识 别 。 。丹 参 、 j
地 鳖 虫 、 仁 、 花 、 芎 、 归 、 皮 等 可 降 低 荷 瘤 小 鼠 血 浆 桃 红 川 当 丹
T 平 , 制 T 生 成 , 过 抑 制 瘤 细 胞 与 血 小 板 黏 合 XB 水 抑 XA 的 通 及 血 管 壁 黏 附 而 不利 于癌 栓 的 转 移 的发 生 。 血化 瘀 药 还 可 通 活
有 报 道 用 扶 正 抗 癌 汤 治疗 裸 鼠 肝癌 移植 瘤 , 现 治 疗 组微 发
【 图 分 类 号 1 R2 5 6 【 献 标 识 码 】 A 中 8. 文
肿 瘤 转 移 过 程 从 西 医 的 观 点 来 说 包 括 , 细 胞 从 瘤 体 脱 瘤 离 ; 细 胞 向周 围 组 织 浸 润 ; 细 胞 侵 入 血 管 及 淋 巴 管 并 在 循 瘤 瘤 环 系统 存 活 ; 瘤细 胞 在 新 的血 管 淋 巴管 内 附壁 停 留 、 床 ; 细 着 瘤 胞 穿 出 管 壁 形 成 微 小 转 移灶 , 移 瘤 血 管 生 长 及 转 移 灶 扩 大 。 转 中 医 中 药 作 为 中 国传 统 特 色 疗 法 , 其 独 有 的辨 证 论 治 体 系 , 以 在 控 制 肿 瘤 转 移 方 面发 挥 着 重 大 的作 用 l。 代 中 医学 家 对 肿 _ 历 1 ] 瘤 转 移 的病 机 认 识 主 要 包 括 气 滞 、 瘀 、 血 痰凝 、 聚 和 正 气 内虚 毒 等方 面 。所 以产 生 与 之 对 应 的 抗 肿 瘤 转 移治 疗 的 方法 , 扶 正 如 培 本法 , 血 化瘀 法 , 热 解 毒 法 , 湿 利 水 法 , 坚 散 结 、 活 清 化 软 以毒 攻 毒 法 等 。 瘤 转 移 病 机 复 杂 , 多 系统 、 肿 属 多组 织 、 器 官 受 累 , 多 寒 热 交 错 , 实夹 杂 , 虚 故抗 转 移 治疗 需 以 上诸 法 配 合应 用 , 以 而
动物肿瘤侵入及转移的机制与研究进展
子 的研究 。这些研究 使对肿瘤 细胞转移的复杂性及其分子基 质 的理解更为深入[ 3 1 。
3 讨 论
肿瘤转移一直是肿瘤基 础研究 的热 点 ,随着近年来分子
生物学 的发展 ,在该 领域研究 取得 了突破。但怎么找到更敏 感, 更具特异性的指标始终是肿瘤研究工作者 的奋斗 目标。敏 感性提高 的同时怎样 降低假阳性率 ,确定肿瘤微转移与个体
研 究 与 综 述
动 物 肿 瘤 侵 入 及 转 移 的 机 制 与 研 究 进 展
王 雪 东 蔡 皓 焉 ( 黑龙江科技职业学院 1o1 ) 511
肿瘤 的浸润和转移是动物发生癌症 而致死 的主因 。大多 数癌症患畜并非死 于原发性癌 , 而是死 于转移性癌 。 这是 由于 对其机 制缺乏深入 了解 ,阻碍 了采 取有效防止癌 细胞侵入和 转移的措施 。最近 , 在兽 医肿瘤分子机制 的研究方面取得 了令 人鼓舞 的进展 , 并正在探索新 的防治策略。
2 研 究进 展
恶性 肿瘤 ( 癌症 ) 的发生是 多基 因参 与并相互作 用 的多
阶段过程 。肿瘤 的转移 同样是多 因素 、 多基 因相互协调作 用的 多 阶段过程 。10多年前 , 0 有人就提出关 于肿瘤转移 的种子 和 土壤学说 , 这个学说 至今仍有其正确性。然而 , 以来 , 长期 人们 对肿瘤转移 的认识停 滞在临床的一般观察 ,转移的研究进展 甚微 。 0 2 世纪 7 0年代 , 有研究者提 出肿瘤转移异质性 的概念 , 通过动物试验进行 细胞 克隆和体内筛选相结合的方法 ,从肿 瘤母系细胞 中分离出具有不同转移特征 的细胞亚群 。2 世纪 O 8 0年代 以来 ,癌基 因的发现促进 了肿瘤 细胞分 子遗传学 的迅 速发展 , 更进一步推动 了肿瘤转移的研究。2 0世纪 9 代以 0年 来, 人们 继续加强 对肿瘤转移 相关基 因的分离与 克隆 , 同时 ,
牵牛子酒提取物对Lewis肺癌的抗肿瘤和抗转移机制研究
牵牛子酒提取物对Lewis肺癌的抗肿瘤和抗转移机制研究目的:观察牵牛子酒提取物对Lewis肺癌生长和转移的影响,研究其抗肿瘤机制。
方法:体外采用MTT法和划痕实验检测牵牛子酒提取物对Lewis肺癌细胞生长和迁移的影响,吖啶橙染色检测细胞自噬,荧光黄传输检测细胞间连接通讯,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水通道蛋白1(AQP1)的表达。
体内建立小鼠Lewis肺癌皮下移植模型和实验性肺转移模型评价牵牛子酒提取物的抗肿瘤和抗转移作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荷瘤小鼠血清癌胚抗原(CEA)和β2微球蛋白(β2-MG),免疫组化法检测肺转移小鼠肺脏AQP1和缝隙连接蛋白Cx43表达。
结果:牵牛子酒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Lewis肺癌细胞呈剂量依赖性生长抑制,明显阻止细胞迁移,降低细胞AQP1蛋白,促进细胞间连接通讯,减少癌细胞无血清自噬。
体内实验,与未治疗的模型小鼠比较,牵牛子酒提取物呈剂量依赖性减缓肿瘤生长、阻止肿瘤转移、延长荷瘤小鼠存活时间,同时,牵牛子酒提取物也降低荷瘤小鼠血清CEA和β2-MG水平,能增强荷瘤肺组织间隙连接蛋白Cx43的免疫组化染色深度,减弱水通道蛋白AQP1的阳性染色密度。
结论:牵牛子酒提取物能够阻止Lewis肺癌生长和转移,其机制可能与增强细胞间连接通讯和下调细胞水通道AQP1有关。
标签:牵牛子酒提取物;Lewis 肺癌;细胞间连接通讯;水通道蛋白1转移是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最本质的特征,也是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癌转移的治疗上,西医目前主要采用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治标的效果,远期疗效并不确切,且其毒副作用大,病人的承受能力有限,很多患者生存质量反较治疗前下降[1]。
我国的传统医学认为痰浊内阻是肿瘤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痰毒流注”是恶性肿瘤转移的病因和重要机制[2]。
很多学者从细胞间质及细胞黏附因子等肿瘤发生和转移的内环境因素对痰症理论进行了研究,证实了肿瘤细胞和间质细胞之间的津液代谢失调和痰症之间的相关性[3],很多临床实践也证实了肿瘤从痰论治的有效性[4]。
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及机制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及机制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因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多样的生物活性,近年来在抗肿瘤研究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些化合物在多种植物中都有发现,如水果、蔬菜、草药和茶等,对人类健康有着潜在的益处。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及其机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综述黄酮类化合物在抗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其抗肿瘤活性的发现、抗肿瘤机制的探索以及临床应用的前景等方面。
我们将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结构特点、抗肿瘤活性的研究方法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通过回顾和分析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我们将总结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的主要研究成果,揭示其作用机制和可能存在的信号通路。
我们也将探讨黄酮类化合物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力和挑战,以期为其未来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其在抗肿瘤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
大量的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在多种肿瘤细胞中展现出显著的抗增殖和诱导凋亡的活性,显示出其潜在的抗肿瘤应用前景。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通过干扰细胞周期的正常进程,黄酮类化合物可以将肿瘤细胞阻滞在特定的细胞周期阶段,从而抑制其增殖。
黄酮类化合物能够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通过激活内源性和外源性凋亡通路,黄酮类化合物可以触发肿瘤细胞的程序性死亡,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黄酮类化合物还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减少肿瘤的转移和复发。
在机制方面,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与其对信号通路的调控密切相关。
黄酮类化合物可以通过抑制多种与肿瘤发生和发展相关的信号通路,如PI3K/Akt、MAPK、NF-κB等,来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还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平衡、影响基因表达、抑制血管生成等方式来发挥其抗肿瘤活性。
肿瘤学的研究进展和治疗新方法
肿瘤学的研究进展和治疗新方法肿瘤学是研究肿瘤的形成、发展、转移和治疗的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肿瘤学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肿瘤学的研究进展以及一些新的治疗方法。
一、肿瘤学的研究进展1.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是目前肿瘤学研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
通过对肿瘤基因组的测序,可以了解肿瘤中存在的基因突变及其对肿瘤的影响。
同时,高通量测序技术还可以用于发现并确定肿瘤相关基因的作用机制,为肿瘤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2. 免疫疗法的突破免疫疗法是一种利用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来抗击肿瘤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免疫疗法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例如,通过抑制免疫检查点相关蛋白,可以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攻击能力。
同时,针对肿瘤的免疫细胞治疗、肿瘤疫苗等免疫疗法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中。
3.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可以对基因进行精确编辑和修复的技术。
在肿瘤学的研究中,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于模拟或修复肿瘤相关基因突变,揭示肿瘤形成的机制。
另外,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用于修复肿瘤相关基因的突变,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治疗新方法1.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一种通过干扰肿瘤组织特异性标志物或干扰肿瘤细胞中的特定信号通路来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治疗方法。
靶向治疗可以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目前已经有许多靶向治疗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肿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2.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一种利用基因修饰或重组技术来治疗肿瘤的方法。
通过引入抑制肿瘤生长的基因或增强免疫功能的基因,可以改变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
基因治疗在某些肿瘤类型中已经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3. 组织工程组织工程是一种通过培育和移植人工合成的组织或器官来修复和替代受损组织的方法。
在肿瘤学中,组织工程可以用于修复由肿瘤切除或放疗引起的组织损伤,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
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抗肿瘤效果及机制研究【24页】
实验结果—机制研究
放疗产生的远位效应
RT10Gy单独或与Erb-(IL10)2 联合治疗是否能产生远位效应?
未照射侧肿瘤生长曲线
实验结果
RT
Erb-(IL10)2
照射侧
未照射侧
RT10Gy与Erb-(IL10)2 联合治疗主要通过何种免疫细胞起作用?
实验结果—机制研究
Tumor tissue ex vitro imaging
In vivo imaging
9
三代抗体靶向EGFR+ 肿瘤
荧光标记的靶向IL-10药物在EGFR阳性肿瘤聚集,非靶向IL-10在肿瘤不聚集。
治疗肿瘤的效果研究
mouse melanoma model B16 expressing EGFR
6
Anti-EGFR-IL-10 融合蛋白(DF203 )
Erbitux VH/VL
IL-10
Fc6+9
>97% heterodimer after one step protein A purification
HEK293 transient : 50 ug/ml
Anti-EGFR-IL-10 heterodimer三代抗体的生产和鉴定
50-75% mice had tumor regression in DF203 treatment group (4mg/kg)
Tumor regressed mice were re-challenged with 10 fold tumor cells (two month later)
11
Day 0 10 13 16 20
Single dose Radiation on right flank tumo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肿瘤转移机制的实验方法学研究进展
肿瘤转移是是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血管、淋巴管或体腔,在新的部位由于血管生成而继续生长,从而形成与原发瘤相同类型肿瘤的过程。
主要经淋巴管、血道转移,它的出现往往标志着预后不良,大多数的癌症患者死亡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1]。
肿瘤转移是一个多阶段的复杂过程,大体归纳如下:即机体内原发部位的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内部的骨架发生重排、变形,从而脱落侵入细胞外基质(ECM),酶解ECM进入循环系统,在循环系统释放的血管生成因子与内皮细胞特异性受体结合后,生成新的血管,瘤细胞在血管构建的“骨架”上增殖,形成一个新的癌巢,再脱离出循环系统,在机体某个点定居下来,并逐渐增殖成长为一个新的肿瘤瘤块的一系列过程。
如果肿瘤细胞反复转移,后果则相当的严重。
这是目前肿瘤难治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研究抗肿瘤药物抗肿瘤转移的机制,从而筛选、开发出新的能促进机体抗肿瘤转移的药物是非常重要的。
抗肿瘤转移机制的药理实验方法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肿瘤转移的动物模型
一般以大鼠、裸鼠为常用动物模型。
将目标瘤细胞如SGC-7901胃癌细胞株、S180肝癌细胞株等置于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中,培养箱条件为37℃,5%CO2进行细胞培养,0.1%胰酶消化传代后制备细胞悬液,之后将细胞悬液以皮下注射或腹腔注射的方式,将肿瘤移植入动物体内。
黄挺[2]等人采用皮下接种W256癌肉瘤的方法建立了Wistar大鼠的肝癌转移模型;魏锦来[3]通过腋下接种SGC-7901细胞悬液的方式建立了裸鼠的胃癌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
此外还有尾静脉注射、裸鼠脑部右尾状核注射人肿瘤组织制备的细胞悬液等方式接种。
现阶段裸鼠的应用对于肿瘤方面的研究更有意义,因为裸鼠体表无毛,其先天性缺乏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低于别的实验动物,更容易进行异种肿瘤的移植。
而大鼠由于价格相对便宜而应用较为广泛。
此外也可用C57BL/6小鼠等动物建立动物模型。
均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造模,以免细菌等微生物产生污染。
2. 观察转移情况
肿瘤转移的动物模型建立以后,需对动物进行分组实验研究。
一般分为空白对照组、药物组、阳性药对照组等。
薛晓红等人在进行乳宁冲剂及其拆方对裸鼠
移植瘤肺转移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时[4],将裸鼠分为6组,每组8只,7周后处死裸鼠,取出原发部位肿瘤和肺,分别称重、检测原发部位肿瘤体积和肺部肿瘤转移情况。
观察转移情况的方法是:将组织块固定于含有甲醛的固定液中24小时,电子显微镜观察组织表面灰白色结节的数目,即可求出各组平均转移数和转移抑制率。
肿瘤转移的好发部位通常是淋巴结、肺部、肝脏甚至脑部,通常需要重点观察这些部位,另外由于肿瘤转移会通过血管,因此还需检查血液的转移情况。
一般要在动物建立肿瘤模型的7-10周后才可处死动物观察转移情况,时间过短可能还不能发生转移,时间过长则可能导致动物的死亡。
3. MMP、VEGF的检测
MMP是一种参与肿瘤转移的内源性蛋白酶,其全名是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 roteinases,MMP),主要分为MMP-2、MMP-9等成分。
人体的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甚至一部分肿瘤细胞都会分泌出这种酶,其在纤溶酶等外源性酶的作用下,被激活从而酶解细胞外基质(ECM),使肿瘤细胞越过由ECM构成的天然屏障,进入循环系统,MMP的含量增加能导致肿瘤转移的侵袭性更强。
[5]此外它还会与血管生成因子(VEGF)结合诱导血管的生成,VEGF是由肿瘤细胞或巨噬细胞分泌的,其能促进内皮细胞分裂、毛细血管出芽、促进蛋白酶的生成、刺激内皮细胞游走,最终导致新生毛细血管的生成。
[6]血管生成构成了肿瘤形成的物质基础,为肿瘤转移提供了优厚的条件。
[7]研究抗肿瘤药物是否能抑制MMP、VEGF的表达,从而发挥抗肿瘤转移作用。
一般采用免疫组化法(SP-ABC)检测蛋白表达水平。
鲁荤[8]等人所采用的SP方法是:将对数生长期的细胞接种于6孔培养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加入一定浓度的药物后培养一段时间,再用PBS洗涤、乙醇固定;之后使用抗蛋白抗体进行SP染色;最后在显微镜下计算阳性细胞和阴性细胞的数目,比较出阳性染色和阴性染色。
魏锦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MMP-9、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通过Western 印迹法检测蛋白质含量,发现药物组的瘤块MMP-9、VEGF的表达水平较低,蛋白质含量下降,即药物下调了MMP-9、VEGF的表达,有一定的抗肿瘤转移作用。
Arresten 一种新近发现的强效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其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显著强于内皮素,很有希望被研制成新一代的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
龙淼云等人9]通过在结肠癌细胞LoVo中导入arresten 基因, 并将其接种至裸鼠, 建立结肠癌肝转移模
型, 观察arresten 对肿瘤转移的作用。
研究发现导入arresten 基因的LoVo 细胞形成的转移瘤的微血管密度(MVD)与肿瘤重量均显著低于未转染arresten 基因的LoVo细胞。
且转移瘤内的结节数和肿瘤细胞的转移率明显低于未导入arresten 基因的LoVo。
提示arresten 可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进而抑制转移肿瘤的生长。
4.血清、腹水、转移瘤内癌胚抗原(CEA)的含量测定
癌胚抗原(CEA)是一种存在于胚胎和大部分原发和转移性结肠癌、乳腺癌等瘤组织中特异性表达的糖蛋白,具有粘附作用,可能对细胞的分化和肿瘤转移有促进作用。
其在肿瘤患者的血液中大量存在,更有利于肿瘤的转移。
CEA表达的高低可以作为癌症是否转移的一个重要指标[10]。
孙华君[11]等人在建立了裸鼠肝转移瘤模型4周后处死裸鼠,采用双抗体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裸鼠血清、腹水、转移瘤内CEA的含量。
研究得知三氧化二砷药物组CE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三氧化二砷是已用于临床的抗癌药物。
由于其作用,使机体内癌胚抗原表达降低,抑制了肿瘤的转移。
5. 微血管密度(MVD)和MLD(微淋巴管密度)的测定
抗血管生成是目前研究抗肿瘤转移机制的最主要的一个部分。
研究表明, 实体肿瘤生长至1mm3 以上时即需要新生血管形成,如果不能超过这个体积,肿瘤细胞就会停止生长, 处于休眠状态。
肿瘤细胞不发生转移需要达到以下条件:瘤体维持在2~3 mm3, 细胞数在1×107个以内; 且肿瘤在原位保持不变的时间长达数月或数年 [12,13]。
在没有新生血管生成的条件下,肿瘤侵袭转移的血行通道不存在, 肿瘤细胞就无法通过血道转移。
血管生成为肿瘤转移到新的靶点,生成新的癌巢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检测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和微淋巴管密度(MLD)的水平,是研究抗肿瘤转移机制的重要指标之一。
方法:取淋巴部位的组织、血液、肿瘤组织进行切片后,先用低倍镜找到微血管和淋巴管的密集区,再调到200倍视野进行计数,计数3个视野再求平均值即分别求得。
赵士彭[14]等人在研究塞来昔布对人结肠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时所采用的MVD计数的方法类似于前者,但在高倍镜下“热点”处观察棕色的单个细胞和细胞丛,以此作为1个血管,是以5个高倍视野(400倍)血管的均数表示平均微血管密度(MVD)的。
抗肿瘤药物能下调MVD和MLD的水平,有助于肿瘤转移的抑制。
6.动物移植瘤(转移灶瘤)内E-cadherin 、CD-24、CD-34、CD-44、CD-54的蛋白含量测定
肿瘤转移的整个过程离不开肿瘤细胞的粘附作用。
机体原发部位的瘤细胞只有在脱落、粘附到细胞基底膜上后,才能酶解MMP,进行肿瘤转移的下一阶段的过程。
粘附离不开粘附分子的参与。
E-cadherin是肿瘤细胞间粘附分子[15],它能使细胞间结合紧密,阻止瘤细胞的脱落,威脉宁等药【16】能通过上调E-cadherin 的蛋白表达,发挥抗肿瘤转移作用。
方法:采用Western印迹法测定动物移植瘤(转移灶瘤)内E-cadherin、的蛋白含量,即经过提取肿瘤组织的总蛋白、核蛋白、测定蛋白含量、凝胶电泳、转印蛋白质后,用抗E-cadherin抗体进行免疫反应,发光底物显迹后观察之,含有抗肿瘤药物的实验组E-cadherin的含量应该高于对照组。
CD-24[17]、CD-34、CD-44、CD-54同样是机体细胞的粘附分子[18,19],参与肿瘤转移。
检测方法同上。
7.转移瘤内细胞数量的检测
通过检测转移瘤内肿瘤细胞的数目,可以评价抗肿瘤药物的效果好坏。
由于肿瘤通常是通过淋巴和血道转移。
因此淋巴组织和血液通常是检测的主要目标。
另外还有肝脏、脾胃、肺部组织也是重点检查对象。
采用MTT法检测转移瘤内细胞的数量。
MTT法是根据琥珀酸脱氢酶能使外源性的MTT(噻唑蓝,Thiazolyl blue)还原为蓝紫色结晶的原理发展而来的检测瘤细胞数量最为通用的方法。
琥珀酸脱氢酶只存在于活细胞线粒体中,而死细胞则不含有。
因此活细胞数量越多的,MTT的蓝紫色结晶就越多。
大体方法是:在对肿瘤组织的细胞进行传代后制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液,接种在96孔板中培养,分设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加入的药物浓度以梯度增减,细胞培养后加入MTT继续培养,一般为4h,之后弃去上清液,加入二甲基亚砜,使MTT蓝紫色结晶溶解形成溶液,通过酶标仪测得溶液的光密度值,即可换算出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