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理热工学复习整理教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室内热环境:

室内热环境的组成要素: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速、平均辐射温度

影响因素(重点掌握人体热舒适及其影响因素):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速、壁面温度、新陈代谢率、衣服热阻。

室内热环境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单因素评价:空气温度:居住建筑室内舒适性标准:夏季26—28度,冬季18—20度;可居住性标准:夏季不高于30度,冬季不低于12度

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有利于发挥各种热环境改善措施的作用,降低能源消耗和经济成本。有效温度(ET*)

热应力指数(HSI)

预计热感觉指数(PMV-PPD)

生物气候图

采暖期度日数:室内基准温度(18度)与当地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的差值乘以采暖期天数得出的数值,单位度*天。

“制冷期度日数”(空调期度日数):当地空调期室外平均温度与室内基准温度(26度)的差值乘以空调期天数得出的数值,单位度*天。

室外热环境

室外热环境主要因素(重点):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降水

太阳辐射:地球基本热量来源,决定地球气候的主要因素,直接决定建筑的得热状况……

辐射量表征:太阳辐射照度(强度)和日照时数

直接辐射照度、间接辐射照度、总辐射照度

太阳辐射照度影响因素:太阳高度角、空气质量、云量云状,地理纬度海拔高度、朝向……

太阳辐射特点:直接辐射: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成正比关系

云量少的地方日总量和年总量都较大

海拔越高,直接辐射越强

低纬度地区照度高于高纬度地区

城市区域比郊区弱

间接辐射:与太阳高度角成正比,与大气透明度成反比

高层云的散射辐射照度高于低层云

有云天的散射辐射照度大于无云天

日照时数:可照时数、实照时数

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可照时数*100%

我国日照特点:日照时数由西北向东南逐步减少

四川盆地日照时数最低

一般在太阳能资源区划中有丰富区、欠丰富区、贫乏区

空气温度:气温是常用的气候评价指标,单位摄氏度、华氏度(F=32+1.8C)

气象学中所指的空气温度是距离地面1.5m高,背阴处空气的温度。测量空气温度必须避免太阳辐射的影响。

空气温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太阳辐射(迟滞效应)

地表状况(下垫面)大气对流作用

海拔高度、地形面貌

空气温度的变化特点:周期性变化——日周期和年周期

日较差和年较差:自南向北逐渐增大

日较差:一日内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

年较差:一年内最热月与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差

空气湿度:空气中水蒸汽的含量,常用相对湿度或绝对湿度来表示

相对湿度:空气中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绝对湿度:每单位容积的气体所含水分的重量,一般用mg/L作指标

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主要受地面性质、水陆分布、季节寒暑、天气阴晴等因素影响,一般陆地>海面,夏季>冬季,晴天>阴天,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趋势一般与气温变化相反。

风:由于大气压力所产生的大气运动,一般以水平方向运动为主,地表增温不同是产生大气压力差的主要原因。风的根本成因是太阳辐射不均匀导致的地表增温不同。

主要形式:大气环流:因太阳辐射在赤道和两极之间的不均匀产生,是各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季风:海陆间季节性气温的差异引起。冬季大陆向海洋,夏季海洋向大陆。

地方风:地方性条件的不同形成的风,如山谷风、水陆风、巷道风、庭院风……

风的表征:风速:气象上也用级来表示,一般分为12级

风向:描述来风的方位,粗略表示8个方位;风玫瑰图:各方位出现风的频率,主导风向

降水:表面水汽经蒸发进入大气层,遇冷凝结后又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的水分,称为降水。是造成空气温度剧烈变化的主要因素。

主要形式:雨、雪、冰雹……

主要表征:降水量:夏季降水量大,冬季降水量小

降水时间

降水强度

气候因素对建筑的影响

气候

气候的一般分类:全球性气候

区域性气候

局域性气候(小气候):各地地方性因素,如地形、下垫层,水文及经济活动强度等的不同是形成该地局域性气候的主要原因。对建筑及规划形式影响较大,相辅相成。

城市气候特征:大气透明度差,削弱太阳辐射:直接辐射减少,散射辐射增多,晴天少,阴天雾天多

蒸发减弱,湿度变小:不透水硬化表面,人工管道排水

雾多,能见度差

风速减小,风向随地而异

气温较高,形成“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对环境的影响:1)形成热岛环流,将城市边缘区工厂污染带入市区

2)酷热天气多,寒冷天气少,空调能耗多,采暖能耗少

热岛效应产生原因:1)人为排放:人类生产生活中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热,城市输入的各种能量最终以热量形式散发到大气中

2)地面状态改变:立体化下垫层,通风不良,吸热多,散热难,不透水硬化表面多,蒸发散热小,表面温度高。

城市热环境改善措施:节能减排,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微气候:下垫层不同是造成微气候的主要原因。

我国气候特点: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明显,气候类型多样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 50178—93)

温室效应

在城市化的地区,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体现

影响城市热环境的主要因素

结合气候的设计策略(斯欧克来的建筑气候分区):根据空气温度、湿度、太阳辐射等因素划分为四种气候类型:湿热气候区、干热气候区、温和气候区和寒冷气候区区域性气候建筑设计策略:四种气候类型(湿热气候区、干热气候区、温和气候区和寒冷气候区)的气候建筑设计策略(从材料选用、围护结构、体形、朝向、通风、采光等)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中的5个热工分区(特点和设计要求)

分区指标:主要指标:最冷月平均温度和最热月平均温度

辅助指标:日平均温度不大于5度或不小于25度的天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